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北起北纬36°53′,南至北纬26°50′,西起东经78°25′,东至东经90°06′,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相当于11个浙江省或33个台湾省的面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临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面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约4000公里。[1]
西藏,古代为羌、戎地,唐、宋称吐蕃,元、明称乌斯藏,清初称卫藏,藏语为唐古忒,别称图白忒、土伯特等。早时对西藏的称谓泛用“西边”、“西方”、“西路”。“西藏”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平定西藏碑》和果亲王的《西藏记》,此后西藏之称不绝于册,西藏之名由是固定,一直延续至今。西藏的中东部地区称卫(即前藏),中西部地区称藏(即后藏),西北部地区称阿里,东南部地区称喀木(即工布和塔波,工布以东为昌都地区)。过去由于重山阻隔,交通极为不便,阻挡了大多数人的脚步,也遮住了人们探索的目光,使西藏在中外人士眼中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神秘世界。
雪域高原是藏民族的发样地和主要聚居区。藏族,自称“博巴”。藏语的“博”,是西藏的地名,“巴”是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西藏人。藏民族是以最初的雅隆部落为核心,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扩张、征服和融合,最终把众多部落和部族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统一民族。藏族分布在西藏各地,成为人口最多的民族。除藏族外,西藏还有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多个民族。在伟大祖国的历史长河中,西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开拓和捍卫祖国的西南边陲作出了伟大贡献。
据地质工作者的勘察和研究证实,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远古时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广泛流传的藏族民间故事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喜马拉雅山区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岸边森林中长满各种奇花异草,生活着各种飞禽走兽。有一天,海里突然来了一条巨大的五头毒龙,搅起万丈波浪,森林里的飞禽走兽,都预感到大难临头。它们往东逃,东边森林摧毁,草地淹没;它们又拥到西面,西边也是乌云蔽日,狂涛骇浪。正当大家走投无路之时,突然大海的上空飘来五朵彩云,变成五位慧空行母。她们施展无边法力,降服五头毒龙。妖魔被征服了,大海风平浪静了。众慧空行母告辞大家欲回归天庭,生活在这里的众生灵苦苦哀求,要求她们留在人间为众生谋福利。仙女慈悲,便留了下来共享太平。她们喝令大海退去,东边变成茂密的森林,西边是万顷的良田,南边是鲜艳的花园,北边是辽阔的牧场。五位仙女则变成喜马拉雅山脉的5座主峰:即翠颜仙女峰、祥寿仙女峰、贞慧仙女峰、寇咏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边缘之上,守卫着幸福的乐园。为首的翠颜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玛峰。[2]
“世界屋脊”气势磅礴,景象万千。其间,绵亘着众多巨大的山脉,地势总的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平均5000米以上逐渐降到4000米左右。在高原的上方,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都是东西走向,一排排成横行队形,构成高原的主体。在高原下方,伯舒拉岭山脉、他念他翁山脉、宁静山脉,都是南北走向,一排一排成纵列队形,这就是有名的横断山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构成西藏高原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星罗棋布的湖泊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区。纳木湖、羊卓雍湖、奇林湖和玛珐木湖,是高原上四大湖泊。湖中盛产鱼类,湖边是良好的牧场。西藏是中国的五大牧区之一,在藏北坦荡的草原上,成千上万只牛羊如片片云朵,浮现在山岗;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地区有茂密的森林,伴随着森林的生长,各种野生动植物应有尽有;藏南谷地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充足的光照使西藏成为中国麦类作物的最高产区,冬小麦、青稞分别可达到亩产871公斤和612公斤的高产。
西藏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中国水资源完整性的重要源头和重要矿产、能源持续基地。西藏巨大的冰川和高海拔使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系。高原上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河流,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如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伊落瓦底江、恒河、印度河等发源于或流经这里。在亚洲的大河中,只有恒河发源于印度那一侧的喜马拉雅山。这些河流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的生命线,也是孟加拉国、缅甸、不丹、尼泊尔、柬埔寨、巴基斯坦、老挝、泰国和越南的生命线。这些国家的人口数约占全球人口的47%。雅鲁藏布江在西藏境内全长2057公里,像一条银色的巨龙,蜿蜒前进,从海拔53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发源,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怒江、澜沧江咆哮于高山深谷之中,水流湍急,两岸多石滩。怒江在西藏境内长1393公里,为西藏第二大河。大河支流众多,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分布全区各地。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西藏目前仍欠发达,但它是个坐落在财富之上的地区。它拥有非常丰富的水力、太阳能等能源和地下矿藏,总资源的开发现在还不到0.1%。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河流水量充沛,水流急,落差大,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西藏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7640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1000万千瓦时,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以后,中国能够提供能源输出的省份将越来越少,藏电外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西藏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由于海拔高,空气干燥,大气透明度好,云量少,加之日照时间长,纬度低,使西藏的太阳年辐射量达每平方厘米140千卡至240千卡,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倍以上。太阳能资源仅次于终年酷热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居世界第二位。
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国外的政治家和资本家都对西藏的矿藏资源虎视眈眈。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新中国的专家们不断对其资源进行勘探和研究,全区已发现1800多处矿产地。西藏的铬、铜、硼砂、锂、菱镁、硫磺、刚玉和白云母等17种矿藏储量居全国前9位。铬矿产量占全国90%以上,铜的远景储量已居全国第二位。在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中,锂被人称为“金属新贵”,西藏的锂远景储量居世界前列,是中国锂矿资源基地之一。在非金属矿中,西藏的硼砂、菱镁储量大、分布广,已探明的储量在全国名列第三位。长期以来,由于开发成本过高,丰富的矿藏一直难见天日。青藏铁路的建成和开通,为解决西藏恶劣环境下长距离运输造成的高运价、高损耗和低效率问题创造了条件,并随着大量新矿藏的发现,西藏最终将成为中国采矿的新领域。
近百年来,西方列强千方百计地企图破坏中国在西藏的主权,侵占中国的这块领土。近代史上的所谓“西藏问题”、“西藏独立”,都是帝国主义者所制造的阴谋。他们至今仍对自己所垂涎三尺的西藏回到中国各民族大家庭中,耿耿于怀,于是利用十四世达赖喇嘛不停地制造事端。他们将达赖喇嘛包装成“非暴力主义者”、“人权卫士”,妄图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将“西藏问题”国际化,为达赖集团分裂活动提供国际支持。
我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从福建厦门大学毕业支援边疆建设,在雪域高原生活了十四个春秋。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我作为曾参加过西藏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西藏人”,回顾解放军进藏部队为和平解放西藏、平息叛乱、保卫西南边陲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心潮澎湃,为祖国的英雄军队感到无比自豪。进藏部队在西藏高原严酷条件下,为了年轻共和国领土的统一和尊严,所付出的艰辛永久载入人类史册。以第18军等五六十年代进藏部队指战员为代表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3]是高过雪山的无形丰碑,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于这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对外宣传比较少,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但对于共和国来说,是永远不会忘记,也不该忘记的。《喜马拉雅风云》是一本汲取众多史实,特别是各家回忆录第一手材料汇编而成的,受到条件所限,尽管我做了最大努力,史料的准确性仍有遗憾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如果广大读者能够从我的书中得到一点启示和借鉴的话,我会无比欣慰。
蔡文青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注释:
[1]《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1页。
[2]赤烈曲扎:《西藏风土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1~2页。
[3]199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考察西藏期间,在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后,提出并强调了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