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藏文学》2013年第01期
栏目:驻村日记
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上午,召集雄村村民代表(户主)会议,38户村民中的30户户主代表来到工作组驻地村委会参加会议。乡党委书记尼多和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参加了会议。
我以工作组名义向村民们致节日慰问讲话,尼多书记和村支书也分别讲了话。会议开了一个半小时。
会后留尼多书记在我工作组一同吃了午饭,边吃边了解关于村民反映天圆矿业公司补偿七户村民搬迁费,因分配不公而引起矛盾的情况,对雄村由矿业开发引起的不和谐不安定因素作了分析,使下一步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
下午,由村支书次丹引领,工作组一行走访慰问了村委会干部和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十多户困难群众,为每户送去300元慰问金以祝福藏历新年。雄村群众整体上还比较贫困,虽然新建的住房很大,但房内空空,用具简陋,生活方式仍很落后,卫生状况很差,生活习俗方面在几代人之间差别不大,变化不快。村民们没有生产生活的特殊技能手艺,村里没有特色农牧资源,未来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村庄建设也没有规划,随意占地建房,拆迁后的旧房残垣无人收拾平整,脏、乱、差突出,整治任务很重,显然村里无此计划。
走访途中,见雄村散布有十余棵百年以上(几百年)野桃树,最大的约三五百年以上,长得十分苍老奇特,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有的已近枯死,有的则砍去多个枝干,但多数桃树仍枝叶繁茂,孕育着花苞,再有月余即是桃花盛开季节。令人担忧的是村庄改造、拆旧建新,这些原植于(或野生)房前屋后或道路两旁的百年老桃树,有可能因村庄道路改造、住宅改建而遭厄运加速枯死,将造成损失留下遗憾。这些老桃树点缀雄村中,平添了村落历史沧桑感和古老的人文气息,增加了几分和谐安定的意味,又美化了村居环境,对村民文明道德可起潜移默化之陶养,潜在的风化涵养作用不可小视。
如此这般荒野僻壤小村庄,野桃树能生长百年以上,全凭村民淳朴自然的生态保护习惯,才得以免受人为伤害而能生存。村民们不了解,这些古树如若生长在风景名胜之地,或移植于城市公园广场将是何等亮丽风景。村民们不知道古树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艰难长成,树干曲扭,盘根结节,古态龙钟,将来即便老死病死或干旱枯死,其躯干根结仍是制作家居装饰或雕刻工艺品的上等材料,十分难得,身价高贵。其木质材料经加工雕琢成艺术品,进入文人之家得以赏识、把玩、收藏、流传,千百年后又将是何等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村民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我与陪同走访的村党支部书记次丹在几棵百年老桃树下停留察看,给几棵古树拍了照片,向其介绍了价值几何,应当引起重视,老支书一脸惊讶,不敢相信。我明确告诉他,尽快组织村民投入劳动,把附近的沙石归集利用起来,依树根长势和所在地势,建起矮墙,以示重要,一来防护人为损坏,二来雨季适当蓄水涵养树根,使其延年益寿。
两天来一直思索这件事。但我估计,村支书未必有此认识,未必愿意照此去办。在别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在我看来,算得上雄村建设文明村庄、绿化美化村庄、保护村庄生态环境的一件头等大事,当务之急。
我决意向地区乃至自治区林业部门反映此情况,争取保护资金,尽快实施养护措施,使得这些百年野桃树得以妥善保护,再逢春雨、再沐春风、再繁桃花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