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0300000051

第51章 往事琐忆(2)

万世祥馆长为人厚道、善良真诚,对人总是那么平易谦和。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能够做到不惜牺牲自我利益而顾全大局。印象中最深的事情是,1984年图书馆和平街职工宿舍竣工后,因为房源少,职工多,分房工作难度大,因而迟迟未分。万世祥馆长到馆主持工作后,组织分房小组,深入进行职工住房摸底调查,力求分房方案公正合理。为使自己说得起话,服得了众,能够秉公办理顺利分房,他自己主动放弃分房(据说他之前在峨影厂主持分房时也是自己放弃分房)。这一举动赢得职工的一致赞誉,大家心服口服,因而分房工作十分顺利。后来有一位分到顶楼的职工,因为配偶方另分到了更满意的住房,因而退出分到的住房。按照分房条件排序,万世祥馆长才搬入居住,其实按照他的资历条件,他应该是在第一轮分房中的前两位中,所住面积应该更大,楼层应该随他挑选。

二、“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往事

我刚分配到四川省图书馆工作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到馆后没经过业务培训和实习,即被安排送书下乡下厂。不久又调到灌县二王庙修水电站,后工程因故停工。之后又被派到中共四川省委组织的绵阳专区农村生产检查队,检查队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为团长,由科协、中苏友好协会、省人艺、省图书馆等单位抽调的人员组成,到安县农村推广密植技术,以新技术促生产,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1959年下半年回到省图书馆后,领导安排我到阅览部综合阅览室任组长,当时除外借内阅古籍等几个口子外,所有服务都归纳到综合阅览室。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图书馆共有职工65人,机构分三部一室(采、阅、辅、办)。综合阅览室只有几个人,分管的书刊很多,藏书遍布三栋楼,取还书的工作量很大。除了收书、登记、上架、移架、借还外,每天还要打扫清洁卫生,每周六都要做大扫除、抹门窗、书架除尘等,馆里每周都要检查清洁卫生并进行评比。每天除正常8小时工作外,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晚还有两小时的政治学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除此之外,还要送书到工厂、科研单位、学校,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本来人员就少,除了正常图书馆业务,还有随时可能被抽调参加有关工作队下乡等政治任务,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在三年困难时期,上级要求各单位进行生产自救,因此还曾到黄田坝132厂机场附近种植油菜。上至馆长、下至职工,不分男女老少,除个别病号外,所有人员全部上阵,要求随叫随到。当时,我们从馆内厕所掏出大粪用板板车拉,规定每车一男一女搭配,男职工拉中杠,女职工旁边斜拉,几乎每天一车要从馆里到机场来回走几十里路,傍晚才能回馆。当时年青的男职工很少,我、向继芳、屈成才是主力,我记得屈成才在机场菜地住了半个多月。粪车拉到菜地后,我还要和屈成才一起去挑水,将水与粪便搅和后再施肥,所以回馆一般都很晚。我记得三个月内我一共拉了75天粪。

当有临时任务时,都要求随叫随到。记得有一天已是下午3点多钟了,领导叫我马上与辅导部傅明福到新繁某公社生产队去要点蔬菜(因送书下乡、技术服务等建立了关系,所以能要点)。因走得匆忙没办法通知家里,家里的蔬菜供应折和婴儿牛奶折也无法送回,这样一来,使得家里三天都无菜儿子也无奶吃。此外我还参加了由省地县三级人员组成的联合六十条宣传队。

1961年下放到涪陵金银公社下家湾劳动,与博物馆的几个同志在一起,由博物馆的领导任组长。当时大队曾安排我们下放干部挑种子挑肥,要走几十里山路。下雨天还安排我们披蓑衣到冬水田铲草皮、沤肥。当时那才叫又冷又饿啊,白天只盼天黑,实在太难过。涪陵是重灾区,我们的口粮是232(早晨2两、中午3两、晚上2两)玉米面,是将玉米面放入土陶钵加水搅和后蒸熟了再吃,且没有蔬菜,是伴盐水吃。记得大家因劳动量大,个个都是饥肠辘辘,顾不得害羞,每次连钵钵都要舔干净。个把月每人配一斤榨过油后的渣饼(过去丰年是用于喂猪和施肥)。不久我又被调到农村工作宣传队,到其他公社、大队参加宣传和劳动。记得有次我去的另外一个公社大队,食堂一天内曾被偷了三次,粮食都被偷光,大家只有摘田中尚未完全成熟的嫩胡豆做早餐,我只分到不到50粒,还收取了我二两粮票。

有一次我因为身上没粮票了,就翻山越岭回到下家湾驻地去取粮票。当走到另一山半山腰的镇上时,已过了中午卖饭的时间,那时在街上买不到任何充饥的食物,只有忍着饥饿前行,很晚才走完几十里路回到下家湾。

这种情况下,我的身体很快就跨了。我过去最健康时,体重曾达136斤,到这时降到只有82斤。由于我与博物馆李福华的身体极度衰弱,于是我们被安排到金银水库附近的下放驻地,仅我们两人看守田间种植的空心菜。有一天中共涪陵地委宣传部长于下午5时,叫我不要等吃晚饭了,立即去割几十斤空心菜,挑回下家湾驻地。我实在挑不动太多,只割了大约二十来斤,一人就连夜摸黑挑下山。月色朦胧,山路崎岖,又累又饿,无助无奈,等走完几十里山路回到下家湾已是半夜时分了。这段记忆我终身难忘,至今思之仍唏嘘不已。

还记得李延茂在山地劳动中,因饥饿只得爬着摘草,还被批评他这个样子形象不好影响坏。直到电影公司那组一同志因饥饿而死,才引起省里的重视,要求安排身体差的同志立即回成都。这样,我与李福华两人带着铺盖卷直接先回成都,其他物品都是由别的同志后来帮着带回的。

记忆当中,那些年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既有到农村、工厂下基层蹲点,也有后来“文化大革命”中参加安仁镇的学习班、备战挖防空洞等等,就不再去回忆和叙说了。

三、个人工作感言

“文革”结束以前,我在省图书馆的经历基本上是业务工作伴随着政治运动。业务工作除了分类、编目工作没正式干过外,其他工作我都干过。

我不是外语专业毕业,只是以前泛泛学过英文、俄文、日文,按照今天的要求来讲都不过关。但那时根本没有任何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我一到省图书馆工作就叫我管理综合阅览室,所管资料涉及多种外文,还有成立咨询室后接待上门咨询和函借外文图书资料的读者,这些都需要各大语种的知识,至少能识别以及为读者提供所需资料。由于当时馆里没有外语专业人才,工作又需要,我只有硬起头皮上,经常是抱着外文字词典边查边工作。

我在馆里相对稳定的工作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自王文淑同志调动到渡口市图书馆后,我开始接替她的外文书刊采购工作,1975-1981年又兼做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中心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由采编部主任张德芳同志兼任,就我们两个,我具体搞全省外刊订购和评审工作。当时中心馆针对全省原版外刊订购、评审工作,建立了以专业和地区划分的收藏中心;采购量从1975年的79户,4715份发展到1981年达到209户,12539份。记得在1978年的全国报刊归口管理会上,我代表四川专门介绍了四川省经验,并受到全国通报表扬。这几年间的订购评审工作,共节约购书经费30余万元,评审外刊节约外汇25万元。1982年,领导让我不再兼职中心馆的外刊订购和评审工作,专搞外文书刊(包括港澳台图书、报纸、期刊)采购,以及中文报刊、国内内部书刊函购、补配中外文图书。

四川省图书馆港台书报刊是从我经手开始订购的,国内中文报刊随着“文革”的结束,品种和数量逐步扩大,记得那些年订购了不少大套书,如龙藏、敦煌宝藏、佛教丛刊、中华医学全书等,补齐了四种缺藏的四川方志,还有港台翻印的唐代珍贵图书若干种等等。当时仅我一人,工作强度大。那时的外文书店和人民北路附近铁路局学校内发行部,都是我经常去的地方,馆里的运输工具是何思强同志蹬的人力三轮车。我们两人每次去收订购的书,没有搬运工,都是我们亲自从位于羊市街口的外文书店的三楼,将书背到楼下三轮车上。外文书基本上都是精装书,非常沉重,时常是汗流浃背。书拉回馆后,还要再背上二楼办公室内。不过当时同志们相处都很和谐,部门领导和同志都是分工不分家,书到后都来帮忙搬。所以,尽管工作很累,我心情还是很愉快的。

“文革”结束后,四川省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才开始大发展。在我退休之前,四川省图书馆的外文书刊资源建设情况大致如下:

(1)建立了有特色的“以社会科学、工具书、港台中文书、图书情报、地方资料以及促进四川省经济发展、为星火计划服务为重点”的多维多层次的外文藏书体系。

(2)1972-1986年共入藏外文社科图书25230册,科技类图书53862册,特刊36270册,合计115362册。是前22年(1950-1971)总数101202册的113.97%,占1950-1986年入藏总数的53.27%。其中港台中文书报刊到馆达13312种22650册。港台书中善本书、大套书如《四库全书》等共计60多种,补配地方志23种,古籍书目20余种,古籍索引130余种,旧报刊合订本10多种,所花费的30多万元购书费,均系申请购书专款解决的。

工具书3000余种(其中百科全书450种,50种文字对照的外文字词典600余种,从而形成四川省图书馆独具的特色和收藏优势。

(3)外刊:资版,从1972年的94种发展到1981年的421种;其他,由1972年的1569种发展到1784种;中刊,由1975年的600种发展到1980年的1200多种。

历尽沧桑,“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后,图书馆事业才真正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图书馆的工作中心才能够放到业务工作上来,才能够使图书馆事业蒸蒸日上,真正履行图书馆的职能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

回首几十年的工作往事,不管是在政治运动中还是搞业务工作时,感觉都是非常的繁忙和劳累。不仅我本人一生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全馆同志基本上都具有这种干劲。工作来了都是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再苦再累,大家都有一股子坚持下去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图书馆人的共同命运和精神。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才是支撑我们在那种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默默坚持下去的力量。

我于1950年1月参加工作,之后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于1958年到四川省图书馆工作,1989年2月退休后,又被返聘两年直到1990年底彻底放下工作才得以退养休息,工作时间达40年,其中在图书馆工作达30余年。所以,我的这一生是与四川省图书馆事业连在一起的,这应该是我的宿命和缘分吧。回想当初刚到图书馆时,自己刚满30岁,而今已是84岁的白发老翁了。苦也好,乐也好,人生多少事,只存记忆中。

今天,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是我们那一代图书馆人想象不到的。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今天的读者服务方式和信息服务手段日新月异,这是与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以手工操作为主不可同日而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天的新一代图书馆员不仅具备新的信息技术和知识,而且还有接受系统在职培训和到外地图书馆学习和实习的机会。我一生都没有得到这样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都是边学边干。而今,四川省图书馆又正在建设现代化的新馆舍,在此,我作为一名老职工,衷心地祝愿四川省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越来越兴旺,充分地发挥其应尽的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四川省图书馆退休职工 副研究馆员

同类推荐
  • 我的生命谁做主?

    我的生命谁做主?

    如果死是生的一部分,那“生命教育”就应该包括“死亡教育”。但你这辈子有过“死亡老师”吗?上过一堂与“死亡”有关的课程吗?没有,一个人说“没有”,十几亿人如果都说“没有”,那问题就值得警惕了,这个“缺席”就是铺天盖地,荒草甸子一样没有了一点绿色的生机。
  • 读人与读世

    读人与读世

    《读人与读世》是由资深的出版人,香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先生的随笔散文和学术书评合集。全书共分3个部分,读人与读世、承教的感动和历史杂说。描写的是笔者工作生活中与沈从文、启功、陈原等文化出版名家的交往经历与感受,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黄仁宇、何炳棣等数篇大家名著的心得体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人、事和书的不同角度为线索,既有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也有深入独特的学术见解,勾勒出人与世的关系之道,也体现出作者的人生智慧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 唯有山川可以告诉

    唯有山川可以告诉

    对我来说,广西是一块既实又虚的土地。生活在这里,却又感觉与它若即若离。这种不由自主的若即若离,对我有着几乎坚不可摧的吸引。我好奇印刻在陶瓷上的,是寄托,是预言,还是咒语?大火中凝固成的泥黄色,是传递爱情还是表达愤怒?好奇岩石上的人物是敬天敬神而后迁徙,还是讲述顺应天命知足常乐。好奇巫调中回旋的炽热和悲凉,江面上缠绵又决绝的山歌,一座古镇收藏的风声雨声,松林里遇见的松鼠,大海深处传来的笑声……我把这些好奇和行走中的感受,整理出来,成了这本散文诗。
  • 爱的痕迹,若浅若深

    爱的痕迹,若浅若深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会经历一些情感的波折。随着生命中的情感路线越走越远,募然回首,往事在印象的记忆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在生命中涌动过的人,在心灵的深处那片被爱踏足过的芳草地,是否还保留着一份珍贵的情感借以回味逝去的时光,只是我们终将错过了,一些可以陪伴一生的人。总有一些感叹,在我们灵魂的悸动中,如同昙花的闪现,梦境一般摇曳起光阴的故事,当泪水悄然滑落的瞬间,我们才发现,原来在我们生命行走的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抓住幸福和美丽,只是我们都没有好好去珍惜,再多的回忆也只能付水东流,成为一生的遗憾。
  • 生活的序列号

    生活的序列号

    《生活的序列号》是一部散文集,共收作品40篇,包括《第四类痛觉》、《声声慢——昆曲》、《人间已千年》、《舟山之舟普陀潮》等。文章内容涉及身边琐事、生活细节、日常情景,反映了象山半岛的风物、风情及各行各业的基层劳动者的生活状态。
热门推荐
  • 女友逃亡25天

    女友逃亡25天

    放下电话,客厅里又沉寂下来,我突然觉得一切都那么死气沉沉,这栋房子里发生过爱情故事吗?犹太商人、白俄军官还有后来的军管干部,他们的传奇故事里并没有清晰的爱情。他们也许为了某种理想在这个世界上奋斗过,但那些随风而散,只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他们都死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仿佛在这一瞬间,我发觉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我想离开这栋小楼了,结束我短暂的贵族生活。本来嘛,我从小长在农村,只是上了大学后,才进入城市的。小的时候,我那么渴望改变我的生活,想通过拼搏和努力也过电影里的贵族生活,成为人上人。事实上,有些东西你一生都改变不了。我并没有真正明白,人生是想找什么,其实,有些东西我们已经找到了,但我们自己不知道,却把它丢掉了。
  • 早安陆太太

    早安陆太太

    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京城赫赫有名的第一帝少!她报仇,他帮她,为她遮风挡雨,宠她入骨。某一日,记者举着话筒,“身为京城第一帝少,名声大噪,铸就了一座商业帝国,你身上肯定有很多优点吧?”“不,你错了。我没啥优点,只是会疼媳妇儿罢了。”陆煜搂紧了怀里的娇小人儿,温热的气息萦绕着她,眸色深邃,尽显宠溺,“媳妇儿,你说是吗?”“是。”夏梦菡红唇娇嫩,咬牙切齿,他确实疼她,疼她入骨……
  • 倾城决

    倾城决

    岳纤灵是蜃罗门门主最得意的小弟子,如果没有意外,以后就是弟子中第一人。然而风暗胤却是她的意外,将她拉出人生原有的轨迹万劫不复。那一年梨花纷扬,她如果不遇见他,也许一切都好。但青夙却对她说:“这一切都是既定的劫数,于她,于风暗胤,也于他自己。”最后倾城诀,诉尽平生事……
  • 这个故事有点惊人

    这个故事有点惊人

    一条青石路…一栋木瓦房…还有充满诡异的村庄…冷小恩每每做梦都会梦到它们,哪怕现如今她已经二十一岁了,离开那个让她噩梦连连的地方已经有八年了,但这一切任未停止过……
  • 穿书之男主他走心了

    穿书之男主他走心了

    书里明明写着这是一个暴戾冷血的和尚系男主,可白西柠见了才发现,这,货不对版啊!说好的高山之巅的冰冷无情男主,居然走心了???白西柠偶然救一个神秘女人,这临死之际托付她去寻找可扭转乾坤,拥有旷世神力的玄武玲珑。白西柠本就无甚留恋,直接答应了,于是穿梭到异时空,从此开启异样精彩人生。女主会慢慢成长的,不白莲,但是绝对软萌可爱。原女主与男主没有关系,是个十六线打酱油的炮灰。原男主外表清冷禁欲,内里是个残暴大魔王。原书的男主升级打boss复仇的和尚系。简单来说是女主穿到书里清新与残暴并存的恋爱小甜文。白西柠:什么和尚,说好的不近女色不食人间烟火,一心“修仙”呢?褚翊零:柠柠是嫌我不够爱你吗?某人一脸哀怨。白西柠:这只可恶缠人的大魔王谁啊?还我原来那个清冷男神好吗!!!
  •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描写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在一个阴差阳错的偶然机会下,互相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成了王子。贫儿因穿着王子的衣服可以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嘲讽。在好人亨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过了重重劫难,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最终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想像极其丰富、语言幽默风趣,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主要内容分为悠久的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等章节。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
  • 天后大牌:BOSS溺宠小邪妻

    天后大牌:BOSS溺宠小邪妻

    ##小萌妻邪的厉害,要上天摘月亮,下海抓鳄鱼!OK,人造卫星准备好,今晚月色好,立刻出发,一定要摘个大大的圆月亮。。。鳄鱼?GOOD,就抓来当宠物,巡洋海舰开动!月亮也摘了,鳄鱼也抓了,咱们该造小人儿了吧?##造小人儿?哈哈,你快去选个机器人,好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那,就选叫邪小菲的机器人,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你都是我最最心爱的……小邪菲……(纯爱甜宠文,期待亲的加入哦……作者QQ1064526207)
  • 恶魔王子爱上天使

    恶魔王子爱上天使

    十年前,小女孩苏菲雅在无意间救了一个小男孩璀璨宇,并把自己心爱的‘幸福的约定’其中之一赠送给他。他在临走之前,跟她约定明天早上八点天逸游乐场门口见,不见不散。翌日,她在天逸游乐场门口冒雨等待,最终还是没见到他的踪影,却又遇上一个细心的骑士王子。十年过后,璀璨宇变身恶魔王子,韩智斌依然是骑士王子,作为白色天使的苏菲雅相继与他们重逢,并且发生了一系列的精彩故事。他们是否还记得彼此就是自己一直恋恋不忘、苦苦追寻的人呢?让白色天使、恶魔王子、骑士王子以及公主为您上演一段浪漫唯美的青春恋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