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2200000020

第20章 文学之钟(7)

答:艺术贵在创新,艺术的创新一旦停止作家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过去总讲要甘于寂寞,这用来说作家的心态是对的,如果说到创作本身我就不敢苟同了。创作创作,创新之作、创新才作,甘于寂寞、不敢标新立异怎么行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先后涉猎过神话题材、古代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尝试过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大写意等多种手法。在经过了这一切和有感于每部作品、每种手法留下的缺憾之余,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一部长篇小说应该和可能达到怎样一种境界?《过龙兵》可以说是这种思考的结晶。

问:这样说,《过龙兵》已经实现了你多年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答:可以这么说又不能完全这么说。可以,是小说确是达到了预期的主要目标;不能完全,是作品离既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了缩小这个距离,小说发表后我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又作了四次修改。这次出版的单行本,离既定的目标和境界应该说是更近了。

问:从单一的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到多种艺术手法的融汇贯通,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儿,这其中你经过了不少甘苦吧?

答:这是肯定的。坦率地说这条路我摸索了二十多年、跋涉了二十多年。这期间我阅读了大量中外名着,包括外国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也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这里有唇干舌燥、满嘴血泡的时候,也有坐立不安、焦头烂额的情形。好像是略萨说过:创新,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意味着受尽煎熬。此言是也!

问:具体到《过龙兵》的创作,也有不少曲折吧?

答:《过龙兵》从最初设想到现在十几年了。1994年前后已经有了一个构思,准备开笔时一部《白鹿原》横空出世,我自知超越无望只得放下了。经过七八年的学习积累,三年前再次构思时,走的就是一条与《白鹿原》全然不同的路子。同是写阶级斗争、家族斗争,陈忠实写的是解放前五十几年,我写的是解放后五十几年,但人物、故事、风格、思想内涵都截然不同。

问:不少读者说《过龙兵》中有一种色彩斑烂、令人陶醉的感觉。电影电视剧中有色彩好理解,小说中也有色彩就引人遐思了。

答:道理其实简单,凡是艺术都有色彩,没有色彩的艺术算不上好艺术。《英雄》、《十面埋伏》很大程度上玩的就是色彩。可谁又能说一首好诗或者一篇好散文没有色彩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是一幅多美的画。《泰山日出》、《荷塘月色》带给读者的又是多么绚烂的感受。小说也是如此,只是小说的色彩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斑烂独特,空间的辽阔高远,人物和性格的丰富鲜明上。就《过龙兵》而言还多了一个声音,即书中神秘莫测、可以直达人们心灵深处的雾号。

问:的确,过龙兵中的雾号的确挺有感染力和味道。

答:小说是由文字组成的,文字可以组成色彩当然也可以组成声音;声音的重复、灵化就会形成特殊的艺术符号。这就是读过《过龙兵》的人大多对雾号留下印象的原因。这自然也还是色彩的一部分。《过龙兵》以黄海之滨一个小渔村为中心,纵横千万里,绵延国内外,从普通渔民直到中央的大干部,从日常生活直到东方神话……这样读者打开小说,面对的就是一个丰富绚烂的世界。所谓色彩斑烂就是这么来的。

问:你曾经说过:独特的生活画面和立得起来的人物形象是长篇小说的两个基本要素,并认为“作家靠作品,作品靠人物,人物靠性格”是一个千锤百炼的真理。你现在还这样认为吗?有些评论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喜欢用“人性”这个词儿,你认为“人性”与性格之间有一种切实的联系吗?

答:真理什么时候也是真理,一部长篇小说没有独特的生活和立得住的人物、性格,无论如何是不行的。但那还不是全部,艺术形式的完美和创新也应该包融其中。这也许要算是我的新体会。至于“人性”和性格我看是分不开的,比方华云坚持要生下凯华,为此不惜远走天山的情节写的不就是人性吗?在人性光辉展示的同时,华云的坚韧与顽强不也出来了吗?

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过龙兵》中的好多语汇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有些却是经过打磨的文学性比较强的。在这方面你的追求是什么呢?

答:语言之于文学如同色彩之于绘画。小说中的语言有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叙述语言当然应该文学性强一些,对话语言则越接近于生活越好。让叙述语言具有超越平凡的准确和精彩,让对话语言具有超越雕琢的通俗和生活化,这应该成为我的方向和目标。

问:你曾经说过渴望写出《骚动之秋》的第二部、第三部,渴望拉长镜头全面深入地透视中国的改革大业。那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就像一团熊熊的内火会把人的胸膛照亮,把人的生活和前方的路照亮。时过多年,这团内火还健在吗?

答:当然健在,只要我这个人健在这团火就会健在,这是没有疑问的。但随着生活的前进和眼界的拓展,那火应该变得更加明亮更加持久。比方原先我关注的更多的是改革自身,现在我关注的就要深入得多、广阔得多、长久得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过龙兵》也可以说是《骚动之秋》的续篇。

问:你一定是读了不少书,从中外名着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并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下才写出这部书来的。

答:前面说到,除了一般的名着,近十多年来我特别研读了外国现代派和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至于知识积累,可以说《过龙兵》差不多把我几十年的库藏给掏空了。

问:我听说你在个人生活中过得很不轻松,很清苦,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人物。

答:不不,千万不能这么说。轻松不轻松、清苦不清苦要看愉快不愉快。我的生活还是蛮愉快的。至于创作上的辛苦,也应该算是愉快的一种。一个愉快的人,是无论如何不能与苦行僧划等号的。

问:较之诗歌、散文、随笔、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像是一艘航空母舰,它需要一个宏大、精巧、复杂的结构,《过龙兵》是怎样一种结构?

答:结构的核心是人物关系及其主题思想的展开,三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纠葛,就是《过龙兵》的结构,如此而已。

问:你如何看待山东作家群体?它的优点和缺点?

答:对自己之外的作家我从不妄加评论。我希望山东作家有更大的胸怀、更高的眼界,不要陶醉于所谓的山东作家群云云。

2005,6。

人间传奇的魅力与生命体验

--答齐鲁晚报记者倪自放问

问:这部小说的名字叫《过龙兵》,你能说说其中特别的意蕴吗?

答:过龙兵是胶东沿海的一大景观。许多年以前,每到春天,海上都会有大群鲸鱼经过,老百姓称之为过龙兵。那是鲸鱼洄游,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过龙兵的气势非常宏大,场面十分壮观,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就带上了神秘甚至于神圣的色彩。小说以此为题,除了展示海域特色之外,更多寓意的是生活的气象万千和浩渺磅礴。

问:《过龙兵》面世后,大家的普遍感觉是好看耐读。这样一部四十多万字的作品,很多人都是几天之内读完的。一位画家说,这是他多年来读完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有的人因为读得入迷忘记了下公共汽车,还有的人甚至于因此而导致痔疮复发。这种情形多年难得一见,个中奥秘在哪儿呢?

答:小说的经典性集中体现在好看耐读上。一部长篇小说,如果不好读,或者读过之后品不出什么滋味来,就很难说得上成功。有人把小说的好读耐读说成是通俗和水平不高的一种标志,这实在是一种偏见或者悲哀。依我个人而言,好看耐读应该成为判断一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好坏优劣的首要标准。

问:有人认定《过龙兵》是一部人间传奇,你怎么样看待这种评价?

答:人间传奇是一种很高的评价。不过应该强调的是,《过龙兵》不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或者一般性的人间传奇,而是当代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过并且正在发生的人间传奇。这样的人间传奇,更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意义,也更具有文学的意义。

问:考察近一二十年的中国长篇小说,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被称为史诗的作品,都是以中国近几十年、上百年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为着眼点的,比如土改、新中国成立、反右、文革等等,围绕这样一些大事件去写几个人或者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样的史诗作品未免简单化了。现在有的评论家把《过龙兵》称为“源于生命深处的乡土史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则干脆将作品说成“一部地覆天翻、惊人魂魄的雄奇诗史”。你认为《过龙兵》与那些简单化了的史诗作品有哪些区别?

答:你说的这种情形的确存在,一段时间内,在文坛上甚至于形成了一股“主潮”,没有人能够逾越。《白鹿原》在这方面应该说有重大突破。《过龙兵》最初构思时,我寻找的就是一种更新更合适的路子,当时就搞得非常苦闷。一次登上济南南郊的龟山,面对无边的旷野和茂密的市区我问自己: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最重大最深刻的变化在哪儿?答案是人、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五十年前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五十后大多成了受人尊敬的社会精英;而五十年前被视为神圣崇高的某些观念、行为、人物,五十年后却成了人所不齿的笑料。看一个社会表层的变化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能够真正反映社会本质的变化的还是要看人、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与同类作品不同的是,《过龙兵》从一开始就避开了重大历史事件,而选择了从人和人性切入,着力于通过人性的细节构筑小说的情节、人物,构筑属于自己的宏大叙事和艺术世界。《过龙兵》中虽然也写到解放战争、文革、改革开放,但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都是为小说中的人、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化创造条件和氛围的。你看,作者并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史诗”,评论家和出版家们却从作品中读出了“史诗”和“诗史”。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吗?王蒙说:作家是吃人性这碗饭的。作家写的历史与历史学家写的历史不同,原因就在于作家是从人和人性切入,而历史学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切入。

问:从艺术上说,《过龙兵》与你过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比如《骚动之秋》《羊角号》《八仙东游记》等等。这是不是说明你的创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先后涉猎过神话题材、古代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尝试过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大写意等多种手法。《八仙东游记》是神话,纯浪漫主义;《骚动之秋》写农村变革,是纯现实主义;《羊角号》勾连古今,却因为现代派气味太重,以至于不少读者感到不解。在经过了这一切和有感于每部作品、每种手法留下的遗憾之余,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一部长篇小说应当和可能达到怎样一种境界?《过龙兵》可以说是这种思考的结晶。小说中既有严酷的现实生活描写也有崇高的理想主义闪光,既有浓烈的传奇色彩也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在艺术手法上也达到了融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大写意等于一体的境地。

问:如果把你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骚动之秋》,与现在这部《过龙兵》加以对照,你会怎么说呢?

答:《骚动之秋》是我五十岁前的代表性作品,《过龙兵》是我五十岁后的代表性作品;五十岁前是五十岁后的铺垫,五十岁后是五十岁前的继续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八仙东游记》《羊角号》《海猎》《岳飞》等是铺垫,《骚动之秋》也是铺垫。自然了,换一个说法会更恰当一些:《骚动之秋》是一棵大树,《过龙兵》则是一棵更大的树。

如果敞开来说,《过龙兵》也许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长篇。这当然不是说到此为止,不再有新的追求了,不,不是这样的。就总体而言,《过龙兵》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决不是轻易可以超越的。这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评论家说的,不是我说的。就我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具备超越的雄心和能力。

问: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近一二十年在胶东这片土地上成长起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家,除你之外,还有王润滋、张炜、矫健、衣向东等,这批作家用很多成功的作品反映了胶东的乡土生活。你怎样评价这一现象?

答:其实不仅仅是这一二十年,胶东很早就有一批成功的作家,如老一辈的曲波、冯德英、峻青等。这些作家用自己的笔描写自己熟悉热爱的土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那里隐藏着他们最本真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是成就一部好作品的基本要素。说实话,创作最缺的不是好故事,而是最本真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你看现在报纸上、网络上什么千奇百怪的事没有?那其中就不乏好故事。可单凭好故事是写不出好作品尤其是大作品来的。以新近上演的两部电影为例,《无极》故事玄而又玄、场面大而又大,但空洞乏味得要死;《千里走单骑》故事平平常常,作品中的情感和人性的展示却打动了不少人;这背后起作用的就是编导的生命体验。小说则更是如此。《老人与海》看起来没多少东西,读者为什么从中能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海明威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拨动了亿万读者的生命琴弦的。同样的道理,《过龙兵》中如果没有融进我的最本真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无论如何是写不到现在这个样子的。

问:能否谈谈你下一步的打算?你还会把眼睛盯在农村题材上吗?

答:完成《过龙兵》后,我的农村生活积累差不多掏光了,下一步要盯到城市了。十九岁离开农村,三十多年的部队、机关、文艺圈中的生活可以说是积累丰富、体验深刻。但生活和体验并不等同于作品,关键还是要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和构思。而这是急不得的,需要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我不赞成简单地用农村题材、城市题材来划分作品。有的人一说农村题材似乎就是种地、打鱼,顶多再加上一个打工什么的。其实农村早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村,有的比城市还要城市化了;那里的人们,无论观念、眼界、工作、生活都早已超出了家门、村门甚至于国门。比如《过龙兵》写的是一个渔村,可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草原、太平洋彼岸,从普通渔民到镇、县、市乃至中央级的大干部,从传统的渔耕生活到缤纷绚烂的都市景观纷至沓来,用一个农村题材如何概括得了?而这又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说农村题材、城市题材不是挺可笑吗?何况决定一部作品能不能受到读者欢迎,能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印迹的并不是题材,而是作品的成就和影响。

2006,2。

同类推荐
  • 我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

    我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

    “末那大叔”刷爆你朋友圈的爆文。末那大叔:2017年3月创办,一个月内,7篇爆文阅读量突破10万+,其中2篇100万+,曾一个月增粉近80万。现全网粉丝破1000万。2017年6月,《用力爱过的人,说再见时要充满仪式感》刷爆朋友圈。2018年4月,《后来的我们》一文阅读量突破1000万+。2018年9月,《世道变坏,都是从小人狂欢开始的》点赞10W,阅读量2000万,成为全民焦点爆款。现公众号头条每篇文章50万+,公众号后台每天留言消息总量近一万条。抖音红人,具有绅士风度的温情父子,末那大叔&北海爷爷,充满仪式感的时尚生活方式,精致儒雅,在抖音上超500万人关注。被称为具有绅士风度的温情父子,播放量近20亿次。CCTV4《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节目嘉宾(1月26日播出)。
  •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谈人生时能够冷静地剖视人生,直抵人的内心,犹如一盏明灯,在黑夜中指引归家的路途,读来让人顿悟人生的哲理。张中行谈人生的散文还如晨曦般带着希望,把温暖和煦的阳光洒遍大地,唤醒沉睡的生命。
  • 那些闪电指向你

    那些闪电指向你

    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林婉瑜,关于爱的代表作《那些闪电指向你》简体版出版!《那些闪电指向你》共收录79首情诗作品,林婉瑜描喻了爱情里的各种样态:相遇、单恋、热恋、想念、分离……直抵爱情中的本真和纯粹。林婉瑜的诗常有慧黠创意、迷人想象,诗风具现代感,取用当代流行元素,做出精巧的变造与响应,反应出时代特质,情感别致,意念鲜活。
  • 心安即是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

    本书是一本回顾友情亲情,感悟生命可贵的散文集:与时光擦肩而过、用文字抗衡世间、聆听生命苍凉、人间有趣是清欢。以温暖灵动的笔,记录亲情友情的可贵,感慨容颜易老、时光易逝,呼吁人们珍惜当下;并号召人们在阅读中拓展生命的宽度,充实精神的维度。
  • 远逝的故乡

    远逝的故乡

    关东人把讲故事,称为讲“瞎话”。风干了的“瞎话”意思是,久远的故事,放得时间长了,就风干了。再不捡起来,就忘记了,年轻人就不知道了。那该有多可惜!一个民族的悲哀,就在于它忘掉过去的发展史。信仰没了,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丢了,那这个民族离走向衰亡就不远了。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关东人常说,俺这疙瘩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现在可变啦。年轻人没见过狍子是啥模样儿不说,或许认为用瓢舀鱼是“扒瞎”,“扯蛋”;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吹牛”,“撒谎”。但作者告诉你,这都是真的。有句喀儿唠得硬:“关东山好地方,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这话你信吗?
热门推荐
  • 海神之恋

    海神之恋

    在大海的极深之处,居住着一位美丽的女神,一次入梦,与EM星球的王子相遇,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形态,跨越了灵境,颠覆了神界,与各种神奇的生灵一起讲述他们那段迷人的故事。
  • 缁门警训

    缁门警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遇尘不染

    遇尘不染

    苏郁白,普通的女大学生,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和几千年前的世界有联系,她更没有想到原来世界已被分为三部分……
  • 神遗之战

    神遗之战

    你也许不知道在许多年前地球上存在一种类似于人的生物那种生物有着不同的种族。每个种族都有它独特的力量。每一种力量都非常之强大。但有一天一个巨大的灾难降临了,那种生物全都灭绝了。生物灭绝了,但他们的力量没有。随后出现了人类,在人类当中一些人继承了这种力量。继承的那种力量的人叫做……遗力者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我家女儿有系统

    我家女儿有系统

    一场流星雨,拉开大世序幕,同时也露出了棋盘一角。大争之世谁是棋手,谁又是棋子?
  • 特别清凉

    特别清凉

    本书从作者雪漠的作品中精选一些具有励志作用的名言警句分类编排,并配以书法和绘画小品,内容包括认识生命、认识自心、了解生命人生的真相,保持心灵的纯洁,不执着于个人得失,超越个人的局限等方面。
  • 名人传记丛书:杰斐逊

    名人传记丛书:杰斐逊

    名人传记丛书——杰斐逊——“维持公正,哪怕天塌下来!”:“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青眼影沉沉

    青眼影沉沉

    透过彼此的眼眸,我们看到了通往幸福的方向。幼年失去亲人的赵萧君迫不得已寄居陈家,和小五岁的陈家独子陈乔其一起长大,可谓是亲如兄妹。英俊、深情、专一却又任性的陈乔其苦苦纠缠赵萧君,而她却不敢正视这段不被世人接受的感情。最终,她被陈乔其的执著所感动,愿意扛起世人所有的指指点点,选择和他在一起。然而世事比想像中的更残酷严峻,流言蜚语、无数的暗流飞箭、现实的压力,终于使她瓦解崩溃,匆忙浑噩间嫁给了事业有成、优雅沉稳的成微。可是故事并没有这样就结束……一份弄假成真的情,一份青梅竹马的爱,将三个人卷入纠缠与纷争中,而赵萧君又该何去何从?
  • 有恃喜桐

    有恃喜桐

    林桐叶,文科班小学酥介恃,理科班超级大佬文理碰撞,造就甜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