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30900000002

第2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县城中正中学(解放后改为华清中学)上学的王小杰像一只欢实的兔子,一边擦着汗一边连跑带走、大步流星地在田间的小路上向大王村奔走着。

他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白白净净,中等身材,上身穿着三个兜灰色的学生装,已经是初中三年级学生了。

这时候的他,心地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一路上只有一个念想:“回家,快回家,快把鬼子投降的消息告诉村里人。”十四、五岁的年龄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腿脚十分的利索。

他没有走车马人行的大路,一出校门就抄近路,走上了田间的小道,快回家的迫切心情促使他在玉米地、谷子地、菜地里的小道上窜跑。

为了缩短路程,他时不时地走在田埂上,从长满田禾的地里穿过,谷叶、玉米叶刷打着他的脸和身,也在所不顾,一心地向前奔。

初秋时节,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可西斜的日头却还是那么炙热。

二十多里的路程,顶着还有些烤人的阳光,他跑一会走一会,走一会又跑一会,头上的汗珠像豆粒一样向下滚,汗水浸透了衣衫,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新丰镇的渭河渡口。

新丰镇是个很有名的古镇,历史非常悠久。

当年刘邦进入关中占领咸阳后听从谋士的建议又退出咸阳,还军,驻扎在灞桥一带,项羽入关后就驻军在这里与刘邦对峙。

那时候还没有新丰的名号,是个无名地。

著名的鸿门宴就发生在这里,现在还保留着项羽设宴时的土高台。

项羽在这里设宴,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差一点杀了刘邦。

公元前206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建都长安,要将其父从老家沛郡丰邑搬来。

故土难离,老人家离不开熟悉的村镇和熟悉的乡邻,说什么也不来。

刘邦想来想去,看到这里的地形和老家的地形很有些相似,就选择了一块地方,照着老家丰邑的原样,一模一样地盖了个村镇,连鸡窝狗窝都和老家一个样地盖了,把那里的人全部迁来,连鸡狗也都一同带来了。

你原来住什么样的房子现在照样住什么样的房子,你家的鸡狗照样卧什么样的窝。

刘邦的老父亲迁来后,出门看的见的都和老家一个样,也都是老家的那些乡邻,就没有了思乡之苦。

刘邦把这新建的酷似老家丰邑的村镇称做“新的丰邑”,新丰从此得名。

古新丰镇十分有名,历史上曾经设过新丰县,后来和栎阳县合并成为一个临潼县,不少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横卧在八百里秦川的渭水像一条硕大的蟒蛇,由西向东蜿蜒爬行到新丰镇时突然掉头向北,行约十余里又转头向东北方向而去,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夹角。

大王村就坐落在渭河北岸和渭河西岸的夹角地带。

今天,抗战胜利、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传到中正中学,学校里沸腾了,敲锣打鼓,欢声雀跃,热烈庆祝抗战胜利。

始建于一九三八年的中正中学,位于著名的华清池东骊山北坡,座南向北。

骊山是秦岭的一个支脉,像一匹苍俊的骊马,巍然地伏卧在西京城东三十公里的三秦大地上。

从周朝起,在这里就建有黄帝避暑休息的行宫,行宫里有风景宜人的五间厅,有全国著名的第一温泉华清池。

这里发生过多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有:周幽王宠褒姒戏诸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爱情故事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兵谏捉拿蒋介石等事件。

学校后门外的半山腰就坐落着昭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兵谏的“正气亭”(解放后改为捉蒋亭,改革开放后改为兵谏亭)。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学校之所以取“中正”之名,是国民党官员谄媚、攀附蒋介石,纪念其驻跸风景宜人的华清池五间厅、兵谏时爬到正气亭旁虎斑石的狭窄山洞,取其字“中正”而为校名。

正在和同学们准备上街游行的横幅等物的王小杰,凝望着郁郁葱葱的骊山,思想起伏。

今天,骊山仿佛也为抗战胜利而高兴而欢喜,山风吹着满山的树枝在摇曳、树叶在哗哗作响,就像亿万人民在热烈鼓掌、在载歌载舞的欢呼。

看着半山腰的“正气亭”,他想到了张、杨兵谏,心想:“抗战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嘛!如果把抗战胜利的横幅拉到正气亭那多有意义。”于是,他大声地喊:“咱们把横幅拉到正气亭去!”

“好!”——经他这一喊,周围的几个同学一齐扭头向山上望去,马上意识到了小杰的用意,齐声叫好。

这“正气亭”高4米,宽2.5米,钢筋水泥结构,是黄埔军校长安分校师生谄媚蒋介石捐资修建。

国民党不少大员先后到此,瞻仰颂蒋,在亭旁的石崖上刻石记事,神仙晒字一样横的竖的高的矮的刻着“虎谷龙岩”“天地正气”之类褒扬溢美之词。

只要有块较平的石壁他们都不放过,你来我往,抢刻着不同字体的字,什么正体、隶书、草体、行书等等,其中不乏名人,把那周围的石头都刻满了,就像一个硕大的杂乱无章、斑驳陆离的卖字店。

小杰和十余名同学出学校后门由弯曲的山路爬到“正气亭”,在“正气亭”上拉起了“抗战胜利了!鬼子投降了!”的大横幅,燃放鞭炮,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热烈庆祝抗战胜利!”“抗战万岁!”等口号,宣泄了一阵发自肺腑的激情,一路唱着《大刀进行曲》的歌,走下了山。

激昂的歌声伴随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在空中荡漾: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大横幅在半山腰一拉出,居高临下,红底白字,十分醒目,加上小杰他们又是放鞭炮又是呼口号又是唱歌,给全县城的人带来了无比振奋的喜讯,都知道在骊山发生的举世闻名的兵谏引起的抗战,八年之后,我们终于打赢了。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走出了家门,奔走相告,弹冠而庆,鞭炮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从山上下来,在校内又是一番的欢庆,之后学校组织全校五百多名师生排着队,打着“热烈庆祝抗战胜利!”的黄字红横幅和“日本鬼子投降了!”的黑字白横幅,拿着在胸膛用毛笔竖写着“倭寇滚回去”之类的白纸人,燃放着鞭炮,走上县城大街游行。

一路上,小杰带头呼喊着口号,散发着传单,嗓子都喊哑了。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这一特大喜事,并尽快地把这个喜讯传播到老百姓中去,学校放了一天假,让师生到乡下去或回自己村去宣传。

游行刚一结束,小杰就拿着刊登着日本投降消息的《西京日报》踏上了回家之路。

他要把这个特大喜讯尽快地告诉大王村的父老乡亲。

新丰镇是个交通要道,渭河的渡口是个大渡口,来往的人骆驿不绝。

小杰来到河边时,船夫正好把船停在渭河南岸,船上稀星的坐着、站着十几个要过河的客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正在等着其他过河的人,要等坐满了人才能开船。

小杰快步走到岸边,没有从搭在船和岸上的木板上上船,纵身一蹦,轻盈地落在了船上。

一到船上,他就扬着手里的报纸喊:“乡亲们!告诉大家个特大喜讯,日本鬼子投降了!”船上的人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坐着的人都站起了,有人高兴地问:“得是?”“就是,就是,我给大家念念报纸。”小杰说着就把报上的报道念了一遍。

船上四周八处的客人,一番地兴奋欢笑,把这消息带到了四面八方。

稍等了一会,又来了一些上船过河的人,船上差不多坐满了,船夫开始撑船过河,一会儿就到了渭河北岸。

上了渭河北岸,走过一里多满是杂草、芦苇荡、柳树林的河滩,一上坡就是大王村了。

小杰嘴乖,进了村,他边走边擦着汗,逢人就“叔、姨、哥”地叫着,用沙哑的声音告诉村人“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了!”在第一时间把这特大喜讯告诉了大王村的人民。

小杰家是大王村的大户人家,两院三间宽的庄子,前厅房后上房两厢房,四合院结构盖得满满的。

他推开父母住的四合院的黑漆木门,脚一跨进家门就右手举着报纸,喘着气,急匆匆地用沙哑的声音喊:“爷、婆(奶奶),爸、妈,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了!鬼子投降了!”

父亲王拓闻声快步从书房走了出来,看着儿子手里拿着的报纸,头脑里反映出的第一概念就是赶快看报上的报道。

他抢也似地拿过小杰递给的《西京日报》,站在原地快速地浏览着鬼子投降的消息。

看罢,顿时,就像范进中了举一样,两个手挥扬着,手舞足蹈,嘴里连连喊着:“胜利了!胜利了!鬼子投降了!投降了!投降了!”喜悦的心情溢满了脸庞。

爷爷、奶奶和全家人都围了上来,人人的脸都像绽放的一朵花,沉浸在发自肺腑的喜悦之中。

母亲看着儿子贴在身上的衣服,爱怜地拉着小杰,说:“快换衣服去,都湿透了。”小杰乖顺地随母亲进了房间。

“放炮,放炮。”父亲王拓喊着,自己就回房间拿出一串鞭炮,挂在一个竹竿上,划着火柴点着了,手举着竹竿在天井里放开了,噼噼啪啪的炮声顿时响起。

放完炮,他一刻也没停,拿着《西京日报》就走出了家门,手扬着报纸,串走在大王村的各个街巷,逢人就讲,放声地喊着:“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战胜利了!”大王村的村民都奔出了家门,涌上了街道,敲起了锣鼓,放着鞭炮,比过年还热闹。

王拓在大王村的街巷喊了一遍之后,就快步向大王村小学走去。

大王村小学设在本村先祖建的占地十余亩的关帝庙里。

现存的本村清末举人的遗稿记载,大王村的先祖是元末明初的丝绸商,父子们带着十几驼骡马,经商路过这里。

傍晚,突然奔来了一群手拿刀、棍的蒙面强盗,口里喊着“把货物留下,不伤尔等性命!”拦住去路,要打劫其货物。

先祖父子都是身怀武艺的好手,见状并不害怕,纷纷拔出防身的武器,领着伙计与强盗们打了起来,一直打到雄鸡报晓,还难分难解。

忽然,强盗们都住了手,一齐跪地求饶,都说他们看到明光闪烁,关羽关圣帝显灵,拿着青龙偃月大刀来救先祖父子。

听了强盗的一席话,先祖饶了他们,并给了些银两,让他们回家。

先祖对儿子说:多亏关爷救围,贼人众多,不然胜负难说,关帝爷救命之恩永远不能忘。

关爷显灵救命,说明此祥地也!住在这里子孙一定兴旺。

于是,他们就住了下来,并建了这座飞檐走兽、颇具规模的关帝庙。

大殿的墙上绘制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出五关斩六将等褒扬关公的故事,敲锣打鼓地请安了高大的关羽坐像和站立在关爷一边拿着青龙偃月大刀的周仓像。

先祖遇到强盗之日是农历十月十三,一直打到十四日凌晨,为了纪念关羽救命之恩,把这两日特定为关羽庙过会之日。

年年这两天都要唱大戏,先祖以及历代祖先都要率领家族所有的人烧高香,顶礼膜拜,还专门浇铸了巨大的红蜡烛。

那红蜡烛立在关爷像前几乎挨到大殿的房顶。

为了怕点燃时烧了房屋,在蜡烛和房顶之间还特意加了一层铁板隔着。

由于这个缘故,当地人都把关帝庙叫大蜡庙。

大王村人敬重关羽,代代烧香敬拜,感谢关帝救命之恩,祷告关帝保佑子孙平安,繁荣昌盛,香火不绝。

大王村地处渭河冲积平原,一马平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先祖住下以后丰衣足食,生活安康,渐渐地就弃商从农。

但,商贾尊敬师长、重视子孙文化教育的习惯,就像渭河的流水,一代又一代,经久不息。

从始祖开始就在大蜡庙开设私塾,聘请先生,教授子弟,从没间断。

大王村的文化教育、识字水平周围几十里的村子都望尘莫及。

到了民国初年,本村在省城西京上过学、具有先进思想的王一斋,首倡新学,摒弃了原来设在大蜡庙里只教四书五经、之乎者也的旧私塾,在村民的支持下建立了新式学校——大王村小学。

发展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大王村小学已是有几百名学生的完全小学了,周围十几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

在这里既教国文、算术,又学体、音、美。

时而教室里传出“大羊大,小羊小;大羊会吃草,小羊跟着跑……”琅琅的读书声,时而操场里奔跑着转递小皮球、踢毽子、跳绳的孩子们,一派生龙活虎的新气象。

天渐渐地黑了,夕阳把赭红色投向了坐落在大王村东南的大蜡庙——大王村小学。

王拓来到座北向南的大蜡庙,古老的中式黑漆门虚掩着。

他推开门,大门发出木隼研磨的“吱——”声,像传达员一样告诉屋内的人:来人了。

王拓右脚一跨过高高的门槛,就扭头向左厢房喊:“张南兄!张南兄!”

从厢房走出一个留着大背头、脸稍长,浓眉大眼,一米八多高、穿着灰色长袍的中年人。

此人就是张南。

大王村小学的老师,大都是本村人,下午放了学都回了家,只有张南是外村人,住在学校。

他的个子比中等身材留着平头、胖胖圆脸的王拓高出大半头,站在厢房门前的房阶上俯眼看着王拓,双手一揖:“王拓兄,请。”

“特大喜讯,日本鬼子投降了!”王拓举着报纸快步走上前去交给张南。

张南迫不及待地接过报纸,站在房外快速地看完《西京日报》的报道,朗声地说:“走,王拓兄,喝两杯,高兴高兴,庆祝一下。”说着微弯了下腰,手掌向上平伸着礼让王拓先进了自己的房间。

张南的房间设备很是简单:一个不大的北方土炕褥子上铺着农家妇女织的红、蓝色经纬线组成的一个个排列整齐、简单的方块图案的土布单子,放了一床依然是土布图案,但却是红、蓝长条图形面子的被子,占去了房间三分之一的地方。

靠窗的地方放了一个明清时代老式的三个抽屉的旧桌子,两把有靠背、扶手的旧椅子,大约也是明清的遗物,算是对教书先生的尊敬和优待了。

靠北墙放了一个下面有两个抽屉的旧书架。

走进房间,张南拉开书架的抽屉,拿出一瓶西凤酒、两个酒杯和一包花生米放在桌上,打开酒瓶,倒上酒。

王拓一坐下就兴奋地说:“鬼子投降了!投降了!这是天大的喜事!我们先碰三杯,庆祝打败了倭寇。”张南按着他的手说:“慢、慢,王拓兄,为了打败倭寇,多少中华儿女战死在疆场,我们先敬这些为了打败倭寇英勇捐躯的英烈吧!”“对,对,先敬英烈。”王拓说着就站了起来。

张南说:“你说几句告慰的话吧!”王拓慨然应道:“行!”两人肃然地站在房子中间,双手端着酒杯,举过头顶,十分虔诚地三上三下地举了举。

王拓嘴里念道:“抗战喜讯传,把酒慰英魂。

告慰为抗战捐躯的英烈们,打了八年的抗战胜利了!你们的英魂永远昭示着活着的人和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你们是民族的英雄,中华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你们,永生永世地祭祀你们,愿你们在天之灵安息吧!”说吧,两人轻轻地把酒杯的酒洒在地上,洒酒祭英魂。

做完后,张南拿起酒瓶说:“我们先干三杯,庆祝抗战胜利。”说着他就给王拓的酒杯倒酒,两人站在原地,连干了三杯,王拓朗声地说:“痛快!痛快!今天是最高兴的一天。”然后,两个人才回坐在桌前,一边喝着酒一边用手捏着花生米往嘴里送着聊了起来。

王拓说:“总算打胜了。

正义战胜邪恶,千古真理,倭寇必败。”

“是的,是的,德国战败了,希特勒自杀了,倭寇投降就成了必然的结局。”张南喝了口酒说。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有着任何民族无法比拟的韧性,岂是小小的大和民族能征服的?小日本,想征服中国,蚍蜉撼树!贪心不足蛇吞象,痴心妄想!”王拓激昂地说

“抗战整整打了八年,我们死了多少人,如果不是老美在日本扔的两个原子弹、苏俄出兵,不知还要打到什么时候?”张南说

王拓把一杯酒倒进口里,恨声说道:“政府无能!老蒋无能!”

“抗战胜利了,国家何处去?能否和平建国,还要拭目以待。”张南忧虑地说。

“这腐败政府能把国家带到哪里去?不打倒这腐败政府,难以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王拓还是像当年闹学潮时一样的激昂。

王拓和张南是莫逆之交。

两人上私塾时就一起在大蜡庙学习,师从于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清末秀才、饱学之士魏老先生。

后来,关中极富盛名的《白鹿书院》改为新式的《三原师范》,他们又一起到那里上学。

张南上了师范,王拓却上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倡建的中学,两校相距不远,又都是私塾时的孩提之交,星期天老在一起,或谈古论今抒发豪情,或踏青玩耍游山玩水,常常是形影不离。

三原,位于渭北平原,距西京约一百多里。

在渭河无桥、完全靠船渡的时代,是渭北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文化重镇。

清朝时期周围几个县考秀才,都要到三原来考。

“进了三原县,秀才比驴多”形容这里读书人比农民种地的驴都多,出了不少的举人进士。

文化巨匠于右任就是三原人。

清末民初,作为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的于右任就在这里宣传进步思想,率先剪辫子放脚,倡导建立新式的民智小学、中学,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还建立了女子中学。

有先进文化的地方就有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期,这里就有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渭北革命的火种就在三原、富平、临潼等地迅速发展。

王拓和张南,一九二七年在三原上学时就分别加入了地下党。

地下党是上下级单线联系,两人没有横向的关系,都守口如瓶,互不知晓。

王拓是搞学运、闹学潮的学生领袖,上街游行、喊口号、贴标语,一马当先,在三原颇有些名气,在一次游行之中和几个表现突出的同学被逮捕入狱。

张南知道王拓被捕入狱,很是着急,思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掉包计。

一个星期天,他专程邀了六、七个同学去探监。

看监狱的牢头数了他们的人数就让进去了。

进了监狱,张南一见到王拓就说:“你坐在这里干啥,你号召力强,你出去,号召同学和他们斗争。

我坐下,在狱内和他们斗争。”怎么能让张南替自己坐监呢?王拓开始死活不出去,坚定地说:“为真理而斗争,我愿意把国民党的牢底坐穿,在监牢里我也一样地能和他们斗争。”张南见王拓这样,就爬在他耳朵悄悄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王拓才点了头。

“快换衣服!”张南催着王拓。

两人在监狱里换了衣服,张南穿上了王拓印着编号的牢服,王拓穿着张南的学生装。

王拓把学生帽檐向下拉了拉,遮住半个脸,七八个同学把他夹在中间,向监狱外走去。

管监狱的牢头清点了人数,没错,出去的和进来的一样多,毫不怀疑地放他们出去了,就这样王拓混在同学中间出了监狱。

他一出监狱,就组织师范和中学的师生,要到县政府门前静坐,要求释放进步学生。

他和几个骨干学生商量,一起去找师范学校的校长,向校长报告他们学校的学生张南无辜被捕,要校长和师生一起到县政府门前静坐情愿。

张南是师范学校学习拔尖的好学生,师范学校的校长听说张南被捕了,很是吃惊,立马让教育主任核实,证实张南确实被捕了,义愤填膺,为了营救自己的学生,就带着两校的师生浩浩荡荡地去了县政府。

与此同时,张南在监狱里组织狱友进行斗争,大喊大叫,说政府乱抓人抓错了人,还现身说法,说他就是被错抓的。

监狱外,师范学校的校长,带着师生在县政府门前黑压压坐了一片,王拓带头呼喊着口号:我们要民主!我们要进步!强烈要求立即释放进步学生!面对着荷枪实弹的政府守卫,师范学校的校长毫不畏惧,用手拨开大门前的警卫,噔噔噔地踏进县衙,找县长理论,气呼呼地质问为什么抓他们品学兼优的学生张南?县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叫人去查,一查,果然抓错了,弄得县长很是下不了台。

政府迫于狱内外师生的压力不得不释放了所有被捕的进步学生。

从三原中学毕业之后,王拓回到本县,作过督学、县参议、县民团的军官,一直搞地下工作,教农抗赋,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后来,渭华暴动失败后,共产党的地下省委书记杜衡叛变,出卖了大批地下党员,他被捕入狱。

家里人找了在国民党西京城防司令部给司令当秘书的本村人王嘉轩把他保释了出来,并安排在西京钱粮处工作,从此和党失去了联系。

大王村距西京约七十多里,他交往甚广,不管是在西京还是在家乡,黑、白各道都有往来。

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家乡的进步人士过从甚密,常常和当地恶霸对着干。

被国民党封为渭北剿匪总司令、手下有几百保安的大恶霸本镇镇长梁义忠也怕他三分。

张南师范毕业后在地方军阀李虎臣的国民革命军当过参谋,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渭华暴动。

暴动失败后他又参加了红二十六军。

红二十六军由秦岭山区向北转移,遭到国民党的围剿堵截,他带头冲锋陷阵,负伤后留在一户进步农民家中养伤。

伤好后,红二十六军已经远去渭北高原,他就回老家在大王村小学教书,对外绝口不提参加暴动和红军的事,只说是在李虎臣国民军当兵打仗负了伤才回来的。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去延安的关卡国民党管得不严,来去比较自由,他曾鼓动、介绍大王村小学十余名学生去了延安。

王拓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老同学张南,两人谈今论古,抨击时事,无话不谈。

这次王拓在家住了一个多礼拜了,你来我往,已经见了几次面。

日本鬼子投降,天大的喜事,两人喝酒论道,一直谈到深夜。

“……”

“八年了,国家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安宁,但愿国共能抛弃前嫌和平建国。”张南说。

“一天不能有二日,一山容不下二虎,我看难。

以老蒋的为人,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必起战端。”王拓快人快语。

“真的打起来,国家之灾,人民之祸。”张南忧虑地摇着头说。

“打起来也好,老蒋必败。”王拓喝下一杯酒说:“我在国民党政府干事多年,深知其病入膏肓,腐败透顶。

一筐烂柿子,烂完了……”

王拓说着,突然把话题一转说:“国民党的差事我是干得够够的了。

西京三中的校长是咱们的老学长,他邀我去三中教书。

张南兄,一起去吧!”

“能和王拓兄在一起共事,甚幸。”张南说,与王拓在一起共事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欣然应诺。

他们说好一起去西京三中教书,王拓就告辞了。

回到家已是深夜,他悄悄地睡了。

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小杰就起来要上学去。

他来到上房爷爷奶奶的房门外,向还在热被窝躺着的爷爷奶奶请安、告辞。

母亲早已起来了,给他做好了饭。

他匆匆吃了饭,要给睡在厢房的父亲告辞,被母亲拦住了:“你爸,昨晚回来得晚,让他多睡一会。”

就在小杰刚跨出家门的时候,父亲却披着衣服,赶了上来。

儿子的响动弄醒了他。

他急忙穿了衣服,匆匆下炕。

儿子回来只见了一面,没说上两句话。

对这个儿子他虽外表很严厉,但内心疼爱有加,寄予厚望。

儿子的学业,他是放心的。

大哥王一斋创办了大王村小学当了几年校长,又和几个本县学人创办了中正中学,现在是中正中学的教育主任,随时都把情况告诉了家里。

每学期国文、数学、英语小杰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今年全县作文比赛他又得了个第一。

但是,在这动乱的岁月,国家前途扑朔迷离的时候,他有更重要的话要给儿子说。

他赶上儿子。

儿子乖顺地叫了声“爸”说:“爸你多睡一会。”

“你去上学,我和你妈都送送你,路上要小心。”父亲说。

父母亲把小杰送出了村。

路上父亲谆谆告诫儿子:“知识就是力量,是安身立命的本领。

满招损,谦受益,要永不骄傲,认真学好学业,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之才……明年,你就要初中毕业了,准备考什么学校?”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三秦大地文化积淀深厚,自民国以来,一些有识之士、文化名人创办了不少新式学校,有大学、师范、高级中学、中等技术学校、军事学校、初中、小学等。

有名的有于右任首倡创办的西北农学院、中山军事学校,李仪址创办的仪址农校等等。

抗日战争时,三秦健儿立马中条山,作出巨大牺牲,阻击日本鬼子,使其始终没有打进潼关,没有受到日本鬼子的铁蹄蹂躏,较为安宁,内迁了不少学校。

有东北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山西大学、山西医专等。

还有,蒋介石为了对付共产党、攻打延安的需要成立的黄埔军校长安分校。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学校,生源不足,一些学校招收优秀的初中毕业生。

尤其是黄埔军校长安分校,建校时国民党兵白天睡觉,晚上到各村镇不管是什么庙,岗哨一放,警卫一站,老百姓谁也不许近前,强行拆掉。

那些庙大都是土坯墙或外面砌了一层砖里面包着土坯的墙,砖不多,瓦在他们强拆时多已破碎,但木料非常好,又粗又壮。

他们只把木料拉走,留下一堆瓦砾和断墙残壁,搞得怨声载道。

老百姓恨得牙痒痒,给编了几句顺口溜:“黄埔分校,白天睡觉,晚上拆庙,砖瓦不要,只要木料。”为了大量培养反对共产党的军事人才,黄埔分校扩大招生范围,据大哥王一斋说要在中正中学招生。

父亲生怕儿子走错了路,关心儿子的前途,试探性地问。

“西高。”小杰毫不犹豫地回答。

西京高中是本省最好的高级中学。

小杰的回答使父亲悬着的心落了下来,脸上露出了放心的微笑。

“听你伯说三青团在你们学校很活跃,给所有的学生都发了表格,要学生填写,加入三青团,千万不能参加那种组织……”父亲知道国民党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在拼命地抓年轻人,把学校看成发展、壮大自己力量的重点,在大学发加入国民党的表格,在中学发加入三青团的表格,只要你一填表,就是国民党员、三青团员了。

他担心儿子,谆谆告诫。

小杰用心地听着,看着父亲肃然的脸,坚定而有主见地说:“我知道。

爸,你放一千条心,打死我都不会参加那种组织。”接着说,“爸、妈,别送了,你们回吧!”

父亲满意地点着头,止住了步,目送着招手而别的儿子踏上了去县中的路。

母亲看着这爷俩,在心里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同类推荐
  • 新名字的故事

    新名字的故事

    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莉拉在结婚当天发现婚姻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成了街区的首位大学生,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出版了首本小说。我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 逃离心理学

    逃离心理学

    《逃离心理学》由三个短篇理惊悚小说组成,主人公都是玛丽,一个心理咨询师和作家。她试图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但她的遭遇和朋友似乎串通好了一样,不停把她拉回心理学。故事一:一个黑人男子声称自己能听见上帝的声音,而且上帝也是个黑人。他或许并不疯狂,但玛丽确定他在掩藏些什么。故事二:一名警察如慈父般的搭档因公殉职后难以摆脱罪恶感,玛丽受到“忽悠”给他做心理咨询,但在她从这个案件中抽身出来之前,她已经完全陷了进去。故事三:玛丽的病人拒绝吃药是个十足的疯子,而玛丽和他发生争执后离奇失踪,被找到后,警方发现她已是一场恐怖罪行的受害者。究竟发生了什么?
  • 暮光之城(全集)

    暮光之城(全集)

    美国总统奥巴马父女爱不释手,青少年读者奉若神明的青春巨制。当你可以永生不死,你该为什么而活?方文山、饶雪漫、安意如、田原倾情推荐。《暮色》改编青春爱情有大片缔造票房神话,“暮光之城”系列将拍成四部曲,开启下一个魔幻十年。
  • 纪录片

    纪录片

    你是雷双虎叔叔吗?一个怯怯的声音在我的背后响起。那时候我正准备开门,钥匙还插在锁孔里。我转头一看,是一个陌生的女孩,十八九岁的模样,背着一个式样陈旧的白色双肩包。我就是雷双虎,你是?我有些惊愕地问。女孩理了理被汗水沾住的那一绺头发,突然露出笑脸来,呀,雷叔,你认不出我来了?我是陆小萍啊,就是你拍的片子里的那个陆小萍。
  • 死亡之旅

    死亡之旅

    高见的公司实行双休日制度。那年秋天,他和同科的女科员矢野绿子建立了亲密的恋爱关系。当时,公司组织青年职员们去东京附近的山区旅游。没料到,他和矢野绿子与公司的团队走散,最后只留下他俩在山区游荡。同事们事后都取笑他们是预先串通好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确实因走路速度太慢而掉队了。不过,这个意外的机缘却使得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丛林之神(卫斯理珍藏版)

    丛林之神(卫斯理珍藏版)

    此书辑录了两个关于预知未来的故事,分别为《丛林之神》和《风水》。「丛林之神」使一个普通人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并挽救了卫斯理夫人的性命。但卫斯理惊讶地发现,它只是一根金属圆柱,而透过它拥有预知能力的人也接连死去!能预见未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风水改变命运」的说法,对深信科学理据的卫斯理来说根本是谬论。但这回他受人所托,迫不得已下要潜入极度混乱的国家,为其祖坟改变「风水」。「风水」的力量是巧合,或确实存在,谁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

    写历史的人很多,这样写历史的人很少!2004年夏天,一部名为《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的历史作品突然问世,因其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面目,一时洛阳纸贵,海内风行。作者李亚平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作家,被誉为“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
  • 婴幼儿菜谱

    婴幼儿菜谱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婴幼儿菜谱:4~6月婴儿断奶辅食谱;7~12月婴儿断奶辅食谱;1~3周岁幼儿食谱;3~4周岁幼儿食谱;5~6周岁幼儿食谱;婴幼儿消积化滞食;健脾益胃食谱;助长益智食谱;防治调养食谱。
  • 相见恨晚

    相见恨晚

    苏小魂一脸深沉的坐在办公室里,抽着烟,茶杯里还有半盏没喝完的茶水,从敞开的杯口里向外冒着一点点热气。窗外正是春天,桃树刚刚开了粉红的花朵,三三两两点缀在乌如墨画的枝头,显得清新自然。状如老翁的垂柳早已经发芽,纤细的枝条交错着,碰撞着,在微风中被吹动,远远看去如烟雾般朦胧,别有一番风韵。
  • 流年,不负你我

    流年,不负你我

    等待总是漫长无比,但等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更加寂寞。雨露每次都会去老地方等待,她只要一个理由,他给的理由,直到再次遇见。她以为时间会抹去以前的不好,没想到这次却得知一个连她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的事情,因她的间接因素导致他父母离世,他选择一个人承受也不愿她愧疚一生,只是他再也无法面对,就在她选择离开时一切似乎变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李陶陶穿越记

    李陶陶穿越记

    这是一个厌世的落魄的灵魂穿越到类唐的一个寡妇身上所发生的励志的故事。当然也有穿越女利用超越千年的高瞻远瞩办学校,开公司,指点江山,冒充才女等等桥段······当然,其中也有亲情、友情、爱情······
  • Door into the Dark

    Door into the Dark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9, Seamus Heaney's Door into the Dark continues a furrow so startlingly opened in his first collection, Death of a Naturalist (1966). With the sensuosness and physicality of language that would become the hallmark of his early writing, these poems graphically depict the author's rural upbringing, from the local forge to the banks of Lough Neagh, concluding in the preserving waters of the bogland and a look ahead to his next book, Wintering Out (1972).
  • 漫威之我是影子

    漫威之我是影子

    “boom!”的一声,林轩穿越了。来到漫威世界的他兴奋无比,但又慌得一批,好在穿越时获得的神奇超能力让他在这个危险的世界中算是有了自保之力。但……林轩:“我TM刚穿越,绿胖和憎恶怎么就在我面前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