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1900000034

第34章

魏征这才把来意挑明,说:“人家的姑娘已许婆家,皇上却要去夺为己有,这岂是一个好君王所能做的事呢?”李世民连忙认错,自责不已,马上下诏,从嫔妃名册中划掉那位姑娘的名字。

从此以后,李世民越来越信任魏征,而魏征提的意见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尖锐,有时简直让李世民听不下去,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刚刚上朝,魏征就为一件事与李世民辩论起来。君臣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直争得面红耳赤。李世民气呼呼地,真想一声令下,将魏征赶出宫去,可他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善于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努力按住火气。退朝后回到宫中,李世民仍是怒气不消,愤愤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不明白李世民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就问:“陛下想杀谁?”李世民嚷道:“杀谁?我要杀魏征!这个乡巴佬太猖狂了,总是当着大家的面叫我难堪我这个皇卜倒受他摆布了哼!”长孙阜后听了不言不语地走进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皇帝的正规礼服,来到李世民面前,恭恭敬敬地跪拜下去。李世民给弄糊涂了。只听长孙皇后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征犯颜直谏、刚正不阿,正说明皇上的英明。所以向皇上表示祝贺。”

李世民听了这一席话,恍然大悟,心中的怒气一下全没了。从那以后,李世民不但不怨恨魏征,反而常常在大臣面前夸奖他:“人家都说魏征态度暴躁,举止粗鲁,我看那恰恰是他的妩媚可爱的地方呢!”

魏征不管李世民生气也好,还是称赞他也好,还是照样给李世民提意见。在短短的十几年里,魏征给李世民提的批评、建议大大小小有200多件。他之所以敢于直言劝谏,是他摸准了李世民有一个最大的恐惧,就是怕亡国。因此,魏征常常引用隋朝的例子来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是帮助他避免亡国之祸的忠臣,因而能接受劝谏。

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李世民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向他表示问候,希望他还能为自己再提点意见。到了病危时,李世民亲自来到魏征病床前,看着魏征,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就问魏征:“爱臣还想要些什么?”魏征缓缓应道:“我是什么也不想了,我只担心国家的前途啊!”李世民紧紧握住魏征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不久,魏征去世了,李世民亲自赶往吊唁。在魏征的灵前,李世民想起了魏征忠君报国、犯颜直谏的件件往事,又伤心地痛哭起来。由于过分伤心,李世民整整5天没有上朝。李世民还颁发诏书,命文武百官都要去吊唁魏征,参加魏征的葬礼。

李世民为魏征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之后,一上朝议事,就对百官慨叹道:“以铜为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戴得是否端正;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如今魏征去世,就使我少了一面明察得失的镜子了。”

●唐文成公主入藏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他们勇敢善战。吐蕃人的首领称为“赞普”,意思是雄壮强悍的男子。

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的文化,公元640年,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求婚,李世民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出身皇族,聪明、美丽,读书很多,很有才华。李世民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日用器具、珠宝、绫罗、衣服等。公元641年,李世民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文成公主的父亲)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马迎接,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服装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带去了许多历史、文学书籍以及经书、佛经和有关医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大量的粮食、蔬菜种子和生产工具。她还帮助吐蕃人推行历法,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她带去的水磨深受吐蕃人民的欢迎,使他们学会了利用水力资源。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提倡佛教,修建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大大丰富了藏族的音乐。当时,松赞干布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唐朝许多有学问的人也被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唐朝还给吐蕃送去蚕种,派去养蚕、酿酒、制碾磨和造纸墨的工匠。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40年。文成公主为汉藏两族的友谊作出了贡献,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深切怀念和爱戴。

●唐三藏西天取经

唐三藏就是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大师、翻译家和探险家,玄奖是他在佛门的法号。因为玄类潜心研究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们也叫他唐三藏。唐三藏自小受到身为虔诚的佛教徒的父亲和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哥哥的影响,13岁那年,他也当了和尚。自此之后,唐三藏便与哥哥一起学习佛经。唐三藏十分聪明,而且十分刻苦地研究经典。到他15岁时,不仅能背诵《涅桑经》,并且还能讲解。隋末唐初,许多精研佛典的高僧全集中在四川成都一带。唐三藏跟他的哥哥到了成都空慧寺,向高僧们请教,佛学学识大有长进。

后来,唐三藏决心继续深造,毅然离开哥哥,独身一人沿长江东下,抵达荆州,在天皇寺与僧众研究经典,随后又北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拜访各处著名的高僧,探讨各家的学说。唐三藏对佛学钻得越深,困惑越多,他发现国内佛经现有的译本的翻译有很多差错。为了探寻经典的真谛,追求佛教的至高境界,他决心去佛教“圣地”一探究竟。于是,唐三藏又来到长安,向外国人学习天竺语文,筹集经费,作远行的准备。

当时中国的西部地区在突厥的控制下,人们要想出国,必须官府批准,领取过所(护照)才能成行。唐三藏虽已提出申请,但还没得到批准。公元627年,唐三藏随同一些商人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之路。当他们就要到玉门关(唐朝边境的最后一道关长)的时候,唐三藏的坐骑死了,随从他的两个小和尚全跑了,偏偏官府的差役也追了上来。唐三藏藏在客店里,真不知怎样才好。瓜州的州官李昌拿着追捕文书走了进来,问道:“您就是玄类师父吧?”唐三藏沉吟了一下,没有答话。李昌说:“师父若说实话,弟子可以帮您想个办法。”唐三藏见李昌神态诚恳,就说:“不错,贫僧正是玄奘。”李昌道:“师父诚心到天竺研习佛法,功德无量,我定当尽力帮助。”说完就扯碎了追捕文书,说:“师父尽快赶路吧,要是晚了就出不了关了。”唐三藏听完大喜过望,急忙赶路出了玉门关。

在瓜州,唐三藏结识了西域的石粱陀,就请他当向导,又有位瓜州老人送给他一匹瘦马。这匹马虽说瘦,但是它曾经往返天竺国十余次,熟识道路。

唐三藏从瓜州出发,走出50多里,绕玉门关而过。一日中午,来到了一座烽火台。他正在马旁休息,突然一箭飞来,虽未射中,却也吃惊不小。惊魂未定,又是一箭射来。唐三藏急忙向着烽火台大喊:“我是长安来的僧人,要到天竺取经,请你们别再射箭。”守卫烽火台的官兵了解了唐三藏的来历,不由十分敬佩,送他到了下一座烽火台。这样,一直到了第四座烽火台,台上守将还留他歇了一夜,为他准备好干粮和清水,并且介绍说:“下一座烽火台的守将很坏。如果被他发现,实在难说出什么事,请师父绕开那一台走吧!”

唐三藏绕过了烽火台以后,便奔向野马泉,进入了莫贺延碛。这时向导跑了,在这广阔无边的沙漠里,天上无飞鸟,地下无走兽,唐三藏独自行走在寂静的沙漠里。两天过去了,唐三藏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野马泉,心中万分焦急,身体更是疲倦。他拿起皮囊准备喝口水,一不小心,水都洒在沙漠里,这可是无法弥补的失误。他在沙漠中顽强地走了五天四夜,一滴水也没入口,头两天还只觉得口干舌燥,后来全身燥热,嘴唇都干裂了,呼吸急促,头昏眼花。这时,连马都不能走了,最后人和马一起倒在沙漠里,昏死过去。夜间,唐三藏在昏迷中被一阵凉风吹醒了,渐渐地有了精神,马也站起来了。唐三藏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走了几里路,突然看到前面绿油油一片草地,到了跟前,发现还有清澈的泉水。唐三藏在那里歇息一天,装够了水,又继续走了两天路,才走出沙漠,抵达伊吾国境。

唐三藏在伊吾国住了十余天,随后来到高昌。高昌国王本是汉人,也是一位佛教徒,他命王妃大臣也前来拜见唐三藏,并请他讲经。高昌王很尊敬唐三藏,答应给他优厚的待遇,希望他留下来说法。唐三藏说:“我云游是为求佛。现在被大王相留,大王能留住我的身体,却留不住我的求佛法的决心。”可高昌王还是不放他走,唐三藏一连三天不饮不食。到了第四天,深受感动的高昌王终于同意送他西行,并且给他准备了衣物、干粮、挑夫和30匹马,并给沿途各国去信,请他们一起保护这位追寻佛法的高僧。

此后,唐三藏在离开高昌后又翻山越岭,整整用了一年,于公元628年夏天到达了天竺。在天竺,他看到许多高大的鸵鸟,看到五十尺高的佛像和一千多尺长的石刻卧佛像,还看到许多的大象往来运输。他几次渡过恒河,寻访佛教史上的古迹。他到了伽耶城,那儿有一棵高达五丈多高的菩提树,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曾经在这棵树下苦修;他到了佛经中所记载的西天灵山,参拜了释迦牟尼弘扬佛说法的遗址。这些实地的考察活动,使唐三藏对佛法的理解更深入了。

唐三藏来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天竺最大的寺院,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也设在这里,有长达700多年的历史,常年住有僧众1万多人。这个寺院的主持是戒贤法师,当时已100多岁高龄了,是当时天竺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唐三藏到那烂陀寺院的那天,1000多僧众捧着香、鲜花欢迎来自远方中国的客人。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早已不收徒讲学了,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法师特地收唐三藏为弟子,重登讲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给玄奘讲授了最难懂的《瑜珈经》。唐三藏在寺里留学5年,把寺内所藏各类经论通读了一遍,并虚心诚恳地向戒贤法师及寺内高僧质疑问难,通晓了经论真谛。唐三藏仍不满足已学到的知识,辞别了戒贤法师又游历南印度去访师学佛。

唐三藏又用六年的时间走遍了全印度,以增加学识、开阔眼界。之后,唐三藏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令玄奘登坛宣法,为全寺僧众讲授《摄大乘论》。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印度古代的僧侣贵族,掌握教权,垄断知识)写出十余条理论,挂在那烂陀寺的门口,并且狂妄地声称:“假如有人驳倒我一条,我情愿把头割下来认错。”过了很长时间没有人能出来驳斥他。唐三藏请戒贤法师等人作证,与那个波罗门展开辩论。辩论下来,那个婆罗门只得低头认输,请求照约认错。唐三藏说:“佛不杀生,你就给我当佣人吧。”

唐三藏在印度宜讲大乘论,对印度各地影响巨大。因为仰慕唐三藏,戒日王和国王鸠摩罗特派使者聘请玄类,并以两国国王的名义通知当时印度境内的大小国家,在曲女城举办全印佛教大会,恭请唐僧唐三藏讲学。公元642年,大会正式召开,参加大会的有那时印度的18个国家的国王,专修大小乘的高僧三千余人,那烂陀寺的僧众2000余人和婆罗门等外道2000余人。这次佛教大会在印度历史上是第一次,整个印度的各界名人几乎全来了。

唐三藏在大会上宣讲的主要内容是《大乘论》,同时他又写了一部《破恶见论》,悬挂在会场中,对与会者发表自己的观点。《破恶见论》发表后,到会议结束,并没有人站出来辩论。这次大会持续进行了18天,大家聆听唐三藏的宣讲,始终没有任何人提出不同意见。大会结束那天,各国国王拿出许多金钱献给唐三藏。唐三藏分文不取,全分给贫苦百姓。自此以后,印度佛教界公认唐三藏是佛学学术中的泰斗,印度全境无处不知他的大名。

戒日王一再恳切地挽留玄奘留在印度。一个国王甚至表示,唐三藏只要肯留下来,愿虔诚地为他建起一百所寺院。可是,唐三藏在印度研学佛法的巧年中,没有一天不在想念祖国,他决定回国。临行的那天,戒日王和当地的印度朋友依依不舍,挥泪送行。

唐三藏于公元645年初,带着收集的650多部佛教书籍,行经西域,回到祖国的都城长安。唐三藏当年去天竺是违犯禁令偷偷出去的,李世民了解到他的全部情况,很钦佩他的坚强精神,特地命宰相房玄龄等去迎接他,长安民众在朱雀大街开了欢迎大会。人们夹道欢迎唐三藏归来,路两旁设着香案和鲜花,长安的僧尼、信众数万人列队护送,把唐三藏带回的经卷佛经迎请到弘福寺。

李世民在洛阳朝见唐三藏,听取了唐三藏旅途所见所闻的西域天竺各国风土人情。李世民听得聚精会神,想让唐三藏还俗,辅佐自已治理国政。对此,唐三藏婉言推拒了。于是,翻译佛经便成了唐三藏的主要任务。唐三藏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苦干了19年,共将74部佛经、1335卷、计1300多万字译出。唐三藏的译文既忠于原经典,汉文又通达流畅、文字优美。有些专有名词的译名,例如“印度”,就是唐三藏那时确定下来的。

长期艰苦的翻译工作严重损害了唐三藏的身体,这位伟大的佛学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于公元664年圆寂(佛教对僧尼死亡的说法)在长安郊外的玉华寺。

生前,唐三藏还同参加翻译佛经的辩机和尚一起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包括今天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当时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山川、城邑交通和民风民俗等。《大唐西域记》已经被译成许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是对这些地区的历史、地理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隋唐药王孙思邈

孙思邀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的那一年,逝世于公元683年,整整跨越了两个朝代。

孙思邀的老家在京兆华玩(在今陕西)。小时候的孙思邈经常见到许多穷苦百姓得了病,或是因为没钱医治,或是医治不好,年纪轻轻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看着人们哭天喊地,孙思邈头脑里萌发出一个念头:“救活一条人命是多么重要啊!黄金虽贵能够用钱买到,而人的生命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从此,孙思邈幼小的心灵里树立了一个宏伟的志向:我要做个好医生,为成千上万的人解除痛苦,也为他们的亲人解除痛苦。

同类推荐
  • 北宋的野望

    北宋的野望

    魂穿到北宋末年,我有一个野望:我希望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奔向小康;我要让身边的人无病无灾,无忧无虑,幸福安康;我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再流离失所,居有常,业无变;我希望北方的铁蹄不再南下;我希望……。嗯,我的野望是不是太多了,太野了,那就拭目以待吧。
  • 换个世界做皇子

    换个世界做皇子

    几百年前,北藩大陆赫然鼎立于世界八大家族,薛家称王“那代表着薛家的野心,那是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秘密”几百年后薛家没落,族人分裂,但却暗中密谋,誓要重振族风几百年后陆羽穿越成四皇子来到这里本想着开开心心做皇帝未曾想这四皇子身上居然有如此多的秘密当一层一层揭开真相大白的时候究竟是,真有此事,还是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陆羽将如何在这个时代里面历经人世险恶“乱世复生,问鼎苍穹!”
  • 大明元辅

    大明元辅

    身出名门,既有首辅伯父,又陪太子读书,朝野戏言小阁老;领袖金榜,上承隆庆遗风,下开万历盛世,天下称颂大元辅。县委秘书出身的小小镇长穿越成隆庆第一重臣高拱的侄儿。【承诺的100万字免费章节已完成。】盟主建了个书友Q群,群号:691201920,大家有什么想讨论的可以进群讨论一下,我也会进去潜水,了解大家的看法。
  • 一匡三国

    一匡三国

    建安二年,袁术称帝,曹操伐张绣败退,袁绍手握河北四州。张汹,一个刑警大队队长穿越成为冀州中山国无极县的商人世家。原本以为自己毫无依托,却发现自己乃是枪术大师童渊的最后一名弟子,赵云成为自己师兄。师兄弟是同心协力还是分道扬镳?官渡之战即将爆发,张汹身处动乱之地,背负家族命运,要如何抉择?枪杆子很重要,张汹训练部曲誓要打造一只精兵。武艺也很重要,他周游河北英雄之间,讨教武艺。知识不能丢,不远千里拜名师,他不想作为一个文盲。人才不能放,河北人才济济,总有几个能为我所用。美女更不能放,就算是袁绍之子又如何?
  • 天骄奶爸大宋行

    天骄奶爸大宋行

    他是饱读诗书、文武双全的穿越者,他是爱心泛滥的超级奶爸,他是冷眼旁观权谋世界的白衣卿相,他是谈笑间反转赵宋走向的一代天骄!
热门推荐
  • 万界轶事录

    万界轶事录

    万千世界,尽皆不同。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规则;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深思,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反省。以非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那世界,又将给我们怎样的精彩?
  • 我种下一群玩家

    我种下一群玩家

    我成为了一个游戏平台的管理员,平台全是主神游戏,当我种下一群玩家后,游戏就被玩坏了。PS:第一个游戏火影,第二个克苏鲁,第三个死神,第四个暂定。每个游戏连续出现,而不是成为单元剧,主要以玩家的成长变化为主线。
  • 杨式太极拳拳谱全体大用诀

    杨式太极拳拳谱全体大用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死城漫游指南

    死城漫游指南

    本书是张晓舟多年来的文化评论随笔首度精选结集,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再解释过,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杜撰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同样,当我们用穿越、玄幻、盗墓这样的词来形容现实,那也一点都不虚,说的就是当今的中国现实。姑苏城外伦敦塔,琉璃厂的饭岛爱。少林钢琴,爱国粽子,心灵鳖汤。手拿一个爱疯死,一代人去那儿相互撒娇。信仰在空洞中飘扬,金山与神山对峙,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苦难转过脸。时代,就像硅胶一样在每个人的胸前鼓了起来,令你再也无法一手掌握。如何才能去爱?我看见了你的坏笑。一部盛世中国的荒诞书,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景观的素描簿。
  • 没有转正的皇帝

    没有转正的皇帝

    公元前662年八月鲁庄公薨,季友辅助公子斑即位,庆父从中作梗,不让公子斑住进宫廷,让公子斑住在舅舅家里,十月己末庆父派人杀公子斑······《左传》云:庆父不去,鲁难未已,故事就从今晚开始······
  • 孽缘总裁精灵妻

    孽缘总裁精灵妻

    两年过去了,嘉旭过着平凡的生活,跟苏群没有瓜葛,但是当朋友苏珂追求自己的时候,苏群横加阻拦,并让她继续做他的妻子。后来嘉旭跟着苏群南下,出了意外,两个人沦落到台北,苏群在这里跟嘉旭说过两句话是嘉旭一辈子铭记的:1.“我不会丢下你不管的”2.“回去我帮你找你的孩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学生基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分学段培养与评价

    小学生基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分学段培养与评价

    语感是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对言语对象进行直觉建构的一种言语能力,其心理表征是一个开放的图式与产生式的复合体。基础语感本质上也是一种语感,不同在于它是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文化积累和生活体验的,侧重于理解与表达字、词、句、段、篇等基本言语对象的基础言语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分学段来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分学段培养与评价基础语感,应始于培养目标的制定,然后根据目标的教学心理学分类来导学、导教、导测量。在测量与评价基础语感时,还应着眼于学生发展,结合具体语境从外显表现与内隐理解两方面进行整体的、多样化的评价。
  • 伤寒论宋版

    伤寒论宋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回归千金

    重生之回归千金

    重生前,她是被唾弃利用抛弃的洛涵。重生后她是光鲜亮丽的冷凌耀。一切利用她的人她都恨,唯独对他恨你不起来…“我发现我爱上了你,原谅我,好吗?”“好!”重生、复仇、恋爱…在这一世都遇到了
  • 精灵世界夹缝求生

    精灵世界夹缝求生

    一个穿越者再次重生的故事,一个真实的神奇宝贝世界,一个培育使用宠物小精灵的奇妙世界,阿利多斯、龙王蝎、耿鬼、水晶灯火灵……(欢迎来群:693721996)前世无论繁华、屈辱都已经落幕,今生的雄关漫道还需从头迈步。强者之路,必将与孤独为伍;冷漠、杀伐、伪装、隐忍只要是通往强者之路的捷径,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踏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