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是本什么书?
《千字文》是我国成书最早的经典蒙学读物,是南北朝时期梁人周兴嗣(sì)编写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哇,一千四百多年!老古董了,我干吗学它?
《千字文》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虽只千字,却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记住它,就能懂得自然、社会、历史,以及怎样修养品德、为人处世、读书、务农、饮食、居住、园林等许多知识,因此广为流传,成为历代儿童的必读书,还传到了日本呢!
噢,是这样。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啊?
《千字文》由于受一千字的限制,有的字很生僻,个别句子显得很牵强,这里配合原文讲些神话呀、传说呀、寓言呀、历史故事呀,等等,以便帮助大家理解原文内容。
噢,懂了,我一定好好读下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释义]天地刚一开辟时,天是黑红色的,地是黄色的,天地之间辽阔而空旷。
[注释]玄:赤黑色。宇宙:这里指天地间,世界。洪荒:辽阔空旷的样子。
盘古开天
①天地开辟之前,世界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
唰!
②有个叫盘古的巨人,用一把大斧劈开了这团气,轻的上浮成了天,重的下沉成了地。
③有了天地之后,天地之间浑浊不清;万物还没有生成,因而辽阔空旷。
这个神话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创造精神,因而人们一谈历史,往往就从盘古开天说起。
我们脚踩的地是什么?头顶上的天是什么?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释义]天上有日月星辰。太阳每天过午西沉,月亮每月十五圆满,群星都按时布满天上。
[注释]盈:满。这里指月圆。昃:太阳偏西。辰宿:这里指群星。
盘古之死
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非常疲劳,他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他刚一躺下就死了。
啊,这世界太空荡了,怎么改变这世界呢?
②他死后,眼睛变成日月,头发变成群星,血液变成江河,骨骼变成山脉,汗毛变成花草树木……
神话里说,盘古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使世界变得富饶而美丽。
人人都有盘古精神,世界该多好啊!
在科学上是怎样解释日出日落的?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地面上有四时变化,春夏秋冬循环不已;人们在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贮藏。
[注释]寒来暑往:指四季循环不止。秋收冬藏:泛指各季所务农活。
这两句从四季变化说到农耕。传说农耕是神农氏发明的。
神农氏教人农耕
远古时,人们靠打鱼捕猎为生。可并不是每次都有收获,人们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①后来有人发现,偶然撒落在地上的谷子,第二年长出来许多。
我们明年就多种些吧!
咦?去年只撒了一点点,今年结了这么多!
②再后来,神农氏发明一种叫耒耜(lěi sì)的农具教人们种植。务农的多了,粮食也就丰富起来。
垄要直,种要撒匀!
③有了粮食,人们生活变得安定了,也就更有利于安排生产劳动了。
发明农耕,这可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啊!
你知道春、夏、秋、冬都指哪些个月份吗?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为了按时安排农活,人们采用闰月的方法使历法上的四季符合自然规律。又用律管和吕管测定节气,使四时阴阳调和。
[注释]闰余:把余下的日子累成闰月。岁:这里指大自然的一年。律、吕:测量气候的竹管。律管、吕管各六只,对应十二个月。调阳:调和阴阳。
错闰三月
周襄王二十六年,风调雨顺,人们都希望有个好收成。
今年肯定大丰收!
①大家按月份播种,秧苗长得整齐、茁壮。
这是怎么回事?都没长成,怎么就上冻了?
哎!闰错了三月,
地种晚了呀!
②到了秋收的月份,都快上冻了,谷子却都没成熟。
按自然节气,一年的立春到下一年立春为365天,规定每月30天,则一年为360天,每年余下的5天积成的一个月就叫闰月。春夏气暖,属阳;秋冬气寒,属阴。若不闰月,阴阳就会失调。
哎呀!这闰月可真重要啊!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阴云升到空中就会导致下雨;露水遇冷,就会冻结成霜。
[注释]腾:升。致:导致,造成。
阴阳调和了,到了什么月份、什么时令就有什么气象。唐代诗人杜牧有两首诗很能反映这种特点。
杜牧吟诗
请到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家?
①清明那天,杜牧在途中遇雨,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牧童,便向他询问酒家。
②他诗兴大发,一路走去,不觉已吟成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一个深秋傍晚,他乘车去观赏山景,一片火红的枫林引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又吟出一首好诗来。
老师常说,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才能写出好作品,真是一点不假。
你知道二十四个节气吗?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金沙江出产黄金,昆仑山出产美玉。
[注释]丽水:即金沙江。玉:玉石。昆冈:指昆仑山。
卞和献玉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在楚山中得了一块宝玉,价值连城,他不敢自己占有这个宝物,就拿去献给楚厉王……
①楚厉王让玉匠拿去检验,玉匠说是石头。楚厉王便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你竟敢欺君!来人,砍掉他的左脚。
②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
竟敢欺骗君王,砍去他的右脚!
我不是哭我的脚,我哭有人硬把宝玉说成石头。
③楚文王继位后,卞和不再去献玉,而是抱着玉石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血都哭出来了。
这块璧玉,就叫“和氏璧”吧。
④文王听说这件事,让玉匠一加工,果然是块稀世珍宝。
这里用金和玉两种稀有矿产说明我国物产丰富。其实,金、玉也不只是这两个地方出产。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最名贵的宝剑叫巨阙剑,最明亮的珍珠叫夜光珠。
[注释]号:称,叫作。
隋侯之珠
隋国是周朝一个诸侯国,隋侯有一颗明珠,叫“夜光珠”……
①隋侯有一天见江边有一条大蛇受伤,身子都快断了。
②后来,大蛇伤好后,从长江里衔出一颗大珍珠,来报答隋侯的救命之恩。
这珠子夜里会发光!
看呀,把整个大厅都照亮了!
在古代,剑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无论武士还是文人都有佩剑的习惯。珍珠则是名贵的装饰品。
人们常用“隋珠和璧”来指代宝器,也用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常用兵器?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水果中,人们看重李子和沙果;蔬菜中,人们看重芥菜和生姜。
[注释]珍、重:珍视,重视。柰:沙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是西汉名将,他多次领兵反击入侵的匈奴人。匈奴人都怕他,叫他“飞将军”。
在这儿,全射进石头里去了!
射出的箭呢?
①李广箭法高明,一天夜里他见草丛中有只老虎,便一箭射去。黎明让人去看,原来是块大石头。
②李广口才不好,平时很少和人谈话;但他屡次立功,常常受到奖励。
将军,皇上有赏赐……
全分给大家吧!
③李广死的时候,无论远近,连不认识他的人都哭了。
这就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里的“桃李”,被用来比喻人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德才兼备,不用自己去说,人们也会承认和爱戴他。
噢,原来王昌龄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李广啊!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海水味咸,河水味淡,鱼在深水里潜藏,鸟在高空中飞翔。
[注释]鳞:代称鱼类。潜:隐藏在水下。羽:代称鸟类。
鲲鹏展翅
①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北方大海中有一种鱼,名叫鲲,大得不知有几千里长。
②鲲变成鸟,叫作鹏,它的背有几千里宽。
③鹏展翅一飞,翅膀就像漫天的云,只有飞到九千里高空才不受阻碍。
人们常用“鲲鹏展翅”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施展才能。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人类从开天辟地起,经历了龙师、火帝、鸟官、人皇等许多时期。
[注释]龙师:指伏羲(xī)氏时期。火帝:指燧(suì)人氏时期。鸟官:指少昊(hào)氏时期。人皇:代称天皇、地皇、人皇时期。
钻木取火
①燧人氏之前,人们用不断加柴的方法保存火种,很容易熄灭。
柴不够,
快去砍柴。
呀!风雨来了,
这可怎么办呢?
能钻木取火,就可以随时吃到熟东西了。
看,冒烟了!
②燧人氏用一块尖锐的硬木头,在另一块硬木上钻,终于取出火来。
伏羲氏时用龙做官名,叫龙师;燧人氏时以火做官名,叫火帝;少昊氏时以鸟名做官名,称鸟官。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时期。
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神农氏教人农耕。在那个时候,这些发明都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啊!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到了黄帝时代,人们才创造了文字,穿上衣裳。
[注释]始、乃:才。制:造。服:穿。
仓颉造字
文字产生以前,为了帮助记忆,人们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①伏羲氏时,人们开始造字,但很不完善,只是画事物的图形。
仓颉,你整理文字。
遵命
②到了黄帝时代,史官仓颉奉命整理以前的文字,又造出一些新字,一套好用的汉字便产生了。
有了文字,人类文明才能广泛迅速地传播;有了衣裳,人们就增强了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
你知道什么是象形字吗?
举出几个例子来。
胡曹制衣
人类在创制衣裳之前,夏天只在腰间围上树叶,冬天便披上兽皮。打猎、种田都很不方便。
有了丝帛,制衣就有材料了。
不错
不错。
①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发明了养蚕、缫(sāo)丝、织帛(bó)。
命你用这丝帛缝制衣裳给大家穿。
我一定做好,不让大家再穿树叶、兽皮了。
②黄帝又让臣子胡曹设计、制作出衣裳来。
这造字、穿衣可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啊!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在杰出的君王中,把王位和国土推让给别人的,是唐尧和虞舜。
[注释]推:推让,让给别人。国:土地。有虞:指虞舜(shùn)。有,助词,放在名词前作词头;虞,国名。陶唐:指帝尧,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故称陶唐。
唐尧让位
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和人争吵。他不行。
您的儿子很开明,他继位正合适。
①尧年纪老了,想找个继承人。有人推荐他的儿子,他不同意。
共工管水利,工作很出色!
他表面说好话,心里另有一套。用这种人,我不放心。
②有人推荐共工,尧也不同意。
③后来,尧经过认真考察,让位给舜。
在黄帝之后,出现了三个有名的帝王,即尧、舜和禹。
虞舜让位
①舜即位后,黄河水灾越来越严重,他便亲自到灾区去考察。
快跑啊!堤坝又决口了!
②舜发现负责治水的鲧(ɡǔn)工作不力,便废掉鲧,让鲧的儿子禹接替他。
你只会修堤筑坝,怎么能挡住洪水!
你是怎么治水的?
我不筑堤,而是疏通河道,开渠排水。
③禹经过十三年努力,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百姓又安居乐业了。
你一心为公,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定能把天下的事办好。
④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便把王位让给了禹。
像尧、舜这样选贤任能,把王位推让给别人的做法,历史上叫“禅(shàn)让”。
谁好就让位给谁,太好了!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抚慰人民,讨伐暴君,殷汤打败了夏桀,周武王灭了殷纣王。
[注释]吊:慰问,安抚。周发:周武王,姓姬,名发。殷汤:即商汤,商朝的开国君王。商朝曾迁都于殷,因此又叫殷商或殷朝。
商汤伐夏桀
他什么时候死,
我们宁愿和他同归于尽。
②大臣关龙逄( pánɡ)劝夏桀不要失去民心,他勃然大怒,杀了关龙逄。
你竟敢讥讽我!
推出去,斩!
你竟敢讥讽我!
推出去,斩!
③商汤看到夏桀残暴透顶,便召集商军誓师。
夏桀作恶多端,是上天要我消灭他,我们要听从天命啊!
④夏、商两军在鸣条这个地方打了一仗,夏桀大军一下就被商军打败了。
这样,夏朝就被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叫“商汤革命”。商朝后来迁都至殷,因此又称殷朝。因此《千字文》里称“殷汤”。
武王伐纣
商朝最后一个王叫纣。他原本聪敏勇武,亲自领兵打仗,百战百胜,平定了东夷。但他后来只知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
哈哈!
嘻嘻!
①他不仅大造宫室,还把酒倒在池子里,让男女光着身子在里面追逐,他和宠姬(jī)妲(dá)己在旁长夜饮酒取乐。
②他还发明一种叫“炮烙(páo luò )”的毒刑,把反对他的大臣和百姓,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
我劝你,是为你好啊!
你是反叛!
看看你长的是什么心眼儿!
③他的叔父比干劝他,他不但不听,反而杀死比干,连心都挖了出来。
④周武王看到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只用五万人马便一举打败了七十万商军,建立了周朝。
武王伐纣的故事说明:一个王朝腐败了,失去民心了,就一定要灭亡。
复述商汤伐夏桀和周武王伐纣的故事。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英明的君王,身坐朝廷与百官商量治理国家的办法,把国家治理得太太平平,是非分明。
[注释]问道:探讨治国之道。垂拱:垂衣拱手,形容太平无事。平章:辨别清楚明白。
周文王与姜太公
姜太公是军事家,很有治国才能。周文王为了使周国强大起来,四处寻访这样的人才。
①姜太公听到周文王寻访人才的消息便装做钓鱼,天天到磻溪边上等他。
你钓鱼怎么用直钩,还不把钩放到水里?
我不是钓鱼,是钓君王。
②周文王终于发现了姜太公,请他乘车回宫,向他讨教国家大计。
先打密须国。
我想讨伐暴君,您看先打哪国?
密须国国君已失去民心,再厉害十倍也不可怕。
密须国强大得很,我们不是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