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100000061

第61章 附录:中国古代大学溯源(3)

北宋初年,以讲论经籍为主的私人书院日渐增多。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睢阳)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此外还有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福建的紫阳书院、浙江的象山书院等。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

南宋初年,随着理学的发展,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陆续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理宗(公元1224~1264年)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世祖忽必烈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并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所,遍及各路、州、府。但受官方控制甚严,没有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明初时,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成化、弘治年间以后,书院逐渐兴复。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张居正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东林书院事件”。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期间书院总数接近2000所,包括新创建的1699所,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阳明)等学派。

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为习举业而设,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有1200多所。后者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多为统治者所禁毁。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治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之,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统治者抑制私人书院发展,官学化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明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清代书院分为三类:其一为义理与经世之学;其二以考科举为主,主要学习八股文制艺;其三以朴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诏令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5、公元1127年:陈东事件

宋高宗

相国李纲

陈东(公元1086~1127年),字少阳,今江苏丹阳人。“早有俊声,倜傥负气”。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003年)始,先后入丹阳县学、润州儒学堂读书。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以贡入太学。

政和年间,朝廷大作雅乐,曾命太学生学习弹奏,择日试于廷殿,并迁官给赏。陈东力辞,曰:“岂有此事,万一有之,吾可以侥幸进身耶?”陈东刚直无私,不戚戚于贫贱,令众学子大为惊叹。

北宋末年,朝廷宰执蔡京、王黼、朱勔及宦官李彦、童贯、梁师成等植党营私,柄权祸国,妄起边衅。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金军攻宋,蔡京等坚主和议,激起中原百姓的强烈反抗。廿三日,钦宗即位。4天后,陈东率在学诸生数百人,奔登闻检院向钦宗上书,首论蔡京、王黼等误国奸状,曰:“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政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结怨于金敌,遂使天下之势危如丝发。此六贼者,异名而同罪,伏愿陛下乾刚决断,擒此六贼,肆诸市朝,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初,金军围汴京(今河南开封),太上皇徽宗以赴亳州(今属安徽)太清宫烧香为名,连夜逃出汴京,蔡京、童贯等亦随徽宗出逃。初六,陈东再次上书,请追回并诛杀六贼,以正刑典。三十日,陈东又上书,以为朱勔等人罪大谪轻,曰蔡京、童贯等六贼“盘根错节,牢不可解”,理当严惩,以平民愤。钦宗为不违天下公议,分别将蔡京、王黼等六贼及蔡京子攸、翛赐死、诛杀。

二月初一夜,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擅袭金营失利,钦宗移罪罢李纲相。陈东闻讯,于二月初五率太学生数百人伏阙宣德门,为李纲请命,谴责投隆派李伯彦等人的卖国行径。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臣等闻纲此日用兵偶然小有不利,邦彦等遂得乘间投隙归罪于纲,然一胜一负兵家常事,岂可以此倾动任事大臣?”当时,汴京军民十余万人不约而期,喧呼震动,人们愤怒至极,打破登闻鼓,又杀宦官数人。钦宗见状,遂命复李纲职务。

事后,朝廷欲治罪于陈东,但遭到正直之臣的反对。四月,赐陈东迪功郎同进士出身,补太学正录。然陈东却不为所动,愤然作《辞诰命书》,踏上了归乡之路。

是年闰十一月,金军攻陷汴京。翌年四月,徽、钦二帝为金北掳,北宋亡。五月初,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

南宋初,高宗闻陈东之诚直敢谏声名,诏其赴南京(河南商丘南)。八月十四日,陈东应召至。适逢李纲又被罢,陈东怒不可遏,以为李纲为社稷之臣,而进退任事大臣,事关宋室中兴大计,于是月十七日、十九日、廿五日连上三书,力谏李纲不可罢,黄潜善、汪伯彦不可用,并请求高宗御驾亲征,迎还二帝;治诸将不进兵之罪,以鼓舞士气;再请高宗车驾还归汴京,勿幸金陵。疏章言辞直切。而高宗听信奸佞之言,对陈东上书置之不理。由于上书直指黄、汪等人,群屑处心积虑欲置陈东于死地。

时布衣欧阳澈伏阙上书。黄、汪等见时机已到,以言语激怒高宗,声称若不赶快诛杀陈东,恐又有骚动情事。高宗听罢,将此事交于黄潜善,并命核罪照办。

就在陈东最后一次上书后当日,开封府尹以议事为名召陈东。陈东知自己固以言忤朝中权贵,此行必无生还之望,乃索纸墨修家书,处理后事从容镇定,言笑自若。拘前,陈东与官吏谓:“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既敢上书,又怎肯逃避一死?”遂惨遭杀害,时年42岁。

陈东死后,由生前好友李猷出资赎尸,丹阳同乡胡中行护柩以还,葬于丹阳城东郊。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宋高宗追赠陈东为朝奉郎、秘阁修撰,赐钱500缗、祭墓田40顷。

6、公元1594年: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

顾宪成

位于江苏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原本是宋儒杨时创立的。杨时是宋代大儒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学说”的正宗嫡传。后来的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则是杨时的弟子。

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1551~1612年)受到朝中奸臣、权阉的排挤,被削去官籍,返回故乡无锡。他和弟弟顾允成一道,倡议修复了东林书院。顾宪成十分明确地宣布他是讲程朱理学的,也就是说,他是继承杨时衣钵的。

重新营建东林书院,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帮了很大的忙。落成之后,顾宪成与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顾允成等人讲学其中。来听讲求学的人称顾宪成为泾阳先生,后来也有人称他为东林先生。

当时,不少怀抱道义而不被当政者所接纳的士大夫退归林野,东林书院的重建使他们找到了知音,因此都争相前来,使得“学舍至不能容”。顾宪成常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的办学宗旨。)他的这些观点博得同志者的响应。

讲学之余,他们聚在一起,“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用委婉的语言议论朝政,褒贬品评执政的大臣,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这样一来,朝中的一些官员,如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等人,也与东林书院遥相应和、互通声气。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三吴士绅”、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东林书院周围。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意在有所作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们号称“清流”,影响着天下的舆论。与他们唱反调的那一派,便别有用心地称他们为“东林党”——在古代,党是一个贬义词,就像前面提到的东汉“党锢之祸”一样。

当时,明神宗长时间不上朝理政,久居深宫,过着“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的生活;身边的侍者办事稍不称意“辄毙杖下”。且又极其贪婪,恨不得把天下财货都搜刮进宫中供其挥霍。他把大批太监派作“矿使”、“税监”,前往各地横征暴敛,阉党擅权,倒行逆施,搞得民怨沸腾。他把朝廷官员的任免都丢在一边,使在职的官吏无法得到升迁,空缺的职位难以及时补充。最糟糕的时候,六部的尚书只有1位,都御史10年不补。为了增置不足的内阁大臣,首辅大臣竟然上了一百多道奏章请求。这样一来,就助长了朝野上下的派别纷争愈演愈烈。同时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

与东林党政见不合的,是内阁大臣王锡爵、沈一贯和方从哲等人,他们被称为“浙党”;另外还有什么“秦党”,成员都是陕西籍的官僚;还有什么“齐党”、“楚党”、“宣党”,都是以首领的籍贯命名的。“秦党”的政见与“东林党”相吻合,其他各“党”都与“浙党”声气相通,党争之风甚嚣尘上。

东林党人往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当凤阳巡抚李三才受到内阁大臣论处的时候,在东林书院讲学的顾宪成就上书给叶向高、孙丕扬,称颂李三才的政绩。御史吴亮把顾宪成的信抄在邸报中,使攻击李三才的人大为恼火。

李三才是一个正直勇敢的好官。他在任职凤阳巡抚期间,曾经查抄了太监陈增的爪牙程守训的几十万赃款及大量奇珍异宝,并将程守训依法治罪,办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他还在万历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多次上疏,陈述矿税的弊害。万历三十年和三十一年,他又一再上疏反对矿税,并且提议修浚河渠、建筑水闸、防范水旱,这些主张非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罚了5个月的俸禄。李三才在反对矿使税监的奏章中指责神宗皇帝说:“陛下宝爱珠玉,百姓也想温饱;陛下爱护子孙,百姓亦爱恋妻儿。何以陛下要拼命聚敛财宝,却不让百姓满足升斗之需呢?为什么陛下要延福万年,却不让百姓享受朝夕之欢呢?”

对于后妃干政和宦官专权,东林党人始终加以反对,哪怕是削职罢官、逮捕问罪也坚持不改。在万历后期“争国本”事件和以后发生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中,东林党人都从维护皇权的立场出发,坚持反对郑贵妃、李选侍干政,公开抨击危害皇太子、皇帝的行为,主张严厉追查三案的当事人及其幕后主使。

东林党人还在京察大计中力图整肃吏治。“京察”和“外察”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两种制度。京察是考察在京任职的官员,每6年一次;外察是考核在地方上任职的官吏,每3年一次,一般是趁外官来京师朝见皇帝时给以考察。京察是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来决定升迁、降调或罢官等奖惩。若是京察中被罢了官,就将终生不再起用。

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主持者是吏部尚书孙考功、郎中赵南星和左都御史李世达。他们都比较正直,不徇私情。文选员外郎吕胤昌是赵南星的外甥,都给事中王三余是赵南星的亲戚,都因考评不佳被罢黜。东林党也借此机会罢黜了一些与内阁大臣交往很深的官员。

万历三十三年,主持京察大计的是东林党人都御史温纯和吏部侍郎杨时乔,就把浙党官员钱梦皋、钟兆斗等人贬谪。但南京的京察大计则是由齐楚浙党主持,他们借机斥逐东林党的官员。

到万历四十五年,浙党首领又当上了内阁首辅。这一年的京察大计,东林党人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朋党混争的局面。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也和他们排除异己的动机纠缠不清,给攻击他们的人制造了口实。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前后达40多年。

东林党(其中包括东林书院的大量师生)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以中下级官员、中下地主及知识分子为主的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的政治集团。他们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国家,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遭到重大打击。而其敢于斗争、为民请命的精神却万古流芳,影响至今。

同类推荐
  • 眼光

    眼光

    本书是本散文集,文中虽然很多写的是生活中的事,但作者有一双锐利的审美眼光,擅于将许多人眼里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的东西,从中发现美、提炼美,体现出智慧、善良、美、真、自由、希望和爱。每一篇散文如同一幅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供人品尝和回味。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 康藏谜境

    康藏谜境

    青藏高原从西往东,横断山从北朝南。两大自然实体相遇,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康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再加上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南来北往,东去西迁的走廊。于是,留下了无数与自然有关的、与人文有关的众多谜一样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都在努力解释、回答,但是,依然有好多谜团期望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康藏谜境集中了几十个人们接触到的、或没有接触到的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兴趣,让这些谜一样的问题能够有人站出来给出答案。
  • 元年春之祭

    元年春之祭

    “从初读《离骚》,到通读屈原的全部作品,结合种种资料的记载来分析,在我看来,屈原的身份并不仅仅是士大夫,同时也是参与楚国国家祭祀的巫女,而且是自幼身着男装直至暮年的巫女。”天汉元年,初次探访楚地云梦泽的长安豪族之女於陵葵,就以上述观点惊动了曾经执掌楚国国家祭祀的观氏一族。由于家族世代传下来的规矩,身为长女的於陵葵将作为主持家中祭祀的“巫儿”,终生不得出嫁。此番造访,她与观氏家族的幺女观露申一直关系紧张,而突然发生的连续命案,更令露申怀疑,这个外族人就是一切噩梦的源头。究竟谁才是幕后黑手?凶手的动机究竟是与祭祀活动有关,还是与四年前观氏一族的血案有关?赌上家族的名誉,於陵葵决意找出真凶……
  • 曼苏尔

    曼苏尔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丰富多彩。但由于种种原因,开掘面世的极少。《曼苏尔》为回族爱情传说类民间故事专辑,一曲曲“花儿”袒露着回族青年爱的情愫,抒写着爱的圣洁与美丽,爱的不屈与忠贞……
热门推荐
  • 白苍山下

    白苍山下

    天下纷繁来去,问一声何人为仙?千古沧海桑田,道一句公子来也!白苍山下,剑斩仙凡。 葫芦转身,心镇蓬莱! 书友群:684348599
  • 剑极通玄

    剑极通玄

    少年李玄剑,受家族欺压迫害,临死之际觉醒前世记忆与奇物天衍碑,从此风云逆转,手握长剑,斩尽不平!“天下技法万千,我有一剑,三尺青锋,煌煌剑芒,破尽世间万法!”——李玄剑 p.s:本书主角冷酷不逗比,杀妹证道不含糊,不喜勿入。
  • 千棘神目

    千棘神目

    深黑的宫殿,镶嵌着块块琉璃,苍白的指尖点上彩色的窗。窗上,是由无数彩色琉璃拼凑,纯白的创世神王。
  • 等你许芳华

    等你许芳华

    错过了早恋的末班车,顾安安并没有多少感觉,都等了十八年,再多等几年也没什么。可安安未曾想过这迟来的悸动,惊了流年,扰了岁月。
  • 既见君子

    既见君子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黄帝阴符经》。张魁明吹洞箫,以民间盲艺人之身跃为中国第一流的演奏家,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并不稀奇。在此之前,新中国已发现了创作《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1950年岁末,政府要请阿炳去北京表演,但那时他已天天吐血,濒于死亡,他惋惜地对来接他的人说:“谢谢共产党,我恐怕去不了了。”张魁明的际遇则要好得多,不但到北京表演了,还进入中南海,得到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三公的接见。两年后,又应邀为毛主席做了表演。
  • 腹黑魔帝的小王妃

    腹黑魔帝的小王妃

    【全文免费1V1每天下午6点更新一章】我修佛的时候,你便是我的放不下;我修仙的时候,你便是我的劫;我修魔的时候,你便是我的执念。生生世世我都要与你纠缠下去……
  • 锦衣卫之梵圣至尊

    锦衣卫之梵圣至尊

    身怀梵圣传承至宝《极乐净土》,穿越成为一名锦衣卫,以蝼蚁之身,夺天地之机,证至圣之位!
  • 金牌庶女:妖孽帝师太迷人

    金牌庶女:妖孽帝师太迷人

    东洲大陆,溱海以北,有一大国名为北凰,传说是上古凤凰莅临坐镇一方因此而得名,后新帝登基更名为北齐,寓意福泽绵长,永镇北方,与天齐寿。北齐有一贵公子,朗艳独绝,品貌倾世,当世无双,其父是前朝先皇过命的手足战王爷,其母是先皇最喜欢的女子后来的战王妃,身份尊贵无匹,所得恩宠无人能出其左右,承皇室血脉,本是应该承父业袭爵位却偏偏不愿做皇室之人,十岁修书一封递上龙案,随后陛下亲下圣旨封为帝师,教导太子以及一众皇亲贵胄。有着特级铁血警花和华夏跨国集团千金双重身份的上流名媛云兮做梦也没想到每天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自己会栽在一个毫无武力的吃瓜群众手里,当她再次睁开眼,变成了东洲大陆丞相府庶出三小姐,天命之女觉醒。许是盛极必衰,又或是每个人命中必有一劫,平凡之人命中之劫于他们而言无足轻重,于他而言,他的劫数却是致命的,一朝真龙陷浅滩,云巅落泥潭。--------------------------------------------------------------精彩片段:“小姐!夫人今天在将军府跟将军夫人起了口角,砸了邱老将军的一套烟阳窑茶具,现在将军府的人上门来索赔了!”“.....”“小姐!二小姐今天在奇珍坊跟尚书府小姐抢一颗夜明珠,一怒之下扇了尚书府小姐一个耳刮子,现在尚书大人已经要上折子告御状了!”“......”“小姐!”相府后院莲花池畔,一女子蹲在草地,她手心贴近池水,正往里面撒着红色的鱼食,闻言狠狠皱起柳眉,面带煞气。“还有完没完了?!三天两头惹些破事回来!谁惹的事就把谁扔出去随意处置!”“哦,那奴婢就把人交给帝师大人了”女子面上表情一滞,道:“你等等!回来!说清楚!”“奴婢想说的是,大小姐早上去给帝师大人递了一封信,内容不知,眼下帝师大人亲自上门了。”女子忽然笑了,笑意如三月柳絮拂过泸沽湖。“你确定...是帝师大人亲自上门了?”小丫鬟莫名觉得脖颈灌入一阵阴风,但还是诚实的点了点头“很好”可还没等到小丫鬟反应过来,女子的脸以光速冷下来,道:“整天作妖,这府里边儿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丢出去!”“可...丞相大人不会同意的”“长姐近来身体每况愈下,药石不灵,疑似中邪,送到护国寺清修一月。”“......”
  • 盛世王爷请自重

    盛世王爷请自重

    敢欺负我,你是造练了几辈子胆啊!敢不理我,你是第一个,跟我装高冷,没用!等我变强了,第一个找你算账!身世谜团一个接着一个浮现,她的出现是意外还是命中注定。天女归,风云变,万物皆臣服。
  • 总裁不乖,盛宠名流娇妻

    总裁不乖,盛宠名流娇妻

    A市的人都说,叶夏伊是个不简单的女人,从一堆豪门千金中脱颖而出,成了萧煜宸的未婚妻,被他如珠如宝的呵护,爱愈性命。但他们也说,她是个不检点的女人,她和纳兰家的少主暧昧至极,夜夜留宿;还和未来的妹夫不清不楚,引得家宅不宁。萧煜宸对这一切充耳不闻,温情如许:夏伊,嫁给我做我的妻子。可他们都不知道,她不是叶夏伊,她只是一抹附体的孤魂。当订婚宴上一片狼藉,她的家族大祸临头,那个男人笔直的站在那里,唇角的笑容依旧温淡,好像这一切不是他的手笔。他说:夏伊,跟我回家。她笑容冰凉:萧煜宸,叶夏伊已经死了,我这就送你去见她。爆炸声响,一切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