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77700000004

第4章 何为“我”,何为“你”

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自我认知

当把“我是谁”这一问题抛给自己时,还真是不好回答。对我来说,首先蹦到脑海里的应该是“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吧。“心理治疗师”这个身份与我自身难以割舍,而“大学教授”这个职业,并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认为人分两类:一类对“我是谁”这一问题具有强烈的意识,另一类却截然相反。我常常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但却似乎属于后者。也许正因如此,我才从事当前这份工作吧。

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当然都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也就是说,他们都不同形式地存在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疑问。所谓心理咨询,可以说就是陪伴来者共同探索“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即便自己认为已经知道答案了,但如果有人从更深的层面进行引导,便能够帮助咨询者探索到更深层次的部分。这么说来,我可能到死都不能知道我到底是谁了。

从“我是……”这一问题所衍生出的自我认知

有项心理学测试包含20道题,要求被测试者写出20个以“我是……”开头的句子。对“……”部分的内容没有限制,但要求尽快写出。既可以写“我是×野×子”这类姓名介绍,也可以写“我是女生”这种性别说明,还可以写类似“我是我讨厌的那个人”“我是我”,等等。总之,写什么都可以,唯一的要求就是被测试者要毫不犹豫地快速完成。

然后,让写这些句子的人按照所写内容在自己心中的重要程度,依照其重要性从低到高一一划去。这样,到最后留下的部分,一般就是对这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内容。

这种测试,即便不做深层分析,对写这些句子的人自身来说,随后读一下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如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一开始写这个呢?为什么会把这个留到最后呢?等等。

在这种测试中,日本人通常会写出自己的职业,然后是姓名及其读法。这说明日本人的潜意识里喜欢把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例如,某人说“我是《每日新闻》报的××”,周围的人就会恍然大悟般地说:“噢,是吗?”然后,就不用再做进一步的解释了。

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反思

但是,如果参加这个测试的对象是女士,特别是不上班的人,其答案就比较难找。说自己是“家庭主妇”吧,不会有明确的团体归属感;说自己是“××的妻子”吧,也不能给听者以“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看,女性似乎应该更倾向于对“我是谁”这个问题进行没完没了的追究。

男人呢,哪有闲暇考虑这类问题?光是考虑怎么挣钱、怎么把竞争对手挤掉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而且男人凭借自己所归属的团体,已经把“我是谁”这个问题解决了。

所以,男性一般都是到了接近退休或者在公司的工作非常不如意的时候,才会猛地产生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思考。也就是当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公司,或者说那个一直给自己安全感和庇护的归属已经不复存在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意识。

另外,当人们醉心于某项自己热衷的事物时,虽然没有思考“我是谁”这一问题的闲暇,但当略一喘息,如在建好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房子、子女如愿考上大学、自己升职为部长等重大事情发生的节点,便会有好多人产生这种思考。

内心的矛盾,意味着自我认知的改变

当自己多年以来一直坚守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前途未卜之时,“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来了。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转变,就会自然产生此类问题。这与身份无关。当意识到自己的新想法或新感觉与过去的价值观产生错位,人们心里便会失去宁静。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正是不可避免的,抑或可以说是必然的吗?如不经历此种过程,人自然也不会产生变化。

当人们烦恼、痛苦、矛盾的时候,即便自身感觉不到,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想法也是非常强烈的,并且会产生一种对迄今为止“旧我”的否定感。但是“新我”并不是很容易找到的。这样一来,人们自然容易陷入闷闷不乐的苦恼心境。

周围的人也会觉得这人不可思议,他们会纳闷:“那个人也真是,家里有那么好的房子,为什么还苦恼呢?”或者:“好不容易获得升迁,为什么反而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呢?”等等。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并没有意识到有些问题往往存在于更加深层的地方。

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下定决心把那种烦恼、矛盾的情绪一下子挡住,不再任由它继续。同时,要在心中不断反思,努力走出来。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多少年呢?也许需要一生也未可知。

下定决心把自己内心的烦恼、矛盾等情绪压制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会出现某人突然离家出走这类情况。“离家出走”可以说是人们产生“我是谁”意识的开始,他们在潜意识里感到自己不属于当前这个地方,所以行动就把他内心的意识表现了出来。在内心深处,他们深信自己应该属于某个其他的地方,这地方一定存在于某个未知之处。然而,即便是离家出走,也往往是莫名其妙的,要真正搞清楚真的很难……

创造性疾病

有个词语叫“创造性疾病”(Creative Illness)。这种疾病的症状就是人们在进行创造性行为之前,会陷入一种类似抑郁症的情绪。克服这种抑郁情绪的方法,与创造性行为紧密相关。这种情况多发于中年人。

知道了这个词语的存在,对解决陷入烦恼与苦闷而自己又无法摆脱的状况,也许会有一定用处。至少当事者不再简单地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犯傻”。当然,单是看造成烦恼的那部分内容本身,也的确很傻。

可能别人会想:“怎么会把那么无聊的小事放在心上呢?好好努力不就可以了吗?”但轮到自己,却无比痛苦,极端时甚至会产生轻生的想法。

发现新我——死与重生

当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探究达到一定深度,其隐藏在背后的象征性的“死”这一问题就会自然浮现出来。“死”本身就是肉体上“自我”消失的过程,人们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探究,说起来就是一个“旧我死去,新我产生”的过程。如果这种“象征性的死”不发生,也就无从有下文。所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忘却”与“觉察”

“不断反思”这个词,本义应该是指一生都在持续思考吧?但是,类似“自我”这种沉重的话题,人们是不可能一刻不停地思考的。如果您在给客人倒茶时,还在一门心思地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那还不茶水四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得感谢神所赋予人类的“遗忘”的能力。

人对“忘却”和“觉察”的转换非常重要,简直就像上天为每一个人特意安排的一样。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时刻”,这会给人一种“上天在特地为我安排”的感觉。

我认为,当人们处于“觉察”的状态之下,也就是当“觉察”的时机到来,当事者对这一状态或问题的回应,显得尤为重要。

来自自我的暗示

例如,强迫症患者,在这里我们暂不论该疾病本身之好坏,患这种病的人具有“必须这么做”的心理特点。这种表现不正来自于病人自身的心理暗示吗?

虽然强迫症患者处于一种“非要这么做不可”的状态,但实际上,病人本身并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做,这是强迫症的真相。所以患者不管是否接受心理治疗,其内在都处于一种极易产生变化的状态。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强迫症也许正是一扇通往“新我”的大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正常人当前正处于一种信号还未到来的状态。

总之,无论是指导人们接受箱庭疗法、心理咨询,还是进行团体指导,我总能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那个“特定时刻”。

人生并无绝对正确的答案

人生存在一些节点,例如因恋爱、结婚、家人、工作等问题产生烦恼、矛盾,或处于某个需要做出决断的境地,这些就是前面所谈到的需要做出恰当回应的“特定时刻”。但在此类情况下,一般是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的。我能够确信:那种所谓绝对的好坏与正误,并不存在。但不正因为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人生才充满探索的乐趣吗?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管选择走哪条道路,该选择都是你在“我就是要这么做”的心境下,做出的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反之,如果人们总是试图寻找那个所谓“正确”的答案,其结果必然会沦为失去“自我”。

当然,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通常都会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例如,当你口渴的时候,“喝水”就是“相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一般情况下都在遵循着“相对正确”的方式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又不时会出现对某个人来说特别重要的“时刻”。这就是那个人的最关键时刻,这时当然就不能只是追求“相对正确”,而是“绝对正确”了。

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总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那他还是活生生的人吗?如果有,那也该是“绝对正确”的理论以人的面目在活动吧。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亦如此。通过这种不同,我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生存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创造性以及个性均能体现出来。所以,其实并不存在哪个选择正确与否这一问题。

觉察到内在的“另一个我”

“另一个我”这类话题,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碰到,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杰基尔医生与海德先生》(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 Mr. Hyde)。据说这部作品是作者史蒂文森在一次梦醒之后,以自己的梦境为原型所创作的小说。

人这种生物,只要活着,就应该具备做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也就是说,人应该具有其固有特质的连贯性。如果您今天看到的我与明天看到的我判若两人,您肯定难以再信任我。因此,人们会努力消除那些与自己特质不相匹配的部分。

一个总是老实巴交的人,就要避免调皮叛逆的表现;一个总是面带微笑、稳稳当当的人,为了在人前保持这种印象,即便是遇到让他义愤填膺的事情,也要尽全力忍住,保持平静。“遗忘”在这种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可以说起到了重要的甄选作用。例如,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人”,那么,你会把失败的经历很快忘记。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不必再考虑自己也是一个会失败的人,不会因这种事在你身上的存在而苦恼了。

内容节选

《化身博士》

史蒂文森/著

英国作家史蒂文森一直在筹划写一本反映人类双重人格特点的书,于是在某个晚上,他做了一个与该主题相关的梦,有两三个场景在梦境里非常清晰。以此为契机,该作品诞生了。

故事梗概为:杰基尔医生发明了一种能把自己性格中恶的部分分离出来的药物。如果吃了这种药,性格中恶的部分就会化身为“海德先生”,无恶不作;当再给他吃药后,“海德先生”又会重新变成善良的杰基尔医生。但是,数次吃药之后,该化身已经难以重新变回原来的“杰基尔”。杰基尔医生迫不得已,只能选择自杀来了断一切。

据说在该故事中,通过服药的方式把杰基尔变成海德先生的部分,来自史蒂文森梦境中的情节。

作者把人性中所潜藏的善与恶的纠葛,以双重人格人物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今,“杰基尔博士与海德先生”已成为“双重人格”的代名词。

该作品出版于1886年,据说不到半年时间就销售6万册。

“另一个我”的存在

在这个不断甄选的过程中,那些被剔除的部分,也就是“另一个我”,会在某个地方浮现出来并被替换掉。其中最具戏剧性的,就是如同杰基尔医生与海德先生这类“双重人格”的出现。

现实中也存在此类病例。相比较而言,五六十年前的发病人数多些。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压抑个性,所以此类情况已经相对有所减少。在五六十年前,的确有人像“清白、廉洁、正直”这一类口号提倡的那样活着。当然,创造这些口号的人,因为自身不会这样生活,所以他们反而不会出事。那些被要求这样做的人们,因为真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其结果就会出现存在“另一个我”的双重人格状态。

即便不会出现像杰基尔医生与海德先生那样戏剧性的情节,其实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里都客观存在着“另一个我”。当你在不断追问“我是谁”的时候,最好不要忘记这一点。

这种现象存在最明了的证据就是喝酒,是不是会有些平日里看起来非常老实的人,喝酒后突然就跟人干起仗来了?这就是酒精促使人格发生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其人格得到些微放松,从而保持了总体的平衡。

还有一种展现“另一个我”的机会,那就是参加大型传统节庆狂欢活动。在那种时候,人们潜藏的人格得到释放,狂欢结束之后,又恢复到正常人格。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其“另一个我”生命,并逐渐归于真我。

存在无限潜能的“另一个我”

人们在谈恋爱的时候经常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吧。当某人一心想取得某位女士的青睐,或者想获得某位男士的好感时,人们会做出一些迄今为止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大胆举动,或者表现非常优秀。在这种时候,“另一个我”便开始发挥作用了。

另一方面,也存在这种情况:恋爱中的人为了得到对方的好感,努力压制有缺点的“另一个我”,待到结婚之后,那些被压制的部分猛地一下子都表现了出来。对方就会无可奈何地叹息:那时看着他不是这样的啊……

另外,在考试之前、埋头于工作等时候,也是发掘那个潜在的“另一个我”的机会。

在不断探索过程中不期而至的瞬间

我曾经从一位名叫拉塞尔·施威卡特(Russell Schweickart)的宇航员那里,听到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据说那是他参加宇航飞行期间发生的事情。

飞船在飞行时,宇航员们当然非常忙啦。他们必须以秒为单位开展工作。但是,有一次在舱外执行任务时,由于照相机发生故障,等待修理的5分钟里,史维考特就没有工作可做了。他只能无所事事地在宇宙中飘荡。当然,也不是“无所事事”啦。

据说就在这个时候,施威卡特的脑海里强烈地产生了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疑问。继而,他深切地感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在这儿,我并非独自一人,我和全人类在一起。

他彼时的情感,并非源自“自我”这一“个体”,而是一种带有全人类使命的东西在起作用。据说那种强烈的体验,成为此后其生命的原点,推动他把一生献给了宇航工作。

命运这种东西真的非常有意思。我想即便当时照相机没有出故障,施威卡特也会在之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照相机故障是引起他思考的“时机”。这样看来,每个人都有其“时机”,它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到来。

就是在那极其特别的5分钟里,施威卡特发现了他毕生一直在追问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为了这个时刻的到来,他所做的准备、他个人素养的养成等积累,才是使他这5分钟熠熠发光的真正原因。

如果没有这些前期基础,施威卡特的那5分钟,也许会在茫然中度过。如果单是着急,或者一心祈祷照相机快点修好,那5分钟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平常时间而已。

内容节选

拉塞尔·施威卡特

拉塞尔·施威卡特,1935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他作为美国宇航员第三期学员,在1969年3月乘坐阿波罗9号绕地球151圈。

在《宇宙归来》一书中,施威卡特谈到了那个时候的个人体验:“我所感受到的,不是作为个体的自我,而是有一种‘人类在这儿,人类在做这件事情’的强烈感受,‘不是个人,是全人类这个种群’。而且,‘在那个时候,产生了一种必须要把这种个人体验传达给全人类的使命感’。”

必须拿满分的时候

人一生总会碰上几次必须拿“满分”的情况,此时人们做何种选择就非常重要。如果在这种时候没能竭尽全力,那是非常遗憾的。我经常会跟人说,那种认为人生总要取得80分以上才算好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多数情况下勉强及格就可以啦。但要注意的是,不时也会有必须取得满分的情况啊,就是那种得不到满分就意味着失败的时候。

也有人会说,我一直都很稳定地过着90分的人生,为什么偏偏这次没有发挥好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他在必须取得满分的时候,没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个人张力。

“我是谁”即为“世界是什么”

从施威卡特的故事,我们能够悟出“我是谁”即为“世界是什么”。世上没有那种你只要“光是考虑自己的事情,就和别人没有关系了”的事。在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会有进一步的思考,如“我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父亲怎么样”“对我来说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再进一步扩展,就会发展到思考自己同“在遥远非洲正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就这样一步步扩展,最后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范畴。

这个问题与“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虽然极其难以理解,但如果不断扩展思考,就会到达那个境地。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我就是我”的层次,要在不断探索中深入。

以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为突破口

我们围绕“我是谁”这个话题,天南海北地谈论了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纠缠于“到底是什么”这一点,人们就会觉得这人真是莫名其妙。

我认为在纠缠不清的时候,其对策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任何事都可以。没有必要去一个劲地追问“我是谁”。“我现在正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答案。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潜藏于其中。

反复思考自己所喜欢事物的结果

我在为初中生或高中生做心理咨询的时候,首先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喜欢什么?”然后就对方所喜欢的事情展开提问。例如,如果孩子说他喜欢乐队,那么我就会接着提问喜欢哪个乐队啊,那个乐队的有趣之处在哪儿呢,等等。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问题就解决了。

为什么那个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呢?说实话有时候我自己都搞不明白。但是,在那个孩子拼命通过语言表述乐队的好处时,他的本我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故而能够发现那个孩子的特质,也就是他所喜欢的事物以及在其背后所潜藏的东西。

有些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就职后,总是难以在新单位坚持下去,频繁地变动工作。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案例。当那个年轻人又忍不住想调动工作的时候,他来到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当工作人员同样问他“你喜欢什么”时,据说他的回答是“长跑”,并且还说“没有比长跑更有意思的事了”。

于是,工作人员就说:“长跑不就是一个劲地跑啊跑的,只会让人觉得疲劳吧。”结果,他就开始热心地讲述长跑是如何有趣:“长跑啊,能给你一些启示,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坚持到最后,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中途放弃是一种多么优秀的品质啊。”据说当时真是滔滔不绝地说啊。就这么说着说着,他自己回味过来了:自己目前的工作,同样要坚持下去才对!

像这种是否要坚持下去的心理斗争,那个年轻人在自己所喜欢的长跑运动中是有过深刻体验的。当他在讲述坚持长跑的意义时,他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对工作采取坚持的态度。

因此,做自己喜欢的事,谈论自己所喜欢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投入全部身心的过程中,人们就能发现存于心灵深处的答案。

问题应该深入到何种程度?

不过,如果听者产生下列错误理解就不好了。例如,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是不是思考的人一定比不思考的人更好,抑或是知道得更多呢?事实绝不是这样的。因为有些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清楚,那就没有必要再做这类质疑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下面这两点,即提出问题的深度和探索答案的程度。

在“自我”的周围,总能找到“他者”

“自我”的周围总是客观存在着“他者”(自我之外的人),即有“我”就有“你”,有“自我”就有“他者”。

“你”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词。这个词在英语、德语和法语等语言中,都是单、复数同形的。尽管英语中单、复数的区分非常严格,但“you”能够用于指代所有的第二人称,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都写作“you”。

当然,日语中特指的“你”(注:日本的已婚妇女称呼自己的丈夫为“あなた”(你),与用于第二人称的“你”为同一个词汇。——译者注)不能归入此类。如在法语中的“tu”、德语中的“du”、英语中的乳名,均与这种情况下的“你”意思相当。

当与对方尚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却想使用这类具有特定含义(这里指的是通过此类词语的使用表现出双方的亲密关系)的词语去称呼对方时,往往需要当事者下非常大的决心。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类措辞的使用或许伴随着一定的冒险。

把“自我”与“他者”进行一对一的完全对应,是非常困难的,故而人们常常使用带有一定模糊色彩的复数形式。所以,当下定决心与某个人开始交往,有时甚至会特意说上一句“从今天开始,我要用tu来称呼你!”

这给我一种感觉:即便是在那个如此注重“个体”的国家,也有一种努力把与个体对应的“你”特意模糊化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因此,我认为要找到那个与“自我”完全对应的“他者”,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把“我”和“你”视为同伴关系,能够模糊“自我”的责任

当把“我”与“你”联系在一起时,浮现在人们眼前的往往是“友情”两个字。但即便是友情,也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吧?例如,自小相识的友情,与其说是一种个人与个人的交集,倒不如说是因为命运把两人相互关联在一起的感觉更加强烈。这种感情,犹如同期盛开的樱花(注:在日本,同期之樱,代表了一种“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昆仲之情。——译者注)。

我感觉日本人对此类源于命运的关系评价极高。

这种关系给人的感觉不再是类似“我”与“你”这种“自我”与“他者”的对应关系,而更接近于带有连带感的“我们”,这也可称作相互之间的伙伴关系,或者是一体感吧?

如果以“我们大家”的感觉做事,“自我”意识也会变得模糊起来。例如,当说完“我们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或者“让我们同心协力干吧”这类话,再采取行动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不再是“我”单枪匹马,而是“我们”众人经过思考之后共同采取行动的感觉。

在此种心境下,会感到行动的结果不会只是反作用于“我”一个人,人们的心情会自然而然地变轻松吧?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人们会觉得这事是因为“我”考虑和行动的结果;而当结果不如意时,“我”就会自然而然地遁形于“我们”之间,忘记自己个体的责任。

人生,就是既有艳阳高照,又需风雨兼程

如果用天气比喻人生的话,我们普遍会认为理想的人生就是那种无风无雨的好日子吧。而且,我们普遍认为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按照常理,暴风雨之类的坏天气,也是天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啊。

我们把艳阳高照的日子称为“好天气”,认为好天气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想一想,如果天天都是大太阳,也不能认为就是好天气吧。但人们的思维却往往固定在了那一点,形成了思维定式。

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灵,大概也都在祈祷着无风无雨的“好天气”吧?是不是大家都有这么一个错觉:肯定有那种总是拥有“好天气”的人,和那个人相比,自己真是可怜……但事实上,那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从改变自身开始

依靠科技的力量,人类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使人们容易产生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其后果是,一旦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就会认为是别人的问题。因为自己没干,那当然就怪别人啦。有些人的确抱有这种单纯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存在很多超越人类自身力量的事情,例如心灵的问题。

诸如“雨天如何应对、晴天如何生活”此类事情,都属于我们当前的力量能够把握的范畴,自然不会因为发生问题去怪罪别人。但到了心灵问题时,人们在生气时却往往会产生“都怪那家伙,搞得我现在心情不好”这类想法。

人们都讨厌改变自己吧。正因为我们往往希望在不改变自己的情况下,依靠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改变来获得自身的幸福,才会产生类似期待“晴天”一直持续的想法。

如果我们意识到暴风雨是“天气”必不可少的部分,自然就会想办法去应对。就像遇到下雨就会打伞,狂风刮起来就会关闭门窗一样自然。如果自己不肯采取积极措施,只是一味期待周围其他条件的改变,人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如果人这一辈子啥都不干,只是期待周围的一切为自己改变,真没法称得上是“在人世间曾经生活过”。

由一体感所衍生出的被背叛感

人际关系属于一种流动性的关系,人们时而会感受到源于“我们”的一体感,时而又会因“我”与“你”的映照而产生对立感,这两种感觉会不断交互转变。所以,如何实现与活生生的他人、与有血有肉的“你”顺利交往,其尺度是很难把握的。

人这种东西非常不可思议,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明白,人与人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若能够拥有“我们”之间的一体感,就会觉得特别安心,同时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总是和自己的思维同步。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会下意识地忽略双方之间存在差异这一事实,错以为两者总会实现相互理解,并且为这种情况的持续而暗自庆幸。

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总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对方和自己想的不是一回事,于是就会产生“你变了”“我被背叛了”等感觉。

其实,本来就是自己死心眼导致的错觉,到头来却在心里认为全都是对方不好造成的……

在与人交往时,要记住对方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当自己认为事情的根源在于环境或者对方的时候,对方在你的内心深处就不再是一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了。例如,人们会在心中埋怨:就是因为有“你”这个倒霉的家伙,我才变成这样的啦;就是因为“你”做事糊涂,事情才会变成这样的,等等。这样一来,在“我”眼里,“你”就与倒霉蛋、糊涂虫划等号了。

但是,人其实是相当复杂的一种动物,不能笼统划等号。给对方贴上一个“可恶的家伙”的标签就了结很简单,即便真的认为对方的确是一个“可恶的家伙”,但当理智地认识到“人本身是更加复杂的,那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等事实,事情就会变得难办了。自己为了能在这个世上生活下去已经精疲力竭、上气不接下气了,还要这么认真仔细地去考虑别人的事情,真是受不了!所以干脆就不想了,给他一直贴上那么一个标签,把他当成一个简单的物化的“东西”吧。这样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时候,如果以“各位听众,大家都会这么认为吧……”的方式展开,就能够一下子把众人的想法笼统概括在一起。这也是一种把人物化成“东西”的实例吧,因为这样就容易进展到下一步了。但是,如果您考虑到事实上“各位听众”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性格迥异的人这一点,可能就张不开口、说不了话了。

首先,接纳自我孤独的内心世界

当然,也并非是无论如何都绝对不可以把人“物化”。只是,如果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也被自己笼统地“物化”,的确是一种非常悲哀的事情。当然,人生确实可以因此变得更简单些……

我认为当自己想要活得生机勃勃时,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多大程度上把别人看作“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虽然这是一个很困难、很耗费精力的事情,但其中恰恰也潜藏着人生的乐趣。

想要和对方展开饶有兴趣的交流,就需要首先清楚地认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如果不能接纳自我孤独的内心世界,也就没法与别人展开有意义的交流。

在与投脾气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

诚然,实现人与人之间生动活泼的交往是很困难的,但是有一个方法,就是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人,在内心有意识地把他看作“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展开交往。

人们对于与自己脾性相投的人,即便稍微有点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也能够比较容易谅解,这点有些不可思议。人类本身是非常主观的,他们会一边说着“小A这个人啊,不善交际这一点挺让人讨厌的”,另一方面却会说“小B这人不善交际,这一点挺有魅力的”。这些语言其实都是人们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

这种时候,人们并没有给小B贴上标签。对于小B的行动,说话者也能够配合着去观察,把他当成一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去交往……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进行类似练习呢?

我想,在这样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人们的交往圈子就会逐渐扩大,自然就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丰富多彩的邂逅。

也有需要断然逃走(舍弃)的情况

不过,是不是也有人会觉得,“首先和脾性相投的人交往”是一句多么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啊,真受不了!我身边净是些让我提心吊胆、疲惫不堪、讨厌得不得了的人……这些人仅仅是站在我身边,我的脸就会绷得很紧,甚至连那个人所在那一侧的肩膀都觉得绷得难受。

虽然感到提心吊胆、讨厌别人等心情的出现多是因为自身存在问题,但是多数人还是难以接受和给自己此类感觉的人交往吧?有些人恐怕再下定决心也做不到吧?

出现这种情形,有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断然逃走。注意一下,此处的“断然”一词是至关重要的。

谈到“逃走”一词,往往会给人一种做了坏事之后悄悄溜走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此处不用“逃走”,而用“舍弃”这个词更恰当些。在这里,“舍弃”的对象,包括自己的思想和欲求。

做到断然逃走也是很困难的,人们经常会半途而废。因为一旦想要“逃走”,很多顾虑也就随之马上到来:这样做了,会不会被别人说闲话呢?这样说了,会不会招致误解呢?……

不过,如果能够做到首先彻底想清楚了再做,人的行动就会变得从容不迫。

当心情变得轻松了,再次遇到那个让你讨厌得不得了的人时,就能以另一种心境来看待他。例如,心里对自己说:“好吧,这一年我忍耐一下。在这一年中,我要积蓄一种把他当成‘有思想的人’交往的能力!”这样一想,自己也就变得有精神了。

也就是说,首先要让自己的心理变得从容,从而促使对方的看法也发生改变。一来二去,双方的关系可能也就逐渐变好了。

决断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当面对不喜欢的人或事时,人们都会迫切希望人际关系早点变好,或者期待事情早点发生转机吧?但实际上,好事并不常有吧。

不过,当各种思绪层出不穷的时候,人们就有必要做出决断,即要拥有“这种情况下,我要这样做”的决断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则会一事无成。当人们在对自己个体的局限性有充分认识之后,自然就会得出这个结论。

内容节选

《情绪》

卡拉特(James Kalat)/著

01 情绪是什么

人具备某种程度的统一性这一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即人自出生开始,就拥有其自身独有的历史,必须作为一个具备特定独立人格的综合体而存在。

但是,为了能够保持这个综合体的持续性,人又必须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例如,小孩子从小就被父亲教导“不可以撒谎”,并且一直忠实地遵守。但在某一天,这个小孩由于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由自主地撒了一个谎。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小孩该怎么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撒谎”这一教导,仍属于他保持今后人生统一性的重要支柱,但他却做了与此原则完全相反的事情。此时,这个小孩就是把自我内心的发展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但是,如果他能够很快地忘记这件事情,也就能够不危及自身的统一性。

这样想来,就会发现自我存在的复杂性。也就是说,为了保持自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人会把其人生经历进行分类,强调那些能够归入其体系的内容,同时排除(遗忘)那些不属于这个体系的内容(在这里就指代小孩子撒谎这件事)。那么,如果不把这种经历排除,而是归入整个体系之中,事情会变得怎样呢?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改变那种迄今为止一直维持着自身系统的“撒谎是不好的”这一支柱。

这样想来,就能明白人的身体内部其实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系统。一个当然就是迄今为止一直保持的系统,另一个则是想要改变自身的系统。或者,可以认为个体总是保持着一种未竟的发展状态,或者说是保持着一种持续发展的开放倾向。

作为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人们具备做出决定的能力。例如你能够决定想去哪儿、想吃什么。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做出“自杀”这一全面否定自身的事情时,就能够理解个体的决断力是多么强大了!

同类推荐
  • 花季奇妙感情透视

    花季奇妙感情透视

    你也许会说,心理健康与否,只不过是个人的小事,和别人、和社会没有什么牵连,你说错了。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手脚不灵便,但心理健康,那么对于他的人格影响不大。因而,不论为了个人、家庭,还是为了民族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保持心理健康。
  • 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本书以对话或自述的方式记录了不同的人群对生死的不同想法和做法,分三个部分:第一篇:儿童篇:主要谈论儿童在面对父母和亲友死亡时的困惑和我们的处理方法。第二篇:青年篇:青年期是自杀的高危期。每个企图自杀的青年都有自己痛不欲生的理由。第三篇:成人篇:生死是所有人迟早会面对的事实。
  •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作者在长期从事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病人”,这些“病人”看上去很正常、很健康,但实际上正在遭遇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他们大多都是遇事不能主动化解,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责、心烦、不快乐……心事越积越深,逐渐形成了“心病”。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并排解心理障碍。而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能帮您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带给您幸福美满的人生!
  • 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

    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有的人经常会没来由地感到害怕;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伤心;对某些图案、物品感到恐惧;有些人则特别迷恋某个人或者某种东西;经常强迫性地做一些已经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会不断产生幻想和妄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出现一些令人感到咋舌又有趣的行为呢?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而表现出这些反常的症状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些症状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的身体中是否住着一个操纵一切的恶魔?
  • 别让直性子毁了你

    别让直性子毁了你

    这是一本心理学励志类通俗读物。本书共分为九章,从直性子起因,影响谈起,让读者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出个性缺陷的心理症结,学会基本的待人处世规则,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挑出自我中心意识,懂得设身处世地为他人着想,逐渐矫正自己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别让直性子毁了你》从直性子的起因、影响谈起,阐述了直性子不是口无遮拦、耿直,不是不会包容的道理,探讨了如何采取“迂回战术”,让直性子的人生在温和、坚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通过阅读本书,希望读者能够发现直性子在生活中有可能会“毁掉”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变,逐渐矫正自己不受欢迎的性格特质,拥有美好人生!
热门推荐
  • Water in May

    Water in May

    Fifteen-year-old Mari Pujols believes that the baby she's carrying will finally mean she' ll have a family member who will love her deeply and won't ever leave her—not like her mama, who took off when she was eight; or her papi, who's in jail; or her abuela, who wants as little to do with her as possible. But when doctors discover a potentially fatal heart defect in the fetus, Mari faces choices she never could have imagined. Surrounded by her loyal girl crew, her off-and-on boyfriend, and a dedicated doctor, Mari navigates a decision that could emotionally cripple the bravest of women. But both Mari and the broken-hearted baby inside her are fighters; and it doesn't take long to discover that this sick baby has the strength to heal an entire family. Inspired by true events, this gorgeous debut has been called “heartfelt, heartbreaking and—yes!—even a little heart-healing, too by bestselling YA novelist Carolyn Mackler.
  • 咬定萌夫

    咬定萌夫

    某女无事献殷勤,“来,胖胖,多吃点。” 胖子警觉:“你怎么不吃?” “伦家等着吃你啊亲……啊不是,不是,等着吃你剩下的!” “你是猪啊?” “哦呵呵呵,被你发现了呢~”某女掩嘴偷笑……伦家不是猪,伦家是在养猪!! 某女面含春风,心里磨刀霍霍——要不是等着养肥吃肉,老娘还真不伺候! 吸血鬼搞不定自己的牙齿,难道还搞不定你个死胖子?!
  • 缔造日不落帝国

    缔造日不落帝国

    魔法师、骑士、教派、精灵、巨人、矮人、兽族、哥布林?如果不能更好的为帝国服务,那么就等着毁灭吧!来自东方的神秘人,骨子里就爱好大一统,爱好真正意义的和平!
  • 妃本为良

    妃本为良

    百里凌月,我恨你你总能夺走我想要的一切。——苏浣姐姐,你是我唯一的亲人,可我却想杀了你。——祁辰我那么爱你,你怎么能离开。——北竹墨素倾的孽种,我绝不会让她苟活于世。——韩太妃任何人都只能成为我登上皇位的踏脚石。——司徒轩不曾拥有,才不会有失去的痛苦。——百里凌月槐花叔树下,你素手抚琴的模样。让我不经意的失神,一辈子也没醒来过。——司徒钰
  • 安然无恙恒心所盼

    安然无恙恒心所盼

    傅子恒与沈安然同一趟列车,来到同一个城市,走进同一所大学。列车上一次偶然,他们在彼此的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们总是擦肩而过,错过彼此相识的机会,直到第一次班会他们正式介绍了自己。傅子恒已认出她就是火车上的女孩,脸盲的沈安然却认不出傅子恒。从第一眼见到她,傅子恒就认定沈安然是他要守护的人,每一次沈安然有困难,他都会出现在她的身边,而沈安然却早已心有所属。看到沈安然和陈浩明幸福的在一起,傅子恒选择默默的守护和祝福。沈安然不知傅子恒已经走进她的心里,他就想空气一样的存在。大家也都认定他们的关系不仅只是朋友,为了沈安然能够快乐,不被这些舆论打扰,傅子恒选择了一个很喜欢自己的女孩交往,以此证明他们之间的友情。然而面对自己的内心沈安然和陈浩明最终无法继续下去。当沈安然想要表白时,傅子恒身边多了一个女孩。沈安然很伤心,她以为傅子恒会等她,她只是不小心错过,难道就这样失去吗......他们一次又一次错过,青春总是很短暂,这一场爱,他们都爱错了。如果当初傅子恒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时沈安然坚持,回忆会不会不一般。最终傅子恒还是没说,沈安然还是忽略。多年后,他们不再虚青春,并且学会如何去爱。
  • 勇敢吧,一可

    勇敢吧,一可

    少年张一可因为母亲早逝而变得性格脆弱而孤僻,将自己与继母和新来的妹妹隔离开来,一心只想着学习。一天,他和三个同学在回家路上遭遇小混混,为了保住妈妈留给自己的玉佛,他甚至不惜向小混混下跪叫爷,但还是被抢走。从此之后,他成为大家嘴里的软货孬种,备受奚落。在继母和小妹妹花儿的帮助下,张一可鼓足勇气,摊上了漫长的寻找玉佛,同时也是洗刷自己耻辱之旅,最终,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坚持,以这些小混混为突破口,帮助警察破获了一起重大案件,不仅找回了自己的玉佛,同时更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勇敢、亲情与成长。
  • 快乐驿站

    快乐驿站

    本书是由这位另类型男小毕选编,书中收录了58篇快乐故事,幽默诙谐、滑稽可笑,看各路英雄豪杰大显身手。本书将带你进入快乐的殿堂!小眼睛、口音重、搞怪、嗓门大……老毕在这个流行“花样美男”的时代的确显得太另类了,不过接连接下《快乐驿站》和《星光大道》,再加上原有的《梦想剧场》,这位长得颇“意外”的主持人成了央视三套出镜率最高的主持人。
  • 从零开始的兽人帝国

    从零开始的兽人帝国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兽人,还是在广阔无比的中原大陆上,一个小的不能在小的兽人部落第一百七十四代酋长。
  • 柯南之全能冷漠男

    柯南之全能冷漠男

    华夏钟宇穿越到柯南世界,他如何在柯南世界大放异彩呢?柯南:“寒宇,你不要太过分了”冷寒宇:“你的身份不保了,小兰姐姐,其实柯南就是...”柯南:“你.....”
  •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