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检验这水泥的质量,朱以海派人找了几块木板,做成一个长约两米,宽一米,厚度两只左右的木头模板。在朱以海的指挥下,那几个泥瓦匠,把这些水泥按着比例与长江中的鹅卵石混合在一起,最后倒入用木头做成的模板中。
将那水泥块放了一炷香左右,趁着水泥还未完全干透,将木头模板取下。就这样,一块如同后世一样的水泥预制板就这样第一次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为了防雨,朱以海又指挥众人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防雨棚,就将那未干的预制板放在其中过了一个晚上进行风干。
第二天一早,众人就在朱以海的带领下来到昨日的那个简易防水棚中,其中有个工人手里还拎着一只沉重的大铁锤。
朱以海先亲自走到那预制板的上面,来回走了几圈,又用力的踹了几下,脚底下的预制板丝毫没有反应。接着那拿着大铁锤的工人走了上来,抡起大铁锤用力的砸了下去。
“嘭……嘭……嘭……”连续三下,那拳头大的铁锤都结结实实的砸在昨天刚刚倒铸成的预制板上。
朱以海蹲下声,仔细看了看被铁锤砸中的地方。整个预制板在被铁锤砸中后,留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白点,但是整个板体仍然是完好无缺的,并没有出现破损或者裂痕之类的东西。
这时一直站在一旁的朱华也蹲在朱以海的身边,摸了摸那石头一般坚硬的预制板,惊讶的问道:“小王爷,依小的看,这水泥浇筑而成的石板,丝毫不必那三合土逊色啊!”
朱以海骄傲的点点头道:“这种东西叫水泥,烧制出来后,搀上鹅卵石和石灰,在风干之后,可以说比三合土还要坚硬耐潮。”
三合土是由由石灰、陶粉和碎石为主体材料,在加上糯米、红糖、鸡蛋清等配料,按照一定比例,然后用竹片或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最后还堆放停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之后才能真正使用。三合土在龙朔古代一般都是用做君王墓穴的建筑材料,普通的人家根本用不起。至于说龙朔民间所谓的三合土就是指黄土、石灰和河沙三者的混合物,这种民间的三合土可能比普通的建筑材料是要坚硬一些,但是和真正的三合土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看来,水泥的烧制效果还是令自己满意的。朱以海的缓缓站起身来,对朱华吩咐道:“立刻按照这个样式多立几个窑,再去村子里招募一批青壮,专门负责烧制水泥和运输那座山上开采出来的岩石。记住,水泥的生产进度一定要加快,最少要保证我们庄墙能全部使用水泥进行铺设。”
“是……”朱华答应一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子,认真的记了下来。而他用来在纸上写字的也不再是毛笔,而是朱以海的最新发明……铅笔。其实这个铅笔坐起来完全没难度,就是用两根中间有凹槽的木棍夹住一根铅条,外面再用小绳子绑好,一根简易的铅笔就这么被朱以海给捣鼓了出了。当他把铅笔送给朱华的时候,这位王庄里的大管家根本就没有在意,自己从会写字开始就用的毛笔,这铅笔会比毛笔好用?不过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朱华很快就对这东西爱不释手了。别的不说,光是携带方便书写简洁这两项优点就毛笔无法比拟的。以前要记点东西,得笔墨纸砚铺开了写,实在是太不方便了。现在好了,只要是朱以海有什么吩咐,自己从怀来掏出铅笔,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小王爷的吩咐。
将水泥的一些生产细节都交待给朱华之后,朱以海就不再管了,后续的事情朱华去全权打理。这也是朱以海这段时间刻意的将工厂和庄子里的一部分事情都交给朱华去处理,自己毕竟只有一个人,一双手,如果自己无论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话,根本就忙不过来,还不如多放权给朱华他们去做,这也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王庄的这边的建设现在已经全面的展开了,修建城内宅院地基与城墙地基原本都需要大量的石料,现在好了只要再稍等几天,那些需要石料的地方全部可以换成直接用水泥浇筑,效果绝对比用那些石料还要好。宅院地基可能好要好些,特别是砌筑城墙的地基,都是最少要深挖五尺,宽一丈由于,一圈的城墙地基下来,朱以海估计,最少要几十窑的水泥。
除了这些建筑用料的问题外,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打井。人一天不吃饭可以,但是绝对不能一天不喝水,像王庄这种规模的城堡,最少需要水井八到十口。不过好在这王庄距离着长江不远,地下水资源丰富,所以这井一般打到七八米左右就可以出水了,而且水质甘甜清冽,极适合人畜引用。这相比于现在遭受旱灾的陕西河北可是要好了许多,听说在陕西河北那边要打个井可是废老鼻子劲了,需要往地下深挖到二三十米才能见水。
所有打成的井,为了避免使用年限过长产生坍塌,都是使用砖石进行了加固,这样一来也是大大加强了水井的使用年限,不过这用来购买砖石的钱也是大大的增加了。
随着王庄建设进度的进行,这用来建设王庄的钱也是如同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不过朱以海对这点却不是很在乎,倒不是说咱们这位小王爷突然便大方了,主要是他觉得,这王庄可是自己今后发展的根据地,与其说等到以后去修修补补,不如一次性的建设到位,省的以后麻烦。按照朱以海的想法,自己这王庄虽然说不上要把它修建的固若金汤吧,但最少也要不比那些朝廷的卫所军堡什么的差。至于钱嘛,赚来就是用来花的,会花才会赚嘛。
没办法,朱以海只好这么自己安慰自己!这不,咱们的小王爷又在开始谋划他的赚钱大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