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99700000002

第2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2)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那么,情商是什么?

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有时甚至还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的,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

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在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

与给予孩子自由同等重要的是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会爬10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那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

这个关系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极——“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关系中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现实生活中,实施溺爱的父母是为了孩子而存在。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沦为“内在的小孩”实现自己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简而言之,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即便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想改变,也很艰难,因为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动大手术,是很艰难的。

因痴迷刘德华而闻名的杨丽娟就是这样的例子。她的父母极度溺爱她,结果导致她的“内在的父母”一极非常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一极非常强大。于是,她在父母和媒体面前,都像是一个只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对父亲的死,都缺乏正常人应有的哀伤。这不难理解,因为有她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严重缺乏爱的能力。

爱,是我们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么是爱呢?爱就是自爱和爱别人。

按照客体关系的理论,会爱的人,得有一个平衡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

杨丽娟的内在关系严重失衡,只有“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而没有“内在的小孩”尊重“内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没有爱父母和爱别人的能力。

相应地,杨丽娟父亲的内在关系模式可能恰恰相反,是“内在的父母”极其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却被严重忽视,总之也是严重失衡。于是,他成了一个能爱别人但不能自爱的人,这个逻辑发展到极点,就是他为了满足女儿的不合理要求,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这种严重忽视自己的人格特征,在其他细节上也可以得到体现,譬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里,也从不肯坐在沙发上,甚至连口水都不肯喝。

我们常讲关系的互补性,其实,这种互补性常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因为,所谓的关系互补性,常常是两个失衡的关系的相互弥补。譬如,杨丽娟和父亲杨勤冀的关系就是互补的,杨勤冀的“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而杨丽娟的“内在的小孩”过于强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他们的关系反而是比较和谐的。但是,他们两个与正常人都无法相处,因为正常人既受不了杨丽娟的只知道索取,也受不了杨勤冀的从不肯索取。

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又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他们本来就是优秀的父母。然而,因为一些现实的局限,或一些错误的观念,当孩子幼小时,他们不断与孩子分分合合,最终令孩子内在关系模式极不稳定,而这个孩子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的人。

一位男士,他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既没有知己朋友,又没有恋人。他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爱他又从不过分干涉他的自由。

后来,在心理医生面前,他说他脑子里经常有一个画面:他从一辆轿车中奔入另一辆轿车。这个画面一出现,他就会忍不住地忧伤。

经过自由联想,答案映现了出来。原来,他的父母事业都非常成功,并且他的亲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后,父母谁都不能天天守护他,又不愿意请保姆照料他,于是想了这样一个办法:谁有时间,谁就照顾他,当没有时间时,就把他转给另一个亲戚。因为他们家族普遍有钱,大家都有轿车,所以他小时候经常被亲戚从一辆轿车里转到另一辆轿车里。亲戚们对他普遍很好,但是,一个幼小的孩子是无法承受不断地分分合合的,因为每一次离别给他带来的都是伤痛。因为这些分分合合,他小时候其实不敢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每次都是刚建立没多久就又断裂了,这对一个3岁前的孩子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伤痛。

有时,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生下孩子后,年轻的父母太忙了,于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时间宽松了,再把孩子接来与自己团聚,忙了,就再送走。这样会对孩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长大后在对人的信任度上势必会出现问题。

定律三的破碎:关系最容易伤人

我们最重要的生命诉求是成为自己,而最容易对这一根本性的生命诉求造成阻碍的,就是关系,尤其是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看到,父母与孩子形成良好关系需要太多的因素:

第一,要有爱。没有爱,一个孩子可能根本就无法长大,他甚至都不会产生活下去的愿望。一些残酷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皮肤的接触,婴儿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来,他们的智商和情商都会处于很低的水平。

第二,要有自由。没有自由,一个孩子就会成为抚养者意志的延伸,他会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第三,关系要平衡。我们常喊“一切为了孩子”这样的口号,其实这样的口号是极其糟糕的。假若我们真这么做,那么所有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将是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都将丧失爱的能力。真正的好的关系模式是,父母自爱,同时爱孩子,于是也教给孩子自爱并爱别人。

第四,关系要稳定。爱情中,一个不稳定的关系会给一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伤害。童年时,这个伤害会更重。

这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受伤,他就难以在内心中建立起一个好的内在关系模式来,他的人格就会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灵成长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什么是存在?

存在主义这个词已广为人知。

然而,什么是存在?

作为一个人,体验和感觉就证明着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存在。

所以,一个感觉丰沛的人,一个体验丰沛的人,是存在过的。

要有丰沛的感觉和体验,就要勇于投入生活的洪流,就要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这样,你才能有丰沛的感觉和体验,你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相反,假若你一直是被人作选择,你就没有存在过。

所以,在《1984》中,掌握着主人公生死大权的奥勃良对被掌握者说:“你不存在!”

所以,一个总被父母安排一切的孩子说,他觉得好像自己没有活着,他甚至走路时都感受不到自己的双脚,于是经常摔跤。

存在与不存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命题,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命题。但很多时候,因为选择了还要负责,这很沉重,所以我们主动不想存在。

譬如,尽管遇到了很简单的问题,仍有很多读者给我写信说:请问我该怎么办?

我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办。

假若我这么做了,我既剥夺了你选择的机会,也侵害了你的存在。

我为你作选择时,我存在,但你不存在。

偶尔懒一下,让别人替自己作选择,这比较惬意。然而,一旦这成为一贯的模式,再想赢回自己的存在权,就很难了。

譬如,当纳粹德国将所有人的选择权交给希特勒后,这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只有希特勒存在,其他人都不存在。

这时,谁想显示自己的存在,希特勒就会令你的肉体彻底不存在。

所以,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并因而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以争取你的存在。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

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

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

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这叫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所以,不必将关系中发生的事情简单地归到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相反,我们应该多一只心灵之眼,学会从内在关系的角度上审视自己和对方。

前面一节,讲述了心灵成长的第三个定律,其中讲道,我们所谓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即“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父母”的关系。并且,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基本在6岁前形成。

那么,第四个定律就是,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是我们与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相处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

不过,这个相处模式也有变数。某一时刻,在某个关系中,你会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在另一时刻,你或许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并且,你在将自己内在关系模式向外投射的时候,关系的另一方,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这就是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互动,不只是我们与其他人的言语互动,还有来自潜意识的信息互动。相对于意识层面的言语互动,潜意识的信息互动更重要。

这也不只是我们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的互动,还包括我们通过书本、网络和电视等媒介与其他人的互动。这也不只是我们与人的互动,还有我们与其他生灵乃至大自然的对话。

在这所有的互动中,内在关系模式都是基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内在关系模式一直恒定不变。相反,与其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每一个互动都是机会,即促进你心灵改变的机会。当然,这也常常蕴含着风险,每一个互动都可能把你的心灵拉进黑暗。

如果只讨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关系并非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是两个内在关系模式的互动。

要认识这样的互动,我们就需要多一只心灵之眼,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跳出来,并从一个近乎旁观的视角审视一下你与他人的互动游戏。

他为什么喜欢羞辱同学

与人相处时,我们需意识到,我们面对着的那个人,并非一个简单、单一的人。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系,即这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并且,这个人与你相处时,一定会玩投射的游戏。要么,他会把他内在关系模式中的“内在的父母”投射给你;要么,他会把他的“内在的小孩”投射给你。

这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应知道,一个人怎样面对自己,其实反映着这个人的内心。他怎样对待你,其实反映着他“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相处模式。

同类推荐
  •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精选了哈佛教授在心理学课程中引用、讲述的300个极富思考意义的小故事,旨在让更多的人走进哈佛校园,听一堂生动有趣的哈佛心理课。《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由牧之等编著。
  •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际交往进行全新梳理,别具匠心。它在对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实验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经典故事,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社交中做到剖析自我,认识他人,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人脉,成为受欢迎的人,使我们既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无往不利,也能够在求人办事过程中如鱼得水。
  • 盲点心理学

    盲点心理学

    生活中,我们有着太多视而不见或者考虑不周,有着太多的心理盲点,这些盲点大多是因为我们不自知造成的,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人性盲点有着两面性,如果我们了解不够,我们可能就会深受其害;如果我们能充分了解并运用它,那么,它将让我们的人生收益。本书从人生、生活、人际、思维、成功、工作、恋爱七个方面出发,列举大部分人在每个方面常存在的盲点,让我们做事少出错,并且减少因为不当与不自知的言行造成的各种错误。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而又深刻的故事,揭示了大部分人可能存在的盲点,帮助读者透视自我、改善人际,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人的心理修养,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这本工具书简便、实用、易学、能触动人心最底部。让你可以搞定一切你想搞定的人。文雅点就是,与谁都能友好相处并且可以达成你的目标。乐嘉首先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世界,告诉“性格”与“个性”的区别,“行为”与“动机”的不同。然后依次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情感世界、帮你分析性格色彩的职场关系、然后把握生活,最后教你性格色彩的钻石法则。当女人说“我不要你管”的时候,你知道她心里真正的想法吗?当你想和老板谈加薪的时候如何能顺利谈成。不同性格色彩如何理财……
  •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帮你认知心理亚健康人群及理自助的工具书。《抑郁心理》主要从心理层面探究了抑郁的表现、高发人群、预防措施、自助疗法、寻求他助的重要性等,侧重讲解技巧和方法,便于读者实际操作。《抑郁心理》旨在帮助人们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抑郁,并学会从容应对,而不致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实,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将是我们走出抑郁的希望所在。无论是尚未被抑郁困扰的读者,还是已有抑郁征兆的读者,相信都可以从中受益,远离抑郁。
热门推荐
  • 限量版爱恋

    限量版爱恋

    试问人有几条命?三次车祸她还能活着,试问她的命有多硬?第一次让她从灰姑娘变成了公主,真的是一个好的开始吗?第二次车祸如漂白剂抹除她的记忆,她的痛苦能一并除去吗?第三次她对生活绝望了,她的爱情能重生吗?有情人终成眷属,究竟是一个词?还是一段情?
  • 残酷的天意

    残酷的天意

    住在距离二见浦神社一百来米的鸟饲松子,一边喊叫着,一边向神社跑去。这会儿正是早上六点五分,隆冬的乌云里,漂浮着阴冷的雾气。“宫、宫司先生……宫司先生……”正在神社前院打扫庭院的年轻的山口,看到松子气喘吁吁地对他喊道。她穿着毛衣和西服裤,上身还套了一件脏了的日式夹衣。她的表情有些惊慌。“出了什么事?”“反正宫司先生你得到我家……”山口为难地向神社里面看了看,但松子上了台阶大声地喊道。
  • 半世尘埃

    半世尘埃

    为了你我才与魔鬼做交易。全世界的背弃我也不害怕,只要你在。
  • 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

    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

    197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实现伟大转折的一个重要年头。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上,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上,1978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是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此前20年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20年曲折探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此开始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男神的腹黑小娇妻

    男神的腹黑小娇妻

    前世母亲跟着人跑路,父亲自杀,抛下年纪八岁的顾云芷和弟弟两人。重生回到八岁,她要好好活,至于报仇什么,恶人自有更恶的人去收拾。某恶人,我欠你的吗?要帮你收拾那些垃圾顾云芷回眸一笑:你说呢?(这是一本扮猪吃虎,养成的甜宠文!女主有毒前方高能主意!)
  • 孑楼诗词话

    孑楼诗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温故(之八)

    温故(之八)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本书表达了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 承包大明

    承包大明

    一名交易分析员因为一场事故,穿越到大明朝万历年间,成为一位大牙商的上门女婿。他原以为自己也能像穿越小说中那些主角,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富可敌国,妻妾成群。直到他遇见了万历皇帝,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一本万历.....。“陛下,关于草民的佣金.....?”“你放心,少不了你的,朕这就命户部发给你。”“陛下,你先前让我帮你掏空国库,充盈内府,如今国库就只剩下老鼠屎!”“既然如此,那朕就再将国库承包于你。”“.......陛下,草民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你但说无妨。”“MMP!”(PS:粉丝群号:334767198)
  • 听说你不爱我了

    听说你不爱我了

    三年前,他们相爱,陆宸对叶朝歌说:“我娶你为妻,相伴一生。”三年后,他们相遇,陆宸对叶朝歌说:“曼曼离不开我,对不起。”如若爱忘了,我该拿什么挽回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