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3300000004

第4章 相关理论基础

本部分将在对文化产业、产业集群、价值链、文化品牌、低碳经济等相关理论的分析基础上,论证文化的经济属性和功能,阐释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重点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的互动关系,对这些理论问题进行梳理。

2.1文化产业理论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紧密。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理论伴随产业实践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

2.1.1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概念

文化产业作为世界各国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产业,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具有传统制造业无可比拟的活力、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作为新兴产业,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存在自身的产业定位、产业政策、资金扶持、市场准入等问题。就其产业定位和概念界定等方面,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认真梳理和严格界定。涉及文化产业相关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之一。文化(culture)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最初的含义是指土地耕耘和作物栽培。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文化一词获得了抽象的内涵和精神产物的意义。据研究,文化的定义至少在200种以上。从广义角度来说,《大英百科全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而从狭义角度来看,文化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在狭义上“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辞海》中,对文化词条所下的广义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上则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该定义基本上获得社会各界的大致认可。[1]

(2)产业的概念

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大到部门,小到行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活动越来越频繁,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主导性地位越来越突出,人们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认知不断提高,对产业概念的认识也随之提高。“产业”一词最早由重农学派提出,特指农业。有社会生产及其组织体系的存在,就会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这将形成某种意义上的产业。农业是最早形态的产业内涵。在人类迈入资本主义大生产时代后,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在英文中,产业与工业的表示方式都是industry。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再专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而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学者普遍认为,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既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是众多同类或同行业的企业集合,也是根据某一标准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产业是指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总和,是介于微观经济组织和宏观经济组织(国民经济)之间的“集合概念”。产业概念通常包括企业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化营销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追求市场营利性。产业是企业生产和提供商品(或服务)用来交换,商品化是产业的本质内涵,营利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依据。

(3)文化生产和文化资源的内涵

文化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特殊形式。文化生产是关于文化内容的产出过程。有研究指出,文化生产代表着当前人类社会生产的前沿态势,也是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客观结果,对于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实现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工程。从根本上讲,文化生产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造和生产活动,是人们对知识、思想、观念、心理、情绪等进行创造加工,通过一定物质技术表达出来,满足精神需求和智力需求的过程。[2]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文化的非物质本质决定了文化生产所创造、传播和实现的价值是一个客观化过程。这一过程受时空条件的制约,从而使文化生产的经济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文化生产作为人类基本的生产形式,是创造、传播和实现文化价值的生产过程。[3]从文化生产的对象来看,文化生产包括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文化产品载体的生产,前者即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文化“原创”特质,而后者指诸如光盘等载体的生产,是文化生产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新发展。[4]就文化内容生产而言,指的是创造和再现观念形态的产品,并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文化生产及其质量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是文化品牌提升的关键环节。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社会资源是文化资源主体部分,包括教育、科学、文艺、道德、法律、风俗、信仰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本质意义上讲,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文化实践,是文化活动的生产过程,是基于人类文化积累的创造性的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必须从赋予文化意义和生成文化形式两个方面着手,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文化资源的内在提升,从中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题,挖掘文化资源所负载的人文、地理信息,不断赋予文化资源以符合时代精神的意义,对文化资源进行内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新形式、新元素,进行外创新。[5]因而,文化资源的内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它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

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文化精神和气质是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和意识之内的,难以用客观的可视的物质进行充分展现,即使利用现代媒体手段也仅仅能展示某方面的特征,但难以全方位描述。文化资源是时刻以无形的姿态存在的。从事文化资源开发应该特别注重精神品质的不断提升和丰富,才能够深刻把握文化资源的丰富价值和意义。无形性的文化资源是无价的,适度的有序开发可以使文化资源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财富。

文化资源是有差异性的。文化资源的生产、存在和开发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地域和时空限制。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文化资源,不同时间段会存在不同的文化资源形态。由于产生的背景、条件等不相同,导致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大不一样。

这将形成文化资源的差异性,也是文化资源得以交流和共享的前提。差异化产生文化资源的区别和特色,存在资源利差,有利于形成交流和互动的利益空间。同质化的文化资源难以流动和互补,难以形成供求关系。

文化资源具有适境性,或称情境性或环境性。文化资源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是适应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产生和存在的。所谓适境性,是指文化资源的生命力要在一定的情景或者相当的环境资源条件支撑下才会发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适应情景。

(4)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内涵

从产品的视角,主要是有形的、可见的物质产品,与文化相关的、文化物化或介质化的产物,是将现有文化以不同形式进行编码并存储于一定的物质介质中,体现一定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模式的物质性产品的总称。而文化服务则是从服务的视角,为消费者提供文化类的相关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各种需求,在服务消费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内涵、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熏陶,进而体现文化的价值和品位。

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重要区别在于文化产品体现和实现的内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物质消费层面的欲望满足和价值体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重在实现消费者的“精神”培育。文化产品在很多情况下具备一定物质形态,满足消费者对某种或某类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提供一定的知识、信息和娱乐功能,客观上起着传承文化、提升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功效。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区别在于,文化产品一定是对某种文化性质的物质产品的消耗,而文化服务则是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文化的消费和体验。当然两者有时是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服务的消费需要一定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的提供与消费过程才能实现,而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含了配套文化服务的满足。因此,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文化产品的发展所提供的是某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及相关服务。如戏剧文化产业是戏剧服装的生产、消费和戏剧演出服务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过程。戏剧文化产品是指戏剧文化及其戏剧演出的承载介质。戏剧服装首要的目的不在保暖,而是为戏剧文化活动开展提供基础条件,并在戏剧演出等服务过程中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满足,进而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

(5)文化产品与艺术产品的区别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客观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辞海》中,艺术是“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文化”是人类全部社会成员参与创造形成的,而“艺术”本质上是以具备一定审美潜质的艺术家为主体进行创作的。艺术产品一般为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家或艺术创作者所提供的产品。因而艺术产品属于文化产品,是文化产品重要的高端的类型。而文化产品还包括不具有艺术水平的一般性文化类产品。

(6)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别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意义上,文化产业有时候也被称为“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媒体文化”、“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英国政府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那些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产,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该定义着重强调了文化产业的“原创”特点,以及文化产业营利的产业本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国内,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在《充分重视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一文中认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文化蓝皮书: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研究指出,文化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巨大“群”,主要依托大规模的复制技术手段,通过最广泛的传播工具和功能实现,在市场利润和商业动机的刺激下,建立完善的经济链条,实现迅速拓展,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原创和保存功能的渗透实现快速发展。[6]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一般从广义层面是可以包括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但不是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基础是具有创作性、创新性,是基于创意、技巧、智慧、才华所形成的产业,是对艺术、知识、技术等在内的文化的能动性发挥。

当然创意不一定形成产业,创意不一定都能实现,在现有的条件下,有些仅仅是良好的创意而已,创意的实现及其产业的构建是复杂的过程。创意产业更强调个体性、创新性以及扩散性,不一定提供精神上的消费,不一定成为社会认可的文化性质的产品或产业。创意所形成的可能是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其规模化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文化产业强调文化产品的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大众提供精神层面的消费品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创意与文化的高度统一与融合,是文化产业中进行创作性、创造性、创意性提升的价值增值和文化体验,是实现传统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部分。当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外延上存在着交叉和重合。

(7)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别

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划分看,文化产业更侧重于经济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文化产业被国家正式承认,并明确与文化事业分开,意味着对文化产业化手段创作和传播功能的肯定。纯粹的文化发展与传播、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由文化事业承担,文化事业具有公共性特征,满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则主要由文化事业单位来承担,而文化产业则获得了产业形态,成为一支全新的经济力量,更侧重经济功能。

结合以上关于文化和产业的定义,本书认为,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利用现有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利润创造、服务优化、价值增值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低碳转型为理念,向消费者、社会和市场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体系。

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看,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概念。文化产业是一种重要的产业类型。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内容,产品与服务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将工业化的方式和手段运用于对大众文化的传播。文化产业的重心在于运用产业化手段和方式经营文化,将文化的创作和传播纳入到经济运行轨道中,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结构。

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历程看,文化产业表现出经济性逐步增强,不断走向完善的特征。最初的文化是精英文化,文化的传播局限于具有特权的精英群体,文化与经济是严格分离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大众产生的文化消费需要、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始具有了经济价值,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在技术支撑下,文化逐步被赋予了更多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文化产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2.1.2文化产业形成的历史必然和内在规律

文化产业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而发展的,具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规律。文化产业的产生符合经济形态演变的客观经济规律。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经研究后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中心将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目前,服务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主要是以文化生产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性产业形态,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群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而形成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追求与提升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克拉克发现了又一个经济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个经济法则被称为配第一克拉克法则。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形态,其产生与演化符合经济形态演变的必然结果。

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以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的消费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文化需求的提高催生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进而直接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将产生对农业初级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以外的产品的新需求,社会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直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化传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机遇。新媒体技术使得文化传播载体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和演变的传统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接触精神产品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有助于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文化产业产生的背景是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促进了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了文化经济现象。而文化产业正是文化经济形态的体现。

经济对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而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人为中介,通过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信仰、风俗的影响来实现,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改善经济要素,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了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诞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昭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

2.1.3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1)精神产品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

文化产业体现为精神产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文化产业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它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生产双重属性。在精神层面,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即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作为产业而言,是以企业为主体所提供的满足市场文化消费需求的,需要消费者付费的经济活动,是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作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产、文化创造有着很大的区别与不同,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行为,其投入产出和生存发展取决于市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产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目的在于繁荣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并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企业,发挥市场主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主体性投入作用。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既是产业,满足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又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追求精神享受和经济效益的双结合。其既然属于产业,当然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行和发展,否则文化产业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文化产业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因其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内涵,这种“内容产业”,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又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兼顾。文化产业似乎是一种既有“经济”成分又有“文化”成分的“新经济”,一种介乎精神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之间的“第三种生产”。[7]

(2)文化产业的原创性

原创性指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一种批判、创造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精神,是抛弃与否定或者部分抛弃与部分否定过去或者过去的一切。文化生产的核心是文化内容的生产,而文化内容生产的关键就在于其原创性。文化生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原创文化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英国在界定文化产业的时候,甚至把文化产业命名为“创意产业”。缺乏创造性特别是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文化产业是不可持续的,也不会具有长久的竞争力。原创性是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核和重要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要突出原创性,原创性文化是文化创造活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创造活力强劲,原创性文化作品就会大量涌现;反之,文化创造活力不足,原创性文化作品就可能大量萎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鼓励和催生大量原创性文化作品,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基和原动力,也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原创性的文化产业才能占据文化发展主动权。原创性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文化发展中,复制和模仿是没有地位的,而原创性文化则能占据制高点,取得发展主动权与独具特色的品牌竞争力。有创造性的产品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获得品牌竞争力。文化品牌主要还是靠文化产业的原创性。靠着模仿和复制,固然能短时间出现繁荣的场面,但势必不能长久,只有突出原创性,文化才有可持续繁荣发展的能力。我们应发展原创性文化,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文化产业内容的原创或创意,犹如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一样,需要长期的、大量的研发投入,需要文化工作者具有甘于坐冷板凳、潜心搞创作的精神境界。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既要轰轰烈烈地大投入,更要扎扎实实潜下心来进行内容原创。只有推出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性文化作品,传播、衍生开发等后续的价值延伸才能得以实现;只有掌握了原创性产品,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8]

(3)文化产业的复制及文化消费的特殊性

尽管原创性特别强调文化产业的创造特征,似乎与复制性相矛盾。但作为产业特征的文化活动而言,复制性指生产加工过程的可以复制,同类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否则就难以满足大量的文化消费需求。如不可能每场电影只放一次,否则其成本很高,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提升。

文化产业或产品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一般意义上的物质产品一旦消费不可再重复消费,如粮食消费完毕不可能再重新消费,而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可以重复播放。从经济学角度讲,文化产业的产品并不是公共产品,不具有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等特征。在传统社会中,许多文艺作品是个人独特的创作,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也是独特的,表现出个人才智与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当现代意义的文化产业,由于其性质的限制,其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工业化的机械复制方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现代文化产业在一定原创性基础上可以进行复制生产和大规模推广传播。

有专家指出,文化产业必须是能够人为创造出新产品的产业,并且具有可复制性。要做成产业,该文化内容必须是可复制的,就是产品、模式或者是营销方法可复制。文化产业是复制了产品,或者复制的是模式或者方法。[9]可复制性意味着文化产品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地复制生产出来的。文化产业的复制生产与传统制造业的批量生产是不同的。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只是一种单纯的制造,而文化产业的复制是将一个产品重新编码,然后作为自己的内容去反复重现。文化消费将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10]文化消费以消费者较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文化消费的个性突出。这些特征和要求决定文化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特质。

(4)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趋势

现代文化产业不再是传统的低端产业,是内涵丰富知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革命、进步、推广使得知识的风暴席卷所有的行业,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技术、数字媒体、互联网技术以及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等都增加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文化与科技融合,本质上是现代科技向文化领域的嵌入和推进,迫使文化产业形态的变迁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文化产业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层次和竞争力,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传播与推广。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形成的IC(Information Culture)产业是文化产业中具有发展前途和成长性的新兴领域。该领域将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与强大的文化内容生产能力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得到快速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应有效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增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当前文化产业面临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有利时机和良好机遇,科技创新突破文化产业的技术壁垒与各种瓶颈,通过自主产品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价值链层次,不断创造文化品牌。科技创新提升了文化产品与产业的内涵和质量,实现文化业态的界域开拓和文化服务的品质优化。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形成“知识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地球”[11]、“互联网生存”等新概念,产生包括网络服务产业、数字游戏产业、电脑动画产业、移动内容产业、数字影音应用产业等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群,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技术积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文化领域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强化发展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12]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趋势形成文化产业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依靠融合发展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的融合,如依靠现代网络技术构成新的动画产业、新媒体产业,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的融合也是借助现代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2.1.4文化产业的结构划分

关于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或者划分,不同的标准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比较典型的分类是:[13]第一,文化产品制造业。指从事文化消费品生产和文化载体生产的工业部门,包括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化用品、乐器用品、玩具工艺美术品、体育用品、艺术陶瓷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等制造业行业。

第二,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指从事文化消费品销售活动的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图书、报刊批发零售业、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业以及上述文化产品的批发零售业等。该产业比较低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该产业得到较大限制。当然有的借助电子商务开展文化产品的批发零售。

第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的服务部门。包括园林绿化、摄影、娱乐服务业、体育、教育、艺术业、出版业、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文物业、文化经纪与代理业、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不属于以上分类的其他文化服务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其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其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还将文化产业分为3个层面: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第一,文化产业核心层

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14]

第二,文化产业外围层

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1)网络文化服务;(2)文化休闲娱乐服务;(3)其他文化服务。

第三,文化产业相关层

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1)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2)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1.5国际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新特点

文化产业的地位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许多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文化、艺术的生产传播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也被称之为重要的知识性产业。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撑和主导产业,将在推动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推动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可见文化繁荣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在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战略是国际大都市的主导战略

许多国际大都市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引领世界经济的突出地位,将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主导战略之一。2002年5月,曼彻斯特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指出要将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战略实施都将越来越维系于这个文化轴心,并规划了“发展可持续文化经济”等5大主题。

伦敦作为英国首都和著名的世界城市,早在2003年就公开发表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明确提出了文化发展战略,将文化战略作为增强和提升伦敦的世界卓越创意与文化中心的地位的重要战略,并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的文化中心城市。伦敦的文化发展目标认为是应充分体现文化的卓越性,增强伦敦作为世界一流文化城市的地位;要充分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功能,将文化创新作为推动伦敦转型和经济提升的核心动力;要充分体现文化的参与性,鼓励所有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创造、创意和创新,打造创意型经济体;要充分体现文化的效益性,突出文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体现产业效益和质量,能从文化资源整合中实现效益增强和竞争力提升。

新加坡作为国际花园城市,深知文化的魅力,于2000年制定“21世纪文化战略”,在《文艺复兴城市》中提出构建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积极打造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和国际文化中心城市,提出要发展文化艺术的文艺复兴经济战略。新加坡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助推该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活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助推新加坡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品牌不断提升。

纽约作为著名的世界城市,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务部明确提出文化工作目标与重点在于提高文化对于经济活力的贡献度。特别是将影视等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中影视产业的经济贡献从1993年的47.35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83.23亿美元。文化艺术产业总值在1995年达到134亿美元。新媒体产业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年收入增长率高达45%,1999年已经达到170亿美元。

(2)国际大都市成为文化产业要素集聚高地

国际大都市作为经济活跃高地、技术创新高地、资本与信息集中高地,也是文化产业要素集聚高地。世界文化资源和要素不断向国际大都市集中,成为国际潮流和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纽约作为美国文化元素集中、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重要区域,拥有世界著名的文化设施,如百老汇、林肯艺术表演中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众多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构成纽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这些机构达到2000多家。出版各种日报、周报、月报等达到2000多种。拥有《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财富杂志》、《福布斯》和《商业周刊》等世界著名杂志社。纽约拥有80多种有线新闻服务、4个国家级电视网总部、至少25家有线电视公司等。

这些大都市具有发达的信息中心、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素。国际大都市成为世界文化产业集聚高地,文化产业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

(3)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高度融合衍生新兴产业形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浪潮促进生产力发展,对国际大都市的文化产业也产生深刻、持续、强烈的影响。文化产业借助科技力量不断得到改造、升级与优化。大都市依托最新科技加强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形式。如互联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衍生了新兴网络文化、博客现象、虚拟生活、网上民意等新型文化现象,进而形成了互联网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形成了发达的信息文化产业。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兴起,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了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媒体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起与繁荣促进了世界文化产业的延伸、拓展。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与驱动,形成网络服务产业、数字游戏产业、电脑动画产业、移动内容产业、数字影音应用产业等为主的数字内容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衍生许多新兴产业形态,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类型与内容,也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到文化产业中。

(4)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动力

现代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创意性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也就是创新创意形成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并促进文化产业向深度、广度扩张。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和人的创造力、创意高度结合,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作品的涌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世界城市将崇尚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扶持和鼓励发展。创造性、创新性、创意性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动力与最具活力和能动效应的元素,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企业重视,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5)产业呈现跨媒体、大集团化、集群化的组织形式

文化产业经过大都市文化的演练和积累,产业组织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内部竞争不断加剧,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呈现跨媒体、大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和组织形式。在文化产业领域,企业集团化、行业垄断化的趋势不断明显,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已经形成众多下属公司的集团化发展,拥有了几百家文化类公司,发行的杂志超过60种,横跨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娱乐媒体的电影、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网、唱片、杂志等多个领域。贝塔斯曼也形成了文化产业的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集团化发展,涉及信息、教育、娱乐、图书出版、杂志与报纸、影视音乐、广播电视、印刷、媒介服务、图书音乐俱乐部、电子商务等传媒业领域,形成文化产业的生产、服务的系统化、集团化、垄断化发展。

2.1.6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不断得到演变,以全新的方式不断改变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形态,展现独特的趋势与特点。

(1)构成产业化的文化发展理念和创新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将文化作为重要的事业和意识形态的领域进行发展和管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因此对于文化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其也是执政党所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文化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将之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服务领域进行发展,将所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业务作为文化事业来看待和培育。受经济基础的影响,文化事业发展基础薄弱、投入少,服务效益差,文化产业未能得到跨越发展。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特别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机遇。意味着要在保障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从文化事业中的分离,符合文化活动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是我国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不仅大大丰富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内涵和领域,也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最终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发展释放了文化领域的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特别是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允许民营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不断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领域,也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相促进与共同繁荣。文化产业形成国有的、民营的、其他社会资本的多元化组织架构,文化建设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动力模式发生变化,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与精神生活功能同时得到发展。

文化产业多元发展政策和文化市场准入,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管理的新要求。外资、社会资本、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了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创意、创造性发展。

(2)政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政策、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创新,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制度保障和内在活力,释放了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必然提出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国家《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若干经济政策》、《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完善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政策的学习与经验借鉴,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政策道路、制度空间和创新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经验借鉴,裹足不前,长期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和文化事业化、单位化的发展轨道,产业政策不够优化,文化产业被限制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难以释放市场活力和满足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中国面临着全球文化市场的巨大挑战,但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制约了文化资源契合和优化配置,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市场开放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文化产业的体制要求和制度创新的基本保障。基于中国区域差异过大、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别是东中西各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明显,决定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政策创新的浪潮,为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开放不断走向成熟,国家致力于依法管理文化市场,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市场的监管、规范、有序以及各种制度障碍的梳理和清除,为文化产业发展疏通了道路,也标志着产业市场成熟程度的提升,体现政府驾驭市场经济、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成熟性程度的提升。可以预期,未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规范化管理以及各种政策创新,将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3)建立以数字媒体为先导的新型文化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融合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数字等技术的发展,形成和建立以数字化为先导的新型文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变中国文化产业生态。由于文化产业是现代城市化、工业化的物质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现代科学技术的变化与应用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形态,促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与动力。而现代城市产业形态的扩张空间营造和培育着新的文化市场消费主体,不断繁荣城市文化生活和文化产品。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和阅读注意力,文化产业现代化、数字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数字媒体为先导的文化产业形态的形成,引发文化产业的深刻革命。数字电视、动漫游戏、大众传媒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拓展,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挑战传统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传统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拓展,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运用,催生了动漫游戏产业的繁荣。因此,以数字媒体为先导的新型文化产业影响和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成为现代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4)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成为现代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成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我国区域不平衡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差异性。另一方面,品牌理念提升、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成为现代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在城市的高度集中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存在吸引了文化企业的扎堆。企业扎堆和文化现象的集中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集群创新、竞争与合作的加强决定了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是重要出路与趋势。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在进一步被拉大的同时,文化产业集群的崛起将深刻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力量结构。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发展,不仅改变和创新传统的文化产业空间形态和组织架构,另一方面,通过跨界创新、区域集群、链条式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组织结构不断创新和集群发展。

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的两大特征与趋势挑战着传统的文化体制模式。一方面,文化产业力量分散,企业规模小、投资能力差、竞争能力弱,是文化产业或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行政区划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制约了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和多城市的投资空间,客观需求和主观障碍的并存,使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跨越式推进。集群化、品牌化有增长的空间要求,但集群程度的提升、国际品牌的形成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考验。党和国家加大了行政区划的体制创新,构建区域城市群和国家区域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的综合发展与文化融合,实现了对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三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成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些战略的提出,为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文化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给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和区域布局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5)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空间

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的制造业发展与改造提供了新的支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提升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创造性,创新、创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通过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获得新的发展形态。在国家提出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背景下,许多资源型城市,正是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区、旧的工业遗迹进行改造和提升,实现了低碳转型发展。北京的石景山区、上海、杭州等诸多城市、区域利用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对传统的工业结构进行文化改造和艺术建构,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景区,实现产业转型和节能减排。艺术设计和艺术创造在改变传统制造业和传统经济的同时,重塑对废旧厂房、矿区、遗迹的认识和理解,展现在市民面前新的产业增长空间,为城市经济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和增长潜力。

(6)技术、版权、服务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与中国外需型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是,中国文化产业主要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关于技术、版权、服务的文化输出竞争力差,与国际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美国文化产业主要是对版权的输出,国际文化贸易大国通过转让版权、技术转让、服务等来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市场扩张。而中国文化产业输出主要是文化产品的输出,如中国的唱片贸易都是成品贸易,通过远洋船队的集装箱运输实现,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够。文化产业自身对现代技术的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技术、版权、服务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文化产业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新的战略选择的同时,面临自身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移,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及其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加强技术、版权、服务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加快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融合,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实现精细化管理与高技术化,通过技术融合、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和品位,建立文化产业自身的文化品牌,实现高端化发展和品牌化竞争。以版权为核心要素的文化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体现了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成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标志。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智力投入型、要素集约型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区别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制造业,区别一般性的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知识、智力、创意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这也是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经济要素的战略性整合的关键所在。没有知识、智力和技术的投入,传统经济结构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优化和升级。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元素,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生活层面的,属于智力和知识层面的,文化产业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来满足社会群众的精神层面的需求,缺乏内涵、知识、技术的文化产业是无法得到长久发展的。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反映了内在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的长时间磨炼、提升与整合。中国文化产业要转型升级,要成为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型产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文化产业自身的转型,包括版权、技术、服务等多方面要素的提升与融合。文化产业不能走传统的文化服务道路,也不能走低端、代加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需要突出版权、技术、服务等这些要素的提升,走内涵式、创新型、版权型的发展道路,所谓版权型发展模式,实际上也就是要强调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道路,有版权,就是有自己的特色品牌。通过版权或品牌化发展、技术提升和服务提升的战略性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够在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和根本性的转型升级。

(7)文化安全战略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国家文化安全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要求。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和国际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输进来,文化市场的开放面临着机遇与风险的同时存在。如何预警风险、规避风险、消解风险,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安全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文化安全管理机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等的建立与完善,将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品牌发展提出了要求与挑战。建立品牌,实际上是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发展建立了法律保障,有品牌,有版权,意味着可以与其他产业或品牌相区别,避免模仿与恶性竞争;也可以对模仿者进行法律维权。同时,中国文化市场的开放,是在国际惯例和中国法律框架下的合法经营行为。中国加强建立自主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为文化产品发展保驾护航。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确保自身发展的安全而不受国际风险的干扰和黑客侵入,走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安全化发展道路是未来趋势和基本潮流。

基于以上特点的分析,可以说,中国文化产业将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繁荣而不断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将展现不同特点。中国文化产业伴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不断释放新的活力与动力。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掌握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五位一体战略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务。

2.2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接。产业集群在要素构成、结构关系及演变过程上都是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研究存在着多重视角,相关的概念界定也有所不同。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而且派生出许多相近的概念,如“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区域集群”(Regional Clusters)等概念。在早期的经济地理研究中,许多学者将它称为“地方生产系统”、“产业区”、“新产业区”等。在我国,学者们将浙江省产业集群称之为“块状经济”、“特色工业园区”;对广东省产业集群则称之为“专业镇”。

集群(Cluster)研究最早源于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他认为经济学更接近于生物学而非力学,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提出集群是由外部性导致的观点。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的原因,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收益与成本权衡。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将这些原因归纳为特殊原因和一般原因。特殊集聚因素包括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状况等,一般因素是指那些因企业聚集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共享,特别是因上下游企业间的产品互补所产生的产品相互依赖的间接外部网络效应。

科斯(Coase,1937)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他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些均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聚集区内企业的地理接近,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Lock-in)效应,因此不存在空间上各要素报酬趋于相等的自动均衡,集聚的产业和集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克鲁格曼的工作实际上为主流经济分析理论框架下,对研究产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多样性开辟了理论空间,“区位是重要的,市场结构对产业区位格局和贸易关系的影响仍然重要,尤其是跨国生产组织中出现大量的中间产品交易和差别产品市场的不断细分,使得市场因素在地区间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市场结构的转变反映了地方专业化的趋势。”

迈克·波特(M.E.Porter)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竞争力影响视角分析,认为集群能够促进区域竞争,并因此保持或增加其经济增长的速度。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迈克·E.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迈克尔·波特研究了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等层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进而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强调,“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地理集中造成的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国家产业竞争优势。

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15]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 I.P.Ottaviano(2001)综合了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进一步验证了著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也就是说,企业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与地区企业数量相关。AnthonyJ.Venables(2001)认为,新技术改变了地理对我们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消除我们对地理的依赖性;地理仍然是国际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Nicholas Craft和Anthony J.Venables(2001)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Catherine Beaudry和Peter Swann(2001)对产业集群的强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群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不同的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在计算机、汽车、航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存在非常强的集群正效应。D.Norman和J.Venables(2001)探讨了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世界经济范围内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研究了国家产业集群政策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关系,产业集群与世界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关系后,认为在均衡发展的条件下,产业集群数量太多而规模太小。

Lura Paija(2001)通过对芬兰ICT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认为ICT产业集群是芬兰基于知识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优化了芬兰的产业结构,构筑了芬兰国家竞争优势;并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回顾了ICT产业集群在芬兰的发展。[16]目前有许多学者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童泽望、郭建平(2008)研究了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借鉴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基础理论模型中的“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提出在提升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提出原则性建议,还必须充分重视并发挥出文化产业集群自身的比较优势。[17]史征(2009)以杭州数字娱乐产业集群为例对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从全球范围看,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已不胜枚举,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再次印证了集群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规范性分析评价(定性评价)和数量模型分析评价(定量评价)两种,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定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GEM模型和投入产出法等。运用GEM模型对杭州数字娱乐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说明杭州数字娱乐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得分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18]雷宏振、谢卫军(2009)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共享知识的特点:地理聚集性、溢出性和核心知识的保密性,并从知识形态、知识垄断、知识共享能力的差异、共享平台的技术壁垒及文化产业产品的保护措施不够健全等方面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提出应从共享能力和学习能力、组织间的关系、公共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集群文化、共享平台及人才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19]张荣刚(2011)研究了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演进动力机制,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其竞争力的生成在逻辑上相辅相成、时序上基本一致,正是以竞争力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开创了产业集群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国内几个著名的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生成,通过对集群竞争力的生成动力机制和协同演进路径的分析,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自于集群系统的自组织整合过程,正是基于系统化的集群企业间充分竞争、密切合作的机制,构成了集群总体上存在的竞争力的核心框架。[20]赵豫林(2011)研究了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认为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呈现双向互动趋势。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要素条件;城市有着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所需要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资本资源、环境资源、消费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条件。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由要素系统、模块系统和效应系统构成。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应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精心塑造文化品牌等措施,来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21]还有研究认为,文化产业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门类,往往会在某一区域自发集聚或在政府主导下实现集聚,从而向集群化发展迈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也呈现跨领域、跨行业、跨体制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这种趋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下,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群化,是发展文化产业要关注的。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主要依托高端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效应,辅之大量中小文化企业的配套和服务,意在实现产业要素和产业业态的交融,降低成本和实现规模效应,使中小企业从中获益。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既不能局限于以地理文化资源划分的自然区,也不能局限于纯粹的行政区,而是遵循文化自身的“超时空”特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地理维度的统一,通过整合使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聚,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保持竞争优势。[22]可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提升需要走集群化发展道路。

以上仅仅分析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几种主要理论,其实产业集群理论颇多,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注重于产业集群影响要素研究,如对外部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区位地理、需求条件、资源、技术、制度文化等层面的考察,为本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3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自从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这一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之后,基于价值链基础的各种管理模式就不断涌现。[23]波特分析的基础是针对某一产业内的企业而言,而在后来对企业进行的战略分析中,价值链理论的应用已经超越企业的边界而扩展到企业的外部。按照波特教授的解释,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创造价值,并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包括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内的价值最大化。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组成的,它包括以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为内容的基本活动和以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基本职能为内容的辅助活动。这几类活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链状结构,即价值链。波特研究指出,由不同性质的参与者(供应商、生产者、渠道、买方)形成的价值链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企业的价值系统。在最初基于制造业的观点中,价值链被看成一系列连续完成的活动,是原材料转换成一系列最终产品的过程。新的价值链观点把价值链看成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的创新过程。这些关键性的工艺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地创新,改变组合模式和整合资源,为顾客创造价值,增加服务,增强顾客的附加值和忠诚度。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24]产业价值链是由不同价值环节构成的,每个价值环节在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结点作用,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价值环节指的是价值链上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在20世纪末期,查尔斯·兰蒂(CharlesLandry)将产业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了文化产业研究中,认为文化产业价值链主要包括创新创意的产生、文化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实现从创意到创意的实现)、文化产品生产后的运输与流动、传送部门、消费者与接受等五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将创意与创意实现、文化产品消费有机链接。这些环节有一些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而另一些环节则是处在产业交叉和产业延伸地带的产业,文化产业价值链具有分工与合作、价值增值和循环、最终用户需求决定等特征。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增值性是正常价值链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一条价值链上,后面的增值环节在前面价值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价值活动,生产出包含新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链不但具有增值性的特点,也具有循环的特点。价值链中价值投入受最终用户需求的约束,同时,最终需求也决定了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位于价值链末端的最终客户是价值链真正的价值源泉,是核心价值环节。价值链的构建实现了市场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对客户价值需求的了解、反馈和满足能有效增强生产端的价值供给。

关于价值链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战略制定、实施及其监控的系统管理过程。

价值链管理强调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组合,优化环节和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价值链运行的整体效率,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价值链管理是为了创造某个价值链战略,满足和超越客户的需要和欲望,达成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整合。加强价值链管理可以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团队合力,每个成员都为了全部过程增加相应的价值,如通过整合实现快速组装、更准确的信息、更快的对客户的反应速度和更好的服务等。

价值链管理主要有垂直价值链管理和水平价值链管理。[25]垂直价值链管理是针对企业纵向价值链联系的,包括对原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制造商、顾客等所有参与实体的管理。日本的企业最先运用了垂直价值链管理,试图把制造过程中所有因素统一起来。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不必再为最低价格而讨价还价,双方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基于利益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等优势,供应商也参与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双方就能通过及时的信息交流,迅速设计出符合实际的产品。

水平价值链管理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制造商、服务供应商、设备等,还包括业务层面、服务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关联部门的联合,如投资银行、金融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利益联合体,共同服务于企业或产业的价值创造。水平价值链管理是对企业价值链同一水平上企业集团的各个企业主体间相互作用的管理。水平价值链管理更适合战略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的管理。各公司,有时甚至竞争对手之间通过联合,采用rr技术达到共同的目标。通常由各相关业务提供各自的核心优势,即由具有最先进的研发部门的企业来设计产品,由最好的制造商生产产品,由最好的市场销售公司来销售产品。[26]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文化产业价值与价值链问题。周玉波(2011)对文化产业价值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竞争成为国际竞争新的发展态势。文化不仅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更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一种解释变量。文化产业正在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经济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理论的创新。[27]朱欣悦、李士梅、张倩(2013)认为文化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具有原创性、融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等特征,文化产业价值链主要包括创意生成、产品开发与制作、商业推广、最终消费等环节。应通过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价值链纵向延伸和文化产业价值链横向拓展等途径拓宽文化产业价值链,促进文化产业品牌化高端发展。[28]桂韬(2013)对文化产业价值链成本面进行分析并且对衍生品开发进行研究,认为文化产业价值链本质上是由一系列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其中,衍生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往往数倍于文化产品本身,衍生品开发成为文化产业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化产业价值创造活动可分为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及衍生品开发四个阶段,同时认为衍生品开发位于价值链的高端。通过对文化产业价值链成本面进行分析,衍生品开发不仅延伸了价值链长度,同时具有促进成本面曲线下移的作用。[29]

根据价值链理论,分析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理论支撑。从价值链分解的角度看,文化企业不仅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还应包括各种文化服务的供给,这些生产和服务均是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重要环节,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关键要素。由于这些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是本企业所设计的价值链中的一环,它们很可能受企业自身规模和供给能力的限制,分工的细化和复杂化决定单个企业很难提供完善的文化价值服务,需要企业通过价值链组合,整合多个关联企业资源,将这些生产和服务环节进一步分解细化,其中许多环节嵌入其他的价值链。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营销网络、品牌等都可以包装成服务产品输出,让它们参与更多的价值链过程,从而使企业的服务等价值活动创造出更大的效益。[30]通过价值链理论分析,文化品牌提升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依靠价值链的构建、细化和完善,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文化企业的品牌和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品牌化高端发展。

2.4品牌与文化品牌

2.4.1品牌的起源、内涵及其构成

“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斯堪的那维亚语“brandr”,翻译为“燃烧”,指的是生产者燃烧印章,然后烙印到产品上,形成产品标志的过程。印度在吠陀时期(9000-10000年前)将品牌称之为“Chyawanprash”。意大利最早将品牌水印印于纸上,可见意大利重视品牌的作用。公元19世纪,工业化进程加速,许多商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工厂生产后以标志或徽章等形式进行明确规定,形成了初期“品牌”的商标价值,从此,品牌得到正式使用,并大规模、大批量推广。英国啤酒厂声称其“红色三角”品牌是世界上第一个商标。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制造厂建立,大批量的商品运输到市场,客户对当地产品具有较为熟悉、更有信任、更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印象。

为了获得客户更加熟悉的印象,许多企业反复提示人们要认准其产品标志,由此强调产品的创新性,从而建立了自身的品牌地位。如坎贝尔汤、可口可乐、水果口香糖、桂格燕麦等在当时建立了品牌,成为重要的名牌产品。企业家认识到商品的品牌价值及其可能带来的顾客忠诚度和认可,努力建立和打造产品的品牌,形成特色和个性文化。

从品牌的起源可以看出,品牌作为一种可以保值、增值的重要无形资产,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备受企业和社会所关注,消费者对有品牌的企业认可度高、忠诚度高。品牌的建立主要是依托于某种产品或服务为重要载体,通过名称、象征、符号、术语或者设计、组合实现。从一般意义上考察,品牌的内涵是企业制造商或经销商通过创新创意赋予企业产品上的标识,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由产品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及其组合而成。从战略开发的视角考察,品牌的内涵是区分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的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组合的总称,在战略层面形成某种独具特色的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进而获得消费者的客户忠诚度和认可度,成为企业基业长青和长期占有市场的重要无形资产。从品牌构建的视角考察,品牌的内涵是通过企业员工或设计者的激情、知识、智慧、理念的高度融合、创新、创意,形成企业形象、文化构建的系统工程,是关于企业或品牌主体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形象集成与文化产品。

也有研究者将品牌的内涵界定进行了阶段性论证。SCHMITT把品牌的内涵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品牌—标志”阶段,即通过采用名称、徽标、图标、口号和广告标语来标识公司产品,以提升知名度和形象,从而满足理性消费者的“特色和益处”需求。

第二,“品牌—体验”阶段,即不仅通过采用名称、标志、口号、活动等形式,而且重点通过建立感官、情感、创新性联系以及和生活方式与品牌之间的联系,来满足消费者渴望刺激、乐趣、受到教育以及接受挑战的感性需求,从而为“客户创造体验”价值。[31]

陶晓红(2003)从品牌内涵演进过程的角度,把品牌理论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品牌就是品牌标志、品牌就是品牌形象、品牌就是品牌关系。[32]张炎炎、张锐(2004)把品牌本性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传统品牌观阶段,包括符号说、情感说、综合说、浅层关系说、浅层媒介说等;现代品牌观阶段,包括深层关系说、扩展的媒介特性说等;未来品牌观阶段,包括品牌哲学说、品牌生态说等。[33]以上对品牌内涵的阶段解说不仅反映了品牌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和丰富,也反映了品牌理论的不断发展。品牌内涵的发展结合最新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并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融合。品牌概念也被众多学科领域所接受和应用,并不断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如品牌与文化、城市、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品牌包括品牌属性、利益特征、价值、文化、个性消费者用户等要素。品牌体现了商品的内在文化底蕴、商业价值和产品个性,是企业通过全力打造和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和无形资产,具有多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属性,即品牌应标记着某种商品的基本属性,这是品牌的基础内涵。品牌代表某一种或一类产品,而不是所有产品,区别其他产品的内在本质性规定即为属性。二是利益,品牌的代表性起到区别其他品牌或产品的作用,属性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某种利益的归属和代表。

三是价值,品牌包含了品牌拥有者或开发者所主张的价值取向以及关于功能、质量和价值的用户价值要素;其不仅包括品牌的自我价值取向,还包括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普及度等,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形成了品牌的价值定位。四是文化,由属性、利益和价值形成了品牌的文化内涵,这些要素的集合即表现为品牌所要求的文化特征。五是个性,品牌体现了产品的属性的同时,还表现为独有的个性特征,这种特质是其他产品或品牌不能具有的,否则就失去品牌的排他性。六是用户,品牌的建立规定了客户群,即用户是品牌的重要范围和消费者类型。拥有用户就是拥有市场,品牌才有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空间。

以上探讨表现了品牌的基本要素构成,从广义考察,品牌的综合价值是多方面的。品牌形成某种不可替代的凝聚在顾客心目中的独具竞争力的形象或印象,借助这种印象能形成某种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在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推广中获益。因而,品牌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企业服务、文化推广、价值宣传的良好评价和较高认可,体现对企业价值、文化、产品、理念、服务的信任和忠诚度,这种信任和忠诚在很大程度是无形资产、无价之宝、是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体现企业产品、服务、文化的综合品质。品牌所形成的这种强势印象能使消费者与企业的文化、产品、价值相关联、互动和融合。企业品牌的构建同时也是在培育企业时尚和创新文化,使企业从低端的产品提升为高附加值的文化理念和良好形象。企业通过创建品牌,建立良好形象,使企业拥有强大的产品开发优势、产品技术优势、质量优势、服务优势和文化优势,实现企业的高层次提升与转型。企业品牌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就能更加提升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而产生丰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利润。

2.4.2品牌的特性

(1)品牌差异化

品牌可以理解为某种“产品”的“牌子”,之所以称之为某种产品的“牌子”,在于该产品所具有的差异性或特色,企业必须使自身产品具有某些核心技术和差异性,才能与市场同类产品区别开来,并获得顾客的认知、认同与信任。企业往往绞尽脑汁设计、研发和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殊性能、形象和特征,顾客也偏向于区别其他产品的特色功能或性质,获得至尊或高尚的消费体验,通过商品消费差异性功能的获取、消费、体验寻求与他人差异性的个体特征。通过对差异性、个体性、特殊性的产品消费和服务体验,获得与众不同的消费满足。正是基于此,企业注重自身差异性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塑造,形成品牌独特性。差异化表现为市场的独特性、稀缺性和排他性,能彰显消费者的地位和身份;差异化体现产品的优秀品质和卓越功能,增加顾客的附加值和对社会需求心理的满足。

(2)品牌的关联性

品牌体现了商品对消费者提供的利益关联性程度,消费者只有通过消费和消费需求的满足过程,才能真正感知品牌的存在及其价值。品牌是为满足消费者某种或某些利益需求服务的,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满足,也包括服务体验过程中获得的心理方面的消费满足。因此,品牌与消费者在利益满足层面的关联性及其强度决定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关联性代表品牌对消费者的适合程度,关系到市场渗透率,与消费者的利益或消费需求的关联性越强,意味着消费者能接受品牌形象和品牌所作出的承诺,主观上愿意尝试,也意味着在相应的渠道建设上有更大的便利。

(3)品牌的认知性

品牌的认知性(Preceived Quality)或认知度(Brand awareness)是指消费者对品牌及其产品价值的认可或认知,代表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程度,关系到消费者体验的深度。品牌是消费者在长期接受品牌传播并使用该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后,逐渐形成的对品牌的认识。品牌包括核心认知和延伸认知两大元素。核心认知是品牌内涵中最独特、最个性的元素,延伸认知是一些虽并非特别关键,但也不可忽视的品牌元素,包括售后服务等环节,二者相辅相成。顾客对品牌的认知既包括对其核心价值的认知,也包括对延伸价值的认知,如对售后服务等的感受和好评。[34]当顾客不能感觉到产品的内在价值时,其品牌的意义就不能被真正认知,也就不会去购买此类产品。品牌认知度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20世纪80年代,大卫·艾克提出了“品牌价值”的概念,同时也推出了多个品牌建设的方法和理念。其中,在行业内被广泛认同的是品牌建设的四段里程,即:品牌知名、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品牌忠诚。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具备比较高的认知度和知名度,通过良好的认知度传播效应使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名称、内涵、个性、质量等有较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有购买和消费的欲望与情感共鸣。消费者在真正获得品牌产品的消费体验后,再次认可产品价值、重复购买或多次消费,成为忠诚的持续的消费者。因此,应通过广告、宣传、体验等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的认知性或认知度,实现品牌的长期价值。[35]品牌的知名度不等于认知度。不要把知名度与认知度等同与混淆,知名度只要有钱,只要不违法,只要肯打广告就可以轻松地获取。但一个缺少品牌内涵或品牌内涵不恰当的知名度却难与受众产生心理联系,不一定能让受众产生认知度或认可度,即在心理层面不一定获得认同感受。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品牌才会使人产生品牌认知度,而品牌认知度必须要走心里联系这条路。品牌若不能让人产生认知,品牌就失去了它的联系能力。一个没有联系能力的品牌就没有拓展品牌关系的能力,品牌的保值增值则完全靠品牌关系的维系。因此说,如果品牌战略的核心是品牌资产,那么品牌关系则是品牌资产的核心。而品牌关系产生的基础首先是品牌认知度而非品牌知名度。品牌的联系能力主要来自于品牌内涵,包括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文化等,而这些是使人们内求认知与品牌产生联系的重要基础。品牌要得到人们的认知与认同,就要解决品牌与人的心里联系问题。[36]

(4)品牌的质量性

品牌质量是能够实现商品功能、价值和消费目的的优越性或卓越性程度。[37]品牌是以质量为优先条件,品牌的质量是影响品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发挥引导和激励顾客选择和偏好的重要作用。品牌质量包括使用该品牌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和信任度,是从顾客感受和消费的角度进行评价,主要反映该品牌产品的耐久性、可靠性、精确度、易于操作和便于修理、服务完善等有价值的属性。品牌的质量水平一般有四种选择,即低质量、一般质量、中上质量或高质量。好的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打造名牌是企业或产业一致的追求,名牌是高质量的象征,因其高质量、完善服务、高品位的满足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广为传播、备受赞誉、可信度高。品牌由于质量可靠、信誉度高,得到消费者公认,才使品牌成为名牌。名牌形成后,又对它赖以形成的优质产品具有独立性,它可以脱离具有使用价值的优质产品实体拥有自己的价值,使驰名品牌获得市场通行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的挑剔和选择形成企业创新的原动力,缺乏质量和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拥有好的品牌和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持续的顾客忠诚度。市场的竞争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本质上是质量的竞争和品牌的竞争。名牌之所以畅销,其原因就在于名牌满足了买方市场对产品的质量需求,而质量需求的增长则是推动质量差价的根本原因。

因此,可以说,质量性是品牌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特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之根。

品牌不是单一靠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评选出来的,更多的是广大消费者持久的忠诚、信任和“货币选票”塑造出来的。要建立和持久拥有品牌,必须加强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必须长期保持优良、创新的品牌质量,这是企业、产业获得品牌,赢得顾客忠诚取之不尽、持续不断的力量源泉。品牌质量包括品牌本身的质量和体现或服务过程中表现的质量,品牌本身的质量是由产品本身的质量表现的,而体现的质量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效果。注重品牌的质量性就是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顾客感知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持续的创新、优质的产品质量、较长的保质期、完善的售后服务是提高品牌质量性的前提和基础。

2.4.3品牌的经济功能

品牌是一种体现经济价值的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品牌是一种资源、一种区别其他产品的特色战略,一种占领市场的重要法宝。

品牌作为无形资产的主要载体,在企业无形资产的组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因具有市场价值,可以进行买卖,许多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仅通过对品牌使用权的出让就可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知名品牌的产品质量好、性能可靠,能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就意味着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不断积累成为企业新的无形资产,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品牌本身的价值也会不断升值。品牌的功能在于承诺消费者产品的功用、情感及自我表现等利益,使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品牌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商品的主要力量。[38]品牌表现为企业产品的优势和特色,表现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相关联的服务水平,因而能够获得市场和顾客的认可与忠诚度的提升。有研究认为,品牌是企业产品性能、质量、服务、信誉的概括和反映,品牌具有营销功能、获利功能和竞争功能。[39]具体而言,品牌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誉保障功能

企业为自己的产品确定品牌后,事实上就明示了企业对顾客、消费者的质量承诺和责任。品牌代表了产品所具有的质量、信誉度。好的品牌意味着出错率和失信行为的最小化,甚至于保障在产品缺陷时的责任追求和利益补偿,如果不能起到这些信誉保障作用,品牌的价值也就基本不存在,即顾客不再相信产品的质量或存在的真实性意义。因此,建立品牌,就是建立产品的信誉度,促进消费者识别、偏好、忠诚于某种商品,赢得顾客的忠诚度和长久的信赖,即消费者放心,质量有保障,进而达到推销产品、提高利润、获取竞争力的经济目的。

(2)市场垄断功能

良好的品牌能使企业或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占有量,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市场垄断,进而能提升企业利润和价值。品牌的建立使企业避免陷入单纯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伴随市场竞争激烈和同质化趋势严重,企业的产品、服务、品质、技术、文化、管理、推广等容易被复制和模仿,甚至于以假乱真,但竞争者一般难以复制品牌,品牌将建立自己的商标和知识产权,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一旦有侵权,将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因此品牌能使企业长期获得市场占有率,形成垄断优势。

(3)利益维护功能

品牌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和利益,也包括能维护和满足消费者的利益需求。

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地位,也表现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认可,进而能体现消费者的地位与身份,形成对企业利益和消费者身份的价值认可与利益维护功能。

一方面,品牌能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能保护企业应有的利益,形成足够长期的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品牌在顾客心目中所具有的地位与形象,也代表了顾客的身份和地位。商标掌握在注册人手中,而品牌则植根于消费者心中,品牌巨大的价值及市场感召力是来源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偏好和忠诚。品牌经营及其经济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忠诚度不断维护和提升,进而能获得消费者不断消费的利益保护。

(4)市场营销功能

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的市场营销功能有利于区分其他商品,简化商品购买的复杂程序,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记忆商品,获得顾客信任和忠诚,愿意长期购买和消费该种商品,使商品不断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和市场份额。对于生产者来说,品牌的主要意义在于向消费者推广、传递、销售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识别、信任能力,给社会以认知的载体。品牌作为企业和企业产品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标志,具有使产品本身更为简单化、形象化和容易传播、易于营销的功能。

(5)价值增值功能

所谓价值增值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品牌具有连接上下游企业、厂商和最终用户价值链,促进产品的价值保值、增值的作用。

一个品牌常常是因为企业品牌存在形成产品的一组关联的利益和好处,顾客购买每种产品,能够获得相应的价值,品牌能维护和保证这种价值不贬值。第一,对上游供应商而言,品牌企业是一个稳定的、有良好信誉的客户,信任度高,可以为供应商带来可靠的利润来源和市场份额,品牌企业成为上游企业的价值来源。第二,对下游企业或销售商而言,使用品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可以降低质量风险,提高供货的可靠性以及技术支撑的保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其他供应商无法提供的利益保证,这就意味着给下游企业和销售商带来价值。第三,对最终用户而言,使用和消费品牌商品可以降低产品选择的风险、减少精力和体力支出,提高其获得的产品价值、形象价值、人员价值和服务价值。品牌不仅是保证了产品质量,还体现了顾客的档次、层次和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可和某种希望达到的虚荣心理。品牌特别是对高档奢饰品品牌的消费更是彰显消费者的身份和地位,扩大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如消费者购买月饼送礼,作为一种文化,月饼的高价不再是月饼本身的价值,而是体现在对送礼对象的地位与身份的认知程度,以及通过这种变相的品牌消费需求心理满足来获得对方的认可和价值的增值。因此,品牌自身的价值可能在某些时候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富含社会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因素。正是基于此原因,人们更加重视品牌的价值增值因素,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才具有超越本身价值的含义,品牌的经济功能才越发明显。品牌在这里既是连接上下游企业、厂商和最终用户的价值链,同时又在这一连接过程中扩展着、增值着品牌价值。[40]

2.4.4品牌文化与文化品牌

(1)品牌文化的内涵

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是关于品牌的文化,品牌自身所具有的深刻文化意蕴及其内涵,成为品牌的特质属性,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理念渗透形成消费者的持久认可和忠诚度,通过文化传播与打造构成消费者对品牌精神层面的信仰、追求和偏好,形成消费者对某种品牌的强烈忠诚。[41]对品牌文化的认可、定义与忠诚,就能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获得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利润,形成企业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为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品牌作为企业的符号、标志和形象,并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利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构建和培育关于品牌的文化体系,即形成企业的品牌文化,才能稳固企业的品牌基础。因而,有学者认为,品牌文化是品牌中的文化特质的长期积淀,是品牌实施与经营过程中的文化活动的集成,代表消费者对品牌和品牌企业的价值认同、利益关联、情感寄托、个性张扬等文化因素的综合。品牌文化的建立能增强品牌溢价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忠诚度,[42]品牌文化的形成夯实了企业文化的根基,是企业层次提升和文化价值凸显的重要标志。

品牌文化体现了企业的外部文化形象,是对企业文化进行外在的推广、宣传、营销、整合,形成认可、偏好企业文化的良好外部环境和社会氛围。品牌文化满足了顾客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认同,是将企业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体现和凝结企业在品牌上的主要精华和文化要素,形成了企业竞争的“品牌力”,代表着品牌自身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品牌文化形成了品牌的人格化,集中反映和体现了顾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认可、共鸣,形成持续的、忠诚的品牌追求。因此,企业所具有和需要张扬的文化内涵,体现企业深层次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理念、社会责任、精神追求,是品牌所凝练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

品牌文化体现了产品或服务所形成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高度集成的完美境界,超越时空限制带来消费者高层次的消费体验、精神满足、心灵慰藉、文化认同。因此,品牌文化的内涵更多是依托物质产品形成的情感归属,能获得消费者心理层面的认可与归属感。顾客偏好和选择的品牌代表商品的标志、质量、性能、独特的市场定位,代表商品生产者、开发商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个性偏好、品味体验、格调和生活范式等。品牌文化能使消费者对自己喜爱的品牌形成强烈的信赖感、依赖感、归属感、荣耀感。其建立在品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上。维系消费者与品牌长期联系的是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情感因素。长期联系、交往、沟通、协调等过程有效培养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的信任、依赖、归属和情感寄托,形成了完整人格化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使消费者保持高度的持久的忠诚度,一般难以发生“品牌转换”或“移情他恋”。因而品牌文化的构建及其品牌影响力提升需要企业保持持续的高质量、高附加值,保持一贯的良好服务和创新,进而吸引和拥有长久的忠诚消费者,为企业和品牌获得持续的消费群和不断财富保障。

(2)文化品牌的内涵

基于以上分析,品牌文化是关于品牌的文化内涵,是体现在品牌上的文化特质,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价值,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充分利用有效的传播途径,形成对消费者精神高度认同与品牌的文化信仰。换而言之,品牌文化主要表征的是关于产品、企业品牌的文化体系。进而文化品牌是从更加宽泛的视角,分析基于文化产品、文化价值、文化范式的品牌打造。即文化品牌是将某种文化特质、文化因素、文化模式形成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品牌标志。文化品牌可能包括多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集成所构成的品牌定位,主要表征的是关于文化的品牌建设,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品牌。

文化品牌的内涵,首先是形成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属于文化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具有区别其他文化的特质和品味,形成了此种文化的品牌,而非其他文化的品牌。品牌文化是关于品牌的文化,在研究视角和范畴上有所区别,文化品牌属于大的品牌概念,是关于某种文化的品牌定位,包含文化所属范围内的某些具有共同特质的品牌文化。文化品牌与品牌文化不仅仅是词序的不同,同时也将带来含义上的区别。本书认为,文化品牌是对某种文化的精神、价值、特质的提炼,上升到品牌的高度,形成区别其他文化类型、文化模式的品牌竞争力。文化品牌包含了品牌文化,两者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文化品牌与普通商业品牌的联系与区别在于,文化品牌与其他商业品牌同属品牌的大范畴,具有同质性,都是用以区分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标志、符号。但文化品牌也有其独特的性质:第一,鲜明独特性。一般情况下,文化品牌一经确立,不会再出现同样或者类似的品牌。第二,创新性。既然称为品牌,就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要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43]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文化品牌比一般的商业品牌更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感召力。文化品牌不是简单建立商标就可以形成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化积淀,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也具有长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4.5文化品牌的产业功能

从产业视角考察,品牌文化实现了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应走品牌发展道路,品牌文化的产业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品牌的建立能形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品牌竞争力,能实现文化产业或企业的促销以及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形成市场垄断地位的目的。通过文化品牌打造,能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带来“品牌力”,从而谋求更多的商业利润。文化品牌形成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品牌认同和心理归属感,进而形成顾客忠诚度,由于同一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其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这种文化上的一致性为塑造品牌文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即为文化建立品牌,为品牌塑造典型的文化个性,达到促销、营利、占有市场的目的。

(2)文化品牌提升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有效承载企业的社会功能。梅奥·罗特利斯伯格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除了追求物质消费需求,还有社会心理等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品牌的建立能让企业不仅销售的是产品或服务,更多的是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能让社会认可,让消费者认同,具有较高的忠诚度,能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和长期满足顾客需求与附加值的整体利益,体现了文化的归属感和精神满足。文化品牌要求企业在宣传自己产品功效品质的同时,也要弘扬优秀的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促成社会的进步。通过塑造优秀的品牌文化来表明企业坚持积极的文化理念,是促进社会利益、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价值、提升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文化品牌提升了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在享用商品所带来的物质利益之外,还能有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文化精神层面的满足,直接增加了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归属感。

(3)文化品牌塑造有助于培养对文化产品、文化模式、文化产业的品牌忠诚度。按消费者的忠诚度水平,市场可分为坚定型、不坚定型、转移型和多变型。其中品牌可以坚定顾客的忠诚度,对企业最有价值。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加强、保持挑剔的眼光和特殊偏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难题和压力,因此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育忠诚的消费者,需要维护、壮大品牌的忠诚群体。文化品牌的树立、壮大,在满员文化效用诉求的同时,向消费者灌输与品牌联想相吻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使消费者通过使用该品牌的文化产品,达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建立文化品牌,即在消费者心理上能鲜明地识别该品牌,让品牌具有独特的文化,让文化具有品牌的特征、价值和内涵,形成文化品牌的文化差异和特质发展战略。

(4)文化品牌提升有助于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影响力和民族软实力。

实施品牌文化营销需要设计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强调品牌文化的民族内涵,对品牌进行独特的文化定位以及塑造个性的品牌文化。[44]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为文化品牌,将民族文化精华提炼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某种文化品牌,更易让大众产生共鸣形成特色和差异,增强吸引力和文化竞争力。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讲究尊师敬老、抚幼孝亲;强调礼义道德、伦理等级、中庸仁爱;追求圆满完美;崇尚含蓄、温和和秩序等。不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在特色小吃、风俗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提升为品牌,将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品牌中,打动消费者的心,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归属感,进而有效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品牌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符合民族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消费模式和心理诉求,要充分考虑到民族的接受心理和消费者的禁忌文化等。因此,文化品牌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或者民族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品牌化发展,既能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推广,提升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与软实力。

2.5低碳经济与低碳转型理论

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担忧和反思,低碳经济概念得以产生。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目的在于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构建低碳经济社会。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2007年2月至11月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陆续发布第4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四个部分,报告指出,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低碳经济模式要求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污染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发展低碳经济能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能源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低碳经济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45]低碳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绿色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但低碳经济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注重碳的减排性。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强调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的产业链,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没有突出对碳减排的重要性认识。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因素,减少碳减排才是问题的根本。因此,低碳经济区别其他经济理论的核心要素是强调碳的减排性。

第二,注重碳问题的综合性。也就是说,低碳经济的出现或者低碳问题的解决不是控制或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要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进行解决,不仅要强调经济和产业发展问题,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问题,还要强调社会、文化、生态等问题的协同解决。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脱钩”,即GDP的增长率高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相对脱钩),或经济稳定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量零增长甚至减少(绝对脱钩)。低碳经济不是不要经济发展,是要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求是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与单纯的节能减排思路不同,它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碳减排、社会发展的协同,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转变,来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增长。低碳经济还要求解决人类的共同富裕、自由竞争和公平发展问题,碳排放方案必须从社会公平、国家和谐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综合性考虑,注重碳问题的综合性解决。

第三,注重碳减排的战略性。由于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控制的,气候变化本身具有全球性、长期性,因此实现低碳发展,需要进行战略性思考,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战略性合作,需要从长远的眼光来重视问题的解决和技术提升以及人类自身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生活消费范式的转变。因而,注重碳问题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同时,要重视战略性工具的选择,战略性方案的制定,战略性措施的选择,实现人类能源消费、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全新的战略性选择。

第四,注重碳减排的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个系统,具有全球性,超越主权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里岛召开,为2012年以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巴里岛路线图”。与此同时,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也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京都议定书》是由多个国家围绕气候变化形成的全球性的谈判和制度框架,但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在参与和执行方面受到国家利益的左右而大打折扣。要真正有效解决碳减排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和国际层面的制度合约。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美国也在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尤其是最近发布实施的《能源政策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中国作为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碳排放的大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主动承担国际减排责任,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责任,但仍积极行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九五计划(1996一2000)提出了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温室气体)的目标。“十五”规划又提出节能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10%以上。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些战略层面的文件和制度规定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和主动承担国际减排责任提供了保障,树立良好的国际低碳形象。

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转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低碳转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46]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低碳转型是长期性的发展难题。一方面,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正面临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因此,加快低碳转型,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发达国家因自身减排压力小于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在低碳和碳减排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主动,并凭借其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发达国家的压力,节能减碳的任务艰巨。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争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权。推动低碳转型,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为企业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履约担保,扶持建立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制度,使企业在碳交易中获得必要的合理收益,推动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47]低碳经济与低碳转型理论的提出,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发展依据。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经济的特点,是比较典型的朝阳产业和绿色经济,不仅具有生态增值的功能,而且能够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48]传统产业的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现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难得契机。传统产业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正经受资源能源环境等多种制约因素影响,产业标准门槛越来越高,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发展低碳转型升级。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与传统产业相比优势明显。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往往是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期,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49]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快低碳发展,加快低碳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则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或区域实现低碳发展和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城市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绿色低碳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将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达到2501亿美元的历史记录。

联合国呼吁,在今后40年内,全球每年应增加1.9万亿美元投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中国政府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低碳转型,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应对低碳转型的潮流,重构文化产业的新动力。

有研究指出,文化产业属于低碳经济范畴。[50]但是文化产业本身有物质产品生产,涉及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废物排放问题。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自身也有转变发展方式和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问题。“低碳”问题具有全球问题的普遍性价值取向,具有广泛的国际共识和认同。英国研究小组曾经对每一张光盘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研究,开启了文化产业碳排放问题研究的先河。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自身的“碳排放”问题制造碳壁垒或碳标签,形成对高碳文化产品进口的诸多限制。西方大国制定新的国际文化贸易的“碳排放标准”建构新的国家文化商品的交易秩序,对于高碳型的文化产品输出国形成严峻的挑战。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包括文化产业在内,备受国内外舆论和公众的严厉批评和诸多争议。因此,加快低碳转型与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中国在文化资本利用、文化资源项目引进、文化产业开发、国际文化贸易和低碳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新的低碳竞争力。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低碳转型的世界潮流涌现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快自身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以低碳为要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低碳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国家或城市经济增长的比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促进城市低碳转型。

2.6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2.6.1从“文化”到“城市文化”再到“城市文化品牌”的逻辑转换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文化的语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从广义层面考察,文化是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所有财富载体的总和,这些财富都是人类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形成和积累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狭义层面考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组建国家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等的总和。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区别一般性的物质文化特征,主要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地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精神产物。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结晶,是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和社会之间的艺术、知识和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制度、行为和由此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文化是一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智慧产物。

城市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聚集中心,是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实体。城市底蕴就是文化,文化积累形成城市的名片。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能体现城市特色、城市属性、城市功能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城市文化可分为城市观念文化、城市行为文化和城市物质文化三种形态。观念形态的城市文化是指市民的价值观念、文化知识、法律制度等,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和重要方向。行为形态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中的整体与个体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模式、行为取向,是在一定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居民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范式的总和。物质形态的城市文化是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的具体直观的有形部分,如城市标志、建筑、雕塑、环卫、交通、基础设施等。每一个城市都会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水平、民俗传统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目前,文化发展得到各级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掀起文化发展热潮,重视对城市历史文化元素、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挖掘、整合,发展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依托文化的独特魅力来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个性,扩大城市影响,构筑城市品牌,并借以走上发展文化产业与品牌化互动的道路。[51]城市文化上升到品牌的高度,就形成了典型的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进一步提炼和特征总结,是提升城市文化层次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丰台区城市文化品牌需要通过一定的美学与科学形式的组合包装,使其能以一种更完美的整体形式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彰显特色,凝聚共识,扩大影响,便于丰台文化品牌的传播和推广。当然城市文化品牌的包装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商品包装,它往往以一种原初、原生态、分散、独特的形式存在,不易被人们发现、复制、模仿。所以,丰台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借助一些特定的方式来包装和推广,比如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文化特色的凸现、文化类型的优化组合、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现代社会潮流和人们心理的契合等。

2.6.2从“品牌”到“文化品牌”的逻辑之路

品牌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代表组织或产品的特殊的标志。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定义,品牌作为区别其他事物的重要性的特征标记,包括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形成独特竞争力,区别、记忆、记载销售商或某群销售者的某个或系列的产品及其关联服务。品牌的价值在于它能在消费者心中塑造独特、良好、令人瞩目的形象,而商品却借此实现价值转化和价值增值。缺乏品牌定位的商品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相对稳定、持续、好感、忠诚的形象感知。

文化品牌是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设施外观、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氛围等所形成的鲜明特性,在国内外和社会公众心中形成总体印象和评价的、易于为人们所指认的形象表述。刘文俭(2010)认为,文化品牌作为品牌的一种类型其实质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凝聚。

文化品牌主要涵盖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传播、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收藏、体育健身等八个主要领域及其他衍生领域。从主体上划分,可以分为社区文化品牌、企业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品牌、机关文化品牌等;从层次上划分,可以分为镇街文化品牌、县域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省域文化品牌、国家文化品牌;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文化产品品牌、建筑文化品牌、节会文化品牌、广场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品牌、餐饮文化品牌、演艺文化品牌、传媒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等。[52]一种城市文化要想在受众心中形成独特、美好、持久、令人瞩目的形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结合城市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特征塑造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持续、认知的自主品牌。这种品牌包含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培育和提升文化品牌,形成一个有区别性的城市文化标志,借助品牌效应提升城市形象,形成城市文化吸引力。

文化品牌代表了一个地域和城市的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文化品牌的本质是对区域内一定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生活产物的浓缩,表现地域文化的精华。

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就是要以文化产品的浓缩、精华为主旨的创建的过程以及地域文化的去粗取精过程,是地域文化或城市文化的进一步提升、符号化,并具有一定文化优势和文化吸引力的过程。如河南的武术文化、西安的古都文化、平遥的古城文化、大连的时装文化、湖南的传媒文化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城市文化品牌。以河南的武术文化为例,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53]河南拥有丰富的武术文化元素和资源,历史传承和文化遗迹,这些都是形成和打造河南武术文化品牌的根基。

西安的古都文化主要源于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连接中西方的古老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秦岭北麓,地跨渭河南北两岸,是周、秦、汉、隋、唐等十三朝古都。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属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西安是公元10世纪之前东方世界的文明中心,与西方的罗马一同标志着古代城市文明所达到的最高成就,自古就有“西罗马,东长安”的美誉。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2011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

平遥的古城文化是彰显平遥地域的古城文化特色的品牌表征。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千米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文化圣地。2009年,平遥古城荣膺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再获殊荣。

城市文化的品牌化过程是通过内在的文化属性转化而使其获得的功能性或情感性的价值,有了价值的内涵才会获得受众的认同。文化品牌的内涵是文化本身,品牌属于文化价值的范畴,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的结合。文化品牌的个性是品牌存在的灵魂,也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心理基础。文化品牌不是产品和服务本身,而是它留给人们的意义想象和精神感觉。作为一个区别性标志,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包括其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的要素整体。从城市文化品牌发挥作用的区分和一些著名品牌成功的经验看,品牌的有形要素主要有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广告和广告乐曲、品牌包装等。

2.6.3从文化元素、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再到文化品牌的逻辑之路

文化元素是建构文化品牌的基本单元。文化元素也可称之为文化特质,组成一种文化的可以界定的最小单位,是表现文化总体特征的内在各个要素,这些元素区别于其他东西,形成文化的特殊属性。这些单位实际上互相配合而形成一种功能的整体——一种较大的功能单位。每一个文化丛都是由若干文化元素组成的。

文化品牌是基于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元素组合的被符号化的、用以集中展现区域、城市或企业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的特殊载体,同时也是被选择出的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特点和文化产业内核的集合体。

文化元素又称文化特质、文化要素。元素或特质虽是独立的文化单位,但各个元素之间实际上常互相配合而成为一种较大的功能的整体,通称为文化丛或文化复合或文化资源。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到产业竞争。单个文化要素或文化资源难以形成城市的特色或竞争力,进而发展到文化品牌竞争的高端形态。由此,文化品牌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品牌是通过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挖掘、分析,梳理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内在的价值。文化元素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有形的物质文化。文化元素的利用,要通过“识别——筛选——改造——利用”过程,才能真正形成文化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元素都可以用来打造品牌。传统文化也会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如恢复利用,传承利用,创新利用等。传统文化因底蕴深厚,影响深远,通过有效的利用方式,易于打造出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

文化资源一般是人们生活长期积累的文化财富的总和,有的是可再生的、可重复开发利用的,是人文资源,而且越使用人气越旺。当然也有些文化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因此,根据文化资源的特殊性进行挖掘和提炼打造,这是文化资源价值提升的重要举措。文化资源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文化品牌的打造也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形象、文化竞争力的过程。[54]文化资源是当地居民从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前提条件与文化准备。文化资源从对人们的贡献力量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它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55]

文化资源包括文化现象、文化积累和文化财富等,这些是长期以来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智慧、才识、知识、经验、习俗、模式等的综合体现。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人们社会生活生产的精神层面的表征。文化资源具有这些特点:

第一,无形性。精神层面的物质均具有无形性,文化资源也如此。人们的文化精神和气质、文化知识、文化习俗、文化模式等均是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文化资源挖掘和提升中,全面把握和深度考察文化资源内涵,要注重精神品质的不断提升和丰富,才能够深刻把握文化资源的丰富价值和意义。

第二,民族性。即文化资源的生命力要在一定的情景或者相当的环境资源条件支撑下才会发生,是一定民族地域空间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产物。民族性也表现出地域性、区域性的差异。不同文化地域所产生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因子,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也会形成差异性的文化产物。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特色民族在特色空间和区域长期生活的积累的大众文化。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适应情景。

第三,差异性。不同民族、不同空间、不同的时期所产生的文化资源属性、种类和流行的内容与模式是有差异的。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模式也是有差异的,所追求和崇尚的内容同样也是有差异的,这就昭示文化资源自身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第四,可开发性。文化资源如果能被识别和发现,就可以通过人为的挖掘、宣传、复制和策划,进行推广、传播,为其他地区人们所认识、感受和体验,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提升,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和发展。文化品牌正是借助文化资源的可开发性的特征实现提升与品牌化发展。可开发性也说明文化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繁荣发展,也可以不断衰退和消亡的。

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通过挖掘、识别、筛选、改造、加工利用等系统工程,科学的品牌定位,围绕品牌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构建品牌特征的文化产业类型及其集群,进而形成城市区域的整体文化品牌形象和特色。

2.6.4丰台区文化品牌提升与文化产业突破的关系考察

丰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拥有汉唐以来的历史文物遗存400余处,其中800多年的卢沟桥,300多年的宛平城,3000多年的莲花池,700多年花卉栽培史的花乡、长辛店古镇等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对这些历史悠久、元素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进行识别、分类、筛选,可以划分为中秋文化、红色文化、花卉文化、戏曲文化,对其进行挖掘与产业化运作,可以实现丰台区文化产业突破发展,培育和提升为丰台区文化品牌。

(1)丰台区文化元素与文化资源

第一,中秋文化元素和资源。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2008年5月份,丰台区政府启动永定河的蓄水工程,工程中就包括恢复晓月湖水面。“卢沟晓月”奇观也得以在中秋佳节期间成功再现。之后,曾举办卢沟桥中秋庙会、卢沟晓月中秋晚会、丰台中秋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卢沟桥、晓月岛、晓月湖、岱王庙等均是丰台区中秋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资源。

而修复的岱王庙,建成的民俗博物馆,成为卢沟晓月中秋文化的新资源。[56]

2011年举办“花好月圆 幸福丰台”中秋文化旅游活动。“花好月圆 幸福丰台”中秋文化旅游活动历时一个月,持续至10月8日结束,涵盖中秋、国庆两个节日。在此期间,丰台区开展了包括文化旅游活动、美食购物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等在内的共三大系列22项活动,主要有: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大会、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赏花、品菊”金秋大游园、卢沟中秋赏月行、第四届北宫彩叶节、南宫金秋度假行、第三届金秋美食节、“棚改居民喜团聚共度难忘中秋节”等。借助2011北京“卢沟晓月”中秋文化旅游节的强势推进,丰台区“花好月圆 幸福丰台”文化旅游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大会、长辛店镇第九届大枣采摘节、十里幽谷金秋行、丰台金秋购物节、丰台金秋美食节等活动陆续开展。举办“花好月圆 舞动金秋”文艺汇演、“月满中秋好礼尽献”、“国庆连重阳 低价齐分享”等多种主题活动和优惠促销活动。

2012年举办“天涯共此时——卢沟晓月2012年中秋晚会”。丰台区借助中秋晚会的举办,突显丰台中秋文化特色,打造中秋文化品牌,“卢沟晓月”中秋文化成为丰台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此外,宛平城文化街、永定河、青龙湖、园博园、长辛店千年古镇、鹰山森林公园、留霞峪、云岗森林公园、王佐镇南宫旅游景区等均为卢沟晓月周边的重要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可以抱团打造丰台区中秋文化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丰富和拓展丰台区中秋文化内涵和场地,借助丰台卢沟晓月的影响力,共同打造中秋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和提升丰台区中秋文化品牌。

第二,红色文化元素和资源。

卢沟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华北地区最长的联拱石桥,“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至明昌三年(1192),在卢沟渡口建造广利桥,即中外驰名的卢沟桥,至今已有800多年。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点燃了全国抗战的烽火。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修缮,于1961年3月4日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修缮后,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宛平城。位于卢沟桥东,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二月,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八月竣工,距今已有300余年,初名“拱北城”,清代改名为拱极城,清代初期为军事堡垒。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1987年,重新修建宛平城,目前成为华北地区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卫城。1961年,该城连同卢沟桥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3A)。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198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50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并对公众开放。

卢沟桥与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国家、北京市命名的第一批红色旅游景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3A)。其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占地20公顷,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重要观光胜地。2000年8月15日正式开放,雕塑群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为“日寇欺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4个部分。园内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其系一所法式二层小楼,建筑面积251平方米,原是京汉铁路局为火车房总管郭长泰建造的住宅。1918年夏建成后,由华法教育会的蔡元培、李石曾与有关方面交涉,改做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教室。

长辛店二七大罢工遗址。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集会、结社的自由权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总同盟罢工运动。这次罢工的最北端也是重要发源地之一为长辛店火车站。1984年被公布为丰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二七烈士墓、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等。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占地6600平方米,陈列着与二七罢工有关的珍贵史料和文物。[58]对以上红色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应当进行挖掘、整理、提升,可以形成中国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打造为丰台区红色文化产业集聚区,构成丰台区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第三,戏曲文化元素和资源。

丰台区内的戏曲文化元素丰富,底蕴深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北京曲剧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坐落于此。戏曲在丰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有卢沟桥乡小井村的“隆韵戏迷乐园”、东高地街道的“长虹京剧团”、马家堡街道的“和韵京剧团”等五六十个戏曲团体。依托现有的戏曲历史文化资源,丰台区将建设国家级戏曲博物馆、小剧场群、戏曲主题公园,着力打造戏曲文化节等戏曲文化品牌活动,拓展集教学、研究、演出、服务等于一体的戏曲文化产业链,打造戏曲文化中心。

丰台区邀请著名演员、编剧深入到社区农村,开展采风创作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联合开展“戏曲进社区(村)”活动。社区票友社“升格”为京剧团的星河苑社区和韵京剧社。《望江亭》、《西厢记》、《贵妃醉酒》、《状元媒》、《坐宫》等折子戏演绎出色。东高地街道“长虹京剧团”、马家堡的“和韵京剧团”等已形成较好的发展态势,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12年4月,马家堡街道在“和韵京剧团”的基础上,与辖区玺萌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协商沟通,斥资14万余元将其售楼处一层精心改装,成立了“马家堡街道戏曲文化中心”。马家堡街道戏曲文化中心由能容纳150人的小剧场、两个化妆室、一个剧装间及相关办公室等组成,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

2012年10月,“2012丰台时尚戏曲文化节”在北京万芳亭公园开幕。活动期间开展“龙战虎争”戏曲演唱大赛、多媒体戏曲秀、“粉墨登场”新人秀、“卧虎藏龙”戏曲票友大联欢、“霓裳羽衣”戏曲时尚服饰秀、“丰容靓饰”戏曲行装大体验等戏曲文化演出和系列活动。

第四,花卉文化元素与资源。

花乡是北京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有近700多年的养花历史,拥有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全国重点花卉市场”等称号,拥有花神、娘娘庙等潜在的可以开发的重要文化元素。花乡世界花卉大观园、世界公园、莲花池公园、园博园、青龙湖、永定河、鹰山公园、留霞峪、云岗森林公园等均是丰台区重要的园艺花卉文化元素和资源,通过现有的生态文化、园艺文化、花卉文化等景区和旅游产业支撑,共同打造和形成丰台区园艺花卉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丰台区花卉文化品牌。

2011年开展了世界花卉大观园艺菊展,以龙为主题,展示菊文化,展现花乡悠久的历史以及宣传丰台区花卉文化。2012“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在有着700多年花卉种植历史的花乡与历史悠久的莲花池举办,开展了“世界花卉大赏”三十国国花风情展、“快乐过端午”民俗系列互动活动、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论坛、“话说端午”民俗文化展、“魏紫姚黄,芍药花开”实用装饰插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2012年“十一”长假期间,“园博花开·幸福丰台”北京园博会参展城市市花展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举办。结合世界花卉大观园第六届艺术菊花展,以59个国内参展城市的市花及花语为主要内容,向游客生动展示参展北京园博会城市展园的设计思路、理念及效果图。市花展活动期间,园博会官方网站及“北京园博会”官方微博对市花展活动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直播宣传。在为期4天的活动中,入园人数共计17556人,发放“市花猜猜看”答题卡共计5800张,兑换园博会预展期门票兑换券共计4500张,情侣写真套票共计500套(其中包含1000张园博会预展期门票兑换券及500张情侣写真券),手机链7000个,北京园博会宣传资料2000份。[59]第五,服装时尚文化元素与资源。

2008年4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批准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区为北京市第二批认定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红门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从“浙江村”起家,历经30多年的发展,完成了从自发出现服装产销野市阶段、整顿形成服装批发市场阶段到规划建设服装商务区阶段的转变,实现了从大棚经济到现代化市场的跨越。现在的大红门已经成为北京地区服装特色商业圈和新兴商业中心,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服装纺织品批发集散地。

目前,大红门集聚区拥有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天雅、京温、新世纪等31家大型专业市场,营业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经营商户2万余家,货物日平均吞吐量1600余吨,年交易额200亿元,交易额占北京交易额的一半以上,构成了较大规模的服装商业圈,具有巨大的市场集聚能力。拥有庄子制衣、鑫港制衣、方仕制衣、威铭制衣等研发机构和加工生产企业460家,北京鑫福海工贸集团等骨干企业310家。

拥有北京大红门服装协会。大红门地区建成金泰彤翔商厦2号楼(木樨园购物广场)、北京CBC大厦、大红门服装文化园(街)等商业项目。北京CBC大厦建成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协会质量检测中心、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组委会等服装界、文化创意产业界的权威机构入住该大厦。从2003年起,丰台区政府每年均主办大红门服装文化节。

第六,汽车文化元素与资源。

北京汽车博物馆、汽车露营公园、西国贸汽配城、汽车文化消费节、科技体育节等为丰台区重要的汽车文化元素和资源。

北京汽车博物馆位于丰台区南四环西路,总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由德国Henn和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联合设计。北京汽车博物馆是大型国有公益专题性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科技含量最高、展示手段最先进的汽车专题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展览由上至下分为创造馆、进步馆、未来馆3个独立的展馆和中国汽车工业经典藏品车展一个独立的展区,共有50余项大型互动展项,近40部反映不同展览题材的多媒体影片制作及数万字的图文信息,征集收藏具有典型历史意义的展品车80余辆,汽车历史相关的零部件百余个、图书文献资料3000余册、照片万余张。[60]汽车露营公园位于丰台区南苑村,是目前北京市最大体量、也是距离中心城区最近的汽车公园。公园利用原有的600亩的混植林地,在保持林地原生态的基础上,增植不同精品林木,搭建活动车房,形成露营公园。园内栽有树木13万株,最大的草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公园园区划分为房车时尚体验区、体育运动区、娱乐体验区、休闲养生区、公共服务区等5大体验式活动区域。

西国贸汽配城形成DIY车友文化聚集圈。西国贸汽配城位于三环丰益桥附近,该城区拥有相当完善的配套措施,包括了一般消费者使用率最高的简修区(简易维修区)、车辆零配件供应商、音响改装、车内饰品部件与重度改装区,而对于喜欢DIY的消费者,也可在该汽配城内买到适合的车辆简易维修工具。该汽配城已初步形成DIY车友文化聚集圈,成为丰台区汽车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和资源。

丰台作为首都的西南门户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是汽车消费大区,汽车消费占全区消费总额一半以上。2010年,丰台区在世界花卉大观园主办“2010北京购物季——丰台汽车文化消费节”,八大主题活动覆盖了汽车装饰、汽车设计、汽车旅游、汽车安全教育、二手车选购等众多汽车文化内容,其中“浪漫房车体验之旅”、“汽车自驾游”、“未来车世界设计大赛”更增添时尚感。汽车展根据世界花卉大观园区域的划分,结合花卉景观展出相应汽车品牌。

2011年丰台科技体育旅游节在丰台体育中心举行。活动结合科技体育、旅游、文化、娱乐、时尚等多种元素,包括车辆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航海模型、建筑模型等项目,以“北京车辆模型邀请赛”、“北京纸飞机创意大赛”、“北京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演练竞赛”为主要内容。“丰台科技体育馆”成为全国首个以科技体育馆为中心,科技体育活动为载体的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复合经营,商贸、教育培训、竞赛活动、创意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技体育产业聚集区。

2012年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在丰台区青龙湖公园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72名“铁人”上演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分专业组比赛、业余组比赛、企业挑战赛。参赛运动员中女运动员最大年龄为57岁,年纪最长的男运动员已经65岁,最小的男、女选手均为13岁。新西兰的贝文·多切蒂获得男子冠军,美国的莎拉·格罗夫获得女子冠军,企业挑战赛冠军奖杯“丰台杯”被北京汽车青年队赢取。2012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与奥运会铁人三项赛赛道长度相同,都为51.5千米。其中游泳1.5千米,自行车40千米,跑步10千米。主赛场回转于王佐镇青龙湖公园、南宫地热博览园和千灵山之间。此项赛事对推动丰台城市品牌形象体系的建设,对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建设、河西地区重大项目的宣传、推介以及民生改善等大有裨益。[61](2)丰台区文化品牌提升与文化产业突破的互动关系第一,立足本土文化元素与资源,加强丰台区文化与市场、文化与资本的对接和融合,培育和提升丰台区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品牌。

基于以上对丰台区六大文化元素和资源的整理、分类,丰台区城市文化要真正转变为推动丰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就应立足本土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的实际,借助品牌效应并实施科学管理,真正促成文化与市场的对接,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搭建起实现丰台区文化产业、文化品牌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的桥梁。城市文化品牌作为特色和象征已越来越被各个城市所看重,没有品牌的城市就缺乏魅力,就缺乏竞争力。文化品牌提升是避免城市文化建设形式雷同化,内容庸俗化,效果虚泛化,是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实现城市文化产业高端化的必然之择,也是实现丰台区城市文化科学发展与丰台区城市文化产业化的必然之路,还是实现丰台区城市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第二,依托丰台区文化元素与资源挖掘,打造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丰台区文化品牌。

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是基础,文化品牌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提炼,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是文化品牌的载体和实践者。丰台区文化元素得到深度挖掘后,文化企业进行运用,生产或提供出体现丰台区文化元素特征和价值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企业获得利润和社会价值。

众多文化企业的集聚和扎堆形成文化产业,丰台区文化产业的集聚和共同特质的形成,即形成丰台区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标准和内涵表征。

第三,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需要实现互动发展。

丰台区文化产业依托品牌发展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丰台区文化品牌价值,提升丰台区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丰台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走文化品牌之路,丰台区文化品牌必须依托特定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品牌和品牌的持续竞争力。文化品牌必须走产业发展的道路,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创意发展,才能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牌质量,形成文化品牌竞争力。文化产业突破必须以形成和构筑文化品牌为方向和战略目标,只有走品牌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困境,体现文化产业自身的魅力和内涵,形成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以说,文化产业是躯体,文化品牌是灵魂;文化产业是基石,文化品牌是目标。

第四,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提升,需要丰台区文化企业或文化产业建立品牌战略,需要塑造与提升丰台区城市形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从经济硬实力竞争走向文化软实力竞争。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个性形象与国内外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和标志。在当今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城市形象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和经济要素整合的利器。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就不可能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城市的投资、人才流入、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丰台区作为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的重要区域,要在新的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城市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提速,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到来,城市形象成为城市政府推销城市、经营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的锐利武器。因此,也成为政府领导者时常思考与谈论的焦点话题。[62]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经过长期综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和直观的反映和评价,是城市自然地理形态、历史文化元素和资源整合、产业特征和结构布局及其品牌影响力、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特色的综合性表征,代表城市的身份、个性和文化特质。[63]城市形象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是城市本质的自然流露,是城市历史的长期沉淀。[64]城市形象代表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的区位和城市底蕴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城市形象的好坏、优劣将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各级领导者、投资者、顾客、消费者等群体中形成比较固化、相对稳定的印象和评价,进而影响到城市经济社会的战略定位、资本投资、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流动、商业信用、城市文化环境等,进而深刻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城市之间人才、资金、市场的竞争,在根本上是城市形象的竞争,而城市形象竞争又关系到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又传导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到城市经济,因此,相互之间的连锁反应和利益关联,形成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产业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

一方面,提升丰台区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就要大力打造高品位、全覆盖、强渗透、深影响的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核心概念,是城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及城市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等品牌的综合。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每一种设施、每一种标志之中,让精神、价值、习惯、意识、文化、生命等要素和这个城市共存。城市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力,这种“力”主要表现在城市品牌对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上。因此,提升城市形象,要加强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

另一方面,城市品牌塑造与提升,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形象的塑造。不同的城市形象反映了不同城市为自己在市场上所作的定位。从更深层次分析,城市形象不仅是可资城市经营的最大的无形资产,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竞争资本,并直接作用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65]塑造和提升丰台区城市形象,要加强城市市容市貌改造和建设,改变城市脏、乱、差、交通拥堵、占道经营等诸多不文明现象,要加强政府形象和诚信建设,要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策划等多方面的工作。要立足丰台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对卢沟晓月中秋文化、卢沟桥长辛店红色文化、戏曲文化、大红门服装时尚文化、园艺花卉文化、汽车文化等资源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和报道,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活动,进而形成丰台区城市形象,提升和固化人们对丰台城市文化品牌的认知和理解。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良性效应。

因此,丰台区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提升,需要丰台区文化企业或文化产业建立品牌战略,需要塑造与提升丰台区城市形象。对于丰台区企业和产业发展而言,要求丰台区文化企业加快培育文化品牌,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将品牌战略与企业战略和区域战略相结合。利用文化元素打造品牌,形成品牌的“外壳”,如商标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甚至商场环境设计等;形成品牌的内核,即以精神文化塑造企业行为,形成企业特有的行为范式。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要以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城市政府为重要主体,将城市文化品牌化作为一种文化商业化运作手段,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和整体长远的视野来塑造与提升城市形象,实施丰台区城市文化品牌管理,实现丰台区文化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互动,进而提升丰台区文化品牌。

2.7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对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的密切互动关系进行梳理。文化品牌是通过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挖掘、分析,梳理文化元素和资源内在的价值。文化元素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有形的物质文化。文化元素的利用,要通过“识别——筛选——改造——利用”过程,才能真正形成文化品牌。文化品牌依托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走品牌化道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以科技投入、文化创新、市场运作、品牌提升、集群突破为重要动力,能有效促进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与跨越发展。丰台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走文化品牌之路,丰台区文化品牌必须依托特定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品牌和品牌的持续竞争力。文化品牌必须走产业发展道路,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创意发展,才能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牌质量,形成文化品牌竞争力。

注释:

[1]梅宁华.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N].北京日报,2012-02-06(17).

[2]赵学琳.价值、问题、发展:我国市场条件下文化生产的三维分析[J].理论月刊,2013(6):140-143.

[3]荣跃明.论文化生产的价值形态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2009(10):119-121.

[4]上海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J/OL].(2012-12-18)[2014-01-01]

[5]朱忠元.艺术转化:文化资源生成现实文化的重要途径[J].学习与探索,2013(10):140-144.

[6]孔伟.沂蒙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166.

[7]王能宪.原创性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动力和源泉[N].光明日报,2004-09-01(1).

[8]汪金梅.原创性文化是文化繁荣的原动力[N],江西日报,20工2-12-03(B03).

[9]陈少峰.创新产品和可复制性是文化产业的标识[DB/OL].(2012-09-21)[2012-1012]

[10]曹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12-16.

[11]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最早是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于1998年1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讲演中提出来的。戈尔在他的文章里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可以在其上添加许多与我们所处的星球有关的数据。”在科技界目前对“数字地球”还没有确切的学术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的数字化的认识,是以因特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开放的系统。正如戈尔在他的文章里描绘的一个小孩在一个地方博物馆参观数字地球的场景:“当她戴上头盔时,她便可以看到与从太空看到的一样的地球。然后,通过数据手套她可以对所看到的影像进行放大,这样通过越来越高的分辨率她便可以看到各大洲以及不同的地区、国家、城市等内容,甚至最后还可以看到其体的房屋、树木以及其他的自然或人造的对象。”数字地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不同分辨率尺度下的地球三维可视化的浏览界面(与目前普遍使用的GIS不同)。二是网络化的地理信息世界,为用户提供公用信息和商业信息,为各类网络用户开辟一个认识“我们这个星球”的“没有围墙的实验室”。三是多源信息的集成和显示机制,就是融合和利用现有的多源信息,并将其“嵌入”数字地球的框架,进行“三维的描迷”和智能化网络虚拟分析。数字地球将在农业、环境、资源、人口、灾害、城市建设、教育、军事、政府决策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领城起到巨大作用。资料来源:

[12]洪雾.文化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协同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3-01-01(7).

[13]上海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J/OL].(2012-12-18)[2014-01-01]

[14]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国际大都市的文化产业[J/OL].(2013-01-02)[2013-12-01]

[15]陈剑锋,唐振鹅.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22-27.

[16]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22-27.

[17]童泽望,郭建平.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90-93.

[18]史征.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以杭州数字娱乐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8):141-143.

[19]雷宏振,谢卫军.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J].长安大学学报,2009(2):44-50.

[20]张荣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演进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4):70-74.

[21]赵像林.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1(6):52-54.

[22]范玉刚.文化产业的集群化趋势[DB/OL].(2011-09-05)[2013-03-13]

[23]方琢,刘晓明.基于价值链基础的价值分析与价值管理初探[J].价值工程,2001(4):36-38.

[24]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外国国经济与管理,2000(1):25-30.

[25]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25-30.

[26]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25-30.

[27]周玉波,文化产业价值的经济学分析[J].求索,2011(2):57-59.

[28]朱欣悦,李士梅,张倩.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经济纵横,2013(7):74-77.

[29]桂韬.文化产业价值链成本面分析及衍生品开发[J].特区经济,2013(4):213-214.

[30]方琢,刘晓明.基于价值链基础的价值分析与价值管理初探[J].价值工程,2001(4):36-38.

[31]张锐,张燚,周敏.论品牌的内涵与外延[J].管理学报,2010(1):148-149.

[32]陶晓红,品牌文化是品牌力的重要依托[J].管理现代化,2003(2):27-29.

[33]张炎炎,张锐.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4(1):50-54.

[34]刘舜,万晓.浅析基于顾客认识的品牌延伸策略[J].北方经贸,2009(1):50-51.

[35]严金伟.用品牌矩阵解读品牌认知[J].成功营销,2007(8):112-113.

[36]从七匹狼看品牌认知度的重要性[J/OL].(2012-05-03)[2012-05-20]

[37]杨德锋,李清,赵平.品牌特性对品牌至爱的影响:品牌借用倾向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调节作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5):12-17.

[38]光斗.细察品牌功能洞悉消费心理[J].连锁与特许·管理二程师,2007(12):80-81.

[39]盛江军.品牌功能的探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70-72.

[40]盛江军.品牌功能的探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70-72.

[41]妮明.认知品牌文化[J].东方企业文化,2009(5):14-16.

[42]李彦亮.品牌文化营销探析[J].金融与经济,2006(4):56-58.

[43]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N].历城,2012-05-29(A3).

[44]余明阳,戴世富.品牌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

[4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46]李婧,朱承亮,安立仁.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羞异[J].中国软科学,2013(5):167-182.

[47]杜人淮.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的困境及应对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2010(7):5-9.

[48]邓显超.低碳经济视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J].长白学刊,2011(2):150-152.

[49]做强文化产业推进转型发展[J/OL].(2013-09-04)[2013-09-20]

[50]胡惠林.“文化走出去”战略转型:发展“低碳文化产业”,[J/OL].(2010-09-21)[2011-04-13]

[51]曾望军.论城市文化品牌及其战略管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82-85.

[52]刘文俭.省城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以山东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4):1-4.

[53]天下功夫出少林,河南的武术文化[J/OL].(2008-05-28)[2008-06-02]

[54]刘文俭.省域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以山东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4):1-4.

[55]陈则谦.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7):10-11.

[56]翟烜.晓月岛将建民俗博物馆[DB/OL].(2011-01-12)[2012-01-13]

[57]卢沟桥宛平城[J/OL].(2008-04-28)[2008-05-10]

[58]走进二七大罢工[J/OL].(2011-06-15)[2011-06-20]

[59]“十一”长假期间北京园博会举办参展城市市花展[J/OL].(2012-10-12)[2012-10-15]

[60]汽车“进化论”探访北京汽车博物馆[J/OL].(2012-01-19)[2012-02-15]

[61]2012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圆满落幕丰台区域形象大辐提升[J/OL].(2012-09-17)[2012-11-18]

[62]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2):79-82.

[63]赵敏.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7):66-68.

[64]徐苏宁.城市形象塑造的美学和非美学问题[J].城市规划,2005(4):24-25.

[65]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2):79-82.

同类推荐
  • 塞北之尊:恒山(文化之美)

    塞北之尊:恒山(文化之美)

    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并以其拔峙雄浑的气势,绵延奔腾于北国万山峻岭之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名人典故、风土民俗、艺术戏曲等无不成景,简直浑然天成,独具特色魅力。
  •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在中国当干部最应该向国学借智慧!《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是专门为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国学常识必读书。与其他介绍国学常识的书籍相比,本书不仅罗列了历代职官政事、法律典章、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科技、体育娱乐、民风民俗、风水命理、书画艺术和医药养生知识,而且收集和详解了大量前任和现任国家领导人著作及谈话中涉及的国学常识,是国学常识中精华的精华,助力领导干部发现国学之美、领悟政治智慧、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 趣生活

    趣生活

    这是写给都市青年的一本生活励志书。觅趣,不是让年轻人握着拳头,热血沸腾地喊一句口号,也不单单是为了猎奇、寻趣,更为打开生活多扇门之时,看到成长过程中,不曾领略的风景,见证不走寻常路的人生的诸多可能。书中的人和事是具体的,一纸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启发有多大,思想行多远,这不需要问别人,只需看自己,是否有一个知道去哪里、怎么去的头脑,一双拿得起放得下的手,和一颗能走出去走回来的心。
  • 希腊的遗产

    希腊的遗产

    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到赫西俄德的《神谱》、《田功农时》,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到依旧响彻耳际的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从终究难逃命运魔掌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延展开来的希腊哲学,从宙斯、狄奥尼索斯的神话传说到留存至今仍然无法逾越的希腊雕塑……古希腊的一切,惠及所有人。《希腊的遗产》收入芬利、莫米利亚诺、伯纳德·威廉姆斯等14位古典学家的精彩文章,从政治、哲学、艺术、戏剧等15个独特视角,深刻解析古希腊之于现代世界的伟大意义,堪称经典之作。
  • 中华礼仪学

    中华礼仪学

    这本《中华礼仪学》从起草到出版已经四易其稿了。现在终于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本书编写和出版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许多师友的关怀和鼓励,这些关怀和鼓励使得作者增加了勇气和信心,六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完成了编写任务。宁夏大学党政领导,包括统战部、教务处、科研处,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热门推荐
  • 1分钟,解读爱情的微心理游戏

    1分钟,解读爱情的微心理游戏

    如何知道你真实的爱情态度,如何发现谁会和你是天生的一对,在爱情中你是赢家还是输家,你的爱情之路是一帆风顺还是充满波折,在恋爱时,你会变成怎样的人,你的爱情魅力又有多少,你的爱情弱点又有哪些……这些关于爱情的判断,都可以通过好玩的心理游戏来实现。本书为你准备了200余个爱情心理测试游戏,从不同的方面为你的爱情把关献策。让你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在爱情中的定位和角色,找到符合你的恋爱方式,从而让你更幸福地收获爱情,在两性的情感中处于优势地位。
  • 贵族校园之我的王牌会长

    贵族校园之我的王牌会长

    冷冀宇,贵族学校学生会会长,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却冷漠高傲。韩一诺,拥有绝世身手的女生,被众多学校退学,性格泼辣。篮球场上初遇,互留好感;校门口再遇,他主动帮忙。因收养孤儿,他和她被迫同居!从冤家到恋人,最后双双深陷感情之中!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三国之博弈天下

    三国之博弈天下

    事成天人各两开,命里三分皆由天。世事如棋人如子,我命由我天奈何。这是一位后世人在汉末乱世谋得一席之地,和群雄英杰博弈天下的故事。
  • 陆先生余生拜托了

    陆先生余生拜托了

    初遇时,李夕雨一眼就在茫茫人海里看中了那个男人,发誓一定要把他拿下。……然后学校里就经常看见一个大一新生常常跑到大二男生宿舍下面等人,大家看见这一幕纷纷觉得可惜,这么可爱漂亮的小学妹不知又被哪个不知名混蛋的花言巧语给欺骗了,直到后来……发现那人是g大里大名鼎鼎的陆槿,出了名的败类。学校里的单身汉们顿时哭天喊地,好好的大白菜被猪给啃了啊!呜呜~排雷:1、男主糙汉一个,而且以前交往过女朋友,一开始不喜欢女主,所以并不温柔,但是喜欢上女主后会很宠女主。2、1v1,女主是个厚脸皮小作精。甜文,全文基本无虐。3、望大家嘴上留情,谢谢了。有意见希望大家文明提意见。
  • 人生智慧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人生智慧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先有故事,后有智慧”。智慧故事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故事,是通往智慧殿堂的使者,引领我们透过一扇扇明亮的窗口,引领你走向人生的辉煌。故事,是连缀智慧的闪亮珠玑,折射出哲人思想的光辉,照耀着你的人生成功之旅。一个故事就是智慧长河中的一朵涟漪,也许它不能改变这条河流的方向,但它会以自身的灵性让你在阳光的滋养中聆听智慧流过的声音,早日抵达你人生的巅峰。轻松阅读精彩的故事,聆听哲人的忠告,让智者的思想浸润我们。
  • 代嫁庶妃

    代嫁庶妃

    ***他亲手端着那碗堕胎药,送至她唇边,只因他要将她正妃的头街,送给他心中挚爱。***眼泪的温度划过心的位置,她却始终微笑,毫不犹豫饮下那穿心之毒。排山倒海的痛苦袭来,下身鲜血汩汩流下。***她低头,无声低笑,三千青丝却在身前男子眼中寸寸成雪……***当一切明了之时,他,自诩冷心绝情,却从此坠入无边地狱,痛悔终生……&&&&&&&&&&&&&&&&&&&&&&&&**她是当朝宰相侍妾所生之女,十七岁那年终于嫁给了喜欢的人,却不料到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只是一场骗局……**他是当今圣上最受宠的皇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终究无法看清自己的心,亲手将自己心爱的女子推入了地狱……**他是江湖上有名的神医,传言有着能够‘肉白骨,活死人’的医术,传言他是个性格古怪至极的人,从不随意救人,只救自己想救的,只救自己愿意救的……========================================读者群号:75203667敲门砖:内容随意,只要能证明你是读者便行了O(∩_∩)O~========================================推荐新文《盛世狂妃》,女主与《代嫁庶妃》完全不同类型的,绝对不弱哦~~~简介:片段一:“我们私奔吧!”一身男装的她风风火火地冲到白衣少年的面前,无视身后一群人追得鸡飞狗跳,握住了白衣少年的手,故作深情道:“亲爱的,你再不来接我,我们的孩子都要出生了!”身后掉了一地的下巴。男子可生子?白衣少年轻轻挑了挑眉,凉薄的唇忽然抿出一条极具魅力的弧线,大手一揽,薄唇轻启:“好。”“……好啥?”“带你私奔。”“可现在是去哪里?”“回房!”“……去做什么?”白衣少年轻轻一笑,倾国又倾城:“让我们的孩子出生。”“……”片段二:
  • 快穿之百变月老

    快穿之百变月老

    别人快穿都是主角,怎么自个儿每次醒来都发现自己周围理不清的红毛线……祁乐乐哭了,感情自己就是个牵红线的?总裁妹妹?前任盟主夫人?元帅的绯闻女友?这世界到底是要崩成哪样?还有这个傻逼系统,可以退货嘛亲<( ̄﹌ ̄)>本文轻松小白无脑,1V1,偶尔小虐怡情,不排除大虐伤身,其余基本是甜甜甜爽爽爽苏苏苏,欢迎品尝!
  • 妈妈应该怎么管孩子:做完美妈妈的12堂亲子教养课

    妈妈应该怎么管孩子:做完美妈妈的12堂亲子教养课

    给孩子适度的自由.不对孩子过分严苛、约束,更不要阻止孩子漫无边际的想象和自主的行动,让孩子顺应天性成长。学会赏识孩子,别吝啬自己的鼓励,强化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能力,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信任和爱。不随便以爱的名义约束孩子,否则只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和潜能。要学会尊重孩子,将对孩子的爱转化为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鼓励孩子做个诚信、善良的人,说到做到,对有困难的人要给予同情和帮助。妈妈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