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3200000037

第37章 牛市?熊市?(4)

1977到1981年间,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股市也徘徊不前,道琼斯指数一直在1000~800之间波动,股市像一个大烟鬼般萎靡不振。而巴菲特并没有松懈,在这几年中,趁着市场的低迷,巴菲特花费了4750万美元购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事实上早在1948年,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就收购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50%的股份。因此,对于巴菲特来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再熟悉不过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特点就是一直保有低廉的产品价格,它的保险产品价格大大低于其他保险公司。但是低定价并不等于该保险公司濒于破产或是险象环生。相反,这让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遗憾的是,在1976年,由于错误计算了客户索赔额,以及保险产品定价过低,使得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破产的边缘徘徊,股票价格受其影响更是一落千丈,从每股61美元跌至每股2美元。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创始人利奥·古德温的儿子小利奥在接管公司后由于忍受不了这次股票的大幅下跌压力而最终自杀身亡。就是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甚至已经被判了“死刑”的企业被巴菲特看中,他始终相信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整个竞争优势依然存在,而且他对新任首席执行官寄予了厚望。于是他在低点持续买入了大部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从1977年起,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成为巴菲特投资组合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在1976年以及随后的5年,巴菲特向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投资了4570万美元。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东山再起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日后强大的奠基石。在1993年10月27日,巴菲特给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们做报告时,不无骄傲地说:“当我开始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感兴趣的时候,格雷厄姆是这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我就是在这儿学习他的课程。”后来通过1996年初收购整个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另一半的股份,伯克希尔公司现在已完全拥有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巴菲特终于可以向世人宣布:“我们将永远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无疑,这准确的眼光将让该保险公司为股神创造更大的价值。

但是请不要误会,以为巴菲特只买保险和大众消费类企业的股票,事实上这只是巴菲特锁定的众多投资对象中的一部分。其实,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菲特就一直在购买银行股。一般而言,银行类企业的确是值得投资的宝藏。巴菲特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这个选择。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迎来了它有史以来非常艰难的时期。换句话说,银行股的大熊市降临了。与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相比,巴菲特显得积极而热血沸腾。他开始大规模吸收银行股。M&TBANK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了生存,M&T急需一笔现金去完成两笔收购。而巴菲特正在此时伸出了援手,为它提供了这笔资金。这种迂回战术为股神换得了一张票据,票面年收益率为9%。并且可以在5年期的任何时间内转换成股票,转换价锁定在每股78美元,外加按当时交易价20%的额外份额。此前,我们一再重申,股神的耐心是造就他成功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一次,股神的耐心也发挥到了极致。当1996年到来的时候,巴菲特将持有了几年相当于9%利率的附息券转换成了股份。它最初投资的4000万美元后来变成了6亿多美元。其收益是令人震惊的。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M&T是美国一家小银行,而投资小银行的风险无疑是非常大的。究竟巴菲特是如何评估这宗交易中的风险呢?不难发现,我们的股神把银行的借款用途作为衡量风险的信号灯。考察M&T银行具体情况时,巴菲特发现银行CEO本人持有350万股普通股,由此他断定,CEO肯定不倾向于采取任何过度冒险措施而断送了自己的身家。于是,买卖就此成交。解读之余,我们不得不对股神的老谋深算佩服的五体投地。

当然股神的风采远不止于此。与次级债的短兵相接才是股神真正威力的体现。

近几年,美国股市一直不太平。最近一轮次级债风波让美林银行损失了80亿美元,为了避免受到波及,各金融机构纷纷收紧住房贷款的发放,住宅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直至要威胁到美国的经济,美国总统小布什不得不多次站出来说美国政府会采取行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了50个基点的大幅度下调利率。整个金融机构一团乱,更可怕的是,经济永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欧洲大陆乃至于中国的财经媒体的神经也不得不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生怕一个不留神,死无葬身之地。人们心头的担子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加重,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似乎这场美国次级按揭债将大规模席卷人们的血汗钱。

不过,与众人的担心相比,巴菲特却显得格外兴奋,这是他一贯的态度,证券市场价格跌得越厉害,他就越高兴。这就是股神的逻辑:当市场出现混乱调整时,那么大多数情况意味着真实投资机会的来临。虽然他也并不清楚市场的调整底部在哪里,调整何时会结束。

厄运似乎真的降临了!美国次级抵押债务市场风暴正逐步升级,全球投资者信心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大家纷纷抛售股票等高风险资产,唯恐避之不及,其结果不言而喻,全球股市陷入大跌状态。而巴菲依旧保持着绅士风度,气定神闲的观察着股市,这一次他是否一如往昔般,能在在市场动荡中坐收渔利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位不出手则已,出手必不同凡响的股神有着自己独到的价值投资理论,巴菲特没有急于买入涉及次贷的资产。他曾经指出,将一些难以盈利的抵押贷款证券化毫无意义。他表示:“我认为将一些抵押贷款资产打包并改变所有权,不可能改变抵押贷款投资工具本身的竞争性,即使这些资产被偿付能力更高的人持有。”

相比于同行业人士,巴菲特不仅清醒而且坦白,他不止一次承认,将资金借给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人,这样的业务是不可能获得利润的。因此他不会涉及次级债。对未来形势,巴菲认为尽管次贷危机对贷款机构来说十分严重,但并不会改变整体经济走势。因此,巴菲特认为次贷危机不会是长期问题。这意味着目前是良好的买入时机。

的确,伯克希尔公司也在寻觅贷款行业的投资机会。美国证交会公布的文件披露,该公司二季度大量增持美国金融股,这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看来是逆市场趋势之举。因为2007年以来的次级债动荡使得金融股表现不佳,标普500指数金融板块今年来的累计跌幅已超过了10%。巴菲特二季度增持了8700万股美银股票,季末的市值为4.253亿美元;他增持了2550万股的美国银行集团股票;此外,他还增持富国银行股票,目前的总持有规模为2.577亿股,季末的市值为8.396亿美元。可见这一役中,巴菲特又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巴菲特是雄霸股市的王者,关于王者的定义并非征服了多个国家或是诸多领域,而是能在熊牛之间来去自如,应对从容。巴菲特曾说:我所做的不是要预测整个股市或商界的波动变化。如果你觉得我能做到这一点,或是认为这对于一个投资项目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你就不该参加到这个合伙企业中来。

对于股神,人人敬畏,包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尽管盖茨也是其领域中难以匹敌的王者,但是两位不同领域的高手对于股票却有各自的认识。巴菲特的股权都是他60年以来一股一股买来的,而盖茨的绝大部分是自己“闭门造车”的杰作。而其中的悬殊高下,不言自明。当然,毕竟这二者分属不同领域,横向比较毕竟有欠客观,不过,盖茨对于巴菲特的崇敬却是不加掩饰的。毕竟巴菲特的采购和供应规模是如此之大,他的一举一动不仅会在华尔街引发地震,甚至也常常成为全球的头号财经新闻。

股神的称号至今无人能颠覆,而巴菲特历经风雨之后已然是一位古稀老人了,是什么造就了他股市不败的战绩,是什么让股神长盛不衰?

1980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并不会为了一些特定的短期资金需求而去融资,反而我们借钱是因为当我们觉得在一定期间内(约略短于融资年限)将有许多好的投资机会出现,最佳的投资机会大多是出现在市场银根最紧的时候,那时候你一定希望拥有庞大的火力。”这就是巴菲特著名的反向操作手法。他的绝技还远不止这些。试问资深的股民们,包括该行业的专业级人士,谁能在熊市中全身而退?恐怕敢给予肯定回答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巴菲特可以。他不仅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还能让人们见识,他是如何在熊市中套利的。

所谓套利就是买入一只股票并不打算长期持有,而仅仅是等着有人出更高的价格接手。这无疑需要很大的耐心和魄力。巴菲特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的钱比想法多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进入套利领域。”股神告诉我们,短线套利操作是非常有利可图的生意。如果能将一连串的套利交易连在一起,那么神奇的复利会使最终的年收益率变成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数字。

有一家重工业企业,它的产品应用领域从汽油泵管道、自动印刷线路板组装器,到拖拉机牵引器,可以说涉及面很广泛。尽管如此,可是由于和终端消费品距离很远,因此连美国的专业投资者也对它知之甚少。但它在纽约证交所的那只名为DOV的股票,并没有逃过巴菲特的眼睛。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家公司的内部经营非常良好,并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扩张了其收益和利润。但从2001年起,整个行业进入萧条状态,股价起伏不定,并于2002年开始呈现股价不断下跌的不利局面,到2003年初股价才见底。而巴菲特从2001年1季度开始悄无声息地建仓,并在此后的两年内一路前进,持续增加买入量。果然不出所料,到2003年底,巴菲特开始卖出这家公司的股票时,股价涨到了历史最高点。此前巴菲特从DOV多年持续增长和盈利纪录上得出了结论:一旦萧条期过去,股价将会回升。一切按照巴菲特既定的轨道顺利运行,这一次股神出手可谓精准之至。

不过,这一事件只是股神原则中的例外。毕竟巴菲特所推崇的还是长线,而此次“短期”并不能作为投资者做短线操作的依据。除非你有像股神般敏锐的嗅觉,否则如此套利,只会让自己“上套”。

说了这么多,似乎巴菲特永远拥有正确和成功,因为无论熊市牛市他都应对自如。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是百年不遇的股市天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摸清股市的脉搏。巴菲特说过:我们的投资方式只是与我们的个性及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为了这个原因,我们宁愿与我们非常喜欢与敬重的人联手获得回报X,也不愿意通过那些令人乏味或讨厌的人改变这些关系而实现110%的X。

3、巴菲特的成功法则。

看来,巴菲特并不是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上帝。要想得知巴菲特秘笈的精髓,永远要和巴菲特一样分析事物背后的因果。实际上,巴菲特也是人而非神,他之所以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无论是身处牛市,或是遭遇熊市,巴菲特永远没有玩命,他的投入均是身外之物。巴菲特本人曾亲口说过:过热的股市就是赌场。但并不是深入股市之人都会成为赌徒,就好像巴菲特一样,他永远拥有理智。不会想人们那样付出自己全部身家去赌命。因此笑到最后的总是他。

其次,巴菲特懂得甄选。中国人讲究阴阳消长。意思是说阴阳对立双方处于不断消长变化之中,此盛彼衰,此消彼长,在绝对的消长中维持相对的平衡。比如四季气候从寒冷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从炎热转凉变寒,便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而股市也是如此,当牛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向熊市转化,同样熊市跌到无以复加,也会向牛市转化。就好像阳中又阴,阴中有阳。因而股市没有绝对也用不会停滞,它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想成为胜利者,懂得甄选无疑是重中之重。

第三,巴菲特深知熊和牛的秉性。用中国话来说物极必反。而巴菲特深谙此理,因而他总能在股市还没有到达顶部之前,便把股票清仓。当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牛市中意气风发,大肆捞金的时候,巴菲特早已预感到危险,把自己手上的股票及时变现,离开了牛市的怀抱,安详的在一边喝着咖啡,目睹人们如何来不及从牛市全身而退便跌入了黑熊营造的无底洞中。

最后一点,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巴菲特懂得熊掌的价值。应对牛市也许相较于熊市来说危险系数略低。毕竟只要懂得收敛,不贪婪,基本就可以小有收获。然而当大黑熊来临之际,更多的人乱了分寸,剩下的恐怕只有战栗了。但其实,熊市远没有人们想象的可怕,只要你能像巴菲特一样看到熊身后的价值,那么焉知黑熊不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呢?

事实上,股民的悲剧就在于没有看清熊与牛。不要单纯的给它们定性为财富与魔鬼,对于股市来说,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牛是永生的,而熊的生命则是短暂的。这就再次验证了巴菲特做长线而非短线的英明之处。无论是用科学发展观,还是经济学来分析,都不难看出,牛的生命来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技术领域的创新、发明以及人类管理科学、组织效率的不断优化。这些因素所能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财富是牛生命能量持续不断的来源,是确保它一路勇往直前的动力。是不会衰竭的。只不过过度的亢奋就如同人们吃补药过度,发生了暂时的晕厥。而股市中的熊即使有再多冬眠的机会,它也没有牛那般幸运,由于能量的枯竭,最终他还是会无可挽回地死去,而它所留下的熊掌,无疑是更有价值的财富。所以,在股神看来,熊何惧之有?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盲目乐观,因为很多人见证了熊的威力。它总能让股市一路绿灯,甚至持续很久,长到令人崩溃。但是从长期来说,股指是一路呈波浪形上升的。当股民们的财富因为熊的出没而严重缩水时,请务必放平心态,因为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点位会永久性地成为历史。历史经验证明,当道琼斯股指回到1929年时的250点,1974年的600点,上证指数再回到2006年初的1300点的情况时,股指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换句话说,大熊市低迷到一定程度之后,情况不可能会更糟糕。仿佛如黎明前的黑暗般,过去这一段时间,迎来的则是朝阳。

同类推荐
  • 我为上学曾“撒谎”:轮椅女孩王芮的坎坷求学路

    我为上学曾“撒谎”:轮椅女孩王芮的坎坷求学路

    一位花季的女孩,在轮椅上渡过十几年春秋;一位年迈的母亲,背着两位瘫痪女儿千里求医,从西安一路漂泊到北京,只为一线希望;这位轮椅女孩王芮,身残志坚,从未放弃过读书的梦想。她的求学经历及其曲折,从小学时便跟着母亲离开农村在城市漂泊。她依靠着母亲并不宽阔的背以及轮椅在陕西和北京两地完成了从小学至大学的全部学业。
  • 回忆王统照

    回忆王统照

    王统照(1897年—1957年),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本书由叶圣陶、老舍、郑振铎、刘白羽、臧克家等根据亲历亲见亲闻所撰写的回忆文章集纳而成,生动地忆述了王统照先生的一生,使这驰名中外的中国文坛作家、诗人的精神风貌、高尚品质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跃然纸上,是研究王统照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彼得·林奇传

    彼得·林奇传

    1944年1月19日,一个男孩出生在了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帅首府波士顿。这个男孩就是以后被华尔街投资者称为“股圣”的彼得·林奇。波士顿始建于1630年,它濒临大西洋,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了,被公认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最有价值的城市之一。它是由一群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由于这些人大部分都来自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镇,所以为了表达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便把这个定居点叫做波士顿镇。
  • 盛唐,狂人也寂寞:李白传

    盛唐,狂人也寂寞:李白传

    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耀眼的明星。他的才华不但征服了芸芸众生,也征服了帝王将相,蜚声海外。但他的身世却是一个千古之谜:他生于何处、双亲是谁、为何去了西域、与大唐皇族有无血缘?作品在试图解开谜团的同时,描写了李白任侠学剑,拜师学道、漫游江南的经历。与杜甫、郭子仪等人的深厚情谊、感人的儿女情长和对一位公主的朦胧情愫等,也真实揭露了宫廷的荒淫无耻和“安史之乱”的血腥屠杀,以及诗人受牵连沦为阶下囚的遭遇,最后捉月而死,为他的人生划下了凄美的句号。作品以李白生平为轴,钩沉轶闻逸事,情节生动,文字流畅,雅俗兼容,可读性强,塑造了诗人可信可亲可爱可敬的艺术形象。
  •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传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传

    荷兰对你来说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对普通中国读者而言,对荷兰的印象似乎只有……郁金香和风车,可能还有永远拿不到冠军的足球。其实,荷兰有自己的王室,和曝光率颇高的英国王室相比毫不逊色。2013年4月,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从他母亲贝娅特丽克丝那里继承王位,荷兰有了一位来自阿根廷的王后:马克西玛?索雷吉耶塔。本书聚焦于马克西玛王后,讲述了她和威廉—亚历山大的故事。你将能读到她令人印象深刻的职业生涯,1999年她和高个金发王储的邂逅和之后两人的秘密恋情。通过本书,你将对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和他卓越的王室祖先有所了解,还将了解到荷兰君主政体、荷兰王宫、荷兰国王日,以及欧洲其他王室情侣的情况。
热门推荐
  • 穿越V5,王妃有个APP

    穿越V5,王妃有个APP

    只不过在手机上装了个APP,居然穿越了!还穿成了个傻子。慕筱舒大呼坑爹,但是更坑爹的还在后头某人曰:“本王知恩图报,愿将全部身家交付。”“可是你只有一个铜板……”某人威武霸气:“本王给你!”慕筱舒掀桌:“这还不如一个铜板呢!”“本王的房子给你住,本王的手下给你用,你还不满意?别急,本王的人也给你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狂妃嫁到:腹黑王爷,走着瞧

    狂妃嫁到:腹黑王爷,走着瞧

    他是腹黑邪魅的废太子,看似失势,却实力惊人。她是陆府的草包花瓶,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的异能拥有者。一纸婚约,将两个人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大婚第二天,某女霸道地宣布婚后守则。“你若不服,跪搓衣板去。”某腹黑王爷勾唇邪笑:“爱妃,你舍得吗?”"
  • 王爷,别碰我:王妃有毒

    王爷,别碰我:王妃有毒

    她穿越而来,身中奇毒,是名副其实的毒女子!她嬉笑示人,胸藏万象,为这异时空的一朵奇葩!爱我?不怕毒,只管来!
  • 秋风秋雨愁煞人:庐隐诗文精选

    秋风秋雨愁煞人:庐隐诗文精选

    庐隐与冰心齐名,被誉为“一代才女”,茅盾先生更曾称她为“五四的产儿”。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庐隐都直露地宣泄和陈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文笔清浅而直切,渲染出哀戚动人的意境。本书精选了庐隐的小说、散文、诗歌、情书、杂论,皆是庐隐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她的文字品味着、思考着现代女性人生的酸甜苦辣,并以其细腻、感伤、直白的笔墨叙写着她们的悲欢离合,亦是抒发自己内心悲哀愁苦的心境!
  • 日记缘

    日记缘

    一个俊美如妖孽的男子斜躺着,邪恶一笑说:“老婆,过来帮我脱鞋。”冷场了!她恨得咬牙骂:“你给我正经一点!”而他淡定回之:“对你,我一直不想正经。”“……”腹黑、妖孽、极品、强大集一身的伦少,正经起来也不是人!(本书简体出版名:《最好的年龄,遇见最美的你》,喜欢的亲们,请购一部吧。)
  • 快穿之拯救黑化危机

    快穿之拯救黑化危机

    【逗逼1+1】【黑化大人是小萌物】【……】——甜到深处自然虐~——系统咋能不坑我行不?一到传送门,就把我拉进去传到高级位面,我表示还只是个孩纸!——男主什么的都是个毛啊!反派boss才是正主啊!——全程无尿点,逗逼作者带你飞!
  •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仰望天空把爱归还

    仰望天空把爱归还

    一场关于特异体质考生的神秘考试,一段青梅竹马的深厚情意,一段心灵感应的曲折情感。本作品由双线展开两届考生的爱恨纠葛。故事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值得品读。
  • 往后予笙

    往后予笙

    苏予笙第一次遇到白居亦是在小时候她家搬到白居亦住的小区里。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笑得真丑……”奈何苏予笙心里强大,哪里能被打击到,然后以后的日子里,她时不时就去他家蹭饭,蹭得不亦乐乎。
  • 荆楚风雷

    荆楚风雷

    这是一个没有最乱只有更乱的时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面对山河破碎,面对乱世纷呈,不一样的眼光,就会有不一样的思考,结局便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