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 phore Nié pce)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风景》(Window At Le Gras)。十三年后,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向全世界正式公布了由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发明的“银版摄影法”。这一事件标志着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发明摄影术的诞生。
其实,中国人与摄影术的渊源并不比西方人晚。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墨子就发现了摄影术必备的重要光学原理——“小孔成像”,并记录在《墨经》之中。就在“银版摄影法”公布五年后,法国人于勒·埃迪尔在1844年携带整套达盖尔摄影器材来到中国,拍摄了广州、澳门一带的风景照以及当时少数中国人的人像照,这是保存至今最早的中国照片。同年,一位名叫邹伯奇的中国人独立制作出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架相机——摄影器,并摄得“平远山水”一幅。可以说,于勒·埃迪尔与邹伯奇是揭开中国近代摄影史序幕的两位开创者。
故宫博物院现存清末以来各种基质的照片上万张(件),其拍摄时间最早可以上溯至19世纪60年代,所摄内容以清末民国人物、宫廷建筑为主。在为数众多的影像收藏中,众所周知的慈禧太后系列照片,总量在七百张以上;包括紫禁城、三海、西郊园林在内的大量宫殿园林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今日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清宫拍摄的一批中央部院大臣及京外官吏的组照,反映逊帝溥仪退位后“小朝廷”生活的历史照片及其日后寓居天津的生活掠影,还有民国时期在政治、文化、实业、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名人士旧照等等,均是故宫博物院在影像收藏方面的特色种类。
《寻觅旧京》的作者林京是一位在故宫工作了四十年的“老故宫”,紫禁城中每一处院落、每一座建筑都留下了他奔波取景的身影。在许多图书、画册中,经常可以看到林京的作品。他拍摄的紫禁城题材照片主题鲜明、视角独特,且不局限于紫禁城这一方城池,像西苑三海、西郊园林、避暑山庄这些往日的皇家宫殿与苑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很多著名历史风物的拍摄机位与视角都是他独创的。在拍摄之余,林京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老照片的整理与研究中,对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影的整理与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世纪80、90年代,由林京等人翻拍的慈禧太后等清宫人物的照片,第一次系统、清晰地向社会公开了这些著名人物的影像,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老照片热潮。在研究方面,林京广泛搜求第一手史料,特别是寻访了包括溥杰、溥任、完颜爱兰等皇室成员在内的诸多历史的亲历者,与他们谈往事,话变迁,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并将其付诸绘声绘色的文字。四十年来,林京发表在报刊、图书上的文字以数十万计,对很多史料的收集与保存带有抢救性的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寻觅旧京》中,我们得以通过摄影师的镜头穿越百年,领略帝都北京的风貌:紫禁城里空旷宁谧的外朝与深邃幽静的内廷,诉说着严密门卫禁令;西苑三海浩渺碧波中倒映着琼岛与团城,长堤垂柳连缀着青松翠柏;帝都城垣,内外双环,虽饱经风蚀,却苍劲依然;还有敕建庙宇,御苑夏宫,历尽罹劫,风骨犹存……生动复原出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书中将百余年来京城著名的影像悉数收集,帝京群像、市井民俗、旧京风情皆娓娓道来。海量图像弥足珍贵,鲜活的文字将千年帝都之历史辙痕与昔日风貌完美呈现。见古人,也见来者,见天地,也见此生。打捞着京味儿文化,延续文明之吉光片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它面世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遗憾的是,限于篇幅,帝京的迷人魅力尚未能在该书中得以充分体现。而林京的这本《寻觅旧京·续编》更细述了北京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的建筑风貌、皇宫秘境、宸垣城廛、三山五园、世象风俗,正是对《寻觅旧京》最好的资料补充和深入阐释。
“阅今千年峨天阊,地灵信比长安长。”乾隆皇帝曾这样形容帝都北京。《寻觅旧京·续编》将三千年京城营建、八百六十年为都缔造的壮美故事,以及城池街坊、胡同百业、节令民俗、旧京众生、市肆风情真实地展现给了世人,让我们感到北京这座古都沧桑阅尽却雄浑依然。这些珍贵的史料,是帝京文化的永久承载者。
郑欣鼎
二零一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