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民国秘闻亲历记》作者自序
改完这部书稿,已是构思这部书稿一年之后,又一个阳光灿烂的6月,自然有很多想法想与读者诸君分享,也就冒昧自序。
一年前,在泛泛阅读时,偶然发现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民国初年,通常指1911年10月到1949年10月这38年,在许多精彩纷呈的民国秘闻背后,特别是那些事关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像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亥革命、日本二十一条、“九一八”事件、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都有外国记者的影子,换句话,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都出自驻华外国记者的回忆著作中,不禁掩卷纳闷,这是为何?这些外国记者凭什么参与民国大案要案?为什么神通广大?都是些什么人啊?出于猎奇,便有了顺着这条线探幽寻奇的想法,于是有了写作这部书的念头。
接下来是有的放矢的阅读,读了一批有关外国驻华记者的书和资料,剥茧抽丝,边读边想,一条清晰的线索逐渐凸显,那就是在民国这38年里,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外国驻华记者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甚而至于成为总统、主席、海关总署、地方大员的顾问,活跃在中国要人身边,直接参与谋划民国大事,或者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世界会议,成为民国秘闻的策划者和亲历者。
比如英国驻华记者莫理循做过四任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的顾问,美国驻华记者端纳做过两广总督岑春煊、孙中山、蒋介石的顾问,英国记者田伯烈做过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的顾问等。他们身居高层,呼风唤雨,或谋划帷幄,决战千里,或奔走四方,煽风点火,是一批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
为此,外国记者与民国秘闻,民国秘闻与外国记者,便有了千丝万缕、不离不弃的联系。当时,因为发现这一线索而喜形于色,这不是一部书稿的最佳角度吗?于是便有了这部书的角度。
当然,上面所说都是写作的事,读者诸君不感兴趣,会问作者:故事精彩吗?人物有趣吗?这正是我接着要说的这部书的内容。有了念头和角度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还得寻找和收集有关外国记者亲历民国秘闻的精彩故事。于是我放开视野,广泛阅读,做资料卡片,辨识真伪,构思取舍,在浩瀚的书籍、杂志、网络的汪洋大海里游弋,采撷精美绝伦的珊瑚,拾掇五彩缤纷的贝壳,便有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奇险的故事——
英国记者莫理循是个有趣的人物,当义和团在北京为所欲为时,他呼吁外国军队武装干涉中国,而当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大肆抢劫中国财宝时,他写文章揭露他们的强盗罪行;当日本人逼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时,他帮助袁世凯与日周旋,巧施“赠人玫瑰手不留香”之计,将“二十一条”泄露给世界,无声息地揭露了日本的阴谋,留下生动有趣而极其精彩的故事,耐人寻味。
美国记者鲍威尔是位传奇人物,当北伐军攻占南京、上海的外国人要求外国军队武装干涉时,他却在他的报上发表反对干涉的文章,尽管惹来滚滚非议,甚至被开除出上海美国商会而在所不惜;当日本人宣扬东北军制造柳条湖爆炸案时,他来到沈阳明察暗访,在仓库,在照相馆,敏锐地发现并勇敢地揭发日军这些阴谋诡计,其精彩的破案故事至今还传为美谈。
还有一批美国记者,端纳为劝说镇江军政府都督林述庆攻打南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开火车头为革命军探路踩雷,开辟攻打南京的道路;丁乐梅巧妙地采访湖北都督黎元洪,让全世界第一时间知道辛亥革命的主张;阿班与日军舰队司令喝鸡尾酒,获得绝密军事情报,冒死去现场采访日军攻打上海闸北的侵略行动;史沫特莱在西安偶遇意外事件,意外成为事变电台的对外广播主持人;白修德悄悄离开重庆,访问河南灾区,获得第一手灾情资料,瞒天过海,巧妙地将消息从洛阳经成都发往纽约;还有英国记者田伯烈,亲历南京大屠杀,委托他的妻子冒险将珍贵资料秘密带出南京,写出一本发行10万册的畅销书,将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公诸于众;还有与记者并肩的朋友,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人马吉悄悄拍摄下记录日军罪行的16毫米电影胶卷8卷,秘密带出南京,带到上海,复制4套,秘密放映,丹麦人幸德贝格为保护中国难民,在南京自己厂房的顶上,用油漆画上世界上最大的丹麦国旗。
这些,还有许多人和事,发生在民国秘闻和外国记者的交融中,再现当年一个个驻华记者生动鲜活、栩栩如生的形象,一个个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的故事;揭去民国秘闻发黄的封条,把一件件深藏不露的重大案件奉承在读者诸君面前,给您带来历史的震撼、文学的趣味和发人深省的思考。
改完最后一页稿子,上述想法油然而生,于是一吐为快为序。
2016年6月11日于重庆化龙桥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