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战时间】1946年10月20日~11月2日
【交战双方】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国民党军第25师
【指挥将领】胡奇才;李正谊
【战果】歼敌8000余人
1946年6月26日,蓄谋已久的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调集重兵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
由于东北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靠苏联,西接蒙古,东邻朝鲜,南与华北相接,并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交通便利,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工业发达。蒋介石势在必得,派其爱将参谋总长陈诚出任东北行辕主任,与共产党争取东北。
陈诚志大才疏,狂妄地叫嚷:“凭我数百万装备精良的国军,一定能在三个月打垮共军,六个月消灭共产党。”
然而,事实是无情的。陈诚很不争气,纵有数十万美式装备的大军,但在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面前屡战屡败。至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虽在东北调集了7个正规军,连同地方保安部队共约40万人,并占据了沈阳、长春、锦州、四平等重要城镇,但因战线过长,已无力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全面进攻。
于是,陈诚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企图首先集中兵力消灭或驱逐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解除后顾之忧,尔后集中全力进攻北满,最终占领全东北。
10月19日,陈诚调集8个整编师10万大军,分左、中、右三路,向南满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相互配合,将辽东军区主力压缩、围歼于安东、凤城、宽甸地区,进而侵占南满解放区,切断东北民主联军与华北联系。具体部署是:
左路以新编第1军第30师、第52军第195师、第71军第91师,沿营盘、兴京(今新宾)、柳河向辑安(今集安)、临江(今浑江)进犯,企图阻止南满军区第3、第4纵队会合,切断南满和北满的联系;右路以新编第6军第40、第22师和第60军第184师沿海城、大石桥向庄河、大孤山进犯,企图迂回安东(今丹东),切断安东与大连的联系,从侧翼配合中路之敌占领辽东军区机关所在地安东;中路第52军2个师分别从桥头、本溪直逼安东。
当时,在南满解放区的部队是东北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及南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与进攻之敌相比,不仅兵力少,而且装备差,明显处于劣势。
在敌人重点进攻的安东方向,东北民主联军只有第4纵队第11、第12师两个师的兵力(第10师在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的率领下,开往永陵、新宾地区配合第3纵队作战)。时任纵队参谋长的李福泽回忆道:
我纵队的装备,主要是在日本投降后搜集的散落在民间的步兵武器。新建的纵队直属炮兵团,重炮仅有从鸭绿江里打捞出来的八门三八式野炮,弹药也不足。整个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加之东北的10月已进入寒冬季节,部队的棉衣尚未发下来,这对部队的行军打仗,又增加了许多的不利因素。
南满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关于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寻找小股分散之敌予以各个歼灭的指示,决定主动撤离安东、凤城等城市,集中兵力坚持东部山区,并寻机在运动中歼敌一路或一部。具体部署为:
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政治委员彭嘉庆率第11、第12师,以一部兵力实施运动防御,迟滞国民党军中路的进攻,掩护军区主力集中及后方机关转移;主力隐蔽待机。
19日,国民党军中路第52军(欠第195师)分成两路,右路第2师和第25师第75团从桥头出发,沿铁路向安东方向攻击前进;左路第25师主力从本溪出发,沿公路向赛马集、宽甸方向攻击前进。
第4纵队以第12师第35团沿桥头至安东铁路线节节阻击国民党军第2师,掩护辽东军区机关和群众向临江转移;以第11师和第12师主力撤至沈丹线东侧赛马集、分水岭、牛蹄崖一带,隐蔽集结。
20日拂晓,沿安沈线正面推进的国民党军已逼近第12师防守的连山关、摩天岭、下马塘等阵地。至当日下午,国民党军第25师先后侵占小市、碱厂等集镇,向辽东重镇赛马集直扑过来。
黄昏时分,位于通远堡的第4纵队司令部里灯火通明。围绕如何应敌,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副政治委员欧阳文和参谋长李福泽等人正在研究对策,形成了两种方案。
一种方案是按照辽东军区的指示,第11、第12师扼守现有阵地,节节抗击来犯之敌,争取时间,掩护军区机关及后方物资安全转移,在安奉线上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歼敌一部,迟滞敌人的进攻,尔后撤至凤城一带,向东转移。
另一种方案是不在安奉线恋战,第12师除留1个团阻击右路敌人外,其余部队立即向第11师靠拢,把两个师的主力集中起来,寻找战机,打个歼灭战,哪怕是吃掉敌人的1个团也是好的。
这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来电指示:
敌人分数路大举进攻南满,你们应集中优势兵力,以运动战的方法,歼敌有生力量,不要以保卫城市为主。
第4纵队遂决心全力打击东路之敌第25师。
对于国民党军第25师,东北民主联军并不陌生。该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半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曾作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寇作战,素有“千里驹”之称。自1945年冬进入东北后,这匹“千里驹”耀武扬威,气焰嚣张。但没过多久,1946年1月,在营口的一次战斗中被东北民主联军全歼1个加强营。此后,外号“李大麻子”的师长李正谊扬言要报仇雪恨。
根据当前的敌我态势,第4纵队决定以第11师坚守分水岭阵地,堵住第25师,以争取时间,保障第12师主力和纵队直属队向赛马集和以南的新开岭地区转移集结;以第12师除第35团在安沈线正面边打边走,迟滞敌人前进,掩护安东后方安全转移和配合纵队主力在新开岭地域作战外,主力则自连山关、摩天岭防区撤出,迅速转移到新开岭地区,等待战机。
赛马集虽然不大,但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通向安东的交通要道,也是辽东军区及第4纵队指挥部的前哨阵地。如果赛马集被敌人占领,将直接影响第4纵队集中兵力、寻机歼敌的战略计划。
为了掩护纵队主力迅速向赛马集附近地区转移集结,胡奇才命令第11师在分水岭坚决阻击来犯之敌,以便拖延时间。
经过两个昼夜的激烈战斗,第25师主力(欠第75团)于23日进占赛马集,第2师则受阻于凤城以北地区。第52军军长赵公武误以为第4纵队主力在凤城一带,遂电令第25师除留2个营驻守赛马集外,主力即转往凤城方向,企图与第2师协力会歼第4纵队,并夺占安东。
为牵制第25师,减轻第12师第35团的压力,同时也为不让左右两股敌人速进会合,争取时间保障军区机关安全转移,第4纵队以第12师2个团及军区警卫团2个营的兵力,从东、东南两面向赛马集立足未稳的守敌发起攻击,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
战斗于24日夜打响,至25日拂晓结束,歼守敌第74团一部200余人,重新夺回了赛马集。
赵公武发觉判断失误后,急令正在南进的李正谊回返,寻歼第4纵队主力。
李正谊率第25师第73团和第74团1个营自离开赛马集后,一路上山高坡陡、水流纵横、道路崎岖,加之沿途不断遭民主联军小股部队和地方武装的袭扰,疲惫不堪,士气沮丧,战斗力大减。好不容易进至松树嘴子(凤城东北30公里)地区,接到军部电令,得知赛马集遭民主联军偷袭,命其立即调头回援。时任第25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的段培德回忆道:
李正谊、黄建墉(第25师副师长——作者注)二人,在赛马集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不顾泄露军事秘密,直接用无线电和赵公武通话,说明师现时只有一个团和一营的兵力,若回攻赛马集,兵力单薄,有被解放军各个击破的危险,表示不愿回师。而赵公武则坚定即刻回援七十四团。李等无奈,就要求七十五团归还师建制。
27日凌晨,李正谊率部回师赛马集。途中,第75团和从赛马集败逃的第74团2个营残部相继归建。这样,第25师的兵力达到了近3个团8000余人。
然而,第4纵队对此并不清楚。在获悉第25师调头北上后,仍认为第75团尚在安沈线上作战,回援之敌不足2个团5000余人,遂决心放弃赛马集,趁敌仓皇回援、立足未稳之机,在赛马集西南30余里的狭长山谷地带——双岭子设伏歼敌。
是日下午,当第25师主力返至双岭子地域时,第4纵队以第11师和第12师主力共5个团的兵力,突然发起攻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一直打到黄昏仍是难解难分。
入夜后,第4纵队发现当面敌军火力越来越猛烈,不像只有1个多团的兵力,感到事情有些蹊跷,立即指示前沿部队火速查明情况。没过多久,在抓获的俘虏中得知敌情真相。第4纵队果断决定停止攻击,转移寻机再战。
28日,第25师重占赛马集,气焰愈加嚣张。李正谊错误地判断第4纵队已溃不成军,便率部于29日沿赛(马集)宽(甸)公路继续攻击前进。
29日,第25师大摇大摆地向新开岭疯狂冒进,妄图抢占宽甸,一口气打到鸭绿江边,向蒋介石报功请赏。
第4纵队鉴于已完成掩护各后方机关转移的任务,配属第3纵队阻击左路国民党军的第10师即将归建,可以迅速集中全纵队兵力等情况,乃决定利用第25师恃强骄横、孤军冒进的弱点,将其诱至新开岭以东地区进行围歼。具体部署为:
第11师在第25师正面示弱,且战且退,诱其冒进;第12师主力和刚归建的第10师分别进至新开岭东北邵家堡子、伯林川地区隐蔽集结;第12师第35团进至石头城地区阻援。
30日晨,第25师分两路向宽甸进犯,在第11师的阻击引诱下,于当晚进至新开岭以东、叆阳边门以西的狭长谷地。
新开岭位于宽甸以西约70里的一个狭长谷地,四周高山重峦,宽甸至赛马集的公路及叆河穿越其间。北有746高地为屏障,东有叆阳边门东山可控制公路向东之出口,南有404高地(黄家堡子南山),可俯瞰黄家堡子一带,西有潘家堡子北山571、586高地可封闭公路向西之出口。
诸高地中又以老爷岭(亦称老爷山)地势最为险要,控制该山即可掩护黄家堡子一带之东北、正北、西北三个方向。山上留有日军修筑的碉堡,战壕纵横交错,易守难攻,极利于兵力隐蔽集结和在进攻中实施迂回与包围。
第4纵队决定以第10师担任主攻,从东北面沿老爷岭、黄家堡子方向攻敌侧翼;第11师在叆阳河以南向西攻击;第12师从西北方向进攻,并占领新开岭以东公路两侧高地,断敌退路;纵队炮团主要支援第10师主攻;纵队指挥所设在小边沟。总攻时间定于31日凌晨5时。
31日晨,当第25师进至老爷岭和404高地附近时,第4纵队突然发起猛烈攻击。
第25师旋即控制老爷岭和404高地等制高点,依仗强大火力,负隅顽抗。第4纵队第10、第11师因战术部署上兵力与火力不够集中,反复攻击不克;第12师主力攻占了公路北侧的制高点。战斗呈现胶着状态。
第4纵队利用近战、夜战的优势,不断消耗敌人,缩小包围圈。至11月1日,第11师攻占404高地,与第12师主力堵截了第25师东进或西撤的通路。第25师见势不妙,将兵力龟缩在公路一侧突出的有利地形老爷岭、黄家堡子一线。
2日拂晓,第11师主力渡过叆阳河进至北岸,从侧后向老爷岭守敌攻击;第12师攻占老爷岭以西高地,孤立了老爷岭守敌;第10师再次组织力量反复攻击老爷岭。
第25师凭借日军遗留的永备工事,在空军火力支援下拼死抵抗,并向沈阳呼救,妄图坚守待援。
此时,国民党各路援军正向新开岭地区步步逼近。进攻通化的敌人已占领通化城,南路敌军两个半师进至庄河、大孤山,中路敌军进占安东、宽甸,新6军第22师也已赶到了双岭子附近。
形势万分危急。赢得时间就是赢得胜利,能否迅速攻下敌人最后的依托阵地老爷岭成为新开岭战役成败的关键。李福泽回忆道:
纵队几个领导同志深夜不眠,交换了意见,统一了看法,一致认为:目前的战局是要坚决攻下老爷岭,消灭敌二十五师,别无选择,否则想撤出战斗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会后,司令员、政委来到了前沿第十师指挥部,亲自帮助十师组织战斗。我们把二十八团和预备队三十团布置在老爷岭的正面,同时加强了炮兵力量。副司令员率领纵队警卫营加强了正面阻敌,防止敌反冲锋武装袭我前沿阵地。全纵队的口号是:“打下老爷岭,全歼二十五师,活捉敌师长李大麻子!”一声令下,我纵队的炮兵向敌人猛烈轰击,压住了敌人的气焰。我英勇善战的指战员们,在我炮火的掩护下,灵活而机智地冲了上去,逐渐接近了敌人的主阵地,有的已摸到距敌人阵地十几米远的地方。
经过几番激烈的争夺战,敌人终于支撑不住了。8时半,第10师攻占了老爷岭。各部队乘胜扩张战果,将第25师余部围困在黄家堡子的狭长谷地内。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第25师士无斗志,像惊散的羊群乱作一团,仓皇逃命。不可一世的李正谊如丧家之犬,慌忙组织突围队,以装甲车开路,带着残兵败将,迅速沿公路向西朝第12师第34团指挥所冲过来。
当时,指挥所里连一个战斗班也没有。紧急关头,电话员、卫生员、通信员挺身而出,丢下电话机和药包,拿起冲锋枪和手榴弹,迎头向敌猛烈开火,终于把敌人的退路死死堵住了。
谷地里,第25师人车相挤,全线混乱,向南、向西突围均被民主联军击退。第4纵队逐步紧缩包围圈,激战至中午,将第25师全歼。李正谊连忙脱掉将军服,剃了光头,化装成伙夫,企图趁乱逃跑,但还是没有逃脱阶下囚的命运。
此役,辽东军区第4纵队伤亡2000余人,全歼号称“千里驹”的第25师8000余人,其中俘虏5000余人,缴获长短枪4274支,轻重机枪325挺,各种火炮110门,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师的先例。
捷报传来,萧华欣然赋诗:
北风凛冽奉天空,敌军倾巢犯辽东。
发扬运动歼灭战,十大原则显神通。
英勇杀敌擒师长,新开岭上建奇功。
冰天雪地驰长白,艰苦奋战浑江东。
遥望临江敌气沮。铜墙铁壁谁敢碰。
奇兵突降魔窟后,钢刀直插敌心胸。
军号马嘶声满天,枪林弹雨战地红。
夺回通化古柳河,扫清辽南克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