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400000036

第36章 1919~1936年:鼎盛(3)

抗战期间,在渝郊沙坪坝的南开学校,我们的女儿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有一天,她放学回家,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们:那位大校长去参观了她的教室。对于任何人,无论小学学生或大学教授,张伯苓是名符其实的“大校长”。一个典型的北方人,身材雄健,体格魁梧,他那样的高个儿,正如他那样的伟人事业,使在旁边与他一同走路的人不免相形见矮。可是他的强健的身材,只是令人肃然起敬,不是敬畏而远避之。

张伯苓常对朋友说,有如胡适所引的:“一个教育机关应当常常欠债。任何学校的经费,如在年终,在银行里还有存款,那就是守财奴,失去了用钱做事的机会。”虽然他要为学校用去每一分钱,自己却度着俭朴的生活。在天津八里台南开大学校址,就时常看见一辆洋车远远地从校门进来,沿着长长的马路,一直去到秀山堂的校长办公室。从天津城西南角南开洼(南开以此得名)他住的那所中国式校长住宅,到八里台大学,是一段有几里的路程,但是他不坐汽车,不管天晴天雨,他总是天天来校办公。在冬季朔风怒号,刮起阵阵“尘暴”的时候,他那辆包车就盖上一层深蓝色帐幕,而裹在厚厚的大棉袍内的大校长,也更显得十分巨大了。

张校长有时请客,邀教授作陪,不在他家中,而在秀山堂改排饭桌的教室内。在那种场合,我们的食指并不蠕蠕欲动,因为校长宴客,饭菜简朴,但是大家心情愉快,为的是能与校长及贵宾在一席。有一次,我还记得司徒雷登来南大访问,负责招待的为大学秘书长黄子坚夫妇。黄太太是美国生长的,她就派我们请客人早餐,因为我们回国不久,还染有一些洋习惯,早上吃吐司与咖啡。虽然家中有厨子与老妈,作为主人的不能不事前布置周到,害得我同太太起了一个大早。校长本人住得太远,不能来(我想他也不惯洋式早餐),由秘书长夫妇陪贵宾来临舍下。居住在八里台的五年中,记不得校长是否曾来我们家中吃饭,大概没有(我的太太不以为然,她说校长来过我们家,并在吃饭时告诉她,那碗剩下的鸡汁不要丢掉,可以泡饭吃)。但是,这不是说校长没有与教授接触。有时候,兴致来时,他会光顾教职员住宅,看看教授家里情况,并检查房子是否清洁整齐。他的办法很简单,只要看一下在会客厅内的那些电灯罩上是否积有尘埃,就可知道。我想,我们的家是经过考验而及格的,好像还博得校长的赞许。

在我记忆中颇深刻的,是学校每星期的周会,校长登坛训话,演说他的那一套教育理论。像他在《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里所说的,中华民族之弊病有五大端:愚、弱、贫、散、私。他开办南开的目的,就在育才救国,以匡正此五大弊病。针对着“弱”,他提倡体育;为挽救国家的“贫愚”,他造就有“能”的青年人才,而以“公”(矫正“私”)“能”为南开校训。因为“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他强调团结:“聚则力强,散则力弱”,“分则易折,合则难摧”。为了证实这个道理,在训话时他喜耍一个小玩意儿。就是在训话中间,他临时叫坐在礼堂前排的几个学生上台来表演。先把一只筷子给某个年轻力壮的学生,让他把筷子轻而易举地一折两段;然后给他好几双筷子,捆成一束,不论那学生如何力大,如何用力试着,他终于无法把那束筷子摧断。另一办法,我也亲自见过,是让一个看上去像运动员的高大强壮的学生,与四五个其他学生在台上作拔河之戏。当那个运动家寡不敌众而败北时,台下的学生在哄堂大笑中懂得了“聚则力强”的教训。

3、1920年A:源远流长

在苏州大学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所近代史上独具特色的高校,堪称国学大师的摇篮。中国传统学术的生命,与一个江南水乡连在了一起。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原名无锡国学专修馆,施肇曾和陆起于1920年冬创建于湖光潋滟、岚色秀丽的惠山之麓,1928年改名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9年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任校长,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摇篮。其办学宗旨为:研究本国历史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

该校当时在南京、上海、无锡3处招生,据说应试的达1000多人,结果只录取了正额24名,附额(备取)6名。以后每班也就在30~40人之间,最多一次招了50人。唐文治参照当时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系各项规章办理,实行学分制,修学期3年。抗战前10年里,唐先生“挽狂澜于即倒”,在教学上的惨淡经营和苦心擘划,已培育出如唐兰、王蘧常、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蒋庭曜、夏君虞、毕寿颐、朱星预、魏建猷、陈钟凡等学有专长者,后期还有马茂元、周振甫、鲍正鹄、冯其庸、汤志钧、徐兴业、陈祥耀、朱星、江辛眉、沈熙泉、李孟矞、严古津、吴雯、杨康年、王绍曾、陆成侯、陆以鸿、翁闿运、周坚白、杨廷福等一代俊才。

在学者谢泳看来,无锡国专实际上是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源头,无锡国专本来比清华国学院早创办数年,许多无锡国专的毕业生后来去了清华任教,如吴其昌和蒋天枢,这其实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传统。甚至此后数十年,直到解放后,中国各大学里文科(文史哲)院系的主要师资,基本上是来自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就是我们人大中文系的老主任。

1935年,学校于太湖之滨、宝界桥畔,勘地50余亩,粗具黉舍规模。记得唐先生在奠基时,当场朗诵4句祝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蔚起,天下太平。”这一年全校有300多学生,7个班,分甲乙6班,正科3年。另设1个补习班,凡学生程度较差的,先读补习班,再升入正科。这时可算是国专的“全盛”时代了。

新式高等学校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教学、研究对象,无非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这是我国所仅有的。无锡国专学术空气浓厚,不同流派老师荟萃一堂,延聘辜鸿铭、陈石遗、章太炎、金松岑、李详、孙德谦、钱基博、顾实、陈柱、朱文熊、周谷城、王蘧常、周予同、蔡尚思、钱萼孙、胡士莹、王佩琤、朱东润、唐庆诒、郝昺衡、胡曲园、徐震、鲍鼎、张世禄、朱大可、赵泉澄、蒋祖诒、吴丕绩、葛绥成、许国璋、金德建、吕思勉、郭绍虞等名师(自然还有他本人,执教孔孟研究、周易研究),以教授为中心,将真正的学者当做“宝贝”,学风优良,科研上百家争鸣,对学生又要求严格,招生“少而精”,学习则“由博返约”、“循序渐进”,坚持首须过好古文、外语两关,强调读和写的训练,拔植隽才,被学林传为美谈。无锡国专办学十六字诀:“熟读精审,循序渐进,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抗战军兴,无锡沦陷,年已76岁、双目失明的唐先生率领学生数十人,含辛茹苦,转道至长沙、湘乡,沿途租民屋上课。1938年初,终于迁校桂林,先后借正阳街、环湖路民房,继续开学。入冬后,桂林屡遭空袭,便暂徙北流山围。学校在桂林时间最长,且处于鼎盛期。

次年2月,唐先生以水土不服,年迈多病,返沪治疗。鉴于江浙学生纷请复课,遂改名“私立国学专修馆”,沿用私塾形式,避免向敌伪登记。校舍先暂借上海康脑脱路(今康定路)通州中学,后在北京西路嵇山中学,敦聘王蘧常先生任教务长,而桂校则由冯振心先生负责。沪校三年制专科,自第二年起,分设文学、哲学、史地3组。

1949年4月无锡解放,该校经苏南行政公署批准改名为中国文学院,唐文治为院长、王蘧常为副院长。1950年秋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无锡国专办学30年,制度要求虽有其偏颇处,却自有其作用。因招生力求“少而精”,校友约一千七八百人左右,人数并不多,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相当一部分堪称国学大家。

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这两个国学教育机构,一为国立、一为私立,而且都没有长期维持下来,它们的中断也预示了国学研究的最后命运。其前后兴起的时间恰好有一段学术上的连续性,正是这种连续性延续了国学研究的生命。在他们以后,这一领域里再出现像他们那样的大学问家就很难了。历史在事后看有时很让人害怕,如果没有这两个机构,中国后来的国学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真不可以设想。

自古创校者多为担当民族大任之人,唐文治则是其中的一位巨星。他从封建时代的士子起步,一生映照着时代的变迁,实践了济世育才的宏愿,足为千秋师表。

唐文治(1865~1954年),江苏太仓人,国学泰斗,著名教育家。桐城派吴汝纶高足,1892年进士及第,清末曾任职外务部,官至农工商部署理尚书。1908年弃官从教,随后任上海实业学校(即今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院院长,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工科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国学专家。王蘧常评价其为:“天生哲人,合精神物质文明为一冶;手振木铎,揭正心救民大义于千秋。”他为官14载,忧国忧民,才智超人,威名远播;后期投身教育,精研国学,道德文章,卓然垂范。

4、1920年B:殖民与友谊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初,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另一所为清华大学)。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1920年,哈工大建校,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3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4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制由4年改为5年。原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4年10月,中俄工业大学校有了首届毕业生。此年,铁路建筑系22名毕业生都顺利毕业,获得工程师称号。次年,机电工程系有了第一期毕业生,共25人,获得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其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学校校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后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法政学院和商学院此时同时并入哈工大。

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2年,教师队伍大变动。伪满洲国政府从中东铁路聘请26名工程师来校任教和充任领导工作;同时将12名苏俄教授和教员解聘。新组织起来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工作不够熟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从这一年起,学校经费开始锐减。

193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籍研究生毕业,共有3人,分别为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夏树森。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哈工大也不断被日本人所控制。在完全被日本人接管后不久,即改用日语授课,建立电机、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冶金等6个系,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不久,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恢复校名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一直沿用至今。

至此,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了社会活动家。

1945年,学校进入中长铁路管理时期。抗战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由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哈工大被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此后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为办好哈尔滨工业大学,建国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跃居于全国最前列。

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

经过80余年的建设,哈工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研究型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哈工大的学科建设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同类推荐
  • 血性的失落:李国文闲话历史

    血性的失落:李国文闲话历史

    本书由李国文说唐、说宋、说明、说清以及《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六部著作中,选其代表篇目结集而成,凡二十一篇,分“王朝的剪影”“文人的悲剧”两部分。集中体现了李国文先生对中国历史中皇权与文人的关系,以及国民性和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 诗骚百句(国文课)

    诗骚百句(国文课)

    一派天真,宛转自然,重回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骚百句》中,复旦大学中文系邵毅平教授精选《诗经》《楚辞》辞句,将其文学地位、美学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娓娓道来。
  • 遥远的温泉

    遥远的温泉

    《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遥远的温泉》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
  •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旅中最为显目的景观,历史小说的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凸显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史小说创作的鼎盛时代的到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作家创作的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书写资源。历史小说作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巨大的艺术审美的创造力,以及历史文本的接受效应和后遗效应等等,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可多种选择的话语批评空间,和进行多向度审美研究的可能性
  • 我的古代文学解读

    我的古代文学解读

    张燕瑾,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戏曲理论荟萃、戏曲名篇名家解读、小说诗词曲品藻。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西厢记》等戏曲名篇有着深厚独到的见解。多数文章已经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过,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图书。
热门推荐
  • 异世界的超神学院

    异世界的超神学院

    当超神学院的科技世界变成了修炼世界,人类又将如何在神与魔的战争中夹缝求生?被召唤而来的中二少年带着一个成精的系统,能否在这片大陆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叶苏:未来,我想变强!系统:宿主,看你骨骼惊奇定是练武奇才,哲学格斗了解下?叶苏:格斗是不可能格斗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恩,拳拳到肉的感觉真爽!叶苏:葛小伦,看你身披大剑肯定是个巨剑战士,我这有一战技名为“大崩”,想不想学啊?葛小伦:不学不学!一个月后····葛小伦:赵信快闪开,我放错技能啦!又名《系统成精了怎么办?》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精彩故事,是成为万人敬仰的英雄?还是安安静静任人宰割?
  • 读史有心得

    读史有心得

    《读史有心得》从历史的各个角度分析,观点新颖,并没有被某些历史结论和历史现象蒙蔽,重新分析,实事求是地总结出自己的心得。
  • 斩神

    斩神

    玄域大陆,浩然无尽,玄修修经脉掌乾坤。一位跌落星榜的天才,修最强禁忌玄功,斩五堑屠万兽,踏天才戮万世,成为妖一样的存在!热血激情的对决,绝顶天才的碰撞,天道无双,万道争锋,日月神道谁为峰?一切尽在斩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青塞

    青塞

    起初,更多的是无意识创作的随笔。到了中后期,随着我对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入,我开始尝试使用全新的创作手法,逐渐进入有意识的创作实践。
  • 双栅子街

    双栅子街

    住在平坦的城里,睡在安稳的床上,如果梦的路线没有出错的话,那么出城几十里便是山野,常有白云缠绕在山腰。山上几乎没有几块能够安安稳稳放下一张床的平地,开荒的耕地碗一块瓢一块斜挂在陡峭的山坡上,“文革”之后便有了新名词,叫作“大字报地”。那“大字报”算是野性的山给占尽了好田好地的城市提意见张贴的,稀稀落落的核桃树就是挂“大字报”的钉子。不过,“大字报”都太小,玉米、土豆、荞麦或别的什么低贱的作物胡乱组合起来的粗糙文字也没有什么气势,加之云遮雾绕,城市根本就看不清,或者不屑一顾。
  •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通过对“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直播连线报道”、“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掌控能力”,及“对外英语广播‘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驾驭能力”等内容的分析,使得与国际接轨的对外英语节目主持呈现方式与解释、掌控原则与理解、表现度与规范化几个方面,都兼具对外广播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尤其是通过对以节目主持人掌控广播电视声像传播产品方式的分析,来探索达成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为有志于从事或研究这一职业角色所涉及的理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分析。
  • 话题写作指导与好词好句好段(下)

    话题写作指导与好词好句好段(下)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话题文章写作是考验一个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此训练。能极大的提高人的思辨能力,使人处事交流条理分明。
  • 万妖崛起

    万妖崛起

    死后意外获得新身份,看似普通的城市实则暗藏玄机,各界间和睦的背后是捉摸不透的人心。亲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开,有人疯了,有人失了魂。前期不虐,后期还可以(自认为)HE。本文纯属虚构。(玻璃心,不易碎)友情客串:爱穿大红袍子的云卿夜鎏火。
  • 感动学生的发明家故事

    感动学生的发明家故事

    人类经过上万年的创造与探索活动,衍生了成千上万项的发明和发现。这些成功的发明与发现不但满足了人类生存和求知需要,而且对造就我们今天的文明世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