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33100000002

第2章 序章

回首往事,若我能在某一刻弄清未来会发生什么,我总想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有孩子。这个问题很神秘,让我觉得最为有趣,比爱、工作、寿命以及幸福程度等问题都有趣。我能想象其他那些问题,却无法想象生孩子这件事。我想知道我能否挺过生孩子这一关,并非因为它的答案会让做母亲这件事变得可以想象,而是因为这个问题若一直被疑云所笼罩,会让我分心。我想控制的,正是这件令人分心的事,它与做母亲本身同样重要。我视其为一种威胁,一种我当不了母亲的缺陷形式。可是,女性必须且的确希望自己以后会生孩子:有些人害怕,有些人渴望,还有些人游刃有余,让别人觉得她们对此事毫不在意。我的策略是否认,因此,等真做了母亲,我既惊讶又措手不及;我不知做母亲会带来何种后果,且有个毫无根据却很独特的想法:我随随便便就当上了母亲,这全拜某种比我强大的力量所赐,因此只能认命。

某种意义上,本书试图讲述我初为人母的经历,以及生孩子只是个序幕的戏剧性事件。毫无疑问,它记录了我的转型期。我很想谈一谈自己对做母亲的看法,这种想法最初很强烈,可它藏得很深,在我那重组过后的生活表象之下。我女儿艾伯丁出生几个月后,它消失殆尽。我故意忘掉我在不久前强烈感受到的一切:事实上,我难以忍受。我对这世界充满无止境的欲望,凡事我都感兴趣,我渴望做回当母亲前的那个自己,那个回不去的自己;我渴望获得自由,生孩子前我也许有过却没有珍惜的自由。于我而言,母性是一座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的围城,我总在谋划从里面逃出来;艾伯丁六个月大时,我发现自己再次怀孕,此时我重回围城,就像某个逃犯被捕,只能闷闷不乐地接受现实。之前我曾慎重考虑过的自由变成了悬挂在两次怀孕之间的一张小吊床:我陷入包围之中;正是在那时,我才再次真切地感受到做母亲既真实又奇怪。在怀我二女儿杰西以及她出生的头几个月内,我在这种感受再度消失前写完了这本书。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我悲观地认为,一本讨论母性的书只能吸引其他母亲;即使是母亲,也只能吸引像我这样的,她们觉得做母亲的经历非常重要,以致阅读相关读物能给人某种奇怪的慰藉。我提及“其他母亲”和“只能”等字眼,仿佛充满了歉意:因为几乎无法对外界解释做母亲的体验。做母亲时,女性放弃了自己的公众价值,以换取一系列私人意义。如同某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样,别人很难识别这种私人意义。若换个角度去聆听,也许我们能听到那些声音。“这星球上的所有人都为女人所生,”美国诗人及女性主义者艾德丽安·里奇[1]写道,“所有男女共同拥有的一段不可否认的经历,即我们在某个女性身体中长达数月的成长期……我们大多数人从女人的角度首次了解爱与失望,刚与柔为何物。这一经历在我们身上打下烙印,它将伴随我们一生,甚至持续到我们弥留之际。”

当然,有很多有分量的分析、史学研究、论战以及社会研究去讨论如何做母亲。人们将其视作阶级、地理、政治、种族以及心理话题,并严肃对待这些话题。1977年,艾德丽安·里奇写出了影响巨大的《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Of Woman Born: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受她的启发,我才记录下自己如何做母亲。然而,我做母亲时,觉得之前从未有人写过如何做母亲:这个例子也许只能说明我所描述的那种不善分辨音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由于不善分辨音调,每当为人父母者说话,没有这方面经验的人便会受折磨,我们小时候便遇到过这种情况,等我们长大成人,它又让我们陷入困惑,想知道为什么从未有人告诉过我们为人父母意味着什么—包括我们的朋友,甚至是母亲!我确信,若三年前看到如今自己所写的这本书,我肯定会纳闷:如果本书的作者觉得生孩子这么恐怖,为何她一开始还会费尽心思地去要孩子呢?

本书并不研究母性及其历史;同时,本书也不讨论如何做母亲,以免有人读到此处依旧怀有如此幻想。我只是写下了自己对生孩子经历的看法,用一种希望有人认同的写法。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我得承认这种坦诚的文体让我略感担忧。除开需要自我暴露,它还要求作者愿意打扰自己周围人的生活。就我个人而言,我所谓的打扰其实就是忽略。我并未过多谈论自己的具体情况、与我一同生活的人,或者别的人情世故—我与孩子的关系难免会涉及这些人情世故。我所做的,是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作一张画布,方便我描绘这本书的主题,即母性。

可依我看,孩子以及谁去照顾孩子这两个话题已同政治有了密切联系;所以,写一本讨论母性的书,却不对我如何能抽出空来写这本书略作说明,此举也许有些自相矛盾。艾伯丁出生的头六个月,我在家照顾她,我的伴侣则继续上班。这段经历很有说服力,它向我揭示了之前我从未认真考虑过的一件事:孩子出生后,他/她母亲和父亲的生活轨迹便不同了;两人之前地位基本平等,如今却处在了某种彻底敌对的关系之中。在家照顾孩子和在办公室上班的一天截然不同。不论它们各自有何利弊,这两种生活都有着天壤之别。在我看来,孩子父亲和母亲的生活从最开始便相互对立,此后,男性的统治地位必然愈发牢固:父亲逐渐得到了外界、金钱、权威和名望的保护,而母亲的职权范围则扩展到整个家庭领域。众所周知,若夫妇双方均有全职工作,母亲一方通常要承担的繁重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远超她们应做的份额,因此,她们必须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以应对孩子会出现的紧急情况。此议题事关性别政治,但哪怕是在最开明的家庭—我承认我家便是如此—育儿者和工作者之间也存在一道鸿沟。跨越这条鸿沟异常困难。对父亲来说,一种对策是自己待在家而让母亲去工作:在我们的文化中,男性与女性差别如此巨大,并深受保守主义影响,因此也许男人们在照顾孩子时并不觉得自己是伴侣的仆从。然而,几乎没有男性会容忍这种安排可能会给自己事业带来的坏处;言下之意是,能够容忍这一点的男性比大多数同胞更加致力于性别平等,这让他们冒着颜面扫地的风险,同样的风险也让女性做全职母亲的前景黯淡。父母双方也可以雇奶妈或保育员,然后都去工作,有时候也可以各自减少每周的工作时间,某几天在家带孩子,另外几天去上班。若两人中有一人在家办公,这种模式便会更难操作,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有了孩子,像我这样的职业可谓“理想职业”。在家工作的那位在家务活分配上难免会遭到不公正待遇。他们的角色开始类似于空中交通管制员[2]的角色。

还没生孩子时,我曾不动感情、轻松愉快地以为,雇人去专职照顾孩子能解决既工作又当母亲的难题。那时候,对我来说,公平似乎便是一切。我不知道怀孕生子的经历对性别平等这一概念有多大的冲击。孩子的出生不仅将女人和男人区分开来,也将女人和女人区分开来,于是女性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于是,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你都觉得很困难。一旦发现这一点,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陷入矛盾之中、无法挽回,或是陷入某种神秘的圈套,你被困在其中,只能不停地做无用的挣扎。

就我而言,我们决定一起推翻传统的家庭文化。别人对此的反应有惊讶,有赞许,也有恐慌。比起简单的不走寻常路,这种最具惩罚性、最不可行的家庭生活模式似乎少有人评论,也少有人关注。我的伴侣辞掉了工作,我们迁出了伦敦。人们开始打听起他的情况来,仿佛他身患重病或已经过世。他们热切地问我,他要做什么呀?在我这儿得不到答案,他们便直接问他。在蕾切尔写她那本讨论照顾孩子的书的时候照顾孩子,他如是回答。似乎没人觉得这个回答特别滑稽。

照顾孩子这份工作地位低下。它让人离群索居,感觉无聊,要求苛刻又没完没了,令人精疲力竭。它会侵蚀你的自尊,将你同成人世界割裂开来。越是与生活脱节,这件事做起来就越困难;可是,让孩子意识到你的存在,而不是让自己活在孩子的世界里,也很难。哪怕你赞同所有人都认可的生活方式,可依然有些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我坚信,在这一事业中,慷慨比平等更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父母即祸害”这种说法实在是包罗万象,这是因为它吸纳了“善”“恶”这类褒贬意味明显的形容词,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见不到这些词。身为母亲,你要学习如何既当烈士,又当恶魔。若没有孩子,我可能没什么个性,与这种可能性相比,做了母亲的我更正直、更讨人厌,与世上这两类事物的联系也更紧密。

我试图在本书中探讨上述话题中的一部分,旨在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女人转变为母亲意味着什么。我对女人和母亲的定义一直很模糊,可定义的过程持续让我着迷。这过程一直都是如此,我并不怀疑这一点,可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心路历程对我们而言,要远比我们母辈所经历的漫长。生孩子和做母亲如同铸造性别不平等的铁砧,在我们的社会,女性的责任、期待及经历类似男性,所以她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感到恐惧。女性变了,可她们的生理条件一直未改变。同样地,母性虽为我们的性别史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可窗玻璃极易碎。我一直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生命,这正是我试着去描述的内容。

本书用朴素的方式来探讨母性这一主题,撰写本书时,我做母亲的最初热情还在。本书描绘的这一段时期里,时间似乎停滞不前,并未线性流逝;所以我按主题,而非按日期来记录它。毫无疑问,我希望自己也许会从其他阶段收获启迪。但我却借鉴了其他人的思考,在书中包含了我在写作本书时所读所想的小说中的一些讨论;对我而言,这些讨论能表达我想讨论的主题。这些小说的选择确有偏颇,带有私人性质:很久以前,文学界便发现、记录下这样一块天地,我自认为是它的首位居民;有数不胜数的诗歌与小说可取代我选择的作品。比起找出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来说明我居然引经据典过,更重要的是阐明做了母亲以后人的感受力会如何变化:因为有了小孩,我的阅读经历—实际上是文化类作品的阅读经历—发生了巨变,因为我发现,“艺术与表达”这个概念比我之前认为的要更为包容和必要,在产出和创作的欲望方面也更具人情味。

行文至此,可将眼下这些文字视作一封信,收信人为愿意读它的女性;愿我的经历能够陪伴你们。

同类推荐
  • 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是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天使教师于洁做了20多年班主任还要继续做班主任的回答。这份态度、这份坚持、这份笃定、这份幸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翻开本书,动情的细节描写,深刻的教育思考牵出一个班主任老师应该关注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初心、班级的管理、教师的修炼、学生的沟通……19年坚持做家校联系单,12年教育博客保持更新,坚持给学生写信超过40万字,自己制作印刷学生成长纪念册……于洁老师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用大量生动感人的教育案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诠释了一个真正幸福的、有成就感的成功班主任是什么样的。这是一本值得所有班主任品读、思考的书。
  • 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

    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

    本书集合了作者对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西方传播学的批判理论研究;中篇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认同;下篇文化与社会视域中的新媒体研究。
  • 耶鲁大学公开课

    耶鲁大学公开课

    一本书《耶鲁大学公开课》读懂美国精英式教育,足不出户上耶鲁! 耶鲁大学曾经为美国培养了5位总统和13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大批的优秀人才,它是著名的“双脚走路”的名校,无论在本科生教育,还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都享有盛誉。耶鲁大学到底有着怎样的精神传承,又是使用何种教育方法成就了政坛、商界、科学界一批批领袖人物?罗特编著的《耶鲁大学公开课》以全面、独特的视角告诉你如何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怎样对待生命,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使你在人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练就克敌制胜的“法宝”,成就光明、积极的人生。
  • 公民意识研究

    公民意识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公民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内涵、公民教育课程、民主与公民意识、公民教育实践、其他。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热门推荐
  • 杀猪皇后

    杀猪皇后

    王小荷出生时候,家里来了个道士,说此女必贵!爹说:屠户家的女儿,有什么贵的?但小荷还是被宠着长大。爹爹摔伤,小荷被娘卖了,从此进了安王府。安王府小世子体弱多病,看着王小荷摇头,这个丫鬟不好,太粗!王小荷:我才不粗,是你太弱。多年以后,世子和王小荷一起起居,嗯,粗点好!
  • 大唐新史

    大唐新史

    我们真的比古人聪明吗?侯大宝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他以为凭一千四百年后的见识能在大唐呼风唤雨。现实却是被鄙夷的一无是处。
  • 美人制造之风云再起

    美人制造之风云再起

    画皮师的换脸之术,换的到底是一张脸还是一颗人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开两面生,人在佛魔间。一场场换脸旅程,多少爱恨刻骨纠缠。引出多少场唏嘘往事。
  • 您的克星已上线

    您的克星已上线

    过年了,穿进游戏世界,把最美NPC抱回家。
  • 海棠无香

    海棠无香

    小白狐阿棠,有三大愿望,吃饭,睡觉,卖海棠酥。青丘国主说,再加一个愿望,继任国主。月神姐姐说,再加一个愿望,修成上仙。月老哥哥说,再加一个愿望,嫁给上神。于是,阿棠的生活里只有三件事,学习法术,学习法术,学习法术。直至阿棠离开青丘国历练情劫,终于摆脱该死的法术了。可是,当阿棠遇见那个卑鄙无耻下流的红袈裟和尚时,阿棠想回家学习法术了。阿棠骂不过、阿棠打不过、阿棠逃不过……阿棠怒了,决定好好学习法术,将他拖回家慢慢蹂躏。但是,他说,再加一个愿望,一起卖海棠酥……
  • 幸而年少有你

    幸而年少有你

    其实这只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不跌宕起伏,不波翻浪涌。恰巧,会在平静中偶尔峰会路转,不胜自喜。
  • 傲雪狂魔

    傲雪狂魔

    纳兰雪斜倚在大石上,双目紧闭,面容清冷。奶色肌肤因在太阳下晒了约半个时辰,已微微泛红,但这恰好让纳兰雪增加了另一种可人的风韵,越发显出那超越年龄的动人美貌,仿如不沾尘世的仙女。突然地,肤色由奶转粉,再转赤红,纳兰雪瞬间睁开双眼。那目光亮如狼,冷如刀剑,不再是平日温温柔柔的星辉。一缕血丝在她睁眼间从嘴角流了下来,纳兰雪手指一抹唇角,再挥手把被扯掉的衣裳重新披上。她缓慢地站起来,两眼看着地下,抬手拢了拢头发,说:“枉你费尽万千心机,他不是依然不爱你么。以前只觉你无情了些,尚有可怜处,但事到如今,却发现原来你的歹毒比蛇羯更甚。若我再善待你,相信世人都会不耻于我了。”虽然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并不看众人,声音一如既往的温柔,而且不管是披衣服还是拢头发,每一个动作都美得像一幅画,令人心醉神迷,但现场无一人在她说话间能偷得闲情欣赏,反而在她说话期间,连呼吸都无法如常。那些字像刀一样锋利,似一个一个地在自己身上、心上,疼痛之余不自觉的打了几个冷颤。更有人痛得忍不住‘啊’的叫出声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间谍

    间谍

    保罗·柯艾略颠覆性小说新作,以一战期间的传奇舞娘为原型,在时代的波谲云诡中,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参透生命的精髓。在巴黎圣拉扎尔监狱。一个女人焦虑地等待着她的判决。在生命的尽头,她只剩下一个愿望:让自己的女儿知道真相。她是风靡欧洲的舞娘,也是动荡时代人们眼中的间谍,一生由繁华与谎言织就。她一直在追寻“真正的生活”,哪怕它充满美丽与沮丧、忠诚与背叛。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寻找自由,但是随之而来的代价,我们又能否坦然承受?
  • 穿越异世之月尊

    穿越异世之月尊

    她同时被亲情和爱情背叛,新婚之夜死去,在玄云大陆重生,拥有尊贵身份,妖孽资质,完美爹爹,强大势力。且看她如何玩转玄云大陆。…………我是温蛋铃铃,QQ227450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