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2200000002

第2章 方便法门——直指人心,顿悟成佛(2)

智隍回答说:“当我入定时,不见有无之心。”

这和尚便说:“如果你不见有无之心,即是常定,既为常定;何有出入。”

智隍无辞以对。便问:“你说你从能大师处来。能大师教了你什么?”

这和尚回答说:“据我师所说,不定,不乱,不坐,不禅——此乃如来禅。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静不明,非有非空,不住中道,不作,无所得,然而自在无碍,佛性无所不包。”

智隍听了这一段话以后,立刻大悟,叹息说:“这三十年我是白坐了!”

■感悟——

慧能禅宗始终认为,坐禅不能入定。因为太执著于追求佛性,反而一无所得。佛性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只要你放下那颗执著心,它就自然呈现。

放下执著心

马祖天生有异相,“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这样一位傲视群雄的人物出家之后,自以为得了正法,于唐开元年间住在传法院中终日静坐。南岳怀让知道他是个人才,就前去度他。这件事《坛经》中说慧能早就对怀让预言过的,说日后你门下要出一个马驹。

怀让问道一:“要是马车不走了,你是打马呢,还是打车?”

道一茫然不知所措。怀让继续点拨道:“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是坐禅,禅本非坐卧;如果学坐佛,佛也没有因定的相状。对于本无所住的事物不应生起执著之心,你执著于佛就是杀佛,你执著于坐禅就不能通达大道!”

道一听了心地一片清明,从此悟入了佛道。

■感悟——

道一(709—788),俗姓马,世称马祖。从慧能以后禅宗中人无人再敢称祖,但由于道一禅风如行云流水,接引门徒法门宽阔,一时间成为众人钦服的禅门宗师。故后人就封他做祖。马祖证悟的故事是禅门著名的公案。

关于禅法机要,马祖曾言:“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慧能强调心地不染不著,马祖进一步发展这种思想,指出: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道中,只是你自己心不平常,偏要思圣思凡,自己不肯安心罢了。

顿悟得解脱

马祖起先特别注重坐禅,一个人独处一室,专门坐禅,什么人也不见,什么事也不管。

禅宗僧人怀让见了之后,便在马祖坐禅的房门外,拿一块砖在石头上磨。

马祖问:“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答:“做镜子。”

马祖奇怪地说:“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让说:“磨砖既然不能做镜子,那你坐禅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当下明白坐禅对解脱无用,从此真正步入禅宗大门,后来成为一位有名的禅师。■感悟——

坐禅不能解脱,那么如何解脱呢?当有人问马祖门下的慧海:“欲修何法,即得解脱?”他答道:“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当再问:“何为顿悟?”他答道:“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慧海还对何时能成佛作了明确的回答:“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也就是说,凡人只要在刹那间顿悟,便可由凡入圣,立地成佛。

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

慧忠是慧能的弟子之一,下面这段对话是慧忠和新来的追随者灵觉之间进行的:

灵觉问:“我出家,是想成佛。不知道应当怎样用心才可成佛?”

慧忠说:“无心可用,即得成佛。”

灵觉问:“无心可用,那么谁能成佛呢?”

慧忠回答说:“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

灵觉问:“佛有大不可思议法门,能度众生。如果他也无心,谁度众生呢?”

慧忠回答说:“无心是真度众生。若见有生可度者,即是有心,便不能脱离生死范围。”

灵觉问:“今既无心,释迦牟尼出世,说许多教迹,可岂虚言?”

慧忠回答说:“佛说教亦是无心”

灵觉问:“说法无心,应是无说。”

慧忠回答说:“说即无,无即说。(佛的一切活动,都来自无心,即来自空)。”

灵觉问:“说法无心,造业是不是有心呢?”

慧忠回答说:“无心即无业。今既有业,心即生灭。何得无心呢?”

灵觉问:“无心即成佛,和尚现在成佛没有?”

慧忠回答说:“连心也没有,谁说成佛呢?若说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

灵觉问:“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吗?”

慧忠回答说:“心都没有,用从那里来呢?”

灵觉问:“茫然都无,莫不是落入断见(无观)吗?”

慧忠回答说:“本来无见,谁说是断呢?”

灵觉问:“说本来无见,这不是落入空吗?”

慧忠回答说:“甚至空亦没有,何处可落呢?”

灵觉问:“能听(即主体和客体)俱无。设忽有人持刀来取命。这是有还是无呢?”

慧忠回答说:“是无。”

灵觉问:“痛不痛呢?”

慧忠回答说:“痛亦是无。”

灵觉问:“痛既是无,那么,死后生何道呢?”

慧忠回答说:“无死,无生,亦无道。”

灵觉问:“既得无物,便得完全自在;但为饥寒袭逼时,你如何用心呢?”

慧忠回答说:“饥便吃饭,寒便着衣。”

灵觉问:“既然知饥知寒,应该是有心。”

慧忠回答说:“我问你,若有心,心作何相?”

灵觉说:“心无形相。”

慧忠说:“你既然知道心无形相,即是本来无心,怎么能说有心呢?”

灵觉问:“如果你在山中遇见虎狼,如何用心呢?”

慧忠回答说:“见如不见,—来如不来,彼即无心,即使恶兽也不能加害你。”

灵觉问:“寂然无事,独脱无心,名为何物?”

慧忠回答说:“名为金刚大士。”

灵觉问:“金刚大士有何形相?”

慧忠回答说:“本无形相。”

灵觉问:“既无形相,说何物是金刚大士呢?”

慧忠回答说:“唤作无形相金刚大士。”

灵觉问:“金刚大士有何功德?”

慧忠回答说:“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无数劫生死重罪,得见无数诸佛。金刚大士功德无量,非言语所能形容,非心意所能陈述,即使无量劫住于世间而说其功德,亦不可尽。”

灵觉问:“什么是一念相应呢?”

慧忠回答说:“记忆与智慧俱忘,即是相应。”

灵觉问:“记忆与智慧俱忘,谁见诸佛呢?”

慧忠回答说:“忘即无,无即佛。”

灵觉问:“无即言无,怎能唤作佛呢?”

慧忠回答说:“无即空,佛亦是空。故曰无即佛,佛即无。”

灵觉问:“既无纤毫可得,又名为何物呢?”

慧忠回答说:“本无名字。”

灵觉问:“有没有和它相似的东西?”

慧忠回答说:“没有东西和它相似,世间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东西。”

■感悟——

人人都有佛性。从佛性产生般若,观照我们一切身心活动。佛性产生般若,正如太阳放出光和热或镜子反射物体一样,是无心为之。所以说佛无心或说佛即无心。因此,如果特别用心,执著于成佛,反而是成佛的障碍。

空在何处

一个和尚问福豁禅师:“缘散归空,但空归何处呢?”

福豁喊:“兄弟呀!”

和尚回答:“在,老师。”

这和尚又紧接着说:“请告诉我空在何处。”

福豁禅师揶揄地说了一句:“像波斯人吃的红胡椒。”

■感悟——

我们往往在本身经验之外或之后去寻觅某种东西,忘记了这个寻觅原是无止境的。和尚问“空在何处”,只是从概念上去理解,所以完全不了解空的所在。在那个时代——唐代——福豁禅师所谓“波斯人”只是外国人的代名词,所谓的“波斯胡椒”乃是表示他不能用适当的中国言语来表达对“空”的认识,正如他对波斯一无所知一样。因此,“像波斯人吃的红胡椒”也就是“不可认识”、“不可言说”之义。

庭前柏树子

某和尚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庭前柏树子。”

“你只指出了一个物体。”

“不然,我并没有指给你一个物体。”

于是对方再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仍然说:“庭前柏树子。”

■感悟——

剥去禅的隐语,赵州所说的也只是指出道在庭前的柏树子中。为什么要单单提到柏树呢?这是因为他当前第一眼看到的是柏树,如果他看到天空有一只鸟,一定会说:“鸟在天”。他所说的是物体,不过是用这个物体去表达道的无所不在。所以他指给那个和尚的并不只是一个物体,而是因为那个和尚自己的着眼点粘着于物体,不能超脱。

如何是佛?张三李四

学僧问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各位佛祖的佛法?”

法眼文益禅师:“你自己也有。”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你还问谁呢?”

学僧问:“什么是佛祖成佛的秘密诀窍?”

法眼文益禅师:“全在自己领会。”

学僧问:“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禅师:“张三李四。”

■感悟——

佛性本来现成,只需顿悟而不可思量计较。“一切现成”侧重真如本体的遍在性,法眼文益禅师的“本来现成”,侧重禅悟主体佛性的原本自足。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佛要众生做,众生本是佛。既然本来现成,每个人都是天真佛,对这天真之性,就不可刻意“装点”。

不在明白里

在某次法会上,赵州说:“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求明白,我不在明白里,你们要好好地珍惜它,记在心中。”

有个和尚反问说:“既然你也不在明白里,要我们珍惜个什么?”

赵州回答:“我也不知道”。

对方再问:“你既然不知道,为什么又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

赵州说:“请你直接去体会吧!”

于是大家便向他礼拜而退。

■感悟——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位和尚也许不是个初学者,他想逼老师去说清楚他的哲学观点,但赵州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他像所有的伟大禅师一样令学生站在很滑的地面上,使他们不致躲在那些明确的公式的温床上。当马祖说“石头路滑”时,那也是赞美石头为当代伟大的禅师,然而没有人比赵州更滑的了。

佛是谁

有一次,有个和尚问百丈:

“佛是谁?”

百丈回答:

“你是谁?”

■感悟——

只有你自己才能使你自由无碍地出入这个世界。当你一旦发现真我时,你便能挣脱小我的许多偏执,因为真我与遣合一,无所不包。

瓶中的鹅

有一次,陆旦大夫问南泉说:“古代有一个人在瓶中养了一只小鹅,鹅渐渐长大,出不了瓶。现在既不能把瓶打破,也不能损伤鹅,请问你用什么办法使它出来?”

南泉叫道:“大夫。”

陆亘回答:“是。”

甫泉便说:“出来了。”

这时陆亘才悟到了自己的真性。

■感悟——

“瓶中的鹅”即指我们内在的真我,而这只瓶子则是指我们外在的种种欲念和束缚。真我被人的种种欲念所束缚,就无法获得解脱。真我要获得解脱,传统佛教常常强调的是破除欲念,即“打破瓶子”,而禅宗认为,只须顿悟即可。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无德禅师教育徒弟非常严格,在他的门下,有一位和尚在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无德禅师知道了以后,就非常严厉地教训:“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跳下后山的悬崖舍身谢罪去吧!”

和尚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闯下大祸,只好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到悬崖,准备殉身谢罪。

这时,有一个杀猪的屠夫刚巧经过此山,看到和尚跪在路旁哀哀痛哭,便上前问:“小师父!你为什么在此哭得如此伤心?”

和尚回答:“我踏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自杀,忏悔谢罪!”

屠夫一听,顿时悔恨万分地说:“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满手血腥,这罪过岂不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多重。你不要跳崖自杀,让我跳吧!让我来代你谢罪赴死!”

屠夫一念忏悔心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眼见他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感悟——

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成语大概就来源于这里。小和尚的举动感动了屠夫,使屠夫顿悟。一念迷,即凡夫;一念悟,即为佛。顿悟后的屠夫纵身跳崖,这是向凡夫生命的告别,而被祥云托住,又意味着新生命的降临,即屠夫已然成了佛。成佛原来如此简单,如此方便。

把“天生”拿来

盘硅禅师讲禅理时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常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提出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有很多信徒不远千里慕道而来。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盘硅禅师说:“我天生暴躁,不知要怎么样改正?”

盘硅禅师说:“是怎么一个‘天生’法呢?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忙说:“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盘硅禅师说:“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的,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过这次开示,终于明白过来,从此再也不轻易发脾气了。

■感悟——

佛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没有什么东西是“天生”的,一切皆由我们的心生。我们习惯于将一切原因推给客观环境,比如当我们处于顺境时,归结为运气好;当我们处于逆境时,更是怨天尤人。殊不知“境由心造”,顺境逆境都是由我们自己制造的。因此,保持一种愉快洒脱的心情才是最要紧的。

缺少的东西

有位信徒前来拜访赵州禅师,由于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歉意地说:“我空手而来!”

赵州禅师望着信徒说:“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问说:“禅师!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啊?”

“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赵州禅师迅速回答。

信徒更是疑惑了,问:“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啊?”

赵州禅师说:“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赵州禅师的禅机,满腹疑惑,不禁自言自语:“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啊?”

赵州禅师这才开示信徒:“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禅师,就请您明白告诉我吧!”信徒仍然疑惑不解。

赵州禅师说:“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禅性,但你并不缺禅性。”

■感悟——

信徒空手而来,赵州却要他“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信徒心中的“礼品”,而这“礼品”代表着信徒的世俗心,因此,赵州要他“放下”的其实是一颗凡心;信徒两手空空,赵州却要他“带走”,“带走”什么?“带走”的是赵州给他发掘出来的禅性。可惜,信徒迷而不悟。因此,赵州说,“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不缺少的东西”是指人人心中都有禅性(即佛性),“没有的东西”是指还没有发现禅性这东西。可见,赵州是在帮助信徒放下凡心,找回禅性。

无心是道

有个和尚问沩山:“什么是道?”

沩山回答说:“无心是道。”

对方说:“我不会。”

沩山回答说;“你最好是去认识那个不会的人。”

对方又问:“什么是不会的人。”

沩山回答说:“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啊!”

■感悟——

能当下体认这个不会的,就是自己的心,就是向往的佛。如果向外追求,得到一知半解,便以为是禅道,那才是牛头不对马嘴。正如把粪便带进来,弄污了心田。就像老子所谓的“为道日损”。

心有多大

山里有一座小庙,庙里只有禅师与小沙弥师徒二人。有一天:“小沙弥问禅师,师父,你整天说‘境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心为人之灵。’那么,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座大山吧。”

沙弥真的闭上了眼睛,等了一小会儿,他睁开眼睛说:“师父,我的大山造好了。”

禅师又说:“你再造一根小草吧。’

小沙弥同样闭目想了一会儿,告诉师父小草造好了。

禅师说:“你心里想着到寺院门口去一下。”

小沙弥立刻就说:“师父,我已经到了。”

“那你就再到天边去一次吧。”

小沙弥同样立刻就回答:“师父,我已经到了。

禅师问他:“你在制造大山与小草时,是用自己的心,还是与别人的心一起造的呢?”

小沙弥想都没想,马上说:“都是用我自己的心。”

“你到寺院门口用得时间长,还是到天边用的时间长?”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一样长。”

禅师第三次发问:“大山很大,小草很小,大山上还长着无数小草,那么,你造大山时,是不是用全部的心?而造小草时,是不是用一部分心?”

小沙弥摇摇头,说道:“不管是造长满小草的大山,还是单单造一根小草,都得用全部的心。”

于是,禅师开示说:“在心中到天边与到门口用的时间一样长,可见我们的心无快无慢。制造一座大山,是用一个心;制造一株小草,也得用一个心,可见心亦大亦小,能大能小。”

■感悟——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宽容》讲述的就是“宽容”,以佛学与国学中涉及的饶恕、包容、谦让、忍耐为基础,告诉读者一个获得淡定、幸福人生最简单的诀窍: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知交遍天下,朋友之间不必事事计较;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步步登高,胸怀的宽广决定了人生舞台的大小;因为宽容,我们才能家和万事兴,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被私欲沾染;因为宽容,我们才能优雅行事,息事宁人总好过无事生非;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放下执念,收获的是一整片蓝天!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

    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禁忌和戒律经常被当作负面的因素来对待。但是据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察,禁忌和戒律在人类社会中,实际上发挥着一种集聚个人能量为社会能量,将人类从“自然状态”推向“文明状态”的关键因素。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禁忌学的通用原理以及伊斯兰教在确定禁忌时的原则,对100个伊斯兰教生活禁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助于人们了解伊斯兰教本源的基本面貌,揭开历史蒙在伊斯兰教身上的神秘面纱。
热门推荐
  • 心理学与人生

    心理学与人生

    本书探讨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与心理学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生命中的每一个环节,将这些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却往往也是最本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思考和解答。
  • 学霸记忆学习法

    学霸记忆学习法

    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编辑的这套“学霸学习法”作品可供学者参考,从中获取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但要说明的是:“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霸记忆学习法》对学生如何提高记忆能力做出了理论指导,并推荐了部分有利于训练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故事,可供练习掌握该学习方法。
  • 月尚央

    月尚央

    “生命在于彼此的存在。”“姐姐,我喜欢你,我愿意用尽全力守护你。至死不渝。”“傻瓜,一切噩梦都结束了。别哭,织梦星将会永远为你闪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日常似乎不太正常

    我的日常似乎不太正常

    看惯了打斗文,来看看日常文轻松一下吧!作者的目标是狗粮管饱!!!目前出现二次元:newgame、中二病也要谈恋爱、暗杀教室、宅男腐女恋爱真难、小林家的龙女仆、关公说事、龙与虎(随剧情更新)本书周更,提前说一声
  • 将军是个偏执狂:娇妻撩人

    将军是个偏执狂:娇妻撩人

    书院课堂上“啪!”幼小的锦笙凶狠的拍下自己小手上的贼爪。“反正你以后是只能和我成亲的,我摸一下夫人的小手,怎么啦?”某人一脸正经。多年后再次归来,他已是护国大将军,白日里总是拒人千里的样子,本以为多年不见,各自都已改变,可当她看清夜闯自己闺房的人后。。果然,狗改不了吃。幼时就爱翻我家院墙。长大当了将军,竟然连我闺房都敢翻,哥!!!锦烨:我当你是好兄弟,你竟然算计起了我妹妹?作者:有甜有虐,男主偏执腹黑占有欲强。后期强大心狠,吃醋狂魔。划重点!!我们男主比较缺爱缺爱缺爱!就酱!女主前期软萌,后期…嗯…你们自己看吧!大家多留言交流哦!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 重生之随身花园

    重生之随身花园

    在一次出警任务中壮烈牺牲,却重回到十七岁,在那个重新抉择的分叉口,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另一条全新的道路。。。且看铁面刑警如何变换优雅淑女!
  • 疯狂乐土

    疯狂乐土

    “我想和你们玩个游戏。”随着小丑的一声宣告世界充满了怪物的咆哮和人们的哀嚎他在向你嘲笑围城之内只要活下去就好——————————“刚刚那道光是咖喱棒吗?”“这有什么,我还拿着不死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