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7000000006

第6章 难以为继的生活

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们,获得了较战争之前相对从容的生活,尽管曾有人指望以战争来解决人不足食的社会难题。相反,倒是有无数事例证实,每一次战乱过后,世人的生活都是愈加艰难。那么也就存在了两种可能:人口的增长可能并非人不足食的根本原因;人们生活的困顿与否可能并不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寡。

对于清朝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水准,人们普遍的看法是,自康熙至乾隆中叶,中国人——主要指彼时占全国人口总数90%的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还名列前茅,据言即使是当时的英国农民,也还在把白面包当作孝敬祖父母的上好食品。自乾隆末期,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准则持续而稳定地每况愈下,逐步沦落到嘉道年间难以为继的程度。从19世纪初开始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的一呼百应,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农民的生活已然糟糕到相当地步,否则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世世代代生活于儒家氛围里的中国农民,习惯于渐次降低自己的生活来适应现实境况,他们具有近似于天生的精神惰性,瞬时的反抗与冲动的爆发,哪一种都不是他们的长项。所有的起义或者暴动,都只能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一定有着深浓的怨气,早已长久地积郁于农民胸中,这些相继喷薄的火山,不过是缘于心中久抑的强烈不满。

事实是,人口增长不必然导致人不足食,仅是其可能性之一;人口数量的庞大也不必然导致人们生活困顿,亦仅是其可能性之一。“人多则穷”假如果真成为现实,一准儿还有其他因素同时存在,这些其他因素或许才是更为致命的。

中国于有清一朝的人口增长,实质上还衍生出另一类现象,此类现象虽不具显明歹意,当它们相继作用于社会,破坏力却是丝毫也不逊于战争、灾荒与瘟疫。或者说得更公道些,正是这些现象导致了社会的病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战争、灾荒与瘟疫的发生。不过尽管这类现象出自人口增长的母体,却并非人口增长的独自孕生,而类似一种人口增长与政治体制的杂交品。此类现象生成之初也并不以战争、灾荒与瘟疫为目的,却是在发展过程中,根本上扭转了社会的政治清明之环境,从而切实成为三者的帮凶。

在一个国家里,倘若一部分人口只是人口,而非人手,那么当这部分人口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这个国家就会趋向贫困;反之,倘若一个国家的人口有绝大部分可以转化为人手,这个国家就有理由实现富强。当一个人的两只手有机会参与社会劳动,当他于这项社会劳动中创造的价值,超出他生活的必需消耗,他的存在对于社会财富而言就是积极的。

大致可将人手分为人力与人才两类。

清朝时期的中国,人力主体仍是农业劳动者,会有多少人口可以转化为人力,取决于土地的吸纳能力。如前所述,土地吸纳能力曾经良好过,却是在后来接近于枯竭了。传统的人力转换渠道发生阻滞,新生的职业接纳能力却极有限,以致没有足够的有偿劳动来保障大部分人的生存。清统治者有一个令人遗憾的落后认识,他们向来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从而使社会从上到下形成一股打压工商业的氛围,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尽管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传统手工业也到底得到了相对提高,手工作坊也已逐渐增多,却是仍然没能形成在时间的流程中理应形成的工厂制社会生产,致使愈来愈多的农村失业者丧失了人力转型的良好机会,彻底沦落为社会的负担。

清朝时期的所谓人才,由于教育的单调而非常单一,几乎可以专指那些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又进而由功名获取了官职的政府人员。工商业属于末流的时代价值观,使在这些方面即或有能力的人也得不到普遍的社会尊敬;科学技术方面似乎还更惨淡些,清朝时期的中国社会从未给有此天赋的人一展身手之天地,更不曾准备相关的名誉以资奖励。康熙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却是停留在个人爱好层面,从没想过要将其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至于雍正和乾隆,则连这点儿私人兴趣都没有了。更需要灰心的是,人口经功名再经官职的人才转换,其路径相当狭窄,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而愈加拥塞。有清一朝虽然对科举名额和政府公职的法定数额做过一些调整,但是与人口增长的数量和速度相比,还是较前期有很大下降,这就事实上导致了大批文人的过剩。这些过剩文人虽都有做官资格,却是求官不得无官可做,又难得屈尊为人力,只好谋求寄生般的别样出路。

从人口向人力和人才的转化机制来看,即使不说中国自清朝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落后,单就清末的社会动荡及其政权的最终瓦解而言,清统治者自己的见识就理应负有相当责任,即使言其一定程度地咎由自取,也实在算不得刻薄。清统治者与现实协调的能力属实差了不止一点,以致很多时候不顾现实而一味地固守陈规。

也恰恰缘于清朝人口向人才转化机制的痼疾,使这一时期的所谓人才,只能属于管理型,充其量说是服务型,而非创造型人才。这样的性质决定了这些所谓的人才,虽然必须由政府支付薪水,却是丝毫不具创造力,不会为社会发展添加多少助力,更不会对社会生产的进步提供科技的基础。或许也可以这样说,这些所谓的人才只是消耗性人才,而非建设性人才。当一个国家的人才仅是政府官员,而不是别的,那么这个国家的所谓人才愈多,则政府的负担愈重,则百姓的负担愈重。

与前朝相比,清朝的政府官员是明显增多了。资料显示,中国历代官员与百姓的比例,大致是这样的:汉朝为1:7000,唐朝为1:3000,明朝为1:2000,清朝为1:900。也就是说,明朝时期2000名百姓供养一名官员,清朝时期900名百姓供养一名官员。明朝的最高人口数字是6300万,可以想见清朝时期的官员增长多少,百姓的负担又加重了多少。

至于如何养活这些官员,清政府又似乎过于仔细了,肯于从国库里拨出的薪金总额很是有限,致使官员们的法定薪水极不体面,即使是贵为江南织造的曹雪芹祖父曹玺,亦不过“每年应支俸银一百三十两”,“月支白米五斗”。如何用这些不体面的钱米来支撑体面的生活?看来也就只存搜刮治下百姓这一条途径。地方官们也大多这么做了。也就使社会出现了一种古怪现象:所谓的国家正赋看似一减再减也属实少之又少了,而国之百姓却也当真一年穷似一年也苦之又苦了。

这古怪现象的衍生源自地方官的手腕。事实是,政府一面频出惠之于民的良法美政,地方一面频增各种名目的附加税;政府的恩政愈多,地方的附加税愈急。这就导致无论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还是“摊丁入地,丁地合一”,每一款发展至后来,对百姓的减负而言,都不过是一团美妙的粉红色泡影。

不能说这是北京与地方商量的结果,应当说政府并不见得希望看到这样的现象。政府的责任在于,它制订并运行了一套使地方官可以如此上下其手的机制,并在问题突显之际,还发现除了不事声张地将其吞咽下肚,再也别无他法。

在这些名头繁多的附加税里,有一种名曰“羡耗”的最为出名。征收来的散碎银子,总需加工再铸方可交给国库,过程中的损耗以及运费,甚至所缴粮食入库时必然发生的雀耗和鼠耗,就是“耗羡”,得纳税人来承担而多交钱粮。各地方对此费的收取比率不同,唯收取愈来愈重是共同点。“羡耗”以及其他各种赋加税的事实存在,使“不苦于赋,而苦于赋外之赋”,逐渐成为人人的共同感受,终致怨声载道,怨气冲天。精明的雍正看出了不妥,不过他掂量再三,还是决定了“耗羡归公”,自此全国均以定额征收而纳入正税。北京每年也都会从中抽取部分返还地方,名为各地方官之“养廉银”,其数额高于法定薪金十数倍至数十倍。

雍正缘何不曾制止而令地方官收手呢?

——或许唯有精明的政治家方能圆满解释。

此刻所能摆出来的,不过是一些史书记载着的事实。事实是,各地方官的花费,且看似均属必要的花费,是愈来愈多了。这套运行机制中的地方官,颇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养家人,上有老,下有小,一旦使他丧失了赚钱的功能,显然会后患无穷。

花费之一是必得支付所谓幕友或书役等人的薪水。地方官接收幕友与书役等协助其处理公事,已堪称传统,不过有清一朝地方官所蓄幕友与书役等的名额已远远多出前朝。这些人大多来自那批“过剩文人”,他们入仕无望遂退而求其次,转身托人依附于地方官,以随员或助手或胥吏或仆役的身份,干些出谋划策、记录、送信和催科征税的事情。这就是过剩文人的“别样出路”,除此还有口碑极差的讼师等。这些寄生于地方官的人既属编外,薪俸则由地方官自理。地方官哪儿去淘弄呢?答案显然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花费之二是打点上头的长官,说得严肃点,是孝敬,因为被孝敬已渐成上层官僚的习俗。苦读十年或数十年之后,终于在竞争激烈的科举中考得了功名,但这功名能否得到实职,则是一场更为严酷的竞争:官缺有限,候官之人忒多。至于谁能候得官缺,尤其在候得官缺之后能否尽快得到升迁或流动到肥缺之位,尤其在风吹草动之际能否受到特别关照而不至于就此落马,在格外讲究人情的中国社会,必不可免会有私人情谊的参与。私人情谊的培养与巩固,则向来与金钱脱不了干系,且往往不须动用“行贿受贿”来损及各自颜面,单只是“祝寿”和“谢师”之类的堂皇礼数,就足以将各自的情谊厚薄淋漓尽致地给予传达。在时代还不曾提供出更多的生财之道时,这些孝敬的礼金,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取之于土地。

若说900个农民抬一顶官员的轿子还不算怎么超负,那么当这顶轿子里额外还藏了诸多幕友和书役,还藏了诸位大臣显要无止境的奢华和尊贵,这顶轿子的分量,还估算得出么?当这些附属物俨然已成为这顶轿子里的必需品,则不由农民抬,谁抬?会指望北京主动伸手接过农民的负担吗?

一位著名史学家曾对此做过这样的概括:“各级政府都变成了越来越增多的职业大军所附着的机体,他们利用帝国的行政机器作为自己经济斗争中的武器”。在这种争斗过程中,一些官场潜规则陆续得以衍生,当它酿成一定气候之际,也还同时让人意识到,世间已没有哪种力量可以迫其停止,相反,倒是摆明着要人人都被迫将其宽恕,并于集体失声后继续地如法炮制。这使农民在养活自己之外,也还在事实上养活着普天下的“人才”;农民养活自己的成本,还与养活“人才”们的成本迥然不同,完全的两个档次,两个级别。

因为这些被时代所锻造的特殊“人才”的空前繁荣,有清一朝的中国,已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世人对金钱的偏爱与追求,赤裸裸地给以表现,其聚敛途径,既不择手段,又公然成风。当传统上理应秘密操作的事情,一旦不再被认为有必要保密,那么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则一准儿出现了根本性扭转;被这种价值观所笼罩着的社会,则注定百弊丛生。

显而易见,国家中此类独具特色的“人才”愈多,对社会资源的蚕食就愈甚。当这些合法或曰合规则的密集人才,齐刷刷将手臂伸向土地,他们对于农民的剥夺,也就实在不亚于蝗虫。这或许是个有失敬意的比喻,好在并未因此有失精准。这样的剥蚀,也就为战争、灾荒和瘟疫的来临,打下了完美的埋伏。

在一个理智尚存的社会里,不管政府如何贪财,底层农民的生活状况也是其必须考虑的,倘若不想自讨麻烦,就不会让农民丧失自救的能力——自救能力一旦丧失,每有风吹草动,就会有大批农民失业流离,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也就是说,即或政府实在不便于多为农民着想,也总需为自己手下留情。有清一朝的政府及其官员,则似乎业已在金钱的刺激下,逐渐丧失了这份必要的理性,从而导致了更多农民自救能力的完全丧失。

自救是一种本事,得看你是否具有。人的活着需要自救,一种被迫的自我搭救,精神上、肉体上,都难免需要。精神上的自救依赖于个人的内在潜质,肉体上的自救则只有仰仗实实在在的物质。中国农民向来不大关心精神生活,也不曾有人启发并指导过他们,人人都只要他们忠厚老实听摆布就够了,人人都将他们的忍耐与忍让看做美德连番赞赏与鼓励,久了,他们也就真是这样了。不过他们还没有愚到或被愚到忽略肉体存亡的地步。

人的知觉有两种,一种来自心灵,一种来自肉体。对农民而言,即或他们的心灵知觉是混沌的,肉体知觉却仍然清醒着,只是当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的肉体生存已然受到严重威胁之际,他们也将同时看到自己的两手除去满掌老茧再无一物,再无一物可供他们用以渡过眼前的难关,他们什么都不曾攒下。

他们原是很想攒下的,“有备无患”始终是中国农民信奉的老理儿,可是他们攒不下。他们的番番试图攒下,总要遭遇屡屡的失望,不管他们每年春天如何振作精神,也马上就会有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让他们总要在秋天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再度委靡下去。年复一年的盘剥与压榨,打定主意不允许他们攒下。于是他们在灾难中成批成批地破产。

清朝的被扭曲变形的人才们,不仅对社会的“人力”转换能力具有破坏性,也还会导致原有“人力”向“人口”的倒退性复原,使百姓的个人价值对社会财富重新构成负数。这是一个连环的因果关系:人才们对财富的贪恋,使农民只好更勤地取之于土地;土地不堪重负,屡屡以歉收和灾荒来表示不满;农民的生活日趋困顿,徘徊于生存边际线左右;下一次歉收或灾荒到来之际,即是无法再撑的农民破产之日;破产之农民,也就失去人力的身份而成为社会的负资源。

所谓天灾人祸,意即天灾之际,必存人祸。如果说天灾可致民间三分饥寒,如影随形的人祸势必将其推演至十分方能舒坦。灾荒的眼睛,不仅看得到一个政权的性能优劣,更能看得清当下社会的世道人心。有清一代的中国,每一次灾荒经过,都会留下更多的赤贫之民,一双再一双趁机攫取财富的黑手,都在齐刷刷表示若非如此,它们就坚决不肯罢休。

天灾之际的政府,总是貌似无辜的,及至还会在每一次灾荒中,煞有介事地扮演救助者的角色。不过很多事例表明,这样的角色扮演更多只是做个姿态,效果如何并不是政府所能把握的,看起来也不是它当真关心的。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山西“淮安大水”,地方官就曾以赈灾为名,“捏开侵冒,私饱己囊,香员贪图分润,通同作弊”。

不必指望这只是个案,亦不劳质疑“他们可怎么敢”,比这更造次的事官员们都敢作敢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时,浙江王姓巡抚贪污赈灾粮,被斩,也同时斩了22个相关者,然后由闽浙总督陈辉祖查抄王巡抚之家,陈总督竟然趁机藏玉器、掖朝珠、以银换金,将王巡抚家产大半纳入己囊,事发,被赐自尽。

乾隆十一年(1746年),福建曾发生一起纠众抗租事件:清廷“蠲免钱粮,乡民欲将纳业户田租,四六均分”,业主不答应,遂致冲突惊动官府。乾隆于北京听闻后大发雷霆,言:“朕之蠲租赐复,出自特恩,非民间所能自主。佃户之与业主,其减与不减,应听业主酌量,即功令亦难绳以定程也。岂有任佃户自减额数,抗不交租之理”。类似案件也在山东、山西和广东迭出,乾隆均是这个态度,连番谕令各地督抚“谆切化导,使民有所敬畏”。从中不难看出,乾隆的免除钱粮脱不了应景之嫌,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至尊者施恩于人的心理使然,并非出自对黎庶百姓的悲悯关切之情怀,故而只要自己姿态做足了,也就算了。

据言乾隆曾耗毕生心血写下4万余首诗,算了算,从他出得娘胎至谢世,89年中,平均每天做得0.8首诗,了不起。其中一首名曰《耘田者》,以这样的句子表达了这样的情感:“老农炙背耘田苗,汗湿田土如流膏。广庭挥扇犹嫌暑,彼何为兮独不苦?独不苦兮无奈何,未见应比见者多。农兮农兮良苦辛,惭愧身为玉食人!”不知此君当时有无近前去问个究竟“彼何为兮独不苦”,是否老农身怀绝技?至于“惭愧身为玉食人”则似不劳深究,一个并不怎么“以万民之忧乐”为己意的君王,这样的感慨或者只为韵脚而生,或者只图行文的前后呼应,而已而已。

皇帝已然如此,普遍的社会良知与富有实效的社会性救助,想来也就双双不必期待,况且两者直到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之际,也才刚刚有所发育。一个政权既然已经“百弊丛生”,也就意味着治疗的无从下手,就像一个老人已然积攒下若干病灶,治其一副作用于其二,治其二反攻其三,治与不治,都已是一个了字。

对于大量农民的破产,如果说人才们起到了充分的铺垫作用,关键时刻的落井投石之举,则还有商人与高利贷者的爽快参与。不管政府如何小瞧商人与高利贷者,事实都是人家富了且愈富了,政府给排名第二(仅次于人才)的农民则是穷了且愈发穷了。

当老天爷不再和蔼,当土地佬不再主事,当天与地由雨雹风蝗给漫漫统辖,天与地之间的人,就会成为地面上最多余的生物。多余到他们彼此嫌弃对方的存在,多余到部分人总需在此时被同类给清理出地球,以便余富出更多的土地,来容纳清理者攫富敛财的狂喜。狂喜于攫富敛财的人,从不对同类施以仁慈,就如他们似乎也从来不需要仁慈一样,财富总是他们认定的生存的最可靠保障。

遭遇天灾人祸的农民会于此际发现,原来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除了地皮上还残存的草根、野菜和观音土,也再无别物,每一双伸向他们的手,都讨要着他们仅有的或已然被讨走了的东西,没有一双手是热乎乎的给予,哪怕只是稍稍加点儿力气的扶助。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倒下与连续倒下;没有人介意他们的离开与接继离开。灾荒告诉他们:只有他们,才是这个世上真正多余的人,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曾攒下。

乾隆十七年(1752年),山东威海卫夏秋之际发生水灾,次年春“饥甚”,遂有很多商人于海路从奉天运购大批粮食,“粮艘衔尾而来”,他们一边高举“救荒义举”旗帜,一边以尽可能的至高价格抛售,暴利滚滚有如泄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山东曹州府巨野县颗粒无收,民间大饥,而“富户多囤积居奇”,令“米价腾涌,贫者不堪”;乾隆五十年(1785年),山东邹平县“大旱,岁歉,夏大热”,次年春,米粮意料之中的奇缺,遂有商人脚不沾地儿囤积贩运,致“米价涌贵,米一斗值制钱二千二百五十”……

当粮食不再是种粮之人所能收获之物,金钱也就成了种粮之人的活命资本,种粮之人的手头多半并无现钱,也已被细心人考虑得颇为周全。嘉庆六年(1801年),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大饥”,相邻县镇的诸位富商大贾,遂乐颠颠旋至,出银十万两于文登县“开设大当三座”,善心善意救灾救难于劳苦大众,将粮食送上家门,将劳苦大众的地契房契纳入袋中。当铺,作为高利贷的古老资本形态之一,于此际发挥了它食人无血的本质属性。

始终在小心翼翼维护自耕农身份的中等农户,灾荒之年也就成了商人、高利贷者和地主阶层的刀下之肉,无论如何挣扎,都难逃一个斩字,赤贫之农,甚或乞丐,总要就此捡一个来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社会代码。“年头歉一歉,地主圈一圈”,都已成了俗语的事物,也就不劳再怀疑其道理。早在康熙末年,还不过“百年土地转三家”,至乾隆时期,各省土地则“十年之间,已易数主”。每一次易主,都是一次更集中的聚敛,聚敛于愈来愈少的人,以生成愈来愈大的地主,以制造愈来愈重的贫富之差。到嘉道年间,已是“贫富之相去,不可倍蓰,贫民之食于富民者,十室而九”。

土地的愈加集中,也还意味着一连串事实:丧失土地的农民愈来愈多;佃田以耕的农民愈来愈多;沦为土地持有者之雇工的农民愈来愈多。这又会因果相连地导致出另一串事实:佃田和受雇为长工或短工,竞争愈来愈激烈;佃租愈来愈高;工钱愈来愈低。这就使暂时还不曾失业的农民,亦会是普遍的贫穷,纵然“终岁勤劳”,仍免不了“终岁惶惶”,可以靠劳动换得“暖不号寒,丰不啼饥”之报酬者,“十室之中无二三焉”。即使如此,也还是会有愈来愈多的人,仍然会沦为“不士、不农、不工、不商”的无业游民。

生活何以为继?

以战争来打破传统的分配方式,从而夺得一份食物,似乎也就很可以一试。

不过战争很多时候打破的不是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而只是正常的人口结构,它使青壮年比率降低,使老人、妇女和孩子的比率增长。任何时候,战场都是青壮年的坟场。这些死于坟场的青壮年,理论上则刚好是这个社会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双手理应创造出相当财富,用以养活老人、妇女和孩子,事情的发展却恰恰相反。这也是每一次战乱过后,尽管当真大幅度削减了“过剩人口”,世人生活也还是更糟而没能更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则是政府镇压战乱靡费的军费,仍要取之于土地,且此时的每一次兴兵,都已成为军官们大肆挥霍、大发其财的良好机会,使军费膨胀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在镇压白莲教起义期间,“诸将会饮,虽深箐荒麓间,蟹鱼珍错辄三四十品,而赏伶犒仆之费不与焉。凡粮台地,玉器裘锦成市,馈献、赂遗、赌博,挥霍如泥沙”;以致“在京谙达、侍卫、章京无不营求赴军”,每一个从军中归来的官员“无不营置田产,顿成殷富”。这使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人,既需为膨胀的军费买单,也需背负起那些于战乱中死去或逃走之人转嫁来的赋税,于是每一块滤过战火的土地都只能愈加焦躁而无法稍感从容。

说到底,人口能否顺畅转化为人力资源以及积极的人才资源,是否能够尽量多的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非单纯的消耗者,根本上取决于社会体制,个人并没有多少力量可资发挥。在有清一朝特定的重儒学轻科技、除了“学而优则仕”再别无其他进身渠道的社会体系里,农民的日益失业以及百姓生活的日益困顿,都是一种必然结局。

康熙时期还有理由为之庆幸的添人加丁,经过百余年演化,至清末已变成一个品质纯正的悲剧。这一切似乎都缘于人口的增长,却又不尽然是单纯的人口增长所致。如果一定要有所抱怨,最方便的说辞是统治者的预见力不足,他们所面临的麻烦事史无前例的繁多,且亘古未有的新鲜,或许这些麻烦事的性质,已超出了他们头脑的丰富程度。不过后来者的貌似聪明,也多半缘于避免了当局者迷而已。

同类推荐
  • 半个苹果的爱

    半个苹果的爱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80多篇。是从作者心灵深处涌动出来的文字。在作者的word文档里有一个名为“心灵呓语”的文件夹,保存在这个文件夹里的文章不是小说,也不是传奇,它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我夜深人静时作者对这个世界发出的真实的声音,饱含作者对父母的爱、对儿女的爱,对朋友的爱。
  • 祥瑞草原

    祥瑞草原

    曾经的草原是一个生态环境严酷、沙漠化现象突出、只有73元人均收入的贫困地区。但是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建设,这里的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日新月异,进步突出。如今的草原已然成长为一片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能源工业发达的乐土。
  • 风声在耳

    风声在耳

    《风声在耳》是“新文人随笔丛书”中的一册。收录了作家凸凹大量的随笔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看似散乱无章却内含精巧绝伦,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可读性。一篇篇精美的随笔会使您回味无穷。
  •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精心选辑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故事精品,书中的故事,多为励志故事、真情故事、传闻逸事等。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引人人胜,让大家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感受到读故事的快乐,并能从中体悟故事作品中人物乐观、向上的情感。这是一本励志、有趣的故事书籍,十分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
  • 善行天下

    善行天下

    全书收录了贾淑芳近些年创作的诗歌作品近100篇。贾淑芳的诗歌创作主题贴近生活,语言通俗凝练,尤其是对于人生与自然的认识,更展示了作者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审慎态度与独特视角。同时,许多诗作的语言简洁、纯朴,使读者的阅读比较轻松、顺畅,却又意味深长,感人肺腑。
热门推荐
  • 极品女配好威武

    极品女配好威武

    “秋怡贞,女,23岁,未婚,父母双亡,现居S市,X大毕业后一直闲赋在家。”秋怡贞仔细的听声音的来源后发现声音是直接传到脑中的,有点类似于无线电的感觉,冰冷的机械音在准确的说出自己的身份信息时,秋怡贞就已经相信它是经常出现在各种小说中的任务系统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但是相思不相负

    但是相思不相负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她本想闷声发大财,与世无争。偏偏有人吧啦她,拉进无休争斗的漩涡里。既然如此,她只好和竹马携手。左踢青龙,右踹白虎。顺便当个首富,再生一对萌宝生活岂不是美滋滋。――某女和朋友约好了要去听戏,却被某男拦在门口。不悦道:“我去哪跟你没关系,你管不着。”某男轻笑:“没关系?那这两个是怎么回事?”从身后提出一对萌娃可怜巴巴的萌娃。“母亲,你赶紧把父亲娶回家吧。”苏相思额头冒青筋,她都养了什么东西。
  • 快穿之反派BOSS请放手

    快穿之反派BOSS请放手

    全文免费,更新较慢,文笔稚嫩,不喜勿入(文笔后期会有提升,感谢大家的收藏和支持。)另推荐新书《只是我太爱你》,唯美短篇小说。我不管你爱不爱我,但我的心,永远有一个空白的地方,那是为你而留。——君灼殇“她是我的……这一次,我不会再放手。”——漾“她……我看上了。”——言君(反派)BOSS:呵呵哒,一个二个的就知道和我抢女人,好憋屈。万年纠葛,究竟是谁欠了谁?又是谁负了谁?“前世没能与你相守,只愿今生能够抓紧你的手,永远不放开。”男主:君灼殇女主:顾以陌穿越三千世界,只为再次遇见你,爱上你。注:作者是业余写文,纯属个人爱好,如果有喜欢的小可爱,那么记得要多多支持呐,比心么么哒????
  • 祸国妖姬

    祸国妖姬

    一道圣旨,凤家刚刚及笄的大小姐便被嫁给了俊美无双的璟王爷。本以为目的完成后,自己便可以直接跑路走人,没想到却再次入了坑。“王爷,说好了不动我的。”某女后退。“那是以前你太小了,不太方便。”“王爷,您是君子,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嗯,所以更不能放过你了。”明明之前说好的功成身退呢?!某女看着逐渐靠近的大尾巴狼有些欲哭无泪。
  • 子明探案(第一辑)

    子明探案(第一辑)

    近些年来,犯罪分子在设计犯罪程序、布置犯罪现场方面无所不用其极,其目的无非是妄图迷惑警方、将侦破方向导入歧途。然而,这一切伎俩在临渝警察学院资深教官陈子明的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在陈子明的剖析之下,许多迷雾重重、看似陷入僵局的案件会立刻变得柳暗花明、简单明晰起来……
  • 好口才是设计出来的

    好口才是设计出来的

    《立信会计出版社去梯言—好口才是设计出来的》是一本训练与提高沟通技巧和语言水平的口才书。通过说话方式的设计、说话技巧的设计、交谈话题的设计、情感沟通的设计、肢体语言的设计、礼貌用语的设计、提升语言艺术和魅力的设计、出奇制胜的说服话术等内容,着重指出了生活常见场合中所运用的说话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提高说话能力,拥有良好口才。掌握了书中所介绍的口才训练方法,相信你的爱情、事业和人际交往都会因丰富的语言艺术和卓越的表达能力而与众不同,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妙趣横生。
  • 一天许一个愿望

    一天许一个愿望

    作为罗天宗的一个小小杂役弟子,叶青只以为自己一生就这样平淡度过了。但是当某一天,白日做梦的叶青说出了一个小愿望。诡异的事发生了。。。。。。。。。
  • 农门悍妇:醋夫将军宠妻录

    农门悍妇:醋夫将军宠妻录

    简介一场意外,误将叶芸送到民风开放的架空古代,成了有后娘就有后爹的可怜小农女。眼见叶芸被发卖做奴仆,幸好隔壁姨妈上门要人,花三两买下叶芸做童养媳。只是姨妈家光景也不怎么样,家徒四壁,外有婆家找茬,内有个暴戾凶狠,力大无穷的小儿子,隔三差五打伤人,唯一几亩田地也全被赔偿典当出去。叶芸瞅了眼凶残成性,惹是生非的正太小相公长叹息:好想退货!正太小相公凶巴巴状:你敢?叶芸腹诽:我不仅想退货,还想称斤卖,就是卖出去估计要倒贴钱,还是自己养着吧。一边调教未来相公刺头小虎崽,一边奋起凭借自带的空间和葵花宝典,练就飞针走线,成了有名的刺绣大师,赚的盆满钵满。养歪男主一正常人有了心上人的表现,羞答答表白:“我喜欢你。”邵寂渊有了心上人的表现,抽出刺刀冷笑:“你敢喜欢别人我杀了谁!”叶芸瞅了眼傻笑吃货弟弟:“…………”一样的土壤为什么差别辣么大,我要退货!虐渣二农忙季节,叶芸被卖后,叶家没人干活“你闲着也是闲着,回家干活!”后娘道。“不去!”“死丫头,信不信打死你?”后娘威胁。叶芸吸了吸鼻子。后娘得意一笑:看你还敢跟老娘横。叶芸眨了眨眼睛,吸口气喊:“抓小偷啊!”村民们抄家伙上门,围住风中凌乱的后娘。
  • 修仙女配的奋斗史

    修仙女配的奋斗史

    乐正诗涵:女配不好做啊!女主求放过我是不会抢你男人的,我只专心修道!上官婉儿皱了皱眉无所谓的道:我不认识你,所以以后就别在我面前胡言乱语了,谢谢。而远处的谢宁言却是想歪了:一个红衣似火,一个白衣飘飘,真是一对佳人啊!
  • 成功做人智慧做事细节全集

    成功做人智慧做事细节全集

    懂得成功做人、智慧做事的人,其步履必然积极而阔大,其事业必然顺理而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宏而壮丽。拥有成功做人的箴言,掌握智慧做事的方略,我们便能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赢得一个涵蕴厚重、丰富充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