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1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我廾世纪六十年代初(壬寅年)生于北京。属性为虎、命中为土,且自幼喜泥土,所以注定跟泥土打交道。

1980年高中毕业,考入化工学校学习;后分配到化工厂工作。在职期间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1999年企业倒闭下岗自谋职业。

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生活我只身一人南下上海、广东等地工作。那时,经常在梦里梦见北京的家和我童年的情景。几年后回到北京创办自己的事业。

在外漂泊的日里使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想起我儿时的梦想:捏泥人和京味文化。

要说捏泥人,我的第一个所谓的“作品”是在七、八岁时创作的。有一次我父亲搪煤炉时剩下一大块青灰,我顺手捏了几下就捏成了一个大胡子头像,在窗台上摆了一个冬天,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后来用肥皂、粉笔等物刻人像,不知挨母亲和老师多少责备。那时肥皂等很多生活用品是凭票供应的,每月只有一条肥皂,母亲看见我刻肥皂非常心疼,每月买回肥皂总要把它藏起来怕我见到。母亲常说我“手碎”(北京话,意思是:嗜好动手)。关于“京味文化”,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小的时候常听父亲讲“四九城”的故事。这两件事在我的心里埋的很深很深。

这就是我今天能创作出:“老北京风俗泥塑——三百六十行”的原因所在。

近十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又重新恢复泥塑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之在技法上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2002年建立了个人工作室:《泥水坊》。我把京味市井文化和泥塑这种艺术形式找到了结合点,我用一双手、一把泥土塑造咱老北京的风俗和风情,把我的情感揉进这泥土之中。

在创作中遇到很多困难。由于很多行当都已经消失了,所以创作起来比较复杂。特别是很多资料里记述的并不详细,所以很多细节无法表现,于是我就跑到胡同里去向那些土生土长的老人取经。

我每年都逛庙会,不是去吃小吃的,而是去掏宝的。在庙会上看到一些传统内容的表演,回来就把他捏出来。为了让人物的动作神态更加生动逼真,很多行当都要亲自尝试和体会,比如说有些曲艺形式,都是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的。

老北京的风俗市井文化,用素泥(注:泥塑分素泥和彩泥两种)“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现尤为贴切,更能体现出它的京味儿;泥塑既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有可观赏性,立体再现了老北京的风情、风俗。老北京各行各业的“小人物”形象,浮现在人们面前;再现历史的同时又起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我的泥塑作品主要通过六个方面,把老北京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等具体内容来表现。

第一,“老北京交通篇”

第二,“老北京娱乐篇”

第三,“老北京商市篇”

第四,“老北京饮食篇”

第五,“老北京风情篇”

第六,“老天桥八大怪”

我喜爱这些“小人物”,通过他们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同时最重要的是赋予了民间京味文化的灵魂。“泥塑”的立体表现形式,是老北京风俗的真实写照。从中看到人们的衣着打扮,音容笑貌。表现了老北京各色人等,五行八作:“商贩、店主的伶俐;车夫和靠力气吃饭人的辛苦;艺人的艰辛;王公贵族的奢华”。

通过泥塑人物,勾画出一幅老北京的市井生活风俗图画,透着几分的古朴、几分温馨和几分怀旧。看到这些“小人物”,合上眼睛仿佛又听到了,那走街串巷,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和嘈杂的人声:

“卖!……大小…金鱼…喽!”;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臭豆腐”;“……”

我的泥塑作品,是在把人们记忆深处,早已模糊的影相慢慢挖掘和显相出来,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到他们生活城市的过去。在此如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是我最大的欣慰。

我觉得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飞速发展,在人们忙碌之余,还需要从心底里,保留几丝曾经拥有过的那份古朴和豁达。温故而知新,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基石,当我们触摸她时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朋友!——您听到了吗?那“卖估依的吆喝声、‘唤头’的嗡嗡声、卖糖的锣声和唱大鼓书的悠扬的琴声——还有那在冬日里听到的秋虫声”。

2003年创办了《吴德寅泥水坊泥塑工作室》。主要以老北京风情人物为主要创作题材,突出地域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2006年建立了《老北京风情泥塑博物馆》展馆面积200平米,展品近500件。展室通过六个章节展示了老北京的风情画卷。

几年来接待了众多媒体的专题专访和普通的参观者。(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各大平面媒体)

2008年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展,荣获届艺术展的最高奖:《奇品奖》。

近年来,泥水坊泥塑工作室应邀为“北京公交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北京西城广福观博物馆”、“山东荣城渔村博物馆”、内蒙“鄂尔多斯煤矿博物馆”等,设计并创作场景及人物。

2010年应邀参加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新排大型话剧《四世同堂》人物设计和制作。

2010年10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老北京风情泥塑》个人专著。

2014年受聘于北京电子职业学院艺术学院。

2015年参加北京电视台的十五集大型专题片《寻找原汁原味老字号》的拍摄。

其艺术风格粗犷、朴实,手法简练,夸张不失传神,把老北京的“五行八作”小人物的生活百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艺术上具有较强的北京地域泥塑风格的特点,传统的泥塑艺术与老北京风情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定深受众多泥塑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喜爱。

近几年在《北京晚报》、《北京信报》、《法制晚报》、《丰台社区报》等报刊上多次刊登过介绍其泥塑作品的文章;

2006年至2015年有线电视台、北京卫视、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多次为其制作并播放专题节目。

现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作品有:《老北京风俗泥塑——旧京三百六十行》、《老天桥新老‘八大怪’》、《旧京风情》等。

我认为,除了胡同、门楼、四合院,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也应该是北京的符号。“收藏记忆、收藏生活”。“传统泥塑艺术、传承民间文化”。

同类推荐
  • 壁画:壁画遗风特色

    壁画:壁画遗风特色

    壁画主要是指装饰建筑墙壁表面的画,就是绘制在天然或人工墙壁上制作的画,分为室内壁画和室外壁画。比如在秦咸阳城发现的比较完整的秦代壁画,是战国中期秦孝公迁都咸阳、营建咸阳宫室时制作,秦咸阳城壁画推进了对秦代历史以及当时绘画艺术成就的认识。壁画被不断应用于历代的宫廷、王府建筑中,增加了这些传统遗产的艺术价值。如泰山天贶殿壁画、西藏布达拉宫的壁画和江南天国各王府壁画等。
  • 戏曲理论与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戏曲理论与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收入作者21世纪以来撰写的关于戏曲理论与美学的文章22篇。第二辑6篇,概述了中国古代到当代戏曲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二辑5篇,论述了欧阳予倩、阿甲、张庚、郭汉城等当代戏剧家对戏曲理论研究的贡献;第三辑7篇,阐述了作者关于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观点,以及关于中国现代戏曲理论的构成、建设的构想,论述了“关目”、“程式”、“行当”等戏曲概念的意义;第四辑4篇,通过论述戏曲美学与中国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民族艺术美学的密切联系,探讨了形神、虚实、内外、功法等美学范畴的意义。书末附有对作者的访谈一篇,记述了作者的学术研究经历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 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

    《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共收录作者关于艺术评论方面的文章83篇。主要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作为被*钦点的“小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李希凡先生从1955年至1986年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工作期间,发表的大量文艺评论以及戏剧电影评论文章。二是1986年后,李希凡先生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担任《中华艺术通史》总主编,他对于《通史》的编纂、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改编、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等,发表的颇有影响的文章。
  •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

    全书介绍了多国的电影,这些电影都是轰动过全球。有美国的电影,《党同伐异》、《美国往事》等,有前苏联的电影,《列宁在十月》、《白比姆黑耳朵》等,有浪漫的法国的电影《天堂的儿女们》、《最后一班地铁》等,还有日本等国家的电影。
  • 玉山曲话

    玉山曲话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玉山曲话)(精)”用一篇篇小短文留下曲家、曲友、曲迷们与昆曲不得不说的小故事仿佛一个昆曲小品集短小精悍生趣盎然。文集横亘古今跋涉四海记录了作者所感所想所思所悟是昆曲世界的小小万花筒。
热门推荐
  • 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文化行者郭建龙,历时四个多月踏遍中南半岛,在行走中探求东南亚五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拼凑起东南亚五国近千年的历史图景,在风景之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鲜且独特的东南亚。
  • 六十种曲红拂记

    六十种曲红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危机之幸存者

    末世危机之幸存者

    本文纯属虚构,相似纯属巧合。末世,丧尸横行,食物匮乏,危机四伏,这可怕吗?嗯,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人,是活人。当人因为文明发展所成熟的神性泯灭,只剩下最原始的兽性,幸存的人类和丧尸又有什么区别呢?吴言看了看自己已经面目全非的左手,心中感慨:“末世的到来,或许对人类来说不算是件坏事,呵呵,我已经不算是个人了,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他点了根烟,看着营地里的女人……
  • 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基本法律知识宣讲系列丛书之一,具体内容是对我国刑法分则第一章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罪和第二章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与其相关的司法解释等内容进行宣讲和普及。
  •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小说)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小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永别了,武器》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 穿越从遮天开启

    穿越从遮天开启

    开启穿越的路途,行走虚海,横跨诸天,无上道果,追逐唯一真一的我,穿越多远世界《主神大道》《幻想大世界穿越》嘎嘎嘎!我感觉脑壳都在冒凉气(不脑残,有逻辑)(无女主)(小众文)
  • 超禁忌游戏Ⅱ

    超禁忌游戏Ⅱ

    一个英语培训班里的五十个学生,忽然分别获得控制某种事物的超能力。他们的人生和命运,从此彻底改变,卷进了充满禁忌的对抗游戏里。三名学生相继死亡、六名学生忽然失踪,局面变得无比混乱,剩余的学生该选择怎样的立场?互相厮杀?自保?还是团结起来阻止旧神?奇怪的异空间、神秘莫测的地外生命、身份隐秘的碧鲁先生、关联旧神秘密的鬼岛、把杭一等人当神对待的土著部落、绝对的禁地……整个对抗游戏背后似乎隐藏了无比恐怖的秘密,一切不再是“胜出这场竞争、活下去”那么简单。
  • 封禁之魔

    封禁之魔

    “低贱的凡人,给我滚”锦衣少年鄙夷的看了一眼站在他身旁的凡人。“你在说谁”被骂的少年诡异一笑蓦然回头。“封禁”锦衣少年的笑容噶然而止。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小人有眼不识魔君求放过”。被称封禁的少年仰天一笑。“想我封禁已成魔,仙域何人不识君”。这是一个神被的故事。
  • 全球降临异世

    全球降临异世

    公元2733年,一款受到所有国家极力推荐的网游《创世》风靡全球。玩游戏可以延年益寿、治愈绝症、获得超能力?当人们纷纷进入游戏,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款游戏。而是一个真实世界! 地球玩家将以友军的身份,参与异界人类抵挡魔族入侵的存亡战争!集体穿越异界的地球人,是如何套路异界人类的? 思维模式奇异的地球人又是怎样把悲壮惨烈的异界守卫战给玩坏的?且看身怀回收系统的张行,如何在异界展示地球人的风骚!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