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2200000011

第11章 贝多芬:平凡的乐圣(1)

贝多芬遇见音乐

人们说,三代出一个贵族。音乐家也一样。巴赫家积累了四代的音乐细胞,终于出了一位塞巴斯蒂安;路德维希家做了三代宫廷乐师,终于为世界贡献了贝多芬。几代的经济、环境、背景、品位的积淀,才能出大才。贝多芬的爷爷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曾是波恩的宫廷乐长,父亲是宫廷男高音约翰·范·贝多芬,到了贝多芬,13岁小学毕业之后就当上了养家糊口的宫廷小演奏家。这在遗传学上一直没法解释。可是对于一位被称为“乐圣”的音乐家,遗传只占部分比例,还有深不可测的机缘与性格、命运与时代的交会。

那时候,歌德还在斯特拉斯堡读法律博士,只写过几篇洛可可风格的抒情诗和戏剧;美国发生了波士顿惨案,五年之后爆发独立战争;中国的乾隆皇帝刚刚过完60大寿,还未料到接着来进贡的大英帝国的祝寿使团是为了“通商贸易”;俄土战争在继续,俄国已经第三次打败了土耳其;库克船长带着他的奋进号首次抵达澳大利亚;14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来到法国皇宫嫁给路易十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出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官僚家庭。

世界各国正在缓慢热络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格局重组、视野展开和更亲密的摩擦纷争。大时代正在来临,正等着各路英雄问世。而德国小城波恩依然安宁古朴,这个距今已2000多年的古城,正是一个滋养天才的好地方。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据说”贝多芬”是一个来自荷兰的姓氏,他的祖先里还有条顿人的血统。

波恩,位于莱茵河上游山地和下游平原之间。这里北部是平原,南部多丘陵,地形错落,视野开阔。城中有波恩大学,有古堡和温带植物,满眼绿地,一派田园风光。莱茵河浩浩荡荡流经这座美丽的城市。

如今去波恩,有两个景点必得一游:明斯特广场上的贝多芬纪念碑和莱茵河边的贝多芬头像。贝多芬的雕像已经成了波恩城的标志。广场上的贝多芬属于古典乐派,手握笔和乐谱,表情凝重而神圣如天神,时间洗去了他脸上的沉痛。同在这个广场上,另竖立着波恩的城徽:形状如盾牌,分成上下两截,上半截是银底的黑色十字架,下半截在红底上画了一头金黄的雄狮。这曾是科隆贵族的标志,后来延续为波恩的象征,据说波恩最早由科隆贵族统辖。贝多芬不是狮子座,但狮子一直是他的象征,他就像波恩城冥冥中等待了几个世纪的雄狮。

莱茵河边的贝多芬头像是一座现代派雕塑,坐落在贝多芬音乐厅门前的草坪上,叫人想起前几年热销的唱片《摇滚贝多芬》。从正面看,是贝多芬咬牙切齿状的标志型表情,从反面看,是一个沉思中孤独的贝多芬。走到雕塑跟前,却发现这是一堆胡乱堆叠的水泥瓦。

自22岁离开波恩之后,贝多芬再也没有返回故乡。如今他长年屹立在莱茵河畔,眺望自童年开始熟识的江景。叫人想起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里写道—“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极,莫测高深的岁月。”

小时候的贝多芬憨头憨脑,顽皮脏乱,一点儿也看不出有音乐天才的迹象。莱茵平原上放养的小男孩,一无人看管,即飞奔莱茵巷,滚下防波堤,一人到江边奔跑玩耍,有时不知不觉沿着堤岸跑得老远。后来,终其一生,他都保留着野外散步的习惯。

可是父亲一回家,他就得乖乖坐回到钢琴前面。

弹钢琴对他来说很容易,摆弄几下就会了。有时候父亲给了太多作业,他就大叫,我不要弹琴,我长大也不要当什么音乐家,我要做面包师傅!因为贝多芬家的邻居是面包师傅,每天弹琴的时候,总是有香喷喷新鲜出炉的面包香味飘过来。

根据那个面包师傅邻居回忆,小贝多芬常常站在窗边出神。练琴累了,他喜欢站在窗口,眺望波恩的古堡、七峰山和莱茵河上的点点白帆。据说七峰山是白雪公主的七个小矮人的家,不过他更爱莱茵河上的大船,恨不得跳上船去远走高飞,再也不用关在家中练琴了。可是这时候,总是有一支旋律轻轻掠过他的大脑。赶紧找来纸笔记录下来。他知道,其实音乐很美妙,并不是专门用来迫害小孩子的。他喜欢在钢琴上做游戏,弹自己瞎编的曲子。但父亲一听见乱弹就会恶狠狠地冲进屋里朝他吼。

我们在广场上见过到波恩的徽标,知道波恩最早由科隆的望族管辖。到贝多芬生活的18世纪,科隆选帝候的宫廷就是波恩市的核心。三代贝多芬都曾为它服务。在欧洲,城市围绕宫廷产生,没有宫廷就没有城市。波恩当时有1万多人口,大部分居民从事与宫廷相关的职业。聆听宫廷音乐自然成为城中主要休闲娱乐。波恩的音乐水平很高,据说宫廷乐队阵容豪华,人数、演奏水平都超过了当时海顿与莫扎特率领的乐队。

波恩也是大型商业中心,小时候的贝多芬在这里应该听过不少精彩的音乐会。有加鲁尼、皮西尼、萨列里的国际化的歌剧,有路过此地应邀表演一番的海顿与莫扎特。巴黎、阿姆斯特丹和柏林新发表的音乐作品很容易流传到波恩,还有宫廷图书馆里塞满了18世纪的维也纳作曲家的弥撒曲。对于培养一个职业音乐家来说,音乐熏陶不过是一点皮毛,不容忽视的是贝多芬自小接受的广泛而系统的音乐家技能训练。从11岁开始,他成为宫廷管风琴手兼中提琴手,后来又当助理指挥和作曲家。室内乐和乐队的排练,训练了他的演奏、排练乐队的技能和多声部的精细听觉,对于作曲家这是难得的临场经验,相比之下,后来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几乎都是捧着总谱纸上谈兵。

小小年纪,贝多芬已经开始赚钱养家了,天不亮就起床为宫廷乐队作曲,然后背上书包急匆匆赶去上学,放学了要去教贵族家的小孩弹琴,晚上还要参加乐队演出,才华炳异能者多劳,被借去排练、当助理指挥……时常工作到深夜,很快薪水就赶上了老爸。如此一来他荒废了学校的功课。可怜的小孩,练琴遭父亲骂,在学校也时常挨打,因为忙到作业写不完,几乎连小学也快毕不了业了,很多小孩的基本功课都没学会。后来到维也纳独自生活,贝多芬一直算不清一个月要付给女仆多少钱。

11岁的时候,在老师内夫那里,贝多芬第一次听见管风琴的声音。灵魂出窍,在那一刻他懂得了音乐。

贝多芬遇见音乐,这一段要如何描述?只有罗曼·罗兰了解。在《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1300页的著作里,有一两处是我毕生难忘的,那些文字开辟了我人生的篇幅。这一定不是真实故事,却让我这样温和软弱的人,醍醐灌顶地理解了贝多芬交响曲中的英雄主义:

“忽然有阵瀑布似的声音:管风琴响了。一个寒噤沿着他的脊梁直流下去。”

“它只是发光,漩涡似的打转,什么都分辨不清…他悬在半空中,像只鸟;长江大河般的音乐在教堂里奔流,充塞着穹窿,冲击着四壁,他就跟着它一齐奋发,振翼翱翔,飘到东,飘到西,只要听其自然就行。自由了,快乐了,到处是阳光…”。

到处是阳光,他觉得光线一瞬间穿透了身体,照亮了人生。他身体里的音乐被这声音唤醒了。

每一个过来人都有某一刻如遭电击般的甦醒,或某一刻苦痛里战栗的拔节。这是《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另一个场景:

“在黑暗的最深处,他看到了上帝,它充塞于天地之间、宇宙之间、虚无之间。世界像飞瀑似的冲入它的怀抱。旋风把自然界的规则扫荡完了,他失掉了呼吸,倒在了上帝身上,他醉了……深不可测的上帝!那是生命的火把,生命的飓风,求生的疯狂,—没有目的,没有节制,没有理由,只为了轰轰烈烈的生活!”

生命中有自己不可预知与把握的神秘与开阔,深不可测。这发现只可与上帝倾诉。贝多芬不是一个有宗教感的人,到最后他却是真正领悟了上帝的人。上帝的语言在泉水、树林、雨、女人、耳疾和音乐中闪现。音乐与人生,让他明白了信仰是怎么一回事。罗曼·罗兰疯狂地崇拜贝多芬,将他作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人物原型,写过《贝多芬传》等不少文章。他将此人塑造成一位革命者,一个造反家,一个完人,一个神,他在他身上灌注自己的理想。那个人当然不是贝多芬。可我偏执地相信,与音乐相遇那一刻焕发的新生,一定是属于贝多芬的经历。这在他的传记里不曾提及,在他的音乐里却分分钟听见。

现实中,贝多芬幸运地在成长年月里遇见了内夫,他的音乐老师和心灵导师。内夫是他祖父的好友,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音乐家,拥有莱比锡大学的法律学位,学识渊博,举止清高。这位老师不仅教他音乐理论,叫他爱上巴赫的纯音乐,也指引他的艺术追求。他警告他,艺术家不能迎合大众口味,不能为谱写舞曲浪费自己的天赋和才华。这无比坚定了贝多芬的艺术道路,即使日后曲高和寡也从未动摇。

这位13岁的宫廷音乐家,很快成了城中闻人,贵族富绅们竞相邀他来晚宴和沙龙。他成了宫廷参事勃朗宁家中的常客。贝多芬教勃朗宁家的孩子们弹琴,课余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学习、做游戏,他以自己的才华赢得了贵族教育,接受文学、历史、哲学的全面熏陶,从小树立与贵族平等的艺术家尊严。这位小学未毕业的大师,后来去读了波恩大学,是当时唯一一位上过大学的音乐家。据说希勒的朋友菲舍尼希在波恩大学执教的时候,时常在课堂上朗诵希勒的诗歌。在那里,贝多芬第一次听说《欢乐颂》。

从海顿之手接过莫扎特的精髓

1787年,17岁的贝多芬被波恩宫廷送去维也纳,到莫扎特那儿深造。关于这次会面,留下了不同版本的传说。流传最广的一则,是贝多芬到莫扎特家中弹琴给他听,一开始他弹奏鸣曲,莫扎特觉得挺一般,后来他弹起了即兴曲,莫扎特终于踱到了钢琴边,说出他那流芳百世的预言—“注意这位年轻人,他会震惊世界的!”后来的莫扎特学者经过周详考证,认为贝多芬去维也纳的时间与莫扎特的档期有冲突,这故事纯属虚构。但在菲利克斯·胡赫的《贝多芬》传记中,他们不是见了一面,而是共渡了一星期,礼拜天一大早两人还一块儿吃早餐,完了手拉手去参加维也纳的公园音乐会。但不同版本都表示,莫扎特当时正忙着公演《唐璜》,又爱拖拉,贝多芬几乎没跟他学到什么。

后来贝多芬再次听说莫扎特,就是他去世的消息了。

海顿去伦敦时途径波恩,此时少年贝多芬已是波恩冉冉升起的音乐明星。宫廷安排他陪大师吃饭。贝多芬的几首颂歌让海顿刮目相看。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波恩城里到处是逃亡的法国人,时局动荡,贝多芬工作的选帝候宫廷也快撑不下去了。贝多芬于是下定决心,动身前往维也纳投奔海顿爸爸。他坐了8天马车,穿越战火,一路颠簸到维也纳。这是1792年,他22岁,此后再也没有返回波恩。

此时海顿正值个人声誉的顶峰,事务繁忙,没有多少时间给贝多芬上课。如今贝多芬的作业本都被翻出来用放大镜批改,学者们一致认为海顿老师教课不认真,一些对位法的错误都没纠正。大师教学总是有重点有个性的。海顿授他以渔,主要给建设性意见。从这些作业中我们发现海顿用的是福克斯(Fux)的对位法训练体系。这一教学法教出过萨列里、魏尔纳等名家,如今仍是各大音乐学院的骨灰级教材。对位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照着规则学步就可写出像样的习题来,但只有真正的音乐家才能让规则在音乐中发挥多声部的叙述潜力。贝多芬一直以即兴演奏见长,这样的点对点的声部练习对他作用不小,让他了解了每个音独有的美感与意义。在后来的乐曲中,我们时刻都能听见他用音的精选、线条的凝聚力与艺术表现的概括能力。

贝多芬最早的三首钢琴奏鸣曲是献给海顿的,但这些作品一点儿也不像海顿。他的浓烈情感冲破了古典格式,音乐变得自由了,变成了表达,真超越了美。据说贝多芬自己最满意的第三首《C大调奏鸣曲》遭海顿痛批,让性格倔强的贝多芬十分不爽。他们的作曲课持续了一年,后来因海顿去了伦敦而告终。

对于贝多芬这样个性桀骜为创造而生的人,我们发现海顿对他的影响微乎其微,莫扎特也几乎起不了作用。如今人们常常会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悟出一些贝多芬的端倪。如《幻想曲》K475和《奏鸣曲》K457,叫人想起《悲怆奏鸣曲》,连句法都类似。这两首小调奏鸣曲是莫扎特作品目录中罕见的悲剧性作品。这个一向乐思如流一挥而就的天才,忽然深思熟虑起来:凝重的乐句,暴风雨般的音群和有力的结尾。在生命的某些困惑与挫折面前,莫扎特产生了悲剧心理。但他们是如此不同:贝多芬的悲壮来自他的性格,他蔑视命运,抗争一生;莫扎特的悲怆来自认命,来自对命运不可逆转的自知。

如今听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如《E大调奏鸣曲》,OP.14,NO.1,还有OP.22这样温柔的乐曲,都可听见莫扎特式轻快透明的织体。当时贝多芬的“动机式发展”还未成形,乐思丰富,且像莫扎特那般组织得巧妙生动,甚至音乐的内在节奏都在模仿莫扎特。但到后面出现的镇定如格言般的乐句,将他们分开了:莫扎特是温柔的,而贝多芬会扎人。在贝多芬告别波恩时,他的挚友曾祝愿他“从海顿手中接过莫扎特的精神”。莫扎特的精神是什么?天才之间才有深刻的了解,贝多芬不但在音乐审美、曲式组织上赞同莫扎特,莫扎特的发展音乐中自由灵动的创造性也一路激励着他。

在莫扎特的《第20钢琴协奏曲》(K466)中,他们对悲剧的看法达成一致。贝多芬很喜欢这首奏鸣曲,为它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补写了钢琴华彩段。莫扎特以激流般的音型试图冲淡悲伤,而贝多芬将悲剧深化了。真正的天才彼此惺惺相惜,他懂得莫扎特的每一个音符与每一个休止符,他接住了他传来的球,庄重而充满怜悯地传下去。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前赴后继,为自由而战。从每日搽粉、戴假发、穿仆人制服还得遵守大公口味作曲的宫廷乐师海顿,到挣扎在宫廷与公众欢呼之间进行强烈思想斗争的莫扎特,到摆脱各种束缚自由穿梭于俗世与艺术理想之间的贝多芬。贝多芬是第一位获得完全承认的自由职业作曲家。

到维也纳不久,贝多芬毫无悬念地成名了,而且名扬中欧。他有种快感,觉得自己为莫扎特报了仇。

征服维也纳

我们先来分析分析,为什么贝多芬能在维也纳迅速走红。

同类推荐
  • 美术艺术理论与鉴赏研究

    美术艺术理论与鉴赏研究

    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发展史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艺术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能够使整个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美术,是艺术的重要门类,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淡渍堂三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淡渍堂三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淡渍堂三种》由文选、剧选、诗选三部分组成。文选收录了作者关于戏曲理论研究的一些文章,剧选收录了《海陆缘》、《青萍剑》、《合银牌》、《琵琶记》、《刘青提》,这些剧本都是从古典名著、传统剧目改编或改写的,诗选收录了作者100多首诗词,重在表现作者的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
  • 播音主持艺术11

    播音主持艺术11

    延安市副市长冯继红在发言中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举办此次纪念研讨活动,对于继承弘扬人民广播优良传统,交流探讨播音主持理论,培养优秀的新时期播音主持人才,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新时期的播音员主持人继续发扬延安广播播音的光荣传统,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再创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的新辉煌。
  •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具有与常规电影不同的特色。首先,从电影艺术形式来看,教育电影多是以科教片、社教片为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次,从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业角度看,教育电影除了作为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手段得到推行外,也担负着对社会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从而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权力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当密切的结合及共谋关系,并且进而决定了教育影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说,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历史是此期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与同期其他电影样式互相影响、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社会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 画派:国画流派特色

    画派:国画流派特色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热门推荐
  • 叔有其表:谁动了我的玉

    叔有其表:谁动了我的玉

    白玉一醒来,就成了穷途四壁的季家老大的遗孀,还要供人念书!不仅如此,还有各种极品亲戚来袭!白玉暴走撩起衣袖就要揍人,真当她身娇体软好欺负?却不想被人一把抱住。“乖,!仔细你手疼,让我来。”“……”老娘供你读的圣贤书你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手撒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著名的衰落:阿左林小品集

    著名的衰落:阿左林小品集

    西班牙作家阿左林的小品文尤为出色,特点是喜欢怀旧,富于情调,充满诗意。周作人、唐弢,师陀、傅雷、卞之琳、冯至、沈从文、林徽因、李健吾、戴望舒、何其芳、李广田、金克木、汪曾祺等大批作家都对阿左林亦推崇备至。本书选译了阿左林四部重要小品集,是目前最完整的译本。
  • 这片星域归我了

    这片星域归我了

    在这片神秘的星域里,有能加速疗愈的命金,有能使人狂乱的癔石,还有各种未知的神奇矿物。因为意外流落至此的银河联邦调查员林介,带着两名来自土法师星球的女孩,一群从海盗手中解救下来的人质,开启了他的星域领主之路。秘法,秘劲,魔法,科学……星空如此浩瀚;日常,斗嘴,种田,劫掠……想必会很精彩。
  • 我曾爱你如生命

    我曾爱你如生命

    江笙这一生过得太辛苦,追逐着不爱她的男人一辈子,后来她死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

    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浮世南柯

    浮世南柯

    大二女学生阳羚儿在迷之长眠中苏醒,神秘组织悄悄浮出水面,古老而又艰巨的计划也渐渐地随着女孩身份的揭开悄然进行。当最后一扇门被合上时,所有被尘封的记忆像暴雨后的阳光一般外泄。她到底是谁?哪个世界才是真实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阎帝的妃

    阎帝的妃

    本文算是正式完结,喜欢的亲们请继续关注灵儿另外本《狼妃难驯,妖孽狼王快闪开》同样幻青情不一样的题材。第一世,她是狐女,他是书生,为她他自掏心肺,她为他放弃千年道行。这一世,她是公主。家仇国恨让她对他恨之入骨。一双清澈灵眸,一个蝶形胎记,让他们之间有了纠缠。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成为他的爱奴,他宠她,爱她给她可以给的一切。她对他又爱又恨心有感动,却难忘仇恨。直到那天,他全身是冰,,她只要一发簪过去就可以报了血海深仇,发簪到她喉头她却再也下不去手,“我还是下不去手,既然杀不了你,只有救你,”说着她扔下发簪直到那天,哪个长相俏似她的女子的出现,她才知终究不是他心中的“她”。于是她逃避,她躲闪,直到那天,他把她当礼物送人,长剑刺进胸口,她才知,这一生她终于还了他所有的情,他才知原来一直寻觅的人就是她……只可惜那深情的眸子依然闭上,眼前的鲜血更是淋透了他的眼……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