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300000018

第18章 著名专家学者(1)

李叔同在南洋公学:受业蔡师,才艺初显

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奉督办盛宣怀之意开设特班,课程重在西学,预定毕业后选其优秀者保送科举考试中的经济特科,成为国家新式的从政人才和洋务骨干。盛宣怀又专门行文,强调特班办学宗旨:“系为应经济特科之选,以储国家栋梁之材,故宜专志政学,不必兼涉艺学。”“但望学成之后,能如曾、李二星。”

可见,特班培养人才的标准,是曾国藩、李鸿章式的人物。1901年4月,李叔同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新开设的特班,受业于蔡元培先生。

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

1898年8月,戊戌政变宣告失败,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海外。曾经热情支持和宣传康梁主张的19岁少年李叔同,不得不携眷奉母离开天津,避祸上海。10月,他加入上海名士、新学界领袖许幻园在城南草堂组织的城南文社。许幻园因奇其才,于次年辟草堂一部分为李氏居宅。李叔同和许幻园等遂结为天涯五友。1901年4月,李叔同改名为李广平,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新开设的特班。

南洋公学于1896年由满清权臣盛宣怀奏明光绪皇帝创办,盛兼任督办。公学一改清朝的旧教育体制,参照西方的办学体制设立4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相当于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由于清朝末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经济特科,由大臣保荐通晓时务者,为朝廷策论时事。因此,南洋公学的张元济总理(校长)奉盛宣怀之意,相应开设特班,相当于专科,课程重在西学,预定毕业后选其优秀者保送经济特科,成为国家新式的从政人才和洋务骨干。盛宣怀又专门行文,强调特班办学宗旨:“系为应经济特科之选,以储国家栋梁之材,故宜专志政学,不必兼涉艺学。”“但望学成之后,能如曾、李二星。”可见,特班培养人才的标准,是曾国藩、李鸿章式的人物。

特班要考试2次。每次初试在南洋公学,复试在盛宅。所试皆国文,复试题有2个,其一为“清建陪都议”。最后入学共42人,大都通晓古文辞,很多是秀才、举人。学校将上院未用之屋及器具归特班使用。学生均寄宿上院。

受业于蔡元培先生

在南洋公学新开设的特班,李叔同受业于蔡元培先生。蔡先生以一名翰林,受盛宣怀礼聘来做特班总教习,也就是特班主任。

蔡先生按照盛宣怀的旨意,提倡学习西文、西语,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近代自然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某些社会科学,将原订3年的课程分为前、后两期组织教学。前期的功课是:英文(写、诵、文法、章习),算学(数学、代数、几何、平面三角),格致化学(手演);后期的功课是格致化学(阐理)、地志、史学、政治学、理财学、名学。此外,还开设了哲学、文学、政治、外交、经济、教育等二三十门学科,让学生任选一门。

蔡先生洗尽一切官僚教育习气,采用革新的教育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开书目,按期质疑、批阅作业、考试。蔡先生亲自为学生选定应读的主要、次要书目,嘱咐学生向学校藏书楼借书阅读,每天记笔记与札记送他批阅。作业每隔一、二日发下,批语书于一节之眉,佳者于本节左下角加一圈,尤佳者加双圈。日常课程为半日读书,半日习英文及算学,间以体操。

蔡先生又自教日文,言今后学人须具有世界知识,世界日在进化,学说日新月异,读欧文书价贵,日本移译西书至富,而书价贱,能读日文则无异于遍读世界新书。蔡先生教学生留意时事及种种研究学术的方法。他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提倡民权、女权。他痛心清政的腐败、国势之艰危,忧国之心情不时流露于词色。

他每夜轮流召集几名学生到自己房里面谈,或发问,或令学生口述学习心得,或谈时事感想。学生每去,看见满室图书,总教习长日伏案其间,无疾言,无愠色,无倦容,皆大悦服。蔡先生还认为唤醒民众固然就可以靠文字,但民众识字的少,如能用语言,效用更广,故要学生练习演说,并介绍几种关于演说方法的日本书给学生。

在他的倡导下,特班成立了演说会,定期轮流学习演说。在蔡先生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各种进步思想在校内竞相流传。

学生中最为蔡先生赏识者,有邵闻泰(力子)、洪允祥、王莪孙、胡仁源、殷次伊、谢澄(无量)、李广平(叔同)、黄炎培、项骧、贝寿同等。这些人都是一时之秀,后来成为各方面的有名人物。

特班师友眼中的李叔同

有人记述当时在上海的李叔同: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其同学黄炎培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说:“我和叔同1901、1902年在上海南洋公学——后来先后改名为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特班同学……。同学时他刚二十一二岁,书画、篆刻、诗歌、音乐都有过人的天资和素养。南洋公学特班宿舍有一人一室的,有二人一室的。他独居一室,四壁都是书画,同学们很乐意和他亲近。特班同学很多不能说普通话,大家喜爱叔同,因为他生长北方,成立小组请他教普通话,我是其中的一人。他的风度一贯地很温和,很静穆。”

蔡元培先生在1936年写的《记36年前之南洋公学特班》一文中,以回忆李叔同和黄炎培最为具体,记有:“李广平,字叔同,浙江平湖籍,生长天津,曾留学日本,初为美术家,书画篆刻无不精工,并参加春柳社,后皈依佛教,改名宏一。”

由于蔡先生对李叔同的器重,特介绍他在课外协助编辑《苏报》的稿并进行美术设计。在读书期间,李叔同还与同学合演新剧《六君子》等。

1902年,入学一周年之期,特班曾在上院前廊下摄影,共列者26人,中立者蔡先生,其后即是李叔同。

李叔同一生的言行,包括他以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等校教习的教育实践等,受蔡先生的影响是极大的。蔡先生非凡的教育感化力,同样在李叔同以后对学生的教育中表现出来。

李叔同优异的日语能力,则是蔡先生一手培养的。蔡先生曾回忆,他的教学方法是“以不习日语而强读日文书之不彻底法授之,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且有译书者”。李叔同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期所译的《法学门径书》(玉川次致著)、《国际私法》(太田政弘等著),是我国近代法律学最早介绍国际法公权与私权的译著,于1903年修改,在上海开明书局发行,署名李广平。

参加学潮

1902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学潮。当时担任总理(校长)的汪凤藻,压制学生的言论自由,不许谈论革命,怂恿不孚众望之教员,同学不平。学潮直接起因,是所谓“墨水瓶事件”。原来,中院五班有一顽固守旧、欺压学生的教习郭镇瀛,一日见桌上竖立一空墨水瓶,认定是学生捉弄他,便严加追究。汪凤藻凭郭一面之辞,以侮辱师长、不守校规的罪名,通知开除伍正钧(即伍特公)等3个有新思想的无辜学生。五班学生集体抗议,汪凤藻却于11月15日宣布开除其全体学生。这就引起全校学生的公愤,一致罢课,抗议校方决定。

16日,蔡先生劝学生姑且等待,自己陈书督办。到17日上午10时无结果,全校学生200余人遂实行退学。当时各班学生排队出发,秩序井然,步行至静安寺路张家花园(味莼园),在广场上集合、演说并集体摄影。李叔同与特班学生亦毅然放弃保举经济特科的资格,相率退学。事后,督办盛宣怀反复动员,少数学生返校,退学者仍有145人。

蔡先生出面调解无效,为支持学生,也愤然辞职。退学学生又于19日在上海张园集会,经中国教育会帮助,成立“爱国学社”,由蔡先生任总理,吴稚晖任学监。

这是我国学运史上一次最早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壮举,也为全国各地受封建压制的学生树立了光辉榜样。事后特班停办,郭镇瀛自知难卸其责,慌忙逃回老家。总理汪凤藻也自知无法向上交代,只好立即辞职离校。

至此,盛宣怀为之呕心沥血、刻意雕琢的特班最后没有结果,其中多数人却成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1904年,李叔同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创办“沪学会”。1905年,他为沪学会创作(撰词并作曲)了著名的《祖国歌》。当年,其母王氏夫人逝世。丧事毕,李叔同于8月间东渡日本留学。

【大师小传】

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又名李岸、李良、李哀;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李叔同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父亲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5岁丧父,在母亲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回国,先后在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江苏南京高等师范等校任教;并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西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于福建泉州,临终手书绝笔“悲欣交集”4字。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法师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人称“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在诗文、词曲、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各方面均有深厚造诣。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裸体写生、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他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所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而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在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还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他早岁以书法驰誉当世,青年时致力于临碑,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融书法、佛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的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11代世祖。

顾颉刚在北京大学:弃文从史,敢疑出新

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世纪20—40年代的史学界,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1923年,31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大名鼎鼎的胡适热情洋溢地称赞道:“……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以胡适当时之名,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半个世纪后,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也评论说:“顾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发生革命性的震荡,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系统地体现了现代史学的观念。”余英时认为,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

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第一册,先后出版7册),再次轰动中国现代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江南第一读书人家”

顾颉刚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祖父为他取名诵坤。顾家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赠之。由于数代单传,所以顾颉刚一生下来就成了掌上明珠。家里不仅希望他能传宗接代,更希望他能延续顾门书香。年仅2岁时,祖父就迫不及待地教他识字。顾颉刚果然是一颗读书种子,从小就对书感兴趣,六七岁时已认识几千个字,“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

母亲因为患肺结核很少照顾他,小时候最疼他的倒是祖母。3岁那年因为尿床被母亲赶下床,从此一直跟着祖母睡,直到结婚乃止。幼时祖母怕他受到伤害,一直让人抱着他,不让他下地,吃饭也让人喂,碰到吃鱼,一定要把刺挑净了才给他吃……娇生惯养的结果是,顾颉刚生活自理的能力极差,6岁上私塾时还不会端碗,一辈子都不会吃鱼。

祖母在生活上对他十分宽容,但在读书上却特别严格。一次天下大雨,顾颉刚想逃学,祖母却严厉地说:“就是下铁,你也得去。”由于没有什么玩伴,童年的顾颉刚把兴趣都转移到了书本上,从中寻找自己的乐趣。当年姑苏城观前街一带有20多家旧书肆,书很便宜;他常把吃零食的钱拿去买自己喜欢的书,一年下来居然可达五六百本之多。

1906年初,苏州第一所高等小学开办,入学作文是《征兵论》,顾颉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同时考取的还有叶圣陶。1908年,他们又同时考入苏州第一中学堂。

进入中学以后,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每天晚上祖父还要给他亲授《尚书》、《周易》。家庭环境对他后来走上治学之路影响很大。顾颉刚说:“我的祖父一生欢喜金石和小学,终日的工作只是钩模古铭,椎拓古器,或替人家书写篆录的屏联。我父和我叔则喜治文学和史学。所以我幼时看见的书籍、接近的作品,都是多方面的,使我在学问上也有多方面的认识。”(顾颉刚《我与古史辨》)

除了家学,少年顾颉刚还经常向旧书肆的老板请教版本学、目录学,如《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之类的书,在十几岁时已翻得烂熟。12岁那年,顾颉刚做了一篇题为《恨不能》的文章,表示“恨不能读尽天下书”。

弃文从史,考上北大

和许多人一样,少年顾颉刚也曾做过一段文学梦。中学时代,他和叶圣陶等几位好友成立了一个诗社;因为叶圣陶最具文才,便做了社长。顾颉刚开始还很热心地跟叶圣陶学习写诗填词,后来发现自己没有文学的“烟士披里纯”(灵感),自称“怀了创作的迷梦约有10年,经过了多少次的失败,方始认识了自己的才性,恍然知道我的思想是很质直的,描写力是极薄弱的……从此不敢再妄想‘吃天鹅肉’了”。于是决定弃文从史。

同类推荐
  • 岁月留痕我自珍

    岁月留痕我自珍

    本诗集从我创作的诗歌中选了九十八首,计有新诗十八首、词十二首、五绝十四首、五律八首、七绝三十三首、七律二十三首。
  • 老舍散文

    老舍散文

    本书精选老舍散文作品,是我社原“中华散文插图珍藏本”的改装本。老舍的散文作品与他的小说创作同样有着浓郁的京味和幽默色彩。书中所收作品或描写市井风情,或记载友人交往,或抒写自然风光。文笔清新自然,妙趣横生。
  • 苍茫青藏

    苍茫青藏

    西部军旅风情纪实文丛,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建设青藏的军人的生活,包括《生命亲禁区的保护神》、《一对军人夫妻和他们的儿子》、《情系天边那条线》等。
  •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本书将为你介绍张瑜、苏小明、刘晓庆等明星在国外的生活。经商定,文采音像公司将购买香港有关人士最近拍摄的《刘晓庆特辑》专题纪录片的版权,拟在大陆出版发行。文采阁多功能厅经理出面邀请骁庆参观了“文采宴会厅”,并特邀她抽时间来赴“三国宴”和“作家宴”。
  •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本书是女诗人娜夜近年来所创作的诗作的结集。分“在这苍茫的人世上”“大于诗的事物”“阳光照旧了世界”“在时间的左边”“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5辑,收入其作品193首。对于娜夜而言,她的诗歌细小而开阔,自我而又具有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与真切恍惚的“现实感”。而必须强调的是这种“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和“现实感”并不是外在于诗人的,而恰恰是与生命感受为一体的。娜夜的诗歌因为要寻找“真相”所以不能不尖锐和具有沉暗惊悸的痛感,甚至这份尖锐和痛感并不是瞬间到来的,而是缓冲式的递增——如小小的芒刺或针尖的缓慢接近。这份尖锐不只是对外在事物或整个生活环境甚至历史文化语境的探寻和揭示,也是对自身命运的省思与盘诘。
热门推荐
  • 雨蝶三秋

    雨蝶三秋

    本文讲述了唐朝末年,幽兰山鬼谷宗师玄祖派以弟子王道平为主的燕云十六骑与江湖侠客,仁人志士一起反击乱世,驰骋天下的故事。开封城,梁帝选国色天香的才女冯香凝为右皇后,大婚前夕,方青朔潜入皇城欲带走香凝,香凝为保全家族不愿离去,方青朔愤恨而走,次日大婚,梁帝朱友珪血溅皇城……
  •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由梁治平将其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编为自选集,侧重于当下的法律与社会。《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收录的二十余篇文章以“法治”为主线,从一个法律文化学者的视角观察法律对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渗透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改变,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法律现象及制度问题作出了多方面考察与研究,不仅阐发了现实行为、事件和制度的内在关联,同时对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含义和意义,它与中国社会的内在关联,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 阿拉德的第五剑圣

    阿拉德的第五剑圣

    “我所做的一切,转移使徒也好,操纵艾丽丝也罢,都不过是为了复兴泰拉。”赫尔德声情并茂的说“给爸爸我闪!”这是宣言。贪婪的冒险家,朝着前方迈出了一大步。
  •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的讲话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的讲话

    2018年11月15日—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本单行本收录了习主席在11月17日和18日发表的题为《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把握时代机遇 共谋亚太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发言》两篇讲话。
  • 飞花何处是

    飞花何处是

    原本悬壶济世的紫菀“害”得曾经的护国大将军萧行重功名尽失、家破人亡,他悔恨他给她的爱成了伤害他的利剑。萧行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唯一可做的便是找到她,让她偿还一切。紫菀隐忍一切,只想揭开当年的真相,还自己清白,可终究还是抵不过他亲手递过来的那碗毒药的凉薄。罢了,这世间寒凉,只愿来世得一良人。直到她决然而去,萧行重才慌乱地发觉自己的心意,而她留下的种种线索,只需将目光放在她身上一瞬便能明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下)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下)

    经过孤独的小学时光,混乱的初中生涯,罗琦琦来到了高中。和所有走过那段岁月的人一样,面对高考的折磨,罗琦琦虽然不情愿,却也无法做到不在乎,学习并不好的她,性格倔强不服输的她,究竟如何才能完成完美转身?爱情,也是挑战她的另一大命题。她和他又走到了一起,他对她似乎已经倾心,只是她们身后还有一个他。她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选择?青春期的友情叫人唏嘘和心碎,青春期的爱情叫人甜蜜又纠结,世纪末的社会如此复杂,叫人难以理清头绪。
  • 魔窟纪

    魔窟纪

    当你一觉醒来的时候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人们都穿着古朴的衣服,唯有一些特别的人穿着沉重的战甲,手中拿着各种各样的冷兵器,只有极少数的人手里拿着一根破木棍,而你也变成了一个名叫萨维斯的佣兵;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得不断的和魔物战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你会如何抉择?是战斗还是死亡?命运又该是个怎样的结局?
  • 奈何大神太腹黑

    奈何大神太腹黑

    如果你问起修途中最厉害的存在,那么答案百分百是【七洛染羽】。如果你问起修途中最嚣张的新人,那么答案绝对会是【浅碧泠泠】。“你们赚钱,我杀人就好。”——不想杀人的新手不是好玩家。“夫人,这厢有理了。”——不被勾搭的大神不是好相公。秦浅浅与洛羽齐,大神与大神的终极碰撞,腹黑自有腹黑磨。任务算什么,拐个相公回来才是正经事。
  • 我不是大豪侠

    我不是大豪侠

    有人说我是救世主,有人说我是活菩萨,有人说我是大豪侠,其实我都不是,我只是一个对了的人在合适的地方做了应该做的事
  • The Lumley Autograph

    The Lumley Autograp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