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04400000002

第2章 热爱我们当下的生活

人类无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再贫瘠,

再悲惨,都会遇到幸福的问题:而自我是得

到幸福的唯一因素。[13]

——让·吉奥诺

对于每个人来说,回答“什么会让我幸福”这个问题都要比回答“什么是幸福”容易得多。我可以说,我幸福,因为我爱的人在我身边,或是在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因为工作有所进展,因为我在暖融融的炉火边爱抚我的小猫,或是帮助某人走出悲伤与不幸,因为我与朋友们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小港品尝一盘海鲜,我幸福,当我安静地思考或是做爱,当我在清晨品尝我的第一杯茶,当我望着一个孩子的笑脸,当我在山间或森林里漫步……所有的这些体验,还有很多,都让我感到幸福。但是幸福仅仅取决于这些时刻的叠加吗?为什么这些经历会让我有幸福的感觉,而并不必然令所有人都感到幸福呢?我就认识讨厌自然和动物,巴赫,海鲜,茶,还有长时间的静谧的人。幸福难道只能是主体的感受吗,只能够通过满足本性使然的喜好才能够得到实现吗?可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为什么只是在这个时刻才会令我感到幸福?而在别的时刻,例如我的精神集中在另外的事情上,我的身体不舒服,或者我感觉非常焦虑时,我并不觉得幸福?幸福也存在于我们与他人或是外在事物的联系中吗?或者,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的内心归于安宁,不为任何事物所动的时候才有幸福可言?

不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不思考幸福是如何降临,以及如何能够拥有更多幸福的问题,我们当然也能够生活得很好,甚至很幸福。例如,在秩序井然的环境中,个体的至乐从来不成其为问题,我们的幸福只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在我们所属的集体中站好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毫不犹豫地接受属于自己的痛苦就行了。在某些传统的世界中,成千上万的个体都这么生活着,并且将继续这么生活下去。你只要到别处走一走就会相信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的现代社会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幸福不再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瞬间感知”联系在一起;我们需要通过追求自由才能够得到幸福,幸福越来越取决于我们以及我们对各种各样的欲望的满足——这就是我们想要承担自己所付出的代价。

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即使不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也可能几乎幸福地生活着。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找开心,尽可能地避开沉重和痛苦。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当时我们觉得很开心,事后却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例如喝太多酒,或是不适时地满足了性冲动,吸食毒品等等。相反,有些较为沉重的体验却能够让我们成长,或者从长期来看是对我们有益的:为了学习或是练习一种艺术活动而长时间地付出努力,做手术或是吃一种味道不是很好的药,与一个长时间我们都无法摆脱可又令我们痛苦万分的人斩断关系等等。因此,在找寻幸福的途中,对舒适的追求和对不适的拒绝绝非完全值得相信的指南。

生活教会我们,我们自身拥有各种刹车的机制,会限制我们内心深处的倾向:害怕、怀疑、骄傲、觊觎、冲动、无知等等。同样,我们也不能够掌握某些或许会使我们不幸的事件:致命的爱情关系,失去亲人,身体抱恙,职业上的失败……我们向往幸福——无论“幸福”这个形容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与此同时,幸福是一种微妙的、复杂的、飘忽不定的东西,似乎完全是偶然的。

这就是为什么,学界几乎很少使用这个词。无论是心理学家、脑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几乎所有人都宁愿使用“主观幸福感”(bien-être subjectif),力图通过受调查人群或被研究人群的生活满意指数来进行评价。这种“主观幸福感”有时候是极为短暂的:就只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那一瞬间的状况而已——比如说,当我们把电极放在被研究者的脑袋上,观察他在经受某种刺激或者某项活动的时候,脑子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科学家也承认,如果说生物化学的研究或者大脑图像能够让我们理解到快感的存在(简单刺激),它们却永远无法测量出幸福(复杂的过程)。而在谈及与幸福这种复杂的体验越来越相似的“主观幸福感”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启用了调查,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放置在一段有所延续的时间上来看,从而获得某种整体性:个体对于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远远超过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那一瞬间的感受。的确,一个人,就在回答调查问卷的那一天,可能会因为生病,或者职业上的忧虑有瞬间的不幸感,但是,如果他对生活总体而言是满意的,这并不妨碍他对这个问题做出积极的回答。反过来,在总体而言不幸的一生中也会有相对幸福的时刻。

因此幸福不是一种短暂的激情(无论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而是需要从整体上来考量,需要一定时间跨度。我们说“幸福”,或者说对我们的存在感到“满意”,那是因为我们的生存从总体而言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是因为我们在形式各异的愿望间找到了某种平衡,因为我们的情感,激情中自有一种稳定性,因为我们在最为重要的那些方面——情感,职业,社会,精神——是满意的。相反,倘若我们说自己是“不幸的”,或者说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从总体上来说为我们带来的愉悦甚少,因为我们总是纠结于那些自相矛盾的愿望,因为我们的情感(激情,感情)不够稳定,总的来说是痛苦的,或者是因为我们有强烈的挫败感,情感层面的,社会层面的。总之,是在一种“整体状况”下,我们觉得自己是幸福或者不幸的,而且一定是基于一定的时间跨度我们才能对这种状况做出评价。

我还要强调一点,那就是,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对于幸福而言至关重要。在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有所思考之后,我们会回答说:“总体而言,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动物当然也能够感受到所谓的至乐,但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有幸拥有这样的至乐。幸福是一种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人类情感。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意识到自身惬意愉悦的状态,意识到存在的美好时刻是我们得到的益处和生活的馈赠。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相对于那些偶然来到的美好时刻,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不怎么美好的时刻。我们总是对不怎么美好的东西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也许,这个现象可以用进化论心理学的原则来解释,为了生存,比起记住快乐的时光,记住危险更为重要,这样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且在未来尽量避开。然而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我们经历安宁、美好、快乐的时光时,才更有必要意识到这种感觉,充分地迎接它,尽可能地培育它。蒙田用他那绚丽的文字强调过这一点:“我是不是得到了安宁的状态?有没有让我蠢蠢欲动的欢愉?我可不能让它从我的感官下悄悄溜走,我一定要接受它,不是为了迷失,而是为了更好地居于其中。正是要通过这份参与,要对这美好的状况感到满意,充分地掂量,斟酌,扩大这份幸福。”[14]

的确,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满足有助于增加我们的幸福感。我们能够更好地品尝我们的幸福,这可以加深我们内心的充实感。我们为此感到欣喜,我们幸福着我们的幸福。

总结一下,我可以这么说,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幸福的定义可以用这个简单的问题来呈现:我们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问卷里,通常问题是这样的:“总的来说,对您的生活,您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因此,我们已然可以将幸福理解为“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于满意——总体的,持久的——状态的一种认知。但是仅凭这个就足以描绘幸福了吗?尤其值得问的是,我们能否作用于它?我们能否让这种状态更加密集,更加持久,更加全面,而不再那么取决于生活的偶然性?

而且,我们还没有谈到过幸福的“内容”。然而,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那样,“即便对于幸福本质的描述,我们也是各不相同,智者和普通人对它的解释颇不一样”。[15]

同类推荐
  • 马克思:思想传记

    马克思:思想传记

    本书由伊林·费彻尔所著,本书是德国马克思学研究专家伊林费彻尔的著作,费彻尔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考证,回顾了整个马克思思想发展进步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 告别臣民的路径: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逻辑的总体性研究

    告别臣民的路径: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逻辑的总体性研究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臣民到公民的艰难求索历经百年,尽管宪法一再确立公民的法律地位,以明晰的条文赋予公民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然而现实中个人不可剥夺的生命财产权与现代法权主体却始终难以生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无疑提供了现实而有利的机遇。国家通过对所有制进行结构性分解,从经济领域主动退出,为市场交换体系创造了独立生长的空间与条件,个人利益获得释放,从而有利于利益主体与法权主体的形成,为数众多的社会民间组织也因此得到了发育。然而对政府极大的依赖性显示出社会并未获得其自治的力量与程度,因而只有将纵向“集权型”社会结构转变为市场、社会、国家三种力量横向沟通、相互制衡的“分权型”社会结构,才能使社会取得自主性特质与自由空间,政府所让渡之社会自主领域也成为人们学习与实践民主的社会学堂,最终生成具有自由权利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的现代中国公民。
  •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人物评传

    本书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热门推荐
  • 我有特殊的追男神方式

    我有特殊的追男神方式

    【本文1v1】甜宠无虐!软萌小哥哥娇羞一笑:“你,你终于是我的了。”无良王爷邪魅狂狷:“生是我的人,死也只能是我的鬼!”霸道总裁:“除了我,你还想要谁!”唐诗呵呵一笑,男人果然都是大猪蹄子,刚认识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那蹭蹭的下降好感度死哪儿去了!系统:【宿主,抱紧大人的金大腿,我们冲鸭!】
  • 我就是名门

    我就是名门

    女友跟我提出分手,就是因为我穷,但是她却不知老子就是豪门。
  • 西游诛仙传

    西游诛仙传

    平凡少年,在一场意外中重生在那精彩绝伦的洪荒世界,成了西游五劫之人,老实人,卷帘,少年自渔夫身上醒来,他看见天宫之浩渺,大地之无垠,看见满天神佛,都在为一个未来无知的事奔忙,而他也在大地上开始了,他得重生之旅,而当他再次踏上天宫时,他不是去求长生,而是诛仙!
  • 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针对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2014年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扶有控,主动作为,从优化需求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创新驱动等多方入手,多办利当前惠的事,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Martin Chuzzlewit(I)马丁·翟述伟(英文版)
  • 爵爷独宠:娇妻太撩人

    爵爷独宠:娇妻太撩人

    震惊!重生杀手强势归来,后宫佳丽竟达三千!权势滔天的厉总也倾尽所有只为博她一笑!“BOSS,有编辑说夫人后宫佳丽三千。”某男:“封杀!”“BOSS,夫人砸了电视台。”“帮她善后!”当某位宠妻狂魔见到自家媳妇:“媳妇,砸电视台的时候手痛吗?我给你呼呼。”某女:“……”说好的傲娇总裁呢???
  • 玩转校园:淘气公主逃婚记

    玩转校园:淘气公主逃婚记

    我,有琴黛咪。是有琴家的大小姐。该死的,都什么时代了,还玩儿指腹为婚这一套。我会那么老老实实的结婚吗?不可能,我要逃婚!在好友的帮助下来到圣缨学院,在那里遇到了粗鲁男——轩辕鸣。该死的,敢惹本小姐,不想活啦!
  • 妖凤嫁到:邪王请接招

    妖凤嫁到:邪王请接招

    傻子?废物?草包?当现代天才云家家主附身于北雪侯府嫡女身上,傻子变天才,修玄气、制毒、炼药不在话下,她腹黑无度,无意把邪君大人也腹黑了一把,然后,她此生最大的成就是把邪君大人扑倒。王爷,本小姐驾到,你还快快接嫁?
  • 元青瓷

    元青瓷

    三流工业学校毕业大好青年,只是摔到井里,悲催地穿越到宋末元初,成为蒙古西征途中的一名小铁匠,面对南宋和蒙古帝国的交锋,刘一凡这个小铁匠如何自保生存,是就此沉伦,还是勇于面对史上最强大的蒙古铁骑的刀锋,关注,看我一一道来
  • 从你眼底至我心尖

    从你眼底至我心尖

    夏稚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不会有什么波澜,结婚生子就是自己故事的结局。直到未婚夫带着另一个女人站在自己面前,她才不得不把头从壳里伸出来面对现实。男友的背叛、小三的趾高气昂以及同事的窃窃私语,她吞尽苦涩,假装坚强,禹禹独行。直到那个叫何阗的上司一步步走进她的生活……就像溺水时及时出现的浮木,让她有了喘息之地,让她重见世间美好,也让她终于放下执念,开始理解真正的爱情应该有的样子。她以为何阗就是她山穷水复后的大道、狂风暴雨后的彩虹,却不知道,这个给他造了一个爱情童话的人,也是把她生活完全摧毁的幕后黑手……夏稚也许看到了何阗温柔宠溺下的苦涩,却始终不懂那些苦涩都酝酿自何阗对她的愧疚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