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上知乎恰好一年。某个午后,知乎编辑部的刘叔给我留言,问我有没有意向出书,然后引荐我与出版社的毛老师见了个面。
彼时我在知乎上刚有了一些关注度,一部分源于我在宗教学领域的科普,另一部分则源于几篇有关情感的零散文章。
在那之前,我在一个私人空间写作十年,关注者不过是我的亲朋好友。我对写作一直保持着灵魂层面的热爱,它早早地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阅读书籍、生活和社会,就像吃进去很多东西需要消化,感谢文字,让我可以用一种体面优雅的方式把它们排解出来。
当我在空间里写下几十万字,与评论区里为数不多的朋友调侃,偷偷数着几百的阅读量怡然自乐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能够在中文社区最大的UGC网站获得十多万的关注、二十多万的赞同;有一天,我能够写下许多篇阅读量超过一百万的文章,接到曾经默默关注、梦寐以求的杂志的约稿。
而我不得不承认,促使我从默默躲在角落到去公开平台写作的最大动机,是一场在我的世界里天崩地裂的失恋。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窝囊的故事,但或许你们能理解,对于第一次憧憬“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少女来说,还有什么比爱情的轰然倒塌来得更触目惊心更悲痛欲绝呢?到一个陌生的角落去絮絮叨叨,成为逃避的最好方式。
但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当我用艺术化的修辞、假设性的情节和故作平淡的语言写下自己经历过的那些片段时,我收到最多的留言是:竟然看哭了。那些留下感同身受的评论的陌生人或许没有想到,给予他们慰藉的写作者,同样从他们的留言中得到了慰藉。
我慢慢意识到,原来大家都一样啊:恋爱中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承前启后,被千万人演绎,但情绪的扑腾、闪烁、消逝和了无踪迹,竟然都大同小异。
这样隔着文字的交流,比生活中一切烦琐的对话都更直接地击中人心。毕竟,还有什么比“我和你一样难过”更熨帖人心呢?
因为懂得,所以慰藉。
我从不避讳失恋带给我的成长。不像身体,经历过青春期就停止了发育,人的灵魂是可以终生成长的。人在一生中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在促使它缓慢成长,而毫无疑问,爱情是最具刺激性的药剂。它几乎调动了一个人所有的能力和潜力,激活了所有的情绪和知觉,喜怒哀惧爱恶欲,眼耳鼻舌身意,贪嗔痴慢疑,五蕴皆发。
年轻时的恋爱,就像是你与世界交手前的一次模拟考试,或者是游戏正式启动前的新手课程。它的本质,是教你如何理解他者,如何付出信任,如何接受伤害,如何消弭疤痕,如何再次启程。
主动去爱需要学习,被爱也需要学习。我们凭借一种本能的直觉横冲直撞地去爱一个人,我们凭借一份天生的血脉理直气壮地接受一些人的爱,这都是最原始的状态。
而我们是如何从鸿蒙状态中醒过来的呢?
当你把一腔热忱付与他人却惨遭拒绝时,你开始反省,是不是我爱的方式错了呢?
当你使尽所有力气都焐不热一颗心时,你开始自责,我曾经是否也伤害过别人呢?
当你百般期待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时,你开始愧疚,我是否不应该将父母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呢?
这就是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它们来源于我的成长阶段,编辑部的姐姐们给它想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作《懂事之前,情动以后》,取自一首很美好的歌,翻译成英文更美好:When I met you.
我不讲大道理,也不说小窍门,只想和你分享我一路走来,繁花满树的所见所闻。我一直觉得,写作,可能是我与世界最亲密的时刻。如今,我把这些时刻与你们共享。
因为我坚信,某天,你也会遇上某个人,有格外动人醉人伤人的对白。
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不要慌,不要怕。
我告诉过你了呀,大家都一样的。
芈十四
2016年2月26日
我就是愿意陪着你,愿意辛辛苦苦地做人,
愿意千山万水地找你,只不过想看到你开心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