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96100000003

第3章 断齑划粥 僧房掘金又埋金

醴泉寺掩映在一片茂密的苍松翠竹之中,清澈的山溪,绕寺而过。此时正是棠梨欲谢,草长莺飞的季节。寺院后门依山坡而开辟的菜园里,豆角、蔬菜,绿意盎然。

这日清晨,朱说正煮小米粥,寺里的和尚残月推门进来,笑问:“朱公子在屋里?往日经过你窗下,总听你读些之乎者也、先生子曰的,今日怎么悄无声息呢?莫不是病了?”

朱说把中手的书放在灶台一角,往灶膛里塞把柴,笑道:“多谢残月师兄牵挂!小生无病,正煮粥呢!”

残月揭开锅盖,两道浓眉皱到一处:“又煮小米粥?清汤寡水的。”

朱说起身拉残月坐至桌边,笑道:“才下锅呢,待会儿熟了就浓稠了。”

“你是官宦之家的公子,读书用功,寺里从方丈到僧人,都非常钦佩。只是你的日子过得如此清苦,难道是你家里不给你接济么?”残月摸着自己光秃秃的脑袋,不解地问。

朱说坐回灶下烧火,笑道:“家父虽是朝廷命官,却官小位卑,一年也不过那点儿俸禄,而且家大口阔的,我能省则省。再说,隔三岔五地回家拿吃的,来来去去,也浪费了读书的时光。”

残月叹道:“你的日子,过得比我这出家人都清苦。”摇头出门而去。

一会儿,残月又回来,提了一只装满青菜的竹篮,他把菜倒在桌上:“朱公子,你炒点青菜就粥,或把菜洗净了,切细放到粥里,加点盐一起煮,也强过那清汤寡水的。不吃油盐,哪有精神读书?”又从怀里摸出两个玉米面饼子放在锅边,“这是师父让我捎给你的。”

朱说忙道:“残月师兄,蔬菜小生留下。饼子,小生不能要。”

不待他说完,残月早已出去。

朱说呆立半天,小心地把饼子放在碗里,看看锅里照得见人影的小米粥,便洗了几片菜叶子,摘了一小把韭菜,用刀切细了放进锅里,撒了几粒盐晶,又往灶膛里添了把柴。

再揭开锅盖时,一股浓浓的菜香味升腾而起,原先清水般的粥也浓稠了,金色的小米与碧绿的菜叶子,在锅里欢快地冒着一个个小气泡。

朱说趁热吃了一碗,又清香又暖胃,他抚着肚子惬意地想,世上还有哪种食物能比得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米青菜粥呢!

他收拾了碗筷,把剩下的半锅粥盛进一只陶盆,把锅洗干净了,再把陶盆放在锅里,盖上锅盖,这便是晚餐了。

山里的黄昏来得早,太阳方才还斜斜地照在窗棂上,一会儿工夫便滑向山背,在山坳处留下几朵飘逸的红云。

朱说揉揉发胀的眼睛,看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山林,放下书卷,开门出来。他住的屋子,是醴泉寺后院靠近山坡的僧舍,紧隔壁一间屋子存放柴草、农具等杂物,朱说的房门正对着菜园。

山风起处,树叶飘舞,归巢的鸟儿叽叽喳喳。菜园里,残月带几个小和尚正忙着,有的浇水,有的给豆角扎架子。

朱说返身进屋拿了水桶,到溪边汲了水,往菜地而来。

残月笑道:“朱公子,读书挺累的,你歇歇吧。这点活儿,我们师兄弟几个一会儿就做完了。”

朱说边浇水边回道:“小生自到寺院读书以来,多承残月师兄关照,时常吃园子里的新鲜蔬菜,已于心中有愧。偶尔做点事,活动一下筋骨,也算是休息了。”

残月走近朱说:“昨儿听师父说,三年来,所有寄宿读书的学子中,唯有你的提问,越来越让师父回答得吃力了。朱说,你应该去别的地方请教学问更高的人了。”

朱说惊问:“残月师兄,莫非方丈不要小生在贵寺寄宿读书了?”

残月忙摇头摆手:“师父的意思是,他不能再教给你更高深的学问了。”

夜幕低垂,山林间飘忽着一层薄薄的青色雾气,残月丢下呆立着的朱说,招呼众人道:“大伙儿收工罢,天黑了,仔细点儿,不要把菜苗给踩了。”

众人应着,陆续出了菜园,把手中的工具送至柴房。

朱说提着空桶,绕过山溪,去菜园西头的水井提水饮用。

月亮升上东边天际,月色清凉如水,山风阵阵,竹影摇曳,偶尔惊起一两只鸟儿,扑棱着翅膀飞向山林的更深处。

朱说点亮油灯,吃了一碗青菜小米粥。上午煮的小米粥早已凉透,吃进肚子里,半天不舒服,他揉着肚子,打着嗝,把油灯挪至窗下的书桌。昏黄的灯光下,一眼瞥见两只脚沾满了泥。

脚上穿的是母亲纳的千层底的布鞋,刚才浇菜时沾了泥,他走至书桌的横头,使劲跺了跺脚,房间顿时回响起一阵空洞的声音。

朱说惊奇极了,怎么会是这种声音?他又使劲儿跺跺脚,耳边依然回荡着空洞的声音。他忙走至屋中间的几处地方试了又试,都是砰砰结实的声音。

他断定窗下的地面有古怪,去屋角拿了鹤嘴锄,刨了一层厚厚的土,便碰到坚硬的石板。他的心咚咚地跳起来:这下面是地窖?还是坟墓?他放下鹤嘴锄,拿着油灯仔细看了看那块石板,不像是墓地。又用锄头剔除周边的土块,使劲撬起石板,石板下是一个地窖。一只深褐色陶瓮赫然显露在眼前,这只陶瓮足有他用来装水的水缸那么大。

朱说小心地揭开瓮口的盖子,一瓮银裸子,在灯光下闪着耀眼的光。

朱说第一次见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他不知道这瓮里的银子到底有多少,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埋。心里想着,手却麻利地盖上盖子,又费力地盖上石板,拿鹤嘴锄将土刨回原处,用脚使劲儿踩结实了。想了想,把原本靠近床头的书桌拖至地窖上面,这才松了口气。

这日早课后,朱说像往常一样,捧了本书来到方丈的净室。

室内窗明几净,香炉里,青烟袅袅,方丈正闭目盘腿坐在蒲团上。

朱说心想,方丈定是做早课累了。便轻轻走至书橱前,随手翻一本《周易》,却听方丈浑厚的声音道:“朱说,你来了?在看什么书呢?”

朱说忙转身给方丈施礼,垂手答道:“师父,学生刚才看的是《周易》。”

方丈起身来至窗下的书案边,从一只钵盂里拿出两个玉米面饼子递给他:“这是早上厨房做的饼子,还是温热的,你快吃了。”

朱说忙摆手:“师父,学生早晨煮的青菜粥,吃得肚儿滚圆。不信,师父请看。”说着便把肚子腆起来。

方丈笑道:“老衲知道你那青菜粥,稀得照得见人影,上一次茅房,肚子便空了。快把饼子吃了,再推却便有违师之嫌了。”

朱说双手接过饼子:“多谢师父!学生收起来,留着晚上吃。”

方丈点点头,心里叹道:这孩子在如此清苦的状况下,尚能自律,而且学而不倦,将来必成大器。

回头看他翻的那本《周易》,沉吟道:“经史子集里的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这些皆为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的有《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朱说轻声道:“仅仅是经部便有如此丰富的经典学说,学生所读的书真如沧海一粟。”

方丈喝口茶:“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等等。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战国策》等。”

朱说听得入神,却听方丈说:“老衲能给你讲授的也仅仅是经部的儒学。”朱说急道:“师父是嫌弃学生蠢笨而不愿教学生了么?”

方丈双掌合十:“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你是寄宿在本寺读书的学子中,最刻苦用功,学业精进最快的。老衲以为,读书,要活学活用,不能读死书,死读书。你应该结交有识之士,互相交流读书经验与体会,要走遍名山大川,寻古探幽,访民问俗,以开阔视野,增长阅历。”

见朱说不语,方丈又笑道:“老衲肚子里的东西,已经倾囊相赠,再也不能教给你更高深的学问了。”

朱说跪下叩首:“师父,学生不想离开师父。”

方丈忙拉他起来,从书橱里抽出几本书:“这些书送与你,希望你积学于书,得道于心,做一个经世济民治国的有用之士。”

朱说双手接过书,心里万分感激,只不知如何开口。方丈走到书橱背后,再出来时,手中多了一柄长剑:“这是老衲出家前用过的剑,虽不是名贵之物,却也年代久远,曾随老衲游历过很多地方,今天一并赠送与你。国家的栋梁之材,要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方能担负起天下重任。”

朱说垂首道:“师父,学生虽有远大的志向,只如今学无所成,恐怕于国家无望。”

方丈闭目合掌:“阿弥陀佛!你所学的儒家经典已经为你今后要走的路,为你做人的准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后面的路还很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朱说再次跪倒在地,叩首道:“多谢师父教导之恩!”

方丈睁开眼睛含笑点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朱说辞别方丈,到菜园里找到残月:“残月师兄,我要走了。这两年多来,多承师兄关照!”

残月低眉合掌:“阿弥陀佛!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公子无须挂怀。”

谢夫人一手端了装针线碎布头的小篾箩,一手拖了小矮椅,来至后院的梧桐树荫下坐了,做起针线活来。

正是暮春时节,午后的阳光明亮而温暖,清风微拂,梧桐树洒下一地斑驳摇曳的影子,偶尔一两只鸟儿从院子上空飞过,鸣声清脆悦耳。

侍女香草走近来,轻声道:“夫人,这纳鞋底的活儿,还是奴婢来做罢。”

谢夫人温和笑道:“你眼神好,做鞋面。我纳鞋底,这样,一双鞋不经意的就完工了。”

“夫人有头痛的毛病,若总是这样垂着头,过会子,脖子酸了,头也会痛的。”

“闲着也闲着,针线活儿又不是体力活,不碍事。”谢夫人说着话,抬头向西边院墙下的菜地看去,三块地上的菜长势极好,靠墙边满满地栽了一块地的黄瓜。中间一块,一半是辣椒一半是豆角,外面则栽了整整一块地的茄子。还有院墙边随意播种的几棵丝瓜,青藤顺着墙脚向上爬,碧绿的叶片遮掩了土坯砌的墙头,几只花骨朵儿在风中摇晃。

谢夫人正欲嘱咐香草记得明儿提醒她给黄瓜、豆角上架,回头却见香草进屋去了。

一会儿,香草又转来,把一只有些脱漆的圆木桶放在石桌上,笑道:“夫人,隔壁李婶送来一些花生和炒果。”

谢夫人抬眼看去,小木桶分上下两层,香草正把第一层取下,里面装满炒得焦黄的面粉做的果子,底层是花生,也是炒熟了的。

“李婶呢?快叫她进来坐呀!”谢夫人回头望向门口。

香草回道:“方才奴婢见几只鸡往后院来,就赶到前院了去,恰巧遇上李婶过来。奴婢说夫人在后院做针线活,请她进来坐坐。可李婶说她家里有事儿,待闲了再来坐。”

谢夫人叹道:“李婶总是这样忙忙碌碌的,也总是惦记着我们,隔三岔五地送些吃的喝的来。”

香草笑道:“夫人,李婶说,街坊邻居都夸老爷是个好官清官。有谁见过县太爷家这样节俭的?县令夫人亲手缝衣做鞋子,还自家开地种菜。”

“老爷生性耿直,对上不会巴结逢迎,对下不会欺压百姓、鱼肉乡邻,永远也只能做这么个小官,吃不饱,也饿不死。”

香草道:“夫人,奴婢虽然不懂事理,却也知道,像老爷这样的清官,最得老百姓的爱戴。那些攀高结贵、欺压良善的贪官,一世要遭人唾骂的。”

谢夫人低头纳鞋底,时而拿针在头发上篦两下,曼声应道:“谁说不是呢!”

香草笑道:“夫人,这面果子闻着挺香的,你尝尝吧。”

谢夫人把针别在鞋底上,抓一大把面果子递给香草:“你也吃点,整天跑进跑出的,没个消停的时候。”

香草不接,双手藏向背后:“夫人,奴婢午饭吃得饱饱的,不饿。”

谢夫人抬眼看了看日头:“午饭?这会子什么时候了?俗话说,正月长长,二月夭夭,三月四月,饿死老小。这四月的日子长着呢,比不得冬天,午饭一吃,眨眼就天黑了。”

香草伸手接过,轻声道:“奴婢真的不饿,放着饿了再吃罢。”

谢夫人道:“我这鞋底也快纳成了,这双鞋原本是给说儿做的,待你把鞋面做好了,缝上,给李婶送去,给她家大小子穿。”

香草点点头,就近在石礅上坐下,从针线篓里拿了做了一半的青布鞋面,飞针走线地缝起来。

谢夫人见了,忙道:“你不要坐在石礅上,快进屋去拿木凳子来坐,眼下虽是四月天气,石头却是又潮又凉的,女孩儿家家的受凉了可不好。”

香草儿手不停,嘴上笑道:“夫人,奴婢没有那样娇贵的。奴婢是洞庭湖边长大的孩子,从小捞鱼虾、捡田螺、摘菱角、挖莲藕,哪天不是蹚在水里泥里?自跟了夫人,才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主仆二人低头做针线,一时无话。

半晌,谢夫人停下手,又望向菜地,那紫色的茄子正开出许多小小的淡紫色花朵,有的茄子可以摘了,辣椒也挂起了一只只绿色小灯笼。她叹道:“也不知说儿怎样了,从上次离家到如今也有四五个月了,带去的粮食怕是早就吃完了罢。”

香草道:“说少爷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寺院里的日子原本就清苦,夫人该让说少爷多带些粮食去的。”

“谁说不是呢?可每次让他多带些米面,他就是不要,说他住在寺院里读书,不做体力活,不用太多的粮食。”

香草停了穿针引线的手,低声道:“家里的几位少爷,就属说少爷最懂事体,最勤快,最知道节省了。”

谢夫人深深看了她一眼:“莫不是朱谆朱诚他们两个又生事了?”

香草闭了嘴,低头缝鞋面。

谢夫人伸手拍了拍她的手臂:“香草,你说话啊!”

香草怯怯地看了谢氏一眼,轻声道:“两位少爷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儿,夫人别多心,都怪奴婢多嘴。”

谢夫人叹息一声,仍然低头纳鞋底:“你不说,我也知道。他俩本自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为县令的儿子,应该过锦衣玉食般的日子,根本就不懂得节俭。”

香草放下手中的活儿,快步去里屋端来一盏茶:“夫人,喝口茶罢!

谢夫人接过喝了两口,便将茶碗放在石桌上,抬头盯着菜园子,凝神片刻,对香草道:“若说儿回来,你千万别在他面前说起他兄弟俩的事儿。”

香草回道:“夫人放心,奴婢不说。奴婢隐约知道,他俩对少爷很是不满,嫌说少爷爱管闲事儿,喜欢充大教训他们。”

二人正说着话,老家人忠伯扛了一捆棍棍棒棒进后院来。

香草忙过去帮忠伯接下:“忠伯,柴火应送到灶间去啊!”

忠伯把这些棍棍棒棒抱至菜地横头:“这可不是烧的木柴。”

谢夫人起身笑道:“忠伯,劳你费力了!我正想着给黄瓜、豆角扎架上藤呢!”

忠伯拍拍身上的灰尘:“看夫人说的,什么费不费力?这都是老奴分内的事儿。”

谢夫人道:“忠伯,你且歇会儿,吃点面果子。”吩咐香草去屋里给忠伯倒茶来。

忠伯道声谢,坐在石礅上,眼睛看着菜地:“前年,多亏说少爷开了这几块地,不然,我这把老骨头闲都闲散架了。今儿老奴闲着无事,去后山砍些枯树枝回来,给黄瓜豆角扎架子,眼看着就要牵藤挂果了。”

谢夫人笑道:“忠伯一把年纪了,以后上山下河的事儿千万别做了,万一有个闪失,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香草端了茶来:“忠伯喝口水罢,温热的。”

忠伯接过,一气喝干,抹了把嘴:“老爷夫人没把老奴当奴才看待,老奴可不能倚老卖老,顺着杆子上天。人老了,多活动筋骨,少生病。”

正说得热闹,忽听得身后有人笑道:“我说家里怎么不见人呢,原来都在院里。”

众人回头看时,不禁惊喜,香草叫道:“说少爷回来了!”

说话的正是朱说。

忠伯忙迎上去,喜滋滋的:“少爷,半年不见,你可是长高了许多,比老奴高出一头了。”

朱说拉住忠伯的手:“忠伯,你老人家还好么?”

忠伯抹着泪道:“好、好、好着呢!少爷在外读书,可是受苦了。”

香草低声道:“忠伯,看你!少爷才到家,是喜事呢!你怎么就流泪了?”

忠伯忙用衣袖揩眼泪:“我这是老糊涂了不是。”

谢夫人道:“香草,你可是没大没小了!上了年纪的人流泪是常有的事,何必大惊小怪!”香草不语,收拾了茶碗进屋去。

朱说走近母亲,笑道:“娘,说儿回来了!”

谢夫人拉了儿子的手,轻轻拍了拍,眼里满是慈爱:“说儿,你真的长高不少呢!娘跟你说话得仰着头了。”

朱说扶母亲坐下,自己则蹲在旁边,抬头看着母亲笑道:“娘,孩儿在醴泉寺,除了读书就是吃饭睡觉,从未做过体力活,自然要长个子了。”

“说是个子长高了,实则是骨骼清瘦。想必这四五个月里,你从未吃饱过肚子。”谢夫人抹泪道。

朱说爽朗地笑了:“娘如何也落泪了?孩儿上次去醴泉寺,带足了大半年的米面。而且,方丈与残月师兄他们都很善良,经常接济孩儿,孩儿怎能吃不饱呢?”

忠伯在一边道:“夫人,我养的那群鸡正关在前院,我去捉一只老母鸡宰了,让香草给说少爷炖碗鸡汤喝,补补身子。”

谢夫人点点头。

朱说急道:“忠伯,这可使不得,我年纪轻轻的,喝什么鸡汤?晚上吃一碗香草姐姐做的面,就很好了。”

忠伯不说话,挣开他的手,径直往前面去了。

忠伯来到前院,在桂花树下撒了些陈麦子,那群正到处觅食的鸡立即飞一般地抢过来。忠伯东扑西扑的,才在院墙下抓住了那只肥硕的芦花母鸡,杀了,交给香草。

朱说见靠墙堆一捆棍棍棒棒,笑问:“娘,这些棍子是用来给黄瓜、豆角扎架子的吧?”

“谁说不是呢,这些枝丫是忠伯去后山砍来的。”

“前天,我在醴泉寺时,残月师兄也给豆角扎架子。师兄的菜种得可好了。”顺手挑了粗细均匀的木棍放到一边,回头见忠伯一手拿了铁锤,一手拿了短木钎过来。“忠伯,你拿铁锤短钎做什么?莫不是要仿古人燧石取火么?”

忠伯嘿嘿笑道:“少爷,燧石取火的典故,倒是听老爷给谆少爷讲过,我今儿不取火,只帮黄瓜豆角牵藤挂果。”说罢,便在每棵黄瓜豆角旁边用铁锤将木钎子打一个小洞。

朱说见了,恍然道:“原来如此!将棍子半截埋入洞中,也不至于被风吹倒,也不至于被藤绊倒。正如读书一样,根基要深、要稳。”

谢夫人在一边道:“忠伯是种庄稼的好手,你可得学着点。”

朱说朗声道:“娘,这些孩儿自然是要学的,但是孩儿的志向不在此!”

谢夫人依然在树下纳鞋底,听了儿子的话,不以为然地笑笑:“你的志向可以说给娘听听么?”

“当然可以。娘,孩儿的志向是:经世、济民、治国。”

谢夫人停了飞针走线的手,望着清瘦单薄的儿子:“年轻人有高远的志向,是好事儿。就怕你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成不了大事。”

朱说回道:“娘,孩儿在醴泉寺跟师父学的儒家经典,为的就是打下求学的坚实基础。往后,孩儿定能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

朱谆朱诚两兄弟刚进后院,听了朱说的话,朱谆讥讽道:“这是谁在吹牛呢?难怪一路走来,全镇子不见一头活牛,原来都被你吹死了。”

谢夫人见他二人回来,忙放下针线活儿,听了朱谆的话,眉头微蹙,正想说几句,却听朱说笑道:“是不是吹牛,咱哥俩往后走着瞧!”

哪知朱谆不屑地一笑:“谁跟你哥俩?走着瞧就走着瞧!你以为咱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像父亲这样学问高深的人,也不过做个县令。而你,穷小子一个,能做什么大事?”

忠伯听了,停了手,紧紧地盯着谢夫人。

朱说纳闷了,你我一家人,你骂我是穷小子,难道你是富家公子哥?

谢夫人压抑着嗓门,低声喝道:“谆儿,如何说话呢?”

一直没吭声的朱诚忙扯了朱谆的衣袖,向谢夫人笑道:“娘,孩儿肚子饿了,有吃的么?香草呢?”

忠伯见朱说眼睛盯着朱谆,手摸着后脑勺,忙道:“说少爷,趁天还早,咱把架子都扎起来吧,早一天是一天,这季节雨肥露润的,青藤长得可快了。”

朱说笑道:“忠伯放心,今儿天黑前一定能做妥当了。”

谁知朱谆又道:“忠伯,也不知你整日里忙些什么,种这些劳什子是能发财,还是能怎么样?不如养几头肥猪,杀了还有几餐肉吃。”

朱说听了,正要说话,却见忠伯连连眨眼,便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朱诚见他越说越离谱,拉了他就往屋里去:“大哥,咱去厨房看看,香草今晚做什么好吃的了。”

“能有什么好吃的?左右不过是棒子面加饼子而已,我都吃腻了。”

兄弟二人刚到厨房门口,便有一股浓香绕鼻而来,朱谆高声嚷道:“好香啊!香草,做什么好吃的了?”

香草见他二人进来,忙从灶下起身,低眉垂首道:“今儿忠伯把自己养的鸡宰了,给说少爷炖汤。”

朱谆冷笑:“我说呢,今天怎么就煨鸡汤了?原来是给他做的。”

朱诚走近香草,盯着她阴阴地笑:“香草,你方才说什么呢?忠伯把自己养的鸡宰了?难道鸡不是我们朱家的?忠伯不是我们朱家的奴才么?”

香草低头不语,两只手卷着褂子边。

朱谆揭开锅盖:“二弟,别听这死丫头乱嚼舌头。鸡汤熟了,咱们先喝了。”便去碗柜拿了两只碗来。

香草低声道:“谆少爷,鸡肉尚未煮烂呢!”

朱谆拿汤勺舀了一块鸡肉,递给朱诚:“你尝尝,咬得动么?”

朱诚也不用筷子,用手抓了往嘴里送,嚼了几下,皱眉道:“哥,真的没煮烂。”

朱谆丢下汤勺:“咱待会儿再来。”走至门口,突然返身回到香草身边,点着手指,一字一句地:“香草,你给本少爷听好喽,若鸡汤都给那小子喝了,你得小心点儿,说不定哪天就把你给卖了。”

同类推荐
  • 南斗文星高

    南斗文星高

    罗孚先生长期在香港文化界服务,与香港大多数知名作家过从甚密并对许多著名作家在香港的行止了解甚多。本书即是作者用独特流丽的文笔对当代著名作家在香港的活动情况和他熟悉的香港本土作家们作了精彩描述,他们当中有鲁迅、巴金、萧红、叶灵凤、聂绀弩;还有有香港文坛的拓荒者、早年的健笔,如曹聚仁、三苏、侣伦、刘以鬯,也有仍为当今读者熟知的作家金庸、梁羽生、董桥,还有女作家小思、西西、亦舒、林燕妮、钟晓阳等。作者饱满而风格化的笔触,着重展示了与香港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家们创作和人生的精彩之处,并将他们的人格文品融合在一起,巧妙地插入他们的趣闻轶事,令人读来如见其人。
  • 我作为社会弃儿的一生:拉里·弗林特自传

    我作为社会弃儿的一生:拉里·弗林特自传

    本书是他对自己沸沸扬扬的一生的真实回顾坦率地记录了他的奋斗历程、官司内幕以及被土流社会所不齿的无奈。根据本书拍成的电影《人民反对拉里·弗林特》(又译《人民正确》在美国轰动一时再次成为大众争论的热点。
  •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最十项全能的皇帝:“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此生喜读纳兰文:我是人间惆怅客

    此生喜读纳兰文:我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全集》以康熙三十年刊刻的纳兰性德的文集《通志堂集》为基准,另有补遗。本书《此生只读纳兰文:我是人间惆怅客》收录了纳兰性德具有代表性的经解、文、序、记、书简等,并由专家对其做了精心注释,版式精美,是纳兰迷值得珍藏的精品。
热门推荐
  • 夜半笛声(蔡骏作品)

    夜半笛声(蔡骏作品)

    在书店打工的池翠爱上了一个神秘的男子肖泉,一夜之情使池翠有了孩子,肖泉却失踪了,她找到了肖泉的家,却发现早在一年以前肖泉就已经死了。池翠处于深深的恐惧中:与她有肌肤之亲的那个男人是一个早已死去了的幽灵! 她腹中的孩子是幽灵之子!七年以后,单身母亲池翠带着儿子搬进了一栋破旧的住宅楼,第一天就在楼顶发现了一具尸体。同时,附近接二连三地出现孩子半夜失踪事件,每当有孩子神秘失踪,就会有人听到一阵毛骨悚然的笛声,传说中的鬼孩子也开始在黑夜里出没…… 这个城市的人们想起了五十多年前关于“夜半笛声”的可怕传说……乐团笛手苏醒曾经有过一支神秘的笛子,据说一旦吹响这支笛子就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降临灾难。 这支珍藏的笛子却不翼而飞了……笛声又响起来了,恐怖弥漫在这个城市的上空。
  • 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从幼年到成年一生总是有很多的难题困扰着我们,甚至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苦不堪言。当我们遇到人生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去求助于别人吗?有的时候别人确实能给我们很大帮助,帮我们解决一些棘手难题。但是,更多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事情我们实在无法向别人开口,只能让自己默默承受。那么你就让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自己吗?你就不想得到更好的解决吗?也许你会问到底该怎么办呢?答案是:问人不如问己,求人不如求己。本书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所遇到的各类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目的就是帮助这些人走出困惑,走出人生的误区,远离烦恼,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 流动的飨宴

    流动的飨宴

    《流动的飨宴/海明威全集》是海明威生前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后一部作品。在书中,海明威回忆了1921-1926年他和一任妻子在巴黎的一段艰辛而又愉悦的生活:初涉作家生涯、窝咖啡馆写作、与文友闲扯、赌马、忍饥受饿、逛塞纳河畔旧书摊、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与菲茨杰拉德邂逅并和乔伊斯、庞德等人擦身而过……
  • 剑王传说

    剑王传说

    天心中州起天风,四海英豪逐白鹿。乱世中,一位少年人王手持神剑,踏万古天路,诛诸天邪魔,铸一段剑王传说!
  • 绝世仙君

    绝世仙君

    飞仙大陆,升仙传说,吸引着每个有志成仙的少年。天生九脉俱无的方睿,因为一个可笑的理由,懵里懵懂的踏上了修炼之路。“我?我不是天才,也不是废柴,我很普通。”方睿道:“但是大家都知道,我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仙君。”
  • 不打不骂教出好孩子

    不打不骂教出好孩子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当代著名教育家、学者王东华曾提出了这样的教育观点,如今它已被许多有识之士及家长们普遍认同。一个孩子在成长之初,如同一张白纸,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对于孩子而言,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大学,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是启蒙之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性格形成,习惯养成,心态、能力、品德的培育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可以说,父母的作用无人可替,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 故事会(2016年12月下)

    故事会(2016年12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办刊时间长,知名度极大。该刊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讲述老百姓最喜爱的精彩故事。
  • 达斯·贝恩:邪恶王朝

    达斯·贝恩:邪恶王朝

    《达斯·贝恩》三部曲是星球大战“传说宇宙”中的重要作品贝恩是“星球大战”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西斯,他所确立的“二人法则”规定了其后上千年来的西斯组织形式。本册《邪恶王朝》故事梗概:达斯·贝恩确立“二人法则”之后20年,他的门徒赞娜与贝恩决一死战。达斯·贝恩打定主意,要得到一个被遗忘的黑暗尊主的秘密,从而确保西斯——和他自己——永远不死。
  • 国民女神带你飞

    国民女神带你飞

    一朝穿越,竟穿成了贵族千金,要颜值有颜值,要背景有背景,还附加一位“美人”哥哥护着,(恐怕做梦都要笑醒)而自己明明可以用背景,却偏偏不走寻常路,不靠家里,靠自己的实力,得到每个人的认可。“小女子不才,一不小心,把影后抱回了家!”一切都很顺利,偶尔还会虐虐渣男渣女,生活别提多么美好了,可万万没想到,这中途冒出的这货是闹哪样?某男邪气一笑:“看来,老婆还有力气闲聊啊~”萧然:“!!!”
  • 只想写作的我有什么错

    只想写作的我有什么错

    “尼桑,你只属于我一个人。”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抱着我,生气地说道。“白研明,”楚楚动人的同桌抱着我的作品,“我帮你改稿子吧。”“如果你听我的,”学生会大姐头指着我的稿子,“我就让你这东西上校刊。”“不,”我抱着我的稿子“我现在只想写写我的稿子,请务必不要打扰我。”一部简简单单的恋爱喜剧,共同的世界,献给热爱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