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2300000020

第20章 进军USA(2)

1939年,《纽约邮报》的主人变成了多萝西·希夫。这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厉害角色,她的祖父雅各布·希夫是19世纪末曾在纽约建功立业的头号德国犹太银行家。尽管多萝西·希夫拥有巨大的财富,但在个人生活问题上,却并不安分。20世纪30年代,她与马克斯·比弗布鲁克有过一段恋情。早年她就断绝了她的家庭与共和党保持的紧密关系,成为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忠实支持者和朋友。1939年,罗斯福鼓励她买下《纽约邮报》。1942年,她将该报改成4开小报。《纽约邮报》变成小报后,纽约开始形成3家小报鼎足的局面,尽管这时的《纽约邮报》和《新闻日报》远不是《每日新闻》的对手。

希夫买下《纽约邮报》后,任命其丈夫乔治·巴克尔担任该报的发行人和总裁。巴克尔向她保证,虽然《纽约邮报》在亏损,但只有再投资几十万美元就能扭亏为盈。后来证明,这是一派胡言。希夫开始每月为她那自任《纽约邮报》主编的丈夫开出10万美元的支票。巴克尔根本就没有想要做报纸的老板,希夫越来越感到失望了。

当希夫决定自己接管报纸时,她的丈夫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不久,希夫与她的一个编辑特德·撒克里结为夫妻。他们一道对报纸进行改造,把它变成一家具有自由的甚至常常是有左翼倾向的通俗小报。在1948年的总统大选中,撒克里支持亨利·华莱士新成立的进步党。此后不久,他与希夫的婚姻结束,但希夫与《纽约邮报》的关系延续了下来。

在与最后一任丈夫离婚后,希夫索性全身心地投入了报纸的编辑事务中。她相信完全凭自己也能将这份报纸打理得很好,可以说《纽约邮报》深深地刻印着希夫的个性。然而,尽管希夫为自己的报纸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纽约邮报》的发行量还是不断下滑,甚至一度下滑到30万份,而晨报《时代》和《每日新闻报》赢得了纽约广告业务的大部分。

对纽约报业市场一直虎视眈眈的默多克,很久以来便时刻注意着《纽约邮报》。20世纪70年代初,默多克试图请希夫吃饭,甚至有一次到她的办公室去拜访她。但不巧的是,希夫出差在外,不甘心计划落空的默多克便和她的儿子一块共进午餐。

1974年的一个周末,希夫在长岛汉普顿的家遇见默多克。她一向对有魅力的男人易动感情。默多克告诉她纽约《时代》报是一家糟糕透顶的报纸,《纽约邮报》正是他朝思暮想要购买的那种报纸。

1975年,72岁的希夫很明显正在失去经营报纸的热情。她曾力图聘请新的好主编,但是越来越不了解主编对工资的要求。据说她甚至向《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本·布雷德利提出以年薪2万美元聘他为主编。

“但是,希夫,”布雷德利回答说,“我的一些记者都不止赚这个数。”这一年,默多克向希夫试探收购《纽约邮报》的可能性,但是被拒绝了。

他并没有灰心,而是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诚意。他邀请希夫到自己家中吃晚餐,还不失时机地指出两人之间的“缘分”——“请听我说,亲爱的希夫女士,我很高兴地告诉您,我发现你我之间有一个绝妙的相同之处。我知道您的生日是在3月11日,巧的是,我自己的生日也在这一天。我是从澳大利亚来见您这位同行的,而且有幸邀请您光临舍下,共进晚餐。来,让我们为上帝的精心安排干上一杯……”尽管希夫不喜欢占星术,但她喜欢巧合。默多克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出色的,很快便赢得了希夫的好感。但希夫是个精明的女人,她不会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家族财富拱手相让。

1976年,《纽约时报》的糟糕的状况没有任何改变,跌至48.9万份,每年亏损5000万美元。雪上加霜的是,希夫的律师告诉她,根据新的税法,她的孩子都无财力将报纸继续维持下去。与此同时,由印刷工会举办的又一场罢工即将开始。

强悍不服输的希夫终于感到疲倦了,尽管她知道改革这家报纸需要干些什么,但她觉得她已经没有这个精力去做了。她开始尝试着联系买主,其中一个就是纽约的报业老板豪斯。但让她气愤是,对方不但拒绝了她,还对《纽约邮报》发表了一通观点,说这份报纸早就被一堆工会问题折腾成一个毫无希望的企业了,这是一个烂摊子,没人感兴趣。

正当希夫倍感失落的时候,默多克于1976年夏天再次表明了收购的意向,希夫便顺势向他发出了共进午餐的邀请,两人就具体问题进行了对话。因为双方都有着急切的交易愿望,谈判进行得很顺利。1976年11月19日,他们签署了收购意向书。

希夫声称:“默多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愿意为独立、进步的新闻自由而献身。我确信他将继续有力地发扬我所十分重视的传统。”默多克则表示:“《纽约邮报》将继续为纽约和纽约人服务,并坚持它目前的方针和传统。’1976年12月30日,在确定向多萝西·希夫付款的准确数目后,默多克接管了《纽约邮报》。

纽约当然不同于边远的圣安东尼奥,《纽约邮报》也绝非《快报》可比。再加上默多克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事业蒸蒸日上,他的名气终于得到了美国人的承认。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纽约邮报》易手的消息,尤其是在全世界有广泛影响的两家杂志《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把默多克选为封面人物,这可是许多国家的元首都难以企及的。《时代周刊》以美国人惯用的手法设计封面,画了一只“金刚”——好莱坞最著名的恐怖形象,一只庞大无比的猩猩——骑在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屋顶上,而默多克的面孔则被移花接木,还配上一个夸张的标题:“澳国报王惊煞纽约。”《新闻周刊》则将默多克的相片和一张假想的日报的头版印在一起,以“报业大王攻占纽约”为题,报道了“澳洲大亨的美国故事”。

对于默多克而言,拥有《纽约邮报》就像在悉尼同时拥有《太阳报》和《镜报》,而且纽约比悉尼大好几倍。他准备通过改革《纽约邮报》,使其成为他在美国的指挥所。尽管花费了大约3000万美元,但默多克觉得自己需要这家报纸。

强行收购《纽约》杂志

在默多克的字典里,永远没有满足这两个字。就在收购《纽约邮报》后不久,默多克又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1977年初,默多克又买下了《纽约》杂志和《乡村之声》报。

《纽约》杂志的创始人是著名的传媒大亨克雷·费尔克。1925年10月2日,费尔克出生于密苏里州的韦伯斯特格罗夫斯。他的父亲是一位体育新闻编辑,而他的母亲曾担任《圣路易斯邮报》的编辑。可以说,他从出生开始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杜克大学之后,克雷·费尔克曾服过三年兵役,1951年回到学校,顺利毕业。在杜克大学期间,他担任了学校校报的编辑。毕业之后,他为《生活》杂志进行了六年的体育新闻报道工作。随后,他曾成为《君子》杂志的编辑之一,但在他的对手哈罗德·海耶斯掌管杂志之后宣布退出。1963年,费尔克先生成为当时《纽约先驱论坛报》周日版的编辑。1968年,该报宣布破产停发,费尔克便与平面设计师米尔顿·格拉瑟一起,将该报的周日版改造成了独立的杂志,这就是《纽约》杂志。

创立《纽约》的目的是为了与当时已经对出版业形成威胁的电视行业进行竞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克雷想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点子,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新闻格式,即将一篇长的叙述性的文章与一篇短的、带有诙谐调侃意味的文章合并起来,以吸引读者兴趣。

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新闻运动的兴起,克雷·费尔克成为该运动的拥护者。费尔克以惊人的直觉准确地捕捉到美国新新闻运动的兴起、中产阶级的崛起、雅皮族的诞生等历史潮流,相应地,《纽约》杂志以时尚而又玩世不恭的态度、成熟的都市风格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

在费尔克的带领下,新闻报道的详尽文字和抢眼构图相结合,成为后世遵循的典范。

在所有克雷·费尔克参与编辑的杂志中,不管是《纽约》还是其他杂志,都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克雷独特的风格。他的杂志站在市民的角度上来审视社会形势,用怀疑的眼光来关注政府以及权势。同时,他也不忘将视线投向商业和文化领域。

汤姆·沃夫、吉米·布雷斯林、格洛里娅·斯坦奈姆等一帮大牌作家,让克雷·费尔克的《纽约》在全美范围内享誉盛名。汤姆·沃夫撰文提出的“自我世代”(MeDecade)的概念,也和《纽约》杂志一起成为经典。

而除了这些人,吸引众多读者的还有被克雷自己称作“秘密武器”的服务报道,即为读者发布有关吃、住、行、娱乐的最新消息。

费尔克曾经说过:“所有杂志的共同未来在于服务。”《纽约》杂志便切实践行了这一原则,向读者提供探寻曼哈顿岛上丰富多彩生活的种种建议和秘笈,推出“最佳”排行榜、一周亮点、旅行指南、文化讯息备忘录、周末推荐等等速递时尚的栏目,并保留了深入报道纽约城芸芸众生欢喜艰辛的“文学新闻”,如此包容多姿的《纽约》杂志正是现代城市生活类杂志的原型。

《纽约》杂志关注的正是沃尔夫所提出的“雄心勃勃的城市”,它的风格在于紧凑、密集、疾速地展现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使信息尽快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费尔克所认为的,现代城市的读者们并没有太多阅读时间,“我们必须使读者在只是随手翻阅的时候就能得到一些关于这本杂志的感觉”。

《纽约》独特的风格很快便受到了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人们的青睐,也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同时期以及后来的杂志编辑。无数的城市主题杂志开始仿效《纽约》。一时间,新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涌现出来。

1974年,《纽约》杂志购并《乡村之声》,这是一家在格林尼治村出版的左翼周刊,专门报道那些该地居民的生活和事业。1976年,费尔克创办了一家新杂志《新西部》,在洛杉矶出版。

1976年10月9日,默多克告诉费尔克他想购买这家公司,费尔克大为震惊。默多克向费尔克提出以每股5美元的价格购买目前报价为2美元的股票。他还提出把《西部新闻》剥离出来,把它的1/3以3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费尔克。费尔克拒绝了默多克的收购请求,并向《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兼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寻求帮助。凯瑟琳答应了费尔克的请求。

但最终,费尔克还是没能抵挡住默多克的攻势,在与默多克的收购竞争中败下阵来,遗憾地失去了《纽约》杂志。1977年1月7日凌晨时分,费尔克与默多克达成协议,他退出杂志。在当天稍晚些时候的记者见面会上,愁眉苦脸的费尔克说道:“默多克对友谊、出版以及人的看法与我的大相径庭。他在拆散一个家庭,他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那天晚上,《纽约》杂志的下一期就要复印。默多克几乎找不到一个编辑人员。在《纽约邮报》的一些管理人员以及《纽约》杂志董事会的一些董事的帮助下,默多克自己出版这份杂志。杂志的最佳撰稿人和工作人员总共约40位辞职。默多克任用自己的编辑詹姆·布雷迪并开始大幅度削减成本。杂志继续赢利。《纽约》杂志发行量很快就达到42万份,资产不断膨胀,当年就带来4400万美元的广告收益。

在《乡村之声》报社,默多克力图撤换主编玛丽安娜·帕特里奇。当《乡村之声》一些最受尊敬的专栏作家威胁要大闹一场时,默多克让帕特里奇继续留任。但两年后,默多克在合同期满时没有与她续签合同。

在失去《纽约》杂志之后,克雷·费尔克继续主编《绅士报》,然后是《今晚报》(《每日新闻》的晚报),企图挑战《纽约邮报》,但没有成功。后来,他担任《曼哈顿股份有限公司报》的发行人。费尔克把自己描绘成被默多克的步步高升而毁掉的一大串人员中的一员。他认为,默多克的行动有两个目的:“超过他的父亲凯恩,控制世界。”但是,默多克并没有像费尔克所预见的那样摧毁《纽约》杂志或《乡村之声》。晚年的克雷深受喉癌困扰,说话不便,但他坚持担任多家杂志的顾问。

1994年,他受聘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讲师。随后,伯克利分校建立了克雷·费尔克杂志中心。

2008年7月1日,克雷·费尔克在其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82岁。

“如果没有克雷·费尔克,美国的新闻业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发达。”现任《纽约》杂志主编亚当·莫斯发表声明称。

被迫出卖《纽约邮报》

《纽约邮报》的收购完成后,默多克便很快搬进了希夫原来所在的办公室。这以后,《纽约邮报》就彻底变样了。默多克曾描述自己接管后的《纽约邮报》,将是一份犹太中产阶级的报纸,它对意大利、爱尔兰籍及所有的其他读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默多克不是犹太人,也不是爱尔兰人,他不是一个中产阶级,只是一个在英国的舰队街发了横财的澳大利亚人而已。

一向自负并显得有些独断的默多克从不把报纸工作交给别人,他出版的是一张纯粹体现他个人风格的报纸。与悉尼不同,《纽约邮报》用广告来争取利润是非常困难的,纽约的零售商业非常分散,但这个难不倒默多克,他决定用巨大的发行量来弥补这些。

同类推荐
  • 民国名人与日本妻妾

    民国名人与日本妻妾

    戊戌变法夭折,康有为孤身一人仓皇逃上英国舰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流亡前,康有为的妻子和儿女滞留港澳。后来大女儿辗转来到海外陪伴父亲,照顾他的生活。康有为曾经和弟子梁启超一道,倡立“一夫一妻世界”运动,提倡妇女解放和建立现代家庭制度。但其后师徒相继食言,各自开始纳妾。
  •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精心挑选出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成才故事,以简明、流畅的语言展示了他们光辉的一生。他们有勤奋的头脑、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教益,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 刘大响自传

    刘大响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刘大响自传》是作者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历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经历。
  • 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

    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很好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大师(王安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总裁大人的意外惊喜

    总裁大人的意外惊喜

    那天,她被闺蜜算计,却不想,原来她还要赔上自己一生的幸福!☆公司体检,她意外被查出怀有身孕两个月。拿着孕单,白炎凉生平第二次尝到了晴天霹雳的感觉。☆梁希城,A市最炙手可热的贵公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前度好闺蜜的好哥哥!尴尬的关系再度升级,因为她肚子里的这个意外,她一跃成了闺蜜的准嫂子……☆☆新人新文新气象,需要各位小伙伴的支持,喜欢就收藏个呗!☆☆
  • 心理神探:我与FBI心理画像术(美剧《心灵猎人》原著)

    心理神探:我与FBI心理画像术(美剧《心灵猎人》原著)

    《读心神探——FBI心理侧写术》是FBI前特工的一本回忆录。本书介绍了作者从一名FBI新人成长为一代神探的经历,书中既有作者对FBI工作经历的回溯,也详细介绍了自己经手的无数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案要案。许多扑朔迷离的惨案,一旦到了作者的手中,就变得像是有了科学属性一样,什么样的果,就源自什么样的因。作者通过准确的心理分析、对犯罪现场和作案手法的观察和归纳,可以迅速准确地勾勒出罪犯的基本特征,其程度可以精确到准确无误地预测出疑犯的人种(黑人、白人)、年龄、受教育程度、有何种生理缺陷(如口吃、肢体残疾)、家庭情况、疑犯的特殊爱好(例如,喜欢驾驶类似于警车的小轿车)、作案动机等特征。一旦勾勒出疑犯的信息,作者和警方立刻设下诱捕罪犯的陷阱,从而将狡猾凶残的连环杀手缉拿归案。这一切,在读心术这个神奇魔棍的作用之下,进行得简直就是顺理成章。
  • 灵魄战神

    灵魄战神

    万年前,他是人人敬仰的千古父神。万年后,他是人人可欺的凡夫俗子。幽梦万载,一朝惊醒,重活一场,当不负这一世浮华,踏天再临!夜幕无尽,清晨永明。以月下之名,书乱世之春秋!
  • 世界军事百科·第四卷

    世界军事百科·第四卷

    本书全面介绍军事学科中兵器的发展延革、历史上的典型战例、军事经典名著。内容包括:中外军种兵制的历史发展、现代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变化等。
  • 宠妻之老公太霸道

    宠妻之老公太霸道

    这是一个忠犬贴心男呵护自己宝贝一路成长的故事***传闻他绝情绝心,却会因那娇娃的冷脸而心慌不已传闻他不苟言笑,却会对那娇娃露出极致温柔的笑且看被称为人形兵器的忠犬男,如何呵护着自己的宝贝一路成长。***她本是人人敬畏的秦爷却死在了飞机事故中。待她再次睁眼,却发现自己魂穿到了一个小女娃的身上,而她的周围,正上演着枪战巨片。在她还未弄清情况之际,那一身血污的少年一把抱起她,温柔的将她揽入自己的怀里,她就这样,有了个年轻的老爸!***【片段1】“主子,小姐她刚刚……”管家欲言又止。傅君皇微微抬眸,幽深的目眸落在管家身上。管家吞了吞口水,“那个小姐她,把人给打了,她……”管家的话还没有说完,原本岿然不动的傅忠犬霍然起身,拿出手机,“带人,把学校给我围了!”管家顿时在风中凌乱,是小姐把人打了,不是小姐被打啊!***【片段2】宴会上的某一角落里。“傅小姐,你要明白,你只是傅君皇的私生女,你这样的人是上不得台面的,我告诉你,你现在要是敢不尊重我,小心等我成了傅家夫人,弄死你!”某炮灰勾着唇角,得意洋洋的在她的耳边低声说道。傅安然淡淡看着眼前那个笑的如同白痴一样的女人,随后视线落在那炮灰女的身后,淡声问:“我说老帅哥,你什么时候,有这么个极品女友了?”炮灰女的面色刷的一下就白了,再想到自己方才说了些什么后,又变红了,总之很是精彩。一身笔挺的西装,傅君皇目不斜视的牵过傅安然的手,面色有些许的慌张,嗓音依旧近乎机械:“没有。永远。”原本很是不畅快的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起来。她轻轻的回握住他微凉的手,唇角微启,“真乖。”……***本文一对一,温馨无虐甜爱宠文,身心干净,放心跳坑。***
  • 帝王联姻:裙下之臣

    帝王联姻:裙下之臣

    因为一场车祸,女主穿越到金国,自己是个27岁的心灵,却穿越到了13岁的小女孩的身体中,成为金国的第1位公主。为什么叫五公主,是因为金国的大王真心的相信风水、命格这么一说。当年公主出生时,据说是全国上下,多年不下雨,结果在公主出生那日,连下了一个月的雨,差点发生洪涝。后来找了个大师算算,说公主本身属水,算是个福星。但是水过柔了,这个国家的福星,不能说天生的就可以了,后天还得在名字上,住所上,给予更好的帮助。大师掐指一算,恩,不错,公主命中,五是她的幸运数字。
  • 太空探索前沿(天文科学丛书)

    太空探索前沿(天文科学丛书)

    高立来编著的《太空探索前沿》包括宇宙中的长城、宇宙里的岛屿、宇宙中的黑色骑士、宇宙里的四大天王、宇宙中的黑洞、等内容,去伪存真地将未解之谜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和收藏。
  • 热搜女王头条见

    热搜女王头条见

    OMG!一不当心,她得罪了安城莫家的继承人,怎么办?是凉拌歇菜了?NO!NO!某天,她被人拦下,“今晚有空?”“没有,你想干什么?”对方轻笑一声,捏住她的下颚,俯身在她耳边轻声道:“你说呢。”有个聪明贤惠漂亮又能干的老婆怎么办?宠她!宠她!宠她!怎么宠?使劲的宠,宠到别人都不敢要为止。
  • 成都姑娘

    成都姑娘

    她是佳士得拍卖行国际房产部波尔多地产酒庄部中国市场总监,独挑大梁卖酒庄,一年业绩50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小4个亿。她是专业品酒师,葡萄酒相关专业硕士文凭她一口气拿了两个。她是当下法国波尔多的形象大使,货真价实的华人之光。她是《中国好声音》欧洲赛区总冠军,个唱开到过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她是定居法国,住在有300年历史古堡里,恋情可以虐杀全体单身留学生的幸福人妻……而十年前的她,正处在人生的迷茫和低谷期。每个白天都为未知的未来寻找方向努力奋斗;每个夜里又默默消化别人不曾知晓的心酸和忧愁。也许这就是现在的你,你也许就是“曾经的莉莉”。永远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成都姑娘,因为她就是敢于不平凡!
  •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