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7500000007

第7章 沙上多宝(下)

【每次摆开场伙,刘天宝都用十足的投入,来完成他的演唱。他的内心世界,聆听的人们恐怕没几人知晓。许福如用生命路上的许多时间,陪伴在牛群周围。在他看来,农民和牛在一起,生活里才有耕耘的喘息,才有与土地的对语。】

两个书写者

小康路,都昌县城新兴的一条街道。

装饰华丽的店铺,熙来攘往的人群,还有川流不息的车辆,合奏出这里自早到晚的喧嚣。

对居住在这条街道106号门牌里的主人来说,喧嚣似乎总构不成威胁,尽管它是繁华的又一个称谓。

76岁的余星初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在这里居住10余年来,他把生命里的时间,几乎全用在都昌历史名人研究上。

余星初是多宝乡花门楼村人,1996年从县政协秘书长的职务上退下来后,就挑起了都昌历史名人研究的担子。

余星初:在县政协工作期间,我就对都昌历史名人很感兴趣,研究他们,书写他们,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

在居室,他把自己置身于故纸堆里,那些泛黄的纸页,总能让他着迷。有时,典籍中一句不被常人注目的文字,很有可能成为他研究都昌历史某个名人的引线,他也由此一次次地走进历史深处,梳理先贤的脉络,然后将名人的身影勾勒出来。

在电脑代笔的当下,他依然秉承着纸笔的书写;在网络联通天下的今天,他仍然迷醉于书信的传递。每天下午5点钟,他总是习惯性地走出楼道,打开大门旁边的信报箱,取出来自远方的邮件。

在发起、组织和参与研究都昌历史名人的日子里,余星初不仅在县内掀起了一阵阵波澜,而且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学者、文人对都昌历史名人的关注。时至今日,他还与60多位海内外华人、学者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他们提供的只言片语,或一篇研究性的文章,都对都昌历史某个名人起着佐证的作用,它们的价值,让都昌历史名人撩开面纱、拨开迷雾,一个个散发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江万里研究》《陶侃研究》《余应桂余濂研究》……今天的人们,在这些著述中,感受着本土历史人文无穷的力量。

与余星初相比,陈玉龙操持的是另类文本的书写。

在多宝乡政府工作的陈玉龙,把业余时间倾注在文学创作上。

年近50岁的他,很少离开陈香村,很少离开多宝乡,就是因公出差也是偶尔为之。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再到乡政府供职,陈玉龙把人生的脚步稳稳地踏在这片乡土上。他虽然拿着国家的俸禄,在乡政府机关抛头露面,可人们从他朴实的生活细节里,看到的依然是一个酷似农民的身影。

别看陈玉龙长期生活在乡村,他却用手中的笔,点开了通向外界的大门。他以当职员、当农民之外的一份劳动,酿造着心路历程的精神意义。在他看来,这样的意义,将是他生命追寻的全部。陈玉龙的文学作品不断地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文学报刊上,他因此成为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陈玉龙身处底层,身边人对苦难的逃避和对幸福的追求,往往成为他书写的情节;底层人的喜怒哀乐,常常在他的小说中悄然地打动人心。

以令人料想不到的创作实力,新世纪之初,陈玉龙站在了江西省第二届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的行列里。兴许,这是他在文坛新的书写的开端。

沙山种树人

书写岂止在纸页。夏少春将生活的意义书写在沙山上。

沙山赋予他呵护绿色生命的直接感受。

对夏少春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在沙山栽种的树苗在一片片地成长起来更欢心。他在光秃秃的沙地徒步行走的时候,眼前总是幻化出神奇的绿洲来。

在沙山栽种树苗,并培育出成片的绿洲,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个神话。可夏少春领着一群种树人,硬是把这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

多宝乡有沙山3万多亩,它所带来的危害令人震惊。据《都昌县志》记载:明、清、民国年间,因风沙侵袭,这一带有5个村庄被迫搬迁,200多人移居他乡。

“大风狂作苦叫天,万亩荒沙无人烟。西边岸崩塞河道,东边流沙吞良田。”这是当地流传已久的一首民谣。

往近里说,仅1991年5月19日的一场大风暴,就导致21栋房屋被流沙冲倒,8000多亩农作物被流沙淹埋。

锁住风沙成为民生必要。乡政府始终没有停止沙山造林的步伐,一番番调遣人力物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它的功效显而易见,成长起来的树林排列在那里,总能让部分沙流望而却步。

从1989年夏少春走进多宝乡林场算起,他已在这里植树护林20多年,20多年的执着,让一片片沙山荒地披上了绿装。

50岁的他,把青壮年献给了这片广袤的林地。

每年春季,夏少春和一群种树人都要在沙山栽种湿地松数千亩,多的一年栽种上万亩。沙地种树成活率非常低,即使是存活的树苗,其生长速度也是异乎寻常的缓慢。夏少春他们年复一年地插花补种,巩固成活率,扩大覆盖面。更多的日子,夏少春则要徒步巡山,看护在风沙中飘摇的小树林。

夏少春:主要是防火,外带察看林情,哪片林地补种多少棵,新栽多少棵,心里要有个数,隔年好向乡政府报计划,拿方案。

人手不够的时候,他的妻子便自愿来到林场,为场员烧茶煮饭。她的忙碌,让身为场长的丈夫和场员们在沙山林地,总能望见林场砖房的上空有一缕炊烟在升腾。

蒋公岭与千眼桥

这是沙砾堆积的一座山岭,夏少春他们就是在与它相连的山山峁峁间,一年四季实施着植树护林的工程。如今,包括这道山岭在内,它的四周大都被绿色覆盖。

一条弯曲的沙路穿过东南面的田园村舍,爬上山岭,然后又顺着岭势,消失在西北面的沙丘之中,沙丘的下边就是辽阔的鄱阳湖。

岭上曾经有座蒋公庙,人们因此把这里称作蒋公岭。

这段普通的山岭,却有着特殊的用途。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条民间驿道,当地人要到星子或九江出行,只要沿着这条驿道翻过蒋公岭,再乘船横渡鄱阳湖,即可到达目的地。它的便捷,省去了那时人们陆路跋涉的劳顿。

黄登山老屋村距离蒋公岭1里,算是最近的一个村落。村民们的生活和命运,或多或少地都与蒋公岭有着直接的联系。与那些脚步匆匆的过客不同,他们见证了蒋公岭的喧闹与沉静。

84岁的黄世福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之一,说起蒋公岭来滔滔不绝。

黄世福:这是一条要道,过往人多。抗战时期,我家里驻了一个连的国军,抗日,把守蒋公岭。日本飞机来炸,想打开这个关口,没有成功。

在这条山道繁忙的那些年月,蒋公庙充当了驿站的角色,庙里有马房、客房、厨房,是路人打尖的的庇护所。庙旁边的高处,耸着一座四五米高的砖塔,它作为一个标记,在鄱阳湖上行船的人,老远就能看见。每天晚上,庙主人都要在塔里点上一盏油灯,微弱的光亮,那是对过往夜客长久的相望。

与当年选择蒋公岭作为通途的人们不一样,今天的人们选择的是现代交通,宽阔笔直的公路,飞速旋转的车轮,什么时候都能将乘客迅速地运送到要去的地方。蒋公岭开始冷落下来。

黄世福:近几年,过往蒋公岭的人很少了,大家都是坐车,快哟。

与蒋公岭同样遭到冷遇的还有千眼桥。

翻过蒋公岭,再走一段沙路,迎面就是鄱阳湖,千眼桥就在这片湖上。

每年冬月,随着湖水的消退,千眼桥就露出水面,横卧在湖床上;3月,雨水充沛,湖水上涨,千眼桥则又被湖水淹没。

千眼桥跨过宽阔的湖滩,一直延伸到对岸星子渡头东侧,过客可以脚不沾泥水,很轻爽地完成这段湖路的行走。

它的诞生,要追溯到370多年前。

明崇祯五年,都昌县令钱启忠捐银在此建桥。前后历经5年,千眼桥从此出现在这段湖上。它长约3千米,宽1.2米,桥柱是松木桩,桥面由长条麻石相接延伸而成。因桥身太长,其穿水孔近千个,故名“千眼桥”,也有人称作“钱公桥”。

它在施工时,大约需要经过这样几套程序,勘察地形、探测土质、船运石材、泥中打桩、架设桥石。桥工们在传统理念下,凭着简易的工具来实施这项复杂的交通工程。今天看去,横亘在湖床上的千眼桥,仍然显现出等待脚步踩踏的实力。

如此形态又如此之长的人工石桥,在鄱阳湖上,千眼桥算是唯一。

“鄱湖一家人”

2010年9月18日,一个晴朗的日子,在都昌县人民会堂的前厅,“鄱湖一家人”国画展拉开帷幕。

这“一家人”便是多宝乡西高村的农民画家高峰和他的儿子高杨、女儿高洁。百余幅国画作品布满了整个厅堂,吸引着省市县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人们在画廊移动,细细品味三个画家的金石之劲、意象之情、柔和之美。

人们怀着新奇感而来,在钦佩的赞美声中离去。这些出于一家三个画手的作品,到了令人激赏的地步。

无论是熟识者,还是陌生人,画作表达的情调、蕴藏的意趣、彰显的精气,都在你面前浓淡相宜的笔墨里,也在你的遐思中。为什么一个农家,会出现三个画手?人们在感受绘画艺术神奇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这个看似有结论实则又无解的课题。从高峰、高杨、高洁三人的神态里,细心的人们还是觉察出了其中的端倪,这就是执着和灵性。

毫无疑问,高杨、高洁的绘画成就,首先得益于父亲高峰几十年来对艺术的求索和似乎难以穷尽的精神空间。

1973年冬的一天,一个自幼喜爱画画的农民工,翻越村头的蒋公岭,走过千眼桥,登上了庐山。他在庐山画院的工棚里停下脚步,他带来了谋生的大锯,也怀揣当个画家的念想。作为谋生者,庐山的奇险、秀丽以及幽深和空寂,或许正是他实现愿望的理想之地。

画院之于他人的魅力,就是它既是名画诞生地,也是名画的展藏处。除了那些深奥的理论和一般人难以弄通的窍门,这门古老艺术给予人们最为现实和想象的审美空间。这足以让众人叩拜在艺术的殿堂。千百年来,它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细节,也锻造了一批画手。

和许多艺人得到名师指点一样,高峰在庐山画院,得到了著名山水画家杨豹的赐教。高峰的一幅幅画作陆续地飞离庐山,登上大雅之堂。

熏陶只有在与你的灵犀相接的时候,才产生神奇的妙用。回到家里的高峰,自然对高杨、高洁起着不可磨灭的辐射效应。走进了这样的氛围,选择与坚守,就充满了象征神圣的动力。

高杨走进军旅12年之久,高洁当过打工妹也有数年之长,在这些成长的岁月里,他们都以绘画相伴,孜孜以求。“鄱湖一家人”绘画种类和创作风格各有所专,高峰以山水、花鸟为主,擅长松、梅,以工笔写意见长;高杨主攻花鸟、人物,擅长牡丹;高洁主攻工笔,擅长仕女、花鸟。

一家三个画手,皆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这难道仅仅是上苍的恩赐吗?

今昔团子口

在多宝乡新长冲湾刘村的一处山坡下,有一眼荒废多年的窑洞,它的身旁便是团子口湖。这里,曾经因为有过众多的窑洞,而被十里八乡叫得很响。

260年前,长冲湾刘村祖先来到了这里,他们除了在团子口的鄱阳湖上从事鱼虾捕捞外,还掌握了一门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手艺,这就是手工烧造砖瓦。对祖先而言,多一个求生的门道,儿孙们就多一份安生的保障。

刘杰三(长冲湾刘村退休教师):用湖泥做砖瓦,不用干土做,湖泥粘性好,不变形,烧出的砖瓦一色的青灰。

长冲湾刘村人摇身一变,成了窑夫。冬腊月天,他们将湖泥挑到岸边的高处,堆积起来,这是过了春节后要经营一年的窑货资源。从长冲湾刘村到团子口有1公里远,村民为图便利,干脆在团子口西侧的山坡上安营扎寨。天长地久,这里便有了一个新长冲湾刘村。

砖瓦的青灰色,一直是当地传统建筑的主色,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色料才被深沉的红色取代。

团子口鼎盛时期,有12座砖瓦窑一齐登场,窑火长年不息。长冲湾刘村几乎家家是窑户,人人做窑工。装运船只的停泊与离去,为团子口刷新鄱阳湖码头的纪录,提供了可能。

今天,烧制砖瓦因为科技元素的融合,土砖瓦窑要想与之匹配,已是举步维艰了。团子口的窑工们只有调整自己的步调,谋求新的生财门道,来延续庸常的生活。

“船一来,砧板都剁破;船一走,抱着肚皮饿。”这句老话所涵盖的情状成为一张泛黄的景片,向团子口窑工的岁月深处飘去。

鳌鱼眨眼雷电闪,铁船翻身震天响。半边金街沉水底,万千生灵葬汪洋。沉鄡阳,浮都昌,万家灯火鄱湖亮。

……

每次摆开场伙,刘天宝都用十足的投入,来完成他的演唱。他的内心世界,聆听的人们恐怕没几人知晓。许福如用生命路上的许多时间,陪伴在牛群周围。在他看来,农民和牛在一起,生活里才有耕耘的喘息,才有与土地的对语。

他们的命运,或许诠释了人生哲学的命题。

2011年3月8日

同类推荐
  • 临水照花人

    临水照花人

    咏絮才情,如花锦思,殊不知,她们不过是青花瓷上的点缀,清冷的幽光,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辗转和忧伤。与她们隔空对酌,才情美貌,不过是自命的华丽。她们不过是一只落入凡尘的狐,琴棋书画,诗文六艺,是足够魅感的曲子,原以为,会赢得锦上添花,烈火烹油,殊不知,在红尘的八面埋伏里,却辗转于世事的翻云覆雨中。
  •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新世纪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

    新世纪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

    当代文学研究离不开两个维度,一是前瞻,观察其分合、演变与走向,一是潜入文学生产的现场,研读作家作品,以对文学本质做深刻认知与体察。因此,“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就是喻子涵著的《新世纪文学群落与诗性前沿》的两个特点。具体而言,该书以中国新文学进入新世纪为考察起点,以区域性、边缘性文学状态为研究范围,以散文诗、现代新诗、散文为研究主体,从文学形态、作家群落、创作话语切入,试图发掘区域性、边缘性文学的原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第一部分以“形态、观点、个案”为题,探讨散文诗的本体形态、品质与要素、现代性传统以及创作的基本理念,并以十个散文诗作家为个案,解析其创作的特色与品质,从而呈现散文诗的生命力及其创作路径;第二部分以“流派、群落、话语”为题,梳理新世纪以来现代诗的发展走向、功用回归及群落特征,并以大量笔墨对具有原生特质的贵州诗歌多样化发展及边缘话语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评价;第三部分以“地域、群体、叙事”为题,重点解读生长于地域民族文学土壤的叙事文本,尤其是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深度关注乌江流域作家群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分析其话语建构手段和多元形态特征,探寻地域文化与文学生成的内在关系,对促进区域性、边缘性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化境文库)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化境文库)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豪莎士比亚创作的十四行诗全收录。成书大约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26首,献给一个年轻的贵族(Fair Lord),诗人的诗热烈地歌颂了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们的友情;第二部分为第127首至最后,献给一位“黑女士”(Dark Lady),描写爱情。
  • 当爱情上了年纪

    当爱情上了年纪

    当爱情上了年纪,该是何等模样?当往事像狗一样大摇大摆不请自来,又该如何对待?一片茶被时光浸泡数十年,是否不堪入目?这本散文集记录了作家艾苓对大千世界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和温暖。红尘行走五十年,她兼有中年女性的敏锐和孩童的目光,这让她经常发现社会生活的荒诞不经,又心怀感恩。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江河湖

    江河湖

    作者简介:刘继明,一九六三年出生,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仿生人》、《一诺千金》、《带黑猩猩回家》,中短篇小说集《我爱麦娘》、《中国迷宫》、《尴尬之年》、《送你一束红花草》,思想随笔集《我的激情时代》及长篇报告文学《梦之坝》等,曾获屈原文艺奖、湖北文学奖、《上海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和徐迟报告文学奖等。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九八三年的春天来临了。对于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沈福天来说,北京的春天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让人觉得难以忍受。况且,再过一年,他就满六十岁了,无论是自然界的气候,还是社会环境,变化莫测也好,恶劣难受也罢,大都能够心平气和,泰然处之和随遇而安了。孔夫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心态吧?
  • 福宝

    福宝

    十二岁的宇文雄看着那个和他差不多大年纪的姑娘,专注的为他吸蛇毒,包扎伤口,从此那抹纤细的身影就牢牢的刻在了这个未来北齐国国君的脑海里。“风兄快带着你青梅竹马赶快逃走吧!”十五岁的福宝看着那辆渐行渐远的马车,她心上的石头落了下来,在她亲自指导下,目睹了她的未婚夫与心上人远走高飞,车上拥着心上人的风雨不知道,这个面色暗黄,长着小胡子的中年人就是他的未婚妻朱福宝。“你放心,我会对你负责的!”陈国太子洛星宇面对这个看光了他身体,却又大言不惭的丑陋女人朱福宝,又急又怒,哪知日后会为了她伤心欲绝。云州城靠杀猪起家的暴发户朱贵,娶了九房夫人才得此一女朱福宝,二十岁上还无人问津,末了却一道圣旨把她指给了大邑朝文韬武略,无一不精的六王爷黎洛,这是怎么回事?这可出了云州城里那个人见人厌的恶女朱福宝的意料之外!她该如何应对,她又该何去何从呢?
  • 雪球专刊第022期:老股民说3

    雪球专刊第022期:老股民说3

    最近,在博客中公布了新换的手机号,收到不少读者的短信,其中有些表达了希望成为股市职业投资人的愿望:希望过自由自在,没有压力,财务自由的日子。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这里不得不说句不中听的忠言:虽然中国股市的牛市就在眼前(也有可能从2014年的1849点就开始了,如同2005年6月的998点,是长期底部,但直到2006年牛市才得以确认一样),但希望读者不要轻易做股市赚钱的美梦,也不要轻易走股市职业投资人这条邪路。
  • 当时光不再

    当时光不再

    当那一时的繁华褪下,留给我的,只是伤痛和悔悟。这一次,我一定要找到幸福!
  • 闲于律己

    闲于律己

    颜律己自认为自己是不善于思索的人,师父离去之后,她离开了失忆的温闲,为自己立下了两个目标。一是治好温闲的病,二是为师父报仇。离开温闲的期间,她暂居风动阁,时机将至,她接受了风动阁的任务前往四季城,再遇温闲。温闲旧病复发,关外传来消息,颜律己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陆媛生活手册

    陆媛生活手册

    从千金小姐沦落为贫民,为了活下去,曾经养尊处优的陆媛而今只能卖身去做侍候人的丫鬟。做丫鬟不容易,做一个漂亮丫鬟更不容易。天生丽质,精通音律,再加上一手好茶技,陆媛即便再不想,也成功得到了章府里几个主人的注意。于是,风波遂起。
  • 我的寻根记

    我的寻根记

    《我的寻根记》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白先勇经典作品集,怀抱着一份对文学、对故园的眷念,展示着白先勇个人色彩的文学、艺术轨迹和生命历程。文分三辑:第一辑小说,共8篇,收入《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与《谪仙怨》等,以及获郁达夫文学奖的最新作品《Silent Night》,篇篇皆是精品;第二辑散文,共9篇,收入《树犹如此》、《明星咖啡馆》与《第六只手指》等,满眼是乡愁与亲情;第三辑评论,共6篇,包括《与奚淞对谈三章》与《大观红楼》等,集结了近年来演讲、访谈、文论,可一窥文学大师的文学观与个人体验,也相当全面地呈现了白先勇这些年的文学活动。
  • 豪门对垒:前妻太难追

    豪门对垒:前妻太难追

    一次偶遇两人的命运就绑在了一起,2年后因为表妹的插足让如此相爱的两人活生生的分开了5年,再次见面误会重重,此刻林云曦却没有发现此时的杨潇雪就是一个复仇女神,李家和楚家都陷进了她的复仇计划,最后他们两人之间的命运到底如何.......推荐风汐若的一本书,【宠妻成瘾:亿万前妻买一送二】亲们支持下,投票,收藏,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