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99500000001

第1章 记忆我们的文学历程——《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阳光》代序

李怡

田丹寄来了她的诗文合集《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阳光》,这是一位长期工作在基础语文教育第一线的老师真切的文学体验记录,翻阅这些质朴而充满人生真情的文字,我不觉想起了自己的文学历程,很愿意在这里写出来,与田丹共勉。

我属于“六十年代”的人,这种出身先天性地将我与荒芜与空虚联系了起来。孩提时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文学经典,我的极其有限的阅读只能来自那些同样荒芜的语文课本和连环画。直到今天,我还对那些来自“书香门第”的作家学人心生艳羡。九十年代中期,身居台湾的伯父第一次跨越海峡,带来关于我早已不在人世的祖父的近半个世纪的消息,我才知道原来我家族的先辈早在40年代就撰写过《中国诗歌史》,晚年又有《金刚经解说》,不过,这迟到的信息已无法弥补我童年的遗憾,只能给人某些缅想的线索而已。六十年代,那样的荒芜属于整个国家。

荒芜时代的些许色彩当然就格外重要了。感谢我小学时代的政治老师,一位从来不讲政治话题而把课堂变成小说连播的老太太,《三探红鱼洞》的阶级斗争主题远远不能掩饰其中的奇异的想象;感谢我的二舅,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同样拥有杰出的故事讲述才能的天才,《西游记》与《封神榜》的幻想世界足以令人着迷;80年代初的应试教育,没有“文学”只有“课文”,幸好还有“作文”来延续我刚刚被激发的幻想。我最早发表的文字也不是“文学”而是一些数学题的证明问题,但我最终没有沿着二舅的数学道路走下去,因为高中文科班的相对轻松的学习方式和文学环境似乎让我找到了更为适应的氛围。

真正深入文学的世界是大学本科以后的事情了。有一天我突然对新诗入了迷,在图书馆里读着一本又一本的现代诗集,甚至自己也开始在纸上涂抹起来。在这期间,谢冕先生应蓝棣之老师之请来北师大演讲,那带着“朦胧诗论争”岁月所特有的情绪和在此以后蓝棣之老师同样富有情绪感染力的“现代诗”选修课更是大大地增强了我对诗歌的兴趣。不过,此时此刻的诗歌与文学之于我完全是情智的连通,一切与“学术”无关。现在想来,这种较长时间的自由幻想与自由情感的历史倒是与当今某些功利主义的教育拉开了距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情感体验”的意义,难道不是一种幸运,甚至一种财富?

我的“学术”之路的开启缘自王富仁教授发表于《文学评论》的那篇著名的《呐喊彷徨综论》。80年代震动中国学界的这篇宏论曾经掀起了怎样的思想风潮!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晚在图书馆阅读《文学评论》之时的那份不可遏制的激动。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真真切切的极具思想力度的“学术”的逻辑,哦,原来,真正的“学术”也可以像诗歌一样动人心魄!几个月之后,我鼓足勇气,将自己的处女作《论〈伤逝〉与现代世界的悲哀》呈到了王老师面前,一年之后,更将一篇三万字的长文《论中国现代新诗的进程》送到了《文学评论》编辑部王信老师的手中。这两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名作欣赏》与《文学评论》上,我也从此宿命般地走上了文学研究的“学术”之路,而且始终都兼有两个方向:鲁迅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问题以及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问题,但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学术思考都再难脱离“文学体验”的基础,而且越是到后来我越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我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最初是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进入的,这里显然昭示了80年代宏大叙事的影响。不过,我自己倒是比较偏爱那些关于个体诗人和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在关于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何其芳、戴望舒、艾青、绿原、穆旦、梁宗岱等人的研究中,我都努力通过自己的文学感受提出一些与过去迥然有异的看法:郭沫若的内在矛盾,徐志摩的重构古典情趣,李金发的心态扭曲,卞之琳的中国式理性,戴望舒的世纪病,艾青的叛逆,绿原的童真,穆旦的反传统姿态,梁宗岱宗教意识的限度,等等。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某些“文抄公”们的自毁声誉的行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被许多人看成是一件简单而没有多大意义的工作,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与这些“低层次”的阅读活动无关。我们今天读到的一些文学批评,它们的整个思想框架显然是直接取自另外一个更为宏大的思想系统,仿佛是为了证明这种思想的合理性,文学作品被随手拈来当作了“例证”。这里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于,如果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的“思想”不是从作品内“蒸发”而出,如果我们的文学研究最终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没有关系,那么这样的“学术”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其实,批评家的意义正在于他能对文学作品提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思想”也就是对“感觉”的升华。当然,纯思想的探索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所谓的“纯思想”并不是我们所误解的纯粹逻辑层面上的推导,它实际上依然是思想家对世界的新鲜的独特的“感受”的结果,只不过由于他所感受的对象本身的某种宏观性、抽象性而使得这些的描述方式也呈现出了某些更为抽象的理性样式,尽管如此,这与那种纯粹逻辑层面上的语言游戏依然具有根本的差异。

我坚持认为,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低层次”的活动,它恰恰就是所有文学研究的最坚实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一向重视文学阅读和鉴赏,不仅在诗歌研究之外主编了《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一书,集中总结了一系列鉴赏的心得,在国内同类书籍中,自认为这是相当有特色的一本;多年来,但凡有师友“拉差”参加“鉴赏”书的编写,我大多是不曾拒绝的,王富仁老师主编《闻一多名作欣赏》,我主动承担了近十五万字的文字任务,此外,还曾与段从学兄合著过《穆旦诗歌鉴赏》,可惜因为出版社方面的原因,已经完成的书稿一直搁浅至今。正是这样细致的文学阅读给了我比较丰富的艺术体验,推动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家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最“基本”的财富。

关于鲁迅特别是《故事新编》的阅读是我最难忘的经历。那是1989年的深秋,我所在大学的积极的“支教”运动将我输送到了四川渠县一个不通公路的乡村。每天晚上,我都蜷缩在一张窄小的课桌前阅读鲁迅。外面是深深的夜影,鲁迅作品是那所乡村学校里最容易找到的可借阅书籍,在经历了那一年燥热的春夏之后,文学与人生的“互训”有着怎样一种铭心刻骨的记忆啊!在我的遭遇与《故事新编》的图景,还有鲁迅的忧愤反讽之间,生命的联系似乎无须太多的解释和说明。一篇又一篇的阅读之后,我记录下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心动。在为浓密的夜色所包裹的灯光下,我曾经将这些阅读的体验低吟给身边新识的朋友,然后在第二天走半小时的田间土路再搭船渡过洲河,通过小镇邮局寄往北京的《鲁迅研究月刊》。没有E-mail的年代,空间的距离令人怅惘,令人孤独,但也给人诸多反观自我的机会,没有电脑快速打字的年代,每一笔文字的刻画都仿佛凝结着人生的见证。文学如何让我们体验人生,人生又如何需要文学的拥抱,二十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尊重自己的文学感受,将学术纳入生命体验的过程之中,我们才能有所质疑,有所创立。在“现代性”研究铺天盖地而来,几乎占据现代文学大半个天空的时候,我曾经提出过自己的警惕,《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便来自我返回中国文学自身场景的真切感受,《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也试图更为具体地展示文学体验之于学术研究的有效性。未来的思考还可以延伸得更远。比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这些理所当然的历史命名方式:“二十世纪”毕竟结束,正在展开的“二十一世纪”是否就与“二十世纪”迥然不同了?我们是否又到了重新命名的时候?有人试图以“现代”一统江湖,将“现代文学”的称谓延续到今天,统称“中国现代文学”或“现代中国文学”,但新的问题恐怕是:“现代”是不是一个可以无限继续下去的概念?而且,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过程中,显然存在着并不一致的文化格局、思想状况与艺术趣味,我们又如何更准确地描绘出它们的差异,甄别其个性呢?先秦——两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固有的记时模式是否还有它特殊的效果?我们还能不能在回到自身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重新辨析自己的命运?我正在致力的“国家形态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命名”思考显然更需要完整深入的文学体验。

以上说的都是“文学”,那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对我们的更大的人生还有作用吗?显然,这些“灵虚”的沉淀尚不足以结束现实的“蜗居”,构建生存的高楼大厦,也不能够直接转化为“金榜题名”或者“光宗耀祖”的能力,更无力包揽民生的改进和制度的创新,社会和我们的思想都最终需要一种“综合性的处理”。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感受和体验是让我们恢复基本的触觉,从而学会“辨认”世界、“把握”人生的第一步。我想起了中国诗人穆旦的《被围者》:

这是什么地方?时间每一秒白热而不能等待,堕下来成了你不要的形状。

天空的流星和水,那灿烂的焦躁,到这里就成了今天一片沙砾。

我们终于看见过去的都已来就范,所有的暂时相结起来是这平庸的永远。

“包围”“围困”是既有的社会环境对初生的生命的一种同化方式,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的我们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向权力低头,对秩序妥协,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的是理想,消亡的是信仰,增长的是狡黠,而所有这一切改变的展开,都无不以麻木的我们原本敏锐的感受为前提,不甘于平庸,不蜷缩于被围,这就需要复活我们的感知,提取我们真切的体验,犹如鲁迅当年在S会馆对话金心异: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所忧虑的是感受复活了,却未必真能从“被围”中脱身,“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金心异却还在守望着“希望”,因为像他那样的“新青年”还不愿意否定“突围”的可能,1945年的穆旦也具有这样的“新青年”气质:

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

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

毁坏它,朋友!让我们自己

就是它的残缺,比平庸更坏:

闪电和雨,新的气温和泥土

才会来骚扰,也许更寒冷,

因为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

我们消失,乃有一片“无人地带”。

穆旦宁可以自我的牺牲来造成“包围圈”(圆)裂隙,这可谓是一种悲壮的突围,即便不是“我”也一定有未来的“他们”完成最后的突围。

想到这些文字,我不禁也对自己的人生多了一分遐想,也多了一分希望,也许,还多了一点力量。

田丹是我指导的研究生,过去只知道她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今天看了这些文字,才知道她一直对文学怀有持续的梦想,我想这大概就是她成功从事语文教育的内在动力吧!与田丹一样,我也是一名语文工作者,在高校任教已经将近30年了。无论中学还是大学,纯粹的教育工作难免会将我们的生活固定化、模式化,逐渐地,我们就习惯了在某种思维甚至语言套路中生活,严格说来,这是相当有害的,就是这种“模式”会带领我们慢慢脱离真实的生命体验,将“工作”固化为一种惯性的行为,没有快乐,没有激情,也最终没有了创造。唯一幸运的是,我们毕竟还是“语文老师”,天然地与“文学”还保持了或远或近的联系,青少年时代的“文学梦”还没有离我们远去,那么,尽可能地保存一颗“文学之心”,在阅读、写作或者回忆中充实自己,是我们能够自我克服、自我超越的一条道路,正因为如此,我愿意和田丹分享自己的文学历程,也希望能够和广大读者一起分享田丹的文学历程。

2016年8月于峨眉半山

同类推荐
  • 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收在本书里的六十余篇随笔是翻译家黑马翻译多卷劳伦斯作品时的心情和思索记录,多是应网友要求回答问题启发后再形成文章,还有报刊访谈和讲座的文字记录稿等,既是记录过往,也是给喜欢劳伦斯作品的读者提供一本参考书,分享多年来黑马与读者互动的快乐。
  • 在荒原上寻觅的灵魂:朱自清诗文精选

    在荒原上寻觅的灵魂:朱自清诗文精选

    本书是朱自清作品诗文的精选集。全书分四个部分,收录的都是他的名篇。如《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此版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四位知名作家推荐版本,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麦家作序深读解读。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长达二十年的暗恋。作家R在41岁的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在这封信中,一位他未曾相识的陌生女人娓娓道来她内心深处对他无尽的爱慕与渴望,尽管R对她不曾有过回应,但她却义无反顾地在生命尽头向他发出炽热的告白,道尽了她爱情的哀婉与拒绝,直击每一个曾经爱过的灵魂。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看不见的收藏》《被遗忘的梦》《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其余五篇茨威格的中篇小说。
  • 栖霞民间故事

    栖霞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栖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创造和积淀了丰厚而博大的民间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旧时,乡间信息闭塞,精神生活和物质需求一样贫乏,一代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的“真事”经过不断的加工完善,就成了现在人们听到的民间故事了。
  •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歌谣,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艺术形式。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热门推荐
  • 缪克构小说三题

    缪克构小说三题

    我爷年轻时喜欢上一个女子。她二八年华面若桃花,从河边走来时腰若细柳。我爷划着一船粪水,双目顿时瞪大不能移开,握桨的双手一阵慌乱。双脚也难以立稳,差点跌入一舱的污水中。隔了八个村将一船粪水运回田地,我爷早就没有了挑粪施肥的心思。他满脑子都是那扎了麻花辫的姑娘,盘算着如何才能再见上她一眼。
  • 小丑之王

    小丑之王

    一个视父亲为英雄的少年,在经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接连打击下,致使心灰意冷之下寻死,却意外得到一个面具,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
  • 行次汉上

    行次汉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姐姐是徐惠,天才加学霸,还是桂花女神;姐夫是李二,号称雄才大略、千古一帝的那位;穿越的徐齐霖本想做一个闷声发财、醉卧花丛的纨绔。但为了亲人的幸福,他只好手持“拘魂令”,赚钱发家,朝堂争胜,改造大唐,改变历史。一令在手,呼文唤武,招医请道,牛掰不解释。徐齐霖:“嗯,除了生娃儿,好象就没有小爷不会的哈……”
  • 教育何为?

    教育何为?

    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精彩导读。为了生存,人必须学习,但任何只把谋生方式树为前景的教育,绝对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份指导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说明书”。尼采150年前的教育观点,成为全球现代教育的超级预言,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
  • 海蓝之夜

    海蓝之夜

    生意不易,生活不易,一部小人物的创业史。
  • 冷王的倾城狂妃

    冷王的倾城狂妃

    杀手?特工?对!她就是那狡猾多端,腹黑又凶猛的“雪里白狐”穿越而来的!穿越第一天,拎着蛇鞭打的班花全身深度溃烂!第一百天,将玄天大陆五毒老祖毒杀!第一千天,领着狼群屠尽称霸千年的五行族!他,尊贵至极,传闻冷情冷性更冷酷,残忍又暴戾!而他却独宠她:“为了她,本王愿倾尽这天下,哪怕万劫不复!”下人来报:映月公主与别人说王妃勾引蓝世子!他冷冷道:“准备钢针,缝了映月的嘴!”翌日,又有报:王妃踹了皇帝新宠熹贵妃!皇上震怒!他:“准备热水,给王妃泡脚,踹了人,脚酸!”且看,他陪着她,炼魔兽,御圣兽,召唤神兽,如何步步为营,冠盖满天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网游之修仙情缘

    网游之修仙情缘

    平凡少女肖奡莱刚从高考的压力中缓过气来,新同学新环境,初入大学的自由让她开始放纵,跟着对寝女生玩起了网游《修仙轶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游戏中同样也有。现实里的奇葩,游戏中朵朵绽放。在开辟新天地的同时,每个人都在释放自我,同时修缮自我。“我是聿珮柏。”温柔干净的嗓音让她沉醉,举手投足让她魂牵梦绕。自此她开始下定决心改变自己!——————————————————这个故事后期涉及到游戏的地方会很少,故事大部分讲的是一些普通大学生的困惑与选择,关于现实,关于梦想。
  • 南北多歧路

    南北多歧路

    篇一-一个离婚女人的自述;篇二-多年前暗恋的崇拜对象,居然也喜欢着她?兜兜转转,两人还是迎来了自己的幸福;篇三-和一个痞子定了婚,还要时时安抚着快要炸毛的某人,云生表示,她太难了;篇四-一朝回到未嫁前,看她如何扭转自己的命运,没想到,最后还是栽在了自己“亲哥”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