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41500000003

第3章 商魂——关于商业改革絮语

第一集 失落的钥匙

天荒地老,岁月悠悠。

从亚述文明、苏米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到“第三次浪潮”的勃兴,倘若人类能够寻找到一把钥匙把人类自己失落的钥匙,打开的将是一座富矿……

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的丰富与历史的沉重,既让我们发出太多太多的叹息,更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惊诧不已。

历史永远是一部教科书——当我们循着岁月的驿道去拾掇历史的碎片时,你会发现古老的东方文明中存留着商业文化最初的胎记……

毫无疑问,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随之亦产生了商业文化——商业活动本身往往融注进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2200年前,当这支驮载着东方丝绸的浩大商旅从黄土高原的渭河起步,出西域,叩中亚,穿越大漠洪荒,直抵地中海东岸时,既向西方都市注人了赖以生存的活命之水一“商业”,同时又将中国的灿烂文化远播于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

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经不惜变卖掉宫廷的金银饰品,用以购进从东方丝绸之路传来的中国瓷器,因为这些瓷器凝聚着神奇而精美绝伦的东方文化——因它极高的文化附加值而变得价值连城。

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意识到这一点!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古代文明史上一座座最辉煌的文化博物馆:大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开辟海上、陆地的丝绸之路;小到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创作牙雕精品,甚至连叫卖——这种最古老最原始的推销手段也蕴含着浓郁的艺术韵味。——在这个星球上,也许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在商业活动中倾注如此炽热的文化情愫了。

同样,在这个星球上,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具有如此悠久的轻商、抑商、贱商传统:文化总是以蔑视的眼光,看待对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驱动力的商业活动。最典型的观念,莫过于千百年来流传甚广的一句口头禅:“无商不奸。”

历史留下了一道费解的难题……

审视本民族的历史是需要勇气的。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了一种商业害国论,认为“商众则国贫”。横扫六合的秦始皇把商人和罪犯看作同一类人,发配去边关;唱《大风歌》的刘邦和崛起于草莽的朱元璋,都曾制定一系列侮辱性的法规来贬抑商人,诸如不许乘轿、不许骑马、不许做官、不许穿绸纱、不许购买土地,等等。如此朝朝相因代代沿袭,遂使商业骨轻根浅,严重阻碍和摧残了商业这一新经济因素最终形成社会变革的能力。

中国的文化人囿于传统思想的禁锢,始终执有轻商观念,自i羽为书香,贬商业为铜臭,羞与商人为伍;反过来又推波助澜,长期作一边倒的错误舆论导向,于是便积淀成一种永固的民族心态和社会心理造影。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首先是观念上的差距,特别是商业文化观念的差距。

从16世纪到当代,西方与中国,一个重商主义,一个抑商观念;一个拓海贸易意识,一个禁海锁国思想,使之原来与西方列强同处一条起跑线上的东方大帝国,出现了大落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第一大商业中心的上海,拥有商业网点共计18万个;到1978年,仅剩商业网点2.3万个,30年间锐减了87%。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商业饮食服务业的产值,也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3%。这样一个比例,不仅远远低于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准。

历史早已判明:商业富国论能真正富国;商业害国论、抑商或轻商,恰恰会真正害国。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土壤的轻视商业文化意识,必然导致经济落后、文化衰败。

当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面临世纪交替的前夜,毅然抓住历史契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会唱出怎样的“命运交响曲”呢?

面对这幢灰色大楼,我们有资格产生一种自豪感:三年前,是由中国人第一个提出了“商业文化”的理论概念,全面论述商业活动靠文化作支柱和动力,人类文明车轮的运行,则靠商业在转动——这一全新的理论,犹如朝一潭湖水投人巨石掀起狂波大澜,立即引起了日本人、美国人、法国人、新加坡人……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就是颇具儒雅风度的现任商业部部长胡平。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同样会有新奇的发现年一度全球瞩目、群星荟萃的奥斯卡颁奖庆典,多少俊男靓女用欢笑、眼泪、疯狂去体尝人生最悲伤或最幸运的时刻一无疑,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精神活动的一次盛大节日。

细心的观众马上会窥见一个小小的奥秘:每一届奥斯卡角逐最激烈的最佳影片奖,都颁给了制片人。

制片人亦称作制片商或电影商一简而言之,在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高规格的文化沙龙上,商人和影星所获取的荣光是同样令人炫目的。

似乎给予人们一种深刻的启迪:在经济已成为社会大舞台上最活跃因子的今天,商业和文化更加密不可分了!

倾倒了几亿中国电视观众的《正大综艺》节目,原来是由泰国一家著名的经销饲料业务的正大跨国公司所赞助的。

每逢周末,当欲罢不能的电视观众追随赵忠祥先生和杨澜小姐的导游解说,漂洋过海去饱餐世界旖旎风光,感叹“世界真奇妙”时,正大财团的老板们既巧妙地扩大了其公司的外部形象,又美滋滋地收获着商业与文化联姻的巨额经济利润。

确切地说,商业是一种以文明交往方式进行的服务,文明服务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历史和现实就这样一再证明:谁具备了商业文化意识,谁就居于世界富裕与文明的前列!

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进步的法则。人类共有21种文明,其中有14种已经中断,在地下掩埋了千百年的庞贝城,就是那消逝的文明的遗骸。而源于小亚细亚的基督教文化,却借助于欧洲商船传遍几乎整个世界。

可以这样来表述:商业作为中介环节,永远对整个社会经济起着激活作用、传导作用;那么,商业与文化是否携手,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成就卓然,一个成功的秘诀就是较早地发现并运用了这一规律。譬如,英国在16世纪上半叶的议会中,伦敦的36名议员有26人是商人;诺里季城19名议员中,有13人为商会会长。这样就在政治上保有了扶持工商业的优势。

一部描写爱情浪漫故事的美国影片《漂亮女人》,其中男主角是一个充满童心和爱心的百万富翁,他所展示的人格力量和外观魅力,早已突破了人们对商人的固有形象。这就给予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中国经济要腾飞,必须呼唤真正商人形象的出现,全社会必须对商业文化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第二集 芝麻开门

如果把市场比喻成一个瞬息万变的“魔方世界”,那么,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梦寐以求的,就是期望在这个充满戏剧性旋转的舞台上一试身手。

评判胜负优劣永远只有一个标准:看谁能获取高利润。借用我们祖先最流行的一句古话,就是“恭喜发财”!

高利润是任何商业行为的终极目标。也可以这么说,高经济效益是对企业家一种最具有权威性、最令人信服的褒奖。

因此,商品生产者都像阿里巴巴一样,千方百计在寻找那藏匿着无数珠宝的山洞的门扉,寻找那能够唤开这座门洞的神秘咒语——他们能够成功么?

当人类刚刚开始面对一无所有的世界时,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就表现在人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

精神的渴望和探求,使世界变得如此多姿多彩。历史的遗迹早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提出“商品文化”这一概念,并非为了附庸风雅。

一般地说,商品都具有两种价值。比如这只夜光杯,盛水是它的使用价值;而精致的造型、斑斓的色彩,又构成了它的文化附加值。

人类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体现在商品上,就是既要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要求商品的文化价值。商品文化附加值的功能,就是给人的精神需求以满足。

商品文化附加值就这样构成了商品的魅力!

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即售价的高低,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两者构成的。商品内部蕴含着的某种难以捉摸,却又是很富于吸引力的东西,就是商品文化附加值。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对于商品文化附加值的认识和运用,曾为世人赞叹不已。

这些陶瓷、丝绸、漆器、酒具等等,它们精巧、古朴、雅致、华丽的造型与色彩,蕴藏着浓厚的东方艺术情调,传播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信息爆炸、科技爆炸的当今世界,竞争——成为时代的象征。

现代经济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市场的争夺。

西方“商品美学”的学者提出了“爱德玛(AIDMA)”原则。把这个原则运用到商品生产中去,就是强化商品的文化因素,使商品更具魅力,让消费者一见钟情,激起顾客的购买欲。

商场如战场——这是没有硝烟的更为酷烈的战争!

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刚刚开始领略商品经济风采时,一句“雷达表,领导世界新潮流”,一下子缩短了我们与欧美世界时尚的距离。

紧接着,精明的日本商人又把这“新潮一族”推到了中国亿万电视观众面前,毫不掩饰地引逗着中国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时髦,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商品在这种时尚驱使下,不拘成法、百般变幻。世界的面目也因而瞬息万变、絢丽多彩。

时髦本身就是现代社会文化的折射!

商品文化是当今变化速度最快、最活跃的社会因素。

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反映了当代人创新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人类对世界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一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果。

顾客对同样实用的商品,其式样、色彩是否符合最新审美情趣,有着强烈的选择性。商品也因此有畅销或滞销的天渊之别。

研究市场消费热点与美的流行形成蝉替规律,超前考虑适应未来的消费趋势与流行款式,引导消费新潮流,就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呼啦圈”热。)

忽如一夜东风来。“呼啦圈”呼啦一下热遍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进而向全国城镇、乡村扩展,无论成年人或小顽童,玩起“呼啦圈”来都不亦乐乎。

50年代末,“呼啦圈”曾在欧美大陆经历大起大落的命运。

最先将此西洋“魔物”引人我国并果敢地推向市场的生产者,不能不说独具慧眼,棋高一着。

“呼啦圈”的巨大成功,就在于生产者抓住了无论是西方人,抑或东方人,同样具备的求健康、求智慧的精神需求共性!

(《红太阳》录音带热。)

这个专辑录音带,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销售量曾突破250万盒。然而,传递一个早已逝去的灰色时代的声音,充其量只是满足顾客一种过眼烟云般的好奇心理。

眼下许多制作单位跟风尾追。可以肯定地说,这股怀旧热很快将灰飞烟灭,低能的生产者最终只能去品尝自酿的苦酒。

开发商品文化附加值的关键,在于对消费者心理变化具有敏捷的捕捉力、预测力。

美国兰德公司声名鹊起,在于它准确地预测了国家政策的制定方向;著名预言家托夫勒誉满全球,在于他的预言在现代社会进步中不断得到验证。

社会消费心理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也是可以科学预测的。这种预测,是决定商品生产者能否在现代商战中把握主动、百战不殆的关键。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是智囊团、智慧库水平的竞争。在此,我们不能不想起上海洗衣机行业一句高水平的广告标语:“领先一步,申花电器。”

研究、探讨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变化,创造出引导性,是商品文化成功的奥秘。它既包括对尚在青萍之末、即起而未起的暗潮涌动,有预测、捕捉能力,敢于率先独树一帜,引导消费潮流往前走;又包括对已风行于世的潮流走势、高潮、退潮、尾潮的端倪有超前一步的洞悉和驾驭能力,适时作出或推波助澜或急流勇退的正确决策。

商品文化,不啻为一条“黄金水道”,它载着商品生产者进入一个流光溢彩、争奇斗艳、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获取高经济效益的世界。

现在,我们可以喊一句神奇的咒语:芝麻——开门!

第三集 顾客至上——营销文化之一

商品世界犹如一条流动的河。

林林总总,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全部努力只为着一个目的:把商品卖出去,使它变成——利润。

不是所有营销者手中的商品,都能变成顾客手中的消费品——这中间横隔着一条“楚河汉界”。

跃过去了,意味着成功。

倘若跃不过去呢?就成为废品,意味着厂家一切原材料、劳动,一切成本付之东流;意味着滞销、囤积,市场周转失控,陷人紊乱状态。

完成这一跃,正是经商的精髓——营销活动的全部宗旨和终极目标!

贴近消费者,这是一种文化观念。招揽顾客是商品经济时代,营销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因此,以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审美意识和经营哲学为前提的营销文化,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特征。

如此说来,营销文化是商业文化中最有力度、最具权威性的因素。西方社会对此有一种通俗流行的说法:“顾客就是上帝!”

在中国,几千年来由农耕文化孕育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商品经济为何物。

仅仅在十多年前,当西方的商人们一面把卖不出去的商品付之一炬,一面关起门来用手枪或煤气自杀的时候,中国人却还在为柴米油盐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筑起一条又一条的购物长龙。

人——到处是人,却缺乏物资。

无法填充的物欲,饥渴的市场,统购统销政策,类似慈善机构的救济部门,永远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大锅饭”……商品经营者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氛围里。他们担心什么呢?什么也不必担心。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没点关系你可能还买不着哪。一包香烟一杯清茶,便能舒舒服服打发掉一天的日子。

于是,就有了一个介乎于官僚和商人之间的称谓,叫作“官商”。

于是,在中国的营销活动中,流行着一句颇时髦的话:“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一且打开了闭锁太久的黑屋子,照射进来的阳光令人眼花缭乱。

商品经济观念的提出,市场调节机制的应运而生——对于中国人来说既陌生又新奇,更具有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人们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开始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

人们还发现,对于他们所需求的东西,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了。

市场机制的法则就是两个字:竞争。

民航、联航、中航、东方、北方、南方、西南航空公司纷纷打出自己的旗帜……乘客开始比安全,比准点,比舒适,比服务。

威力、小鸭、爱迪……,昆仑、牡丹、熊猫……,雪花、万宝、琴岛·利勃海尔……,洗衣机,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破土,令人一时难分伯仲。人们开始比实用,比工艺,比节电,比售后服务。

当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逐步完成向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转变之后,当人们的消费不再仅仅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的时候,人们的眼光开始变得挑剔了,于是,消费者顺理成章地成了商品世界的主宰。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商业营销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是以卖方市场为主的“生产导向”阶段;

第二是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销售导向”阶段;

第三是买方市场确立之后的“消费需求导向”阶段;

第四是“社会营销导向”阶段。

第三个阶段的出现是关键,反映了商业观念上一次巨大的文化推进——经济学家称之为“商业营销观念的一次革命”。

这些定义和术语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是过于生疏和费解了。简而言之,营销观念转变的根本标志,就是变经营者是“上帝”为尊顾客是“上帝”。

要迈过这一道高高的历史门槛一对于中国的商品经营者来说,既异常艰辛而又不容退缩!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些在十年前还只是出现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主妇梦中的“奢侈品”,正在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中国统计年鉴》报道:1989年每百人中拥有电视机14.9台、洗衣机7.8台、电冰箱2.3台。你只需将这组数字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就会有豁然洞天地发现:中国余下的市场有多大啊!

然而奇怪的是:一方面是饥渴的市场,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积压在仓库和柜台里卖不出去的商品。

截至1990年6月,全国工业品积滞总值达2500亿元。

这是一组很费解的矛盾现象。

其问题的症结是:营销文化的失落。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国外一家商店的服务宗旨是——

第一款 顾客永远是对的;

第二款 如果顾客错了,请参看第一款。

多么机巧的应付!或许正因为它的机巧,它才被收入《世界幽默故事》。但它决不只是幽默。它既体现了国外商品经营者的精明与智慧,同时又展示了商品竞争的残酷与无情。

它告知商品经营者一个真理:顾客至上!

还有一个发生在广州一家大饭店的故事:某商贾离店前将卧室里一只造型精美的茶杯悄悄放进了旅行箱,结果还是被眼尖的服务小姐发现了,小姐横眉竖眼立刻逼着客人开箱索回了杯子。事后,小姐兴冲冲地向总经理作了汇报,企盼获得嘉奖,没想到总经理却立马“炒”了她的“鱿鱼”。

总经理昭告全体员工:“客人身为百万富翁,何以会看中区区一只茶杯?客人带走茶杯是对本店服务质量的褒奖。”自此,凡下榻该饭店的客人,均得到了总经理奉赠的一只造型别致的茶杯……

从这则真实的故事里,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似乎一下子缩短了中国同风貌迥异的世界的距离!

第四集 广而告之——营销文化之二

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时代。在商品竞争的大舞台上,“广告”自然而然地唱起了“主角”。

广告一-将商品广而告之。因其图像较生动、文情并茂,富于欣赏性、诱导性和招徕性,从而唤起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购物欲。

时下社会上流行“一流导演拍广告”的说法,可见广告是一门很有学问的新兴艺术。

广告效应是制造先声夺人的气势。现代广告用语,几乎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例如可口可乐的广告。

有“世界魔水”之称的可口可乐,风靡世界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知其配方秘密的全世界不超过10人。多少经销者和化学家经过80多年的研究、分析也解不开这个“谜”。

可口可乐饮誉全球完全得益于广告的成功。

可口可乐公司精明的董事长罗伯特·伍德拉夫将CocaCola这八个红底白字的漂亮英文字母,张贴得满世界都是:从大厦楼顶,到商店橱窗,还有电视屏幕和小贩的手推车……使这种神奇饮料赢得了几乎全球公众的认可。之后,又经历了无数次包括与劲敌百事可乐的苦战,终于击败了所有对手而称霸于世。

1990年春夏,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曾反复出现过这样一个镜头(李默然神情庄重,手持三九胃泰:“干我们这一行的,生活没有规律……”)

据说这镜头后来曾引发一场不大不小的官司,报纸杂志也着实热闹了一阵子。“对簿公堂”孰胜孰负人们已不太关心,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是:三九胃泰因此而名声大噪并走进了千家万户。

利用明星的魅力做广告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国际上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玛丽莲·梦露与泳装,英格丽·褒曼与化妆品,刘易斯与柯达,摩西与耐克,还有阿兰德隆和史泰龙,金斯基和栗原小卷……广告就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明星比任何人都更能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这就是经营者不惜重金聘用明星做广告的唯一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酒好不怕巷子深。”

这句被中国的商人念叨了上千年的话,正是狭隘封闭的小生产观念的印证。

今天,对于大多数吃过晚饭便端坐在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来说,不论他们是否乐意,一个新的现象——商业广告文化正铺天盖地向他们涌来。

当你打第一个喷嚏的时候,你会想起“康泰克”。

当你患过敏症的时候,你会想起“息斯敏”。

甚至在你还没有打喷嚏,还没有过敏的时候,这些商品已经悄悄走近你的生活了——这就是广告的魔力!

历史,就这样在悄然无声中迈开巨大的步伐……

上述所仅指狭义的广告。

广义的“广告”内容应该丰富得多:过硬产品的商标、良好的信誉、老宇号的招牌、令人难忘的经营作风,推而广之,甚至包括售货员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以利润角逐为本的商品世界,就这样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到了营销者的面前:在商品市场逐步完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后,在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自己正日益成为“上帝”之后,商品经营者如何有所作为呢?

商业营销文化的辩证法告知人们:公众的消费需求是人为制造的。

靠什么制造?广告无疑是一条捷径一只要你商品的质量确实领先,只要你不失时机地、别出心裁地、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这种商品如何如何重要,使用这种商品正越来越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时候——顾客便会争先恐后地向你走来。

最有力的例子是录像机。

中国许许多多还不具备周末去一次餐馆能力的家庭,却早早地拥有了高档录像机。为什么?因为天天反复出现在电视上的诱人的以及活的广告——周围那些先于他们拥有了录像机的家庭一于是他们认为自己也该拥有。

从众心理和追逐时鬈正是营销者应牢牢抓住的机缘。

再如,福州东街口百货大楼的钢琴营销。

钢琴难销,这是经营这种商品的人均感挠头的。可是他们有的是办法:把国内知名的钢琴家和演唱家请来开音乐会,免费举办儿童钢琴班,免费上门调试钢琴等等。于是,在这家百货商场却出现了钢琴销售热,年平均从销售12台钢琴跃升到销售220台钢琴。

由于他们开展售前、售中、售后优质服务,使得滞销商品变成了畅销商品。

再看看广州供销社家具商场。

这里的营销战略采用“顾客一票否决制”。凡摆进商场后两星期无人问津的家具,就取消它在商场的展示与销售权。如是,迫使厂家不得不迅速将经营机制向以市场为导向转换,从而改变了产成品大量压库状态,促成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也使商业经营始终保持极高的市场适销率。

让我们回到70年前发生在旧上海商场上的一次“血战”。

上海小东门两家布店协大祥和宝大祥展开激烈竞争。当时卖布流行虚尺。协大祥先提出“足尺加一”,吸引了远近顾客;宝大祥后发制人,提出“足尺加二”;又有一家布店信大祥成立,提出“足尺加三”一时间,三大祥竞争轰动全市,顾客云集于此,致使马路堵塞、车辆停驶。这场“血战”导致小布店纷纷倒闭,三大祥也大伤元气。

价格竞争,这是自古以来商战中最原始也最野蛮的一种竞争,其结局往往是两败倶伤甚至几败倶伤。

有这样一句箴言:“中兴黄金不让利,全凭信誉赢上帝。”

1991年3月25日,大连中兴商业大厦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打出“不让利”的旗号。此举不仅在大连,在全国恐怕也是独此一家。结果怎样呢?中兴大厦的销售额反而猛增两倍,遥居全市第一。

郑州亚细亚商场的案例,也很耐人寻味。

“星期天到哪里去——亚细亚!”在郑州,这则广告为千家万户的人们所知晓。

亚细亚商场一流的服务很快成为一种参照系,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商战在河南省会六大商场展开。结果是1990年全市一商系统总购销额比上年增长19.1%,总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4.2%,大大超过全国国营商店同期增长水平。整个群体走到了全国商业界同行的前列。

这个现象被商业界称为“亚细亚现象”。

一个朴素的真理:从原始的价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商业文化竞争转变,是中国商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五集 流动的音乐——环境文化

城市包含着两层内容——“城”和“市”。古人云: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深沟高墙,兵勇驻防——是为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之称谓。而“市”的概念则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买卖货物,市声嚣然。

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们对宋代商业活动产生丰富的联想,无疑是对“市”的生动写照和形象诠释。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高墙坚垒的威慑力已是明日黄花。即使自然城池保存下来,也只被当作文物古迹供观赏之用。那么,今天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基本集中在“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上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商业也一样。

从商业文化的角度着眼,任何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并在特定的地域条件下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具韵味的市场。“广州商品新潮”“上海花色品种齐全”“北京商场富丽堂皇”等诸如此类的评说,最为生动、形象地表述了不同地域商业环境文化风格各异的特色。

到过美国的人,提起纽约或洛杉矶,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比肩耸立的繁华街市和宽敞洁净的超级市场。

在日本居住过,则会把对那岛国的记忆连同大街两侧林立的店铺,老板、店员毕恭毕敬周详细致的服务,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印象叠合在一起。

而游历过著名水城威尼斯的幸运儿,有谁会不向亲朋好友津津乐道,叙说那180个岛区所连缀而成的热闹奇特的水上市场呢?!

宏观物质文化环境良好的城市,最容易使人“一见钟情”,人们会因此作出这里政通人和、经济昌隆、文化高雅的评价,被吸引居住下来,参观、游览、购物,甚至投资做买卖。

香港这个仅有一百五十多年开埠历史的港口城市,如今已拥有数以万计的商店,数以千计的餐馆和数以百计的游乐场所以及观赏景点,聚合成吸引五洲四海嘉宾游客的巨大磁场。环球之内,有谁不知道HONGKONG这个购物天堂和金融中心呢?香港为云集而至的富商巨贾们提供了做买卖的良好环境条件,而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自身的繁荣和进步。

黄浦江畔的西式高楼身影后,突然崛起一片中国园林风格的建筑——上海城隍庙,本身就产生了反差的惊喜和蓦然回首的效果。聪明的上海人把市场的布局巧妙地与飞檐翘角、曲径回廊相糅,又引来天下传统名优商品,形成了城隍庙风韵独特的魅力。难怪这里终日人流如堵,生意长盛不衰。

南京夫子庙是六朝故都城南的一块风水宝地,从总体布局到单个建筑,一木一厂,一厅一堂,无不渗透了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种种意蕴。人们边购物边逛街,“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品味着古风盎然的历史纵深感而流连忘返。

北京的大栅栏、琉璃厂;天津的食品街、文化街;福州闽江边的仿古商市;杭州西子湖畔的环湖商带;黄山脚下徽州城的宋代一条街……或以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强化为手段,或以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构想为基础;有的将地域文化与海外文化相糅,有的将商业设施同湖光山色巧妙融合。凡此种种,无不成为当地的商品销售热点,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宾朋。

江泽民同志一语中的:“城市就是搞商品生产、流通、做买卖的地方,是商品的集散地。无商即无市,无市亦无商。”

它深刻阐述了商品经济时代城市建设的新观念:城市最重要的是市场,城市建设的第一要素就是建设市场。

然而,并非所有的市政建设官员都是深谙此道的!

比如,厦门市湖里工业区,这里新崛起一片高楼大厦:物资大楼、海关大楼、高检大楼、政府大楼、渔业大楼、轻纺大楼、电子大楼、信息大楼……细心的观众却没能寻找到一幢百货大楼,也没有发现一处规模相宜的商业网点。

于是,人们在赞美这座现代化新城的恢宏气魄时,不能不表示深深的遗憾!

如果说物质环境文化是表层的、有形的,属于硬件,那么人文环境文化就是深层的、无形的,属于商业环境文化的软件部分。它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时时左右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着商业活动和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文化心理的条条根脉深深扎在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和几十年的产品经济土壤之中。因此,搞好商品经济人文环境的建设,要比搞好物质环境建设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

深圳、石狮这两座城市,同样地处沿海开放地区,同样领引商品经济之先河,同样兴建起许多具有现代化气派的高楼大厦。但仔细观察就会现,深圳的商业场所秩序井然,卫生整洁;而石狮则大相径庭,无论是宾馆饭店还是娱乐场所,到处烟雾腾腾,铺设的地毯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烟头烫成千疮百孔,令人感慨唏嘘。

平心而论,这座新兴城镇的商品经济不可谓不活跃,物质环境不可谓不现代。但透过千疮百孔的地毯这一细节,反映的是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方面的缺陷,说明人文环境建设实在难以尽如人意!

在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南方与北方之间,商业的规模、层次和条件参差不齐。这里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区别,更有文化心理背景的差异。我们常说“这个城市生意好做,那个地区买卖难成”,指的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环境文化的异同。

不敢承担风险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亦步亦趋,随波逐流的“顺大溜”……这些产品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心理和陈旧观念心态,都是同以生气勃勃的竞争为动力的商品经济要求格格不人的。

更有甚者,地方保护,层层盘剥,处处设卡,多头截流……这些带有浓厚封建割据意识的抑商性封锁,必然导致环境无序,商业窒息。

商业的命脉在于流通。当国际商业早已突破国界而呈现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今天,难道不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吗?!

满城绿树,高楼林立,蕉风椰雨,帆影潮音的新加坡,被世人称誉为“美丽的花园城市”和“东南亚卫生模范”。

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就致力于城市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儒学文化的优秀传统和西方文化的现代观念融会贯通,不仅塑造出理想的当代市民气质,而且酿成了发展商业的肥沃土壤——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因此而门庭若市,物畅其流,经济起飞,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加坡的经验启迪我们:商业环境文化特点是优美、文明和能唤起顾客购买欲的环境。致力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才是最根本的商业环境文化建设。

有一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是否可以说“市场是流动的音乐”——建造商业环境文化,既是一项浩繁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又不失为功德无量、荫庇后代子孙的伟业!

第六集 灵魂的法典——伦理文化

伦理道德是人们心中的“灵魂法典”。它是用善与恶、公与私、正义与邪念、诚实与虚伪等道德标准来作评判尺度的。商业伦理文化是直接影响到社会风俗、大众心态的深层文化命题。

商业伦理文化倡导正其义而又图其利,鼓吹“天下大德,莫如富”。它的主旨是理直气壮地为商业正名,以保障商品交易顺畅进行。

显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商业道德具有强大的定势与影响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伦理的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两千五百年前,孔圣人一句古训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犹如筑起一道道德藩篱,世世代代牢牢禁锢着人们物质欲望的滋生。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对此鞭辟入里:“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和规定。”

于是,这种深深植根于小农经济土壤“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观念,给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裹上了一副沉重的铁甲!

人类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相互推进的。

早在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幼芽刚刚顶破封建厚土,思想界先驱们就向旧道德旧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颜元改“正其义不谋其利”为“正其义而谋其利”。乾隆年间的戴震则痛切揭露理学以理杀人,远比酷吏以法杀人更加残暴。

“天下大害,莫如贫”——实则道出了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一个痼疾!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义和利的矛盾。它也正是现代商业伦理文化的聚焦点。我们怎样来阐述这个至关重要的现代道德命题呢?

其实说白了并不深奥。搞商业不图利行吗?净赔钱,商业行为本身就难以为继。

义和利并非一定相悖。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时任商业部长的胡平则将利、义并举的新伦理观归纳为四个字:德、智、美、情。

1991年新年钟声刚刚敲响,这条北京著名的商业大街一一王府井大街128家商店联袂开展“争创无假冒伪劣商品示范一条街”活动。

唯一的一家个体商店——王府时装店的老板可犯愁了:仓库里正存放着一大批假冒名牌服装,拿出来上市吧,既坑骗顾客,又砸了大街牌子;不卖哪,这笔生意就算蚀老本了。最终,老板还是信守了“信誉是商店生命”的信条。

王府井大街抵制伪劣商品后,该年度销售额和利润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5.8%和20.6%。

厦门华侨商店订立了一条服务公约:凡顾客指出某个商品标签与实际不符,一经确认,即付给顾客相当于这件商品价格两倍的奖金。

厦门市酱油厂则大量印《如何区别真假酱油》的宣传品,不仅使广大顾客增加了知识,而且使货真价实的优质酱油得以畅销。

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是:“美德就是知识。”

德——向消费者、生产者双向负责。

商业人员对消费者、生产者双向负责,是“德”的最基本内容。经商人员道德水准高,经济效益也随之增高。

现代商品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各国厂商为了占领市场,他们想方设法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人商品生产中去。

不断更新商品知识,通晓一些心理学、哲学、文学、美学,成为提高商店经营者素质的必读课目。营业人员只有敏锐地感悟出不同层次顾客的教养、性格、爱好和心态,才能在服务方面做到更加周全细致、体贴人微。因此,营业人员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服务水平的高低。

1983年,齐齐哈尔纺织品采购供应站亏损额达3763万元;1987年该站成为盈利大户,一跃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发展至今日,年销售额高达1000多亿元。

齐齐哈尔纺织品采购供应站成功的秘诀就是以智取胜:改官商式疏远消费者的批发方式,为零售、二级批发、三级批发一起上,立体化地最大限度贴近各类消费者,结果生意越做越红火。

智——商业决策和经营活动中的科学性和文化素质。

“智”是运用科学文化和信息交流来促进商业活动。商业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运用智慧和科学做生意,必然越做越活。用“智”还是用“奸”来获利,成为判别新商人和旧商人道德差异的分水岭。

随着敞开国门对外开放,我国的商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吸取西方商人开辟世界市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法制意识浓、商业视野开阔、个人竞争性创造性强等优点,变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美——美好的内心世界和仪表风范。

“美”是现代社会文明迅速提高之后,人们对商业伦理文化提出的一个新的规范。

佛山市金城大酒店的副总经理,管理这么一个大酒店内部繁杂事务已够她操劳的了,外边方方面面的事还得她去交涉、应酬。但不管再忙、再累,她每天都舍得花相当的时间来美容、打扮自己。她说,这是关系到整个酒店的形象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一些大公司、大酒楼、大宾馆、大商场的营业员都已经很注意美容、服饰,以及行为举止的考究了,具有一种整洁大方的外表美;再加上以诚实、热情、礼貌、周到的态度待人,这样就达到了外表美与内在美的一致性。

一个商业企业,全体员工都谈吐文明、彬彬有礼、诚恳待人,必然会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企业团结奋进,朝气向上。

情——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情”在商业伦理文化中,恐怕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了——它是一种人情味、亲情感。

商业活动,从本质上说是钱与物的交换。但这种交换是在频繁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生意场上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既做生意,又交朋友。”这也使我们联想起中国经商者古老的格言:“买卖不成仁义在”“和气生财”。

天津劝业场有一位著名售货员年景林。一次,一位老大爷前来购买冬衣,而商店里偏偏没货。他请老人家留下地址,又找裁缝师傅专门做了一件老人所需要的那种棉衣,然后亲自给老人送去。非亲非故,仅一面之交,却胜似亲情——难道不令人感叹敬佩吗?!

大庄百货大楼有一位售货员名叫邹巧飞。一位石油工人到她的柜台前来买鞋,因为脚太大,没有买到合适的。事后,她千方百计找到一双这种尺码的鞋,又长途跋涉把这双鞋送到井架前,使广大石油工人共同领受到了商业工作者的一片情谊。

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商业必将突飞猛进地向前展。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新型的具有德、智、美、情道德风范,既重义又善于获利的商业人才涌现。

社会富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做好商业伦理文化这篇大文章,既显得紧迫而又富于现实意义!

第七集 凡人与上帝(上)——大众购买文化之一

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历来是经营者和购买者的文化意识共同创造的。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多少商神、商圣、商王尽得风流,却从未有过一册书,铭记下购买者的功过是非。

无疑,这是商业史的一大悲哀。

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奇特的二律背反现象:既轻商,又欺客。“店大欺客”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无怪乎务实的购买者,对于今天商店张贴的“顾客是上帝”一类标语,只把它看作一种店主招揽生意的如簧巧舌,进了店还是先赔笑脸,主动尊对方为“上帝”,免得花钱买气受。

其实,“顾客是上帝”并非谁的花招,也不是谁的恩赐——是购买者自己创造的奇迹。

今天,当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商品丰裕有余,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敲掉了官商陛下的御座,顾客就给自己赢来了“上帝”的皇冠。

因此,商业大众购买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凡人在市场上当不当“上帝”的文化。

顾客买不买东西、买什么东西、到哪个店去买,都是一种文化裁决。它起码包含对商品的使用价值、文化附加值和商店的交换价值这购买三要素的评鉴。

没有先进的购买文化,就会不期然地沿用旧的习惯与传统。

经营者和顾客,都同样面临观念更新的课题。

在引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中国南大门广州,当人们款款步入这些富丽堂皇的大宾馆时,彬彬有礼的门岗会一伸手:“恭请光临。”不论中外宾客各色人等,来者不拒,一律笑脸相迎。

而在首都北京,某些大宾馆门前同样站立着身披绶带的门岗,但对于洋人或中国人,却明显摆出两副面孔。尤其是对衣着朴素的老百姓,脑子里马上会闪过这样的念头:“是不是来倒卖外汇券的?”“是不是小偷?”绷紧的依然是“阶级斗争”那根弦。

给人们的感觉:两地的差异似乎隔了一个时代!

大众购买行为,对国民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

近年来,中国市场一度出现甚嚣尘上的三大风潮:抢购风、疲软风、“假冒伪劣”风。它的风源与兴衰,不能不说同大众购买行为的误导密切相关。

发生抢购风时,顾客像惊弓之鸟一样跟着风向跑,盲目抢购,见物就买,不计后果;

出现市场疲软风时,或持币不购物,或买涨不买落的投机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假冒伪劣”风盛行时,则轻信吹嘘和贪买便宜货,上当受骗后还沾沾自喜。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从众购买现象,正是典型小农经济文化的外延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选择商品的机会日益増多,对顾客也越来越充满刺激性和诱惑性:新颖的食品加工器、购物信用卡、自动售货机、自动提款机每一件新商品上市,每一种新购买方式的运用,无疑都是对传统生活模式的“创造性的破坏”,都对顾客的购买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大众购买文化原则:以人的主权意识为核心,显示个性,知物顺时,人已皆顾兼爱互利。这些原则,鲜明体现了现代购物文化的演化趋向:购买思维趋于理性化、自我化;选购标准从专以贵贱实用定取舍,转而趋向审美化;行动规范趋于伦理化。

若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怎么选择商品,怎么论价,怎么待人?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对挑选商品有精辟的见解:善治生者,任时而知物。任时,顺应时代大潮流;知物,知晓商品特性。审美与实用兼顾。不妨再加上一句:目的是为了显示自身的个体价值。

每个人挑选商品,好像都有一种习惯的定式。常见的大约有五种购物类型。

第一种是感情型的购买者。选购意识是冲动性的,选购标准是求美、求便一节省时间,求异一标新立异,力图与众不同。

第二种是理智型的购买者。选购意识是审慎的,买东西要货比三家;选购标准求实——实用、实惠,也求美。

第三种是价格型的购买者。对价钱特别敏感,选购意识是即发性的。倘若错失了购买便宜货的良机,则犹如一失足成千古恨。买回去有没有用?是不是假货?那都在其次。选购标准或者求廉便宜第一;或者求荣价格越贵,越是洋货,攀比起来,脸面越有光彩。

第四种是习惯型的购买者。选购意识是凡是过去的一切便称心,九斤老太的文化心态。选购标准是求实、求廉,对付着能用就行。

第五种是不定型的购物者。选购意识是仿效性的,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没主心骨。选购标准是求同,怕为人先,顺大溜最好。在当今中国,这一类型的购物者恐怕还是占大多数。

现今中国人逢年过节单位必发食物。国产冰箱冷冻室大,近年来被普遍看好——这说明人们已经从盲目崇洋的选购心态,向理性化的购物潜意识转化。

另一种购物新趋势:不买料子买成衣。不仅城里人,连乡下人也觉得,买的比自己做的好,既时髦又简便,省却了许多麻烦——表明人们购物更加趋向于审美与情感的满足。

社会主导购物类型向理智型、感情型转移,毫无疑义是大众购买文化进步的表现。

在购物文化中,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有着持久性的影响。

中国人血缘观念重。如果去问100个顾客买东西的优先顺序,答案大体会是相同的:红白喜事第一位;儿女、父母比自己优先。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做人就是要做到让他人能接受,因而买东西求同心理强。这一点,恰成东西方的鲜明对照:西方人重视突出自我、表现个性,购物审美观念追求标新立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的购物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求量的满足,求质的满足,求感性的满足。

科技革命的勃兴,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购物者无形中成为全球生活方式趋同的推动者。

然而,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将愈加珍视从内部衍生出来的传统的东西。

时尚大潮流冲刷着历史的积垢,人们在突破了国民性的痼疾和传统因袭心态的今天,带着在买方市场选购商品的喜悦,刻意于求新、求变一不知不觉地跨越了时代的断层——不知不觉地在向一个象征着大写的“人”字跃升……

第八集 凡人与上帝(下)——大众购买文化之二

如果我们沿着历史长河上溯至公元前11世纪,就会发现商人这个名称的来由带着被鄙薄的胎记。周朝打败商纣王之后,商族人沦为奴隶,专事做买卖的营生。

在周朝购买者的心目中,做买卖的“商人”,自然而然成了奴隶的代名词。

但轻商并不轻官商,欺客也不欺官客。西周还制定了一整套“工商食官”制度,将商与官相连。这是中国的官商意识——也是中国购买者畏商意识的源头。

如此说来,当代轻商与欺客的根子,都深深植根于封建官本位等级观念的土壤中。

在产品经济时期,群众靠商业部门分配必需品过日子,更加助长了顾客把营业员当“上帝”来供奉的委琐心理。

有的顾客非常情绪化,恶毒语、尖刻话,常备不懈,脱口而出。

显然,欺客是恶习,轻商也是恶习,它们是一对孪生的怪胎,是一把双刃的毒剑,必然造成买卖双方皆受伤害。

商业受鄙视,顾客又遭轻慢,天燥再加地枯,这是现代商业发展最不利的人文盲点。

轻商与欺客,像两块旧时代遗留下的裹脚布,国家为之蒙羞,经济为之束缚,犹如在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上系上了两块沉重的铁铊。

中国的优秀文化,其实非常重视人的尊严。从李白、曹雪芹到鲁迅,铮铮傲骨,堪称万世师表。

中国的伦理道德,其实非常推崇和为贵。不过有的人把这种美德,只留给了自己的亲友。

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袜子柜台的售货员全玉顺,是全国劳动模范,为顾客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可她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止顾客给她写表扬留言。她说:“您说一声谢谢比什么都好。”

的确,一声“谢谢”,会鼓励商业人员敬业自重。由于鄙商、轻商的旧传统,商店营业员受到的委屈要比别的行业人员多得多。

的确,一声“谢谢”,是对她们付出辛劳的慰藉。商业正担负着激活经济、满足人民需求的重任,其功在国家,其利在百姓。

同样,一声“谢谢”,也会使顾客自己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众皆乐乐然陶陶然,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春秋时期,郑国国相子产谴责齐国的官吏强行购买本国商人的珍宝。他说:“郑国尊重商人,官不强贾。”

子产认为利用权势强买,将会“得玉而失诸侯”。

官不强贾,这正是中华民族开明政治的优良传统。

中国乃仁义之邦,大国民气度,吞舟之鱼不游支流,出入礼让,彬彬大度。

六朝古都的南京曾发生过一次意外的停电事故,其时,各商店内顾客云集,摩肩接踵;当店堂灯火复明后,竟发现无一件商品丢失。奇迹乎?!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我欲仁,斯仁至。”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倡导每个人从我做起的公德意识与自觉精神。

而在大连华联商厦也发生过令人欣慰的事:

一度曾流行一种偏见,认为顾客只关心自身利益,不会替商店与社会着想——此说大谬不然!

请看大连华联商厦的顾客们,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华联的经营决策。青年顾客李江渤在建议书上题写道:“愿为尽旁观者所能而倾力!”

这是购买者多么宝贵的参与意识。

这是购买者与经营者之间搭起的一座友谊桥梁。

犹如一串清脆的晨钟,预告着轻商与欺客所构筑的夜幕,已然渐渐消退!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购买文化,它的象征是把市场投射来的曙光关在篱笆外,宁愿蹲在墙根下,听凭时光从紧攥沙土的手中流失。

对于商品知识和市场奥秘茫然无知,到市场买东西总摆脱不了多疑心理和畏惧感,又最容易上花巧语的当。待人自卑自贱,又时时怀有笑人穷、恨人富的铲平主义购买欲望。灵魂里老念着一本经:守!守住篱笆内的生活。于是悠悠然感觉自己是“一只巴掌”的主宰……

以物资匮乏、定额分配为特征的产品经济购买文化,它的象征是一群带着大大小小兜兜上班的“惊弓之鸟”,终日追赶着与编造着惶恐,闻风色变,见队就排,见物就买,买到就好,心中窃喜。

脑子里老是浮现物资断档、票证作废的噩梦,心态弱如草芥又猛似洪水。灵魂里老是念叨一个“求”字,企求大大小小的救世主,多多给点商品配给份额。

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大众购买文化,它的象征是迈着怡然自信的步履,徜徉在千姿百态的商品世界,欲采一抹春光披上自身的购买者,视线比雷达还敏锐地感受着、捕捉着美。

以理性和知识作神游的向导,一切为了显示自己个性的风采。灵魂里唱着一个“主”字:人的主权意识的觉醒与进取心的满足。

由此观之,每一次购买方式与购买观念的嬗变,都必然带来人类深层的文化观念变革。

它证明了一个真理:进步的大众购买文化,正是商业兴旺发达的最滋润的沃土!

人类最初的购买是以物易物。衡量交换之物具有同等价值,就是一种文化共识。

自从购买改用货币,人类朦胧的价值意识得到明确的界定。它对人类此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当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后,商业经营文化与大众购买文化这一对新文化因子孕育而生,文化潜在意识更是生了罢黜旧帝、拥立新帝的翻天覆地的更替。

于是,顾客们顺理成章地坐上了“上帝”的宝座。

大连华联商厦派出专车把农民恭请进城购物。当顾客们习惯于像“上帝”一样巡视着、俯瞰着商场时,必然孕育着更深层的平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

在市场上堂堂正正地协商议价、自愿成交,必然造就出一种民主精神——这无疑是商业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若干年前,一位顾客因购买的家具质量有问题找到出售的公司,公司推厂家,厂家推公司,来来回回,跑了八趟之多,最终只能无奈作罢。

今天,北京一位女顾客小倪在惠康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超级市场购物时无端受辱,却毅然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人们从这起我国首例消费者名誉权侵害案中,看到的是“凡人”成为“上帝”的曙光……

我们既可将商业文化比喻为商业活动的推进器;

我们也可将商业文化比喻为市场秩序与人际关系的净化器。

商业繁荣,社会富足,大利于天下,商人与购买者的素质同步提升——希望和未来都始于今天,始于足下……

(1992年4月20日~6月2日初稿,6月22日~7月2日定稿)

同类推荐
  • 黄帝内经选讲

    黄帝内经选讲

    本书是作者钟永圣根据自己多年来学习《黄帝内经》的切身体会撰写而成。认为《黄帝内经》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财富的精髓,值得炎黄子孙终身探究体悟,阐述了知阴阳,懂五行的古人,生活习惯与天地四时运转规律相合而健康长寿。提倡现代人应按照天地四时运转规律安排作息时间,尤其针对《黄帝内经》里的如“天之在我者,德也”等相关内容,强调人要心存善念,要真诚、谦让、柔和待人,人生命运一定会有改变。本书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让读者轻松学到和领悟一些《黄帝内经》自知、自保的智慧和真谛。本书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无敏感问题,不需报备,可以出版,请复审、终审审定。
  • 中国民俗趣谈

    中国民俗趣谈

    本书收录了近140篇文章:《民俗改革的先驱蔡元培》、《龙凤图腾崇拜及其民俗纵横谈》、《九头鸟与楚文化》、《黎族纹身的实用与审美功能》等。
  • 长物志

    长物志

    “长物”,原指多余之物,它们虽非生活必需品,却是中国古代文人构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寄托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品格意志。这部中国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书,共十二卷,集合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其中讲述居家陈设的有室庐、几榻、器物、位置四卷,与造景布局相关密切的有花木、水石、禽鱼三卷,与文人雅趣直接关联的有书画、香茗两卷,集中谈论日常生活的有衣饰、舟车、蔬果三卷。
  • 美国文化管窥

    美国文化管窥

    本书是院级教研立项“美国文化研究”的结项成果,包括对待美国文化的心态与做法,感受得州的自然与文化,印度人说英语对我们的启迪等内容。
  • 消夏集

    消夏集

    《品尚书系:消夏集》为作者谢有顺近年的散文、随笔精选,也是作者在学术研究之余的感性心语。一部分为生活记趣,或回忆,或写实,或在行旅中信笔写来,文字端庄而不失机智,多为温润之作;另一部分为精神沉思录,以读书觉悟人生,与先贤对话,从个体心灵中透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多为有感而发的锐利之思。文字优美而有闲趣,且不乏深刻,读之可以消夏,也可清心。这种义理方正而言辞讲究的学人笔墨,提供的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热门推荐
  • 花木之语

    花木之语

    这是一片充满灵气的地域,花木之灵与人共生,人借助花木之力修炼变强,此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嫡女惊华

    嫡女惊华

    身为莫家大小姐,却被姐妹杀害。一朝重生,逆风翻盘,只为报仇!只是这突然冒出的桃花,是咋回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温处士能画鹭鹚以四

    温处士能画鹭鹚以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月牙儿

    月牙儿

    《月牙儿》是1935年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墨描写出了当时社会深刻黑暗的现实。
  • 倾倾似我心

    倾倾似我心

    从日月山河到皎皎星辰,都是我喜欢你的见证。叶槐序:我要是喝醉了怎么办?孟和:绑起来!叶槐序:怕我意图不轨?孟和:我是怕自己轻薄你!孟和被公司派遣带团去渔鼓古城出差时,阴差阳错地重逢了几年没见的叶槐序,并且还从叶槐序的弟弟叶时雨口中得知,叶槐序现在已经有了快要结婚的女朋友。孟和心有戚戚,原来她五年前第一次见到叶槐序就曾对他一见钟情,后来却因为误会两人分道扬镳。现在遇见,所有的过往摊开,原来彼此两人这些年都没有放下过对方。
  • 甜心有毒,校草你走开!

    甜心有毒,校草你走开!

    常言道,校花美如画,可这位有点可怕?贪财好色,众人唯恐避之不及?入学不到一年就把卡尔学院的校草们得罪光了!最荒唐的是,这个校花还对自己明码标价:约会——可以,排队,按小时收费!牵手——可以,看脸,颜高者优先!偷拍——可以,费用,顶多翻倍喽!问:此女无法无天,谁能收拾的了她?答:跟!她!耍!流!氓!问:耍不赢她怎么办?答:用钱砸她。
  • 幻住明禅师语录

    幻住明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要我拯救世界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要我拯救世界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黄昏之后,新神登顶,旧神陨落。神界混吃等死专业户夏修和新晋神明南希一起逃出神界,本想着游戏人间(吃喝嫖赌)却又被南希要挟拯救世界。夏修:拯救世界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南希:坐标。夏修:南希姐姐~
  • 假作真时

    假作真时

    《假作真时》是沪上知名作家、译者、外国文学资深编辑黄昱宁近年来的散文佳作结集。第一部分是回忆性随笔,那些家族故事、听过的歌、难忘的人、吃过的家常食物、故去的老翻译家,都在作者笔下呈现出非虚构文体的迷人张力,而我们也借由这些讲述得以回望一种生活,一段人生,一个时代;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小说和电影的评论,侧重于探讨文学和影像之间的“转译”,探讨故事的变身,为我们示范了一种文本精读的技巧。两个部分互为诠释,构成了一幅虚实无间的立体拼图,也展现出作者成熟的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