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600000048

第48章 师爷——官员们的“入幕之宾”(1)

林则徐当过两广总督张师诚的师爷,李鸿章当过曾国藩的师爷,左宗棠当过骆秉章的师爷,“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当过张之洞的师爷,《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当过山东巡抚张曜的师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当过宝应县令孙惠的师爷……

■ 师爷流变——从诞生到终结 ■

师爷源出周朝掌管帷幕等物的“幕人”。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就由幕人张幕设案,以幕为府,其参谋、文书等佐治人员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那些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的文人学士,也就获得了幕宾、幕僚、幕友等称谓。

“幕宾”在清代达到鼎盛,被称为“师爷”。当时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所学的就是“四书五经”、子曰诗云,熟悉的就是八股文的“起承转合”,一旦外放去当地方官,征粮收税、审人办案、上报拟稿、下发告示这些实际事务一样也做不来,非得有师爷们帮衬不可。

“师爷”并无官衔职称,与主家实属雇佣关系。故幕主尊之为“宾”、为“友”,“师爷”称主人为“东翁”“东家”。因师爷是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的特殊人物,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爷”。

“师爷”由官员私人聘请。他们从主官那里拿薪水,只对主官一个人负责。按照辅佐主官内容的不同,师爷又分作主管判案的“刑名师爷”,催收钱粮的“钱谷师爷”,书写信札文稿、代拆代行、承上启下的“书启师爷”。

“关书”请师爷

官员延聘师爷,须郑重其事,备好关书,亲自拜送。关书的书写程式是:用大红全柬,面写“关书”二字,内写“敦聘某字某姓老夫子,在某官任内,办理某事,月俸脩金若干,到馆起脩,谨订。教弟某(姓名)顿首拜”,另起一行书某年月日,不用印信,不加私章。外用红封套套入,签书“某老夫子惠存”。关书如同现代的聘书,但意义更为崇敬。

“师爷”名义上是“佐官以治”,实际上手中往往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权。他们的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清代的师爷,很多来自浙江绍兴,他们大多功名不高或没有功名,但有“家传秘术”。所以,他们在清代师爷行里吃得开,几乎所有的基层政务都由他们包办。道台以上的官员所聘的师爷,大抵有较高的功名,由于包办的事务更重要,因而颇为威风。

左宗棠给骆秉章做师爷时,所有的军政大事皆由他一手专断。当年,一位正二品总兵,只因得罪了左师爷,就丢了总兵的乌纱帽。师爷的一支笔,往往可以陷人于狱,也可以解人罪过。李鸿章给曾国藩做师爷时,在上奏与太平军战况的奏折中,将“屡战屡北”改为“屡北屡战”,一字之差,精神气韵完全不同,使曾国藩转危为安。

不过,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师爷总是与心术不正、阴险狡猾、舞文弄墨、谋私作恶等行径脱不了干系。在戏剧和小说中,师爷往往成了被奚落和嘲讽的对象。清朝晚期,朝廷大员张之洞奏请改革师爷制度,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可以说,张之洞是师爷群体的“终结者”。

■ 无幕不成衙——以专长服务于官员 ■

清代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无幕不成衙。”“幕”就是指师爷,“衙”就是衙门,这里是指地方衙门。意思是说,一个地方衙门如果没有师爷,也就不成其为衙门。按照清代从总督巡抚到州县大小几千个衙门,每个衙门有五个师爷计算,全国的师爷至少有数万人之多。

如此庞大的师爷队伍,加上他们事实上影响甚至左右着清朝各级衙门的运转,因此他们的地位与作用在当时就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乾隆时期,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名而已。”哪三种人呢?幕宾、书吏、长随!这三种人邪正相错,到乾隆中叶,正派的师爷,十人中已经找不出四五人了。

师爷的勃兴,还催生了“幕道”“幕学”。《幕学举要》《入幕须知》《办案要略》《佐治药言》之类的幕学书,成为学幕者的必读书。学幕必须拜师,学成才能行幕。学习的内容,包括裁决民刑案件、收钱粮赋税、开支各种费用、缮写公私函件、考核征收田赋等五方面的知识。相应地,师爷也分为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收五大类。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包括尽心、尽言、不合则去等。据说,清代名幕汪辉祖学刑名一幕,就花了整整六年时间。

带肚子师爷

带肚子师爷,就是借钱给幕主的师爷。十年寒窗苦读,又经过漫长的“候缺”才当上官。这笔花费,对一般家境的人来说本已难以承受。而上任时,又需要花不少钱答谢“关节”,给上司和同僚作见面礼。没钱的幕主只好向他聘的师爷借钱。于是,师爷成了债主,有了挟制官员的资本。幕主反而成为被追讨的人,从而陷入被动的境地。

师爷多通晓刑名律例、钱粮会计、文书案牍等专门知识,并以此服务于官府。他们不食国家俸禄,只接受东主的薪金,对东主负责,有时也代“代官出治”,查核胥吏。地方官事务繁杂,但以刑名、钱谷两项事务,直接关涉官员的政绩和前程。所以,“刑名、钱谷之事,实为官声、民命所关”,师爷对于东主,犹如“饥渴之于食饮,寒暑之于裘葛,而不可离矣”。

尽管清代多数师爷自我约束力较强,其中不乏为世人称道者,但清代拙劣的师爷也相当多。师爷之间不但呼朋引类,暗通信息,上下交结,甚至形成一种令主官都难以控制的社会势力。

《歧路灯》中说:“大凡世上莫不言官为主,幕为客。其实可套用李谪仙两句云:‘夫师爷者,官长之逆旅;官长者,师爷之过客’。”逆旅即旅店,师爷成为了旅店的主人,官长反而成为旅店的客人,这就是清代衙门颇为盛行,而又屡禁不止的“官转幕不转”的独特“风景”。

■ 刑名师爷——大席中的大席 ■

刑名师爷的工作是草拟奏稿、拟定判词等事项。在刑名、钱谷、征比、挂号、书启等五类师爷中,以刑名、钱谷两种为重,有“刑名钱谷动系考成”之说。其中,刑名师爷是动关“生死”的角色,因而在所有的师爷中,是大席中的大席。

刑名师爷所管事务达80多项,其所办案件几乎包括了所有刑事案件及部分民事案件,还参与一定的治安、教化等方面的事务。具体说来,他们要参与司法审判的全过程,从批呈词、勘验详案,一直到定拟招解、审转复核。这就要求刑名师爷必须精通律例。

刑名师爷对一个案件能否进入司法程序,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他们负责针对原告呈递的诉讼状文,拟写决定受理与否的意见——批呈词,然后交主官定夺。一旦主官同意并将其誊录到正本上,批呈词遂发生法律效力。因此,一个称职的刑名师爷,要能准确判断案件的性质,是否需要立案,以及在哪个环节终结案件。

正式审理案件,包括审讯被告人,讯问被害人亲属、证人,必要的勘验、检查等活动。由于报词真假难辨,轻重难分,牵连多人,就要求刑名师爷明辨是非,理出轻重,将无干之人排除在外,保证案件审理不被讼师诱导,从而定期结案。这些事情,本都应由主官来做,主官一般不通律例,难以胜任。有的师爷干脆在大堂后面拉个幕帘,在幕后听主官问案,然后提出具体的意见。也就是说,不论采取什么方式,刑名师爷都参与甚至主导案件的审理。

审理完案件后,如果要判刑,州县官无权判决,要定拟招解上报。这种司法文书的呈拟工作通常也由刑名师爷来完成,其中又有详报、叙供等多种。详报是下级呈报给上级的有关案情以及需要上级批示的公文。叙供是判决的基础,既有被告的供述,也有证人的证言,以及据此拟定的法律适用。有经验的刑名师爷在这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如名幕王又槐提出叙供应该遵守的“六法”“九不可”等等,被学幕者奉为叙供要诀。

同类推荐
  •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避讳

    中国避讳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它比喻有权有势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对平民百姓的正当行为却严加限制。避讳,是封建社会的礼俗之一,它有着怎样的规则呢?在王晓岩编著的《中国避讳》中有详细的记载和明确的解释。
  •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权势者的欲望无所节制,百姓小民无力对抗。老子用比国君更权威的口气,试图对这种潮流踩刹车。本书再现了言简意赅的道家经典《老子》的思想和语言魅力,认为老子的思想源于谜一样的古老的南方隐者文化,相较于儒家以礼法对抗乱世,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包容万物,这是乱世中的一缕清风。同时,本书将老子放回战国乱世的历史脉络中,纠正了以往大多数人对于老子思想的“反智”“反文明”的指责,试图理清老子及道家思想之核心“无为”的真意,其实是悲天悯人的积极关怀。
  • 美德的种子

    美德的种子

    作者融合传统文化的内涵,引用清代《弟子规》的精华,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撰写了这部便于诵读和修习的美德书。全书分“美德三字经”原文、“美德三字经”义解等三部分。文字凝炼,意蕴深厚。在义解部分,作者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读者分享美德种子如何生根、发芽、壮大、结果,寄意于每个青少年朋友都能崇德向善,增智生慧,“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拥有美好的未来。本书是一部有益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弘扬传统文化和当代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美德读本。
  • 金秋果香

    金秋果香

    该书主要内容是以“金秋果香——全国名博齐鲁行”采风活动中的新闻报道为主体,详细记录了此次由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主办,胶东在线网站承办,18名中国知名博主、6家重点新闻网站以及各专家参与的采风活动。图书内容主要有新闻篇、博文集锦、微博集锦、评论篇等部分构成。文字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展示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山东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做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热门推荐
  • 偃者道途

    偃者道途

    (已有数部完本旧作共千余万字,可放心收藏追看。)李尘降临异世,所见所闻,尽是光怪陆离,画风奇特。这里的主流修士为偃师门下之偃者,擅长百工之术,驾驭机关傀儡。造倡秘法,天工奇术,百式演机,奇门遁甲……诸般神通技艺层出不穷。剑修,术士,武者,妖魔之流,倒成了反派和背景板。身为穿越者,李尘在这个奇诡瑰丽的修真世界里,踏上了自己的偃者道途。作者鬼神的书友群:42355392
  • 边婚边爱:老公,正经点

    边婚边爱:老公,正经点

    他是翩翩公子,豪门继承人,她不过是个无依孤女,人人都说她能嫁给他是走了狗屎运,可她却给了他一个惊喜。盛大的婚礼上,新娘逃婚不知所踪,新郎成了笑柄!所有人都跳出来咒骂她的时候,他搂着她的肩高调宣布:“谁敢侮辱我的妻子,我就让他消失。”她一心想逃,他不惜一切手段,只为将她留在他身边。“白初,你要你叔叔安然无恙,来求我啊。”“你为什么逃婚?不愿嫁我?可你这辈子都只能是我的女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he Book of Snobs

    The Book of Snob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人传记丛书:洛克菲勒

    名人传记丛书:洛克菲勒

    名人传记丛书——洛克菲勒——第一个十亿富豪的发家史:“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克格勃潜入新疆

    克格勃潜入新疆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有一座逶迤连绵一直延伸至苏联境内的山脉——塔尔巴哈台山。塔尔巴哈台山中国境内的一侧,有个边陲名镇塔城。额敏河畔有个距中苏边境仅二十多公里的城镇,名叫吉也克。六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紧张,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七十年代中期已划为兰州军区)在吉也克的附近设置了一个代号为“7801”的野战医院。医院的设置,既是战备需要,也弥补了边境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医院向当地各族群众开放,还派出医疗小分队深入牧区,送医赠药。7801医院的义举,感动了吉也克镇外巴拉坎大队的一个社员。
  • 屠刀下的笑容

    屠刀下的笑容

    这是一部被遺忘,但同样悲壮的抗日史。这是一部教科书不记载,但更真实,更让人痛心的抗日史。这是一部颠覆传统历史观,试图回答为何中国不缺汉奸的抗日史!性格懦弱的岳冬,为娶得一代名将左宝贵的女儿左心兰,硬着头皮在刀口上过活。时日本侵略朝鲜,清廷仓猝援朝。望夫成龙的心兰为使岳冬踏上征途,于大婚当晚决意出走。然而,让岳冬从贪生怕死到舍生取义的,不是战火的洗礼,不是日军的残暴,而是,亡国奴在屠刀下的──笑容!
  • 渴望决战:林彪对决白崇禧

    渴望决战:林彪对决白崇禧

    本书描写淮海战役后,国民党还有白崇禧、胡宗南、汤恩伯三大军事集团分别驻防中南、西南、华东。其中国民党头号名将、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部,拥有22个军35万兵力。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几经争取,白崇禧仍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命令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消灭桂系”。林彪率四野主力和二野陈赓兵团90余万人马直扑中南地区,寻机与白崇禧主力决战湖北、湖南。本书记叙林彪率领四野主力以金戈铁马的雄姿、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挥师南下,解放安阳、新乡,发动宜沙、湘赣战役,解放南昌、武汉,促成长沙和平起义,浴血奋战青树坪,全胜衡宝战役,飞兵广州,挺进广西,大战粤桂边,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壮丽的战争画卷。
  • 斗罗的黑魂玩家

    斗罗的黑魂玩家

    原本应该作为不死人穿越到黑魂世界的高史,因为论坛系统错误来到了斗罗世界,他发现穿越到斗罗世界的人不仅仅只有他一个,而且数量庞大,各色人物在斗罗云集。作为一位孱弱的不死人高史该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呢……
  • 楚少的宠妻指南

    楚少的宠妻指南

    【本文已出版,出版名《从此深情永不负》,当当淘宝均有售】【推荐新书,娇妻在上:易少,求轻宠!】有车有房父母双忙,这是结婚前他的摊牌。车子豪华房产无数,父母全世界飞着商务谈判,这是结婚后顾筱筱发现的现实。顾筱筱曾一度傻傻认为楚逸辰是最适合她的存在,直到发现他竟还是她的顶头上司……
  • 有心插柳

    有心插柳

    本书是作者出版的一本散文、随笔和诗歌集,共包括五部分。第一辑散文《沙滩人语》;第二辑评论文章《不说不快》;第三辑经济专栏《经济漫笔》;第四辑随笔《“海”边观察》;第五辑诗歌创作《云起堂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