登陆注册
1364000000091

第91章 《冰点》专版主编清华演讲(1)

李大同

李大同,1979年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历任报社驻内蒙古自治区记者、机动记者、科学部副主任、学校教育部主任兼科学部主任。现为《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编辑中心副主任兼《冰点》专版主编。

1985年凭借《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突破了以往新闻界非黑即白的两极报道模式,首次将“灰色带”人群作为新闻的考察对象,以“进行式”报道取代传统的“结论式”报道,使新闻更加逼近生活的复杂度。这组报道后来被新闻界公认为是新时期深度报道的“开山之作”。20世纪80年代其他的代表性报道还有《第五代》、《倾斜的金字塔》、《命运备忘录》、《护士职业采访札记》、《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等。90年代,由于创办了名牌栏目《冰点》再度名噪一时。

我看过了你们传给我的问题。我来以前有个要求是私人问题,不要宏大叙事。但是同学们提的问题大多数还是“宏大叙事”。比较专业的问题才是问题,一般性的问题我也犯傻。你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感受,我就不知道谈什么,谈20年的从业经验,那么多,怎么谈呀!因此我倒希望你们以后要是再请所谓的名家,所谓的名记者,来给你们讲他们的故事,你们应该先研究一下他。这样你们脑子里才会有问题,才会有真正的问题。

一个记者,他一生之中在干什么?就是在提问。一个记者基本工作形态就是提问。区别一个好记者,一个一般记者,一个坏记者的水平,就在于他提的问题的水平。有一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本来一个采访对象的层次很高,但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平庸的问题,就有可能把采访对象的层次拉下来。因为你的问题太差了,他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因此,想进入这个行当,第一个应该提高的就是提问的技巧。一听提问,就知道记者的水准,是不是平庸者。刚才谈一下对大家问题的感受,然后,我就往下扫。因为把这些问题扫荡之后,我估计大家就会有真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典型的学生问题。“你学生时代的理想和憧憬,以及有意无意为之做的准备?”坦率地说,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还谈不上什么憧憬不憧憬,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前期,我是一个老三届。67年初中生,按今天的标准是刚刚脱盲吧。斗大的字认识一箩筐。“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两年“文化大革命”浩浩荡荡。开始上山下乡,一下去就是10年。我是去内蒙古草原,在草原上一待就是10年。因此没有什么职业憧憬,第一是为自己活下去,第二是自学,不能被社会落下。知道再上学的机会是微乎其微了。因此我们上山下乡的时候拉去了4牛车的书。草原上是游牧,一年搬4次家,我们每次搬家共有10个牛车的东西,其中4个牛车是书。老乡们都特别惊讶,你们要这些本本干啥呀。可是没有这4牛车书,这10年草原生活就不知道该怎么过。闷也闷死了。所以没有什么憧憬,不像现在,大家都有很多憧憬,不仅有国内的憧憬还有对美国的憧憬、英国的憧憬,是吧!(哈哈大笑)

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怎样走上新闻工作这条路的,你有过什么曲折,你又是怎样应对这些曲折的。你说这是不是宏大叙事?我走上新闻工作这条路是阴差阳错,大家知道中青报是1966年被停刊的,一直停了12年,到1978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这才开始讨论恢复中青报,开始重建中青报。当时编辑部的编辑记者也是七零八落,找不着人了。除了找回原来的一些老同志以外,编辑记者,都重新招募,我就属于第一批被招募的。当时还在内蒙古,多少有一点北京的资源,因为我就是北京人嘛。有人听说了这个消息,说中青报在招人,其中要招驻内蒙古的记者,条件是蒙汉兼备。恰巧我在那儿混了10年,蒙古语非常地道。因此就通过我这些资源把个人情况传递过去,我就是这么阴差阳错的,连考察都没考察,就进了中青报。当时对第一批记者的考察非常严格,三人小组到各省去,唯独对我没有考察,你这人再棒,他可能不会蒙古语,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条件。不过那也得看看我的文字功夫怎么样。我家里赶紧把我的信都传过去了(当时的信和现在的不是一个概念,高度政治化,通常一封信要写10 000字)(惊讶声)。也没什么作品,在草原也写写小说,就把写小说的本本寄到报社去。报社就根据这些信和本本对我进行考察。信件证明这个人“思想解放”,本本证明这个人文字功夫还不错,于是我就成为复刊后第一位驻内蒙古记者。

可是我根本就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要干新闻。大家知道,新闻作为一个行当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你们都不能想象,我们刚进报社时新闻的运作方式——这一周都登什么东西,上周末都列出来了,那个时候是一个典型的计划新闻时代。

人生曲折就不说了吧,人生曲折对咱们这个行当没什么意义。就个人而言,最孤独,最绝望的时候,也体验过。当我的同伴们都走了以后,我一个人在草原上过了3年。一个人,方圆几十里地就你一个人。你在那儿过3年,你才知道什么叫寂寞。听到一声狼叫你还感到亲切。(学生大笑)

也给大家讲一讲刚做新闻是个什么心态。报社把你弄去就给你发了一大堆本子稿纸,硕大的手电筒,雨衣,这就是我们当时所有的设备。我就傻了,什么叫新闻呀,不知道,怎么干呀,就现学吧。让家里有什么关于新闻的小册子给我寄来。第一条,新闻要有导语,什么叫导语呀,(窃窃笑),还得查词典,词典还没这词,现在有。这个导语怎么解释呀,“一条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更傻了,我把最重要的事实都放在导语里,我下头还啰唆啥呀!(笑)我对新闻莫名其妙,不明白。什么《新闻基础导论》,哪个教授写的,什么宣传方针政策,有一段时间就非常痛苦,写不出来东西。可你看别的那些地方的家伙,天天头版头条,给你造成巨大压力(大笑)。内蒙古又是个消息非常闭塞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先进经验,闹得我总也写不出稿子,可这不行呀!所以我走另一条路,什么路呢?写内参,内参好呀!都写坏事。哪坏写哪,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争论。内蒙古有一些很有思想的青年,我很快就跟他们混得很熟。我当时有个外号叫“内参记者”。公开报道什么也写不出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干了两年,连自己都觉得愧对江东父老,这才开始研究新闻,当然不能根据教科书了。

从哪学?从西方学。慢慢有所感觉。当时有一支对新闻构成巨大挑战的力量——报告文学。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报告文学叫《哥德巴赫的猜想》,当时所有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全文转载。你说这让新闻工作者何等汗颜?你作为一个集团拿不出来的东西,人家一个作家写出来,你还得从头到尾转载。

当时出了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起了重大影响,包括对拨乱反正,远远超出了报纸所能反映社会的深度。这种情况给我们这一代记者刺激很厉害,我们研究了报告文学的名篇,究竟好在哪?然后我们开始确立了新的写作范式。这时,我就开始小试牛刀。选择一个对象,写他个长篇通讯,当时写了1万多字。当时中青报只有两个“大记者”有资格写1万字的通讯。只有这两个人才有资格写一个版的通讯。我是新招募的记者中第一个向名记者挑战的。我看看行不行。四易其稿后,当时我认为拿到任何一家报纸他都会用。研究报告文学的心得全用上了。兴致勃勃地交到了记者部。第二天,记者部主任通知我,被枪毙了!(大笑)理由是什么?过于“华丽”。多亏了当时的副主任,他很喜欢,提了个妥协:“能不能让总编辑老钟看看?”勉强同意了。过了三四天,我的好朋友敲门,一开门他就唬着个脸。我说怎么了,“又被枪毙了”。当时不敢相信,胡说!他一下就乐了:“自己看吧 !”发稿签上写着“一、很好!作为今年第一个典型发表,头版头条!二、配图片!三、配社论!四、请大同再推敲一下文字。”你看看(哈哈)我得意洋洋回到内蒙古。哈哈,我也能写出一个版的报道,我也行呀,不光是内参记者呀!

没过几天,我就被抽回来,担任机动记者。到了报社以后,就接到一个让人痛苦的活儿!当时胡耀邦批了两个城市:佳木斯、襄樊。就这两个城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不错,要大力宣传。这活儿就落到机动记者身上。这活儿急,告诉你必须某一天拿出稿子来。路上,带采访,带写作。只有13天,要写出一个市来,你说可怕不可怕?昼夜兼程,先冲到哈尔滨,疯狂运转。最后都来不及了,告诉市委组织8个部门负责人等着,不听什么全面汇报,就讲个故事,就这么干。到了最后那天晚上写作,我们写到凌晨四点半,写完后就冲到卫生间哇哇地吐,因为烟抽得太多了,而且眼也直了。这篇稿子在报纸上又是一版,又是1万字,更加确立了我在报社的地位。

正好那会儿重新启用我的舆论很强烈,说是启用李大同吧,给他得了。既然报社上上下下都吵着要让我重新工作,因此这两块版就给了我。总编让我搞点专题什么的,也就是说,去掉双休日,两天半我得拿出一个整版的专题来。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一个部门,比如科学部,教育部,经济部,一年就搞出这么三四个专题报道,很了不起了。现在你要我一年104个专题!其实当时我就知道没戏。领域、形式都没有,怎么弄?要不是我赋闲5年,我根本不会要。可是闲的时间久了,有那么两块版,还挺好玩的。这就是“冰点”问世的情况。

什么是冰点?首先,形式上我想了想。能否办成组合新闻版?不行,所有的版都是组合新闻版,你这个组合新闻版有什么特色?人家为什么要看这块版呢?不会有的,因此组合新闻不行。领域又是什么呢?所有的领域都被瓜分干净了,结果你什么领域都没有了。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你只有一条路,就是没有领域,所有的领域你都去趟一脚,叫做全领域。组合式新闻不能搞,我只有专题形式,就是一个版一篇。但是这个形式,不仅本报没有,其他各报也没有,但这是没有选择的。这就是“冰点”。千万不要弄成热点,叫“冰点”有很大为自己留后路的意思在里头。当时也很生气,每个报,每个媒介,都有叫“热点”“焦点”的栏目或报道。什么是焦点?受众那儿是不是焦点呢?没人问,自己命名为“热点”“焦点”。因此当时起这个名字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闹焦点、热点,那还有什么点呢?只有冰点了。

当时一看李大同重新出山呀,记者们都很兴奋呀。看看这家伙能干出来什么,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编呀,90年代还行吗?很有悬念。

当时我身边集齐了十几个记者,都很不错。我说:你们报题目吧!那题目才叫宏大叙事呢。南水北调,国企解困,环境生态,三角债……篇篇都是国务院总理考虑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记者的思维定势。认为一个版就得这样的题目才压得住。

我就不喜欢这样的题目,说:重要不重要?挺重要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你想想,如果你自己都无所谓的题目读者会有兴趣看吗?不会有兴趣的。所以当时来一篇稿子我毙一篇稿子,全部枪毙!大家就急了,你说写什么?我说写粪桶啊!这是什么题材?冰点的开山之作,第一篇。

题材源于94年十月份的《北京晚报》,一张小照片,猛一看看不出什么,但一看字心里就咯噔一下。文字说明是:北京还剩7只粪桶,挑粪桶的全是老知青。这张照片拍的是一个背影,一个挺暗的胡同里一个。我开始正式接这个版的时候,这张照片就始终环绕在我脑子里。我就认为这是一个重要题材。当时我没有今天这么清楚,等到这篇报道真的打响了,我才开始梳理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题目,那就是这个题材首先是一个命运的主题。

今天在座的各位,不太清楚粪桶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象征什么,那是思想革命的最高境界。什么叫时传祥?为什么万里的儿子背粪桶?为什么背起粪桶还得晃一晃,让那粪水洒得满头满脖子?因为心红才不怕这个,才有国家主席的接见,那是执政党教化人民,给粪桶贴上这样的标签。完全为了政治教化。当时粪桶就是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但是今天,它重新回归了本来的地位——社会的最底层。

这粪桶和哪一代人交叉上了呢?和知青这一代人。当时他们回北京就一条选择,挑粪桶。因为北京还有一些胡同,车开不进去,必须有人去把它背出来。这些北大荒知青为了一个户口,回来干这个,农民都不干这个。这两个命运交叉到一起,我感到有人会读,构成了跌宕,构成了人们感悟的一种空间。

在我们全部记者都失败以后,我们最漂亮的小姐,娇滴滴的,去搞粪桶去了。既然有人自告奋勇了,我就开始交代要求:从他起床开始跟起,一直跟到一天的工作全部结束,每一个细节都要观察到,这是采访的第一步;第二步,所有这些挑粪工的家都要去,亲自看,在家里要和家人一起谈,做到这两条,这个稿才叫成功。

我们这位漂亮小姐为了去采访挑粪工,找不到可以穿的衣服,现去借了一件脏兮兮的破夹克,凌晨4点钟到了那家去。出车时还照顾她,冬天,她和我们一个摄影记者跟了一整天,直到挑粪工进入他们的澡堂子了,这采访才算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小姐两次呕吐,跟着人家背着粪桶走了5趟,每一趟看他什么表情。

什么叫采访?用眼睛看才叫采访,我们大部分记者就是耳朵采访。大家注意我们的新闻,大部分都是耳朵新闻,没有眼睛新闻,没有目击新闻。

这时候时间已经非常紧了,离出刊只有1个月的时间,赶紧写稿。但初稿就是素材的堆积。当时再建构已经来不及了。还有十几天的时间稿子还没有拿出来呢。这时候编辑的责任就是明确告诉记者怎么写,然后你还得做第二手准备,二稿不行,那就得自己上——这时候我已经把材料吃透,甚至我还请了这些工人吃饭。我要看他们,我要产生面对面的感觉。但就是吃饭都让我感动:请一大桌子,主要是采访,说了两个多钟头,说也差不多了吧,该走了吧。竟然,这挑粪工站起来:“这菜,我们能拿走吗?家里的孩子一星期没见肉了。”就这件事情,让你眼泪都快出来了。我也是一个插队10年的知青,深知这帮人有多么委屈。第二稿拿出来时,结构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然后开始打磨。就是为了这篇稿子,本来准备元月3号出刊,推迟了3天。当总编辑签字时,我也不知道这篇东西到底有没有人看,你突然闹出个粪桶来,谁看?

同类推荐
  • 重塑心灵: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

    重塑心灵: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NLP的历史、理论框架、基本概念等基础理论;共分为10章,每章都有其独立的主题。书中提供了少量NLP技巧,既安全又容易产生实效的技巧,以及更多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新观点与新案例;同时本书的概念与技巧也可为所有人在面对人生时提供启迪。
  • 在音乐厅遇见贝多芬

    在音乐厅遇见贝多芬

    本书收录90位古今中外的杰出精英,书中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了百折不回、自强不息的动人乐章。
  • 好好活着(做最有品质的自己)

    好好活着(做最有品质的自己)

    《好好活着:做最有品质的自己》是一部讲人怎样才能活得好一点儿的书,这是一部讲人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的书,是一部讲人怎样在职场上努力进取的书。
  • 思考决定人生(走向成功丛书)

    思考决定人生(走向成功丛书)

    怎样走向成功?成功的要素有哪些?有理想的青少年朋友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编译了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们的代表作,希望用大师们自己的成功灾例和经验,帮助青少年朋友塑造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成为人生的赢家。
  • 每天读点博弈论

    每天读点博弈论

    博弈论原本为游戏理论,这一理论涉及的“游戏”范围甚广:人际关系的互动、球赛或麻将的出招、股市的投资等等,都可以用博弈论巧妙地解释,可以说,红尘俗世,莫不博弈。 博弈论探讨的就是聪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采取行动及与对手互动。人生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竞相争取高分。所以说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博弈游戏,每一步进退都关乎成败。
热门推荐
  • 剑魔志之虎啸山庄篇

    剑魔志之虎啸山庄篇

    故事架空天龙八部,独孤求败的外传,不是穿越,也没有后宫,把金庸留白的那一部分补齐,用我自己的想象,〔无双战戟〕叶无缺,沙场猛将,一柄〔方天画戟〕舞动起来可拟温侯吕奉先;〔怒目金刚〕虚行,少林奇才,初出茅庐斩杀星宿老怪丁春秋,化少林崩解之大劫;〔黄金算盘〕姚俊杰,多智近妖,不掌算盘,却算尽人心、天下;〔黄泉之影〕秦无伤,顶级刺客,一柄〔邪王刃〕被盯上之人,神仙难救……
  • 地中海膳食:成就一个更健康的你

    地中海膳食:成就一个更健康的你

    你多少可能听说过地中海饮食,但又不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通过这本小书,你将了解这种特殊饮食及其食物种类。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特殊饮食,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饮食习惯。
  • 网游之真实幻界

    网游之真实幻界

    大地起苍茫,雄狮过大江;都市少年郎,豪情战疆场;凡世多流氓,卑鄙已为常;暗刀笑里藏,兄弟中暗伤;柔情俏姑娘,为情断肝肠;真情多悲壮,自古远流长;振臂与天抗,声援汇八方;天怒众神降,我自横刀向;咆哮碎天苍,轮回我为纲;众生皆仰望,后世我称皇;俱事成过往,携美以翱翔。讲述一位传奇战士的辉煌!
  • 黄河伏妖传

    黄河伏妖传

    黄河东流,千百年来,黄河的河底,隐埋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是一个纷乱的年代,平静了无数岁月的黄河,骤然掀起了滔天波澜。奇尸现世,巨棺临河,百妖蠢蠢,血雨腥风。一具从河中出现的女尸,引领着一个叫陈六斤的河滩少年,踏上了艰辛又波折的未知之旅。
  • 帝女太玄

    帝女太玄

    自从被顾家救下,曲慕歌就走上了默默发育、弱女逆袭的青云之路。这条路上有前恩旧怨,有阴谋诡计,有白骨累累,幸好,这条路上也有他一路相护。————————————————男主重生,武将出身,转战朝堂,一手遮天,口碑极差,所有的温暖都给了女主。女主穿越,前期低调,后期大佬,不白不作,有点手段,一根筋喜欢男主,所有的真心都给了男主。1V1CP,没什么狗血争情夺爱,就讲两个人携手共进,所向披靡。
  • 创业市场

    创业市场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是美国和世界最负盛誉的名牌大学之一。三百年来,哈佛大学人才倍出,有从政的美国总统,也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但更多的则是大财团中的决策者。介绍了深受人们欢迎的哈佛营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哈佛学子在市场营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地分析了哈佛弟子们在企业管理策略、商场营销秘诀、为人处世艺术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它不但是初涉商界者的经典,也是经理们营销的至理名言。
  • 兽神罗曼史

    兽神罗曼史

    因为不听妈妈的话而嫁人的钱美满绝对想不到自己竟然嫁给了另一个世界的怪物——兽神。嫁给一个怪物到底是上天的惩罚还是一个新版童话故事?虽然她说过自己更喜欢包办婚姻,但是这事儿好像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了。
  • 莫若烟雨声

    莫若烟雨声

    重生一世,莫如笙已是莫槿笙,大司马的掌上明珠,被赐婚体虚肥胖的朽木皇子,敌方暗自得意,己方暗自抹泪。下定心思定要退婚,却不料,终是这个人人瞧不上的朽木王爷,让她成为了世间最喜乐的女子。“谁说他是朽木,真是误人耳舌,明明是坑坑洼洼的蚁木,百转心思门道,最是变幻莫测。”
  • 爆萌小狂妃:专坑腹黑王爷

    爆萌小狂妃:专坑腹黑王爷

    她手握千军,脚踩万兽,白天,训兵训马训奶包。“王爷,王妃整日忙里忙外,你这么清闲真的好吗?”“你们哪只眼睛看本王很清闲?”众人鄙视望之:“……”他慵懒的眯了眯眼:“你们是没看到本王被训的筋疲力尽时!”他是冷酷无情的煞面王爷,却中了她的毒,今生只娶她一人,宠她一个。却不料,背后追来一群奶包子:“娘亲,宝宝饿饿,要吃奶。”“滚——”
  • 语逝者

    语逝者

    人世间,语喜,语悲,语秋花雪月,语世态炎凉,语秋霜悲画扇三魂七魄,七情六欲当一切都结束了可能,你不知道有人还在想你群6659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