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4900000028

第28章 夸饰华丽的辞赋家族(3)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清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忆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班超生而望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

庾信的《哀江南赋》之所以了不起,主要在于把抒情和叙事同,把个人遭遇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像水、乳一般密切结合到了一起。汉代大赋虽说气魄宏大,但只是偏重于宏大场面的描写,缺乏叙写宏阔历史过程的深度,而且赋里面没有作家个人的感情抒发;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逐渐重视抒发作家情感,但是所抒发的情感又局限在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里,或者是男女私情,或者是政治生活上的起落得失,都没有能够把个人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两相对比之下,《哀江南赋》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本书第一篇中所说,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庾信晚年的作品十分推崇,曾写诗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的确,庾信晚年生活经历上的巨大转折,造成了他作品中深沉、萧瑟、高大、深广的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特别是杜甫,他那“忧愤深广”的“诗史”精神,正是对庾信晚年文学风貌的继承和发展。

四、浸染诗律的唐代辞赋

隋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朝廷出题,参加科举的士子按照题目要求作答,然后根据阅卷人的意见,选拔成绩合格的人进入国家官僚系统,这就是科举制度的一般过程。从唐代开始,赋就成了科举中进士科的一项主要考试内容。唐代科举的门类很多,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种类里头,进士、明经两种吸引的考生最多,特别是进士科,由于考中之后,比较容易飞黄腾达,所以士子们趋之若鹜。要想考中进士,还非得在作赋上下大工夫不可,否则后果可想而知。

科举所考的赋,既不是汉代流行的大赋,也不是魏晋六朝时代时髦的抒情小赋,它叫做律赋。什么是律赋呢?顾名思义,就是在一般的赋里面加上声律的要求,主要是指押韵说的。早在科举制度实行以前,有些读书人为了进入仕途,为官做宦,就常常给达官贵人献上自己所作的赋,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引起人家的重视,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传统。科举考试要考赋,首先就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另外,既然是考题,就要规定一套特别的标准,既要让考生答题有所依据,还要让阅卷的人有个标准。古人想出来的办法就是“限韵”。具体地说,就是规定几个特别的字,作赋的时候就按照这几个字押韵,每一段押一个韵,不能出错,否则就叫“犯韵”,如果犯韵,几乎就没有被录取的可能了。当然,除了押韵这一方面以外,科举律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要求,不过那些要求就更细致、更苛刻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我们只知道押韵这一条也就够了。单这一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想想看,要想通过律赋考试,首先你得会作赋,其次你还要能把当时官方颁布的韵书熟练背诵下来,否则你哪能知道怎样去押韵?在这两条的基础上,还要把赋写得有声有色、有意境,这当然是难而又难的事了。

唐代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有记载。说是有个叫宋济的举子,排行老五,所以人们又叫他宋五。他考了大半辈子的科举,还是没考中。有一次考律赋,宋济又弄错了官韵,知道自己这回又考不中了,抚着自己的胸口垂头丧气,自言自语道:“宋五又坦率矣!”“坦率”是唐人口语,即粗鲁、粗心,意思是说这回又因为粗心考不上进士了。谁知宋济却因为这件事出了名,连皇帝都知道他了。后来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每次向德宗皇帝呈送录取名单的时候,德宗总是会问:“宋五这回‘坦率’了吗?”可见律赋对声韵的要求是多么严格。

从中唐经晚唐五代至宋,律赋的限韵逐渐细密、稳固乃至僵化。据《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记载,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六月,明宗皇帝让中书门下仔细复核新科进士的律赋试卷,中书门下的官员们极尽挑剔之能事,吹毛求疵,几乎把每一处犯韵的情形都给列举出来了:

李飞赋内三处犯韵,李縠一处犯韵,兼诗内错书“青”字为“清”字,并以词翰可嘉,望特恕此误。今后举人词赋,属对并须要切,或有犯韵及诸杂违格,不得放及第。仍望付翰林别撰律诗赋各一首,具体式一一,晓示将来。举人合作者,即与及第。其李飞、樊吉、夏侯琪、吴油、王德柔、李縠等六人,(此下或有脱文)卢价赋内“薄伐”字合平声字,今使侧声字,犯格。孙澄赋内“御”字韵使“宇”字,已落韵;又使“膂”字,是上声,“有”字韵中押“售”字,是去声,又有“朽”字犯韵。诗内“田”字犯韵。李象赋内一句“六石庆兮并”,合使此“奚”字;“道之以礼”,合使此“导”字,及错下事“尝”字韵内使“方”字。诗中言“十千”,“十”字处合使平声字,“偏”字犯韵。杨文龟赋内“均”字韵内使“民”字,以君上为骖□之士,失奉上之体;兼“善”字是上声,合押“徧”字是去声,“如”字内使“舆”字。诗中“徧”字犯韵。师均赋内“仁”字犯韵,“晏(疑作“宴”)如”书“晏如”;又“河清海晏”,“晏”字不合韵,又无理,“晏”字即落韵。杨仁远赋内“赏罚”字书“伐”字,“御勤”字书“□”字。诗内“莲蒲”字合着平声字,兼“黍粱”不律。王谷赋内“御”字韵押“处”字,上声则落韵,去声则失理;“善”字韵内使“显”字,犯韵;“如”字韵押“殊”字,落韵。其卢价等七人望许令将来就试,仍放再取文解。高策赋内“于”字韵内使“依”字,疑其海外音讹,文意稍可,特望恕此。其郑朴赋内言“肱股”,诗中“十千”字犯韵,又言“玉珠”。其郑朴许令将来就试,亦放取解。仍自此宾贡,每年只放一人,仍须事艺精奇。张文宝试士不得精当,望罚一季俸。

这样的考试标准,实在是让人望而生畏。唐代大文豪韩愈才高八斗,可是不怎么擅长作律赋,所以他在科举考试中非常不顺利,考了四次才考中。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对朝廷用律赋来选拔人才的制度非常不满,他曾经给当时的宰相写信说:

而方闻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试之以绣绘雕琢之文,考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画,不繇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

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响昧昧,惟恐闻于人也。今若闻有以书进宰相而求仕者,而宰相不辱焉,而荐之天子而爵命之,而布其书于四方,枯槁沉溺魁闳宽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动其心,峨峨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矣。此所谓劝赏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因人之所欲为而遂推之之谓者也。

任凭你有多么大的本事,如果不能写出一篇漂亮的律赋,那也注定没有什么前途。韩愈还抱怨说:难道只要把律赋写好,就能算得上是博学多才了吗?如果让古代的屈原、孟子、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这些大才都参加科举,他们肯定都要羞愧得不敢出头露面。古文家沈亚之也不擅长作律赋,同样多次在科场上碰壁。他追随韩愈等人倡导写作古文,对讲求对偶和声律的骈体文章深恶痛绝,很可能同科场的遭遇有些关系。

律赋对人们的限制的确太大了,掣手掣脚,很难写出什么好作品。未必一定要把律赋写好才是真正的人才,韩愈的意见确实非常中肯。朝廷用律赋选拔人才,未必不知道律赋的缺陷,但科举考试毕竟要面对很多良莠不齐的考生,总还是需要一个确定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很多具有真才实学,但是不擅长律赋的人势必就要吃亏,这也是很难两全的事。所以在从唐代到清代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律赋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所用的八股文,同律赋还有着渊源关系呢!

从唐、宋时代科场中的律赋作品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在艺术上比较突出的篇章。艺术毕竟是很难在应试的压力下创造出来的。原来的文学史家或者赋学研究专家,总是很少把律赋作家、作品放在眼里,认为律赋不过是些文学的“糟粕”,是形式主义的表现。随着文学史研究的逐渐深入,这种情形大概会得到改变。律赋中虽然少有优秀作品,但创作律赋毕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演变都可以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除此之外,晚唐五代时期律赋题材的转变和律赋创作在个别地区的相对集中,更应该引起文学史家的重视。

晚唐之前,律赋多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求而作,一般不可能脱离封建政治教化的要求,一般都要向歌功颂德、赞美政教王化的主题上靠拢。到了晚唐,律赋创作别开生面。作家在应试和行卷之外,也用律赋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因而题材有所拓展,部分内容开始脱离科举功令和偏离政治教化而专注于写景和抒情,艺术表现手法也朝着多样化和细密化的方向有了不小的进步,使律赋从一种考试文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晚唐律赋题材的拓展主要有这样几个方向:

一是通过咏史怀古来表现晚唐时代特有的悲凉心境和感伤情绪。比如黄滔的《馆娃宫赋》、《水殿赋》分别写春秋时吴国和隋朝的兴亡;徐寅的《过骊山赋》凭吊秦朝,《驾幸华清宫赋》、《再幸华清宫赋》、《五王宅赋》则缅怀开元、天宝盛世。

第二种是反映下层社会现实,表现下层人物的生活疾苦。如徐寅《寒赋》假托“安处王”与“凭虚侯”的对话分别描写帝王之寒、战士之寒、农者之寒和儒者之寒,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评和对贫寒困窘之人的同情。

第三种是描写自然景物,借景抒情。比如王棨《白雪楼赋》、《曲江池赋》,周钺《海门山赋》等。几乎所有这类题材的作品都以描写的细腻传神见长。它们最充分地发挥了赋体文学铺排的特长,将摛文体物的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这类作品中警句比比皆是。

第四种主要抒发离别相思和悲秋伤逝。比如黄滔《送君南浦赋》、《秋色赋》,徐寅《人生几何赋》等。

在众多晚唐律赋作家中,王棨、徐寅和黄滔三人成就最杰出。王棨,字辅文,福清人,懿宗咸通三年(862)进士;徐寅,字昭梦,莆田人,唐乾宁元年(894)举进士,梁开平元年(907)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黄滔,字文江,莆田人,乾宁二年(895)进士。晚唐律赋突破科举考试命题的限制,在题材选择方面有所拓展,这三位作家贡献尤为特出,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艺术质量出类拔萃,这已是古今学者所公认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王、黄、徐三人均为闽中(今福建省)人;除了他们以外,当时福建还有不少律赋作家,比如林藻、林滋、陈黯、林嵩、林杰等,成就也在其他地区的作家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晚唐福建律赋创作的繁荣,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

其一,在科举制度推动下福建地区文化的飞跃发展。在晚唐以前,福建文化相当落后。因为那里多有崇山峻岭,距离文化中心又比较远,在交通落后的封建社会,先进文化很难普及到那里。那个时候,福建地区还常有人贩子拐骗儿童,贩卖到长安的皇宫里去做太监。柳宗元写过一篇《童区寄传》,就反映了这个社会问题。这与地理环境的封闭和文化的落后有很大关系。大历七年至十年(772—775),任福建都团练处置观察使兼福州刺史的李椅,开始兴办学校,大力倡导儒学教育;建中元年(780),常衮继任福建观察使,继续广设学塾,招纳吸收青年才俊入学,并且身体力行,亲自指导诸生写作文章,在兴文重教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绩。从此以后,福建各地尚学重教蔚然成风。中唐以后,参加科举并得中进士者明显增加。唐德宗贞元七年(791),泉州莆田人林藻中进士,次年泉州晋江人欧阳詹也与韩愈等同登进士第,号称“龙虎榜”,名震京师。从中唐到晚唐,福建士子投身科举的热情渐呈上升趋势,进士数量迅速增加,他们对于律赋创作表现出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其二,晚唐五代,许多北方知识分子到福建避难。中原地区战火纷飞,节度使王审知在福建割据一方,管辖范围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很多北方知识分子和优秀的作家都跑到福建来避难。不少福建当地文人之间、福建文人同外地文人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紧密的关系网,在他们那里更多看到的是相互的推重,而不是文人相轻。大家在一起交流切磋,促进律赋创作走向繁荣。

同类推荐
  • 时间的羽翼

    时间的羽翼

    诗人郑重正是在其极度自由的诗写中,淬炼出蕴藏在自己人生坐标轴上的三个关键词---孤独、倒影与柔软。以孤独的姿态远行,寻找着相似的倒影,并最终抵达更为柔软的自己。
  • 归来

    归来

    儿子站在屋中央,母亲掖着秋衣向灶房冲去。儿子放下行包,大声阻拦,我吃过饭了,刚才在车站等车,吃了碗肉丝面。母亲没理会他,在灶房忙活起来。大门没关,一阵风穿过,头顶那盏20瓦的灯泡摇曳起来,儿子看到自己的影子把一面墙几乎全遮住了。墙根里传出蟋蟀的叫声,近在耳畔,把乡村的夜晚衬托得更为幽静。身上陡然游过一丝不适,儿子飞快地转过身去,掩上大门,将夜色踢出门外。父亲从来都是拖拖拉拉的,这会儿他才从睡房里走出来,打着哈欠,佝偻着大半个身子。你瘦了!走近儿子后他把眼睛瞪得老大。
  •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同《仲夏夜之梦》、《威威尼斯商人》和《第十二夜》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讲述了在远离尘世的阿登森林中,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以及她的爱情故事。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 我从新疆来2

    我从新疆来2

    本书涵盖并扩充了央视纪录片《我从新疆来》主人公的故事,力求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以真实的经历和心境,来展现每一个中国人的现状和梦想。作者以“新疆人的中国梦”为主题,通过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和故事来重新认识新疆人,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真实的自己,更希望这些新疆人奋斗拼搏的精神散发出榜样的力量,来鼓舞所有年轻人,促使他们不抱怨、不懈怠。书中只有和你我一样,为生活努力、为家人奋斗、为自己的梦想拼搏的最普通的中国人。没有深刻的说教,只有简单的温暖。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
  • 赤子丹心图报国(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赤子丹心图报国(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爱国从来不是没有缘由的,少年时期在日寇的铁蹄下耻辱地活着,激发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的爱国情怀。本书选取了这一段经历,以及季老论述爱国主义、热情讴歌祖国大好山河、缅怀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名人的文章,培养中国孩子的爱国情怀。
热门推荐
  • 徐兆玮日记

    徐兆玮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是橘子味

    你是橘子味

    年少的我们,渴望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希望自己早早长大,以为成长孤独又漫长,可当不得不面对未知的困难的时候才会发现,成长只需一瞬间。那些说着要永远在一起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那些说好一辈子都不会忘的事,想着想着就淡了,蓦然回首方才惊觉,人生本就是边拥有边失去。
  • 我那遥远的故乡小镇

    我那遥远的故乡小镇

    “我大吃一惊,抓住了我妈妈的手问,她到底怎么样了?我妈妈说,她……她后来不知怎么的染上了毒瘾,吸毒过多死了……”一个青梅竹马的爱人是如何离开了“我”,直至死去?从小便冷漠的父亲,是如何让“我”体会到深沉的爱的呢?小说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我”的成长,“我”在成长中经历的一切痛苦与欢乐,读来让人怦然心动、唏嘘不已。我选择了一个冬天回我的故乡小镇。回去的那天我穿着军装,在小镇上非常显眼。小镇上也就那么几百来人,他们纷纷向我投来了惊异的目光。我发现,出去五年后回来,小镇还是当初的那种懒洋洋的样子,可已有许多人不认识我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女子神仙群里游世界

    小女子神仙群里游世界

    水逆?背叛?平庸?当突然有一天小女子闯入了热闹非凡的神仙群后,生活才刚刚拉开帷幕……
  •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意大利是欧洲国家中纺织业率先发展且占有优势的国家,中世纪意大利曾以其毛织业的率先发展而致富,并享誉全欧,在欧洲毛织业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其原料和产品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经济外向型特征,使得最初由毛织业构建起来的经济链条因缺乏国内供、产、销的联系而十分脆弱。
  • 元尊

    元尊

    大周皇子周元,原本拥有圣龙之命,却被敌国武王以亿万大周子民为要挟,蟒雀吞龙,夺走其圣龙气运。周元入祖地,遇夭夭;重开八脉,再踏征途。少年执笔,龙蛇舞动;劈开乱世,点亮苍穹。气掌乾坤的世界里,究竟是蟒雀吞龙,还是圣龙崛起?!元尊全订群:836714637元尊书友群:729830913
  • 唐史通俗演义

    唐史通俗演义

    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从1915年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30年《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整套《历朝通俗演义》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这套小说除极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还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
  • 凤破苍穹

    凤破苍穹

    一场陷害,凤凰涅槃,异域重生一卷竹简,宁静生活,尽化灰烬一个阴谋,雏凤流离,何处为家;一次感悟,化身无数,掌控人间一双素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朝天下,顷刻瞬间,倾覆殆尽。祸水如何,妖姬如何,我为情生,我为情坚,亲情难得,友情可贵,爱情神圣,我皆全要,若要无情,宁化修罗,佛摧神毁皆因情,魔亡天破尽为情傲啸人间我为尊,笑对苍穹留传奇莫笑我,彩凤双飞翼,莫笑我,彩凤入云间素问鉴语:你以为你掌控天下,拥有一切,可知道对于我来说,那不过是一个蝼蚁,我早说过,我不管这天下是谁,我要的一切,不能有任何阻拦,不然我遇神诛神,遇佛杀佛,遇魔灭魔,当然你若认为这一切是天注定,那么我就遇天破天。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毁我一粟我夺人三斗,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和谐和平,只有强中更有强中手,你们要跟我谈判,除非你们有能力超越我,否则,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我毁天灭地。*********推挤区**********沐血夜《凤麟》野蛮DE灵《权色》君幻凤《凤破苍穹》莲子儿《错惹贼妃》倾城殇《风云皇后》无意宝宝《绝色锋芒》孤月如我《绝煞弃女》轨迹图图《邪帝冷妻》凤舞阁主《白发魔姬》琉璃纹《无敌女夫子》风间名香《狂女捕群夫》明蓝风《狂揽男颜傲天下》慕容雪馨《魅夜罂粟冷公主》
  • 小茶仙

    小茶仙

    【短篇】片片茶叶入水,翻腾。女孩在桌边托腮看着茶叶忽上忽下。“上茶!”“哎!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