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99700000020

第20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20)

奥勃良:“我们对别人的好处并没有兴趣,我们只对权力有兴趣……温斯顿,一个人是怎样对另一个人发挥权力的?”

温斯顿想了一想说:“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

这是将凡人推上圣坛的必然结局,那个被置于圣坛的“半神”,不管一开始多么贤明,多么高瞻远瞩,多么能为别人谋福利,但最后,为了证明他拥有无所不能的权力,必然会走到这一步——使你受苦。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我自己看人,一直看的就是一个人整体上给我的感觉。

第一次明确地发现自己这个特点,是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当时,认识了一个女孩,我们很投缘,很快成为知心朋友。认识她三个月后,我一个哥们对她一见钟情,原因是“这个女孩的腿太长了”。

真的吗?我问他。他则嘲笑我说,还说是什么最好的朋友,却连她最引人注目的特征都没看到。

下次再见到这个女孩时,我专门观察了一下,发现她的腿真是长,要比与她差不多身高的女孩普遍长5厘米以上,而她的身高是167厘米。

这个事情触动了我,我开始思考,我看她时,看别人时,到底在看什么?

最终形成的答案是,我看的是一种神情、一种气质。但这说法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我看的是眼前那个人给我的整体印象,一种感觉。

因这一点,我看人的“能力”有时比较恐怖,经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对方很重要的东西。

譬如,也是在大学时,认识一个女孩。她很漂亮,气质看起来也不错,但我看到她时,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好像她是透明的,我可以透过她的身体,看到她身后的东西。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并没有透视眼,这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已。

和她的男友聊天时,我把这感觉说给她的男友听,男友听后非常吃惊地说,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你的感觉怎么会这么厉害。男友继续说,她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女孩,她看似迷人,但内心很空。他早就知道她这一点,但因此更爱她,当然这爱中多了一种懂得与怜惜。

第一流的作品是感觉丰沛的作品

“感觉”这个词,我们经常会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说到。

譬如,我爱读《挪威的森林》《情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给别人介绍这些书时,我最常用的一个说法是“读起来很有感觉”,这时所说的感觉,一样是这个意思。这个作家触到了世界的本相,他的“我”与这个世界的本相相遇,那一刹那产生了强烈的感觉,他将这个感觉表达出来,而被我们触到,我们借由他的作品,与他,也与这个世界的本相相遇。

因此,一个文艺作品,感觉的充沛比什么都重要。作者本人未必能理性地懂得这个感觉是什么,世界的本相又是什么,他常常只能淋漓尽致地描绘,却不能清晰地给予分析和阐释。但是,分析和阐释并不重要,感觉才是根本。

譬如,我前面提到的一见钟情的例子中,我那个哥们说,他是因为那女孩的腿太长而对她一见钟情。但是,这个阐释合理吗,正确吗?依照我对一见钟情的理解,这个解释往往并不正确。一见钟情发生时,会有大量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涌出,我们的意识捕捉不到,但意识仍要努力去解释,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而“这个女孩的腿太长了”,只不过是意识层面的解释。解释够不够清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感觉太强烈了,太要命了。

所以,那些哲学色彩太浓厚的小说,不管作者把话说得多么漂亮,小说中理论的自洽性(即一个理论自圆其说的程度)有多高,我们都不容易喜欢。相反,那些蕴含着浓浓的感觉的作品,我们常常在一瞬间就被触动了。

这样的瞬间无比重要。这一瞬间,我们通过这个作品,与这个作者,与这个世界的某些本相相遇。这种相遇,是我们内心感到充实的根本,是我们的心灵能得以安稳的根本。

国内著名的哲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刘小枫说,描绘人性的哲学家有两种,一种哲学家会拼命构建一个看似完美的哲学大厦,一种哲学家主要就是讲故事。前者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后者如卡夫卡、俄罗斯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刘小枫认为,后者对人性的理解更有价值,我由衷赞同这个看法,起码在我自己这三十多年的人生中,前者对我理解人性几乎没有丝毫帮助,而后者的帮助极大。

由于同样的原因,比较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更喜欢后者,而不是得到更多推崇的前者,因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说教的味道太重了。

一部第一流的小说或其他文艺作品,一定首先是作者的感觉在他的内心开花结果的自然结果。被誉为“动画之王”的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在导演《千与千寻》以及其他动画片时,他首先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感觉。

我们总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觉

丰沛的感觉并非小说家、画家、导演和音乐家等艺术家的特权,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都有纯粹而自然的感觉。所以,我们不是没有感觉,我们只是在后来的成长中,把感觉给丢了。

感觉丢失,首先是因为身边最重要的亲人不断否认我们的感觉。譬如,一个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成人赶上前把他扶起来,对他说:“不疼不疼,别哭了。”

这已算是比较好的做法,更糟糕的做法是,照料者直接训斥孩子说:“摔这么一下就哭了,你怎么这么没骨气!”

这些做法都是在否认孩子的感觉。摔倒了,觉得疼,这是孩子的感觉,但大人说,你不疼。这时,孩子的感觉就混乱了,他为了赢得大人的爱与认可,或者惧怕大人的疏远与惩罚,最后倾向于否认自己的感觉,而认同大人的说法,不哭了,甚至觉得自己也不疼了。

这样一来,他就否认了自己的感觉。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这个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迟钝。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譬如,冬天来了,孩子要出门,他已穿了一件厚厚的外套,但妈妈说:“天冷,再加一件外套吧。”

“我不冷,穿得够多了。”孩子回答说。

“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妈妈训斥他,并不由分说地又给孩子加了一件外套。

再如,孩子已经吃饱了,但大人仍要他继续吃饭。

这些事情,都是在否认一个孩子的感觉。摔倒了,疼,这是他的“我”与这个世界的真相建立了关系,这种疼的感觉会自动让他形成自我保护意识;降温了,冷,这也是同样的含义;吃够了,饱,吃少了,饿,也是同样的含义。

这些所有的感觉,会自动牵引着这个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本相,令他知道该怎样生活,怎样自我保护。但如果他的这些感觉被否定,那么他就只能依靠理性的教条来生活了,而感觉就会离他越来越远。

我自己之所以有那种看似特殊的识人“能力”,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一直以来都尊重自己的感觉,而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的父母很少否定我在这方面的感觉。

不幸的是,我们的感觉能力势必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制,势必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你讲,你不该这样,你不该那样,你的感觉是错的,我们的看法才是对的,感觉是靠不住的,理性才是可靠的……结果,拥有丰沛感觉的人就凤毛麟角了。

那么,怎么恢复你的感觉?答案也很简单——尊重它。

如若你的心中涌动起一种感觉,那么彻底放弃与它抗争。不管它是什么,你都可以由着它在你心中自然地游走。如此,它最终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而且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花,意想不到的果。

你的感觉不能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在我的短文《论单纯》中,我写过这样一个事例:

他是知名的心理医生,她只是一个小女子,他们在一家机构合作。

但是,在和他们交谈几分钟后,我就断定,在看人上,她远比他有眼光。

只因为,她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心,他没有。

所以,不管阅历多丰富,他都是可以被诱骗、被讨好、被糊弄的,而她不会,因为她的心太单纯。

我把这断言说给朋友们,他们被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们是花了数年的时间,经过很多例证,最终才“发现”她的确比他更会看人的。

这只是因为,他们很不单纯,所以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相信”这一点。

我够单纯,所以可以几分钟内得出这个答案。

仅从结果上看,这个事例似乎很特殊,因为我那么快就发现了别人几年才能发现的本相。但从过程上看,我认为它其实一点都不特殊。我相信,“被吓了一大跳”的朋友其实和我一样,一开始一定也会有类似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产生之后,他们不是“由着它在心中自然地游走”,而可能首先是与它抗争,例如质疑这种感觉,评价这种感觉,最终导致不敢相信这一感觉。

当然,质疑也罢、评价也罢,是很隐秘的心理过程,我们必须停下来,进行深度的自我觉察,才能清晰地发觉它是怎么进行的。

一个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她由着感觉指挥自己,但为什么走到了悬崖边缘?

答案很简单,她的感觉并不纯,她的感觉藏着很多欲念。尤其重要的是,她的这些欲念是针对别人的,即她的恋人,她一定是渴望恋人用某种方式爱她。这是欲念,是要求,是要求恋人不顾他自己的感觉,而按照她的欲念来对待她,这不是感觉。

并且,我强调的是,“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我们应先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让感觉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尊重感觉,就是什么都不做,就让感觉在心中自然产生,自然游走,不对它做任何工作,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

有没有一种感觉,其中是没有念头的?你能不能安于这种感觉之上,既不指挥它,改变它,也不以好坏来论断它?试试看。

大扫除……

现代都市,保姆和钟点工越来越流行。

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折算成钱,折算成心情,折算成享受……如此,就不妨请一下钟点工,把所有的日常琐事都交给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

不过,有些时候,我劝你不妨自己做一下家里的清洁工。因为,清洁宛若一个仪式,你在清洁一个又一个的房间时,也仿佛在清洁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心房。

我正在这样做。不过一个80平方米的两室两厅的房子,我已经大扫除快一个月了。

一开始,我想两天内把它收拾干净,但收拾卧室的时候,却忽然感到,自己的内心也同步获得了清洁。清洁地板、擦拭窗台、清洗床单的时候,我的内心经常被触动。这时候,我就干脆停下来,或坐下,或站着,好好地发一会儿呆,让内心的感触自然流动,等这感触完成后,我再继续清洁。

就这样,大扫除的速度慢了下来,一个卧室就收拾了快一星期,卧室里的所有东西都清洁了一遍,而内心里很多东西被触动,很多东西变得越来越清晰。最后,看着洁净的房间,很清晰地觉得,内心里也有一块不小的地盘变得非常清净了。

最近一段时间,内心纠缠得厉害,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情绪,都要梳理。也正在这个过程中,随手翻起了友人送自己的一本书——《灵魂的黑夜》。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一场困扰的婚姻或其他种类的关系中,或者觉得自己被驱使着追求社会成就或经济成就,也许你需要的就是一场大扫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天早晨整理床铺就是一种精神举动。”

这段话直接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让我忍不住想对无数人大喊一声:来一场大扫除吧。

Part 4 七个心理寓言

七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寓言,从故事中获得成长的感悟。

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里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很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同类推荐
  • 行动的策略(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行动的策略(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 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第3版)

    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第3版)

    本书2005年初次出版,2013年再版,先后重印15次,又告售罄。第三版中,作者再做修订、补充,使内容更充实、逻辑更明晰、文字更流畅。版式亦做更新,更符合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全书从回顾催眠术从迷信到科学的历程切入,探索催眠术的生理基础与心理机制,介绍16种简便有效的催眠方法,进而对催眠术在治疗生理疾病、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改善诸方面的应用一一道来。
  • 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生活中的心理操纵术

    生活中的心理操纵术

    口头禅里隐藏着怎样的个性?如何赞美才能让对方心底乐开了花?怎么说可以让听者不知不觉说“Yes”?如何才能给对手最有力的心理震慑?…………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社交生活,却处处隐藏着洞悉人性、掌控人心的心理学智慧。《生活中的心理操纵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社交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学现象及背后的成因,是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大众心理学读物。书中引证了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并引用了诸多心理学实验和心理学术语,集可读性、实用性与科学性为一体。通过学习这些心理学规律,可以让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发展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
  • 青年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青年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为什么会有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背后的心理机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公平意识越强的青年越不会进行网络社会参与?
热门推荐
  • 低调做人的智慧课

    低调做人的智慧课

    《低调做人的智慧课》介绍了低调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人也知道低调做人的重要性,但不知道从何做起,有的人甚至认为低调做人过于消极、被动,无助于个人的生存、发展。这都是不懂得低调做人哲学的应用方法的缘故,低调做人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讲究的是认真做事的精神和审时度势的智慧。
  • 快穿女配:反派boss不好撩

    快穿女配:反派boss不好撩

    小黑:大声喊出我们的口号是什么!池荨:做任务,拆CP,虐渣渣,撩反派,撩完就跑~\(≧▽≦)/~小黑:我怎么不记得有后面这几句…某反:听说你想撩我?池荨:(摇头)某反:听说你撩完还不负责任?池荨:(摇头)某反:听说你…池荨:行行行,我不撩了!某反:不行。撩完就负责。现在,负责!小黑:向恶势力低头。(瑟瑟发抖)[1v1+爽]
  • 韶华不为少年留

    韶华不为少年留

    我还以为我的同桌一定是小巧玲珑那个类型的,没想到她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我觉得她很伟大,她笑眯眯的问我:“妞,你有喜欢的人吗?”我花了一分钟调整了一下面部的表情,又花了一分钟思考我该怎么回答,结果我很白痴的说:“没啊。”出于礼貌,我又回了一句:“你呢?”“呵呵,我有没有关你屁事啊?”我的脑袋轰隆一声,爆炸似的冒出两个字,“变态!”认识于喵喵的第一天,我对这个世界绝望……
  • 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

    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到老年最高的追求无过于“多福”和“长寿”。福寿,自直以来便是人们向往的人生价值。其实,幸福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拥有了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最幸福的人。《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心态养生、运动养生、交友养生、精神养生、身体健康警报。《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在阐述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知识时,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非常方便中老年朋友阅读。《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是儿女孝敬父母的最好礼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竹马师兄请放手

    竹马师兄请放手

    自从她被捡回家,就过上了宠宠宠的生活。人人都知道,宋元派的掌门师兄是出了名的宠师妹。师妹闯祸了,没事,师兄扛着,师妹受伤了,没事,师兄疼着。千般宠溺,万般疼爱,最后师妹却被别人拐跑了。叔可忍,婶不可忍!宋慕骁怒,拍桌而起:“把她给我抓回来!”于是宋元派全员出动,势必抓回掌门师妹。被抓回来的宋傲珊委屈:“我做错了什么?”宋元派众人异口同声:“生下来!”
  • 米粮库胡同往事

    米粮库胡同往事

    本书是吴雅山老师多年实地走访、各方搜集信息而著,写了几百年来米粮库胡同一带的著名景物、人物、历史故事,还有作者作为京城百姓的切身体会和经历。
  • 华谊内幕

    华谊内幕

    本书将为你揭示明星“梦工厂”——华谊兄弟公司制造一部部大片的诸多内幕、令人惊异的商业逻辑和成功背后的种种奥秘,首次为你揭开华谊兄弟高速持续成长之谜。
  • 独家秘宠:小娇妻,不要逃

    独家秘宠:小娇妻,不要逃

    这是一个落魄理发师与落魄总裁之间的故事。上帝不会亏待任何人,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注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哪怕窗外是漆黑的夜色,也终有会迎来黎明的那天!席无尘和田甄之间的相遇,想必就是上帝给她们打开的一扇窗。
  • 军统局的特殊女客人

    军统局的特殊女客人

    一份关于日本海军、空军的密码本,引发了一场发生于美、中、英同盟国之间的间谍游戏。有人要给予,有人要索取,有人要观战,间谍便成为这场游戏中的主角。他们彼此算计,层层导演,但直到最后才明白,原来一切都只是演戏,如此而已……1941年,欧洲大陆沉浸在一片血火硝烟之中,希特勒的数十万精兵云集英吉利海峡,大有问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之势。7月,希特勒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做了长篇发言,对丘吉尔进行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臭骂。但是丘吉尔对希特勒的演说不十分感兴趣,这就激怒了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