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战时间】1928年6月22~23日
【交战双方】红4军第28、29团和第31团1个营;江西国民党军第9师第25、26、27团。
【指挥将领】毛泽东、朱德;杨池生
【战果】红军歼敌1个多团,击溃2个团。
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领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到达井冈山北麓的宁冈县古城。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位于江西永新、宁冈、遂川和湖南酃县之交,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在大革命时期建立过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并有一支由共产党员袁文才和旧式农民武装首领王佐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群众基础比较好。秋收起义失败后,在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力排众议,主动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转战井冈山地区,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抵茅坪,随即经湖南省酃县水口镇转至江西省遂川县境,于27日进至茨坪。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革命军在周围各县恢复和建立党组织,收编了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将其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团,并攻占了茶陵、遂川县城,建立了两县工农兵政府和赤卫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群众的革命热情日益高涨。
1928年1月下旬,江西国民党军朱培德部第9军第27师第80团和第79团1个营,由吉安进入泰和。第79团1个营经永新推进到宁冈新城,在当地靖卫团的配合下,企图对井冈山地区实施“进剿”。新城是宁冈的县城,也是井冈山北面的大门,自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构成严重的威胁。
2月,毛泽东率部由遂川返回井冈山,积极进行反“进剿”斗争准备,提出“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
18日清晨,毛泽东指挥工农革命军第1、第2团主力乘晨雾发起新城战斗,全歼守敌1个营,俘虏近300人,并攻占宁冈县城。这是井冈山革命军民对敌正规军的第一个歼灭战,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第一次“进剿”。随后,工农革命军占领宁冈全境、遂川北部和永新、酃县、茶陵各一部,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立。
4月24日,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及湘南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部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这就是光照千秋的井冈山会师。
当时在场的何长工回忆道:
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的会见地点是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毛泽东同志一到砻市,得知朱德、陈毅住在龙江书院,顾不上一路征尘,立即带领干部向龙江书院走去。朱德同志听说毛泽东同志来了,赶忙与陈毅、王尔琢同志等主要领导干部出门迎接。我们远远看见他们,就报告毛泽东同志说:“站在前面的那位,就是朱德同志,左边是陈毅同志,朱德同志身后的那位是王尔琢同志。”毛泽东同志点点头,微笑着向他们招手。
快走近书院时,朱德同志抢先几步迎上去,毛泽东同志也加快了脚步,早早把手伸出来。不一会儿,他们的两只有力的大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了,使劲地摇着对方的手臂,是那么热烈,又是那么深情。毛泽东同朱德同志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月下旬,江西国民党军第31军(由第9军改称)第27师第79团主力由永新推进龙源口,第81团由遂川向永新拿山移动,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二次“进剿”。
毛泽东主持召开第4军军委会议,决定采取“集中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针,击破战斗力较弱的敌军。
月底,第28团第1营营长林彪奉命驻守五斗江一带。但当1营赶到时,敌军已抢先占据了五斗江以北的制高点,形势十分危急。
时任1营2连党代表的唐天际后来回忆道:“我们被包围了。天正下着大雨,林彪迅速集合队伍。他命令我们2连上。我们冒雨冲上山去,把敌人打垮了,乘胜追到夏场。这一仗歼敌第81团大部,占领了永新。”
第4军乘胜追击,在永城附近又击溃了第79团的1个营,一举攻占永新县城,第二次反“进剿”斗争取得了胜利。
然而敌人是不甘心失败的。5月中旬,江西国民党军第31军第27师和第3军第7、第9师各1个团,再占永新城,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进剿”。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工农革命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草市坳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全歼由永新西进的第79团,击毙团长刘安华。随后乘胜追击,第二次攻占永新县城,并歼守军第27师师部和第9师第27团1个营。第27师师长杨如轩也被击伤,带着残兵败将抱头鼠窜。国民党“进剿”军各部都知道了工农革命军的厉害,惊恐之下,纷纷退缩自保,当起了“缩头乌龟”,第三次“进剿”遂被打破。
败军之将杨如轩在50年后回忆起此次惨败时,曾写下一首诗:
三十余年一梦空,永新附逆妄交锋。
那堪旗鼓未成列,已报弹花满市中。
飞将白天突兀扑,两杨无计把身容。
一团劲旅平中国,豪言铭心服总戎。
在一连取得三次反“进剿”斗争胜利后,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县茅坪召开,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以袁文才为主席的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边界各县普遍建立了赤卫队,各区、乡建有工农暴动队,井冈山根据地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6月,江西国民党军卷土重来,对井冈山发动了第四次“进剿”。“进剿”的主力是江西国民党军朱培德部的第3军第9师和第31军第27师共5个团的兵力。由于杨如轩的第27师在草市坳遭到惨败,此次“进剿”由第9师师长杨池生任总指挥。与此同时,湖南国民党军第8军第2、第3师由平江、浏阳地区调至攸县、茶陵,企图对红4军构成围攻之势。
红4军在得悉这一情况后,主动撤出永新、砻市地区,退回根据地中心区域宁冈。在茅坪,前委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亲自主持,决定此次反“进剿”作战方针是对湖南之敌采取守势、集中兵力消灭江西之敌,命令第28、第29团和第31团1营、军直属队和第31团机炮连向新城地区集结。同时组织地方武装袭扰进犯永新之敌。
6月中旬,杨池生率部由吉安向永新推进。进驻永新县城后,杨池生便将指挥部设在永新,急令将各种作战物资向永新集中。
此次进攻,敌人以第9师指挥第25、第26、第27团为第一梯队,向龙源口、新城方向进攻,妄图寻歼红4军主力。以第27师指挥第80、第81团为第二梯队,集结于永新城及其附近地区,除保障后方及补给线安全外,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增强突击力量扩大第9师的战果。
面对敌军重兵压境,毛泽东亲自召开军民动员大会,号召广大军民团结战斗,坚决粉碎敌人的“进剿”。他风趣地说: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工农红军,现在敌人从永新向我们进攻,我们一定要打个大胜仗,“吃掉两只羊”(指江西国民党军第9师师长杨池生和第27师师长杨如轩),让大家高高兴兴地过个端午节。
会后,广大军民立即行动起来,进行反“进剿”的各项战斗准备。整个井冈山地区斗志昂扬,展现出一幅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图景。
龙源口,位于江西省永新县西南40余里的七溪岭山脚下,依山傍水,是一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在村南的河上,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连接着永新通往宁冈的道路。村北地势平坦,稻田毗连,村庄密集。从龙源口向南过龙源口拱桥,便是巍峨雄伟的七溪岭。
七溪岭有两座主峰,海拔700多米,虽说不高,但坡度陡峻,峭壁耸立,层峦叠嶂,加之荆棘竹木密集繁盛,难以攀登。东面的叫新七溪岭,西面的叫老七溪岭。新、老七溪岭相距六七里路。两峰之间,有山脊相连,如一条蜿蜒长城,横切于永新和宁冈之间。新、老七溪岭上各有一条小路,都是此次敌人进攻的必经之地。由于老七溪岭路远坡陡,很少有人行走,破败的小道完全湮没在荒草乱荆之中,新七溪岭便成为永新通往宁冈的主要道路。
22日晨,第9师兵分两路进犯:一路由第9师师部率第25、第26团,在县保安队分队长李圣斋的带路下,由墩上进驻白口村,准备向老七溪岭进犯。另一路为第27团,由烟阁经秋溪进驻龙源口,准备向新七溪岭进犯。
11时左右,两路敌军分别到达指定位置,敌师指挥所设在白口村。午饭后,敌人向新、老七溪岭方向的高地上派出了警戒。
据此,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特委和红4军军委决定,由军长朱德、军委书记陈毅率红4军主力在新、老七溪岭阻击国民党军,然后相机转入反攻,求歼国民党军一部,以打破其“进剿”。具体部署如下:
红28团迎击老七溪岭方向之敌,为主攻方向,歼灭老七溪岭、白口村地区之敌后,向龙源口方向发展,会同红29团歼灭龙源口地区之敌。红29团和红31团1营,迎击新七溪岭之敌。红32团及红29团新兵留守井冈山,并向湖南方向警戒。各县地方武装分头游击,牵制和迷惑敌人。
时任永新县游击大队长的张宗逊回忆道:
朱德同志指挥红三十一团第一营和红二十九团在新七溪岭阻击敌人,令红二十八团从老七溪岭向龙源口迂回,抄新七溪岭敌人的后路。我带领永新县游击大队连夜赶往龙源口,配合主力行动。
6月23日,天还没有亮,敌人就开始向新、老七溪岭进发。战斗首先在新七溪岭打响,敌27团沿着山路向红29团发起猛攻。
红29团是由湘南暴动农民自卫军新组建的部队,枪支很少,大多是梭镖。虽然把枪支弹药集中起来顽强抵抗,但也压制不住敌人的火力。加之山路是在狭窄的山梁上,两侧为陡坡险崖,草木丛生,兵力无法展开,密集的队形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部队伤亡很大。
骄横的敌人凭着优势的武器装备,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向红军进行猛烈冲击。红29团在团长胡少海的指挥下节节抗击,边打边撤。很快,敌人就占领了红29团的前沿阵地风车口。
红31团1营为二梯队,按3、2、1连的顺序在红29团后面跟进。不料,3连思想麻痹,认为是二梯队,不会立即投入战斗,没有作任何战斗部署,甚至连警戒都没有派出。结果,红29团向后一撤,3连就和敌人迎面遭遇,只得仓促投入战斗。
战斗打响后,3连长中弹牺牲,其余几个连干部也先后负伤,连队一下失去了指挥。
危急关头,1排长向大复挺身而出,指挥全连顽强阻击。但因地形不利,队形混乱,伤亡太大,又难以发扬火力,一时无法阻挡住敌人的冲击。
疯狂的敌人欺负红军装备差、火力弱,居然以密集的队形,向山上猛冲。战斗中,向大复英勇牺牲,3连终因伤亡过大,没有支持多久,就全部撤了下来。
接近山顶处有一个茶亭,名曰望月亭,红31团1营的指挥所就设在附近。
眼看敌人冲到距望月亭只有200米左右的地方了,突然间响起了一阵清脆的枪声,冲在前面的敌人应声倒地,其余的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了,慌忙停住了脚步。
原来红31团2连利用红29团、红31团3连和敌人激战之际,迅速占领了望月亭西侧小山背一带有利地形,展开兵力,临时挖了些简单的单人掩体和交通壕,因而能够发扬火力,有效地抗击敌人的冲击。
清醒过来的敌人,便集中各种火器一齐朝2连阵地猛烈射击,打得阵地上硝烟滚滚,山石飞溅。在火力掩护下,大批敌人又狂吼着蜂拥而上。
2连越打越猛,顽强坚守阵地。连长身负重伤后,副连长接替指挥。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副连长的膝盖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但仍伏在地上用驳壳枪还击。
激战正酣时,朱德军长手提一支花机关枪(冲锋枪),带着3名警卫员,向望月亭赶来。只见他头戴八角帽,身着灰布军装,腰系皮带,腿上打着绑带,衣袖卷到臂弯,动作十分利索。
一到望月亭,朱德就跳进1营指挥所的工事,命令营长陈毅安:“一定要顶住敌人,不能让他们冲上来。”
陈营长大声回答:“请军长放心,我们一定顶住。”
这时,敌人又再次发起了冲击,2连伤亡逐渐增大。危急时刻,朱德果断命令警卫员投入战斗,协助2连守住阵地。随后,1连也增援上来,用排枪射击敌人,火力集中而猛烈。
敌人冲了半天,也没有攻下阵地,锐气大挫。时正中午,烈日当头,骄阳似火,又闷又热。敌军每人背了两条子弹带、一条米带、一条手榴弹带……爬了半天山,又热又渴,疲惫不堪,攻势逐渐减弱。
敌指挥官见几次攻击虽未能得手,但判断红军的兵力不多且弹药不足,认为拿下新七溪岭只是时间问题,倒不如先休整一下,养精蓄锐,待午后天气凉爽些后再发起进攻,便可一蹴而就。于是下令除前沿部队外,其余士兵在路边休息。
一个个疲惫至极的敌人,放下枪支,解下子弹带,躲到荫凉处横七竖八地躺下来纳凉。战场上顿时安静下来,双方在距离望月亭100米的地方形成对峙。
此时在老七溪岭,红军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原来,按照战前部署,红29团和红31团1个营在新七溪岭负责正面阻击敌人,红28团经老七溪岭迂回敌后,寻机歼敌。由于路程较远,待红28团赶到老七溪岭时,敌人的先头部队已抢先占领了老七溪岭制高点——百步墩。
红军立即组织展开攻击。但战斗进展得不顺利,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连续发起三次进攻,由于敌军地形有利,火力猛烈,红军冲击道路狭窄,兵力不易展开,均未奏效,部队伤亡不断增大。如不尽快控制老七溪岭,不仅红28团站不住脚,还可能使坚守在新七溪岭的红军部队腹背受敌。
这时,红28团听到新七溪岭方向枪声越来越急,并不断向山上移动,显然敌人正在进攻,红军正在后撤。
在这大敌当前、处境困难、友邻情况危急的情况下,1营营长有点动摇,向团长王尔琢提出:新七溪岭恐怕失守了,应该向莲花方向撤退,并要求召开营以上干部会研究行动问题。
王尔琢和党代表何长工认为,目前战斗正紧不能开会,新七溪岭还没有失守,不管困难多大,都要坚决按原定计划打下去,否则红军在井冈山就站不住脚,撤退只会遭受更大损失。
考虑到地形狭窄,无法展开较多兵力,发挥红军擅长的近战优势,王尔琢和何长工等人研究决定组织冲锋集群,以猛烈的小集群的连续冲击,突破敌人阵地,打垮敌人。
于是,王尔琢当即指定3营营长肖劲挑选作战勇敢、有战斗经验的党员、班长、老战士和连排长、党代表组成若干冲锋集群。每个冲锋集群20余人,配备以驳壳枪、花机关、梭镖为主的近战武器,隐蔽进入冲击出发位置,并重新组织掩护火力。
这时,新七溪岭枪声虽然异常激烈,但老是停留在山顶上不动,显然敌人的进攻已经被阻挡住了,红28团的指战员们倍受鼓舞。
激战仍在继续。肖劲率领冲锋集群,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利用地形地物向前跃进,很快接近了敌人。就在战士们准备冲击的时候,敌人的重机枪突然开火,严密封锁着冲击的道路。冲锋集群被压制在敌前沿前,无法前进。
战斗中,红军指挥员的模范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和强有力的政治鼓动,有力地激励着战士们顽强斗志。肖营长虽已负伤,但仍坚持指挥,不下火线。卧在最前面的有位姓彭的班长,带着几名战士向敌人的重机枪摸去。敌人发现了他们,疯狂射击,彭班长的腰上几处中弹。
身旁的战士问:“班长,你负伤啦?”
彭班长忍住剧痛说:“没关系,小声向下传,作好冲击准备,听到口令,不要管敌人火力,只管向上冲!”说完继续匍匐前进,身后的地上洒下了斑斑血痕。
终于,彭班长爬到了敌人的阵地前沿,鼓足全身力气大喊:“冲啊!”后面的战士一跃而起,几个箭步就冲到敌人面前。
短兵相接,红军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花机关、驳壳枪像铁扫帚般横扫敌人,指向哪里,哪里就倒下一片;刺刀、梭镖闪烁着寒光,杀得敌人人仰马翻。一开始,敌人还想负隅顽抗,但哪能挡住红军冲锋集群一个接着一个地英勇冲击。
敌人渐渐支持不住,争先恐后地向后逃窜,一边跑一边喊:“红军来了,赶快跑啊!”
后面的敌人摸不清情况,也喊着往后跑,争相逃命。山上道路狭窄,又塞满了敌人,本来就拥挤不堪,这么一冲,路上结成了人疙瘩。越往下,人越多,越混乱,到处是一片乱糟糟的喊声……
王尔琢当即命令1营跟踪追击,红军像疾风扫落叶一样追下山去。隐蔽在武功坛一带的红32团2个连和暴动队,也举着红旗,拿着大刀、梭镖、土枪,燃放起鞭炮,突然杀下山,追歼逃敌。
战斗中,红28团3连连长粟裕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当他冲上百步墩制高点阵地后,才发现自己的身边只有9个人,连队主力都落在了后面。
怎么办?是退回去,还是继续追下去?
狭路相逢勇者胜。
粟裕当机立断,留下6名战士控制制高点,接应后续部队,自己带上3名战士,越过山顶,猛追逃敌。
翻过山坳,粟裕发现有百余名敌人猬集在一个山沟里,就立即冲上去,举起手中的枪,大声喊道:“不许动,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
敌人一时蒙了,还没弄清粟裕他们究竟有多少人,就乖乖地缴枪投降。
经过一番血战,红28团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御阵地,并一举捣毁了敌军设在白口村的指挥所,转而向龙源口迂回。
这时,新七溪岭激战正酣。敌人虽然只有一个团,但却是杨池生的主力团,装备良好、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他们依托有利地形向红军猛烈射击。
红29团组织几次反击均无效,伤亡也比较大。朱德鼓励大家说:“就是剩下一条枪也要打下去,只有打垮敌人才有生路。”随即将机炮连调上来,并亲自向机炮连连长陈龙鹤交代任务,要求看准目标,测好距离,保证首发命中。然后又重新组织了步机枪火力,还从红29团和红31团1营挑选了40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官兵组成突击队。
一切准备刚刚就绪,突然听到老七溪岭方向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朱德等人侧耳倾听,发现枪声正由上逐渐向下发展,判断是红28团发展顺利,于是下令部队开始攻击。
各种火器一齐向敌人猛烈射击,掩护突击队前进。陈龙鹤连长亲自操作,迫击炮首发命中敌指挥所,接着第二发又命中敌人机枪。突击队乘势向前猛冲,却被敌人另外一挺机枪压制无法前进。
多处负伤的红31团1班长马奕富忍着疼痛,利用地形隐蔽接近敌人机枪,突然跃起,双手紧抱敌人的机枪不放,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
就在这刹那间,突击队员们猛然跃起,高喊着“杀呀”,向敌人扑去。红29团的战士们也挥舞着大刀、梭镖,紧跟着突击队,杀向敌阵。
起初,敌人还在拼命挣扎,妄图稳住阵脚。突然,侧后方枪声大作。原来是红28团和暴动队已向龙源口冲了过来。只见红旗招展,杀声震天。敌人见被红军抄了后路,军心完全动摇,像受惊的兔子,争相逃跑。
红29团和红31团1营追下山来,与红28团会合,将新七溪岭之敌大部围歼。战至下午5时许,战斗胜利结束。此役,红军共歼灭敌人1个多团,击溃2个团,缴枪800多支,并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国民党军仓皇逃往吉安,第四次“进剿”再次以失败告终。
三下永新城,打破江西国民党军对井冈山的三次“进剿”,是朱毛红军会师后取得的巨大胜利。谭震林回忆道:
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部队大了,我们有力量打下永新。当然,在这之前打了茶陵、遂川,也占领了宁冈县城。那时不敢走远,因为国民党来上两个团我们就打不赢,可是朱毛会师后力量就大了,所以一打永新,二打永新,尤其是七溪岭打了一仗。这样就把江西来的三个师打败了。
龙源口战斗,是井冈山时期最大的一次战斗,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红军以弱胜强,打垮了赣敌主力,震动了湘敌,声威大振,“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的红色歌谣传遍四方。随后,井冈山根据地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县各一小部分,遂川县北部,酃县东南部,割据区域的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称:是为边界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