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宪
这是张君艳的第二本散文集。
这里延续着她的第一本散文集《芳甸》的乡村叙事。她对她的故乡——芳甸旁的那个小村庄有着非常深的感情,在她的生活和她的文章中,那个叫作黑喇嘛屯的地方是她一生的骄傲。小村庄十六年的生活,培养了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她勤于观察和思索的天性得到了发挥,也使她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质。因为是小村庄,相对宁静,她喜欢宁静的性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成年后的张君艳喜欢静思,这是一个写作者良好的禀赋。《土道》、《老黑》、《童年误区》、《杀虫记》、《丢失在时光里》、《看新媳妇》等都是在凸显童年的记忆,都是深情的追怀。《土道》和《老黑》是她近年来写得最出色的散文。《土道》在强化人生的履历感,那种细腻的体悟让人佩服。“而只有道路,确切地说是最初的土路载着我们的脚让我们走向田地,养活我们自己,再载着我们的脚让我们走向村庄之外,在土道的尽头是我们需要认知的陌生的世界。”《土道》的思索是深刻的。《老黑》是生活化的叙事,又是寓言式的叙事,它让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一头母猪的命运。在北方乡村的背景下,张君艳的视野逐渐扩大了,她的故乡与北方乡村实现了一种连通,这样的表达是厚重的。《乡村马车》、《棉花的温暖》、《乡下的公婆》、《婆婆的柜子》、《乡村夏夜》、《手绢时代》、《远离村庄的人家》都是这方面的作品。《乡村马车》写了特定年代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那时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马车会逐渐退出村庄的历史,只奔跑在我们的记忆里。那冬日里挂满霜花的马背,那夏日里孩子们无数次追赶上下的被磨得油亮亮的车板,那回荡在村庄上空的脆生生的响鞭,那撩拨着父老心尖的一车车金黄的收获……在每一个熟悉马车热爱马车的人的深情回望里定格为一幅幅永不褪色的写真。”这真是深情的回望,我们该感谢她这样的抒写。如果说《棉花的温暖》表达的是感恩于婆婆,那么《乡下的公婆》、《婆婆的柜子》则表现的主要是公婆现在的生活状态,那种真切感令人感动。
无论是自己的故乡,还是别人的故乡,张君艳都注重与众不同,都注重自己的深层体验。《杀虫记》和《童年误区》中的第一篇《生殖之谜》在选材上和细节的表达上都是那样的独特,读后总是让人唏嘘不已。“跳跃着走在垄台上,就像踩在琴键子上,雨敲禾叶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弹奏出的音乐。”(《土道》)“每次回家,一到晚上焐被的时候,大家就各自开始寻找自己的,母亲此时变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指挥官:绿叶图案是大哥的,牡丹花图案是大嫂的,蓝格子是二弟的……那些个冬夜里,我们就躺在这些似蓄满阳光的被窝里,看着那细密的针脚、嗅着那清新的皂香回到了幼年,重温了母亲怀抱的融融暖意。”(《棉花的温暖》)“小心翼翼地磕开薄脆的外壳,看蛋清蛋黄从里面慢慢流出,并没有我预想的小小鸡,我失望极了。”(《悔事》)“篱墙缝隙漏进的月光如一排粗大的琴键比肩列着,偶尔一阵夜风拂过,篱墙外的树影一路地擦过去,似快速地抚了那排琴键,躲在浓叶中的夏虫受了惊扰般鸣叫几声,算是树影弹出的小夜曲吧。”(《月照篱墙》)“破房子的四壁也随之明亮起来,清晰地显现出烟熏火燎的痕迹,还有一张残破的年画被风掀起颇为鲜艳的一角。土炕塌陷了,里面的炕洞黑黑的,多少年的人间烟火曾在里面涌动,多少卑微的生命曾落草在炕面上。”(《破房子》)“返乡人体会到了睡眠粘稠的感觉,那种粘稠撕扯不掉,眼睑重若千斤。周身的感知细胞统统关闭,深深地深深地沉下去,黑且甜。”(《乡村夏夜》)这样的体验是独特而细腻的。乡村经历总是我们一生都开掘不尽的,作者特别注意到这一点,但她是冷静的,她不想重复自己,她总是想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
第二辑“岁月的磨蚀”中的篇章主要表现的是张君艳离开故乡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背后是村庄》写自己到县城读高中的一段经历,感悟细腻。《女寝逸事》写的是大学生活,是青春的深沉叙事,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心动。《走过银婚》和《牵手三十年》是写婚姻的文字,对爱情的珍重感令人动容。《病中杂记》是写生命疼痛感的文字,是来自生命深处的自然流淌。诗人李琦在给君艳的短信中这样写道:“君艳,我在《北方文学》第四期上读到你的《病中杂记》,很难过。我不知道你遭了这么大罪,很心疼你。没在你最需要关爱时做些什么,也很惭愧。现在你正在好起来,我真高兴,也为你写出这种既有疼痛感又有生命体验的好文字欣慰……”需要强调的是,《凭什么温暖我的脸》是近期作品,她围绕羊绒大衣上的狐狸皮毛领展开思索,写自己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她的悲悯情怀,极为独到。《农事》和《盛宴》两篇是写在郊外种小园子的感悟,从中看出张君艳对土地的情感和农事之中的喜悦。“我的小园子是我的一个精神大餐盘,为此我期盼周末。常常是一大清早就去‘进餐’,我的农具就是我的餐具,叉子、头、锄头……挥舞得酣畅淋漓,加之清新的空气当佐料。本来一个身体孱弱,没有多少力气的人,仿佛瞬间变成海格利斯,挚爱的源头确能流淌出无穷的力量啊!”(《盛宴》)对土地的爱并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有所改变,并没有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热爱泥土的人永远保持着生命的本真。在这里,作者强化了土地的意义,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在土地中找到了生存的安慰,一个心怀故乡的人在土地中实现了对故乡意义的拓展。
第三辑“在风景中行走”,既是在自然的风景中行走,也是在历史的风景中行走,也是在现实生活的风景中行走。《人间香气》从香气的角度写,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况味。《厚道的树木》是一篇大气之作,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敬重,启人深思。《穿越乌苏里莽林》和《在古人的情绪里》写自己读书的感受,文化气息浓厚,表现到位。这一辑中的《地下生活》、《陈妍》、《收废纸的女人》、《邻家女人》都是写普通人的命运的,这种底层叙事能引发人的许多思考。
总之,这本《花事》在选材上既延续了第一本散文集《芳甸》的特点,又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张君艳对生活的真诚。张君艳的散文写得有诗意,她很注意艺术的提升,但她的散文永远不失生活的质感。让生活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张君艳永远追求的。张君艳特别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她总是用特别适合的语言去表现她的思考,那种简洁,特别令人称道。由于特别注重阅读,她的这种文化积累日益作用于她的写作,使她能够意到笔随。张君艳近几年的散文在强化思考的力量,但她对思考的表达是那样自然。其实她是一个并不怎么在乎别人评价的人,也是一个并不宣示自信的人,她是一个自然生活、自然写作的人。她认为写作首先是愉悦自己,然后才是别的,这使她的写作始终处于平静而不浮躁的状态,这使她在看清别人写作状态的时候而始终保持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十分可贵的。她不为迎合什么去写作,不为追求发表的数量去写作,她是一个为心灵而写作的人。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君艳是一个经常惦念别人而很少想到自己的人,这是她善良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她写作的情感基础。张君艳在《即将消失的村庄》一文中有这样的话:“他们从容、恬淡,仰首向天无心问云,俯首对地有意播种。他们过得实实在在,不浮躁,不轻飘,是真正的大地赤子。”这是在写那个村庄里的人,也是张君艳人生态度的写照。
在这里祝贺她的第二本散文集《花事》出版,也希望她保持好的写作状态,相信她会写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