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2300000001

第1章 我的1978年——《后而立集》代序

1977年,当高校重新招生的消息传出后,我上大学的愿望死灰复燃。但看到具体规定后,我发现对考生年龄的规定是30周岁,而当时我已满31足岁。抱着一线希望,我又去招生处询问,得知对“30周岁”的解释是“不满31足岁”,我已失去报名资格,看来这辈子与大学无缘了!

我是1964年从上海市北中学高中毕业的,但在此以前,我的大学梦已经破灭。那是在1962年的5月,我正读高二,在学校的一次体检透视中,我被发现患了开放性肺结核。经过拍片复查,确诊无误,医院通知我立即病休,三个月后复查。拿着这张诊断书,我不知是如何从福建北路闸北区结核病防治所回到家中的,也不知是如何回答母亲的询问的,直到晚上睡在床上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事实。进高中不久,我就已瞄准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也是语文、历史、英语等教师心目中最有希望的学生,一直享受着他们的格外关照——可以到教师阅览室看书,能通过教师借书,上历史课时不必听讲而可看我自己的书。尽管在政治学习或讨论时我也表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准备考大学,但也准备考不上大学时服从分配,到新疆或农村去),实际却只有一种准备。要是不能在三个月内治愈,影响报考大学,这一切都完了。于是我将一切希望寄托在治疗和休养上,按时服药,严格按时间表作息,每天早上去公园学太极拳。当时主副食品都是计划供应,居民每10天配售2两肉,但凭肺结核病的证明可到菜场办一张“照顾卡”,凭卡增购肉和鸡蛋若干,还可订一瓶牛奶。我尽量增加营养,以便及早康复。但是每三个月一次的复查都是一次新的打击——我一直无法进入钙化期,因此不能复学。直到1963年11月,同班同学早已毕业,绝大多数考入大学,我才在休学一年半后获准复学,转入下一届高三“试读”。可是到第二年5月高考报名体检时,我的肺结核还没有完全钙化,不符合报考条件。

在老师的劝说下,我暂时放弃了继续报考大学的打算,因为医生说像我这样的病情,很难保证明年就能通过体检。而且作为一名新团员,服从组织分配是起码的要求,我接受了参加上海教育学院师资培训的安排,留在母校市北中学实习,1965年8月被分配到古田中学当英语教师。不过我并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打算,心想即使工作十年,我还符合报考大学的年龄,总能找到机会。所以当年就报名考上了上海外语学院夜大学二年级,进修英语。但“阶段斗争”这根弦越绷越紧,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一心上大学是不是“成名成家”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作祟,所以不仅自己公开暴露思想,还一次次进行自我批判。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都成了大字报中揭发批判的内容。“文革”期间,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最新指示发表,曾经给我带来一线希望,但马上破灭,因为毛主席特别指出“理工科大学还要办”,而且随后开始的招生,都是由各单位推荐“工农兵学员”,在职教师显然没有资格。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对1977年的意外遭遇相当平静。而且当时“文革”结束不久,我对“成名成家”的资产阶级思想心有余悸,所以尽管报名处的工作人员曾建议我凭“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和新当选的上海市人大代表的身份争取在年龄上破格,我也不敢一试。

到1978年公开招收研究生时,报考年龄放宽到40足岁,而且为了“不拘一格”,对学历没有任何规定。我再也无法抵制大学的诱惑,但一点也没有把握,所以在单位开证明时还要求领导给我保密,再三说明只是想检验一下自学的结果,以免这种异想天开在学校引起不良影响。

报考研究生是要选定专业和导师的,对这些我几乎一无所知。首先想重温旧梦,选择北大。但当时新婚,小家庭新建,到外地读书显然不现实。上海的大学选择余地有限,特别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我不想选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或者有“政治风险”的专业,最后选定复旦大学历史系谭其骧教授指导的历史地理专业。其实我当时还不知历史地理专业的性质,只是以为历史和地理都是我喜欢的,并且在工作期间一直有所积累。对谭其骧教授,记得“文革”前曾在南京路上海先进模范的光荣榜中见过他的照片,我初中的历史教师向我介绍过他在编中国历史地图。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人代会上,选举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就有他的名字。我不知天高地厚,根本没有考虑或打听报考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哪位教授的难度如何,有多少人报名,反正只是试一试,倒也没有什么包袱,所以考前还是与平时一样工作,只是在晚上和星期天稍稍做些准备。

在报名时,我遇见了高中母校市北中学的历史教师W。1963年我病休时常去教师阅览室看书,W刚由上海师院毕业分配来校当教师。我与他相识后常去他宿舍聊天,留校实习时还有来往。我离开市北后听说他因“犯错误”而被调往海滨农校,已经多年没有音讯。W问我报什么专业,原来他也报了历史地理。当时他显得很紧张,事后有人告诉我,他得知我与他报考同一专业,连称“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那年报名的考生很多,初试就近举行,我的考场在上海工学院(今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离我工作的古田中学不远,骑自行车不过10分钟。我对考试完全没有把握,既不想惊动同事,又不愿影响日常工作。我把这三天要上的课调了一下,每天早上还是像平时那样到广播室,在升旗后的早读时间里对全校同学简单讲话,然后骑车前往考场。在五门考试中,政治是我最熟悉的,因为这些年我一直教政治,像“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拨乱反正,抓纲治国”“三个世界理论”等内容讲得很熟,只要注意答得规范就行了。至于英语,我有上海外语学院夜大学二年级的基础,加上“文革”期间不时在学《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看《北京周报》,给学生上英语课,拿到题目后觉得很容易。古汉语和历史我自以为是强项,虽然对问答题中的“魏晋玄学”一题不大有把握,但不会离题太远,因为我主要根据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复习,里面专门有一段。历史题中有一个名词解释是“谭绍光”。我正好看过由复旦大学历史系编的一套近代史小册子,上面提到太平天国后期的将领慕王谭绍光,记得他是忠王李秀成的下属,驻守苏州,所以也答出了。出了考场,又遇见W,他神情紧张,问我谭绍光是什么人。听了我的回答,他连说“完了完了”,匆匆离场。地理试卷中有的名词解释我没有见过,只能据字面意思猜想,瞎蒙几句,估计得分最低。

待收到复试通知,我不得不认真对待了。一方面,我有了一定的信心,尽管那时还不知道初试的成绩,因为毕竟证明我能与大学毕业生一争高下,离大学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另一方面,复试时肯定会侧重于专业,而这一方面我的知识几乎是空白。当时规定参加复试的考生可以向单位请10天公假,我向党支部书记提出,他爽快地答应了,还说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再通融。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根据历史地理专业的要求复习,只能去上海图书馆找资料。到那里的参考阅览室后才发现,里面坐着的大多数是考生,报考复旦大学的占了相当一部分。当天下午,我正在看《中国历史地理要籍选读》时,有人过来问我是否报考历史地理专业,得知他也是报考复旦大学历史系,但是世界史专业。他又给我介绍了两位报考历史地理专业的考生——顾承甫和杨正秦——后来是我的同届同学。询问我的是顾晓鸣,以后是我们同届研究生中的活跃人物。交谈中我暗自吃惊,他们都毕业于复旦大学,顾、杨两位还出自历史地理专业。但到这时也顾不得多想,只有临阵突击,多多益善。复试前上海连续高温,正好那年我的新家买了一架华生牌台式电风扇,那还是通过在市百一店工作的我的岳父托熟人买到的。晚上在斗室中复习,有风扇降温,在当时已是异常优越。

到了复试那天,我早早来到复旦大学,找到大礼堂(现在的相辉堂)。所有考生的笔试都集中在礼堂内,按专业分组,我们坐在靠主席台前的左侧。座位前没有桌子,只有一块翻起来的搁板,写字很不方便,有的搁板还吱吱作响。幸而那天气温不是很高,几百人集中在礼堂内还不算太热。主持的老师(后来知道他是研究生处的杨波洲)坐在台上,用他的宁波普通话宣布:“现在开始考试。”各系的监考老师给考生发下试卷,并在周围巡察,我们专业来的是周维衍、邹逸麟。上下午各考一门,小题目已记不得了,大题目是《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话,要求今译并论说,另一段大概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论述明朝建都北京的。题目中没有什么意外,考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走出考场,见外面等了不少人,都是考生的家属。有一位女士手持保温瓶,里面装着冷饮;有的立即送上毛巾、扇子;有的问长问短。这也难怪,听说好几对夫妇将夫妻团聚、迂回上海或另谋出路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这次考试,能不格外重视?

第二天是导师面试,因为我们的导师谭其骧教授正住在龙华医院治疗,周维衍通知我们早上到复旦大门口搭车。次日五位考生会齐,我第一次见到毕业于福州大学探矿专业、来自湖南岳阳煤矿的周振鹤和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来自浙江长兴的周曙。我们搭乘的是学校的一辆厢式货车,先要送毕业生行李去秣陵路铁路货运站,然后再送我们去龙华医院,不仅花了很多时间,而且坐在货厢中一路颠簸,疲惫不堪。周维衍与邹逸麟让我们五人抽签决定次序,周曙抽在我前面,但他被颠得脸色苍白,急需休息,自愿与我对调。

事先只见过谭其骧先生的照片,走进他的病房才第一次见到,想不到正在治疗中的他精神很好,声音洪亮。他很随和地问了我的经历,然后问我看过什么书,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在我提到钓鱼岛的归属时,他又问我可以举出什么证据,我尽自己所知谈了。其他还谈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但从以后我们五人都被录取看,大概主要是了解我们的情况,而不是严格挑选。

复试过后,我感觉到成功的希望很大,开始担心学校能否同意我离开。我在古田中学已工作整整13年,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已近10年,开始是管“差生”,后来又当了“红卫兵团”辅导员,团组织恢复后改为团委书记。从学校的领导、师生,到周围街道里弄的干部和居民,所属公安局、派出所和附近单位,几乎都知道我——只要找到我,古田中学再厉害的学生也能制服。“文革”期间秩序再乱,只要我在场,学生就不敢闹事。“文革”结束后,我于1977年“五四”被评为闸北区团员标兵,接着又被评为闸北区先进教师,由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相当于市政府)评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在这种情况下离开,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妥。想不到党支部书记曹德彬告诉我:区教育局钟一陵局长明确表示,如果你能考上研究生,证明你有这个能力,也说明国家更需要你,学校应该无条件地支持。记得当时的报纸曾发表过多篇评论,强调要“不拘一格”招收研究生,要求考生所在单位不得留难。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因种种原因,或无法报名,或受到“政审”“鉴定”的影响,或者因单位不许离开而放弃。比起他们来,我实在是幸运的。

10月初,我收到复旦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这时曹德彬告诉我,他早已肯定我会被录取,并提前向区教育部做了汇报,对接替我的人做了安排。原来复旦大学派往古田中学对我做政审的教师孙锐,在闸北区读中学时曾在课余到区少年宫服务,那时曹德彬是少年宫主任,认识了孙。遇到熟人,孙向曹透露了我考分居全系第一的底。此事在我所在的中学和闸北区中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本来认识我的人就不少,加上我是该区中学界唯一的市人大代表,一时间产生了不少传说。第二年,中学教师中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大增,其中也包括没有大学学历的。后来我曾经遇见其中一位,他也考上了研究生。他告诉我,1978年他没敢考,但得知我的情况后,下决心在1979年报考,终于如愿以偿。我的高中同学得到消息,纷纷与我联系。他们有的是“文革”期间的大学毕业生,1978年时担心自己没有上完大学课程,怕考不上,所以没有报考。有的是“老三届”,“文革”中进了工厂,没有上过大学。听了我的介绍后,就开始做报考准备,并经常来我家复习政治和英语,第二年都考上了,现在都是各自领域的知名学者。

10月下旬,我到复旦大学报到,搬进了第10号宿舍楼210室。同室六人,除了周振鹤与我以外,其他四位是李妙根、施忠连、汤奇学、吴嘉勋,都是历史系中国思想史方向的,导师是蔡尚思教授。汤奇学本是本校历史系的“工农兵学员”,尚未毕业,提前报考。吴嘉勋是“文革”期间的中学毕业生,原在宝山县粮管所工作。

在我们这届研究生中,没有上过大学的有好几位,原学历最低的只相当于初中毕业。有几位是尚未毕业的“工农兵学员”,还有的是“文革”期间的外语培训班毕业,如国政系的王沪宁。同学间年龄也相差很大,最年长的出生于1939年,最年轻的大概出生于1957年,比我小12岁。当时的政策,凡原来已有工作的可保留关系,仍在原单位发工资,每年由学校发一笔书报费。我继续担任市人大代表,直到五年任满,一些同学经常戏称我为“代表”。一位理科的女同学不仅是市人大代表,还是市“革命委员会”委员,不知是否有同学称她“委员”。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苏步青特别强调,研究生不论年纪多大、资历多高,一定要当好学生,“资料室里最年轻的资料员都是你们的老师”。他又强调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后来才明白也是有所指的——因为他坚持晚上10点半一定要熄灯睡觉,所以,所有的学生宿舍楼中,除了走廊、厕所、盥洗室和专职辅导员的房间可以开灯外,其他房间一律切断电源,而图书馆、资料室和所有教室到10点钟全部关门。但无论从年龄和生活习惯,还是所面临的学习任务,研究生都无法适应。多数研究生外语水平很低,必须恶补。每天熄灯后,走廊里顿时热闹起来,一片读外语声。与厕所相通的盥洗室中也是看书的同学,顾晓鸣干脆搬了一张桌子,几乎每天晚上在盥洗室学到后半夜。

“文革”虽已结束,复旦校园内疮痍未复,大草坪上依然种着庄稼,大字报、大幅标语随处可见,一些知名教授尚未恢复名誉,或者还不能正常工作。图书资料严重不足,不少同学在吃饭时到食堂买几个馒头就去图书馆、资料室抢占座位和书刊。“工农兵学员”与新招的本科生、研究生形成明显差异,往往意见相左。但是新事物、新思潮不断在校园中出现,终于迎来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谭其骧先生招收的五位研究生,正好每人相差一岁:周振鹤(1941年出生,福州大学探矿专业毕业)、杨正泰(1942年出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顾承甫(1943年出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周曙(1944年出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和我(1945年出生)。周曙原在浙江长兴县当中学教师,已在长兴安家。入学后因无法照顾家庭,中途退学,回原中学任教,后任长兴县副县长等职。我们四人于1981年毕业,顾承甫去出版社工作,杨正泰与我留校工作。

1982年春,谭先生招收首届博士生,周振鹤与我被录取,我是在职攻读。1983年8月,周振鹤与我经教育部特批提前毕业,通过论文答辩。9月,我们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全国文科首批。

1985年我被提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1993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改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好几家媒体对我做过采访,或要我发表谈话,有两点看法我记忆犹新:

成功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也取决于机遇。要是没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要是没有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恢复,绝不会有我的今天。

大多数我的同龄人、同代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在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们。

同类推荐
  •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收录了泰戈尔最具代表性的《飞鸟集》和《新月集》,并精选《故事诗集》《游思集》《吉檀迦利》《园丁集》《采果集》等作品的精华内容。这些诗歌语言清丽,意味隽永,将抒情和哲思完美结合,给人以无尽美感和启迪。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选配了与诗意相契合的精美图片,所配的图片能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译文清新隽永、韵味悠长,完美展现出原作的精神与气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 猫城记

    猫城记

    《猫城记》以科幻荒诞的形式述说了火星上一座猫城的故事。飞机坠毁在火星,“我”误入火星上最古的国“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猫人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他们自相残杀,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我”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彭胀的外星文明古城。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 解放徐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徐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徐州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爱的竖琴

    爱的竖琴

    这些诗,或以深邃的笔墨纸探索爱的哲理,或以细腻的笔触触及少男少女的相思,或以鲜活的感受吟咏对爱与美的追求,或以缠绵的情调表现失恋的痛苦,失意的孤独和渴望爱的慰藉……
  • 三余堂散记(节选)

    三余堂散记(节选)

    读钟嵘的《诗品》,对一段话感受颇深:“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辉映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籍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窃以为,此乃全书立论之基石也。?诗,一定要有“气”。?我对一首诗的判断,首先看其是否气韵贯通,气势灵动;然后再看其“气”之落脚处以及方向,至于温婉或磅礴则属诗人个体特征。“气”是诗人外化的情感,“气”要动,动才是创造。诗人“气”动,才能让天地、鬼神动。
热门推荐
  • 南柯一梦之梦回大唐

    南柯一梦之梦回大唐

    现代职场小职员,梦回大唐,郎君不爱,婆婆不疼,嫂子暗妒,看我如何在古代纵横驰骋,扛起女子半边天。
  • 书生不得随身录

    书生不得随身录

    这是我的随身笔录,里面是我曾经以及至今写的一些短篇小文以及诗词歌赋,以古言为主。悲凉调,也不知可否有人喜欢
  • FBI教你的23堂谈判课

    FBI教你的23堂谈判课

    如果你想在商场上取得更好的交易条件,如果你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主导权,如果你想让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更融洽,本书教给你的谈判技巧,能给你超乎想象的优势!本书还教你终极版心理测谎战术,从公事到私事、从随意的交谈到严正的谈判,教你巧妙破解骗局、做出正确决定,成为人际沟通常胜军!
  • 人生要怎样耐住寂寞

    人生要怎样耐住寂寞

    “古来圣贤皆寂寞”,人生就是这样,寂寞如影随形。前进一步是光明,后退一步也许就是万丈深渊。寂寞就像是五线谱中的某个音调,在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时,是选择悲鸣还是慷慨激昂的交响乐呢?直面寂寞,品味寂寞,解读寂寞,在寂寞中突围,就会有所感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指引人们领悟成功、理解爱的故事书,更是一部爱情、亲情和哲理的心灵百科。也许书中并没有你想要找的答案,但是其中的小故事和大道理一定能让你聆听到心灵纯真的呼唤,感受到这次寂寞的洗礼。
  • 续异记

    续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引灯记

    引灯记

    初开天地时,一名手持灵柩灯的道人大战群魔,将光明归还人间,被后人称为燃灯道人,而那灯光散尽,化为人化为物永驻人间···这便是莲桐市的来由。这个小镇的许多秘密藏于光明之中,需要勇敢的人从黑暗中走出来去探寻。自卑的人,懦弱的人,狡猾的人皆为此而来,因为他们是还愿人,他们要用双手将每个亡魂送往往生之路,生者将亡灵送回家,而亡灵将生者引出黑暗,上演着一个个关于治愈的故事。高智商低情商的刺猬少女与老狐狸帅大叔联手捉‘萌鬼’,从初识的不待见到后来携手并进,与朋友,家人一起并肩作战,的爱情轻喜剧治愈文。
  • 天国权杖

    天国权杖

    荒野上长大的维伦拥有一个显赫的姓氏。身为王国最优秀的“演员”,他背负着古老神衹的诅咒,为报教父养育之恩,踏上尔虞我诈的复仇之路。新书《帝国后裔》已发布,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书友群:299958817)
  • 三生复来归

    三生复来归

    第一次,秦若微爱上了李子御,被伤透了心,第二次,秦若微爱上了李子鸣,换来的却是满门抄斩。来到异世,她以为她此生不会再爱,可当面对这个给她新生活,对她无微不至,为她不顾一切的男人,她又一次心动了.......为了救心爱的他,秦若微重回故土,当一切真相揭晓,且看她如何搅弄风云。
  • 飞不过的保和海

    飞不过的保和海

    为打破从没有拥有长久爱情的魔咒,Frank到F国城市宿务重新开始。最初他迷恋上酒店员工Ane,但她的含混态度令他自尊受伤而负气投向她的主管Elsa,Ane因此出走马尼拉。而Elsa只是设计了一个骗局利用他,两人不欢而散。但他没有放弃对真爱的追寻。追求教员Anna,却因对方的犹疑戛然而止。约会几次的收银员Evelyn因为自卑不时以分手相挟逼婚,让他不得不放手。他愈发茫然也更加渴求真爱。和刚毕业的Pola擦出火花,却被告知只是用他疗伤。商场主管Venus趁机介入,却因物质要求未满足弃他而去。崩溃边缘他终于领悟到什么是真爱。锲而不舍的思念最后感动Ane,回宿务和他过上美好生活。
  • 符箓师

    符箓师

    凡人版:我从小认为我爷爷就是一个神棍,但是自从我高中同桌的一个哥们出了意外来找我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有鬼。爱情版:在通往去大学的火车上,我遇到一个女神级别的妹纸,让我想起爷爷从小对我说的那些鬼话,同时不知道为何,我对她有种淡淡特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