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种现象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和扩大内需,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当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最近,我利用在河南省商丘市挂职锻炼的机会,到商丘的几个县、乡作了些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我认为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决定性的因素。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科技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人类才能前进。有关专家早就作过调查,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计,小学文化程度者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43,中学文化程度者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者的劳动生产率为4。这说明,人的素质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创造的财富越多,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长期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凭借人力和畜力耕作、靠天吃饭方式的再生产,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和普及,因而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加上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也不断提高,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以商丘市为例,1950年,全市仅有10所中学,1680所小学,到1998年,农村普通中学发展到500所,职业中学33所,小学3699所,与之带来的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明显增长。1998年全市平均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690.60元(现价),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767.50元,分别比1950年的135,0元和109.4元增加33.7倍和24.3倍。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农产品市场供给由短缺转向充裕,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迫使我们必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而农业结构调整又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又必须依赖于其载体——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德国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67%,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英国78%一80%的农民也都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而与之相比,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差甚远。仍以商丘市为例,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6.6%,文盲半文盲占9%这在全国农村平均数中还算是中上水平。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016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0.04%,每万亩耕地仅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就全国而言,万亩耕地也仅有专业技术人员4.8人。据调查,全市农业科技推广率很低,有相当2/3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我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大量劳动力,尤其是拥有一定文化知识,而且年龄较轻的纷纷涌向城市和乡镇企业,每年一大批小学生、中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升学,中、小学失学、退学严重,有增无减……农业和农产品进入市场后,许多农民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品种的选择只能盲从于市场一时的价格高低,或小范围的短期性临时市场,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变化,以至于一哄而上,出现恶性竞争,影响收入增长。一些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对科技成果接受快,对市场信息捕捉准确,因而收入也高。商丘市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农民文化素质较高,收入水平也高于附近农村的农民。而大多数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限制,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接受得慢。甚至怕风险,徘徊观望,往往失去机遇。这一切都表明,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只有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才能顺利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才能推广应用,农民增收才有希望。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民素质呢?笔者根据调查研究,提出几点浅见。首先,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教育,作为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领导重视和不重视就是不一样。商丘市虞城县杜集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抓农民素质教育,把它列入对各职能部门和村级组织的考核内容,并制定了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促进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素质,1999年农民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4.22个百分点。二是要按照市场需要搞好规划。近年来,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致命因素是广大农民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在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去转变,营销观念更是十分淡薄,真正懂经营、认行情、善变化的农民营销人员少得可怜,以至于有些地方出现“烂市”现象。我们有些基层领导只满足于喊几句参与市场竞争的口号,认为农民就可以组织发动起来了。岂不知,广大农民刚从计划种植、计划营销的旧体制中走出来,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知识浅薄,市场竞争能力脆弱,很多年没学习过,甚至没接触过。因此,要按照市场需求搞好农民素质教育规划,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效益,增强农业商品化程度,重点对广大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使广大农民不仅能够学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而且能够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脱节的问题。商丘市下属的永城市裴桥镇根据市场需求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他们根据不同产品各个时期的市场价格趋势积累起来的“市场档案”,分析预测市场变化,确定每年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计划。全镇已有600多户农民建立了农产品“市场档案”,人均收入突破3000多元,比没有建立“市场档案”,不懂市场经济的农民高出近千元。农业国际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而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必然受到冲击,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有可能会加重农产品“卖难”的负荷,造成农产品市场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在调查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对农业国际化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思想准备,认为我国农业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的各级领导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在制定农民教育规划时,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且不可作为权宜之计。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在于科技,希望和出路也在于科技。商丘市近年来的科技贡献率由1995年的32%左右,提高到50%左右。从全国农业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资源基本上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再靠开发资源实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希望不大,因而必须把方向调整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只有这样,才能应付农业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在制定农民教育规划时,要突出科技推广和应用。商丘市梁园区平台镇组织镇科委、科协、农技等专业技术人员,以镇科技培训中心为阵地,采取科技现场教学、跟踪辅导教学、科技咨询教学、电视录像教学、报纸广播教学等教学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使85%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掌握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一年中,推广农业新技术16项,涌现10个科技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人,5000亩科技示范基地,农民收入增长约20%。三是要因人而宜制定教育内容。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因此必须因人而宜选择和制定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既不能搞行政命令,也不能搞一刀切。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农民,在教育内容上也要有所区别,突出重点。我认为目前农民教育对象的重点应该放在两种类型的人身上。一是以年龄区分,重点应放在青壮年身上;二是以文化区分,重点应放在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者身上。找到重点后才好有的放矢,以年龄区分为例,青壮年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再以文化划分为例,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者在当前农村人数众多,现有的文化知识根本不能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只有这两类型的人素质提高了,潜力发挥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才合理应用。对这种类型的人,不仅要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科技应用知识的教育,还应该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四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农民素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加之“靠天吃饭”和等、靠、要的旧观念影响,组织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我通过调查,认为一些农村实行的以“科技示范户”的典型带动作用,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的做法值得借鉴。“科技示范户”是农村经济大潮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农户增收的“排头兵”。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高,市场经济知识丰富,能够运用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农民。而且他们就是生活在广大农民中间,“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说服力,号召力。商丘市近年来注重把“科技示范户”作为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下大力气培养、扶持“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当样板,作示范,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跟着学,照着干,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广大农民为了增收向科技示范户学习,努力学习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这样起到了以点代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据调查,这几年一些地方只顾抓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一手硬”,一些农村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丑恶陋习沉渣泛起,文化市场污浊,环境脏乱差,公共秩序混乱,社会治安不好,危害和阻碍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不少文化馆、站、图书馆、俱乐部等文化阵地年久失修或挪作他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相反,歌舞厅、洗头洗脚城、电子游戏室、桑拿按摩室等在一些农村集镇随处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是摆在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遵纪守法的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不抓精神文明建设是不行的。凡是农民收入增长快的地方,一定与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密不可分。六是要积极拓宽农民素质教育的投资渠道。说千到万,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都离不开资金。而我们现在的乡、村财政都显得力不从心。解决的方法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拓宽农民素质教育的投资渠道,引导、鼓励、支持多种经济成分投资。要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允许民间投资兴办专业学校,谁投资办学谁受益,谁投资办学谁得利。有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相关的部门,以及农业科技人员,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办学。比如棉花加工企业,就可以采用合同的形式举办专业学校,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棉花的商品率,既可以为企业谋利益,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科技兴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可能增加农民收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和重视农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