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70100000002

第2章 幼儿教师与心理健康

乌申斯基这样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幼儿教师从事的是爱的教育,没有健康的心灵,就没有完整的爱,没有完整的爱,也就没有合格的教育。卢梭也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幼儿教育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幼儿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重任在身。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

第一节 走进心理世界

名人隽语

1.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2.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瓦西列夫

3.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莎士比亚

在武侠小说中,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籍籍无名的武林小辈在经历了各种磨难以后,总会出现一个隐世高手对他的修炼进行指点,并指出,功夫的最高境界就是战胜自己的心魔,突破此关口,就终将所向披靡,成为武林高手。三国时期,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果不其然七擒七纵孟获,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难道心理的作用如此强大?解开这个问题的迷团,需要从心理的本质入手。

一、揭示真实的心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进行着各种内容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由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折射着一系列心理反应,这其实是由心理的本质所表现出来的。

(一)心理的真面目

面对纷繁复杂、捉摸不定的心理世界,怎样才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看清楚心理的真面目,这对解决许多心理问题大有帮助。对于心理的本质,科学的解释是: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有不同形式和水平,心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和个性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表现出来的。

人的心理被比喻为黑箱子,因为心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对于这个“黑箱”,作为探索心灵奥秘的心理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对它进行研究呢?人的心理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心理。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像环节动物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索,它们的认识处于感觉阶段,只能感觉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脊髓和大脑,它们的认识处于知觉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灵长类动物,像猩猩、猴子,大脑虽然有了一定高度的发展,它们已经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的萌芽,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到了人类,认识才到达了最高的思维阶段,因此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获得这一正确的认识经历了几千年。现在,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从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资料的证明。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系列反射。而就心理活动的内容来说,则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机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刺激物,就没有反射;没有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就没有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感觉、知觉,还是复杂的思维,都是对具体的客观存在的物或事件的感知,思维也是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活动。即使是人的想象,就构成想象的元素来说,仍然是来自客观的东西。所以说,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人的反映并不像照镜子那样机械、刻板,它总带有个人的特点,是主观的反映。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个具体的人来进行的,当一个具体的人反映客观现实时,总是受他的全部个人经验、认识水平、心理特征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所制约。例如,同样一部电影,不同的人看了后有不同的感受或评价,这是受到观众的个人观念、兴趣、当时的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所以说,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有主观性的。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犯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错误。

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的大脑。人的心理是在长期劳动中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人脑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为人类心理的产生准备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脑量的增长,脑内结构的复杂化,大脑新的机能区增加。这些都是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2)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科学心理学特别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的心理。现代人的大脑和生理发展水平要比其他动物高级得多,但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其心理发展水平仍不可能达到相应的正常水平。人的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于实践,又反过来调节和指导实践。人的任何实际活动的产生,都以一定的需要、动机或目的为前提,即表现出人的心理的自觉能动性。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又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果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社会科学家。

总之,脑是心理的器官和物质基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按其产生方式来说是反射,按其内容来说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的。人反映客观现实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概而言之,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关于心理本质的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并且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和具有重大原则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二)心理现象归类

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呢?这就需要对心理现象进行分组归类,更直观明了透析心理本质。出于研究的需要,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个性心理特性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绪反应,没有对现实事物的主观改造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性就无法形成。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特性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如感觉能力影响和制约人的感觉,想象力和思维力影响着人的想象和思维等。

1.心理现象之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一般情况下,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体不断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就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人们在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除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外,并不是丝毫没有感情的,而总是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态度体验,即为情感。情感过程就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所谓态度就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特定的物体或事件做出反应的一种倾向,如喜欢和不喜欢、满意和不满意等主观体验。人类实践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不仅是认识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是在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后的自觉行为,是克服一些困难实现自己预期目的的行为,也就是意志活动的过程。意志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在克服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得更为突出,是人意识的能动性表现。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方面。认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开始、基础和前提;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影响、深化和加强;意志过程是心理过程的调节、维持和提高。它们三个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存在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并相互制约的关系。

2.心理现象之二:个性心理

人在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点,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人们的心理特点有些是暂时的、偶然的;有些是稳固的、经常出现的。人们称那些可表现于许多环境之中的、相对持久的、稳固的心理特点为个性心理特性。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性,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音乐家对乐音的辨别力是完成演奏活动的心理条件;画家对色彩的鉴别力、形象记忆力是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质是能力形成中最重要的自然基础,能力发展受个人经历、所受教育以及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

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中显露在外的较为稳定的动力特点。这些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如情感的强弱、动作的快慢、注意集中的长短、心理活动倾向外部事物还是自身内部等等。人就是由于这些特点的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气质类型。人的气质有不同类型,但不同的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在某种情境中可能具有积极意义,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可能具有消极意义。积极或消极的意义体现在对人的活动的性质或效率的不同影响上。

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性。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性格差异上。通常说某某人诚实、单纯,某某人勇敢、果断,这些特点代表了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通过人对现实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等方面表现出来。它的形成与发展如同能力、气质一样都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二、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

心理现象极其复杂,人的心理千差万别,但所有的这些心理现象之间其实都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心理的共同特性,也就是心理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这些心理特点构成了心理的独特性质,也让我们在了解心理本质的问题上更加有方向性和指导性。归纳起来,人类心理的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一)概括性

所谓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比如,借助思维,人们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银杏、桉树等依据其有根、木质茎、叶等共性归在一起,称之为“树”;还可以把树、草、地衣、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一般有叶绿素、以无机物为养料的生物。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范围,而且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了解。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的关系,认识体温、生物电及血液成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等等。这种概括,加深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与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控制与改造。

(二)目的性(预见性)

目的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概括性是“凡是这样的必定是那样”,目的性则是“要是那样那就这样”。比如,“凡是水就可以灭火”就是概括性,而“要灭火就用水”则就是目的性。目的性是当事物没有出现前,就已经未雨绸缪,有所预见,并可以按预见采取行动。如果是按事物的现状去行动,就不能说是有目的性。目的性也是区分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活动中,人类是目的在先,行为在后。而动物则是行为在先,目的在后。

(三)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就是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为自己服务。心理的能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

1.对现实有意识的反映

人对于周围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对周围的客观现实进行着积极的主观活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进行反映,总是选择自己需要的、符合自己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2.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借助于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人类能够反映事物的最本质的规律。人们能够对所接收到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无意识的动物心理无法达到的。

3.制订计划并保证实施结果

由于人类的意识活动,人类在进行任何一种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以此制订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克服困难,进行反馈,最终达到预期目的。这一过程也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人们则可以认识规律,运用规律为自己服务。

(四)社会制约性

人类意识的发展服从于社会历史的规律,是为人类改造世界服务的。即使是反映自然界的规律,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类不论是反映自然界还是反映人类社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就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心理,同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心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发展。

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心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的意识内容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也不一样。

幼师心语

如何做合格的幼儿教师

自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以来,不敢说有多少经验,但我深深地感到和谐合作,奉献爱心,勤于钻研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此,我就自己的工作谈几点体会:

1.教师间的和谐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主班、配班、生活老师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与其他两位老师交流,达成共识。记得开家长会时,我事先与她俩将家长会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共同组织、策划。家长会中,我们让家长从多方面了解幼儿园及幼儿教育工作,结果家长不仅给予了我们高度的评价,还积极地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

每天下午家长接孩子的这个时间是比较忙乱的,当我向家长汇报幼儿情况时,配班老师负责幼儿的安全,生活老师则照顾特长班幼儿。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做既保证了幼儿的人身安全,又达到了家园互动的目的。虽然班级的三位老师分工不同,但我们的工作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只有和谐合作才能共同开展好班级工作,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

2.教师的爱心能消除幼儿的恐惧心情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孩子。我深深地体会到师爱对幼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新入园的幼儿最突出的就是哭闹,因为孩子来到幼儿园后,一切都变了,所面对的人和环境都是陌生的。这样幼儿必然会产生不安全感,对此我想了几种方法:(1)对幼儿要耐心、细心还要有爱心。(2)稳定幼儿情绪。(3)想办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到幼儿园好玩。(4)适当地教幼儿一些日常熟悉的儿歌。对于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幼儿,教师主动摸摸孩子的头、脸蛋或手,孩子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安全感、亲切感。这样做既增进了幼儿与教师间的情感,又会使孩子们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亲切。对于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当他们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噘着小嘴不肯迈进活动室时,我就会抱抱孩子,或者给他们奖励红花等,让孩子感到我对他们的爱护、关心,使幼儿能充分信任老师。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在接待幼儿入园时常用眼神与孩子们交流,我用真诚的、信任的眼光去看幼儿,他们也会对我微微一笑。有时孩子在调皮时,我会用善意、略带责备的眼光去看他们,孩子们会向我不好意思地笑一笑,马上停止吵闹,这时候我心里暖暖的,因为这代表着,孩子肯定了我这个朋友式的老师。与孩子交流时,我蹲下来与孩子讲话,让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处在同一高度。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幼儿的心理距离,更让孩子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

3.教师的真心能赢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做好家园工作很关键也很必要。我们也是做母亲的,把幼儿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去爱,就因此会乐此不疲。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让家长知道我们对孩子的爱。幼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园的紧密合作,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急家长所急,想家长所想,踏踏实实工作就会得到家长的认可。

4.教师的钻研能提高业务水平

从事幼教行业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扎实认真的日常工作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钻研学习、探索创新。在工作中,我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并督促自己及时撰写教育随笔、教育论文、幼儿成长个案记录等。为了让自己更快提高,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幼儿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的和谐合作、爱心奉献和努力钻研,让班内的各项工作有很大的收获。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却已尽心尽职了。我觉得,只要每个教师能够共和谐,献爱心,勤钻研,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和班级教师团结协作,为幼儿奉献爱心,对工作务实创新,早日成为一名新时期优秀的幼儿教师,让每个幼儿在我的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课后思考

1.区分心理现象,是的打√;不是的打×。

(1)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2)C+O?→CO?。()

(3)当一段恋情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4)鸡蛋碰石头,最后鸡蛋碎了。()

(5)因为看到某样东西在广告里被大肆宣传,加之身边有很多人争相购买,于是也跟着“凑热闹”去买了。()

(6)在大自然界,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丛林生存法则。()

(7)女大学生突发灵感往鸡蛋上打广告,最终获利万元。()

(8)心有灵犀一点通。()2.请完成下面的表格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 解析心理健康

名人隽语

1.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爱默生

2.健康不是身体状况的问题,而是精神状况的问题。——艾迪夫人

3.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斯宾诺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概率不断提高。因此,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及时为心理问题把脉诊治,努力提升心理素质,这已经成为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从内涵与标准解读心理健康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看法,主要指身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即“无病即健康”。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生物性个体,也是社会性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理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的生存。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学应运而生。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又发生了飞跃性的改变。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和完全安宁。从健康观的演变可以看出,科学的健康观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没有疾病即健康的观念,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态、一种更高层次的身心协调与发展。

心理健康作为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按照以上的解释,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二)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同衡量人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套指标一样,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一套指标,称之为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既有一般标准,又有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特殊标准。由于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因而提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以下的几个标准,都是心理学上比较公认的,有指导性的标准,可以参照这几个标准,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诊断。

1.马斯洛、米特曼的10个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曼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即: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林崇德的10条标准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由此并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或认同;

(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和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自己的人格;

(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且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3.郭念锋的10条标准

心理专家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标准:

(1)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做好第二天的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夜晚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2)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外界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虽然暗示性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是如果受暗示性程度较高者,可认为存在心理不健康因素。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反应,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甚至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出现心理疾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然会有反应却不至于出现心理疾病。

(5)心理活动耐受力。是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耐受力差的人往往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心理疾病。而心理活动耐受力高的人则不会,有人虽被不良刺激缠绕,日常虽然会感到痛苦但最终不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6)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康复能力自然很强;而心理康复能力差的人,就会在历经创伤后,表现出一蹶不振,并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就会十分自如,情感表达恰如其分;而心理自控能力较差的人,往往就会因为心理活动的表达不当而表现“失态”。

(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估计的是自己的应对能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信心”,它实际上是一种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自信心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好的,因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个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我的认知,可以说,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良的。

(9)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是处于一种躁狂的心理状态。

(10)环境适应能力。人类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会遇到很恶劣的环境,有时会遇见很美好的环境。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个过程称为“适应”。一个人是否能很快采取各种措施去适应环境,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程度。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就能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从基础角度认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其存在的基础,即生理基础、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

(一)生理基础

心理现象是动物在适应其生存环境的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心理现象是发生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的。人的心理活动需要在一定的载体上进行,而这个载体就是大脑。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在大脑中完成的,脑和神经任何的损伤都会对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人脑对心理活动起着调控作用,同时,在大脑的正常发育过程中,会对许多的影响做出反应。情感压力和其他病理情况,也会导致脑结构与功能发生巨大改变。另外,人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对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的许多心理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系,比如A型性格的人容易紧张、易生气、易产生敌对情绪;因为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记忆力下降常常是严重压抑、自信心下降及抑郁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基础

每个人的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个人在社会中,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即为行为模式。大到社会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小到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都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在现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都使得许多人遭受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困扰和折磨。

和谐的社会环境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会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和谐的、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则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和诱导作用。战乱时期的人们总是忧心忡忡,担心生命的安危和朝不保夕的生活,也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会显得过度沉默和抑郁。世界各地有许多著名的贫民窟,同时那里也是人际最为复杂,社会治安最为薄弱的地方,经常会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在一个人孩提时代就建立起来的,甚至胎儿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需要爱和安全感,如果缺少这些就会很容易引起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童年时期的心理阴影会很容易成为以后心理疾病的隐患。

(三)心理基础

社会生活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必须要经过人的认识过程。同样的环境和遭遇,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鲜花,乐观的人觉得是“哇,好漂亮的鲜花”,悲观的人觉得是“可惜啊,马上就要死了”;面对黑暗,乐观的人会觉得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悲观的人会觉得“这黑暗永远不会散去”;从监狱的窗口向外望去,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希望,悲观的人看到的是绝望。有的人虽身处逆境却能百折不挠,有的人经历了一个小小的挫折就自暴自弃,觉得人生无望。人总是有选择性的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符合自己认知需求的就会被无限放大,不符合自己认知期望或者需求的则会被刻意缩小甚至拒绝。健康、理性的认知,就是人的选择与客观事实相吻合,而与此相反的就是非理性的认识,就是与客观事实相悖,以自我认知为标准的认识,这是不科学的认识。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非理性思维,心理专家曾总结出如下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这一特征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见的。对事物的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某大学女生自认为才貌过人,于是认为凡是男生都“应该喜欢我”。

2.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一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即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情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的评价,即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他很坏。例如一个学生在某次考试中考砸了,于是他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3.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糟糕至极的想法常常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对照这些非理性认识,会发现其实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认识,而这些就是个体烦恼、痛苦的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三、从价值层面看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可以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为人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知识,提升心理保健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不主张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丝毫不存在心理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渗透大量的心理知识,如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品质、能力、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等。心理知识是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的基础。

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法开发、提高受教育者的潜能,通过训练受教育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创造力、适应力、承受力、自制力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塑造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训练、咨询、辅导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塑造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可以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记忆品质、思维品质、注意品质等智力品质;可以形成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积极而乐观的心态等非智力心理品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传授方法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就其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来看,可以说是一种方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心理学方法的使用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可以逐步掌握观察法、记忆法、思维法、创造法、心理平衡法、心理调节法、心理暗示法、心理激励法等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方法,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价值。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主体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任务,教师是实践的主体;教育活动能够满足教师施教、育人的需要,这样学生就成为客体,教师就成为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深造,使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传授心理方法的同时,会更加全面地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心理方法,使自己能够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锻炼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的过程也是心理暗示的过程,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同时,自己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提高,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也会得到巩固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五)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进群体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形成宽容大度、积极乐观、同情关心、友好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在各种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正因为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群体而言,其价值表现是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团队建设;可以融洽家庭气氛,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使家庭生活更加和睦、更加幸福。

(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需要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大批的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需要。另外,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教育问题面临挑战,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对象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和时代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进程,为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做出贡献。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表现在多个层次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价值体系。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幼师心语

用心做个好老师

我们都知道,老师的一天是平常的、琐碎的,我也许成不了教育家,也许当不上特级教师,也许与各种名师的称号无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做一个好老师,因为好老师是不需要证书的。好老师来自于孩子的喜爱,来自于家长的口碑。它不需要你上多少公开课,不需要你写多少论文,它只需要你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你的扶持,在孩子开心或伤心的时候有你在旁分享,能够让孩子不断地体验到进步带来的乐趣。好老师是朴素的,朴素到只是多年后一个记不起姓名的问候。

好老师是用恒心对待事业;用真心对待工作;用爱心对待学生。是用勤劳在知识的大地耕耘;用汗水去浇灌学生的心田;用爱去关怀每个学生。怀着对祖国、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对家长和孩子的责任,我对自己提一个要求,一个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要求,那就是:赢得好口碑,做个好老师。

1.从爱开始

在做老师的第一天,我就树立了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孩子,只有笨的老师,孩子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孩子,不管这个孩子是谁,不管这个孩子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如果我以后做老师,一定要做个善良的好老师,要爱我的每一个孩子。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他们都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棒。”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孩子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爱,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其实这并不需要我们太多的精力,只要我们多留心,多观察,有一颗“兼爱爱人”的心,那就可以做的很好了。往往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温柔有力的抚摸,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就可以在孩子心中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就可以给孩子带来不断奋进向上的动力,就可以给孩子带来足够的自信与勇气……老师,一位好老师,就是这样开始的——从爱开始。

2.会教善导

随着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我们再也不能简单地将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行灌输给他们,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做好朋友。孩子们思考的东西,总结出来的东西或许不是很正确和全面,我们要像朋友似地去影响和引导他们,而不是去指责他们,我觉得这是好老师应有的一种素质。好老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会“导”,现在的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不再壁垒森严,新世纪的教师应更像好的导游,引领孩子吸收崭新的知识,直面纷繁的现实,而非简单地告诉他们什么对什么错,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不是简单的“领导”似的教师。

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掌握知识。活动中我们要和孩子交朋友,不断引导他们,促进每个孩子不断地发展。我常对我的孩子们说帮助同伴不是替他赶快完成任务,而是要教会他方法,让他自己会。现在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如何学习。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在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会努力做好每件事,向做一个好老师的目标不断前进。

课后思考

1.什么是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你比较认可哪个标准?说出理由。

3.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价值各是什么?

第三节 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名人隽语

1.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幼儿教师更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幼儿心灵和情感的最早启蒙者,是幼儿智慧与才华的最早发掘者,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最早引导者。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社会所容纳,并具有创造的思想,即幼儿教师必须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和稳定的工作热情。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另外,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应体现其群体的特殊性,即应该对幼儿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作更具体的诠释,使之既包含一般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幼儿教师职业群体的特殊性。根据相关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人际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

(4)积极与他人进行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正确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杜绝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会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特点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心理状态良好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所以,认识幼儿教师心理特点对于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建设高质量的幼教队伍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特点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特点又叫基本特点,是指幼儿教师个体具有的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一般特征。幼儿教师本是人类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子群体,因而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一切特征都存在于幼儿教师个体身上。

关于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一般特点,心理学界有很多种描述,1946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它的描述是:身体、智能、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郑日昌教授的观点是:认知活动正常;情绪生活健康;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个体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心理状态、个性品质、心理能力、心理行为的社会适应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健康的标准如下:心态正常;个性完美;心理能力与年龄相符;心理行为的社会适应良好。这四个特点既是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一般特点,也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职业性特点

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规范、专业化标准和行业言论行为模式。一个人如果较长时期内受到某一固定职业道德规范、专业化标准和行业言论行为模式的约束,就会形成一种身心运作和言论行为的惯性,从而出现职业病。站在健康的角度,职业病就是社会职业人身心健康方面的职业性特点的表现。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职业病,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在我国,幼儿教师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性职业被纳入国家职业法规范畴,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专业化标准和言论行为模式已有明文规定,而且从事幼儿教师这种社会职业,要达到职业熟练,成为专家型幼儿教师,与其他行业相比,时间会更长,磨合会更难。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要求等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要比其他职业从事者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幼儿教育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幼儿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职业性特点就是幼儿教育工作的综合作用、长期运作导致的心理惯性表现。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性特点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性特点,是指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其教育对象——幼儿的示范性影响。作为教师,就要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作用。幼儿教师在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幼儿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如果幼儿教师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就会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不可小视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也是在维护其教育对象——幼儿的心理健康。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师必须自觉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是幼儿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工作,不可等闲视之。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儿童化特点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儿童化特点是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的含义是:幼儿教师本身是成年人,其心理特征及水平应该与自身的年龄特征相符。但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为幼儿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带有幼儿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也要保持与幼儿同等的心理认知水平。但这两者之间心理健康的标准相差很大,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把符合自身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要求与幼儿的心理健康要求兼容起来,形成自己的儿童化的心理特点,这也就形成幼儿教师独特的心理健康特点。只有具有这样心理特征的幼儿教师,才能很好地与幼儿的心理进行有效对接,增进与幼儿的关系,提升教育的质量。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师心理问题的突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据调查,肩负着基础教育之根本的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地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所以无疑会对幼儿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职业压力的增加,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幼儿教师其实是一个身心疲惫且心理问题突出的群体。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情绪、职业态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幼儿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较大的现象

总是能听到幼儿教师说太累了,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一点都不想动;在幼儿园把话都说完了,回家一句话都不想多说,就想安静一会儿;明天是我的公开课,今晚又别想睡了……这些话,有老师的牢骚和怨言,但更多的反映了幼儿教师的心理现状和心声,即幼儿教师承受着幼儿园工作带来的极大心理压力。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明显

一些老师经常满腹牢骚,身心疲惫,工作效率低下,情绪易激动,烦躁郁闷等,嘴边常挂着“烦死了,天天查,何时是个头”“唉,就这样了,反正我也年纪大了,看能把我咋样”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职业态度。有学者曾做过相关调查,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和从业年限呈正相关的关系,即随着工作时间和教龄的增长,最初对职业的热情和新鲜已不复存在,幼教工作的繁琐和平实使得幼儿教师已提不起太大的工作激情,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

(三)身心疾病有上升趋势

据调查,有些教师因上述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出现了失眠、头晕、健忘、适应能力减弱等问题,严重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引发了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出现更年期提前、内分泌失调等疾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会直接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没有健康的教师,怎么会教出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亟需解决,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的现状,并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拥有良好心理水平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建设高质量幼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幸福与成就,更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儿教师的素质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前提,教师作为幼儿学校教育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任,对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起着关键作用。高度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确保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是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经济竞争的世界,经济竞争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水平。无疑,未来世界将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要靠教育去培养。历史的责任和社会的现实要求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存在着工作成就与工作失败可能性的矛盾冲突,想自己的工作做出成绩但却偏偏事与愿违,工作不好做,很难及时取得满意的成绩。在这种骑虎难下的两难之间,再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的内心也会随之发生波动或倾斜,由此也加剧了教师内心的冲突。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地很好地解决就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势必会影响教育的百年大计。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充分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这是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我国幼教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今非昔比。全国乡镇各级都设有正规化、现代化的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早教中心、幼儿智力开发机构等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国家和政府正在逐步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水平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各级各类培育培训机构正在紧锣密鼓致力于幼教师资的提升。时代呼唤着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幼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关系幼儿期儿童的健康成长

幼儿期是个体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为人的一生奠定物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幼儿期儿童身体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身体的发育,还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甚至影响到人的一生。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健康,牵动着千家万户几代人的心。高度关注与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有责任,幼儿园有责任,幼儿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幼儿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初期,其心理健康除了需要成年人给予全方位的呵护外,还必须及时地施以正确的影响和教育,让幼儿学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维护心理健康的好习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教育,是儿童人生的一次重要摆渡;学校,是出发的第一渡口和桥梁;教师,就是那个摆渡人,对幼儿的启蒙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幼儿的学习具有直观性、模仿性的特点,幼儿教师要想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必须是演讲和示范相结合,同时辅以操练,经过一定时期培养学习,才能在幼儿身上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品质。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本人心理健康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卫生、健康、文明的幼儿园,又拥有一个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群体,幼儿在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长期接受这样的熏陶,幼儿的心理也会保持健康水平。因此,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关系着幼儿期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是提高幼儿园办学层次和师资水平的需要

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幼教场所,它对幼儿的影响整体上可能次于家庭,但在某些方面,比如在幼儿的社会化成长、个体全方位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系统理解掌握、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幼儿园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相较之下,幼儿园在某些方面的作用可能远胜于家庭。也因为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家长才会千方百计、精挑细选地为孩子挑选就读的幼儿园。幼儿园自身的综合实力是取得家长信任,获得生源的保证。为此,幼儿园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师资水平,这一切都在于幼儿教师,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提升幼儿园办学层次和师资水平,内容涉及很广,其中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处于高层次和高水平,才能保证幼儿教师的高素质,也才能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教育质量。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带来好的口碑,才会获得家长的广泛关注,保证幼教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是保证幼儿教师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的需要

近些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的广泛关注的焦点。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幼儿教师基本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也是幼儿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但囿于各方面原因,幼儿教师心理保健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从工作职责来看,幼儿教师既有教育教学的任务,又有保育的任务;从工作项目来看,幼儿教师既要担任幼儿园里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又要与幼儿家长、幼儿园所在社区配合,共同教育幼儿;从工作时间上看,每天早上七点至下午五点,都要陪在幼儿身边,有时还会通宵达旦。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自然不会轻松,幼儿教师的身心处于疲惫状态,心理问题随之出现。身心不健康的幼儿教师可能就会引发家庭矛盾或者人际交往矛盾,导致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对于保证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积极作用。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千家万户密切相连,与基础教育、与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兴旺、与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密切相连。

开展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有益于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大事。这需要社会的不懈帮助和大力支持,让幼儿教师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幼师心语

甘做麦田守望者回望

26年的幼教之路,行走着、探索着、收获着、享受着,其间也曾困惑过、迷茫过、徘徊过、挣扎过。多年之后,我无悔于当初的选择,我愿意像塞林格笔下的那位16岁少年,心甘情愿地做悬崖边的麦田守望者,守望那弥足珍贵的童心。

1.在懵懂的年纪,有幸结缘幼教

中考,父亲为我填报了幼师。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面试,第一次坐汽车进县城,一切是那么陌生,又那么新奇。面试第一环节是闻辨液体,因一时分辨不出酱油和醋而被考官厉声训斥,差点摧毁我的梦想。那一刻,对幼师这一职业顿生恐惧和敬畏。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最终因学业优秀被推荐进入市区的一所优质幼儿园,开始了我的幼教之旅。

2.在成熟的年纪,努力坚守幼教

城市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那里的幼儿园也不是理想中的样子。起初,一个班六、七十个孩子,用尽浑身解数,仍感到难以应对。为夯实基本功,我把业余时间均用于练琴、画画和阅读。虽是脚踏风琴,也能奏出令自己陶醉的旋律;虽是不平整的黑板,也能绘出童趣盎然的画面。静心阅读名家著作,从中汲取营养,守望心中那自然质朴、轻松愉悦的幼儿教育理想。当园中的花儿竞相绽放,我不失时机带领孩子们观赏;在认识芹菜的课堂上,亲手做好芹菜饺子与孩子们分享;在郊外的草地上,和孩子们比赛谁爬得快谁滚得远……可是,不会教、没原则、没规矩等评价也纷至沓来,沮丧感、挫败感充盈内心,我开始怀疑自己。眼见家长随手扔下果皮还不许孩子去捡,理由是已给幼儿园交了卫生费;目睹家长闹着要园方赔偿,原因是孩子的蛀牙在园里脱落;亲历班上孩子在游戏中磕破头,流着泪抱着孩子去缝针,担心着家长找来理论;配班老师休产假,却无人来顶班,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导致眩晕症发作……在焦虑中失眠,在无眠中思索,我问自己是否还要在这里坚守?想到最初的那份期盼,想到疲倦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围过来捶背,想到教师节那束自制的康乃馨,想到毕业典礼上含泪的拥抱……无需太多理由,必须努力坚守。

3.在丰盈的年纪,由衷感恩幼教

细细想来,生命中诸多美好都是幼教这个职业所赐予的。太阳有多少种颜色?在不开心的时候我们怎样保持微笑?孩子们的问题让我敬畏与感动,在和他们共同找寻答案的过程中让心灵得到升华。多年来,我的包里始终存放着一块磁铁,那是班里一位小女孩在我走上新岗位时送来的礼物,她说让磁铁把我们的心吸在一起。单单是这块磁铁就足以温暖心灵,还需要其他理由吗?感谢孩子们毫不吝惜地把美好的童年时光与我分享,感谢孩子们的童言稚语为我的生活增添无穷乐趣,感谢孩子们用小手把大手牵进课堂,让爱的圆圈得以延展。

课后思考

1.简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2.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怎样的特点?

3.简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科普

世界精神卫生日

1.世界精神卫生日简介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心理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

2.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

199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0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0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0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0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沟通理解关爱 心理和谐健康

201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201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201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同类推荐
  •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
  • 心理控制方法

    心理控制方法

    输掉竞争时,你可能不会想到对手做了心理暗示;做出决定时,你可能不相信自己掉入了惯性的陷阱;…………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的心理战,不得要领往往南辕北辙,借力合力则游刃有余。当你资金不如人,条件不如人,并不表示你在实际生活中就会落败。本书为您深度剖析生活中处处用得上的心理战术。只要你能掌握对方的心理,掌握心理控制方法,就一定能旗开得胜!
  • 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心理学课堂》套书共5册,包括《消费心理学》、《博弈心理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价格心理学》、《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从多方面总结和归纳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中的心理学,并配以生动的案例,增加了阅读趣味。阅读《心理学课堂》,可以使人们清醒的认识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加以规避,从中得到人生智慧,使生活更加积极主动。
  • 教育与心理学的理论实践探索

    教育与心理学的理论实践探索

    本书分为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现状、研究对象、方法等以及教育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等内容,使读者对教育心理学有个初步的认识。
  • 生理心理学(第二版)

    生理心理学(第二版)

    本书不仅从国内外生理心理学专著中,还从有关的临近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许多领域中吸取了最新研究成果,分别用以讨论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言语思维、本能动机、情绪情感、人格、运动与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问题,并联系了失认症、失语症、遗忘症、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智能障碍和人格障碍等病理机制的新理论。书中还涉及了知觉、注意、学习、记忆和言语思维等有关的认知理论、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概念。在导论中,作者论述了生理心理学的历史、当代发展趋势,并概括地介绍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书后还列出了国内可得到的中外文最新参考书目。本书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神经生物学等专业的大学生教科书。亦可作为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者的基础知识更新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弗莱迪去野营(小猪弗莱迪)

    弗莱迪去野营(小猪弗莱迪)

    《小猪弗莱迪》系列童话故事书每册都是一个精彩独立的故事。或是迷案重重、悬疑跌宕的侦探故事,或是意外横生、步步惊心的冒险故事;或是斗智斗勇、充满惊险的间谍之战;或是想像奇特、笑料十足的太空旅行……
  • 啄木诗

    啄木诗

    王浚:人人都说张小姐娴静内敛,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张小姐:我是担心一张嘴,我不学无术的样子就会被人看穿了…好直接的姑娘王浚:听说你棋艺精湛,在下特来领教。张小姐:你不怕丢脸就好!太自负了吧王浚一头黑线…
  • 三尺红

    三尺红

    穷,但是过得很自在的孟信突然被一个美女找上了,并认定他就是自己的男友欧阳庆!沾沾自喜的孟仁却不知道,一场精心的设局像网一样撒开,揭开他的生世谜团。
  • 情深如期而至

    情深如期而至

    情深,情到深处。无论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如期而至。曾经再美好再厮守的情,归期未至,抵不过一纸流言蜚语,一如林泽;倾尽半生,不择手段,就算伤痕淋漓,我要的人注定就是你,如期而至,一如江叙;亲情逝去,爱情归期未有期,孑然一身,佟心未泯,一如叶佟。
  • 步步沦陷:总裁的蚀骨婚爱

    步步沦陷:总裁的蚀骨婚爱

    江暖暖才21岁,就被迫嫁给秦城顶端最狠厉阴险的中年男子,传言,他年老而丑陋。可结婚之后,她才知道,这个男人,不但年轻,而且貌扬。于他,她不倾心,难度太大。他可以面无表情的解决掉一打杀手;但也可以为她一句话,就把床单被套全部换成粉红色;他事务繁忙,但却为她一个举动,就丢下偌大的秦氏,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喂她吃饭。都说秦泽冷漠决绝,但却不知道,他一生的温柔,都用在了一个女人身上。“秦泽,你究竟喜欢我什么?”江暖暖伏在书桌上看他认真办公的迷人模样。“说不清。”秦泽微顿。“那你肯定没那么爱我。”女人憋着笑,把头一扭。“试试不就知道了。”话音落,男人便一把抱起女人,扔她到柔软的床中央……暖暖之风,拂岸掠泽。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宅师

    宅师

    宅,不仅是生活,更是一种境界!阴宅阳宅,青乌堪舆,上仰观天象,下俯察地理,中参人和,把握天地变化之玄奥至理,预知福祸吉凶。其中不仅有价值万金,常人梦寐以求的风水法器,另外还有可遇而不可求,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的风水格局。寻龙点穴,一指江山,寅葬卯发,催官显贵,化煞生旺。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家居设计师,无意中遭遇到天上掉下来的罗盘擦伤之后,懵懵懂懂成为了世人眼中的风水大师的传奇故事……
  • 秀甲天下

    秀甲天下

    萧天战是一个剑客,却又不是一个真正的剑客,因为即便是再锋利的剑,到了他的手上,伤的永远是自个!爱上不该爱的人,比喝醉了酒还要难受。而等待他的所谓江湖,不过是一场场精心设计耳朵阴谋,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个那个不可一世的剑圣老子,会在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抛弃妻子,退隐江湖。可就算明白了又有何用?该来的终究要来,想躲的也注定躲不掉,这就是一个剑客不得不去面对的劫数!
  • 股东

    股东

    本书挑选了作者在《北京文学》《人民文学》《清明》《长江文艺》等杂志上发表的数个中短篇小说。《担保》是那一代下海知识分子生活境况和心理路径的真实写照。《连襟》演绎了新时期的“亲不亲阶级分”。语调轻松,内容沉重。《划痕》是一篇有争议的小说,它挑战了“为富不仁”,表达穷人未必一定善良。《贵宾》则对底层人物充满同情,用“飞来的喜悦本是祸”,暗示贫富之间的鸿沟像贸易壁垒一样难以逾越。《拆信》所拆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夫妻之间的起码信任。《门》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心结之门,越是有文化的人,这道门关的越紧。
  • 瑶花传

    瑶花传

    与齐王成婚前夜,妹妹逃婚,姐姐为了保全家族替妹成婚,王府内苑明争暗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渐渐地她倾心上了这个冷冰冰的齐王,甜蜜恩爱过后,却发现一切都只是个泡影。她所爱之人,心中另有他人,一步一步她以为得逞的把戏,也只不过是他早有预谋的恩典。他毕生所爱只有自己,只有那冷冰冰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