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8700000003

第3章 成长的熔炉

·我要去当兵

郭明义的父亲郭洪俊有个好朋友,叫余新元,是一位老红军,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余老在晋察冀边区和日本鬼子殊死战斗过,多次负伤,两次死里逃生,都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救下他的命。除了为共和国浴血奋战,新中国建立后,余老还有一件最得意的事儿,是他亲自把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送到了部队。

送雷锋当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雷锋的身高仅有1.55米,身高不够,没有入伍的资格。

那时候,雷锋已经在鞍钢的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和弓长岭铁矿工作一年多了,开着人人羡慕的推土机,每个月有三十多元的工资。别人三十几元能养活六七口之家,孤儿雷锋就显得特别富裕了。可是,雷锋却执著地要当兵,他觉得,保家卫国,当兵最直接。

雷锋也在动员和他一起工作的乔安山一起去当兵,乔安山不想当兵,原因是当兵的津贴才6元钱,乔安山做的是技术工种,工资是45块钱,是青年工人中最高的。在雷锋没完没了的劝说下,他也报了名。结果,检查身体时,乔安山过了,雷锋没有过。眼看着乔安山要走了,雷锋却走不上。

可是,雷锋却执著地坚持,他就想当兵。当时,在鞍山军分区负责新兵入伍工作的余新元被感动了,尤其是雷锋工作的表现,更让余新元坚定了送雷锋入伍的决心,工作才一年的时间,3次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评为红旗手,18次评为标兵,3次评为节约能手。这样的优秀分子,部队求都求不到,怎么能拒绝呢?

在余新元的努力下,鞍山军分区反反复复开了七次会,终于下定了决心,破格招收雷锋入伍。

余新元经常和郭洪俊谈起雷锋,自从毛主席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13年过去了,学雷锋的热潮始终未减,每每谈起雷锋,余新元既兴奋又遗憾,兴奋的是,雷锋始终是他的骄傲;遗憾的是,雷锋牺牲得太早。不过,他也有所欣慰,因为“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一个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革命,一个是工作在最基层的普通工人,两个人原本生活在两个阶层,能结下深厚的友谊,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种缘分也是雷锋带来的,若郭洪俊不是省里的劳模,没有舍生忘死地跳进井里抢救落水青年,两个人或许没有机会成为朋友。两个人惺惺相惜,才结下不解之缘。

那一年是1976年,郭明义即将念完九年一贯制的初中。开门办学,九年级就是学生生涯的顶端了,没有高考,想念书也无处念了。他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留在矿山当工人,还是下乡当知青?两种选择他都没要,他对父亲说,我想当兵。

是啊,当兵是郭明义从小的愿望。儿时,他最爱的玩具是父亲给他做的木头枪,最爱看的电影是《英雄儿女》《小兵张嘎》,最喜欢的人物是雷锋,因为雷锋就是从鞍钢走出去当的兵。

父亲说,当了兵,不还得复员吗,何苦要走这一圈儿?

郭明义回答,雷锋就是到部队里才成为雷锋的,到部队有出息。

说句心里话,父亲不愿意郭明义当兵,那时候,他们家人口多,老郭家又乐善好施,日子过得挺紧,父亲已经患上了早期矽肺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儿,郭明义是长子,若能直接参加工作,多一个人的收入,就能让家里的生活宽松不少。可到了部队,一点点津贴,只能够自己用的,哪能补贴家用啊。

可是,儿子要求得特别坚决,说得还入情入理,父亲就收起了自己的“私心”,去求余新元,把儿子送进部队这座大熔炉。

余新元虽然有介绍新兵入伍的能力,却不是个轻易开口的人,他希望自己介绍入伍的新兵,个个能像雷锋那样。

知子莫如父,这一点,郭洪俊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宽厚仁义,街坊邻居谁人不夸,学生老师谁人不晓?儿子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回家不说,对别人也不讲,当父亲的只是听到别人的夸,并没亲眼看过。可有一件事情,作为父亲的他是清清楚楚。那就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每逢冬天,儿子总是五点钟起床,有时还要背上一些柴草,到学校生炉子。因为这件事和父亲有关,他每天都得陪儿子早起,给儿子做饭。

一个十岁多一点的孩子,一件事情做了六七年。哪一天早上不是顶着凛冽的寒风,哪一天不是把脸冻得生疼?又有几天没有冻麻了手脚?没有毅力,没有信念,怎么能支撑下去?有时,大雪埋过了膝盖,儿子更加执拗地坚持上学,父亲还得把儿子送到学校,让他早早地去生炉子。

那一天,父亲还讲了许多,讲儿子最崇拜的人是雷锋,最爱读的书是《雷锋的故事》,那本书儿子翻了又翻,快要倒背如流了。儿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像雷锋那样,从鞍钢走出去,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郭洪俊的话感动了余新元。余新元说,老郭,你的儿子想当兵,这是件好事,部队需要这样有志向的好孩子,我一定帮忙积极推荐。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怪,如果没有白求恩,就没有余新元,也就没人把雷锋送进部队,也可能没有今天的郭明义。

正是老红军余新元的帮助,郭明义才迈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1976年12月24日,刚满18周岁的郭明义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这一天,他接到了鞍钢武装部的入伍通知书,被批准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和通知书一块儿发下来的,还有一套崭新的军装,抚摸着新军装,郭明义哭了。

那个年代,真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幸福的指数特别高。临出发前的那几天,郭家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亲戚来了,朋友来了,工友来了,家里天天挤满了人,都是来祝贺郭明义当兵的。无论谁来了,郭洪俊都要把人留下,吃顿饭再走。每一天,不管萝卜白菜,都要炖上满满一大锅,让客人们一起分享郭家的幸福。有人送来本,有人送来笔,更多的人送来的是祝福和喜悦,他们祝郭明义到部队里好好干,争取早立功,早入党,回来娶个好媳妇。到了晚上,还是高朋不断,家里屋子小,挤得郭明义没处住,临出发前的一晚上,只好住在邻居张毓春家。那天晚上,郭明义把他最喜爱的三本书送给了张毓春,分别是《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连环画》和《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至今,那三本书张毓春还完好地保存着。

·发言变成演讲

穿上绿军装的那天,父母高兴极了,母亲摸着儿子的军装,热泪盈眶,儿子长大了,是个大人了,能走出家门,为国家效力了。全家都沉浸在欢喜之中,弟弟妹妹虽然舍不得哥哥,也为哥哥能当兵感到自豪。街坊邻居还有父母的工友们也替老郭家高兴,都来到老郭家为郭明义送行。他们深知,不是谁家孩子都能当兵的,政审体检,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这孩子,送到部队锻炼几年,准能成为一块好钢。父亲拍着儿子的肩膀,又一次说出了常和儿子说的话:给老爸争光。

1977年1月11日,鞍钢齐大山铁矿的领导亲自将郭明义等新兵送到鞍山火车站。鞍山火车站的广场,红旗飘舞,锣鼓喧天,来自鞍山各地的200多名新兵胸戴红花,齐聚在广场,排列出整齐的队伍,举行庄严的出发仪式。当大喇叭清脆地喊出,请郭明义代表从鞍钢武装部入伍的新兵作表态发言时,他便以标准军人的姿态,从整齐的队伍中迈出,一路小跑,站立在主席台上,向部队首长、家乡父老和新兵战友们敬上军礼,慷慨激昂地陈述入伍誓言。

这些新兵,都是优秀青年中的佼佼者,让谁代表发言,也是千挑万选的。之所以郭明义脱颖而出,是因为无论是送兵的鞍钢武装部,还是接兵的部队,经过全面的考查,了解到他平素的表现,认为这个小伙子有韧性,有品德,肯于奉献,是块好兵的料。

无论做哪件事情,即使事情小得像芝麻,郭明义也会认真对待,这是他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代表新兵发言,郭明义的讲话稿写了改,改了写,修修改改好几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最终,他将讲话稿一字不落地全背诵了下来。

健步走上主席台,代表新兵发言,郭明义没有羞涩,没有拘谨,只有激情与流畅,虽然手里拿着发言稿,他却一眼没看,把发言变成了演讲。他慷慨激昂地讲道:

今天,我终于穿上了绿军装,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我和我年轻的战友们,不负家乡父母的厚望,不忘家乡人民的嘱托,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接过前辈手中的钢枪,保卫国家的安全,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

雷锋就是从我们鞍钢走到部队,是我们鞍钢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到部队服从党的安排,服从部队领导的安排,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干一行爱一行。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学习,勤奋练兵,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放心……

从头至尾,发言稿郭明义一眼未看,新兵们感到惊讶,首长们感到欣慰,为他送行的是一片掌声。

迎接新兵的列车缓缓开动了,他们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亲朋故友挥手告别,泪水浸红了他们的眼睛。毕竟,他们都未满二十岁,还是群大孩子,从来没离开过家,心情很不好受。这时候,他们特别渴望关怀,渴望温暖,弥补离家的失落。

郭明义没有那么多伤感,好男儿志在四方,可是,大家刚刚离家就想家,也是让他心里不落忍,他就打来开水,一杯一杯地给新兵们倒热水,帮助列车员打扫车厢。整个车厢里的人,大家几乎相互都不认识,可他们都认出了他,这不是刚才发言的来自鞍钢齐大山的郭明义吗?真是说到哪儿,做到哪儿啊。

郭明义很快融入集体的环境中,最早进入到兵的角色。一路上,他不断给新兵们倒热水,给大家解心宽,憧憬今后美好的军旅生活。若不是他和大家一样,没有佩戴领章帽徽,大家真以为他是个带过兵的老兵了。

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和雷锋一样,他们同是从鞍钢入伍,同是余新元送到部队,同是从鞍山火车站出发,同是代表新兵发言,更是列车行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更巧合的是,他们当的都是汽车兵,不同的是,雷锋当兵在辽宁省的抚顺市,郭明义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海林。·新兵连到了部队,他们果真分配到了师直属汽车连,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兵了,郭明义心里那个美呀,他想到了雷锋坐在驾驶室里读书的那张照片,觉得自己很快也会那样,驾驶汽车行驶在祖国的北疆,空闲时拿起自己珍爱的书,读上几段,让自己更充实,确实是件美事。

可是,部队却有严格的规定,不管你是什么兵,入伍后,必须编入新兵连,进行严格的训练,然后才能到师汽训队参加培训,最终才能到汽车连当驾驶员。因此,他们不能马上摸到方向盘,还要经过两个来月严格而又紧张的新兵训练,合格了,才能成为真正的兵。对于从小就以苦为乐的郭明义来说,训练的艰苦他全然不惧,天天枪管上吊着块砖头,举枪练习,胳膊练肿了也不停歇,直到把枪端得纹丝不动。

就这样,第一练习、第二练习、第三练习,郭明义全部获得优秀。

成为战士的郭明义,既新鲜,又激动。新鲜的是,部队生活总能拨动起他的活力;激动的是,他没想到,自己的部队有着那么多光荣的历史,会产生那么多英雄,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发生过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一座座标杆就在他的眼前,他真是开了眼界。

走进连史馆,郭明义仿佛回到了历史中。他所在的连队是沈阳军区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二〇一团一营一连,它的前身是粟裕将军的警卫营,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丁字山战役的英雄连队,被称为“钢铁英雄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曾赠送给他们连队一面“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锦旗,朝鲜人民军也赠送了他们连“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锦旗。陈列馆里,一面面被鲜血染红的旗帜,一件件英雄留下的遗物,让他热泪盈眶,既然是这个连队的战士,就不能给英雄们丢脸。

还有,部队所在的地区,也是英雄杨子荣安息的地方,他们驻扎的一面坡,就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的地方。郭明义时常徜徉于杨子荣的墓前,浮想联翩。站在部队的院里,仰望天空,好像看到英雄赵一曼。他时常感慨道,我们生长在和平环境里,本身就是幸福,祭奠英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生命更有价值。

即使是和平年代,郭明义的身边也有楷模,还涌现出了3次扑入火海的“爱民模范”金遗华,舍身拦惊马的“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生前都在他们师。

这一桩桩光荣的革命历史,一件件鲜活的英雄事迹,总是让郭明义心潮澎湃,让他心生敬仰。于是,他很早地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一口气写了30篇思想汇报。有人统计过,差不多两三天汇报一次思想。

指导员看到郭明义要求进步的愿望如此强烈,鼓励他说,追求进步,不但要学起来,写下来,更要干出来。

郭明义记住了指导员的话,无论多脏多累,都抢在前头。

新兵训练期间,正逢三九,部队驻地异常寒冷,那时的连队生活条件也很有限,没有暖气,也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200米之外的大井去挑。尽管郭明义的家住在城郊,但也是个城市兵,农村兵挑水浇菜、浇田,那是家常便饭,早就练出了铁肩膀。城市兵却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掌握不好平衡,常常挑一担水,回去只剩下半担了。事事不服输的郭明义,反反复复地来回挑,不熟练,一次次地重来,慢慢地掌握好了平衡,练会了担水的节奏,愣是把自己磨出了铁肩膀。

每天早上,郭明义第一个起床,顶着寒风,走出营房,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一担接一担地往回挑水。地面结冰,脚下打滑,扁担上的水桶不停地摆动,溅出来的水在衣服上结成冰,进屋的时候,他已经成了冰人。一个冬天下来,光挑水走的路,他要走上200多公里。

缸里的水满了,郭明义又忙着砍柴、生炉子、烧水,只为了能让战友们起床后马上就用上热水。自己班里忙完了,他又到别的班,常常是全排的杂事让他一个人包了。有的战友问他,你连党员都不是,这么干,到底图的是啥?就为了一张党票吗?他回答道,入党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可工作却不是为了入党。

这些习惯郭明义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下来,一直陪伴他走完了五年的军旅生涯。每一天每一件都做得那样的执著与认真,他用自己的坦率与质朴,用自己火热的心,去温暖每一位战友,关怀每一位同志。

·意外成了火头军

1977年4月8日,新兵训练结束,郭明义获得了大满贯,加上干部战士对他都有很好的评价,大家猜测,肯定会把最好的岗位交给他。和郭明义一起参军的战友王尔忠也这样认为,兴冲冲地和郭明义一块儿到汽训队报到。可是,一分配工作,两个人都傻了,他们谁也没能摸上方向盘,去的是炊事班。

王尔忠当时就摔脸子了,既然是汽车兵,学习开车技术那是理所应当,凭啥一样的兵,偏让干得好的去做饭?这不公平。

让好兵做饭,确实是连队干部们的主意。连里赋予炊事班班长王俊凯一项“特权”,这项“特权”年年有效,每逢训练完的新兵分配进来的时候,炊事班班长有权先挑选满意的兵到炊事班,替代在这里干了一年的炊事员,让他们告别饭勺,摸方向盘去。所以,为了让好兵进炊事班,王俊凯生出了一双“毒辣”的眼睛,总是在新兵群里踅摸。

干部有干部的活思想,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摆脱困难,连队的伙食标准比较低,不把责任心强的好兵送到炊事班,怎能让战士吃得好、吃得饱?

班长王俊凯之所以选择郭明义,还因为他看到了新兵郭明义除了天天帮炊事班挑水,只要有空闲就到炊事班帮厨,手脚勤快,眼里有活儿,这样的兵,谁不喜欢?班长肯定要利用这个机会行使特权。

如果说郭明义的心里没有波动,那是假话,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投进一个石块也要泛个涟漪呢,何况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训练得越好,反倒去的地方越差呢?不过,郭明义很快就让自己平静下来,那种平静来自于干部们充满信任的目光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期待。还有,入伍时,他信誓旦旦地表态,干一行,爱一行,怎能说变就变呢?

郭明义的眼前又浮现出刚刚入伍时的情景,思绪回到了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那天,轮到郭明义下半夜两点站岗,他沉入梦乡,没有醒来,带班的排长也没有叫醒他。也难怪,早晨五点钟起来,担水,劈柴,生炉子,忙个不停,加上白天的强化训练,累了一大天了,难免有些贪睡。蒙眬中,他突然一激灵,猛地惊醒,一骨碌爬起来时,才意识到,自己漏岗了。

郭明义痛恨地捶着自己,当兵误岗,怎么得了?若是战时,代价可是战友们的生命啊,他不允许自己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他急忙穿上衣服,向哨位冲去。可哨位上已经有人站立了,漫天的大雪,已经完全覆盖住了那人的绿军装,像一个堆出来的雪人,可他依然持着钢枪,纹丝不动地站立着。

走到近前,郭明义才认清,是排长顶替他站了一班岗。他半天说不出话来,心里像嚼了五味子,苦辣酸甜咸,感到愧疚无比。排长宽厚地安慰着他,你白天挺辛苦的,累了,替你站一班岗,无可厚非,不过,你可要记住,当兵的第一责任就是站岗,如果岗都站不好,就不会打胜仗的。

郭明义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不是因为挨了批评,而是因为感动。他无以回报,只能用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是个好兵,是个懂得责任的兵,挽回自己的失误。此后,排长雪夜站岗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他的心里,哪怕天上下了尖刀子,也决不误下半秒钟。

即使过去了很多年,郭明义还是觉得愧疚,30年过去了,他还念念不忘,写了一篇《想念排长》的散文,刊登在矿业公司的报纸上。

飘雪的日子是令人难忘的日子。

那是刚踏进营房第五周的一天。这天,19岁的我经过一天紧张的爬冰卧雪训练,自己感到极度的疲劳。不知咋的,连续几天的大雪下个不停,坐落在半山腰的营房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我们连位于一面坡山上的第一层阶梯,那晚值班站岗也正好轮到了我们一连三排一班。

风夹着雪花,发出呼呼的声音。漆黑的夜晚,不时地从山谷的那一面传来野狼的嚎叫声。也不知什么时候,睡梦中的我被人轻轻地触摸了几下,隐约听到了换岗的战士叫我上岗,我似乎答应了两声,却不知不觉地又睡了过去。当我梦醒时,已经是第二天黎明时分。这时,我忽然感觉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漏岗了。我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拿起半自动步枪,箭一般地冲了出去,抬头却看到排长已站立在那里,注视着山口那边的一切。此时此刻,自己无言,羞愧的泪水刷地落了下来。

记得我千里迢迢来到这冰雪世界黑龙江的第一天,排长就对我们讲了:“当兵站岗是每一个军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连三面环山,唯一的出口通往重要的公路,我们不仅担负着一连,还有二连、三连、炮连的站岗警戒任务。”从那次起,每每飘雪的夜晚,我便想起排长,想起排长无言的批评。

自那次起,那飘雪的夜晚发生的故事时时激励着我做好每一件事,完成好党交给的每件工作。

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郭明义处处能感受到战友们的温暖。从小父母就教导他,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现在,让他去炊事班,给更多的战友送去更多的温暖,心里有疙瘩,本来就是错的,何况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呢?

世界上没有干不了的事儿,只有不能干的人。我付出的不过是汗水,而英雄们付出的是鲜血和生命,这活儿,我不去干,就得派别人去干,总不能人人都去开汽车,没人做饭吧?吃不好饭,战友们怎能有力气紧握钢枪,或者把牢方向盘呢?心里这么想着,郭明义便坦然了,愉快地去了炊事班。

而恰恰在这时,王尔忠通过自己的亲戚直接找到师里,疏通好了关系,准备带着郭明义一块儿离开炊事班,直接去摸方向盘。郭明义却执意不肯,他不能违背入伍时的誓言,还解开了快要调走的王尔忠心里的疙瘩,劝他留下来,别走了,汽车连的人,开车是早晚的事儿,都不想在炊事班干,咱们连队还不得挨饿?

“吃亏”的时候,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这就是郭明义。

·做饭是种本事

一同被分配到炊事班里的新兵们却不这么想,有一种被发配了的感觉,总觉得低人一头,他们的思想很不稳定,有人很消极,有人很消沉。既然是汽车兵,谁都想握方向盘,谁都不愿意拿饭勺。

郭明义初中的同学、一块儿来当兵的战友王尔忠也和许多来当炊事员的新兵一样,心里很不舒服,训练过硬的这几个兵,全让炊事班班长给挑来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训练时平平常常了,于是,他们便怪话连篇。心理一向阳光的郭明义,不愿意看到这种不良的情绪,他劝说着王尔忠,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汽车可以不开,饭不能不吃。这世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饭做好了,是一种本事,也是一种境界,人啊,无论干啥,就得干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爱一行,不是靠说,而是靠做。一贯喜欢用行动感化别人的郭明义,用行动感化这些刚刚熟悉的战友。

那时,部队的伙食标准还不高,粗细粮要合理搭配,连队每天早上要喝玉米子粥。但大子又坚又硬,很难熬开,吃下去又不好消化,常常有的战友为此犯了胃病。怎样把子粥做得好吃?郭明义动起了脑筋。对于玉米,郭明义有着很深的感情。困难时期,父亲舍不得多吃一口,把省下来的玉米面粥喂给他吃。小时候家庭困难,玉米是他家里的主要粮食,母亲心灵手巧,能把玉米做出好多风味。

为了让战友吃得好,他悄悄地写信给母亲,向母亲讨教,如何把子粥做得好吃。从母亲那取来真经后,他每天很早地起床,用清水将大子泡软,再花上几个小时熬大子粥,熬得又软又黏又可口,比细粮还好吃。从此,战友们喜欢上了早餐,都想多喝一碗郭明义熬出的大子粥。

许多年过后,郭明义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母亲的玉米饼”,他把对母亲的爱与对玉米的感情融为了一体。

别以为炊事员那么好当,全连一百多号人呢,谁爱吃啥,谁对啥忌口,菜怎么炖香,饭怎么煮符合大家的口味,里面一堆学问呢。郭明义为了当好炊事员,专门去师里学了烹饪技术。

炊事员的早晨是从半夜开始的,郭明义每天都要早早地起床,扒净炉灰,填好柴火,又摸着黑,吭哧吭哧地跑到小河沟,凿出冰窟窿,把水挑回去,再把炉灶生好,等到其他炊事员起床时,一切准备工作他都做完了。

只要有郭明义在,即使有多么早的出车任务,哪怕只是一个人,战友们也不必担心吃不上饭。

郭明义在炊事班时,伙食花样多,味道好,战友们吃得香,心里也高兴,出车时也安全,周围的连队很羡慕汽车连,说在你们连当兵真有福。

可最有福的是赶不上饭时的战友。战友出车回来晚了,郭明义就给留饭,在锅里热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太晚了,晚到熄灯号都吹响了,战友出车还没回来,他就侧耳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一旦听到声音,他就马上爬起来,赶快给战友热饭热菜。

战友们很感动,感觉像回到了家,夸郭明义和自己的妈妈一样好。

·摸到了方向盘

无论是当炊事员,还是后来兼任的饲养员,郭明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汽车连的兵,不懂驾驶技术,不会车辆养护与维修,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兵。虽说暂时不能摸方向盘,可炊事班有不成文的规定,除了班长,干满一年都得离开。所以,有关汽车的理论知识和驾驶技术方面的书籍,却没人说不让摸。

白天,只要有一点空闲的时间,郭明义就把书捧起来,坐在食堂的椅子上,逐字逐句地揣摩那些书。晚上,熄灯号响了,他就缩进被窝里,打着手电学。睡觉之前,还在肚皮上画汽车的油路图、电路图、曲轴图,在脑子里演练汽缸的工作原理。

尽管郭明义很小心,害怕影响战友们的休息,可被捂得再严,也有泄光的地方,再不想发出声响,夜深人静时,翻书声也能打扰战友们的睡眠。可战友们谁也没有把这件事反映上去。

这个秘密最终被指导员康玉久发现了。康玉久查房时,发现郭明义的被窝十分异常,揭开一看,把拿着手电看书的郭明义抓了个正着。当时,康玉久没说什么,也没忍心当众批评他,只是勒令他马上睡觉。

第二天,康玉久把郭明义叫到了连部,狠狠地剋了郭明义一顿,批评他再想开车,也不能影响战友的休息。指导员嘴里说得很凶,心却是软的,这么好的兵,真是少见啊,得给他创造些条件,开个绿灯。

指导员康玉久和连长一商量,决定要严厉地“惩罚”郭明义,不许他再回宿舍了,在连部里值班。连部不受熄灯号的限制,可以通宵达旦地读书,连部还有图书馆,想看什么书就有什么书,这哪里是惩罚啊,简直是给他提供了一个独自学习的场所。

白天的时候,连队里最肃静的地方是食堂,很多时候,郭明义捧着书,独自一人坐在那里,像一只蛀书的虫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抠。

每每捧到书,郭明义总是如醉如痴,哪怕和老同学王尔忠在一起,不聊家常,也不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一边心不在焉地和老同学说话,一边记着笔记。气得老同学王尔忠劈手抢下他的笔记本,郭明义这才认真地和老同学说话,求老同学快把笔记本还给他,正看在兴头上,用笔记一遍,就永远地记住了。

老同学没办法,只好把笔记本还给“书呆子”郭明义。

一年过后,郭明义如愿以偿了,和雷锋一样,成了真正的汽车兵,摸到了属于自己的教练车。他像对待自己的伴侣那样,把车视为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出车训练有多晚,总是把车擦得锃亮,甚至轮胎里的泥痕都不肯放过,好像是从厂家提出来的新车。那段日子,他的“钉子”精神和雷锋又是惊人的相似。

写笔记、记心得、读名著是郭明义的日常习惯。他把汽车原理背个滚瓜烂熟,把汽车的脾气摸得透透亮亮。别看他比别的战士学得晚,他拿出了干啥都要最出色的劲头,苦练驾驶技术,即使休息的时候,他依然坐在驾驶的位置上,用头脑想象着驾驶要领,用手脚温习着标准的驾驶动作,心里领会着,怎样才能让挡位与离合、油门与速度配合得天衣无缝,油门怎样加,速度怎样控制,才能最省油,最省车。

没有车辆的时候,郭明义拿椅子当道具,想象着如何处理驾驶中出现的问题。

没多久,郭明义不但驾驶技术过硬,还能凭着记忆熟练地把汽车电路图画下来,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听着各个轴承咬合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汽车的故障在哪儿。无论是谁驾驶的车,声音有一点儿不对头,他揭开机盖,三下五除二,准能手到病除。这般本事,老司机也要修炼好几年,郭明义却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1980年,举行汽车教员大比武,他拿下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个第一名。驾驶汽车几年来,每个月的节油标兵,大多数被他夺去了。

有人问他,这里有什么窍门,他却一时回答不出来。是啊,窍门是什么呢?他简单地回答道,笨鸟先飞。

岂止是笨鸟先飞这般简单,他是靠一腔激情来学习的,靠一种理想去奋斗的,靠一股韧劲去拼搏的,既然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就要让这段历史发光发热,就要把自己打造成雷锋式的优秀战士。

许多年过后,郭明义的两篇回忆部队生活的散文,不经意间记录下了他的心路历程。

·养猪也不差

虽然到了汽训队,学习驾驶技术了,可每个兵还得兼做其他的职务,有人兼通讯员,有人兼文书。看到郭明义把炊事员干得这么好,连里决定给郭明义兼任一个更重要的岗位,那就是饲养员,给连队养猪。

那个年代,猪是连里的宝贝,逢年过节,连队调剂伙食,全靠猪呢,杀一头猪,能让连里的战士高兴好几天。在一般人看来,饲养员又脏又累,可连长和指导员却不这么看,这是个重要的岗位,不是好兵,还真不放心呢。然而,这个兼任的岗位却是又脏又累,没几个人愿意干。让谁去?连长和指导员伤透了脑筋,想来想去,又把点子打在了郭明义身上,郭明义干啥都认真,又特别肯吃苦,只有他去,才能把猪养肥。

这次谈话,指导员犯了难,郭明义也蒙了,他从来没有养过猪,不知道猪怎么养。直到指导员讲明原因,郭明义才欣然接受,用他的口头语解答了指导员的难题,没问题。

就这样,郭明义兼任起了饲养员。

炊事班里的战友为郭明义鸣不平,养猪那么累,哪儿还有时间练开车了,回我们炊事班算了。郭明义却说,工作不分贵贱,养猪做饭同样光荣。

看到他们的标兵郭明义乐呵呵地养猪去了,那些被分配到炊事班的战友们再也没有怨言了。

那时,冬去春来夏又到,猪长得很快,也很能吃,眼看着饲料不够。郭明义每天早早地起来,学当地的老乡,到山上打猪草。把草投到猪舍里时,他趴在那里仔细瞅,看猪最爱吃的是哪一种草,等到第二天早上,他就专门去割这种草。

渐渐地,郭明义割草的距离越来越远,远到了两公里之外的山上,因为只有那里的草,猪最爱吃。把草担回来,投到猪舍,他已经累得浑身是汗了,可看到猪舍脏了,他还要跳进去,打扫得干干净净,可自己呢,一身臭味一身汗。

等忙完这一切,已经快到中午,夏日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猪们躲在窄窄的墙影下,热得直喘气,郭明义顾不得自己洗澡,拎来清水,先给猪冲凉。等到猪舒服地躺下,他还要给猪挠痒痒,捉虱子,给肥猪侍候得舒舒服服。

每天,只要听到郭明义的脚步声,猪就像听到了集合号,齐聚在圈门口,等待着“猪司令”郭明义的检阅。

即使这么忙,郭明义还是念念不忘炊事班里的活儿,常常起早贪晚地去帮厨,洗菜、提煤、扒炉灰。

尽管郭明义尽心尽力,可是,还是有意外发生了。他第一次遇到母猪生猪崽儿,不知道怎么侍弄,以为母猪生完小猪崽儿,就完事大吉了,没有细心地做产后护理,不小心让母猪压死了6只小猪崽儿。

连长知道后,心疼坏了,把郭明义撸个鼻大眼小,你这个饲养员是怎么当的?一共才多少个猪崽儿,一下子让它压死了一半。

郭明义羞愧难当,长这么大,还没被人这样说过,难道自己真的笨到了连猪都不会养的程度?

这件事儿对郭明义打击很大。那几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一方面,他心疼6个小猪崽儿,用不了一年,它们就是6头大肥猪了,起码能改善连队一个月的伙食,是自己的粗心大意,才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他觉得对不起战友们。另一方面,他在认真地反思,细心地琢磨,啥原因会让母猪压死了小猪崽儿?如果早些日子弄明白问题所在,哪会有这种问题发生?看来世界上任何事儿都马虎不得,如果他早一点拜师求教,怎么会损失6头猪崽儿呢?

就这样,郭明义三番五次地到老乡家登门请教,还写信给亲戚朋友询问养猪的技巧,任何细枝末节都不肯放过。

没过多久,第二头母猪快要下崽儿了。这一次,郭明义吸取了第一头母猪的教训,整夜整夜地守在猪舍,服侍着母猪生产。他事先给母猪喂了土霉素,准备好了碘酊、棉球和消过毒的干布,守在待产母猪旁,将母猪的乳头和生产部位擦洗干净。

小猪崽儿一只接一只地生出来了,郭明义立刻将小猪崽儿嘴里和鼻子里的残液清理掉,再用干净的布按照从头到尾的方向,将小猪崽儿身上的黏液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剪断脐带,擦上碘酊。小猪崽儿吃奶前,他还要将小猪崽儿的牙床擦磨一遍,做一次剪牙,以防小猪崽儿咬伤母猪的乳头,拒绝给小猪崽儿喂奶,或者咬死小猪崽儿。

刚生下来的小猪崽儿,有的不会吃奶,郭明义就让猪崽儿裹自己的手指头。怕母猪再次压死猪崽儿,他整夜整夜地看守,为了给母猪催奶,半夜三更熬高粱米粥,喂到母猪的嘴边。

那一年连队里的猪养得又肥又大,当地的老百姓说他,没见过这样当兵的,城里人,复员回去也不喂猪,不过是一堆哑巴畜牲,对它们多好,也不会开口说话,有啥用,何必这么认真呢,真是少见。

就这样,郭明义养成了用最细心的态度对待最简单问题的习惯,并且,三十几年来,一直一以贯之。

·追赶雷锋的脚步

那些年,部队学雷锋的氛围特别浓,大家你追我赶,都想当学雷锋的标兵。从雷锋入伍的地方走进军营的郭明义更不示弱了,他不能给雷锋丢脸,他要给雷锋锦上添花。渐渐地,学雷锋就成了郭明义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做点好事,不给别人奉献点什么,他心里难受,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现在的人有可能不太理解,那么拼命干啥?可郭明义所在的部队就是这个样子。他们的连长蔺传芳和指导员都是师里学雷锋的标兵。人人都这样,干啥都要比着干,谁要一松劲儿,就得落后。每一次开会,被连里排里或者是班里表扬,浑身都是劲儿,能高兴好几天,所以,谁想得到表扬,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那个年代,连队没有洗澡的地方,想洗澡,得去机关大澡堂,而且每天晚上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冬天还好一些,天冷,身上没有汗,隔几天一洗,也无所谓。夏天就不行了,驾驶室被晒得像蒸笼一样,哪一天不是一身臭汗,不洗晚上都无法睡觉。可驾驶员却忙得很,经常因为出车,错过了机关洗澡的时间。

郭明义一大早就把连队院中各班的大缸打满水,晒上一整天,晚上,不管战友们回来得多晚,都能冲上温水澡,让战友们舒心地入眠。

早上给班里的战友打洗脸水,晚上给战友烧洗脚水。平素里打扫卫生,更是不在话下。小雪天,不等起床号吹响,他把整个连队的院落打扫干净了。下了大雪,他一个人能干出一两个班的分担区。哪个战友身体不舒服,他就替人家站岗,连长查哨时,问他,又替谁了?他只是笑笑敬个礼。帮出车的战友洗衣服,给新兵做被子,那是家常事儿,战友回来不用问,就知道准是郭明义。

最难能可贵的是,郭明义不在乎自己做了哪些好事,特别在意别人做了哪些好事,只要被他的眼睛捕捉到了,被他的耳朵追到了,他就用粉笔,把那些好事写在连队的黑板报上,让那些好事在战友中间传颂。那时,他负责连队的板报,有这方面的“特权”。可他从来没把自己做的好事写在黑板报上。即使板报上有他的事迹,也是别人趁他不在,一笔一画地写上去的。

战友王尔忠回忆起那段军旅生涯,总是感慨不已。好强的王尔忠总想不比郭明义差,可差距却总也追不上。想了几十年,他终于想明白了差距在哪儿,他们做好事,总是为了做好事而到处去找好事儿做。而郭明义把做好事当成生活习惯,不让他做好事,反倒让他不习惯,让他觉得生活失去了乐趣。

郭明义的乐趣就在于,他总能敏锐地发现应该去做什么,总能随时随地地捡起身边俯拾皆是的好事。

那时连队的厕所是简易的露天厕所,他闭着眼睛就能知道啥时候该淘了,等到别人想起来的时候,他已经淘完了,还把里里外外弄得干干净净。

炊事班人少活儿多,第二天中午该做什么菜,他头天晚上就猜个八九不离十,一百多人的伙食,炊事班得忙到啥时候,晚饭后,他就到菜地里帮炊事班择豆角去,挨蚊子咬,蜂子叮,那是常有的事。

到海林粮库给连队拉粮食,他觉得,炊事班忙得很,省下一个人是一个人,自己开车去,二百斤重的大麻袋,装车卸车都是他一个人。粮库里的人直心疼他,这个傻大兵,怎么不带几个人,这么多粮食,得累成啥样?

连队里种地,本来不是他该干的活儿,可这活儿季节性特别强,扶犁杖又是技术活儿,不是城市兵的特长,可他硬是学会了,捡了件种地地的活儿。

郭明义也是个很恋旧的人,在师汽训队培训仅为半年,他却常回去看那里的老兵和教练,感谢他们教给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常帮他们干活。

冬春两季,汽训队里的人就很少了,每逢年前年后,老兵回家探亲,地方的教练放假回家,汽训队的院子就空了。心细的郭明义总是惦记着汽训队,去关照门窗,打扫卫生,关照菜窖。尤其是菜窖,他最上心,一窖大白菜出了问题,汽训队一开班,伙食就出大麻烦了,所以,他总是下到窖里给白菜倒垛,择掉烂菜帮,把窖里边收拾得干干净净。天冷了,他去把通气孔堵上,以免里边的白菜冻了。天暖了,他把通气孔打开,以免里边的白菜沤了。

郭明义对汽训队的菜窖这么上心,王尔忠等战友们也常过来帮忙,寒冬季节,他在窖外边干活,怕战友冻着。阳春季节,他独自下到窖里,让战友在外边,因为窖里气味难闻,他在窖里装烂菜叶,战友配合他往外拉。

无论做啥事儿,郭明义总是习惯性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整体的利益上去做事。还有一次做好事儿,郭明义受了伤,差一点儿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那是1982年,郭明义看到路边一家单位在建暖窖,也就是现在的塑料温室大棚。焊工焊大铁架子时,因为没人帮扶,总也干不好活儿。

他看到了,非常习惯地奔了上去,帮人扶住了铁架子,一直扶到焊工干完了活儿。

在回军营的路上,郭明义才发现问题严重了,眼睛被电焊的弧光“打”了,红肿得快要睁不开了。王尔忠也害怕了,连长肯定要收拾他们俩了,这么不注意保护自己。可是,回到连队,连长却没有批评他,只是告诫他一句,下回碰到这样的事儿,一定要戴上墨镜。

在日常生活中,细致地关心和照顾别人已经成了郭明义的习惯,只要眼里看到了,心里想到了,不管是老兵新兵还是领导,乃至素不相识的普通百姓,他随手就去做。有人总结他学雷锋学到了家,学到了本质上,他却浑然不觉。

应该说,郭明义的行为举止不再是单纯地学了,他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细胞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不由自主。

·第一笔捐款

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不由自主,都是生活习惯。比如向灾区捐款,却是自觉的。

1979年3月,郭明义从广播里听到云南普洱地区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倒了许多房子,有许多人在地震中受伤,也有人在地震中罹难。他柔弱的心肠受不了,眼泪流了下来,心也像掉进了油锅般,煎熬得难以承受。就在几年前,离鞍山很近的海城发生了强烈地震,他亲身经历了那场灾难,虽然这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成功地预报了地震,没有多大的人员伤亡,可是,他却亲眼看到了震后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的场景。他深知地震的破坏力,也深知地震之后,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痛苦。

郭明义把自己两年来积攒下来的100元津贴全拿出来了,在手心里都攥出了汗,他也在犹豫,给灾区捐多少钱?是都捐出去,还是自己留下一些?

现在看来,100块钱不算个啥,可在当时,能买1000斤大米,够三口之家吃上一年了。对于任何家庭,100块钱都是个大数目,能解许多燃眉之急。

要知道,那时候,郭明义每月的津贴只有6块钱,除了生活必需品和入伍后的第一个月的津贴寄给了奶奶,他连三分钱的冰棍都舍不得买一根。他给父亲写过信,很自豪地告诉父亲,攒了100块钱,等有机会探亲时,送给父亲,补贴家用。弟弟妹妹都在上学,课外书、复习资料都需要花钱,本来家里就不宽裕,这笔钱能解决好大的问题呢。

可是,一想到灾区群众生活的艰难,他的心就硬不起来,捐款的欲望就驱赶着他往邮局走。

那是一个星期天,休息的日子,郭明义向连队告假,攥着100块钱,赶了十几公里的山路,到了县城里的邮局,在填写汇款单的时候,他将手里的钱毫无保留地全邮给了灾区。这时,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也坦然了,回去的路走得格外愉快。

给灾区捐款的事情,郭明义对谁也没说,做完了也就过去了,就像他复员到地方,几十年如一日所做的事情那样,没有一丝的功利性,也没图有所回报,只注重做事情的过程。没想到,半个月后,灾区的地方政府把感谢信发给了他们部队,想藏也藏不住了。这件事在战友中间震动很大,别看平时大家抢着学雷锋,可谁能说得清里面有多少面子活儿?有多少人只为要表扬做的?郭明义做啥都一声不吭,做啥都像是天经地义的。

郭明义被表扬得红了脸,钱的价值就是用来使用的,用到了该用的地方,这很正常。受到了战友们的追捧,他很感动,更加觉得捐款的选择是对的。

许多年过后,郭明义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倾其所有为灾区捐款、为贫困群众捐款成为常态时,有人问他,那时你犹豫过吗?

郭明义很诚实地回答,犹豫过。毕竟是平生第一次捐出这么多的钱,他也想留给家里,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宽绰些,让弟弟妹妹买点好吃的。可又一想,灾区的群众比他们家更渴望帮助,这钱到他们那里,就是吃饭钱,救命钱啊。没这笔钱,家里的日子照样过,弟弟妹妹照样能上学,给了灾区,那是用在了刀刃上。

郭明义入伍的几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当时,《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全社会引起一场“活着是不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大讨论,一时间,雷锋精神过时的论调十分盛行。

据时任团政委的徐广胜回忆说,在连队召开的“学习雷锋讲用会”上,郭明义为同样来自于鞍钢的汽车兵雷锋,慷慨陈词地维护着雷锋的精神,他说:人活着为什么,这已经是有结论的话题了,还用得着讨论吗?雷锋、刘英俊、张思德等这些前辈早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不管外面刮什么风,我们学习雷锋不能动摇,雷锋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永远地坚守……

这种坚定的语气和执著的眼神给徐广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尽管过去了30年,尽管郭明义本人对自己阐述的具体内容已经淡忘了,可徐广胜却记得十分清楚。直至2010年8月,应原部队之邀,与现任部队首长一块儿到鞍钢看望郭明义,徐广胜还能将郭明义的那段话完整地复述下来。

这也是郭明义性格特点之一。一方面,他的记性特别好,学过的知识,工作与生活中的失误和教训,自己对别人的承诺,对别人的亏欠,他记得特别清楚。另一方面,他的记忆又特别差,自己曾经做过的好事,曾经讲过的话,他淡忘得很快。他特别注重眼下应该做什么,将来准备做什么。

·忠诚的汽车兵

寒冷,不仅仅是上天对大自然的磨炼,更是对军人品质的磨炼。执行战备机动任务,时常选择最寒冷的日子。一次执行运送物资的任务,途中车队里的一名战友驾驶的车,横拉杆脱落了,无法行驶。驾驶室外,零下40摄氏度,滴水成冰,这么冷,别说是下去修车,就是在外面走几圈,也会冻透,一时间,维修成了大问题。

正在大家犹豫间,郭明义二话没说,跳下车去,爬到战友的车底下帮助抢修。车下狭窄,40多分钟的抢修时间里,不能穿厚重的衣服,不能戴厚厚的棉手套,冻得浑身打战也得咬牙忍着。

战友们直揪心,轮换着下车,喊着要换换他,他在车底下大声回应,就快好了,可我一个人来吧。

如果换在室内的修配厂,这不是什么大毛病,很快就能修好,可是,天冷成这个样子,手都拿不住工具了,行动就迟缓了许多。等到车修好了,郭明义的耳朵钻心地疼。车队到了目的地,大家拥着他去了医疗队,经医生检查,确诊耳朵严重冻伤,甚至影响到了一只耳朵的耳膜,如果再冻几分钟,有可能耳朵就坏死了。至今,他的那只耳朵听力还明显的不行,一到冬天,冷一点儿,两只耳朵就会红肿。

每当战友的车遇到故障,或者是抛锚了,大家看到,第一个跑上去的,准是郭明义,他帮助战友推车、修车。一次,战友驾驶的车行驶在冰雪路面上,滑得无法移动,他脱下大衣,垫到车轮下,等到车正常行驶了,他的大衣已经被碾得支离破碎,不能再穿了。别看平时,他抠得连一根针都要妥善地保管好,不让它丢失了,可关键时刻,他啥都豁得出去。

吃苦受累,甚至“作践自己”,郭明义总是满不在乎,可他看不得别人受苦,别人遭罪。自己把这些苦、这些累、这些罪都扛过来,都替战友们分担了,他才会觉得自己挺快乐,挺幸福。

郭明义所在的连队是多年安全行驶无事故的连队,在全师也是鼎鼎有名。每天早上车辆出场前,都要通过车辆技术检查站逐一检查,不符合技术要求,决不允许出车。每一次检查,郭明义驾驶的车辆都是顺利通过。战友们问他,这里面有啥窍门。

郭明义挠挠脑袋,他真的说不出啥窍门来。后来,战友们认真地观察着郭明义,才发现了秘密,那就是平时的维护。维护的时候,郭明义对车像对儿子一样,从里到外擦个干干净净,每一个部件都维护得精益求精,所有的步骤都按规程去走,发现哪个部件有损,立马更换,比检查站要求得还要细。

当然,有些战友嫌保养麻烦,也嫌没完没了的检查累,一些小小不言的问题得过且过。一次,在车辆保养的时候,一名战士没给自己车辆底盘的钢板拆下来除锈,就涂上了石墨化脂。连长发现了,批评这名战士,不按要求做就不要开车了。

战士也犯了牛脾气,消极抵抗,反正活儿干完了,咋处理悉听尊便。

趁着连长走了,郭明义却不声不响地爬到车底下,按照规程细心地完成每一道工序。连长回来检查时,发现底下的人竟然是郭明义。

郭明义不想让战友和连长产生抵触情绪,他是用这种方式化解矛盾。看到郭明义替自己干活,那名战士也感觉到了愧疚,连长再派给他别的工作,他痛快地去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郭明义做了很多,给人的感觉,他似乎不怎么“讲原则”。其实,这就不懂郭明义了,在原则的问题上,郭明义原则得有点不近人情。

有一次,郭明义驾驶车辆拉水泥,一个干事家里需要,想跟他要几袋,他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干事见郭明义不开面,就打电话给连长。连长也觉得这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儿,一大车的水泥,不差那么一两袋。

郭明义却不给连长这个面子,水泥是部队的,只能用于部队,不能用于私人。事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公私不分。连长没办法,只好说服了干事。

一些战友背后说郭明义“抠门儿”,郭明义自己也承认是个抠门儿。这“抠门儿”有几层含义,他对自己确实很抠,几乎没谁看过他花钱。还有,成天驾车给部队和地方拉物资,他总像个看家虎,谁动一点儿都不行。再有,不管谁车上替换下来的部件,哪怕是个螺丝钉,都被他收走了,小问题他自己处理,需要动用工具的,送到保养班,跟人家一块儿干活,非得把损坏的部件修好不可。

在汽车连这几年,保养班成了郭明义去得最多的地方。一方面,他从保养班里“偷艺”,学一学人家是咋修车的,另一方面,他去那里献义务,因为汽车班人手少,工作强度大,特别需要帮手。尤其像郭明义这样,驾驶经验丰富,汽车原理清晰,手脚特别勤快,眼里特别有活。有这样的帮手,干起活儿来也轻快。所以,郭明义成了维修班的业余战士。

集体外出执行任务时,郭明义的车里准要备个百宝箱,不管谁的车辆遇到毛病,只要喊一声,他就像会变魔术般,把所需要的配件拿出来。

由于郭明义的车辆保养得好,遇到一些特殊的任务,首长就喜欢喊他。物资送到时,他既是驾驶员,又是装卸工,忙前忙后,一刻不停,令在场的人无不感动,称赞他,这个小伙子,手疾眼快,干净利索。所以,首长对他特别放心,总是让他放单飞,派他出去执行特殊的任务,派他去支援地方建设。

一个三伏天的中午,大家正在菜地里干活,有人飞奔着来喊郭明义,首长让他马上出车。原来,机关一位干部的家属临产,出现了难产的症状,卫生队条件有限,无能为力,需要马上送到医院,去晚了,大人孩子都会有危险。

听说首长派他去救命,郭明义立刻丢下手中的活儿,跑步奔向自己的爱车。

从部队到二〇九医院,要走很远的路,路途颠簸不说,产妇又害怕受风。郭明义不仅把车窗关上,把所有有缝隙的地方塞严,还要把车开得又快又稳,一旦颠坏了产妇,就挺不到医院了。首长选择他,就是把两条生命都系在了他的身上。

那天的太阳特别足,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到医院时,郭明义身上的衣服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从车上跳下来,他喊医生,找护士,扛担架,马不停蹄地将产妇送进急救室,又忙着办理各种入院的手续。

产妇顺利地生产了,没有落下任何后遗症。

那位干部打电话,向郭明义道谢,还想亲自看望郭明义。他对干部说,我们是战友,谢就远了。

若论感谢,郭明义还得感谢首长,能给他一个救人一命的机会,那几天,他吃得香睡得踏实,觉得特别幸福。

·第二个生日

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个生日,可是,1980年6月12日,郭明义一生都不会忘记,他把这一天视为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因为这一天,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部队对入党的要求特别严格,每个连队,一年只允许发展一到两名党外积极分子入党,不是特别优秀,不可能成为党员。当兵、入党、提干,人生三部曲,似乎成了那个年代优秀青年的标志,谁不想在同一批入伍的战士中第一个入党?所以,比学赶帮超,在部队形成了风气,谁也不肯示弱。

有不少战士服完三年或者五年兵役,都未能入上党,怀着满腹的遗憾,哭着离开部队。尽管战友们不停地劝,地方上入党,比部队容易,可是,在部队入党,含金量高啊,部队培养出来的党员,个个硬顶硬。

正像三年前向指导员保证的那样,郭明义一直把入党申请写在行动中,他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无论在思想的深处,还是在日常的行为中,他都自觉不自觉地用党章约束自己。

在一同入伍的那批战士中,郭明义是第一批被吸收入党的。

在讨论郭明义入党的支部会议上,几乎开成了郭明义先进事迹的报告会,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把他们所知道的郭明义做过的好人好事全都摆了出来。

郭明义脸色红涨,激动得话都说不完整了,他没有想到,他所做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自己都忘了,战友们却都记着呢。他只能用更加努力的奉献来回报战友们的厚爱,还有组织的信任。

接下来,他们要到师部集体宣誓。

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党宣誓时,郭明义哭了,哭得热泪横流,他在用自己的眼泪诉说对党的忠诚,诉说坚定不移的信念,诉说终生不悔的奋斗。

连长蔺传芳也哭了,因为他是郭明义的入党介绍人,三年的培养,总算让花朵结了果实。排长李德林也是激动不已,因为他是郭明义另一位入党介绍人。

郭明义说,我的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

许多年过后,郭明义依然说,我选择了跟党走的人生道路,就应该按照党的要求去实践对党的誓言,因此,我这样去做事,就像父母养育子女、儿女孝敬老人一样,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动机和缘由,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三十年过去了,郭明义忘记了许多事情,可是,入党誓言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许多章,许多条,他至今还倒背如流。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章程的修改,他都逐字逐句地理解,品味着其中的内涵。

郭明义说,我入党,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个身份,而是让党的精华流入我的血脉。

·永远的军旅

许多年过后,一幅场景经常出现在郭明义的梦境中:在梦里,他开着大卡车,舒畅地奔驰在三江平原一望无际的旷野上。车窗外,高大的松树、挺拔的白桦一闪而过,前方,笔直的大路伸向碧蓝的天际……

心理学家解释道,经常做同样的梦,那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是他对这件事情有着无法释怀的眷恋。

是啊,郭明义特别怀念他当兵的生涯,正是这五年刻骨铭心的战斗与生活,锻造了他一颗充满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心灵。

五年的军旅生涯,郭明义7次获得嘉奖,被评为全师“学雷锋标兵”、全师优秀共青团员、师后勤学雷锋积极分子。全连的战士,往家里邮寄的喜报,数他最多。每一次给家里写信,每一个字,他都写得规规矩矩,父母和弟弟妹妹,拿过来就可以当报纸来读,最后结语通常是鼓励弟弟妹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好好学习。

应该说,谁都不可能天生地成为雷锋式的好战士,这些荣誉都是部队对郭明义的激励和培养。这五年,是部队让他的思想逐渐成熟,世界观逐渐形成,让他由青涩的小伙成长为优秀的共产党员。

1978年12月,汽训队给郭明义的鉴定中写道:郭明义在各项工作中以雷锋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同志们服务,保持和发扬了艰苦朴素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1981年10月15日,连党支部给郭明义的技术鉴定中写道:……郭明义刻苦钻研技术,驾驶作风正派,在业务考核中成绩优良,在复杂情况下能单独完成任务,并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用车单位的表扬和好评,行车几年来无事故,为部队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军旅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郭明义突然明白,先前设定的入党、立功、嘉奖、标兵,那些奋斗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那些实实在在的,为连队、为战友做的事儿,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

他舍不得离开他的连队,他的战友。

离开部队30多年了,郭明义的被子还是叠得像豆腐块,书桌、橱柜收拾得整整齐齐。他还是那么行如风、立如松。

每每谈到老连队,郭明义都会涌现出自豪感。104辆大卡车,东是东西是西,不论啥时候,都排得横竖一条线,那场面,蔚为壮观,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还有,战友们的那种吃苦精神,让他感觉到,吃过了那般苦,一辈子再也没有吃不了的苦了。那是1979年,部队到边防执行长期紧急备战任务,寒冬腊月,零下40摄氏度还宿营野外,半个月吃不上一顿米饭,一个月吃不上一次蔬菜,还要睁大警惕的眼睛。这么艰苦的环境,战友们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退缩。

部队已经给郭明义和他的战友们磨炼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友爱的品德。

30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郭明义都始终保持着革命战士的光荣传统。他在回忆部队工作生活时写道:长期的部队生活,锻炼了自己……我感到,人活着,就要努力奋斗;人活着,就要为他人多谋福利。这样才使得生命有价值、有意义。

2010年8月,当年所在部队的首长来鞍钢看望他,历数他在部队所获得的嘉奖,所做过的好事,他似乎忘记了这些,反问着首长,有这么多吗?

首长是在档案里提取到的准确数据,当然不会错。

郭明义一笑,回答道,谁都不能天天扛着荣誉过日子,荣誉属于快乐,属于昨天。

老连长蔺传芳来鞍钢看他,30年未见面了,他抱着老连长,连对着他的摄像头都不顾了,哭得像泪人,一边哭一边说,老连长,我没忘记你的话,咱们都是雷锋的传人,没给部队丢脸。

同类推荐
  • 新的一天

    新的一天

    本书汇集了许立志2010年以来所写的近200首诗,其中大部分诗作是在富士康打工期间内完成的。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中,在劳碌的流水线生产操作之余,他一直坚持颇具水准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朴素、斩截而又强烈,兼具抒情性与批判性,常以荒诞的或令人震惊的笔触书写悲辛的底层生活与幽深的死亡诗意,以此来为两亿多命运的同路人立言,为底层的生存作证。
  • 假如未曾遇见你

    假如未曾遇见你

    邻城酒肆开了间文艺咖啡店,店中承载了太多的人间悲欢。进店里喝咖啡的人,有时候会找店主聊聊,讲讲自己的故事,说说自己的经历。时间久了,听得多了,邻城酒肆便生出整理这些故事的想法,于是就有了这本书。这本书,来自20位不同的故事亲历者,由20个治愈故事组成。这些故事无删减,贵在真实;这些故事曲折细腻,贵在感动人心。听别人的故事,走自己的路,转瞬之间,已是一辈子。
  • 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

    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

    怀旧是从何时开始的?从春天第一片花瓣飘落的时候,从冬日第一个雪人融化的时候,从大学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从工作第一个项目完成的时候,从一位同路人匆匆转身的时候,从你说“我喜欢你”的时候。怀旧是因为旧时光的无以复刻。往事或许明朗简单,温柔清丽,或许酸涩孤独,伤痛迷惘,但岁月的光线总会把它们一一暖化,镀上一层柔和朦胧的光晕。记忆就如一潭无风似镜的湖水,过往人事皆幻化成条条小船,于湖心平静无声地漂泊着。清晨拉开窗帘,阳光斜射到墙面的贴画。那幅画恰好是凡·高的《向日葵》,冥冥之中还在不停积攒阳光。
  • 从“最后的人”开始

    从“最后的人”开始

    杨庆祥:我们现在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本次活动是联合文学课堂的专题研讨,讨论内容是科幻文学。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专题研讨,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最近几年科幻文学不仅得到了国内的关注,也在国际上为整个中国的当代文学赢得了特别重要的声誉,刘慈欣和郝景芳先后获雨果奖。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写作中,科幻文学提供了特别重要的创作队伍和特别重要的作品。而且,我觉得它有可能会改写当代文学的面貌。
  • 把你交给时间

    把你交给时间

    从冰岛到东京,呈现理想生活方式的美好可能。世间情侣,大多是起初相见爱慕,思念震耳欲聋,随之而来的相知相伴都把对方当成最美的风景,而爱情有太多种面目,所有的情感都将流入最平凡的生活,“生活山高水阔,我喜欢我们各自坚守,并各自自由。”所以,不如将爱与想念都交托于时间,在时间的彼岸,我们从未失散。
热门推荐
  • 孤城瑾年若安生

    孤城瑾年若安生

    13岁的脸颊划过一道长长的疤,昨夜梦境,今朝天涯。16岁的心口开出一朵名叫安生的花,彼时花开,适逢半夏。17岁的塞纳河畔传出教堂的钟声,堕落的撒旦和神的惩罚,我在陌生的国度,遇见的少年如画。18岁的容颜19岁的发,我找到丢失在记忆里的少年却握不住时光的沙。24岁的面前一杯老酒一张请柬,我笑着对你说客套话。我饮下你亲手泡的散场茶,我知道我们之间只剩生疏再无其他。巷口的雨下了又停停了又下,我的背影终于在反复的徘徊中消失于一世的喧哗。满城的繁华,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叫安生的少年,请将我的思念带到他家。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青云剑尊

    青云剑尊

    废柴叶峰只因无法修炼,遭到亲人驱逐,枉死在守陵房中。异界剑神附体重生之后,却发现这幅身躯,竟是亿万万人中,都难得一见的绝世体质,混元无极之体!
  • 红尘之隐中仙

    红尘之隐中仙

    她原是天地一奇花,十年一叶,百年一花,花开之日便是她死亡之期。他是潜心修行遗世独立的神。她得他一滴指间血换来修行之机。他因爱她受天罪三劫也义无反顾。她因爱他受蚀骨碎心之痛亦无怨无悔。她说:“清月,能和你像这两株梧桐一样,同生同长,同老同死,也很美。”他说:“雾隐,不论多久,我也一定会找到你,你就当是在我怀里睡了一觉,当你醒来就能再见到我了。”至她走后,他在情人桥上等了她五百年,相思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他终是等到了自己爱的人。红尘系列将有四部曲。《隐中仙》是我写的第一部仙侠小说。这是一个我梦中的世界,故事情节皆源于想象,我想要呈现一份爱,与时同长,永不消逝。欢迎有缘人走进这个世界,认识我故事中的每个人。
  • 白话夜雨秋灯录3

    白话夜雨秋灯录3

    本书是《夜雨秋灯录》与《夜雨秋灯续录》的合集本。本书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古代世界,充满了想象力。本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文笔丽而不绮。
  • 重回八零之锦绣人生

    重回八零之锦绣人生

    一步错,步步错,三十多岁的季芸芸把自己的人生折腾成一地鸡毛,无奈,痛苦,后悔。后悔自己软弱无能不曾拼尽全力……后悔自己识人不明半生凄凉……后悔自己连累父母亲人……后悔自己一辈子痛苦如行尸走肉……走投无路时无数次拷问自己,为什么大好前程却一步步走成这样?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她想,她的人生必须不一样!
  • 招魂之地

    招魂之地

    三国之魂于现世再现,为所愿而战,为所欲厮杀,为己奋力争取那往昔缺憾的转圜,无休,无止……
  • 线人名单

    线人名单

    一个身份不明的温公子,带着活宝跳脱的薛仁,搭上老谋深算,武力值爆表的老黄,组成了不务正业心理咨询室。三人一个沉稳,一个耐揍,剩下一个喜欢拿枪指着别人头。布局二十年的线人计划,名单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三人又将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集团究竟为什么存在,温总又因何消失。这是一个,温公子找爸爸,薛仁找乐子,老黄找女儿的故事。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我们未到。
  • 霸占诸天

    霸占诸天

    因为我也是冰冷的,所以,我无畏这冰冷的世界!诸天算得了什么,踩在脚下便是!万界算得了什么,我不搭理你,你能如何?
  • 赵大年卷

    赵大年卷

    古人讲究惜墨如金,大概与刀刻竹简之费力有关。埃及的羊皮书,朝鲜的陶片书,我国的钟鼎铭文,肯定都是短文章。本书收集了作者的151篇小散文、小随笔。小,就是短小,每篇五六百字。一篇一页,每篇配一页插图,文图并茂,更好看。古人讲究惜墨如金,大概与刀刻竹简之费力有关。埃及的羊皮书,朝鲜的陶片书,我国的钟鼎铭文,肯定都是短文章。 一个故事、一点醒悟、一篇文字、一幅图画,互相映衬,蕴涵了生活多彩的色调与悠长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