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4900000108

第108章 《史记》:昂首天外的极顶之作(1)

但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的。单单就司马迁本人,就足以让许许多多的人啧啧称赞并崇拜敬仰了。《史记》的出现,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它在中国文学史和史学史上都是一座光辉闪耀的里程碑。就文学而言,无论匠心独运的人物刻画、瑰伟奇肆的语言运用以及对历史事件史诗性的描述,它都是名副其实的极顶之作。从这个层面上说,《史记》在史传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就更是非同小可了。

一、司马迁:纪传体的开山鼻祖

说到《史记》,就自然而然让我们想起司马迁,而想到司马迁,就不能不让我们心中洋溢起崇敬之情。那么,司马迁是怎样写成《史记》的?他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推崇和仰望呢?要弄清这些问题,还得慢慢从头说起。司马迁(图5-1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还有种说法是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他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地位并不十分显要,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他的父亲司马谈,博学多才,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但是,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之前,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没有做完的事业。

司马迁从小就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幼年时学习就很刻苦,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古文书传,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的治学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他跟随父亲去了长安,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曾向今文家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二十岁,他满怀求知的欲望,从京师长安南下,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他曾经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十分重视,任命他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子承父业,当上了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这给他提供了读书的便利,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并且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这对踌躇满志准备编写《史记》的司马迁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几乎天天都埋头苦干。他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著作。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撰写伟大著作——《史记》。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司马迁的不谙世事使他遭受横祸。天汉二年(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到《史记》的写作之中时,却遇上了“李陵事件”。

同年夏天,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人,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结果却听说他投降了,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默不作声。当汉武帝问他时,他一面安慰武帝,一面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德,能急国家之所急,很有国士风范。况且,李陵征战千里,因为寡不敌众,又没有救兵,投降肯定是情有可原,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就是这些话惹恼了汉武帝,他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罪责,影射他那爱妃的哥哥李广利。于是,司马迁被投进监狱。不幸的是,案子落到了当时声名狼藉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逼供,司马迁忍受了各种非人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这消息更是雪上加霜,汉武帝信以为真,他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死刑。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汉武帝时代,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二是受“腐刑”。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一想,“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自己如果就这样受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而已,是毫无价值的。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拿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奋发有为的事迹来鼓励自己,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勇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历经六年的牢狱生活,征和元年(前92),司马迁终于出狱。武帝对司马迁的才能还是爱惜的,任命他为中书令。司马迁从此更加努力地写作,从元封三年(前108)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前93)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苦痛,用整个生命写成了这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司马迁死后许多年(汉宣帝时),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称为《史记》。司马迁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史记·太史公序》)。公之于世时已有少量缺篇,为后人褚少孙等补足。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展示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画卷。《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六十九列传、十表、八书,一百三十篇,共五个部分,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士、占卜者、俳优等社会各个阶层。如《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儒林列传》等。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如《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列传对本纪起了充实和具体化的作用。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别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观之,也可分为大事表和人物表两类,诸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等。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观,便于观览,可补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记载免于繁冗。书,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部分,诸如《礼书》、《乐书》、《历书》、《河渠书》、《平准书》等。其中尤以《平准书》最为精彩,记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汉朝经济政策的演变,开后代正史“食货志”之先河。

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记载了大量史实,并且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探索出一些道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来。因此,他不只是一个史事的整理者,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天人关系、疏通古今变化的主旨,集中反映了司马迁历史哲学的精髓。在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中,历史总在变化:要么由盛变衰,要么由衰转盛。他就是用这样的历史哲学去观察历史,“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作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问世以后,历代都有专门研究《史记》和研究司马迁的学者,国外也不断涌现研究《史记》的专家,可是对于司马迁的卒年和死因这个问题,由于史料的缺乏,始终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失,只有《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的片段。他的《报任安(少卿)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及当时的酷吏政治;最后,表达了自己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正因为创作了伟大的《史记》,司马迁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纪传体的开山鼻祖。

二、极具吸引力的叙事史诗

在《史记》中,人们可以看到不胜枚举的奇闻逸事,其中有些叙事,想象丰富,情节夸张,就像一位小说家在游刃有余地泼毫洒墨。

对于汉高祖刘邦(图5-18),大家也许早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司马迁下足了工夫,围绕他叙写了一系列的故事,《高祖本纪》一开篇,便抓住了读者的心。他是这样写的: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刘邦的母亲感龙而孕生了刘邦,按照科学的生育观来讲,这是极端唯心的。可是,正是由于刘邦的神奇出生经历,弥补了他出身卑微的缺陷,这种传奇性的描写恰恰符合刘邦作为一代帝王的身份和地位。另外,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刘邦斩白蛇”这件事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高祖“斩白蛇,起义兵”是被刘备那拨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你可能会纳闷了,“起义兵”还可作为一个大大的功绩,怎么“斩白蛇”也成了刘邦的功劳了呢?这里面有个大学问,原来刘邦所斩的那条蛇不是一般的蛇,那蛇是白帝之子,斩那条蛇的人就是赤帝之子。可见,“斩白蛇”这事件对于刘邦来讲显然是意义非凡,也就是斩白蛇事件以后,刘邦身边开始聚集了一批人,他们在刘邦的领导下起兵反秦。像这样的奇事,其中也许有民间演绎的成分,但作者的奇思妙想,以及叙述技巧的运用,还是给故事增色不少。

当然,仅仅依靠这些奇闻逸事,还不足以对读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也不能够说明《史记》叙事的史实般的波澜壮阔和宏伟。对重大事件的把握,对复杂史实的掌控,对众多头绪井然有序的安排,都颇能显示司马迁在叙事方面的功力。对主要历史事件的真实可靠的叙述和文学性的艺术加工相得益彰,在历史与逻辑的交融统一中,展现出一幅幅精伟恢弘的历史画面。

同类推荐
  • 猫城记

    猫城记

    《猫城记》以科幻荒诞的形式述说了火星上一座猫城的故事。飞机坠毁在火星,“我”误入火星上最古的国“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猫人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他们自相残杀,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我”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彭胀的外星文明古城。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译文经典)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译文经典)

    从十六岁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兰波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焦灼求索的状态。他为什么放弃写传统形式的诗作,转而致力于散文诗?这显然与波特莱尔发表著名的散文诗之后,巴黎诗风的变化有关。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无比崇高的博学的科学家”,“通过长期、广泛和经过推理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的感觉意识”,通过所谓“言语的炼金术”,寻求一种“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与思想连结起来,又引出思想”、“使心灵与心灵呼应相通”的语言,以求达到“不可知”。这“不可知”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客体,有时与他诗中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之爱”有关,又或者是某种理想。以上种种,可以说就是兰波的象征主义。本书收入法国天才诗人、象征主义大师兰波所有的散文诗作品,包括《地狱一季》《彩画集》,并附有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二封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等人的评论。《地狱一季》和《彩画集》虽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却展现诗人在巴黎诗风转变后,所创造出的新诗学与对创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生活风情,与彼时之文化传统相呼应,字里行间回响着诗人对自我与世间的挑战。
  • 国家荣誉

    国家荣誉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揭开东突恐怖主义组织神秘面纱,再现新疆公安民警反恐斗争的长篇小说。
  • 爱你如诗美丽(纪伯伦全集)

    爱你如诗美丽(纪伯伦全集)

    本书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荒野随风

    荒野随风

    传说是照亮人生阴暗的一盏松明子或梓油灯,我之所以不用其它的照明用具是因为松明子与梓油灯很难被人看见了,所以它们最接近于传说。现在,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我的传说。当然是与文学有关。在那儿一旦将我与文学相剥离,传说于我就将毋有资格,人观历史总比观现实更清楚准确,传说也有一种历史的意味,人对它却特别地感情用事,譬如那个关于陈世美的传说,其实只是一群嫉恨小人的编造。关于这类的传说,本不该叫传说而叫谣传更准确。
热门推荐
  • 婚姻内的选择

    婚姻内的选择

    伊然与沈定的婚宴上,余均所表现出来的痛彻心扉让伊然纳闷且揪心,然而既已做出选择,只能一往无前地走下去。伊然本以为踏入婚姻是一种尘埃落定,殊不知这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端...短暂的甜蜜过后,妯娌关系、姑嫂关系及婆媳关系等种种问题皆一一扑面而来,各种矛盾汇集到一处,打得伊然措手不及。其间还夹杂着来自隐形小三的威胁,由此,她与沈定的婚姻也迎来了极严峻的挑战。两人能否继续携手走下去呢,抑或是分道扬镳相忘于江湖?
  • 蚕丛女皇

    蚕丛女皇

    6500年前,河西走廊,岷江源头,驻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西羌部落、匈奴部落是最大的部落。这两个部落一衣带水,世代友好相处。自从巴特戈尔当了匈奴部落酋长之后,对西羌部落这块资源丰富,沃野千里之国土垂涎三尺。捍然出兵偷袭西羌,先后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在战争中实行杀光、抢光、烧光之“三光”政策。善良仁慈的西羌部落酋长乌布吉毫无战争准备,只得率领族群向蜀山氏区域茂洲、汶川、北川、理县一带撤退……戈特巴尔把乌布吉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称霸世界的野心恶性膨胀,在侵略西羌的同时,竞然不顾后果闪电般地偷袭了万里之遥的西天部落雀儿岛。迫使西羌部落酋长乌布吉与西天部落一起,联合其它小部落共同抵抗匈奴部落……
  • 醉侠英雄传

    醉侠英雄传

    作品已转投起点中文网,更名为《醉侠浮沉录》
  • 寄小读者

    寄小读者

    《寄小读者》共二十九篇,写于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间,是冰心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其中有二十篇写于赴美留学期间,陆续刊登在当时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在这些通讯中,冰心详细介绍了赴美途中的见闻和在美国的感受,除了优美的风景,还有深沉的思考和人情的温暖。离乡远游,冰心时时刻刻心系家人、思念母亲、牵念祖国,祖国的佳节和风俗也不时出现在她的回忆里。《山中杂记——遥记小读者》则写于一九二四年。在文中冰心对山中所遇的可爱的人、动物和昆虫等表达了喜爱之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最后一个捞尸人

    最后一个捞尸人

    关于长江,你所了解的永远不够,在这条奔腾在中华大地上万年的大河之下,埋藏着数不清的神秘传说。
  • 不忘灵

    不忘灵

    在龙泽大陆上,每个人出生都会有灵:或人或物
  • 我能契约万物

    我能契约万物

    嗜血妖刀为何沦为厨房菜刀?山中女妖为何沦为等身抱枕?能操控生机的秘宝为何变成了一盆只知道晒太阳的盆栽?这一切的背后是谁的黑手在若隐若现?江就枕在绝色美人的膝枕上,懒洋洋地把玩着手中的妖刀,看着庭院里晒太阳的盆栽,撇嘴道:“我怎么知道,我只是个能契约万物的一般市民啊。”
  • 九章素问

    九章素问

    《九章》内容的第二个部分,里面是作者对修真以及世界的认识。
  • 逃不开的桃花

    逃不开的桃花

    前世,她被当成报复爷爷的棋子,一命呜呼,醒来却发现自己奇迹般的成了刚刚离开娘胎的婴儿,呃,错了,是离开爹胎的婴儿,女尊,这么恶俗的穿越就这么没打一声招呼的找上了她,好,没关系,重生代表年轻了几十岁,是她赚到了,身份显赫,她接受,这个以后就没人欺负了,娘亲奸诈,她无视,她不相信自己一个高智商的现代灵魂斗不过一只狐狸,女皇阴险,她无语,人家是最大的头目,自己要谦让,让她救人,她同意,积善以后就可以上天堂,摆平危机,她义无反顾,朋友就是有难之时可以伸出援手,但是,可是,为什么每次都会冒出一个娇滴滴的男子一脸痴情的看着她,她应该,好像,大概什么也没做吧,她深知做人要低调,她也把这种低调风格贯彻到底,坚持低调就是幸福,再一次,老天显然还是没有玩够,低调的结果就是每每让她高调到不行,她头痛,她怒吼,可是没用,桃花不断,而且都是一些不简单的桃花,压的她比古代的童养媳还要委屈,水灵灵的大眼微眨,小嘴可怜兮兮的撇下,呜呜,她要低调,她不要这些桃花啦~~~~~女主凤雪灵,慧王之女,时而天真,时而狡诈,时而聪慧,总之就是花见花开,人见人爱啊,无意中收服众多男主,可是这样的艳福可叫女主大呼头痛;风野浩,间接害死女主的人,可是发现错误后,以死来求得女主原谅;凤雪歌,双生子哥哥,一双魅惑人的紫眸,妖艳而蛊惑;凤雪颜,双生子弟弟,一双寒潭般的绿眸,清冷孤傲,两人均为她痴狂;凤雪情,娇小柔弱,女皇最疼爱的十三皇子,意外落水为她所救,从此一颗心就这样掉在她的身上,为她几乎送命;水若尘,从小就不被女皇注意的皇子,在他即将被侍卫凌辱时,是她救了她,给了他救赎,就只是醒来的第一眼,已注定了一生的纠缠;影,女主的暗卫,从小就只是默默的守在女主身边,替女主挡去一切磨难,不求回报的付出最终获得女主的青睐;风,本是女皇身边最出色的暗卫,奉命保护女主,可最后却被女主的善良温柔迷惑,至死不弃;浅隐,凤亲国三皇子,出使凤颜的万寿节,在见到女主的第一眼,就注定为她魂牵梦萦;临梦寒,凤临国左相,从小男扮女装入朝为官,只是想证明自己不必女子差,可是在凤颜的万寿节上,那个精灵般的小人的出众才华让自己甘拜下风,继而为她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