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寿
1949—2009,一个甲子,与共和国一起走过60年。
人间正道是沧桑,换了人间。过去了的历史,挥间即逝,不再回来;过去了的历史又刻骨铭心,呼之欲出,不能忘记。人民生死存亡,国家成败兴衰,莫此为大。面对百年沧海桑田,每一个人每每忆起不能忘却的那一年、那个人、那些事,都会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既包含着大量赏心悦目的喜事,也有辛酸、泪水与困惑”,有道不完的苦辣酸甜。这是13亿中国人中间一个老年特别人群所涌起的与众不同的特别感受。
本书各文的写作者,都是辽宁政协之友联谊会的会员,都是离任居住在沈阳的全国政协委员及省政协委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结在红旗下。他们从战争年代走来,从青少年时期起步,从基层单位做起,涉足机关、团体、学校或企业、乡镇,为建立与捍卫新中国政权前赴后继,为建设与强固共和国大厦奠基加瓦。他们分别执党,司政,领军,从教,大都担任过领导职务,乃至国家的高级干部、人民军队的将军或者专家学者、劳动模范……至今依然是一个有着渊博学业知识、多样人文资源、丰富实践经验、广泛界别联系、较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是一个从共产党内到党外、从共和国内到国外,补充、延伸人民政协工作的大联谊、大统战、大和谐的社会团队。
桑榆忆往,“新中国的艰辛创立,我们参与了;共和国的悲欢起伏,我们赶上了;伟大祖国强盛辉煌,我们见证着。”血与火的淬炼,风与雨的洗礼,送他们岁逾花甲,步入古稀、耄耋。金秋皎月下,他们与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观赏60年国庆大典盛况,目迎瞳送“老战士”方队在少先队员的陪护下,与“共和国同龄人”大队、“90后大学生”组成的“浴血奋斗”方队一起走过天安门,无不由衷地欣慰“历史与未来、光阴与时代、家庭与国家,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2009年2月发起的“与共和国一起走来”的征文活动,激发了会员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热情。他们的心绪回归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追忆历史,广开思路,以亲历、亲为、亲见、亲感为素材,挥笔泼墨,使得“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踊跃投入了这部“民间文献典籍”的写作。这篇篇激越文字使人们想到,社会学者把“社会—历史叙事”的大叙事之作,划分为“作家叙事”与“社会公众叙事”两大类,而后者在新时期日渐发达,产生了许多颇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的优秀作品,成为盛世文事一大可观风光。
今天,我们鉴赏本书各文,就不是纯粹的“个体叙事—私人叙事”的回忆录,也不是报告、讲话、批文的集结,而是用一己的、家庭的、友朋的个体、群体叙事,反映社会的、历史的、环境的真情状貌,使之成为提供真实而饶有兴味的社会变迁的公众叙事。它们兼备共产党人党性、民主党派党性和人民性、民族性,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客观性、文献性,彰显老兵特色的历史记录、文化映象、社会档案的价值,不啻是一种社会—文化阅读文本,是留传子孙后代的有益遗产。
人们常言:“老干部是国家的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理解,这句话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肯定,也是寄望。其基本含义在于,老干部为历史创造了宝贵财富,老干部是历史幸存的宝贵财富,老干部还在继续为历史贡献宝贵财富,老干部也应当而且能够“量力而为,尽力而为”地多留下一些宝贵财富。古人说,“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衰老的只是物质,而不是精神。老年人完成人生后期任务所奉献的宝贵财富,主导的不应当是物质的,而应当是精神的,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精神变物质的价值,会是无定量的。
人们共识:人生来就在写历史,不论是以行为方式,或是以文字形式,都会有国家和人类传记的元素。特别赞赏改革开放30年,出版图书市场日趋繁荣昌盛,不乏老干部的夕作华章。辽宁政协之友联谊会中,一些老同志陆续完成了不同形式的历史写作与出版,一些老人正在做着这一件有益于社会历史传承的事情。《与共和国一起走来》这本书,是我们这些老政协人的国庆纪念,也是留给后来人的亲历芯片。
历史最初的基础正是老人对后人的诉说,一代代传下去成了书。
历史是用例子教育人的哲学。人人写历史,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200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