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0600000031

第31章 旧馆(2)

孙伏园创办北京《晨报》附刊,由蒲柏英写刊头。但蒲写的是篆字,把附刊写成了“副镌”,刊用后被认同为“副刊”,从此通用。

《晨报》副刊连载《阿Q正传》,催生者是孙伏园。“笑呵呵善于催稿”的孙伏园,每星期必定到鲁迅的住处催一次稿,每次见面总是说:“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

女作家风子编《人世间》时,其作者阵容为全国第一流,当中包括茅盾、郭沫若、巴金、田汉、胡风、柳亚子、沈从文等。以致同类期刊编者因稿荒,暗地说希望她生病。

潘汉年和叶灵凤曾合编《幻洲》,其版面别开生面。上半部是叶灵凤编的“象牙之塔”;下半部是潘汉年编的“十字街头”,各自独立,合而为一。但两人也越界发表文章,并采用了一个《越界筑路》的标题。

陆丹林办刊物,凡前清人姓氏,不称谥号或尊称,一律直呼名字。有次《越风》杂志把他写的《记康有为的老师》一文题目中康有为的名字改为“康南海”,他说,“这真把我气透了。”但文章已经发表,陆也无可奈何。这在他平生仅有一次。

马君武向《新民丛报》投稿,他的“哲学理论,颇受欢迎”;但因发表多篇后,收不到稿费,便不再投稿。梁启超深以为忧,乃伪托有罗孝高其人化名羽花女士,以写艳侠小说和艳情诗为著。当刊出多篇后,喜好艳情小说的马信以为真,遂努力撰稿,致使稿源不乏。

孙席珍与马彦祥因讨论某问题发生冲突,随之开始笔战。这时马正在编《语林》,他特出“交战专号”,在自己的“园地”内发表孙席珍议论。

伍磐昭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他很善演讲,在一次演讲时说:“袁世凯生平只做了一件大利于中国的事,即是他死了--绝对地死了,很合时宜地死了,很合适地死了。”闻者粲然。

沈德鸿(茅盾)辞去上海《小说月报》主编的原因,系1922年12月10日(该刊13卷12期)他在署名“佩韦”的《今年纪念的几个文学家》一文中,将“无神论”误译为“雅典主义”,为创造社成仿吾抓住把柄,立即在《创造月刊》发表《雅典主义》加以讥讽。沈不安,遂辞职。

陆费逵辑印《四部备要》时,亲自撰写广告,其中写到:“如能指出《四部备要》排印本错误者,每字酬以一元。”为此书局付出了几千元的酬金。

林语堂在上海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杂志《人间世》停刊,林语堂又创办《西北风》。他说,用西北风并无什么深意。浅一些说,我们认为西北风的尖锐,能使人兴奋;不若东南风,使人感到软绵绵的。

1928年3月10日创刊的《新月》月刊,其开本是特殊的四方形。梁实秋说,这是袭取了英国19世纪末著名的文艺杂志YellowBook的形式。

1928年,巴金在巴黎写完第一篇中篇小说《灭亡》,抄在5个硬皮练习本上,寄给在开明书店的朋友索非。索非又把它转交给了《小说月报》。叶圣陶将小说连载于《小说月报》1928年l一4月号上,巴金一举成名。

1929年,上海《时报》刊载《东南文坛点将录》,仿《水浒》108将,将东南名士依其声望排列座次,第一名天魁星为章太炎,第二名天罡星为陈三立。

1929年2月,创造社被查封。郭沫若的《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沫若诗集》及《浮士德》译稿,均由潘汉年经手转与现代书局出版;后又将《少年维特之烦恼》稿交张静庐的联合书店重印。

《申报》请秦瘦鸥写篇杰作,秦即写了《秋海棠》。全稿刊登了一大半,反响很大。不料1931年八一三事变起,传说报纸都要停刊,秦为要提早结束《秋海棠》,便把原定的男主角秋海棠隐居乡间而死改为跳楼自杀。

30年代初,张恨水担任北平《新民报》总编辑。有一天,他从读者来稿里发现有篇小说,文字朴实无华,内容不落俗套,自己也觉得颇有相形见绌处。于是全文刊登,还亲自撰写按语,称赞它是《新民报》创办以来,十余年间难见的佳作,特向读者推荐。几天后,有朋友告诉他,那是抄袭鲁迅的《风筝》,并将载有《风筝》的刊物翻给他看。张恨水读了,也不禁哑然失笑。

30年代《生活》周刊的刊名原为邹韬奋手笔,若干年后,再请他重写这两个字,但写了多遍却和以前写的大不相同,倒是该店经理徐伯昕写的冒牌“生活”两字,反而相像。

《生活》周刊由黄炎培题签。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书店名由徐伯昕仿黄手迹所书。黄炎培说:“‘生’字有点倔强的样子,敢作艰苦奋斗;‘活’字的口放大了,说明大家都有饭吃,也象征大家有话都可以说,生活书店出版物风行世界,就是把‘口’放大了的事实。”

编辑《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丛书的赵家璧认为:读文学作品,就像是琢磨一张特殊的“蛛网”,其蛛网再大、再乱,也只有一头一尾。读书就是将这“头”、“尾”及其网络琢磨出来,为己所用。“编辑的那几部丛书,就是从这‘网络’中得到启示的!”

赵家璧最早的一部书评集,是30年代出版的《新传统》。他说:“我看书编书四五十年,得出的一点经验是:无论是逛书店还是看书,都应该学会联想,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剖析每一部作品,学会从作品的装帧、开本、编辑构思,乃至作品内容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胡愈之珍爱文摘类刊物。他亲自设计一种资料柜,将剪报资料分类插放,以便于查阅。他要求资料室工作人员对资料实行科学化管理,做到“不论什么资料,个人放进去,任何人都能够拿得出来”。他要求大家重视报刊上的更正,把它们同原资料贴在一起。

谢冰莹《从军日记》在武汉《中央日报》发表时,谭延闿写信问主编孙伏园:“谢君不知是男性还是女性?”外界有人认为谢冰莹是冰心的另一个笔名,也有人说是冰心的妹妹。

简又文以主编《逸经》闻名,即拟开办五经书局,另创办《不经》(幽默、轻松),《女儿经》(专述妇女),《生意经》和《正经》(道德、伦理、哲学、宗教)。

左联成立后,南国社领袖田汉写了一篇《我们的自己批判》的文章,洋洋十万余言,刊登在《南国月刊》上。整本刊物只登了他这一篇文章,可说是杂志界的空前绝后。

洪深为田汉50寿辰,在其主办的上海《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以全版刊登郭沫若、周信芳等70余人贺词。通栏标题为:“秀才人情纸一张”。

1936年11月23日半夜,“七君子”被捕。萨空了24日凌晨得知消息,当即把已拼好了版、早晨要印的报纸一版右下方抽了-条短消息,加上粗花边,排标题《今晨七人被捕》,消息内连七人的姓名也没提。但就是《立报》这个小方框,最早传出了“七君子”被捕消息,震动全国。

孙伏园主持重庆《中央日报》副刊时,从不向名人约稿。他说:“采访名家的稿子,好坏都得发表。不然,得罪人。”

乔冠华在香港《时事晚报》任编辑时,每逢以“乔木”署名的那天,报纸售出数可比通常增加一倍。其文章常用“如所周知”一词,故友人戏呼他为“如所周知”。读者看国际形势,也莫不以乔文为准。

刘大白逝世前半年,从南京到上海见夏丏尊,并拿出他的大作《中体外形律评说》,原稿干余页,拟在开明书店出版;后刘在病榻上,犹时时驰函以出版此书为问。夏劝他重写后付石印,因为原稿里有很多特别符号,排字工人为之皱眉束手。可刘大白不同意。后来刘大白病死,开明书店曾拟以原稿摄影石印,但因原稿用紫色墨水写,且涂抹之处不少,遂以摄影不良而作罢。

陆费逵任中华书局总经理时,喜欢亲自草拟文稿。他的理由是:有事还要向文书讲清原委,吩咐如何措辞,文稿写成之后,又要亲自阅读修改,不合意的,还要重新撰写,不如自己动笔,省却许多时间。

邓散木主编《工商日报》,署名钝铁。有天报上刊出钝铁死了的消息,引来了很多哀悼文章;过了半月,报上又刊出钝铁复活的消息,又有了不少祝贺文章。原来,这前后消息都出自邓本人的手笔。

1946年《上海文化》曾请读者投票选举“最钦佩的作家”,结果前三名是巴金(190票)、郑振铎(103票)、茅盾(51票)。

1947年,《大公报》编辑学者、作家特辑,搜集照片却颇费一番功夫。原因是很多人拿不出来。冯至说:“近来遇到须贴相片时,都改作打手印了。”钱钟书说:“外面寒风苦雨,也实在怕上照相簿。”沈从文是临时由照相簿上将14年前的旧影扯下来充数,巴金是不得已以现成画像代替了的。

许寿裳主持台湾编译馆,凡出版书刊,不允许有一个错字,连一个标点也不允许有错。他自己的一部《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就亲自校对了3次。

1955年戈壁舟任《延河》杂志主编。他在编辑部宣布,自己稿子不在《延河》发表,并要副主编魏钢焰、汤洛也这样做。他说:“咱们的东西,若是质量可以,哪里不能发?若是质量不行,就不该自拉自唱,自编自发。”

王任叔(巴人)写了几百万字作品,但生前没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本书。他说:“因为我是这个出版社的社长。”

同类推荐
  • 酒里乾坤

    酒里乾坤

    用简练的文笔描摹了饮酒的种种趣事,饮者的风洒神韵,酒趣盎然,实是一杯文字醇酿。文笔灵动,情思丰盈,平淡生活也因此而妙趣生辉。
  •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

    本书是余秋雨亲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五大文明发源地和主要宗教发祥地,直面穿越千年的人类文化,以冷静疏朗的笔触描绘古老文明的昨日与今朝,辉煌与衰落。此次行程跨越亚、欧、非三大洲,一行人走过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众多异域国度,最终回归中华故土,虔诚寻访雪域高原和中原古都,倾听历史亘古悠远的声音。
  •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始有一部分人富起来,既而沿海特区兴盛发达。屡有号召要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只证明着他们的地位不曾提高。于是他们就有机会保持清高,穿起精神的长衫,傲视群小。他们的贫穷贫寒便也与众不同,格外雅致,叫做“清贫”。清贫,以我理解应是一种境界。好比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砍柴挑水,无非求道。开悟之前做什么?砍柴挑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步到哪儿去了?
  •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欢呼声、鞭炮声震撼中国大地的时候,历史又欣喜地掀开了新的一页。在批判“四人帮”的勃然呐喊逐渐归于理性的平静后,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任务凸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为“文化大革命”中重灾区的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任务尤其艰巨。但是,由于“两个凡是”的禁锢,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步履也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艰难。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张平化,因与华国锋曾同在湖南工作,以及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直接领导,使他在思想解放的潮流和“两个凡是”的交锋中,只能选择后者。
  •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2012年的中国诗歌相对于以往,更加安静与结实了。安静指的是诗人的胸怀。诗人与诗人之间,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关于诗歌的集会,前些年那种相互之间的指责、诋毁,甚至谩骂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诗歌论争的声音。起眼东西南北,各路诗人、各种拳脚与路数都认清了一个道理,“拿作品说话”。以往那种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经随风飘去。结实指的是创作的姿态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思考。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在众多的诗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个诗人。但平心而论,即使朦胧诗时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经典”,与现在诗人们的创造相比,现在的诗歌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热门推荐
  • 带个超市去三国

    带个超市去三国

    韦军,一个现代主义社会的小伙子。命犯天雷劫。躲过第一个天雷劫后,终难逃宿命。在第二次天雷劫时,身死。但此时却出现了一个老头,将他的灵魂带到了三国时代。附身在了刘备身上。穿越回三国当刘备!而且还带了个超市!带个超市回三国,看韦军如何在三国闯天下。爆笑,热血,血腥,感动,言情。应有尽有,莫要错过哦!
  • 修仙炼道传

    修仙炼道传

    一个平凡的宗门少年只因救下了一个老乞丐,无端遭受迫害,却因此踏上修真界的故事。
  • 杂曲歌辞 秋夜曲

    杂曲歌辞 秋夜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宇宙之外的坚守

    宇宙之外的坚守

    失去金手指本来已经够倒霉了,但是没想到更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我居然被追杀了!怎么办?从天而降的外星人是我的救星?但是会说话的狗狗说,外星人是来杀我的!该相信谁?谁来拯救我啊?!
  • CIA超强阅人术

    CIA超强阅人术

    阅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是每个CIA特工上任后的必修课,它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与神情细节,快速地判断出对方的品行、能力,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调整。本书以大量生动的案件作为实例,并结合CIA特工多年的实践经验,为读者讲解CIA特工的超强阅人技巧,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学习先进的阅人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分析他人的内心世界,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更好地把握他人的心理,从而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做到知己知彼,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为爱千年

    为爱千年

    端的是菩萨手,行的是罗刹道,心中有善一切大恶皆化善缘,心中藏恶善亦化恶。一个被人操控了数百年的幽魂,一个吃够苦头重生而来的两世灵魂,当他们相遇处理对对方的漠视防备外,还有来自于命运早就定下的纠葛,以及彼此对于面对苦难平静下的无耻嘴脸,额,文雅点,面对苦难平静后的世故,十九“老子从来就不是好人,既然敢做就敢忽悠。”萧桢逊“我是好人,可是也不是烂好人,所以记得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原样吐出来,不吐出来--呵呵,放媳妇。”
  • 琼瑶经典作品:光影辑

    琼瑶经典作品:光影辑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作家琼瑶经典作品“光影辑”收录6部深入人心的经典影视作品原著。包括《窗外》《一帘幽梦》《在水一方》《烟雨濛濛》《几度夕阳红》和《庭院深深》。人间没有不老的青春,人生却有不老的爱情。
  • 边走边爱且人山人海

    边走边爱且人山人海

    眼睛很大,可以容纳世间万物;眼睛很小,不可容纳一粒沙尘;可就这样,只想容纳一个你。
  • 猫

    本书是著名作家、藏书家郑振铎先生的小说、散文作品集。主要精选了郑振铎毕生的小说名作《猫》《压岁钱》,散文名作《蝴蝶的文学》《云冈》《宴之趣》《月夜之话》等,通过这些名作,我们得以管窥郑振铎先生的文学素养与爱国主义情怀。
  • 狗狗不坏

    狗狗不坏

    城市乐曲响不停,高楼耸立车如龙。失去家人的小狗站在马路边望着对面,想穿行过去,谈何容易。看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机器人,闻着那些刺鼻的气味,它的内心是胆怯的,身体是发抖的,脚步是凌乱的。若是掌握不好步伐,很可能被机器人碾压成“狗肉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