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00500000001

第1章 教育篇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盘锦教育

——1956—1966年盘锦教育的发展

姜玉艳

盘锦建市于1984年,是一座年轻的化工城市,一座油城。回顾盘锦的教育发展史,对全市人民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底蕴会有重大意义。为此,盘点一下盘锦教育的发展。在这里,重点追溯1956—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盘锦教育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接近完成,三大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这十年是中国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在教育上,也开始了自我探索时期。

二、盘锦教育发展情况

1.学前教育

解放初期,境内没有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起步于1953年,盘山县第一完小附设幼儿班。1958年,在各地经济“大跃进”的同时,也掀起了“教育大跃进”。学前教育向前发展,盘山镇和田庄台镇均办幼儿园,农村普遍办长年或季节性幼儿园(所),全境幼儿园(所)达到500所,入园幼儿4771人。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幼儿教育发展过快,严重脱离实际。1961年,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整顿,办学条件差、质量低的幼儿园全部撤销。1960年,盘锦农垦局成立幼儿园。50年代,幼儿园采用自编的语言、音乐和体育教材,教师由小学或初中毕业生担任。这样,全地区的幼儿教育走上正轨。

2.小学教育

1956年,为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工作方针,同时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境内小学教育快速发展。到1957年,在校生达到33823人。1958年,小学教育也随着“教育大革命”开始,又扩大招生,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2.7%。但由于片面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停课劳动过多,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1959年,盘锦农垦局接管所属各农场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年,境内有小学164所,在校生52645人。1954—1959年,恢复六年制。1960年,又实行五年制。1961年,贯彻“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办学方针,合并学校,减少班数。1962年,落实“小学教育四十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63年,执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多种形式办学,办耕读小学或简易小学。1964年,境内有小学303所,在校生55835人。

3.中学教育

盘锦地区的中学教育从1948年开始。1952年,在田庄台成立盘山县第一初级中学。1956—1957年,先后在沙岭和高升成立盘山县第二、第三初级中学。至此,境内有完中1所,初中3所,在校生2532人(高中生411人,初中生2121人)。到1958年,先后成立7所初级中学和两所镇中学。1960年,境内有中学10所(完中1所),在校生5630人(高中生732人)。

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一批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削弱了师资力量。“大跃进”期间,由于片面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中学生全部参加深翻和大炼钢铁劳动,只顾劳动不学习,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

1962年,贯彻落实“中学工作五十条”要求,恢复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学校秩序。1965年,盘山县高中与盘山县六中合并,称盘山中学。至此,境内有中学10所(盘山县6所,盘锦区4所),在校生4008人(高中生425人,初中生3583人),教职工283人。

4.中等专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没有职业教育,没有师范类学校。只是在盘山中学等学校设师范班来培养小学师资。1959年8月,在盘山镇成立盘山县师范学校。1961年,迁至兴隆台。1962年,教育整顿时停办。1960年9月,盘锦农垦局创办盘锦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教师。1962年,并入大洼中学,为附设师范班,师范教育停办。

建市前,境内未有正规大专学校。

历数盘锦地区在1956—1966年十年间的教育发展情况发现,在这十年间,教育随着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特色。

“草棚大学”育人才

陈专初

1970年3月22日是“鞍钢宪法”发表10周年纪念日。辽宁“南大荒”在礼炮声中,正式成立了“三二二油田”。从此下辽河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大会战。全国各大油田的石油大军组团挥师汇聚到辽河地区,开展轰轰烈烈的石油会战。勘探开发的进程发展迅速,急需大批的石油地质工作人员。而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全国停止办学闹革命,大学已多年不招生,每年没有毕业生充实到油田的各个行业,尤其是钻井,采油工程的石油地质专业人员十分缺乏。即使是经过“文革”期间毕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也因“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专业技术学习。复转业军人和下乡知识青年数以千计进入石油队伍,他们更没有石油地质专业知识。当时的地质技术力量相当薄弱,急需石油地质专业人才充实到科研和生产一线。

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地质技术人才从何而来?等待是没有出路的。1971年3月,辽河油田地质指挥部决定自己办学,培养急需的地质人员。经“三二二油田”革委会的批准,在黄金带霍马铺地质指挥部(即地质团)驻地,筹建地质教导连(“文革”期间,全民皆兵,油田机构按军队编制)。在地质团革委会副主任马连昌的领导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于5月份办起了油田第一所石油地质培训学校。当时正是地质团创建基地阶段,办公和生活用房十分缺乏,办学初期把一座草棚房当作教室,教学环境十分艰苦,被广大职工和学员誉为“草棚大学”。后来不断创业,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走出一条“草棚大学”育人才之路。

授课教师是办学的关键。油田领导到大庆石油学院和成都地质学院聘请专业教师。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一番战斗洗礼后的一批有远见的讲师们,在当时“文革”中知识无用论、知识分子被打倒的情况下,离开学院,单身或全家到辽河油田来“开门办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草棚大学”还聘请油田内外的技术专家进行专题授课。由油田地质指挥部的部分职工担任“草棚大学”的校长和书记及教职员工管理学校。办学初期,袁庆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林跃森任校长。书店里买不到教科书,在没有任何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自己编写讲义和教材,师生自己动手刻写蜡纸油印成册。要解决十几门专业的教科书问题,成为办学中的一大难题。

从1971年3月至1974年12月,先后在油田内招收录取300余名复员军人、下乡知青、职工子女和部分在职人员,在“草棚大学”进行脱产系统的地质理论学习与野外地质现场工作实习。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油田钻井队、采油队等单位,实行课堂教学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在生产一线实习期间,教师与学员们和工人们同住、同吃、同上下班。有效地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和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具体问题。1971年9月,地质培训班第一期学习班结业,学员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从事油田地质工作。

在校学习主要是以石油地质、油田勘探、油田开发、地球物理勘探及油气水分析化验等大学专业课为主。外加政治课以学习哲学为主。

在初期3年多的办学中,培训班根据油田当时的生产需要,学期一般为几个月到一年结束一期。共举办地质基础理论学习班8期。学员原则上是队来队去,回到油田生产一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许多学员成为基层技术骨干力量,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油田发展急需地质人才的燃眉之急。

“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倡导的办“七二一大学”好的指示下,全国各地许多大型企事业单位为培养技术工人,“七二一工人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出现。油田的“草棚大学”从1975年2月正式易名为“七二一工人大学”。学校聘请大庆石油学院的李世安、张鑫金、吴顺和、张淑梅等教师,还有四川省成都地质学院的教师李鸿智、史乃光、邓恂康等教师,在工人大学授讲专业课。直到1978年全国恢复大学招生后,教师们回校工作。

由于工人大学的课程需要,陆续从省内外调入一批专业教师和数理化基础教师任教。学校继续招收地质科研部门的工人、油田钻井队、采油队的工人。在工人大学办学的4年里共有5期学员,累计招生170余名。学制时间从三个月到一年半不等。根据油田生产一线的需要和每期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高中程度的文化补习。开设英语、石油地质、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专业课。为了加强实践,在野外进行地质工作实习时间最长的达45天,教师在现场教学和指导学员。学员在校学习期间,依然十分重视到油田钻井队、采油队进行生产实践。学员结业后再回到油田生产一线,学以致用。学校办学的宗旨始终是贯彻课本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随着油田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七二一工人大学”又于1978年12月更名为“地质技工学校”。招生面向油田各基层单位和盘山县、大洼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城镇户口的职工子女,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学制为2年,开设石油地质、采油地质、钻井地质和地质测量4个专业班。开设石油地质、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数学、物理、政治、英语等15门课程。在校住宿,实行全日制正规教学与管理。师生享有寒暑假和节假日休息。技校学生享受油田发给生活费每月18元和劳保待遇,同时享受油田的医疗待遇。从1978年至1982年累计招生340人。学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到油田地质部门工作,在生产一线和科研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大学招生。到1982年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毕业,油田地质人才紧缺的程度得以缓解。1982年7月,“草棚大学”完成了历史史命。最后一期学生毕业后,停止办学。此时,辽河油田陆续创办了规模较大的沟帮子中专、于楼技校和辽河油田职工大学。这些学校也开设石油地质专业,继续为油田培养地质技术人才。“草棚大学”的部分师资力量与职工大学和于楼技校合并。教学设备归属于楼技校。

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当年来辽河油田办学的大学教师们,他们有的是学院的高层领导,有的已退休,有的已谢世作古。当年“草棚大学”的学员们大部分成为辽河油田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行政干部,有的具有中、高级职称,有的也已退出了工作岗位,进入老年人行列。

辽河油田第一所工人大学——“草棚大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办学,为油田培养了一支新的石油地质科技力量。在连续12年的办学中,一共为油田培训出800余名石油地质专业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油田发展中急需石油地质技术人员。教学工作成果多次受到石油系统上级部门的表彰,多次在盘锦地区和石油工业部召开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介绍办学经验。这段辽河油田企业最早自己办学的业绩将永久载入盘锦的史册。我在该校学习和工作十年,成为人生一段难忘而美好的经历。

“草棚大学”育人才

1976年6月,正是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的大会战时期,油田急需一大批石油地质工作者,但因“文化大革命”全国停办学校,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在大庆石油学院和成都地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油田举办了地质人员培训班。图为地质处工人大学第九届地质工人大学的结业学员合影。

盘锦农垦大学始末

李凤春

1966年初,盘锦农垦局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根据中共辽宁省委批转省教育厅党组《全省农村半农半读会议纪要》文件精神,报请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在大洼设立一所半农半读的大学,得到批复。

校名定为盘锦农垦大学,校址设在大洼镇,校舍设在盘锦农垦局办公大楼内。教职员工,部分从沈阳农学院调来,并把沈阳农学院凤城实验林场的全部工作人员和备品调到这里来,办为沈阳农学院所属的一个分院,名为盘锦农垦大学。沈阳农学院院长张克威任名誉校长,寇秉章任校长。

当年夏,学校一切筹备就绪,印出招生简章,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辽宁省盘锦农垦大学”的校牌也悬挂在农垦局办公大楼的前门上。1965年秋季招收的53名初中毕业生的水稻专业班也迁进大楼里,命名为“盘锦农垦大学附属中专部”。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都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挂着盘锦农垦大学校牌的一幢大楼里,只有水稻专业班的学生和新抽调来的教职员工们经常出入。

1968年秋,中专班的学生毕业了。教职员工都去参加“斗、批、改”。10月末,把校牌摘掉。教职员工在“斗、批、改”后调去盘锦地区主办的“盘锦五七大学”工作,部分当了“五七战士”。计划筹办的第一所大学,没有招生,就在“文革”的狂澜中消失。

我的老师

冯素文

多少年过去了,好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却一直记得我的小学老师荣景。那时候老师的物质生活是清贫的,思想是单纯的,无私无欲造就那时老师的伟大,老师崇高的形象在我幼小心灵生根发芽,我特羡慕老师这个职业,以至后来改革开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依然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不可玷污的职业。

1970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我的班主任荣景老师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家是下放户,当时在我所就读的村小荣老师的学识最高。我们小孩子不知道,他的家庭、他的知识对他有怎样的影响。他能来学校当老师是他的一个亲戚帮的忙。开学第一课是学写“东方红、太阳升”,我怎么都写不好,急的大哭起来,荣老师走到我身边,一边安慰,一边手把手的教我,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彻底会写。老师的耐心、爱心给我极大的鼓励,后来在学习上我从不怕困难。

那时不像现在课业负担重,许多小孩那时候都游手好闲,不用上课。没事时荣老师就教我们做各种游戏,如攻城、打梭子,女孩子跳皮筋、丢沙袋、跳方格。还教我们搞一些收集,如收集和交换各种毛主席像章。此外,还收集香烟盒的纸,女孩子收集糖纸,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小百宝囊。老师有时还教唱歌颂毛主席的歌,带我们到处去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我们那时不叫少先队,叫红小兵,我第一次戴上红小兵袖标甭提多高兴了,回到家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甩着小胳臂。老师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雷锋、刘胡兰、董存瑞、张思德、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欧阳海、王杰、刘学保、戴碧云、刘英俊、刘文学、草原小姐妹、金训华等,他们的故事我们个个耳熟能详,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当时学校贯彻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毛主席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是要注重实践,他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吗?那就要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因此,搞工业的就要投身到工业实践中去,搞农业的就要投身到农业实践中去。小学三四年级,我们经常去田间劳动,插秧、搬运、捡稻穗、防霜我们样样干过。荣老师劳动时跟大家谈笑风生,边干边教技巧,有时还谈感受,累了让我们歇一歇,大家相互鼓励着。尽管那时劳动多,我们仍然觉得有意思,因为老师可以给我们讲《西游记》。当时也有考试,但大家可以互相抄,自己不会做可以抄别人,在做题时也可以相互商量。考试有分数,但不起作用,因为不存在留级问题,也没有升学问题,当时没有高考。学生中也有好的和差的,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也算一个方面差,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当时还是强调又红又专,只红不专不行,只专不红更是走白专道路,也不行。那么怎么对待后进学生?大家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开展谈心活动,由先进的同学去努力帮助后进的同学,大家一起前进。荣老师经常到各小组检查、指导。有时还给我们猜谜语,带我们捉迷藏,玩老鹰捉小鸡。

1973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刊登了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黄帅反对“师道尊严”的日记和来信,并加长篇编者按语。原本日记表现的不过是师生之间的日常冲突,但却在政治亢奋的年代里被别有用心的人看中,报刊、电台一载再载。一时间,黄帅成了小学生“反潮流”的好榜样,孩子们又开始像红卫兵一样,轰轰烈烈地造起反来。在“师道尊严一定要灭亡”的歌谣中,教育界再次失去尊严,“老九”们又开始“臭”起来。在这次运动中,荣老师也受到打击,起因是一个小队长的儿子经常欺负女同学,荣老师在那个男同学打女同学时,上前制止,拽了那个男生一下,那个男生就说老师打他,大闹起来,不依不饶,男生的父亲把荣老师告到当时的贫宣队,学校责令荣老师停职检查,荣老师半年没给我们上课,我们几个爱听故事的女生背地里都非常恨那个男生。后来老师经过一遍一遍的检讨后,终于可以继续上课了,老师仍然那么热情乐观地带领我们学习、劳动、玩耍。

在那个灵魂被扭曲的年代,我的老师尽管心灵带着伤痛,但依然乐观、热爱生活;课本很薄,他却把它讲得很厚、很厚。那时知识没学太好,但他给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乐观面对人生、正直、善良、自信、内心拥有一份美好的希望。他对我们的爱,我一直存于心。

我的学生时代

周长虹

弹指一挥间,学生时代已经离我远去。回忆学生时代恰似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不断涌出。对学生时代回顾过程也是对这个时代的社会及这个社会所承载的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鲜明比对着昨天和今天。

一、小学时期

1963年,时已9岁多的我才上小学一年级,记忆里的学校是解放前大地主的四合院,老式的门窗,教室里的光线很暗,木质黑板很粗糙,黑板上方悬挂着毛主席像,像的两旁书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条木质桌凳每桌坐3位小同学。学校的操场在房基地下面很低洼,雨天积水很长时间不能做操。上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接着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老师经常在班队会讲欧阳海、黄继光、董存瑞的故事。从小受到了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及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教育。

60年代初期农村教育隶属县教育局,完全公办教育,师资统一由教育局调配,力量很强,素质很高。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成绩很好,那时小学开的科目很全,有珠算、写字、手工制作等课程(现在这些课程都取消了)。每个学期都开一次体育运动会且校内经常搞文艺活动,用现在说法素质教育很到位。

记得小学时,每名学生手中有一个记分本,课堂回答问题或到黑板去算题采取记分形式记录在记分本上,通过这种方法能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

1964年一场特大的洪水冲垮了我童年的学校,从此我就失学回家给别人放猪去了。

1966年新的学校早已盖完,在哥姐帮助补习下我直接升至小学三年级,重新回到小学课堂快乐学习。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瞬息间让学校的教学秩序大乱,学校不上课改为“闹革命”,有几位“闹革命”的老师带领我们对革命懵懂、对政治幼稚的小学生天天开批判大会斗学校的校长和教务主任,为了提高我们这群孩子的革命力量,每天写大小字报,学校组织人在校门口埋上几个木桩子将炕席钉在上面,再把各种大小字报糊在炕席上并领学生天天观看。

除了写大小字报,每天必不可少的学习《老三篇》和背毛主席语录,对这种断章取义的语录根本就不知其涵义。在那个年代不会背几条语录寸步难行,不会背语录不让你通行,不会背语录到商店不能购物,不会背语录……

跳“忠字舞”是那个年代的亮点,成立各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当时社会时尚,学校为了适应当前形势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小分队,请来了宣传队的女队员来校天天教我们跳“忠字舞”,学会后到农村各大队演出。

在这个时期,文盲老贫农、解放军战士进入学校管理称之为贫宣队和军宣队。

那个年代,毛主席最新指示经常在夜间发表,我们这群革命小将晚间早已等候在收听现场听中央广播,听后就敲锣打鼓扛红旗列队呼口号。这是一个疯狂年代,也是一个极为愚昧的年代,是这个年代吞噬了我求知的渴望及身心发展。

二、中学时期

“文革”前农村没有中学,盘锦区域中学只有盘山、大洼、田庄台镇及胡家几所。“文革”一开始各校就不招生了。毛泽东在五月七日发表讲话(原意不清),一夜间各场乡镇(原指人民公社)都成立了“五七”中学。土坯房子,窗户没有玻璃钉的塑料布、水泥黑板,残缺桌椅十分简陋。从农民群体抽上来的民办教师素质很低,课堂把知识讲错是常事。

我是1972年的3月份到陈家“五七”中学读书,就读八年和九年级。当时按“五七”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学校体制改为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简称九年一贯制。读完九年后相当于高中毕业了。在“文革”期间教材全国不统一,除了辽宁版数学、语文外,理化统称为农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完全政治化。

1973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后,力争扭转“文革”期间造成的混乱局面,逐步开始整顿教育,使学校缓步走向正轨。学校开始制定教育计划并也抓课堂教学,但由于教师素质低,教学设备太简陋,学生的基础也很差,导致教学质量仍然上不来,为了国家前途和命运,以培养社会主义又红又专接班人为宗旨,1973年在邓小平组织下全国各地恢复高考(政治审查和考试成绩相结合),高考刚结束没等录取,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张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张铁生的信。接着全国各大报刊转载,把白卷先生张铁生定性为反潮流英雄,高考就这样夭折了,紧接着席卷全国中小学再次停课,灾难再次降临。所接替的是天天开批判大会,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教育路线”,学习张铁生做反潮流的英雄,顿时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除了“闹革命”就是参加农田劳动,班级黑板上方显明写着“为劳动而学习”六个大字。那个年代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田,学生不上课,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突出。人的生产积极性完全被抹煞,出工不出力,没有任何责任感,导致农田荒芜,农民忙着在田间跳忠字舞,背语录,进行所谓革命。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可见这个社会多么荒谬、多么愚昧。

虽然我们出身在农民家庭,由于是中学学生也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民在革命,农田除草的任务就落在我们身上,一个小队的生产队长到学校就能把我们领到稻田地除草,大多数学生分不清稻苗和稗草,常把稗草留下而把稻苗拔下来了。夏天除草、秋季收割、冬天脱谷有干不完的农活在等待着我们。

1974年上学期,学校将每班级合成各种小组,有写作小组、会计小组、农机小组等。写作小组天天抄报写大字报和写学校板报,会计小组到供销社商店去卖货,农机小组到拖拉机站学翻地及农机修理。我在这种黑白难辨、位置颠倒的年代结束了中学学业。

三、大学时期

1975年春季,我被乡村两级行政推荐上工农兵大学,把入学学生称之为“工农兵”学员。学员来自工农兵三个界别。电影《决裂》的主题思想是办学的宗旨。办一所江西式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决裂》电影的主题歌仍在耳边萦绕,“共大花开分外红,教育革命起东风,新兴大学办得好,三大革命打先锋……”

入学后被分配到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有1/3的时间学习专业文化课,有1/3时间到农田劳动,其余时间搞科研。所谓科研项目是早已搞出来的,只让我们去学习掌握。记得这个项目是“固体曲种牛胃液发酵饲料”,利用牛的胃液制成曲种,将曲种放到粉碎的草粉中发酵做成猪饲料。说白了,就是让猪和牛羊一样吃草也上膘。1976年的深秋,我同其他三位同学被分配到偏远的农村去推广这种技术。而我所做的具体工作是放一头准备抽取胃液的牛,每天牵着牛来到国堤大坝上,田野村庄的自然风光一收眼底,沉闷的心情好像得到一些缓解。牛儿在吃草,我却静心阅读从学校带来的各种书刊,所放这头小牛特别爱乱跑,经常跑到玉米地啃吃玉米。为了学习放牛两不误,常把牛用很长绳子拴在坝旁大树上,此种做法被工作队发现,晚间开会遭到严厉的批判。

第二天,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揣着郁闷的心情,牵着牛又来到国堤大坝上,坝旁的景象依旧,天空仍然那么蔚蓝,河水仍是静静地流淌,可我的前途依然那么渺茫……

吃完农家晚饭后被通知到大队部开会。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如同惊雷在耳边炸响,激动的泪水任其滴在脸颊上。夜晚,自觉不自觉地裹在游行队伍中庆祝中华民族伟大胜利,此时,虽是夜晚,可我看到了东方天空已吐出了黎明曙光。

两年后,这种工农兵大学生活结束了,我被原地公社教育办分配到中学任民办初中化学教师。1977年的6月份,中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制定恢复高考制度。经半年不懈努力,我于当年12月参加了辽宁考区高考,1978年春天才真正上了大学,踏进了知识殿堂。

学生时代早已过去,留下的是脑海中的记忆和对那个年代的深思。

我的学生时代

同类推荐
  • 我在明朝当厂长

    我在明朝当厂长

    万历十五年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此时魏忠贤年满十九,尚未登上政治舞台此时张居正逝去五年,朝野上下派系纷争此时万历皇帝厌倦朝务,无为而治此时,在公孙侯府内,世袭侯的内院中,公孙家的嫡长子公孙胜......开始了他的潇洒人生
  • 寒山寺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寒山寺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古寺之一,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寺。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寒山寺被公认为“和合祖庭”。如今,寒山寺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成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传递友谊、交流文化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世界瞩目的活力城市——苏州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本书从寺庙概述、古刹春秋、史海钩沉、寺庙文化四个方面对寒山寺进行了生动的介绍,突出了寒山寺的文化特色。
  •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介绍了丰功伟绩的郑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下西洋的历程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巍巍上国

    巍巍上国

    巍巍上国,风谲云诡。要想赢过他们,只有比他们更残忍。
  • 大唐第一奸商

    大唐第一奸商

    很喜欢历史、连带着喜欢古代的每一个朝代,醉心于每一段朝代的风华。从古到今,最让人称道的无疑是大唐盛世,何谓盛世?先后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可见一斑。整个亚洲,万国朝贺;放眼四海,皆受大唐文化影响,文坛更是出现了李杜等大家……这些形容大唐的言辞想必各位不会陌生,在此就不再多加赘述了。这本书,大概想表达的便是如果‘我’活在大唐会如何,如果‘我‘在大唐·,是否就可以挽回大唐的颓败?于是我化身一名最底层的人,开始了我在大唐的妖孽人生。出于对大唐的喜爱,我开始动笔写下了这本书,写给我自己心中的大唐,也写给各位喜爱大唐的你们。
热门推荐
  • 诡变:美人尸花

    诡变:美人尸花

    商场女经理苏颜自从用了一种叫“秘制回颜霜”的化妆品之后,白天美若天仙,但每到夜间十二点以后,整个面部就会变得满脸皱纹,像一张老妪的脸。而“秘制回颜霜”是一个神秘的人送给苏颜的,每次在她商场进化妆品的时候,混在那些货物里。当苏颜和男朋友纪伦去查“秘制回颜霜”的来历。竟然看到,母亲的住处放着一具具处女的尸体。尸体的嘴巴、眼睛里开出一朵朵娇艳的花朵……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地下铁

    地下铁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斗罗大陆之永恒龙魂

    斗罗大陆之永恒龙魂

    他,缓缓经过.....他,缓缓走过.....他,缓缓离去.....而你却浑然不知。他不会回头。也不会停下,更不会离去。当一位少年与他对视之时,一个传奇,就此诞生!
  • 新吾吕先生实政录

    新吾吕先生实政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裁的茶花女

    总裁的茶花女

    怎么会有这样的总裁,这样的大明星,明明盛世公司一群美女视而不见,偏偏扒着一个相貌平平的“清洁工”不放,大哥!你们这样让李晓云TZ很难继续卧底狗仔这项非常有钱途的工作诶……
  • 明眸

    明眸

    半盲却能“看见”真相的柔美少女VS城府极深的租界总捕头,决定输赢的不是推理和心机,而是谁爱得更深。看似纯白的人背后往往都有着难以察觉的另一面,就像连环杀手往往都长得淳朴而善良。她有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仿佛能看透人心。她有读心术吗?能知道所有人的秘密。事实并不是如此,她只是比常人的感知更加敏感。凭借敏锐的感知她屡破奇案,但是她又不想泯没在芸芸众生中,她有自己的理想,她最终能脱离凡尘吗,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吗?
  • 爱上已婚女人

    爱上已婚女人

    今天跟往常一样,姜然午觉睡醒后,悠闲的煮了一杯咖啡,想让它涩涩的苦味唤醒身上每一个昏睡的细胞,随手拿起遥控器,漫无目的的随意乱播了一统,看看时间妞妞差不多该放学了。拿起车钥匙悠闲的渡出了家门。妞妞在她们这个城市一家私立幼儿园,这所幼儿园设施环境以及教师都是一流的,当然,收费也是一流的。她们一周只休息一天。早晚接送妞妞时,幼儿园附近的车位,是最令姜然头痛的事了。转了近两圈,才发……
  • 这不仅仅是个游戏

    这不仅仅是个游戏

    高高在上的创世神写道:“这不仅仅是个游戏,进入这里,你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
  • 人脉心理学

    人脉心理学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