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9600000003

第3章 “韵”的兴起及其演变

“韵”在传统的中国美学思想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有的学者甚至把它看做是中国艺术美的极致。然而,“韵”又是一个极不确定的美学范畴,在历代学者的阐述中,它似乎是一种审美感觉,又似乎是一种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对于“韵”,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不倦地追求它,美学家们则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解释它,力图将它确定在某个范围之内。然而千百年来的种种解释常常是相互矛盾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反而使“韵”更加复杂化了。

为什么要研究“韵”呢?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审美活动的独特看法,而且也是中国美学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远流长,不了解它,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

如何认识和把握“韵”这一传统的中国美学范畴呢?列宁曾经指出:“人的概念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过渡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对概念的分析、研究、‘运用概念的艺术’(恩格斯),始终要求研究概念的运动,它们的联系,它们的相互过渡。”(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列宁关于概念运动转化的观点是极有见地的,纵观中国美学思想史,“韵”正处在这样一种运动转化之中,或者说它是一个流动的中国美学范畴。“韵”有一个发生、演变的过程。

为了把问题搞清楚些,我们不妨先从“韵”这个词的语义考察开始。“韵”这个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台湾学者徐复观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经籍上无韵字,汉碑亦无韵字。韵字盖起于汉魏之间。……曹植《白鹤赋》‘聆雅琴之清韵’,此或为今日可以看到的韵字之始。”(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但我们在产生于后汉时代的《说文解字》中却看到了“韵”字条,且释之曰:“和也。”这或许是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韵字。“韵”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其字体来看,它是论乐用的,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它最早的意义是指音乐的和谐之音。正因为如此,曹植在《白鹤赋》中才说:“聆雅琴之清韵。”早于曹植的东汉文学家蔡邕也在《琴赋》中使用了“韵”一词:“繁弦即抑,雅韵乃扬。”这都说明了“韵”的原始含义。但是,尽管“韵”一词早已出现,并已被人们所使用,然而在人们尚未对它进行认真的诠释以至成为一种观念之前,它还不能成为真正的美学范畴。无论是曹植的“聆雅琴之清韵”,还是蔡邕的“繁弦即抑,雅韵乃扬”。都不是美学意义的范畴,他们所描述的音乐的美并不是韵,而是韵前面的“清”和“雅”,韵只是带有“清”和“雅”的性质的音乐之声。“韵”是一种音响,这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都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日本学者小野胜年在其《六法新释》中也指出:“韵是音响。”(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韵”是音响,且是一种和谐的音响。这就为它的进一步流动和演变,从而为中国的美学范畴奠定了基础。

如上所述,“韵”本来只是一个同音乐有关的词,它的内涵的演变和发展始于魏晋时代。宗白华先生曾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一时代不但音乐,而且语文声韵、文学和绘画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人中懂得和爱好音乐的人十分广泛,而音乐欣赏的本身就是对韵律的品味。《世说新语·术解》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苟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已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识。

可见音韵的研究在魏晋时代已经达到了十分精密的程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吕静的《韵集》、谢赫的《古画品录》,都出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韵”义开始了演变。从此它一步步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最终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人,不但是审美主体,同时也是审美对象。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像魏晋时代那样专注于对人自身的审美,所谓“魏晋风度”的概念正产生于魏晋之际盛行的人物品鉴之风。如果说魏晋时代是艺术自觉的时代和美学自觉的时代。那么,这个“自觉”也是建立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的自觉”也就是没有艺术和美学的自觉。在玄学(实际上是在庄子精神)的巨大影响下,魏晋人把审美的目光投向了精神世界,着意追求那种放浪不羁,超逸洒脱的精神境界和风慨气度。也正是在这人物品鉴之风大盛之时,“韵”的含义发生了质的演变。请看《世说新语》中关于人物品鉴的记载:

季字子期,少为同邵,山涛所知,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韵。(《言语》)

玠颖识通达,天韵标令。(同上)

和尚天资高朗,风韵遒迈。(同上)

淮与裴乐广友善,遣见之。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品藻》)

昙性韵方质。(《贤媛》)

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任诞》)

襄阳罗友有大韵。(同上)

再如《晋书·庾凯传》:“雅有远韵,为陈留相,未尝以事婴心。”《晋书·曹眦传》:“会无玄韵淡泊,逸气虚洄。”……用“韵”来品评人物正是魏晋人的风气。不过在这里,“韵”的意义再也不是和谐的音响,它一跃而成为人物品鉴的重要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个性、情调,或者说是一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具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的节操、气概。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韵”这个只关涉到音乐的词转而成为人格美的品鉴观念呢?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与音响相关的谈吐是人的修养的重要标志。早在汉代的“相法”中,“声气”即为一个重要方面。王充在《论衡·骨相》中指出:“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王符在《潜夫论·相列》中也谈到了这一点:“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面部欲溥平润泽,手足欲深细明直,行步欲安稳覆载,音声欲温和中宫。”俟魏晋人物品鉴和玄学论辩之风大盛之后,把声音作为人物品评标准的传统更受重视。魏初的刘邵在《人物志·九征》中指出:“故其刚柔明旸贞固之征,著手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世说新语》在品评人物上更有“若不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音响”的说法。

其二,所谓音乐之韵,“实际是由各种音响的谐和统一而成立的,也即是不离各种音响,但同时又是超越于各音响之上,以成为一种统一地音响,而这种统一地音响,是可感受而又不能具体指陈的东西。因此,韵可以说是音响的神。也如人的不离形相,而又超越于形相之上的谐和而统一的‘神’或‘风神’是相同的情景。”(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正是以上两个原因促成了“韵”义的转变。

以“韵”论画始于南朝齐的谢赫,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阐述绘画理论的著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之说:

虽画有六法,罕能该尽。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傅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

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为重要的中心概念,也是历代画家及美学家们争论最多的一法。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气韵生动”四者之间的关系上,如明代顾凝远在《画引·气韵》中认为:“六法中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生动矣。”将“气韵”提出而视“生动”为其结果。同代的唐志契则在《绘事微言·气韵生动》中认为:“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生动,殊为可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将“气韵生动”四者分述。徐复观先生则认为“气与韵应各为一义”,而“生动”为其结果。(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本文无意在诸家之中证明是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气韵生动”中的“韵”是从魏晋以来的人物品鉴中转引过来的一个概念。谢赫将人物品鉴中的“韵”移来论画,其目的自然是要突出“韵”,而不是什么别的。“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自先秦以来它一直在古代哲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它的本义是宇宙的元气,是生命的象征。“气”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除宇宙自然外,它还被广泛地用于宗教、医学、农业、政治、伦理、军事等。但“气”转化为美学范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和美学理论的大发展,要求有一个美学范畴对文艺和审美问题作出最高的概括。在上述元气自然论哲学的巨大影响下,美学家们很自然地找到了“气”这个范畴。他们用“气”这个范畴作为说明各种美学问题的最后依据。这样,“气”从一个哲学范畴转化成为美学范畴,哲学上的元气论转化成为美学上的元气论。

与“气”不同,如前所述,“韵”在谢赫之前除了用于论乐及人物品鉴之外,并无其他意义。在“气韵生动”中“气”与“韵”不可分,这已成为当今许多学者的共识。我们在某种程度亦给予认同,但本文认为,在“气韵生动”中,“气”与“韵”并不是两个并列的范畴。谢赫强调的是“韵”,而“气”在此只起修饰和限定作用,即谢赫的画之韵不同于音乐及人物品鉴中的韵,而是一种带有“气”的性质的韵,也即一种富有生机的韵。如同人物品鉴中的“天韵”、“高韵”、“拔俗之韵”一样,是一种带有某种修饰意味的韵。这也是符合魏晋重“韵”的实际的。范畴总是通过具有实在意义的语词来表现的,范畴的变化也必然会使作为范畴外壳的语词随之变化。“韵”由人物品鉴而论画正体现了这一规律。那么“气韵”的内涵是什么呢?谢赫对此并未明确阐述,从文献和历史的考察可知“气韵”是从当时的人物画角度提出来的。姚最在《续画品录》中说谢赫喜欢画人,“其写貌人物,不须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点刷精研,意存形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竞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雅壮之怀。然中兴以来,象人为最。”意思是说谢赫画人毫毛描画细腻、没有遗失、注重服饰,但气韵和笔力不够,气韵上未能使之生动,笔力上未能副雅壮。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说明他已经意识到画人物“气韵”最重要。因此他努力追求栩栩如生,但却没有完美地实现这一目标。又北魏正光三年所刻《郑道忠墓志铭》(河南荥阳出土)中载有“君气韵恬和,姿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由此可知,“气韵”一词原本也是用于人物品鉴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六法”时更明确指出:“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谓非妙也。……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将“气韵”用于论画就是要求人物画要表现出人的风姿神貌,使之栩栩如生,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否则“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有了“气韵”就使所画人物有了“生命”,画面自然生动。“韵”既包含了对所画人物言谈音韵之美的把握,又包含了画家笔下的线条应具有音韵之美的艺术要求。《唐画断》中曾记有一则赵夫人评画的故事,说韩干和周昉同时画一幅赵纵的肖像,赵夫人看了后认为两画都很好,而周昉所画的一幅“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人物被画“活”了,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对“气韵生动”的一个具体说明。

从上述简单的文献和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气韵”出自人物品鉴,指的是人的高风绝尘的精神风貌。用之于绘画则是指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富有生命感。所谓“气韵生动”也就是要求人物画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气),使空间能表现出时间(生命)的属性。它既是人物品鉴之风在绘画上的延续,也是谢赫对顾恺之“传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应用于艺术的产物。由此,“韵”在流动发展中再一次完成了它的嬗变。此后,“气韵”积淀为一种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山水花鸟画、书法及诗文等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并使中国的绘画在世界绘画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同时也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之,“气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一次飞跃。

如前所述,“气韵”这一美学范畴产生后,对我国后世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由人物品鉴而绘画,并渐入诗文。最早以“韵”论诗的是梁简文帝萧纲,他在《劝医论》中说:“又若为诗,则多须见意,或古或今,或雅或俗,详其去取,然后逸韵乃生。”(《全梁文》卷一一)可惜所谓“逸韵”既未被萧纲本人做出解释,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今人肖驰对此释之曰:“逸者,超迈也。逸韵是指诗歌中超迈悠远深永的艺术趣味。”(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至晚唐司空图又提出“韵外之致”的命题,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但从其论述来看,司空图强调的不是韵,而是“韵外”。这里所谓的韵其实也就是诗歌本身,“韵外之致”是指比诗的语言所包含的内涵更深远的情致和诗味,类同于他所谓的“味外之旨”。尽管如此,司空图的这种思想仍对后世的美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直接为宋人之韵奠定了基础。

“韵”的空前突出是在宋代。此时,“韵”不但成了各类艺术共有的美学范畴,而且频繁地为批评家们所使用,甚至成为当时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如黄庭坚在论及书画和文章时就认为:

凡书画当观韵。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铎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对笑曰:“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余因此深悟画格。此与文章同一关纽,但难得人入神会耳。(《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七《题摹燕郭尚父图》)

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同上,卷二十八《题绛本法贴后》)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志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扬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第一。(同上,卷二九《跋东坡墨迹》)

在黄庭坚看来,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文章、人物,都要以“韵”胜,观书画与观人物同属于审美,欣赏书画应像魏晋间品鉴人物一样,当以韵胜而不以形得。“韵”是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要求。所以当他听到“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时,便自感满足,而不在乎其他。黄庭坚的论述告诉我们,宋人之“韵”仍源自魏晋的人物品鉴。

那么,宋人是如何理解和认识“韵”呢?

第一个从理论上对“韵”做出较全面论述和阐释的是黄庭坚的弟子范温。现在看来,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有关“韵”的论述,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论述“韵”这一美学范畴的最重要的文献。但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这与该书的散佚有一定关系。现将范温的有关论述由《永乐大典》卷八〇七《诗》字中钩稽如下:

王定观好论书画,尝诵山谷之言曰:“书画以韵为至。”予谓之曰:“夫书画文章,盖一理也。然而巧吾知其为巧,奇吾知其为奇,布置关阖,皆有法度,高妙古澹,亦可指陈,独韵者,果何形貌耶?”定观曰:“不俗之谓韵。”予曰:“夫俗者,恶之先;韵者,美之极。书画之不俗,譬如人之不为恶。自不为恶至于圣贤,其间等级固多,则不俗之去韵,远矣。”定观曰:“潇洒之谓韵。”予曰:“夫潇洒者,清也。清乃一长,安得为尽美之韵乎?”定观曰:“古人谓气韵生动,若吴生笔势飞动,可以为韵乎?”予曰:“夫生动者,是得其神,曰神则尽之,不必谓之韵也。”定观曰:“如陆探微数笔作狻猊,可以为韵乎?”予曰:“夫数笔作狻猊,是简而穷其理,曰理则尽之,亦不必谓之韵也。”定观请余发其端,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定观曰:“余得之矣。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予曰:“子得其梗概而未得其详,且韵恶从生?”定观又不能答。予曰:“盖生于有余。请为子毕其说。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为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夫立一言于千载之下,考诸载籍而不缪。出于百善而不愧,发明古人郁塞之长,度越世间闻见之陋,其为有包括众妙,经纬万善者矣。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稳、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以为韵。从善皆备而露才见长,亦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自《论语》、六经,可以晓其辞,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韵。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书,意多而语简,行于平夷,不自矜炫,而韵自胜。自曹、刘、沈、谢、徐、庾诸人,割据一奇,臻于极致,尽发其美,无复余蕴,皆难以韵与之。唯陶彭泽体兼众妙,不露锋芒。故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初若散缓不收,反复观之,乃得其奇处。夫绮而腴,与其奇处,韵之所从生,行乎质与癯而又若散缓不收者,韵于是乎成。……是以古今诗人,唯渊明最高,所谓出于有余者如此。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夫唯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近时学高韵胜者,唯老坡。诸公尊前辈,故推蔡君谟为本朝第一,其实山谷以为不及坡也。坡之言曰:苏子美兄弟大俊,非有余,乃不足,使果有余,则将收藏于内,必不如是尽发于外也;又曰:美而病韵如某人,劲而病韵如某人。”(此指黄庭坚《豫意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跋周子发贴》中的“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米元章书如李北海,遒丽圆劲,足以名世,然犹未免于作为。故自苏子美以及数子,皆于韵为未优也。至于山谷书,气骨法度皆有可议,唯偏得《兰序》之韵。

以上对“韵”的论述是以范温和王偁(定观)问答的形式出现的,它告诉给我们什么呢?

首先,“韵”在北宋时代已成为书、画、文章等艺术领域的共同的审美标准,且是最高的审美标准,或者说是艺术美的极致。这就说明了“韵”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美学中的突出地位。

其次,规定了宋人之“韵”的内涵。宋人之“韵”不是“不俗”、“潇洒”、“生动”、“简而穷其理”,而是有余意,在“简易闲淡”之中“有深远无穷之味”,能使人在作品中引起积极的审美联想和幻想,从而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其三,阐述了“韵”的演变的历史。“韵”是从论乐而及于书画,又及于诗文的,直至宋代才成为艺术美的极致。

其四,阐述了“韵”与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等美学风格的关系。“韵”并不排斥这些风格,只要这些风格在“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韵”便在其中。

其五,论述了“二王”以来的书法之韵,认为“近时学高韵胜者”是苏东坡,而他的老师黄庭坚(山谷)的书法则“唯偏得《兰序》之韵”。这其实也是将“韵”放在书法艺术中具体地加以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突出“韵”的宋代,“韵”涉及了书法,这就使“韵”进一步泛化流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画艺术的合流。书画合流的结合点在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共同语言基础:笔墨和由其创造的韵律。

范温对“韵”的论述不仅明确了宋人之“韵”的内涵,而且也是对“韵”这一美学范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论述“韵”这一美学范畴的最重要的文献。从此以后,“韵”这一美学范畴更加普及。“韵者,美之极”、“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追求“韵”,批评家们则把它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不断地使用它。“韵”成了写意艺术的理想美,它的直接凸显便是虚实相生的宋元山水画。宋元之际的山水画落墨不多,甚至不画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然而情趣浓挚、意味无穷,令人品味不尽。

“韵”入明清后被广泛而集中地用于论诗。但与以往不同,明清美学家们讲的是“神韵”,它实际上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神韵”本也源于人物品鉴,以后由谢赫用于论画。以“神韵”论诗首见于明人胡应麟,他在《诗薮》中说:“神韵轩举”、“嘉州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在论及唐人诗作时,胡应麟多次以“神韵”评之,认为“唐人诗主神韵,不主气格”。这说明他是在自觉地运用“神韵”这一美学范畴。(以往把王士祯当做“神韵”的首倡者是不公正的。)胡应麟之后,王夫之、王士祯、翁方纲等都大量以“神韵”论诗。王士祯不但力倡“神韵”说,而且创立了“神韵”诗派,在清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然而被明清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神韵”究竟是什么呢?对此,“神韵”的倡导者们没有明确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本无下定义的习惯。近年来随着文化热的升温,许多学者对“神韵”这一传统的中国美学范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许多研究成果问世,对“神韵”做出了种种解释。应该肯定,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揭开“神韵”之谜是十分有益的。但有些论述缺乏足够的证据,加之中国美学范畴的可解性太大,因而不免牵强。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韵”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如果我们正视历史就不难发现,所谓“神韵”仍是宋人之韵在明清诗论中的延续,它们追求的是同一种品格的境界。这在胡应麟的论述中可得到初步的证明,他说:“嘉州(岑参)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意谓岑参的诗在语言形式上很壮丽,但缺少比诗的语言所包含的内蕴更深远的意味和情致。那么胡应麟推崇的是什么样的诗呢?他称赞帛道遒的五言诗“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可谓五言绝神品”(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他认为孟浩然的“遗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可谓五律神品”(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胡应麟在《诗薮》中频繁使用“风神”、“神”,把“神”作为诗的最高品格。这里所谓的神品即是具有神韵的上乘诗作。结合他对岑参的评价可知,胡应麟的“神韵”指的是一种言词之外而又超越于言词的美,这种美也就如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其特点是清远、虚静、闲淡,一种超乎色相的虚境。这种虚境也正是宋元山水画所体现的境界。我们还可以在王夫之的诗论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王夫之也是一位十分重视“神韵”说的美学家,他说:“虚实在神韵,不以兴比有无为别。如此空中构景,佳句独得。讵不贤于硬架而无情者乎?”(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杨巨源《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评语)虚实相生本是宋元以来山水画刻意追求的境界,在王夫之看来诗亦如此,而“神韵”是虚实相生的先决的、主要的条件。有“神韵”即可虚实相生,无“神韵”也就谈不到虚实相生。因此,只有“空中构景”,实中生虚,才能“佳句独得”。王夫之还谈到“神清韵远”(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二,徐孝嗣《签王俭》评语)、“清神远韵”(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许继《自遣》评语)。“清远”即是神韵,清远的风格超逸轻扬,有余音,有余味,这正是神韵论者所刻意追求的诗歌艺术。清代“神韵”诗派的掌门人王士祯说得更透彻一些:

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带经堂诗话》卷三)

他还多次强调,诗要“妙在象外”,要“得夫一唱三叹之遗音”。并明确说明这种“在文句之外”的无穷意味就是“神韵”。郭绍虞先生曾指出王士祯力倡的“神韵”说,是深受元明以来南宗绘画的影响,真可谓一言中的。作诗要从虚空之外求之,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求之,这正是神韵论的要旨所在。它是诗意也是画境,也正是范温“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思想的遗响。至此,“韵”在千百年的流动中终于确定了它的地位,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瑰宝和菁英。“韵”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它与西方美在形象的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美虽离不开形象,但美的真正所在抑或真正的美,并不在形象,而是形象之外的韵,像古希腊“黄金分割律”那样的所谓美的规律,在中国古代是不可理解的,是艺术创作的大忌。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独特的美学范畴,“韵”是在流动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不尽相同。它由音乐音响而及于人物品鉴,又由人物品鉴泛化于绘画、书法及诗文诸艺术领域。而使之成为美学范畴的关键便是魏晋时代的人物品鉴,尽管它的伊始企图超然于世俗之外,远离现实人生,但它终究还是深入了人生。因为它的内核就是一个生命体,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体。说它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富有我们民族的精神,正是因为它体现了我们民族超越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统一。

同类推荐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音乐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音乐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音乐精粹》讲述了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

    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

    本书用通熟易懂的文字对绘画艺术的理论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反映出来,做到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力求内容丰富新颖,贴近现代生活,提高并完善绘画爱好者审美修养为宗旨,促进其自身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 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本书从考试的实战需要出发,从考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考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都进行了坦诚的、直言不讳的、一针见血的分析,对广大考生调整考前心态具有耳目一新的启迪作用和益智效果。本书是一部不循常规的备考战略和战术的总汇,也是一部对考生进行短期强化训练使之成功考入高等艺术学院实际过程的深度纪录。本书提供的成功经验与应变智慧,对于广大考生在时间紧、压力大的条件下“临阵磨枪”,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本书所阐述的独具一格的影视评论与影视故事的写作理念与技巧,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影视专业的在校学生以及专业影视工作者或业余影视爱好者,也富于参考价值。
  • 初鸣不乱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初鸣不乱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收录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几十年间精选的文学艺术史论稿,其中既有已经发表过的,值得保留的文稿,也有初次入选的重要篇章。所收文章以中国话剧史论的研究居多,其中尤以对戏剧大师曹禺的剧作所做的研究最为深入。
  • 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阅读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是作者自新时期以来的电影评论自选集,收录了近百篇影评与随笔。所论及的影片均是30多年来具有巨大影响或有强烈争议的国产影片,和部分在世界各大电影节得奖的外国影片。作者努力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凭良心,说真话,有思想,有文采,有文化。作者之所以把书名定为《阅读电影》,是因为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件特别庄重的事,对于电影亦然。要对一部电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是需要认真、反复阅读的。写电影评论的过程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唯如此,才能解剖与彰显电影的意义。和诸多随着风向转的藤萝状态的评论不同,它扎根在作者自己的土壤里,如一泓清泉从心灵深处汩汩流淌……
热门推荐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莫失莫幻

    莫失莫幻

    莫念:18岁的我开始幻想未来,期待爱情,执着音乐梦想,遇见你是我此生最幸运的事,是你让我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未来的美好,梦想的宝贵。幻儿:我本就是你,所以我们又何曾有过分离。一位钢琴师与心中的她的梦幻故事。此生这一段故事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爱恨纠葛,生死离别,本是虚幻,但真实的是永生的眷恋和思念。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台岛魅影

    台岛魅影

    一辆黄色的士在敦化南路停了下来,职业习惯使高志恒常常不到目的地就下车。他刚过二十七岁,已经是个小头目了。三年前,他大学毕业,因品学兼优被情报治安部门看中。经过一年的强化训练后,他跨入了“台北社会工作会”的大门,从事监控社会各行业的特殊职业。他来到“莺莺料理馆”,一股淡淡的柔情涌上全身。但小情人美娣此时却没有在店里。名叫美娣的女孩是个雏妓,才十五岁,桃园县人,父母双亡后跟着舅父来到台北。因家境困难被迫辍学沦落风尘。在一次警察的“扫黄”行动中,高志恒保护了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风中之樱2:古莲花

    风中之樱2:古莲花

    《风中之樱》是实力作家殷健灵独具特色的励志幻想小说,是一个关于历险和寻找的故事。少女樱来自一个虚拟的世界;少年修人丢失了自己的名字,记忆一片空白。一次偶然,修人和神奇的樱相遇,走上了寻找名字,并和影子们斗争的历程。在樱的独角兽坐骑如风和奇异鸟信使安吉拉的帮助下,他们与沿途遇到的孤儿海啄、清道夫奎科一起经历了种种冒险,他们的心灵也得到了成长……
  • 异悚庄园

    异悚庄园

    一次家人间的争吵让苏离歌气的摔门而去,大街上冷风凛凛,人影稀少,踌躇之际面前的一处庄园深深地吸引着他的视线,怀揣着好奇,苏离歌走了进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轮回与纪元

    轮回与纪元

    人类生命形态源于猿人,那人类的技能技术从何而来?本书将构造一个被埋葬的种族,一个原来奴役人类最后却自行灭亡的种族——魔族,万年一轮回,魔主们万年一复苏而这就是一个纪元,魔族源于何物?人类是否能够延续?就让这一纪元埋葬这个早该淘汰的种族。
  • 天荒女帝

    天荒女帝

    一个以武为尊的世界,悲催的主角居然穿越成了一个小萝莉乞丐,差点饿死,人性凉薄,沦落到被一区区店小二挥扫帚驱赶。……十年后,中洲之巅,手握长剑而立,白衣墨发随风飘舞,看世间浮华,终成武帝。qq群号欢迎加入变身女武帝交流群,群聊号码:572216976,有兴趣的加一下。另外说明一下,这是玄幻单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