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14000000005

第5章 中医之基本理论

第一节 医理溯源

一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始于《周易》;五行最早见自《尚书·洪范》。此两种学说,俱近似哲学家之所谓本体论,亦为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中归纳之所得,用以解释万事万物之内外联系者。以今日眼光观之,阴阳学说为朴素之辩证唯物论,乃用以说明一切事物俱有相对之两面,是统一,又是斗争,故能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五行说乃更进一步对于复杂事物之分析方法,用金、木、水、火、土之五种代名词,推演相生相克、相侮制化等之正常平衡与反常变化规律。

须知阴阳五行学说,乃思想上之一种哲学体系,在古代中国,乃普遍存在于一般学术中,并非医家所独有,吾人试翻《汉书·艺文志》,即知尚有专门之阴阳家,其余之方技、神仙、道家、儒家,无有不讲阴阳者,而专门之阴阳家,后来流为数术,其中且有上溯河洛易卦,配合方位经纬,年月日时干支五行者,静心体之,别具风趣,但与本篇关系较疏,兹不具论。

因阴阳五行学说,贯串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各方面,若不熟悉其内容规律,则对中医之基本理论,根本无法认识运用,故此处特就古书所载扼要说明,其详则待各章分别推演。

(一)阴阳

一阴一阳,即是一正一反之矛盾的对立面。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等。总而言之,世间万事万物,无有不具阴阳,亦无有不为阴阳所范围者。

以言医学:

在生理方面,以体表为阳(皮毛、肌肉、筋骨等),体内为阴(脏腑);六腑为阳(主消化传导),五脏为阴(主藏精气);背为阳,腹为阴;上焦为阳,下焦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用为阳,体为阴。并且人类由父母媾精而孕育,故先天即具有阴阳之二,父体白大(即元精)为真阴,母体红大(即元气)为真阳,此即修养家之所谓真性命。真性真命,合一无分,一有偏胜,即呈病征,发为寒热,此中医辨证之所以必须首辨寒热。

在病理方面,表证属阳,里证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形寒倦怠,少气懒言为阳虚(机能衰弱);贫血萎黄,遗精消瘦为阴虚(物质损失);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凡一切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等亢奋倾向者为阳证。凡一切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等衰退倾向者为阴证。

在诊断方面,舌质红绛属阳,青淡属阴;舌苔黄燥属阳,白腻属阴;脉象浮大滑动数为阳,沉弱涩弦迟为阴;面颜红黄明艳为阳,青灰暗淡为阴;口气粗臭为阳,细冷为阴。

在治疗方面,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润者燥之,燥者润之;上者下之,下者上之;结者散之,散者敛之等,俱是阴阳之运用。

在药性方面,气味最要,气为阳,味为阴;温热属阳,寒凉属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浮为阳,沉降为阴。

总之,阴阳在中医概念上,乃相反相成者,吾人在治病与预防中,即在使阴阳和调,使体内阴阳偏衰偏盛之矛盾统一及体内与体外环境之统一。

(二)五行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为五种物质之表象,乃五个代名词,亦等于一种代数式。考古人创此学说,意谓五种物质,为宇宙万物构成之基本元素,与佛氏“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之说略同(地即土,风属木——东方生风,风生木——空表空间,识表生命感觉),因原始人类,直觉观察大地为土,能生万物,能载万物,亦能覆灭万物,故有土为万物之母说。又每见春气阳和,草木万类滋生,是大地之上,木为最繁,而木实为一切植物之代表。水火为自然界寒热之征,亦为人类生活所必赖;金性坚刚,能制作器具,促进生产,凡此皆为吾人生存之所必依者,故《左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古人以人为最尊最灵,故为五行之主。然其本身,亦不出阴阳五行之范畴,故曰:人身自具一阴阳,或人身自具一天地。此即天人相关,三才一贯之说所由来。有阴阳,即有五行,故内而五脏六腑,外而七窍体态,皆莫不有五行之区分。

阴阳互根,五行亦系互成,故有相生、相克、相侮、制化之关系。

相生即是相互滋生或助长。五行相生之规律是木→火→土→金→水→木。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每一行俱有生我、我生之关系。例如火为木生,是生我者为木,而火又能生土,是我生者为土。若以母子比譬,则木为火母,土为火子,其他四行,依此类推。

相克即是相互约制和克服。五行相克之规律为金→木→土→水→火→金。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周而复始。每一行俱有克我、我克之关系。例如木受金克,是克我者为金,而木又能克土,是我克者为土。亦即金为木所“不胜”者,土为木“所胜”者。

相侮即是反克,乃是一种反常现象。例金本克木,但在某种情况下(如木旺金衰),则木反乘金,其他例知。

制化乃相生相克之间,相互为用之关系。例如金克木,而木即能生火以制金;木克土,而土即能生金以制木。于此可证五行之相生相克,乃互相为用,互相约制,故能维持平衡,生化无穷。

凡相生、相克、相侮,均须本身气盛,方能发生作用。否则生者不生,克侮无权,此亦规律。

五行学说,在医学上之具体应用,约有两端。

第一,在于将人体组织与外界之自然现象联属一气。

今据《内经》记载,择要列表如下。

于此可知方位、季节、气候、动、植、气、味、色、音、数、脏、窍、形、志、病所、病态等,皆莫不有五行之属性,亦即莫不互相关联而成一有机复杂之统一体。

第二,则在辨证论治上之运用,可以五行学说指示正常生理之相对平衡,及感染疾病之传变规律,而做治疗与预防之正确措施,此即《内经》、《难经》相乘、反侮、母病及子、子病犯母、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诸说之所本。其中,正邪为自病;虚邪从后来,即母病及子,如肝病传心,心病传脾之类;实邪从前来即子病犯母,如肾病传肺,肝病传肾之类;贼邪从所不胜来,如肺病传肝,肝病传脾之类,即是相乘;微邪从所胜来,如肺病传心,肝病传肺之类,即是反侮。

以肺病为例:如咳喘而见呕哕,小便不利,兼见恶寒发热等症,此外寒搏内饮于肺之本脏,当以散寒逐饮而从肺治为是。如久咳肺虚,食减便溏,是肺病传脾;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脾为母,肺为子,今金病及土,是为子病犯母;咳虽肺病,此时则不能专从肺治,而尤当以健脾和胃为主治;中土既实,肺气自复,而咳嗽亦自止矣;是为补土生金,虚则补其母之法。如咳而多痰,腰疼脉细,或兼见遗精,此肺实于上,肾虚于下;若专治肺实,将使肾气益虚,若纯补肾虚,又将使肺气更实,因肺金肾水,有子母相生关系;故当肺肾并治,子母同调为法。又如咳喘少痰,息短音低,腰痠溲频,动喘益剧,此肾虚不能摄纳肺气所致;金本生水,但肾水不足,则亦影响肺金之化源,此子盗母气之说;故治宜补肾纳气为主,是为子能令母实之法。又如喉痹作咳,两胁掣痛,此木亢火炎,肺失清肃所致,是谓反侮,则治宜清金制木;肝木得平,肺金自治。

以肝病为例:如头痛眩晕,而见面红目赤,脉弦而劲,是肝阳上升,木火偏亢,直泻肝木实火即得;如眩晕而见肌肤憔悴,时有虚热,则是水不涵木,又当大补肾水为主(滋肾水以涵肝木,亦即虚则补其母);又如目黑头眩,而见咳嗽痰涎,胸膈痞闷,不思饮食等症,则是肺阳不足,气不宣通,津液不能布化所致,此肝木太旺,金衰不制,木复生火所致,治以培土生金为主外,当兼宣肺气以制肝木。

以脾病为例:如泄泻一症,见不思饮食,食即欲泻,胸腹痞闷,四肢无力,此脾阳亏虚,健运无权,当以补脾为治;如兼湿困则当兼燥其湿;如五更泄泻,胃呆食少,不甚复痛,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当补火生土;如痛泻兼见,痛因木旺克土,泻为脾阳亏虚,则当培土抑木。

以心病为例:如心悸不寐症,见神烦怔忡,大便秘结,口舌生疮诸象,此心经自病,当泻心火,补心血;若症见食减便溏,倦怠无力,此脾虚累心,子夺母气,则当培土为主,兼养心神;若不寐而见潮热盗汗、咳嗽吐血,则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虚劳证,则当以壮水制阳为主。

以肾病为例:如遗精一症,见有腰痛、头晕、耳鸣而滑遗者,此精关不固,治以补肾固精为主;如思虑无穷,所愿不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致遗者,则宜清火宁水,心火得平,肾水自安,遗精渐止矣;如悲愤抑郁,肝火偏盛,肝主疏泄,肝火旺则疏泄太过,肾失闭藏而遗,则宜暂时清泄肝火,使肾复其常,此实则泻其子也;如素体虚弱,常有腰酸脚软,梦寐惊惕,是心肾两亏,兼见盗汗梦遗者,则为肾水下虚,心火不宁,水火未济也,治宜水火相济,心肾互交为主。

又《内经》亢害承制之说,如云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木气之下,金气承之,水气之下,土气承之,土气之下,木气承之。意谓土旺必克水,而水之子木也,以之承于土之下,则能制土之亢。木亢必害土,如中满倦食等症,当资益肺金,气运健而木亢抑矣。此正子复母仇,五行制化之说之运用。此外隔一隔二,隔三隔四等治法,皆因五行之生克关系而论也。仿此例知,未能一一。

总上阴阳五行学说,二者常交互为用,阴阳之中有五行,五行之中有阴阳,如五脏本应五行,然心肝脾肺肾亦各有其阴阳。疾病之最后确定,不外阴阳偏胜,然详推其病变所在,与传变情况,则又涉及五脏五行。故二说俱为中医理论之基本组成部分,乃相得益彰而绝对不可割裂偏重者,注意勿忽。

二 天干地支

(一)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是为十天干。用配五方,则甲乙配东方属木,丙丁配南方属火,戊己配中央属土,庚辛配西方属金,壬癸配北方属水。

又依次顺数,以一三五七九之单数为阳,二四六八十之双数为阴,故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又依河图生成,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相配合,则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用配脏腑: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傍。此恰表脏为阴,腑为阳(如甲为阳木,乙为阴木)而同位之天干,又互为表里,如甲胆乙肝,一腑一脏,同居东位,互为表里。余类推。

(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是为十二地支。其中以亥子属水,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辰戌丑未属土。

又依次顺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故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以十二支环列,相对为冲,则有子午、卯酉、寅申、巳亥、辰戌、丑未之六冲。

地支中有二合,即子丑、午未、寅亥、巳申、卯戌、辰酉。又有三合,即申子辰会成水局,寅午戌会成火局,巳酉丑会成金局,亥卯未会成木局。

用配脏腑:子胆丑肝寅在肺,卯居大肠辰在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居膀胱酉在肾,戌居心胞亥三焦,十二经络地支配。此除表脏腑互为表里外,兼指每日十二时气血依次灌注脏腑经络之关系。

总上天干地支,亦各具阴阳五行,故可看作阴阳五行之推演,亦为推求五运六气之基本单位。

干以天名,纪天气之变化者,而方位相属,此示天气之交于地而有四时也。

支本表时,而以地名者,此示时地相关,正以地域之运转而有昼夜,十二时即由斯而出也。

人居天地之中,天光下照,地气上承,故天地之变化,人体与之息息相关。

三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源出《内经》,为便了解,特分节论述之。

(一)五运

此即以天干之化合五行纪年运者,十天干两两化合,恰成五数,分配五行,故曰五运。

五运中又有大运、主运、客运之分。

大运亦称中运,统主一年之气候变化。其推算法: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即凡甲年、己年为土运,乙年、庚年为金运,余类推。若就年次推移看,一年一运,甲土、乙金、丙水、丁木、戊火、己土、庚金、辛水、壬木、癸火。即按五行土金水木火相生之序而循环者,三十年为一纪,每运共值六年;六十年为一周,每运共值十二年。

以干分阴阳,阳主太过,阴主不及,如甲己虽同为土运,甲为太过,己为不及。凡太过之年,主本气流行,如甲年即土运流行。不及之年,主克己之气流行,如己年则克土之木气流行。余仿此。

主运按二十四气分排,年年不变,乃以位而相次于下者,即从大寒节为始,经七十三日零五刻,至清明节前三日,是为木运第一。又七十三日零五刻,即至芒种节后九日,是为火运第二。依次至处暑节后六日,为土运第三。至立冬节后三日,为金运第四。至大寒节为水运第五。周而复始。亦即木、火、土、金、水、风、暑、湿、燥、寒之时令气候之常规耳。

客运主一年内异常之气候变化,随年有异,乃以气而周流于上者。其推算以大运为基,仍按五行相生次序,流转推移。如甲己之年,即土为初运,金为二运,水为三运,木为四运,火为五运;乙庚之年,即以金为初运,水为二运,木为三运,火为四运,土为五运,余类推。太过之年(即阳干之年)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之年,大寒后十三日交,名曰后天;平气之年,正大寒日交,名曰齐天。客运太过、不及之所主,其规律与大运相同。

(二)六气

此即以地支对冲两两相配,用表一年中风、热、火、湿、燥、寒之正常气候变化及各年气候之异常变化者,以三阴三阳,恰是六数,故曰六气。其具体配合如下:

子午——少阴 君火

丑未——太阴 湿土

寅申——少阳 相火

卯酉——阳明 燥金

辰戌——太阳 寒水

巳亥——厥阴 风木

六气中有主气、客气、客主加临之别。

主气主一年中气候之正常规律,因一年共二十四节,六气各司四节,各占时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年年固定不变。

此六气流行,仍按五行相生次序推移,不过火分为君相之二,以足六数耳。

客气表气候之异常变化,此即司天在泉,左右间气之说。凡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卯酉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辰戌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巳亥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四间气,即司天在泉各有左右。例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即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左为左间,右为右间;在泉之左为左间,右为右间,是为四间气。此左右皆就本位而定,例前图司天之左间在太阴,右间在厥阴,在泉之左间在太阳,右间在少阳也。余仿此例知。

司天在泉转移,四间气随之而变,中有阳升阴降或阴升阳降之理。如太阳司天时,阳明为其右间,厥阴为其左间;太阴在泉,少阴为其右间,少阳为其左间。若转移至厥阴司天,则太阳为其右间,少阴为其左间;而少阳在泉,亦太阴为其右间,阳明为其左间,是原来太阴在泉之右间。少阴升为司天之左间,而原来司天之右间阳明,则下降为在泉之左间矣。余类推。

凡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司天主管一年之气化,例如子年或午年,即少阴君火之热主一年之气化。若对在泉而言,则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例子午之年,上半年主热化,下半年即主燥化。若合四间气,共为六步,则每步各赅四节,即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之时间之气化。

客气有胜复之说,胜表强胜主动,复表报复被动。如上半年司天发生超常之气候(如偏寒、偏热),是为胜气,则下半年在泉必发生与上半年相反之气候,即是复气。但如无胜则无复,如有胜无复,则生灾害。

又司天在泉虽随年转换,但如气候反常,例今年本是太阴湿土司天,若去年少阴君火之气有余,留而不去(不退位),则影响今年太阴之气不得司天(不迁正),同时其左右间气之升降,亦自随之而失常矣。

客主加临

即以每年轮转之客气加于固定主气之上,以便观察气候之常变者。以主气六步,年年固定不变;而客气六步,年年按次推移,六年方一循环,故如后图。

客主加临司天在泉左右间气流行六步图:

此图示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客气加临主气之六步。内第一层,表主气六步,二层三阴三阳,三层六气所主之二十四节,此皆年年如是,无有变动者。最外第五层表司天、在泉、左右间气之位置,亦系固定不变者。第四层,表逐年流转之六气,即是客气,箭头符号,乃示流转之方向者。

例亥年加临如上图,至子年,则少阴移至司天之位,其余五气,亦挨次左移一位,丑年则太阴司天,寅年则少阳司天。余例知。

至论客气之起止,则申子辰之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子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亥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戌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酉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申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一六天也。巳酉丑之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卯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寅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丑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子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亥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二六天也。寅午戌之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午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巳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辰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卯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寅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三六天也。亥卯未之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气,至春分日酉时之末交二之气,至小满日申时之末交三之气,至大暑日未时之末交四之气,至秋分日午时之末交五之气,至小雪日巳时之末交终之气,所谓四六天也。

客主加临,有顺逆同气之分,凡客克主,客生主,或君位臣者(如少阴君火加少阳相火之上,以君临臣故)为顺。反之,如主克客,主生客,臣位君者为逆。同气即厥阴加厥阴,少阴加少阴之类。

凡顺表本步四节所主之气候异常变化不大,逆则异常变化较大,同气则气候异常特甚。如厥阴风木加少阳相火之上,为客生主,属顺,即主三之气所管之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节,虽有风气流行而不甚,余类推。

(三)运气合参

天干纪运,地支辨气,已如上述,但纪年俱干支各一相配,故五运与六气,必须合参。

首论气运盛衰,即以司天之气之五行与五运中之大运五行合参,此中约有三较:

一、凡气生运者曰顺化,气克运者为天刑,皆属气盛运衰,推算该年气候变化,当以六气为主,五运为辅。

二、凡运生气曰小逆,运克气曰不和,皆属运盛气衰,又当以五运为主,六气为辅。

三、凡运气相同者曰天符,则宜二者并重。

次论年中气候变化强弱。此中亦有三较:

一、凡大运五行与司天之气之五行相合者,如己丑未、乙卯酉、丙辰戌、丁巳亥、戊子午、戊寅申共十二年,是为天符。凡年干与年支俱属阳(太过),同时大运又与在泉之气之五行相同者,如甲辰戌、庚子午、壬寅申共六年,是为同天符,皆主岁气变化速而且强。

二、凡大运五行与年支五行相同者,如甲辰戌、己丑未、乙酉、丁卯、戊午、丙子共八年,是为岁会;凡年干与年支俱属阴(不及),同时大运五行又与在泉之气之五行相同者,如辛未丑、癸卯酉、癸巳亥共六年,是为同岁会,皆主气候变化缓而不烈。

三、凡既逢天符(大运五行与司天之气之五行同),又为岁会(大运五行与年支五行同),如己丑、己未、乙酉、戊午共四年,是为太乙天符,主气候异常变化最甚。

此上盛衰强弱,当并究合参,详加分析为要。

三察平气。乃从岁运之太过或不及,与六气司天及地支五行属性之方位关系而确定者。如戊辰年,戊为火运太过,辰为太阳寒水司天,太过之火为司天寒水之气所抑,戊戌、庚子、庚午、庚寅、庚申亦同。又如辛亥年,辛为水运不及,年支亥属北方水。水运不及,得年支北方之水相佐助,乙酉、丁卯、己丑、己未、癸巳亦同。此太过被抑,不及得助,是为平气,主气候正常,纵有异常变化,亦较微弱。

(四)运气与医学

运气推算之基本为干支,干支之阴阳五行,皆属人定,故以之作为一种标记符号则可。若泥定某干某支属阴属阳,五行为何,且以之例于年岁,而即认定该年之气候即若何,此一见而知其附会穿凿,脱离实际,无异自造谣而即自信之,曷裨实用!故古哲不少对之采取否定态度,不为无见也。然余今仍详列而论之,其意何居乎?

查五运分主客,六气亦分主客,并看加临,主者其常,客者其变,已觉复杂,而运气合参,分盛衰、辨强弱、察平气,尤为奥衍渊微,不易测识。《内经》中论此重点之文,约有九篇,一言以蔽之,正示人以天地人一气相关,互为影响,于临证处方之际,应效之多方兼顾,无微不照,层层推阐,活泼深入耳。故吾人学此,当如学习代数、几何,须于变化中悟之,更当于病变征候之有实据处,体此精神而灵活正确处理之。由虚显实,由实运虚,方为善读古书者。若拘泥不化,如后世论五运,有“丁壬宜和,戊癸宜寒,甲己宜温,乙庚宜清,丙辛宜热”之说;在六气有“子午卯酉宜清,寅申巳亥宜和,辰戌丑未宜温”之说,信如斯言,则大可预拟六气主方,分隶于日历之下,令病家按岁时觅方自服,即能愈病,焉用医为?此则刻舟求剑,转碍经旨,大失运气学说之本意矣。善哉,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正此之谓也。学者其深思明辨之。

第二节 生理机转

医之对象是人,故人体之构造组织,不可不知,是谓生理。但中医讲生理,重在脏腑之功能、组织之联系、病变之反映等,是气化,不是形质;是整体,不是局部;是不断变化,不是静止僵死,故曰机转。凡此皆古哲在气功锻炼中返观内照之所得,与西医解剖尸体之专从形体、局部及静止状态着眼者迥别,不可不知。

一 五脏

脏乃藏义,主藏精气而不泻。共有五脏。

(一)心脏(丁、午)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藏神,主生血,故多笑知其神有余,悲哭知其神不足。心之合脉也。其充在脉,其华在面,其主在肾(火须水济)。为君主之官,神明所出,与小肠相表里(即与六腑配合)。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亦开窍于耳),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其液为汗,其荣为色,其臭为焦,其数七(火之成数),其谷黍,其畜马(一作羊),其虫羽,其果杏,其菜薤。心恶热,其病噫,气通于夏,夏气不和则伤心。性喜宣明(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欲软,宜食咸以软之。心苦缓,宜食酸以收之(咸补甘泻)。

心之外卫为包络,亦称膻中,乃心主之宫城,与三焦相表里,代行心脏功能。

(二)肝脏(乙、丑)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藏魂与血,故易怒知其血有余,恐怯知其血不足。肝之合筋也(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其主在肺(木赖金平),为将军之官,谋虑所出,与胆腑相表里。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其液为泪,其臭为臊,其数八(木之成数),其谷麦,其畜鸡,其虫毛,其果李,其菜韭。肝恶风,其病语,气通于春,春气不和则伤肝。性喜条达(悲怒气逆则伤肝),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肝苦急,宜食甘以缓之(辛补酸泻)。

肝为女子之先天,故调经种子,必须着眼。

(三)脾藏(己、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藏意,统血,主运化,主形,故腹胀溲涩,知其形有余,四肢不用,知其形不足。脾之合肉也(其充在肉),其华在唇(其荣唇也),其主在肝(木能疏土),共胃为仓廪之官,五味所出,亦与胃相表里。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其液为涎,其臭为香,其数五,其谷稷,其畜牛,其虫倮,其果枣,其菜葵。脾恶湿,其病吞,气通长夏,长夏气逆则伤脾。性喜健运(饮食劳倦则伤脾)。脾欲缓,宜食甘以缓之,脾苦湿,宜食苦以燥之(甘补苦泻)。

脾为人身后天之本,故内伤杂证,必须着眼。

(四)肺脏(辛、寅)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藏魄,主气,司清肃,故咳嗽气喘,知其气有余;少气,呼吸不利,知其气不足。肺之合皮也(其充在皮),其华在毛(其荣毛也),其主在心(离照当空,阴霾潜形,心肺阳和,痰饮自销)。为相傅之官,制节所出(心主血,肺主气,血赖气运,如君相相辅,又上布津液,下行糟粕,升降有节,启闭有时,一一如律而无僭越,故曰制节)。与大肠相表里,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欬,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其液为涕,其臭为腥,其数九(金之成数)。其谷稻,其畜狗,其虫介,其果李(按李已属肝,似应以梨或桃补之)。其菜韭(按韭已属肝,上意李韭俱肝肺相同,此正示肝肺相关,大宜着眼)。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其病欬,气通于秋,秋气不和则伤肺。性喜清肃(心火内灼,则肺叶焦举)。肺欲收,宜食酸以收之。肺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之(酸补辛泻)。

(五)肾脏(癸、酉)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藏志与精,主作强,故腹泻胀满,知其志有余,厥逆知其志不足。肾之合骨也(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其荣发也),其主在脾(水为土制,则无泛逆)。为作强之官,伎巧所出(精神足则伎巧多),与膀胱相表里。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其液为唾,其臭为腐,其数六(水之成数),其谷豆,其畜彘(猪),其虫鳞,其果栗,其菜藿。肾恶燥,其病欠与嚏,气通于冬,冬气不和则伤肾(久坐湿地,强力入房,则伤肾),性喜润下。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苦补咸泻)。

肾为男子之先天,左水右火,是真阴阳,与人身精力、生殖最有关,故肾虚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腰痛胫酸,精滑精寒,阳痿早泄,懈怠思卧等症蜂起。

二 六腑

腑主传化水谷而不藏。共有六腑:

(一)胆(甲、子)

胆为清净之腑,中正之官,又为奇恒之府,主决断,为肝之表,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人身心为君火,胆与命门为相火,胆火偏亢,则有急躁易怒、头胀胸闷、胁痛口苦、呕吐苦水等症发生,如偏虚寒,则又产生胆怯、失眠等症。

(二)胃(戊、辰)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之泉源,故《玉版篇》言:“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中医谓肾为先天之根,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脾表),纳谷者昌,绝谷者亡,如胃气竭绝,则脏腑失后援。凡脉失冲和为无胃气,或真脏脉现,其病多危。

(三)小肠(丙、未)

小肠为受盛之腑,主化物,为心之表,在胃中腐熟之水谷,一至小肠,即分清别浊,使精华归五脏贮藏,糟粕归六腑排泄,并使糟粕中水液归膀胱,渣滓归大肠。凡心中有热,小便每见赤涩,必清必利小便为治。又大便水谷下利,每见小便短闭,甚或溲血,所以治腹泻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一法。

(四)大肠(庚、卯)

大肠为传导之府,主排泄,为肺之表。小肠中之糟粕,经此而输送体外,完成最后消化过程。凡大肠有病,如泄泻、秘结、痢证等,须兼清金理气,疏肝实脾利小便等,酌宜取用。又可知全身各系统,皆息息相关,成一整体,绝不可孤立局部看问题。

(五)膀胱(壬、申)

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为肾之表。因气化始能出,若肾气不足,则气化失常,或癃闭不通,或遗溺不禁,或水津不布,除正治之外,每须兼用温肾之法,不可不知。

(六)三焦(丙、亥)

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所出,有上中下之别。上主纳,指呼吸与食物之摄取。《素问》谓:“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是又能通达卫气。中主化,《灵枢》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指腐熟水谷,吸化精华,以生化气血,滋养全身。下主出,指分别清浊,通行二便。三焦为包络之表,脉络相通,包络为心主之外卫,三焦为脏腑之外卫,均称相火而属阳。

附:奇恒与传化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奇恒之府,意谓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形似腑而作用似脏之一种内脏组织。此种组织与脏腑皆有联系,如脑与心肝相关,又与髓相关,髓与骨相关,而骨属于肾,故脑肾相关。女子胞即子宫,乃冲任督三脉之所起,属肝。因行经、养胎均须血,故又与心脾相关。

传化之府与奇恒对称,即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五腑之专属消化系统者。

三 经络

脏与脏、腑与腑、及脏腑与体表各器官组织间之联系通路,是为经络。经有“经”义、“直”义,有如主要通路,长江大河然。络有“纲”义、“横”义,有如旁蹊曲径,溪涧沟渎然。乃内根脏腑,运行气血,发为营卫,使脏腑组织之间,阴阳平衡,内外调协,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者。

经络之重要,《灵枢》云:“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又曰:“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嘉言亦云:“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别络,以及若干支络与孙络。

十二经脉,即三阴三阳,各分手足,是为正经。其循行路线简要口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脏”。即手阴经从胸走手而交于手阳经,再由手阳经从手走头而交于足阳经,再由足阳经从头走足而交于足阴经,再由足阴经从足走内脏,而交于手阴经。亦即在脏腑头面四肢之间逐经相传,构成一整体循环。凡属腑而行及四肢外侧面者为阳经,属脏而行及四肢内侧面者为阴经,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如此手足阴阳,各有三经,共成十二经。兹列表如下。前表所示有五:

1.经脉与脏腑之主要关系。即经脉在体内,各与其源出之脏腑发生直属关系外,并与其相为表里之脏腑发生联络之关系。如手太阴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脉属大肠络肺等等。

2.经脉在手足与互为表里之经,同样有阴阳传属关系。如手太阴经脉在手交于手阳明经脉,足阳明经脉在足交于足太阴经脉。

3.阳经与阳经,在头面有手足同名之相传关系。如手阳明经脉在鼻旁交于足阳明经脉。

4.阴经与阴经,在内脏有同性异名之相传关系。如足太阴脾传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传于手厥阴心包等。

5.经脉所运行之气血,由中焦水谷之气所化,经脉于中焦受谷气之精微,上布于肺,自肺开始,逐经相传,即由肺而大肠,而胃,而脾,而心,而小肠,而膀胱,而肾,而心包,而三焦,而胆,而肝,复注于肺,成一循环。

兹再将十二经循行部位,依次扼要叙述如下。

(1)手太阴肺经脉

从中焦起,向下络大肠,回绕胃上口(贲门),上贯膈膜,入属肺脏,再自喉管(气管)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从手少阴与手厥阴两经之前方,下达肘中,循前臂内侧,经掌后高骨下缘,入寸口,上手鱼际,沿手鱼际边缘,出拇指尖端。

其支脉从腕后直走食指拇侧之尖端,与手阳明经脉接合。

(2)手阳明大肠经脉

起食指尖端,沿食指近拇指侧之上缘,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上入腕上拇指后两筋之间凹陷处,沿前臂前上方,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走肩峰前缘,与诸阳经相会于柱骨大椎之上,再向下入缺盆,联络肺脏,下膈,入属大肠本腑。

其支脉从“缺盆”上走颈部,通过颊部,入下齿龈,回转绕至上唇,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交叉于“人中”,夹行于鼻孔两侧,与足阳明经脉相衔接。

(3)足阳明胃经脉

起鼻梁凹陷部,旁纳足太阳经脉,入上齿龈内,复出环绕口唇,交叉于唇下沟之“承浆穴”处,再退沿腮下后方出“大迎穴”,沿“颊车”上行耳前,过“客主人”穴处,沿发际到额颅。其支脉从“大迎”前下“人迎”部,沿喉咙入“缺盆”,下膈膜,入属胃腑,联络脾脏;其直行脉,从缺盆下行乳内部,再下挟脐而行,直至阴毛两侧之“气街”部。又一支脉,从胃下口“幽门”部走腹内,下至“气街部”,与前脉汇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至足面,入足次趾外间。又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别走中趾外侧。又一支脉,从足面走入足大趾,出大趾尖端,与足太阴经相接合。

(4)足太阴脾经脉

起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半圆骨,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方,穿过足厥阴肝经前面,上行股内侧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散于舌下。有一支脉,从胃腑别行,上过膈膜,注于心中,与手少阴经相接合。

(5)手少阴心经脉

起于心中,出属心所系附之脉(心系),下过膈膜,联络小肠;分出之支脉,从心系上挟咽喉,连系于眼珠后与脑连系之脉络(目系);直行之脉,从心系上行于肺部,横出腋窝下,沿上臂内侧后缘,从手太阴与厥阴之后方,沿小指内侧至尖端,与手太阳经相接合。

(6)手太阳小肠经脉

起小指外侧尖端,沿手外侧至腕,过锐骨直上,沿前臂下缘,出肘后内侧两筋之间,再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相交于肩上,入“缺盆”,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膈膜至胃,下行入属小肠本腑。有一支脉,从“缺盆”沿颈上颊,至眼外角转入耳内;又一支脉,从颊别走眼眶下部,至鼻行于眼内角,斜行而络颧骨部,与足太阳经相衔接。

(7)足太阳膀胱经脉

起眼内眦,上过额部,交会于巅顶。由此分出一支脉,从巅至耳上角;直行之脉,从巅顶入里络脑,回出下行项后,沿肩膊内侧,夹行于脊柱两旁,直达腰中,并沿膂内深入内腔,联络肾脏,入属膀胱本腑;更从腰中分出一支脉,挟脊柱穿过臀部,直入膝腋窝中;又一支脉,从左右肩膊骨,通过肩胛,夹脊柱,由内部下行至“环跳”穴处,沿股外侧后缘,向下汇合前一支脉于膝弯之内,由此向下穿过足跟,出外踝之后方,沿小趾本节后圆骨,至小趾外侧尖端,与足少阴肾经脉相接合。

(8)足少阴肾经脉

起足小趾下,斜走足心,出内踝前大骨下陷中,沿内踝骨后,转走足跟,由此上腿肚内侧,出膝弯内缘,通过脊柱,入属肾脏,联络膀胱。直行之脉,从肾上行至肝,通过膈膜入肺,沿喉咙,挟舌根;另一支脉,从肺出走,联络心脏,再汇注于胸中,与手厥阴经相衔接。

(9)手厥阴心包经脉

起于胸中,属于心胞络,下过膈膜,从胸至腹,挨次联络上中下三焦;有一支脉,从胸走胁,当腋缝下三寸处,上行抵腋窝,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两筋之间,入肘中,下行前臂掌侧两筋之间,入掌中,沿中指直达指尖;又一支脉,从掌内沿无名指,直达指尖,与手少阳经脉相接合。

(10)手少阳三焦经脉

起无名指尖端,上出两指中间,沿手背至腕部,出前臂外侧两骨中间,上穿过肘,沿上臂外侧上肩,交出足少阳经之后,经过“缺盆”向下,分布于两乳间之“膻中”部,与心包脏相连络,下过膈膜,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有一支脉,从“膻中”出“缺盆”,上走项连耳后直上耳上角,由此屈而下行,绕颊至眼眶下;又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过“客主人”穴前,至眼外角,与足少阳经相衔接。

(11)足少阳胆经脉

起眼外角,上行头角,下至耳后,沿颈走手少阳经之前至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经之后,入于“缺盆”;有一支脉,从耳后入耳内,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又一支脉,从眼外角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经会合,至眼眶下“颊车”之上,再下颈与前一脉相合于“缺盆”,然后向下走胸中,通过膈膜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肋里,出少腹两侧“气街”部,绕阴毛之处,横入“髀厌”(股关节)中;直行之脉,从“缺盆”下腋沿胸,过季胁与前一支脉会合于“髀厌”,再下沿髀关节之外侧,出膝外廉,下走外辅骨之前,直下至外踝上部之骨凹陷处,出外踝前,入足小趾侧第四趾内;又一支脉,由足背走大趾,沿大趾次趾侧之骨缝,至大趾尖端,并回转穿过爪甲,至爪甲后之三毛处,与足厥阴经脉相接合。

(12)足厥阴肝经脉

起足大趾丛毛之边缘,沿足背上至内踝前一寸处,再由踝上八寸,交叉到足太阴之后,上膝弯内缘,沿股内侧,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少腹上行,与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联络胆腑,上贯膈膜,散布胁肋,沿喉咙后面,过腭骨上窍,连于目系,出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中央;有一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行唇内;又一支脉,从肝脏过膈膜,注于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衔接。

奇经八脉,即冲、任、督、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乃调节正经而补不足者。冲脉走腹内,散于胸中;任脉沿腹内行于身前,主一身之阴;督脉沿脊内行于身后,主一身之阳,此三脉皆起会阴,一源而三歧。带脉则环绕季肋下,犹如束带,总约诸经。阳跷行肢体外侧,阴跷行肢体内侧。维系诸阳经者为阳维,维系诸阴经者为阴维。八脉中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合,称十四经,最为重要,兹将八脉略为详述如后。

(1)冲脉

冲与任俱起于少腹之胞中,向上循于脊里,为全身经络之海,至其浮行于浅表部之经脉,沿腹向上,会于咽喉,再别行绕络唇口。

(2)任脉

起“中极”之下“会阴”部,上出毛际深部,沿腹内上过“关元穴”到咽喉,再上至颊下,走面部,深入眼内。

(3)督脉

起于尾闾骨端,“长强穴”后之“会阴”部,上循脊柱,至脑后凹陷中之“风府穴”,进入脑内,再上巅顶,沿额下行至鼻柱。

(4)带脉

起于胁下,环绕身躯腰腹部一周。亦云当肾十四椎,出属带脉,围身一周,前垂至胞中。

(5)阳跷

起于足跟,沿足外踝而上行至脑后“风池穴”处。

(6)阴跷

乃足少阴肾经所别出之一支脉。起于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经内踝上部,直上沿大腿内侧入小腹,上沿胸腹内部,入“缺盆”,再上出“人迎”动脉之前,入“骨”部,至眼内角,与足太阳经相合。

(7)阳维

起于诸阳经交会处。

(8)阴维

起于诸阴经交会处。

陆士谔氏曰:“阳维、阳跷两脉附于太阳经,行身之背,当从太阳论治;阴维、阴跷两脉附于太阴经,行身之前,当从太阴论治”。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所别出,循行于阴阳经之间,离合出入,表里配偶,着重在深部之联系。

十二经筋,则起于肢末,行于体表,终于头身,而有三阴三阳之相合,着重在浅部之分布。

十五络,为经脉传注之纽带。其他支络与孙络,则错综分布于诸经之间。

十四经各有穴位,为脏气输出而聚集于体表之部位,通称俞穴,共有三百六十余穴,为针灸所必遵。

在内科方面,则由所病之部位,可以测知何经何脏之病,于诊断用药,俱有关系,另见“病候”节。

四 津、液、血、气与精、神

津与液,为体内一切水液之总称,乃饮料食物通过胃、大小肠、膀胱等脏器之通力协作,化生而成。又因肾为水脏,三焦为水府,脾主运化,肺主一身气化,故对津液之生成、分布、调节、转化与水分之排出等,皆有密切关系。津属阳,随卫气而敷布于全身,温润肌肉,充养皮肤,溢出体表则为汗。液属阴,性柔濡,循经脉随营血而输注关节,便利屈伸,渗溢骨空、脑腔,补益精髓,流及体表,润泽皮肤。又涕、泪、涎、唾、汗五液,皆津液通过五脏转化而成,肾主五液,尤为重要,故人身内而五脏,外而肌肤七窍关节等,无一处不赖津液以维持其常态。如津液亡脱,在津为腠理开,汗大泄,在液为身体枯萎,毛发憔悴,耳鸣胫痠,骨属屈伸不利。津液通过中焦作用,可以转化为血,《内经》又谓津液气血精脉,名虽有六,实只一气,故保津可以保血,养血亦可生津。凡大汗、大吐、大泻,或温病耗损津液时,必相继出现气短气少、脉微细、心悸怔忡、四肢厥冷等气血亏虚症候。大量失血以后,亦往往出现口燥渴、小便少、大便难等津液不足现象。故《灵枢》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伤寒论》有“诸亡血家不可汗”之禁例,温病家首先注重“存津液”。

血与营往往并称,皆源于水谷中之精气。《灵枢》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又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故具体而言,即中焦吸收饮食之精微,通过气化作用,成为营气,营气所泌之津液,注入脉中,即成为血,而血又与营气相并,循行于血脉之中,内注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全身无不受其营养,故曰:“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营血为精神活动之物质基础,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凡营血充足,则精神旺盛,意识灵敏,否则虚衰昏乱。又精神刺激过度,亦可影响血液,如盛怒则气逆,血涌或呕,抑郁则气陷,脱营失精。一般治疗血证,皆在心肝脾三脏着眼,若效果不彰,则更进一步,从肾脏立法(以肾为先天)。

“气为血帅”,重要更甚于血。古云:“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在胞胎时,全赖脐带连接冲任二脉,与母体相通,以禀受先天之气。出胎以后,则又赖后天之气(呼吸空气、饮食水谷)为充养。《素问》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意谓气作用于物质,物质因运动而发生转变,不断运动,不断转变,是为“生化”之道,亦即“气化”作用。凡人体摄取饮食,欲使之变为体内之营卫气血、精气、津液等物质,以营养全体,并产生脏腑器官之活动能力,以至整个机体之内外各器官、各组织、各经络之调协作用,无一不赖气之生化与运转。气之含义最广,然最要者,厥为真气(亦称元气、精气),乃水谷之气与天空之气并合而成,用以充养全身,且为诸气之根本者。在上焦曰宗气(亦称大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其次卫气,亦由饮食水谷通过脾胃消化吸收而成,与营气同源,而运行道路不同,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素问》谓:“系水谷之悍气”,故其性质流利迅速,分布脉外,达于四肢,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至于肓膜,散布于胸腹之中。其功能专司腠理之开合,抵抗外邪之侵袭,于肌肤知觉,睡眠活动,与人体适应环境之能力,皆有密切关系。

总上卫气营血,虽系同源异流,然时刻相随,周流回旋,如环无端。卫外所以固营,实营亦能充卫,故《素问》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相互化生,相互协调,犹如天之阴阳,分之则二,合之则一,不可分割者。

精为人体之主要营养物质,有余时,均藏于五脏,故《内经》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凡六淫七情伤害人体,皆有损精气,故《内经》有“失精”之病名。又“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味伤形,气伤精”,此皆泛指全身广义之精而言。至《素问》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又《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涩,皮肤坚而毛发长”,此又指明狭义之肾脏所藏之精为先天之精,乃人体生命之基础。至“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是为后天之精,则指出生之后,专赖饮食水谷之精为给养矣。

神乃人体生命活动最高之总体现,故《素问》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至《灵枢》谓:“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又谓:“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亦谓:“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乃明示人在父母媾合成胚之时,神已同时孕育,既生之后,又赖饮食营养。神与五脏关系至密,《素问》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谓神、魄、魂、意、志,名虽有别,同为神属。《灵枢》又谓:“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此又说明五脏虽各有神,而心脏之神有统率并代表其他四脏之功能。健康之人,神气必充沛活泼,一有疾病,神气每呈相反情况,如目无光彩,精神疲惫,甚则言语失常,虚空见鬼,或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寻衣摸床,撮空理线等。病情至此,其势已危,此乃临症辨析安危之要法。

精气神三者,古人称为三宝。综上以观,精乃先天肾气结合后天水谷之精气所化生之物质,为人体各种活动之物质基础;气乃精与水谷之精微,以及所吸入之大气所产生之生理功能;神乃指人体一切活动之总机括。气产于精,精生于气,精气充足,神自壮旺,神若不足,精气必竭。精损必耗气,气伤必弱精,而心神过损,亦能影响精气,衰弱形躯,故《灵枢》谓:“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

在气功疗法,饮食入胃,化为津液,液冥化血,营养五藏,脏气英华,入肾化精,精化为气,气转益神,不特疗治疾病,而且保健延年,古称寿高而健者为仙,故云“医道通仙”,即此可证。

同类推荐
  • 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经典

    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经典

    本书从广泛性和实用性的角度考试,本书编译出《格言》、《论外科》、《论预后》和《誓言》4部分。格言共分7个部分,约300条。内容均为有关医学保健的精辟论断,对医务保健工作行了高度的概适。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而言,的确有不少值得借鉴参考的地方,可以用它作为自己从事医学事业的行为准则和指南。另一方面,该书也适合广大的一般读者,因为并非一部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能为大家受的、通俗易懂的读物,其中不乏人生的哲理。
  • 专家整治妇科肿瘤

    专家整治妇科肿瘤

    一本能帮助你全面系统地正确认识妇科肿瘤的书;主要介绍了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女性生殖系统所发生的良、恶性肿瘤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流行现状、可能引起的病因、主要病状、体征及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等,同时也介绍了目前的检查方法和相关的治疗原则,以供广大民众加强保健时作参考。
  •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共分为为三卷。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本书共分三卷。主要内容介绍灸法。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介绍各病症的治疗,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二十二个灸穴(其中包括手、足三里)。书后有附方,多用丹药及附、桂等热药,内载“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
  •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该书提供了麻醉相关技术,麻醉临床争议与进展 ,危重、疑难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麻醉实践中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该书结合临床麻醉实践情况,论述了对手术麻醉的安全和风险等方面情况的认识,提出了加强手术麻醉质量管理的建议,进而有效减少医疗纠纷,从而保证手术麻醉的安全及质量管理。
热门推荐
  • 我的妹妹是恶龙

    我的妹妹是恶龙

    鹿鸣一不小心的来到了异世界,还转生成了史莱姆。变成了史莱姆没关系,吞噬能力来一套怎么样?没有?只有一个妹妹?还是恶龙?史莱姆的妹妹怎么会是恶龙,有点常识好不好?无论是卑鄙胆小的哥布林,还是毫无萌点的骷髅兵,亦或是传说中的勇者,要想动我妹妹么,那就在我史莱姆的诅咒下毁灭吧!“勇士啊!来吃我史莱姆的一口盐汽水吧!舍身冲击!”本书又名《欢迎来到梅露可的甜品屋》喜欢本书的小伙伴们多多收藏呀!作者在这里谢过了~
  • 苍虬阁诗续集

    苍虬阁诗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天狼王

    我,天狼王

    “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它1个亿。”——老W。“定一个小目标,先统一个机兽世界”——林峰。【机兽世界?星际争霸(星灵)?……】暂定路线。
  • 佛说大吉祥陀罗尼经

    佛说大吉祥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妃爱上你:一个王爷两个宝(完本)

    妃爱上你:一个王爷两个宝(完本)

    开新文了,《傲妃不乖:给爷默哀三分钟》支持一下哦~链接:http://m.pgsk.com/a/267158/————————————————————不小心从地府穿了过来,缠上了坏爷和小两宝,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升温?发热?噢不!是逃!逃,往哪逃?最后还不是给坏爷揪了回来道:“娘子这是去哪?该回家带孩子啦。”*天大,地大,宝宝相公最大。她逃,他追。她给他一掌,他回她一吻。他坏坏勾上了她的心,她却发现,他爱着的还有另外一个女人……温馨背后的阴谋,阴谋中时常的欢笑。那是一场无法告人秘密,是乐?是悲?该笑?该泣?为了保护他们,他让她带着两个小宝贝远离,却不知道带离的还有他们的心……*相传,五年前,她是他最受宠的妃,五年后,她却牵着两个小宝贝的手管别人叫爹……他怒,一手搂回了她霸道宣布:“你是我的,你们都是我的。”她却推开了他淡淡道:“我只是你拐回的玩具,他们只是你丢弃的垃圾。”*注:妈是后妈,宝不是亲宝。文文前面的会是轻松搞笑,进行到中间小小虐,结局大喜剧。主要来说,风格还是喜,慢热。****推荐好友文文:《逃婚皇后:本宫不做下堂妻》文/清风馆http://m.pgsk.com/a/250378/《囧女重生:一品王爷三流妃》文/刀小盒http://m.pgsk.com/a/257341/《爱妃不乖,硬上弓》文/筱米糖http://m.pgsk.com/a/260844/粉好看滴,喜欢的话去捧捧场哦。
  • 龟巢稿

    龟巢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多情疯娇乱人世

    多情疯娇乱人世

    一朝间成魔。一夕间成鬼。天道不仁,我何为善。怨只怨我本性为善。恼只恼我自多情。美男在怀,无功法又何妨?看我如何疯癫这世间,看我如何走这路。
  • 驱魔狂妃

    驱魔狂妃

    “本王忍了你很久了!”愤怒的南宫傲,终于暴发。他可以容忍她的狂妄、容忍她的随性,唯独不能容忍她对他的漠视。她,今生只能是他的妃!却不知,她是驱魔世家的后人,废材一枚,穿到这个世界,踏上不平凡之旅,叱诧一方,却不再相信爱情。
  • 二爷

    二爷

    谁都清楚,今晚这种场合,二爷只能是他哥我大爷的配角。尽管二爷他一米九〇的大个,牛高马大,污油光头,鹰隼眼目,到哪里都算得上彪形大汉,在娇秀为美的江南,更显出突兀和凶神恶煞模样,但二爷没有交椅,不配。煤气灯嘶嘶作响,好似蜷蓄了许多活跃的蛇蜥,白得雪青的冷光,与圈外无边的墨色构成戏剧化了的惨烈对比。二爷的身量,灯光只照见其鼻梁与下半脸,他的头颅便半黑半白,不阴不阳,神秘鬼怪地浮在空中,多出一分冷重的杀气。气氛十分肃穆,声音凝固,暗中却有两种力量在缠绕、较劲和对峙。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