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96100000003

第3章 断齑划粥 僧房掘金又埋金

醴泉寺掩映在一片茂密的苍松翠竹之中,清澈的山溪,绕寺而过。此时正是棠梨欲谢,草长莺飞的季节。寺院后门依山坡而开辟的菜园里,豆角、蔬菜,绿意盎然。

这日清晨,朱说正煮小米粥,寺里的和尚残月推门进来,笑问:“朱公子在屋里?往日经过你窗下,总听你读些之乎者也、先生子曰的,今日怎么悄无声息呢?莫不是病了?”

朱说把中手的书放在灶台一角,往灶膛里塞把柴,笑道:“多谢残月师兄牵挂!小生无病,正煮粥呢!”

残月揭开锅盖,两道浓眉皱到一处:“又煮小米粥?清汤寡水的。”

朱说起身拉残月坐至桌边,笑道:“才下锅呢,待会儿熟了就浓稠了。”

“你是官宦之家的公子,读书用功,寺里从方丈到僧人,都非常钦佩。只是你的日子过得如此清苦,难道是你家里不给你接济么?”残月摸着自己光秃秃的脑袋,不解地问。

朱说坐回灶下烧火,笑道:“家父虽是朝廷命官,却官小位卑,一年也不过那点儿俸禄,而且家大口阔的,我能省则省。再说,隔三岔五地回家拿吃的,来来去去,也浪费了读书的时光。”

残月叹道:“你的日子,过得比我这出家人都清苦。”摇头出门而去。

一会儿,残月又回来,提了一只装满青菜的竹篮,他把菜倒在桌上:“朱公子,你炒点青菜就粥,或把菜洗净了,切细放到粥里,加点盐一起煮,也强过那清汤寡水的。不吃油盐,哪有精神读书?”又从怀里摸出两个玉米面饼子放在锅边,“这是师父让我捎给你的。”

朱说忙道:“残月师兄,蔬菜小生留下。饼子,小生不能要。”

不待他说完,残月早已出去。

朱说呆立半天,小心地把饼子放在碗里,看看锅里照得见人影的小米粥,便洗了几片菜叶子,摘了一小把韭菜,用刀切细了放进锅里,撒了几粒盐晶,又往灶膛里添了把柴。

再揭开锅盖时,一股浓浓的菜香味升腾而起,原先清水般的粥也浓稠了,金色的小米与碧绿的菜叶子,在锅里欢快地冒着一个个小气泡。

朱说趁热吃了一碗,又清香又暖胃,他抚着肚子惬意地想,世上还有哪种食物能比得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米青菜粥呢!

他收拾了碗筷,把剩下的半锅粥盛进一只陶盆,把锅洗干净了,再把陶盆放在锅里,盖上锅盖,这便是晚餐了。

山里的黄昏来得早,太阳方才还斜斜地照在窗棂上,一会儿工夫便滑向山背,在山坳处留下几朵飘逸的红云。

朱说揉揉发胀的眼睛,看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山林,放下书卷,开门出来。他住的屋子,是醴泉寺后院靠近山坡的僧舍,紧隔壁一间屋子存放柴草、农具等杂物,朱说的房门正对着菜园。

山风起处,树叶飘舞,归巢的鸟儿叽叽喳喳。菜园里,残月带几个小和尚正忙着,有的浇水,有的给豆角扎架子。

朱说返身进屋拿了水桶,到溪边汲了水,往菜地而来。

残月笑道:“朱公子,读书挺累的,你歇歇吧。这点活儿,我们师兄弟几个一会儿就做完了。”

朱说边浇水边回道:“小生自到寺院读书以来,多承残月师兄关照,时常吃园子里的新鲜蔬菜,已于心中有愧。偶尔做点事,活动一下筋骨,也算是休息了。”

残月走近朱说:“昨儿听师父说,三年来,所有寄宿读书的学子中,唯有你的提问,越来越让师父回答得吃力了。朱说,你应该去别的地方请教学问更高的人了。”

朱说惊问:“残月师兄,莫非方丈不要小生在贵寺寄宿读书了?”

残月忙摇头摆手:“师父的意思是,他不能再教给你更高深的学问了。”

夜幕低垂,山林间飘忽着一层薄薄的青色雾气,残月丢下呆立着的朱说,招呼众人道:“大伙儿收工罢,天黑了,仔细点儿,不要把菜苗给踩了。”

众人应着,陆续出了菜园,把手中的工具送至柴房。

朱说提着空桶,绕过山溪,去菜园西头的水井提水饮用。

月亮升上东边天际,月色清凉如水,山风阵阵,竹影摇曳,偶尔惊起一两只鸟儿,扑棱着翅膀飞向山林的更深处。

朱说点亮油灯,吃了一碗青菜小米粥。上午煮的小米粥早已凉透,吃进肚子里,半天不舒服,他揉着肚子,打着嗝,把油灯挪至窗下的书桌。昏黄的灯光下,一眼瞥见两只脚沾满了泥。

脚上穿的是母亲纳的千层底的布鞋,刚才浇菜时沾了泥,他走至书桌的横头,使劲跺了跺脚,房间顿时回响起一阵空洞的声音。

朱说惊奇极了,怎么会是这种声音?他又使劲儿跺跺脚,耳边依然回荡着空洞的声音。他忙走至屋中间的几处地方试了又试,都是砰砰结实的声音。

他断定窗下的地面有古怪,去屋角拿了鹤嘴锄,刨了一层厚厚的土,便碰到坚硬的石板。他的心咚咚地跳起来:这下面是地窖?还是坟墓?他放下鹤嘴锄,拿着油灯仔细看了看那块石板,不像是墓地。又用锄头剔除周边的土块,使劲撬起石板,石板下是一个地窖。一只深褐色陶瓮赫然显露在眼前,这只陶瓮足有他用来装水的水缸那么大。

朱说小心地揭开瓮口的盖子,一瓮银裸子,在灯光下闪着耀眼的光。

朱说第一次见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他不知道这瓮里的银子到底有多少,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埋。心里想着,手却麻利地盖上盖子,又费力地盖上石板,拿鹤嘴锄将土刨回原处,用脚使劲儿踩结实了。想了想,把原本靠近床头的书桌拖至地窖上面,这才松了口气。

这日早课后,朱说像往常一样,捧了本书来到方丈的净室。

室内窗明几净,香炉里,青烟袅袅,方丈正闭目盘腿坐在蒲团上。

朱说心想,方丈定是做早课累了。便轻轻走至书橱前,随手翻一本《周易》,却听方丈浑厚的声音道:“朱说,你来了?在看什么书呢?”

朱说忙转身给方丈施礼,垂手答道:“师父,学生刚才看的是《周易》。”

方丈起身来至窗下的书案边,从一只钵盂里拿出两个玉米面饼子递给他:“这是早上厨房做的饼子,还是温热的,你快吃了。”

朱说忙摆手:“师父,学生早晨煮的青菜粥,吃得肚儿滚圆。不信,师父请看。”说着便把肚子腆起来。

方丈笑道:“老衲知道你那青菜粥,稀得照得见人影,上一次茅房,肚子便空了。快把饼子吃了,再推却便有违师之嫌了。”

朱说双手接过饼子:“多谢师父!学生收起来,留着晚上吃。”

方丈点点头,心里叹道:这孩子在如此清苦的状况下,尚能自律,而且学而不倦,将来必成大器。

回头看他翻的那本《周易》,沉吟道:“经史子集里的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这些皆为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的有《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朱说轻声道:“仅仅是经部便有如此丰富的经典学说,学生所读的书真如沧海一粟。”

方丈喝口茶:“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等等。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战国策》等。”

朱说听得入神,却听方丈说:“老衲能给你讲授的也仅仅是经部的儒学。”朱说急道:“师父是嫌弃学生蠢笨而不愿教学生了么?”

方丈双掌合十:“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你是寄宿在本寺读书的学子中,最刻苦用功,学业精进最快的。老衲以为,读书,要活学活用,不能读死书,死读书。你应该结交有识之士,互相交流读书经验与体会,要走遍名山大川,寻古探幽,访民问俗,以开阔视野,增长阅历。”

见朱说不语,方丈又笑道:“老衲肚子里的东西,已经倾囊相赠,再也不能教给你更高深的学问了。”

朱说跪下叩首:“师父,学生不想离开师父。”

方丈忙拉他起来,从书橱里抽出几本书:“这些书送与你,希望你积学于书,得道于心,做一个经世济民治国的有用之士。”

朱说双手接过书,心里万分感激,只不知如何开口。方丈走到书橱背后,再出来时,手中多了一柄长剑:“这是老衲出家前用过的剑,虽不是名贵之物,却也年代久远,曾随老衲游历过很多地方,今天一并赠送与你。国家的栋梁之材,要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方能担负起天下重任。”

朱说垂首道:“师父,学生虽有远大的志向,只如今学无所成,恐怕于国家无望。”

方丈闭目合掌:“阿弥陀佛!你所学的儒家经典已经为你今后要走的路,为你做人的准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后面的路还很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朱说再次跪倒在地,叩首道:“多谢师父教导之恩!”

方丈睁开眼睛含笑点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朱说辞别方丈,到菜园里找到残月:“残月师兄,我要走了。这两年多来,多承师兄关照!”

残月低眉合掌:“阿弥陀佛!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公子无须挂怀。”

谢夫人一手端了装针线碎布头的小篾箩,一手拖了小矮椅,来至后院的梧桐树荫下坐了,做起针线活来。

正是暮春时节,午后的阳光明亮而温暖,清风微拂,梧桐树洒下一地斑驳摇曳的影子,偶尔一两只鸟儿从院子上空飞过,鸣声清脆悦耳。

侍女香草走近来,轻声道:“夫人,这纳鞋底的活儿,还是奴婢来做罢。”

谢夫人温和笑道:“你眼神好,做鞋面。我纳鞋底,这样,一双鞋不经意的就完工了。”

“夫人有头痛的毛病,若总是这样垂着头,过会子,脖子酸了,头也会痛的。”

“闲着也闲着,针线活儿又不是体力活,不碍事。”谢夫人说着话,抬头向西边院墙下的菜地看去,三块地上的菜长势极好,靠墙边满满地栽了一块地的黄瓜。中间一块,一半是辣椒一半是豆角,外面则栽了整整一块地的茄子。还有院墙边随意播种的几棵丝瓜,青藤顺着墙脚向上爬,碧绿的叶片遮掩了土坯砌的墙头,几只花骨朵儿在风中摇晃。

谢夫人正欲嘱咐香草记得明儿提醒她给黄瓜、豆角上架,回头却见香草进屋去了。

一会儿,香草又转来,把一只有些脱漆的圆木桶放在石桌上,笑道:“夫人,隔壁李婶送来一些花生和炒果。”

谢夫人抬眼看去,小木桶分上下两层,香草正把第一层取下,里面装满炒得焦黄的面粉做的果子,底层是花生,也是炒熟了的。

“李婶呢?快叫她进来坐呀!”谢夫人回头望向门口。

香草回道:“方才奴婢见几只鸡往后院来,就赶到前院了去,恰巧遇上李婶过来。奴婢说夫人在后院做针线活,请她进来坐坐。可李婶说她家里有事儿,待闲了再来坐。”

谢夫人叹道:“李婶总是这样忙忙碌碌的,也总是惦记着我们,隔三岔五地送些吃的喝的来。”

香草笑道:“夫人,李婶说,街坊邻居都夸老爷是个好官清官。有谁见过县太爷家这样节俭的?县令夫人亲手缝衣做鞋子,还自家开地种菜。”

“老爷生性耿直,对上不会巴结逢迎,对下不会欺压百姓、鱼肉乡邻,永远也只能做这么个小官,吃不饱,也饿不死。”

香草道:“夫人,奴婢虽然不懂事理,却也知道,像老爷这样的清官,最得老百姓的爱戴。那些攀高结贵、欺压良善的贪官,一世要遭人唾骂的。”

谢夫人低头纳鞋底,时而拿针在头发上篦两下,曼声应道:“谁说不是呢!”

香草笑道:“夫人,这面果子闻着挺香的,你尝尝吧。”

谢夫人把针别在鞋底上,抓一大把面果子递给香草:“你也吃点,整天跑进跑出的,没个消停的时候。”

香草不接,双手藏向背后:“夫人,奴婢午饭吃得饱饱的,不饿。”

谢夫人抬眼看了看日头:“午饭?这会子什么时候了?俗话说,正月长长,二月夭夭,三月四月,饿死老小。这四月的日子长着呢,比不得冬天,午饭一吃,眨眼就天黑了。”

香草伸手接过,轻声道:“奴婢真的不饿,放着饿了再吃罢。”

谢夫人道:“我这鞋底也快纳成了,这双鞋原本是给说儿做的,待你把鞋面做好了,缝上,给李婶送去,给她家大小子穿。”

香草点点头,就近在石礅上坐下,从针线篓里拿了做了一半的青布鞋面,飞针走线地缝起来。

谢夫人见了,忙道:“你不要坐在石礅上,快进屋去拿木凳子来坐,眼下虽是四月天气,石头却是又潮又凉的,女孩儿家家的受凉了可不好。”

香草儿手不停,嘴上笑道:“夫人,奴婢没有那样娇贵的。奴婢是洞庭湖边长大的孩子,从小捞鱼虾、捡田螺、摘菱角、挖莲藕,哪天不是蹚在水里泥里?自跟了夫人,才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主仆二人低头做针线,一时无话。

半晌,谢夫人停下手,又望向菜地,那紫色的茄子正开出许多小小的淡紫色花朵,有的茄子可以摘了,辣椒也挂起了一只只绿色小灯笼。她叹道:“也不知说儿怎样了,从上次离家到如今也有四五个月了,带去的粮食怕是早就吃完了罢。”

香草道:“说少爷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寺院里的日子原本就清苦,夫人该让说少爷多带些粮食去的。”

“谁说不是呢?可每次让他多带些米面,他就是不要,说他住在寺院里读书,不做体力活,不用太多的粮食。”

香草停了穿针引线的手,低声道:“家里的几位少爷,就属说少爷最懂事体,最勤快,最知道节省了。”

谢夫人深深看了她一眼:“莫不是朱谆朱诚他们两个又生事了?”

香草闭了嘴,低头缝鞋面。

谢夫人伸手拍了拍她的手臂:“香草,你说话啊!”

香草怯怯地看了谢氏一眼,轻声道:“两位少爷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儿,夫人别多心,都怪奴婢多嘴。”

谢夫人叹息一声,仍然低头纳鞋底:“你不说,我也知道。他俩本自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为县令的儿子,应该过锦衣玉食般的日子,根本就不懂得节俭。”

香草放下手中的活儿,快步去里屋端来一盏茶:“夫人,喝口茶罢!

谢夫人接过喝了两口,便将茶碗放在石桌上,抬头盯着菜园子,凝神片刻,对香草道:“若说儿回来,你千万别在他面前说起他兄弟俩的事儿。”

香草回道:“夫人放心,奴婢不说。奴婢隐约知道,他俩对少爷很是不满,嫌说少爷爱管闲事儿,喜欢充大教训他们。”

二人正说着话,老家人忠伯扛了一捆棍棍棒棒进后院来。

香草忙过去帮忠伯接下:“忠伯,柴火应送到灶间去啊!”

忠伯把这些棍棍棒棒抱至菜地横头:“这可不是烧的木柴。”

谢夫人起身笑道:“忠伯,劳你费力了!我正想着给黄瓜、豆角扎架上藤呢!”

忠伯拍拍身上的灰尘:“看夫人说的,什么费不费力?这都是老奴分内的事儿。”

谢夫人道:“忠伯,你且歇会儿,吃点面果子。”吩咐香草去屋里给忠伯倒茶来。

忠伯道声谢,坐在石礅上,眼睛看着菜地:“前年,多亏说少爷开了这几块地,不然,我这把老骨头闲都闲散架了。今儿老奴闲着无事,去后山砍些枯树枝回来,给黄瓜豆角扎架子,眼看着就要牵藤挂果了。”

谢夫人笑道:“忠伯一把年纪了,以后上山下河的事儿千万别做了,万一有个闪失,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香草端了茶来:“忠伯喝口水罢,温热的。”

忠伯接过,一气喝干,抹了把嘴:“老爷夫人没把老奴当奴才看待,老奴可不能倚老卖老,顺着杆子上天。人老了,多活动筋骨,少生病。”

正说得热闹,忽听得身后有人笑道:“我说家里怎么不见人呢,原来都在院里。”

众人回头看时,不禁惊喜,香草叫道:“说少爷回来了!”

说话的正是朱说。

忠伯忙迎上去,喜滋滋的:“少爷,半年不见,你可是长高了许多,比老奴高出一头了。”

朱说拉住忠伯的手:“忠伯,你老人家还好么?”

忠伯抹着泪道:“好、好、好着呢!少爷在外读书,可是受苦了。”

香草低声道:“忠伯,看你!少爷才到家,是喜事呢!你怎么就流泪了?”

忠伯忙用衣袖揩眼泪:“我这是老糊涂了不是。”

谢夫人道:“香草,你可是没大没小了!上了年纪的人流泪是常有的事,何必大惊小怪!”香草不语,收拾了茶碗进屋去。

朱说走近母亲,笑道:“娘,说儿回来了!”

谢夫人拉了儿子的手,轻轻拍了拍,眼里满是慈爱:“说儿,你真的长高不少呢!娘跟你说话得仰着头了。”

朱说扶母亲坐下,自己则蹲在旁边,抬头看着母亲笑道:“娘,孩儿在醴泉寺,除了读书就是吃饭睡觉,从未做过体力活,自然要长个子了。”

“说是个子长高了,实则是骨骼清瘦。想必这四五个月里,你从未吃饱过肚子。”谢夫人抹泪道。

朱说爽朗地笑了:“娘如何也落泪了?孩儿上次去醴泉寺,带足了大半年的米面。而且,方丈与残月师兄他们都很善良,经常接济孩儿,孩儿怎能吃不饱呢?”

忠伯在一边道:“夫人,我养的那群鸡正关在前院,我去捉一只老母鸡宰了,让香草给说少爷炖碗鸡汤喝,补补身子。”

谢夫人点点头。

朱说急道:“忠伯,这可使不得,我年纪轻轻的,喝什么鸡汤?晚上吃一碗香草姐姐做的面,就很好了。”

忠伯不说话,挣开他的手,径直往前面去了。

忠伯来到前院,在桂花树下撒了些陈麦子,那群正到处觅食的鸡立即飞一般地抢过来。忠伯东扑西扑的,才在院墙下抓住了那只肥硕的芦花母鸡,杀了,交给香草。

朱说见靠墙堆一捆棍棍棒棒,笑问:“娘,这些棍子是用来给黄瓜、豆角扎架子的吧?”

“谁说不是呢,这些枝丫是忠伯去后山砍来的。”

“前天,我在醴泉寺时,残月师兄也给豆角扎架子。师兄的菜种得可好了。”顺手挑了粗细均匀的木棍放到一边,回头见忠伯一手拿了铁锤,一手拿了短木钎过来。“忠伯,你拿铁锤短钎做什么?莫不是要仿古人燧石取火么?”

忠伯嘿嘿笑道:“少爷,燧石取火的典故,倒是听老爷给谆少爷讲过,我今儿不取火,只帮黄瓜豆角牵藤挂果。”说罢,便在每棵黄瓜豆角旁边用铁锤将木钎子打一个小洞。

朱说见了,恍然道:“原来如此!将棍子半截埋入洞中,也不至于被风吹倒,也不至于被藤绊倒。正如读书一样,根基要深、要稳。”

谢夫人在一边道:“忠伯是种庄稼的好手,你可得学着点。”

朱说朗声道:“娘,这些孩儿自然是要学的,但是孩儿的志向不在此!”

谢夫人依然在树下纳鞋底,听了儿子的话,不以为然地笑笑:“你的志向可以说给娘听听么?”

“当然可以。娘,孩儿的志向是:经世、济民、治国。”

谢夫人停了飞针走线的手,望着清瘦单薄的儿子:“年轻人有高远的志向,是好事儿。就怕你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成不了大事。”

朱说回道:“娘,孩儿在醴泉寺跟师父学的儒家经典,为的就是打下求学的坚实基础。往后,孩儿定能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

朱谆朱诚两兄弟刚进后院,听了朱说的话,朱谆讥讽道:“这是谁在吹牛呢?难怪一路走来,全镇子不见一头活牛,原来都被你吹死了。”

谢夫人见他二人回来,忙放下针线活儿,听了朱谆的话,眉头微蹙,正想说几句,却听朱说笑道:“是不是吹牛,咱哥俩往后走着瞧!”

哪知朱谆不屑地一笑:“谁跟你哥俩?走着瞧就走着瞧!你以为咱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像父亲这样学问高深的人,也不过做个县令。而你,穷小子一个,能做什么大事?”

忠伯听了,停了手,紧紧地盯着谢夫人。

朱说纳闷了,你我一家人,你骂我是穷小子,难道你是富家公子哥?

谢夫人压抑着嗓门,低声喝道:“谆儿,如何说话呢?”

一直没吭声的朱诚忙扯了朱谆的衣袖,向谢夫人笑道:“娘,孩儿肚子饿了,有吃的么?香草呢?”

忠伯见朱说眼睛盯着朱谆,手摸着后脑勺,忙道:“说少爷,趁天还早,咱把架子都扎起来吧,早一天是一天,这季节雨肥露润的,青藤长得可快了。”

朱说笑道:“忠伯放心,今儿天黑前一定能做妥当了。”

谁知朱谆又道:“忠伯,也不知你整日里忙些什么,种这些劳什子是能发财,还是能怎么样?不如养几头肥猪,杀了还有几餐肉吃。”

朱说听了,正要说话,却见忠伯连连眨眼,便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朱诚见他越说越离谱,拉了他就往屋里去:“大哥,咱去厨房看看,香草今晚做什么好吃的了。”

“能有什么好吃的?左右不过是棒子面加饼子而已,我都吃腻了。”

兄弟二人刚到厨房门口,便有一股浓香绕鼻而来,朱谆高声嚷道:“好香啊!香草,做什么好吃的了?”

香草见他二人进来,忙从灶下起身,低眉垂首道:“今儿忠伯把自己养的鸡宰了,给说少爷炖汤。”

朱谆冷笑:“我说呢,今天怎么就煨鸡汤了?原来是给他做的。”

朱诚走近香草,盯着她阴阴地笑:“香草,你方才说什么呢?忠伯把自己养的鸡宰了?难道鸡不是我们朱家的?忠伯不是我们朱家的奴才么?”

香草低头不语,两只手卷着褂子边。

朱谆揭开锅盖:“二弟,别听这死丫头乱嚼舌头。鸡汤熟了,咱们先喝了。”便去碗柜拿了两只碗来。

香草低声道:“谆少爷,鸡肉尚未煮烂呢!”

朱谆拿汤勺舀了一块鸡肉,递给朱诚:“你尝尝,咬得动么?”

朱诚也不用筷子,用手抓了往嘴里送,嚼了几下,皱眉道:“哥,真的没煮烂。”

朱谆丢下汤勺:“咱待会儿再来。”走至门口,突然返身回到香草身边,点着手指,一字一句地:“香草,你给本少爷听好喽,若鸡汤都给那小子喝了,你得小心点儿,说不定哪天就把你给卖了。”

同类推荐
  • 宗族史话(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

    宗族史话(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

    宗族是个古老的社会组织,至今仍能看到它的活动踪影。宗族为什么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而绵延不绝?今天的宗族和古代的宗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色?本书注重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试图以简练的笔法和典型的事例,概括地展示宗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宗族又贵族化到民中华的组织延边,宗族的古老传统以及多变的适应性特点。书中内容涉及祖先崇拜与宗族的祭祖、宗族的形态与结构、宗族的教化和族人的生活、宗族与地方社会等诸多方面。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下)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 雷锋1940—1962

    雷锋1940—1962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像是一个“共和国长子” 式的角色。他代表了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朝着共产主义前进的“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 这个让人如雷贯耳的雷锋,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其实雷锋一直都是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林徽因传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林徽因传

    哪个女人不想温柔如水,貌美如花,把生活过得如诗如画?可是生活往往给予我们一段平凡的人生,饮尽世事的无奈与繁杂。如今,虽然我们投身生活的洪流,却不曾忘却那最初的梦。于是,当历史的画卷里隐现那一抹优雅的身影,许多人会不自觉地爱上她,爱她的才情,爱她的美丽,爱她的温柔。她成就了一个女人幸福的理想。她是民国画卷里一抹婉丽的倩影,她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林徽因。
  • 宋文骢传

    宋文骢传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歼10飞机总没计师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界一位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见证和浓缩了新中国现代战斗机研制的整个历史。他志存高远,却又严谨务实;他严厉刚毅,却又可爱可亲;在飞机型号研制中,他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人生,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本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本难得的读物。
热门推荐
  • 我的日常就是花钱

    我的日常就是花钱

    今天干什么?花钱呀!明天干什么?花钱呀!!后天干什么?还是花钱呀!!!……机缘巧合,叶远获得系统,可以通过为系统做任务获得金钱。并且系统商城里宝物多多。叶远从此告别屌丝生活,逆袭高富帅,踏上强者之路。
  • 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

    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

    现代领导或老板对员工最欣赏和最喜欢的品质有两个:一曰敬业,二曰乐群。有道是,敬业者成事,乐群者得助,敬业乐群者,无往而不胜!
  • 开局当村长

    开局当村长

    主角视角:在大荒星这个充斥战斗与杀戮的游戏星球,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村落,这个村的村长,天天挥锄耕地,与世无争,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潇洒快乐的生活,每天闲来无事杀杀怪,打打铁,钓钓鱼,吃点美食,生活其乐无穷。神坑村玩家视角:这村子是个地狱,这魔鬼村长,让他们干最累的活,吃最杂牌的粮食,得最少的经验,他们每天过着胆颤心惊,要死不死的生活。其他玩家视角:这村长好强,这村子好美,这群村子里的玩家好幸福。对对对,小伙子,就是你,老夫看你骨骼惊奇,你要不要来我村子修炼一番,我保证,待个几天,让你装备全翻新。你放心,这里怎么可能是地狱,这是天堂啊!啥?谣言?系统!把那些说村子坏话的玩家找出来,先饿两天。
  • 银河相会:七夕节

    银河相会: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本书致力于说明“孔子哲学传统”作为基础哲学,乃是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作者确立的孔子哲学的核心。作者尝试脱离中国与西方二分、中体与西用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近世以来自西方传入的意识形态纠结,不落入历史限制中来考虑人类走向现代化之前景,而转而依据扎根于人的理性之本性的哲学,以确立道德的预告的人类史,并以之揭示一种向公义及永久和平而趋的现代化之原型。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金融风暴、核能威胁、环境污染、资源争夺、恐怖活动……奠基于“纯然个体主义”、“放于利而行”的错误原则之上的思想,时至今日显见已百孔千疮。
  • 累害篇

    累害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UFO档案

    UFO档案

    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目的何在,他们到底是谁,这些神秘莫测的访客总是不期而至,与人类共同分享着天空。回顾历史,我们惊讶地发现――UFO一直与我们同在。早在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之时,就有过对不明飞行物的描述。UFO――成为人类延续时间最长的谜题之一,它们的出现也许并非偶然,如果说它们是媒介时代的科幻作品,那么,古代的遗迹与文献中又为何频频出现它们的身影。当我们重读人类的文明史,静静地仰望着星空的时候,我们不禁自问我们是宇宙中惟一的生命。还是接受过天外来客的礼物。
  • 妈妈讲给女儿的悄悄话

    妈妈讲给女儿的悄悄话

    一本充满母女亲情和智慧的教子经典,一些妈妈必须告诉女儿的成长经验。培养最杰出的女生,造就最优秀的女性。本书是关于女儿品行、教养、学识、美丽和处世等最深情的诉说,是妈妈送给女儿最珍贵的人生礼物。妈妈对女儿说的话即使再平淡无奇、漫不经心,也往往会让女儿备受感动、深受启发,甚至可以左右她的一生。由此可见,如果妈妈慎重地、系统地、全面地、详细地告诉女儿成为一个优秀女人的方方面面,那么必会让女儿铭记一生,受益一生。本书编者通过对各种家教书籍的精心阅读和对生活细心观察,尽量使笔锋触及到了女儿成长的方方面面,而且做了比较独到的论述,相信会让那些望女成风的母亲大获裨益。
  • 枪支架玫瑰

    枪支架玫瑰

    *时代未来,瞎编乱造,玄幻魔法*女主是小骗子一个,之后会在学校,还会在T台摇曳生姿*两人天雷勾地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