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1600000015

第15章 史学名句——通鉴兴衰(5)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蓄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译文】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译文】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难啊。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

【译文】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许多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会竞相进身。

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出自《资治通鉴·唐高宗永隆元年》)

【译文】用兵之道,安抚士卒贵在诚心诚意,克制敌人则重在使诈。

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出自《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

【译文】人们羡慕声名的本性,就像水必然向下流一样,在上位的人喜欢什么,在下位的人喜欢的程度就一定会超过他们。

官无大小,皆国家公器,岂可苟便其私。(出自《资治通鉴·唐高宗龙朔二年》)

【译文】官不论大小,都是国家的官职,怎么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便利私人呢!

功成名遂,不退将危。(出自《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

【译文】人在功成名就以后,如果不急流勇退,就会遭遇大的危险。

失出,人臣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出自《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寿二年》)

【译文】重罪轻办,是作臣下的小过失;喜欢让人活着,是圣人的大德。

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耳。苟清其源,何忧不治!(出自《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九年》)

【译文】天下本没有什么事情,只是平庸之人扰乱生事罢了。为政若能正本清源,何必担忧天下不治!

为政之本,必求有道贤人与之同理。(出自《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译文】国家政事有道的根本,在于陛下寻求到有道贤人,并与他们一起治理国家。

鉴不独明,不可专于吏部。(出自《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译文】由一个部门单独去审查官吏,是难以考核详明的,所以用人的权限不可专门交给吏部。

夫料敌者,料将不料兵。(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

【译文】一般来说,估量敌情,只须估量将领,不须估量士兵。

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

【译文】主张施行一项大的策略,当然不可吝惜这么少的一点费用,办一切事情都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臣听说立国的根本在于能够得到民众,得到民众的关键在于洞察民情。所以孔子说人情是圣王之田,意思是说人情是治理之道产生的基础。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欲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船顺乎水的规律才能浮起,违背了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能把握人们的意愿才能地位巩固,不能把握人们的意愿就会处境危险。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居于众人之上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欲望顺从天下之心,而不是使天下之人顺从自己的欲望。

国将兴,听于人。(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四年》)

【译文】国家将要兴起的时候,执政者要听取的是人民的呼声。

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八年》)

【译文】赈济灾民,消耗的是资财,得到的是人心。如果不失去百姓的拥护,还会为缺少用度而发愁吗!

天子之道,与天同方,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天子不以时有小人而废听纳。(出自《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天子的法则与上天的法则是一样的。上天不会因为地上有恶劣的树木便停止万物的生长,天子也不应该因为时常遇到小人便废弃听取采纳意见。

尔不自晦,祸将及矣!(出自《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八年》)

【译文】你不能够收敛自己的锋芒,祸殃就要到来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势必相和。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外虽相似,内实悬殊,在圣主辨其所为邪正耳。(出自《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

【译文】事情的原则是以门类相同相聚合,具体的事物是以群体相区分。君子与小人志趣相同的,就势必相合。君子们成为同一类人,叫做同德;小人们成为同一类人,叫做朋党。表面上虽然相互近似,实质上实在相差甚远,就在于圣明的君主辨别他们做的事情是邪恶的,还是正直的罢了。

除天下之害者受天下之利,同天下之乐者飨天下之福。(出自《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

【译文】能够除去天下祸害的人,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利益;能够和天下人同享欢乐的人,就能够享受天下的福分。

人主患不推诚,人臣患不竭忠。(出自《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

【译文】君主最忌不能推心置腹,臣下最忌不能竭尽忠心。

夫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矣。(出自《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

【译文】凡是强迫人们去做无法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肯定不能成功;凡是制定人们一定会触犯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难以贯彻执行。

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出自《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

【译文】君子和小人之间不能相容,就像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中一样。所以,如果君子当职,就排斥小人;小人得势,就排斥君子,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古人因事成文,今人以文害事。(出自《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元年》)

【译文】古人写文章时,总是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来决定文章的体裁和用语,现在的人则只顾语言华丽,不惜妨碍对事实的表述。

人生当先晓逆顺,交知利害。(出自《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二年》)

【译文】人生在世应当首先知道什么是违背时势,什么是顺应时势,其次应当知道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

物不极而不返,恶不极则不亡。(出自《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

【译文】事物不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坏人不到极点就不会灭亡。

天地无私,故能覆载;王者无私,故能容养。(出自《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译文】天地因为不存在私心,所以能覆盖、承载万物;帝王因为没有私心,所以能够宽容养育百姓。

人不学则不知道,此悖逆祸乱所由生也。(出自《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

【译文】如果人们不去学习,就不明白道理,这正是叛逆与祸乱所以产生的根由。

刑罚所以止恶,仁者不得已而用之。(出自《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元年》)

【译文】刑罚是用来制止犯罪的,仁者只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

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出自《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译文】作为贵人应当举纲执要,何必事事俱到呢!

法忌烦苛,治贵清约。(出自《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

【译文】法律最怕烦杂苛刻,为政贵在清平简约。

凡人所以临陈忘身,触白刃而不惮者,一求荣名,二贪重赏,三畏刑罚,四避祸难,非此数者,虽圣王不能使其臣,慈父不能厉其子矣。(出自《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

【译文】人们之所以临阵而忘身,白刃触身而不害怕,一是为了求取荣华之名;二是贪得重赏;三是害怕刑罚;四是逃避祸难。不是因为这几种原因,即使是明智的君王也无法差使他的臣子,慈父也不能激励起自己的儿子。

天下大务,莫过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苟二事不失,自然尽美。(出自《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

【译文】天下的大事,没有比赏罚更重要的了。赏罚一人而使天下的人都高兴,惩罚一个人而使天下的人都害怕,如果做到了这两点,自然就会尽善尽美了。

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出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译文】自古以来任用有文才武略的人作为辅佐,哪里全是通过科举选拔的呢!

君无君德,臣安有臣节!(出自《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四年》)

【译文】君主没有君德,臣子怎么会有臣节!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的祸害。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引导他犯错误;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做诱饵。

物忌盛满,非可久安。(出自《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元年》)

【译文】天下的事最忌讳做得太满,那样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安宁了。

不可留者年也,不可失者时也。(出自《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译文】人世上无法留住的是岁月,不可失去的是时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的中心统帅。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出自《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文】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平时看他所接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声名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身陷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凭借这五条,就足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如何了。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出自《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五年》)

【译文】凡是非同寻常的功业,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能完成。

惟才是举,则官方斯穆。(出自《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五年》)

【译文】惟才是举,官吏才会清廉严正。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出自《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七年》)

【译文】大将出征在外,君王的命令可以不接受。

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出自《资治通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译文】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遵循情理,正因为循理,所以才憎恶作乱的人啊。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啊。

弱不攻强,走不逐飞,自然之势也。(出自《资治通鉴·汉安帝元初二年》)

【译文】弱小的不去进攻强大的,跑的不去追赶飞的,这是自然之势。

夫救乱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出自《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

【译文】用兵去救乱除暴,被称为义兵;倚仗人多势众,欺凌他人,被称为骄兵。义兵天下无敌,骄兵必先灭亡。

用兵之道,敌强则用智,敌弱则用势。是故以大吞小,犹狼之食豚也;以治易乱,犹日之消雪也。(出自《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

【译文】用兵之道,当遇到强大的敌人时就用智取,遇到软弱的敌人就用势夺。所以以大吞小,就像狼吃小猪一样;以清平换取丧乱,就像太阳融化积雪一样。

《贞观政要》简介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当国君的法则,必须先考虑百姓,让百姓生存下去,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己,那就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肚子是饱了,人却死了。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如果想要天下安定,君主必须先端正自身行为。从没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弯曲,上面治理得好而下面发生动乱的现象。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我常常想到,伤害自己的往往不是身外之物,都是自身的贪婪欲求最终导致了祸患。如果一味沉迷于口腹之欲,声色犬马,自身的欲望越多,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不仅妨碍了国家政事,而且搅扰百姓生活。要是再说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话,那么,就会民心涣散,怨声载道,最终众叛亲离。我每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一点的骄纵懈怠。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所以,人君如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可以无阻碍地上达,权贵重臣也无法蒙上蔽下了。

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能够做到善终的君王非常少,国家衰败倾覆相继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找君王们相继亡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遵行治国之道啊。

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隋炀帝难道就厌恶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不想让社稷江山世代长久,故意要施行像夏桀一样的暴政,以此弄得隋朝灭亡吗?他只是因为依仗国家富强,认为就没有后患罢了。

若能鉴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如果能够借鉴隋朝之所以亡国的教训,思考我唐朝之所以能够得天下的经验,一天比一天谨慎,虽然有功德而不自恃骄傲。焚毁殷纣王的鹿台、宝衣,拆毁秦始皇的阿房宫,居住在宏伟的宫殿之中而心有危亡之惧,居住在简陋的屋舍里却感到安全,这样就能与天地的神明在冥冥之中相通,实现无为而治,这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出自《贞观政要·君道》)

【译文】我听说,想让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树根生长得坚固;想让河流流得远,一定要疏浚河的源头;思虑国家的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仁义。源头不深而希望它流得长远,树根不稳固而希望它生长得好,品德不深厚而希望国家安定,我虽然非常愚笨,但是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同类推荐
  • 极品美学

    极品美学

    美学不会只在高深的学术殿堂,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藏诸于中华文化的文本美学与生态美学之中。美之为美,美学也是一种文化判断,顺著余秋雨先生给我们的指向,美学有了方向感。余秋雨先生藉著德国两大美学路线──黑格尔与莱辛的差别──透过「抽象概念的理论框架」与「化的精细解析」的对照,余秋雨为中国美学指出一条应走的路。
  • 中国文化博览4

    中国文化博览4

    《中国文化博览4》主要章节分为“文学”、“艺术”、“思想家”。
  • 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我国“上古三大奇书”,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动物、矿产,到民族、神话、巫术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唯一自成体系者。书中详细记载了500多座山系的地理走向,300多条河流的源出流向,40多个“国度”以及“民族”的风物习俗,涉及100多个神话人物,100多种药用动植物,400多种神异怪兽,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开启了我国志怪古籍编著传统之先河。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经》,本书提供了全面的解读和翔实的译注。在译文方面,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与原文风格统一,以流畅的现代白话文再现《山海经》中的神奇世界。
  •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借我一生》以这些普通人的群像。勾画了一部真切具体的现代民间生态史,由于一切从自我感觉出发,全书的主角很快从前辈转移到作家自身,因此,现代民间生态史只是成了背景,真正的着重点是一位当代文化学者的成长史。
  • 老胡同

    老胡同

    《民国趣读 老胡同》是追忆当年在老北京四九城之胡同里所发生的有纪念意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冯友兰、章士钊、周作人、何思源、高兴亚、张申府、张岱年、张恨水、姚雪垠……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民国时期老北京城的胡同里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名人轶事、文人故居等,通过这些文章即可让我们看到当年老北京的各个小胡同都发生了什么、住了些什么样的文人政客。这些作者同时也是亲历者,在他们笔下,有家事的细琐,有国事的波澜,如今去读,情景犹如历历,这些情景连缀成锦,让那段时光变得华丽有光彩。
热门推荐
  • 七星寻

    七星寻

    唐朝开元年间,一宗二楼三邪,四家五杰六派,它们是江湖中的顶尖势力,盘踞于江湖各地。华山之上,有一位不知姓名的道姑,她有一个名叫江风的徒弟。开元三年,江风下山,关于七星的故事开始了。
  • 灵瞳妖妃倾天下

    灵瞳妖妃倾天下

    前世,她为爱所困,也因此丢了性命,异世重生,她只想将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仔细安放,安稳度日。可偏偏天生妖瞳不容于世,纷扰乱世中,他说:你是我的女人,既然这个天下都容不下你,那我便为你夺了这天下。
  • 亿万老公不上钩

    亿万老公不上钩

    十八岁那年,她追随他出国念书,最后却被他恶言恶语伤回国。五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她变身二三线小明星,捆绑CP屡次炒上热搜。傅大少,“乔小姐,你又想捆绑我炒CP?”乔小姐羞涩一笑,“傅先生,废物利用嘛。”傅大少脸一黑,某女麻溜的跑了。隔天,一条女星乔歆暖深夜密会ONE集团大少爷的热搜高挂不下。小萌团闻言悄咪咪的登上乔小姐的账号发了一条微博:诚聘老公,在线等一个有缘人。傅大少大V账号在下方评论:小公主,你妈咪是我的,你也是我的!【青梅竹马1v1看小萌团如何花式作妖!】
  • 旧时光新生活

    旧时光新生活

    如果可以,我想陪你走过我不曾参与的时光。——柳润
  • 豪门逆宠四少别使坏

    豪门逆宠四少别使坏

    他与她缠绵,激烈粗俗的几乎要了她半条命。西装裤一穿,这男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装君子。世人都道陈家四少陈漠北只钟情于一个女人,并为她守身如玉。程诺咬着苹果哼哼,“没那金刚钻,自然揽不了瓷器活。”这话落到陈漠北耳朵里,他眼底邪气四溢,简简单单四个字:“口是心非。”……一场豪赌,让程诺彻底认识了陈漠北,她冷汗直冒,“我这手不值钱,就是煮了也没几量肉!四少你高抬贵手!”“手太贵了抬不起来!”男人精致面容透着邪气,“伤了我的人想全身而退从来没有先例!”程诺欲哭无泪,“你要剁了你就赔大了!”“我赔得起!”草泥马,我赔不起!她和他的相遇,是一幕绝壁禁播的暴力剧。她和他的相处,是一幕她想扑倒他的心理剧。她懵头懵脑栽进去,才知道这男人表面耀眼强韧,翻开来就全是毒。无肉不欢篇:“是你不吃的,可不是我不请!”程诺盯着面前一大盆烤香肠眼冒绿光!陈漠北身体往后一靠,看她大快朵颐狼吞虎咽,完了以后意犹未尽的舔了舔手指头,男人眸光一下深了,有股邪火噼里啪啦的烧,“我没你口味那么重!”她抬头看他,男人阴测测的笑了,“晚上我请你吃!”莫名打了个寒颤,“不用了!”“可以用!”夜黑风高激情连连,程诺破口大骂:陈漠北你个贱人!程诺说,我无肉不欢!陈漠北说,你可以吃个够!小包子篇:某年某月某日陈小盆友从学校回来。“爸爸,我要改名字!”陈漠北眼皮子掀了掀,“可以。”然后在小盆友脸上挂上笑容的一刻,淡淡的,“要么姓陈要么姓程,名字不能改!”“……”陈小盆友满脸黑线,怨愤的,“凭什么!”“你妈起的!”“……”陈吉思瀚小盆友痛定思痛,“那我还是姓陈吧!”总比程吉思瀚要好!有个不靠谱的老妈,当儿子的也很辛苦!推荐四某人完结文:《豪门婚色之前夫太坏》《裴公子,吃完请负责》
  • 我的季医生

    我的季医生

    苏清玥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感情极其不顺的人。大学追了四年的人都追不到手,到把自己弄的无欲无求,单纯好色,看见好看的就挪不动脚。偏偏刚进医院就发现了个绝世大帅哥。偷拍被发现不说,这人还是自己的相亲对象!没等下手就被人举报,这开局不顺,还有救么?幸好,这个人刚好也喜欢自己。季医生穿着隔离衣站在玻璃门外,看着全面武装的苏清玥,在手机上打上三个大字“我等你”。有些时候,这句“我等你”,就让人感动不已。
  • 凤开新元-孟丽君传奇

    凤开新元-孟丽君传奇

    家门突变,烈女自伤。梦中醒转,已换作二十一世纪心肠。路何方,意茫茫!离家出走,偶遇皇孙,饥荒难定,无有主张。看我书生数策,解决万民渴望!生死之际见衷肠。湖广事情了,江海寄萍踪,且留侠名香。无处寻户籍,明州且从商。献策用女子,女工正式进作坊。三元及第入朝堂,豪侠门下为孟尝,宰相义女做妻房。何人更比我风光!帝王家事不可说,皇孙今日难煎熬,愁断肠。放下心,狠下意,荐出征将,献入瓮计,转眼之间,叛逆帝子,无有生路——此事惊帝王。君王要与子孙计,肱骨之臣变柴梁。一杯毒酒,两尺碎肠,三分生望,四思五想,六神无主张。恢复女装,或有生望;然而三分雄心怎安伏!宁做雄鹰死,不做金雀生,含笑坦然对,千钧一发,皇孙终于破脸对君王。贬谪琼崖,琼崖自有好风光。办学校,引客商,百族共兴,三年吏治,好梧桐栖满金凤凰。皇孙终于登基,我今日终有出头望。再回京师,废官妓,除宗法,要为天下女子,求一条平等之路;大计未成,君臣竟然相疑。幽居临安日月长!蒙古战事起,河北无人可平蝗。主动请缨上,看我胸中主张。献上驱狼计,三年终成功,大元今日始称强。前朝遗老心不定,南海战事乱朝堂;更有居心叵测客,揭露女红妆!朝堂惊,百姓乱,君王无计,且将奇女下狱;四周质疑声起,蒙古皇后大军压境,南海公主陈兵不前,何人有主张?看我女红妆!——————————————————————主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给华夏开创一个男女平等的新纪元。大女人倾向。请朋友来帮助主角谋划。————————————————引凤阁女扮男装系列文:磅礴大气的《凤开新元》清新浪漫的《明月心》睿智多才的《天是红尘岸》群号:33968745(经常踢人,潜水员慎入)
  • 华衣诀诀三生夏

    华衣诀诀三生夏

    一个人类少女一醒来便躺在了漆黑的血泊之中,是谁在背后暗中操作,差点暗中取走性命?莫名被异域上神附身,从废材软弱女一秒变身无敌金刚芭比,这是人性的丢失,还是道德的沦丧?被腹黑老板阴谋拐骗强制签下打工契约,是阴谋的指使还是命运的安排?夏三生,你的命运从此就在这个小屋里好好打扫清洁做煮饭阿姨吧。可是,这门有六个,我去哪个门买菜啊?
  • 玄冥无名

    玄冥无名

    千年的约定等来的,到底是什么!人,妖,天,魔四族将会发生什么,待一位无名的少年去闯出这片天。
  • 解码电视湘军

    解码电视湘军

    书是透过魏文彬的视角来解码电视湘军的,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读者不仅仅可以基本完整地看见魏文彬从出身贫寒的农家少年到叱咤风云的传媒领袖的传奇人生,也可以见到电视湘军的一系列“大佬”,书中有大量电视湘军中高层重量级人物的深度访谈和近距离拍摄的图片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话语、表情和眼神里捕捉到“芒果台”的某些气质。从书的后记可以知道,作者与湖南广电渊源甚深,对电视湘军“大佬”们的历史背景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因而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且做出相当准确的描述以及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