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7200000071

第71章 去北海吃仿膳

北海公园最醒目的标志是湖心岛上一座古老的佛塔,天外飞来般搁置在半山腰,光芒万丈。岛叫琼岛,塔俗称白塔。天气晴朗的时候,远远的在公园围墙的外面就能看见它掩映于湖光山色的身影,过路人不用买门票就瞻仰到灵光了。北海的白塔极有名。远的不说,50年代流行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出现的“白塔”,即北海白塔也。我在南方读小学时,音乐课上教过这支歌,它的旋律从此镌刻在记忆里了。后来听作曲家刘炽说,才知道这支歌是在北海公园诞生的:当时一大群少先队员陪伴他在湖上划船,忽然来灵感了,他便弃舟上岸,肌在琼岛的一块假山石上记录下来。听他说这的时候,我已来到北京,成为北海的邻居一住在只隔一站路的景山后街。而出现在我跟前的作曲家,已由才华横溢的青年变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些是我当初学唱这支歌时无论如何想像不到的。歌声的双桨早已脱离现实,它划动的是时间的波浪,我早年的听觉,巳成为倒影中的倒影了。

北海的风景除了山、水、游船、塔、绿树、红墙、曲径回廊之外,还有大名鼎鼎的“仿膳”一堪称风景中的风景。这样,吃喝玩乐都占全了一一皇帝时代留下来的传统。虽然慈禧太后最垂青西郊的颐和园,但北海毕竟离紫禁城更近,步行也只要五分钟,简直是天赐皇家的后花园。近水楼台先得月,北京城里各种仿造宫廷宴席的餐厅不少,但谁也不敢否认北海的“仿膳”最正宗。据说它的第一代厨师,大都是从皇宫里的御膳房退休下来的。

全国各地,凡是公园里的餐厅,很少有令顾客满意的:价钱偏贵不算,饭菜也做得粗劣它卖的是风景而非厨艺,它把风景也打人成本了。但北海的仿膳饭庄是个大大的例外。它为今天的北海公园增色不少。我以前逛北海,沿着绘有宫廷彩画的长廊走到这幢雕梁玉柱的古建筑群落前总望而却步。直到最近参加一个级别较高的宴会,才领教到“仿膳”的滋味。

那顿宴席具体上过娜些宫廷风味的菜肴,在文中没必要一一加以形容了。或者找个庸俗的借口:吃完就忘了,至少已记不清那些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生疏的菜系和拗口的菜名。穿着满族旗袍的服务员每上一道菜,便背书般讲解一番与此有关的典故。掺有桂花的比大拇指还小的黄澄澄的小窝头,据说是八国联军人侵,慈禧太后逃难时爱吃的,精致得像黄金做的,与印象中平民百姓的玉米面窝头不可同日而语,但后者的粗糙或许更接近生活本身。惭愧啊,吃完满汉全席,我惟独记住了这碟点心。

边听服务员讲解边吃菜,我咀嚼的尽是典故的滋味,一个王朝没落的滋味。生怕一不留神冒出个精辟且冷酷的警句,砂粒般硌疼我的牙。这比边吃饭边谈生意还要累。所以说在北海的“仿膳”吃饭,简直是吃历史,或者说吃文化。带有警示意味的典故是下酒菜,是需要用幵水冲服的祖传药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古老的寓言。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华丽的王朝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桌冷冷清清的宴席一一在画栋雕梁、香烟袅袅的旧时代宫殿里吃“仿膳”,肃穆的氛围总使我有点压抑,对民族的往事也下意识地保持着警惕的神情。

走出这新装修过还散发着油漆味的老字号饭店,北海的波光就像一帧壁画呈现在眼前,我终于透了一口气。这顿饭是某企业家做东,目睹他掏出厚厚一叠花花绿绿的钞票跟服务员结账,我礼貌地转过视线,浏览着既古老又青春的风景,蓦然想起李白抑或苏东坡的一句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古往今来。还是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啊。它们才是真正无价的。酒足饭饱的宾客们大多在佣懒地凭栏远望,用风景来消化油腻的食物。我身旁的一位本地诗人望着游船络绎往来的湖面,自言自语:“真想租一条船划。可怎么没有那种划桨的小木船了?”我从中分明听出某种岁月的惊叹来。它提醒了我。环顾四周,这时才发现:湖面上远处是穿梭的汽艇,近处是一大堆船头有动物(如鹅)造型的情侣船和孩子们玩的圆形碰碰船,一律是脚踏的或机动的,偌大的北海,居然找不到一条那种划桨的老式木船。我解释道:“恐怕已经被淘汰了。用手划桨毕竟太累了。现代人休闲最讲究舒适与情调,图享受而不愿劳动。”那位在点醉了的诗人脸红脖子粗地坚持着:“只有用桨划才有意思。否则叫什么划船。我不玩了。”我并未觉得这是醉话。恰巧有条鸳鸯船劈风斩浪地擦着我们鼻子驶过,一对大学生模样的男女并肩坐在遮阳的顶篷下,手持罐装饮料情话绵绵,一边悠闲地用脚踏着(像骑自行车)。我凝视着他们的笑脸:他们与我们这一代人有着多么不同的青春与想法。北海分别是两代人的见证。哪怕未来的游客,有可能不知晓那种用手划桨的老式木船为何物,有可能不知晓“划船”的真正概念。

我每年逛北海,总来去匆匆,从没注意过那种桨船已被取代了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次我才发现了岁月的变化一哪怕它表现在最容易忽略的方面。不知道这该箅我今天逛北海的收获还是失落。于是,我再一次想起那首老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白塔作证,湖水作证:当年的水手、当年的听众都已老了,甚至它描写过的双桨都已消失了(已被陈列在岁月的博物馆里》,但歌声对我的感动依然存在。在北海,真想租一条船划,真想遵循歌声所教诲的,荡起双桨,荡起那已不复存在的双桨……

仿膳,可理解为对皇家饮食的模仿。这种模仿追求的自然是原汁原味。清朝时,皇帝的厨房雅称御膳房,不仅要满足皇帝本人的一日三餐,逢年过节还常常大摆满汉全席,赐宴文武百官,以显示皇恩浩荡。御膳房堪称当时中国最高级的大食堂了。那里面制作的美点佳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近似于传奇了。恐怕正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好奇心,1925年,仿膳饭店在开放了的北海公园武岸开张了。而这时,离请王朝的覆亡、御膳房的解放已有14年。经营者是原清宫御膳房菜库当家的赵润斋,他召集了几位同样曾经给皇帝做过饭的大师傅,开始以这种方式吃皇帝的“遗产”。居然一下子就火了起来。直到今天,谁都知道北京有家“仿膳”,北海有家“仿膳”。有条件的食客,都想进去品尝皇家的菜系,骨子里恐怕还是为了模仿一番当皇帝的感觉。仿膳,可以说是最具诱惑力也最受欢迎的“假冒”产品了。

皇帝是最有资格也最有条件享受口腹之欲的人,当年御膳房机构的庞大与管理的复杂也就可想而知。此外,皇太后、皇后、贵妃等还各人有各人的私厨(或者俗称“小灶”;)。譬如慈禧的私厨叫西膳房,据说能制作菜品四千多种、点心四百多种,仅捧膳食盒为其一人侍宴的小太监就达数百人一真可谓兴师动众。难怪老百姓要对皇宫里的饮食感兴趣呢一那简直是供奉神仙的。许多草民一生的消费,恐怕都不抵皇亲国戚们一顿饭的价钱。仿膳的诞生,总箅是拉近了平民与这种神话般的生活的距离。仿膳的功劳,还在于避免了许多华丽的菜肴的失传。皇帝虽然早就不在了,但仿膳的档次之高、价格之贵,仍然令人咋舌。在“原作”已绝迹的时代,“赝品”自然算最正宗的了。

仿膳饭庄,1959年由原址(北海北岸)迁至琼岛上的漪澜堂,成为公园内特殊的一景。漪澜堂,又曾是乾隆皇帝赐宴文臣之处。在漪澜堂吃仿膳,感觉上又离皇帝更近了一步。这家老字号的牌匾,是由老舍题写的。成长在“正红旗下”的老舍,写这几个字时恐怕别有一番滋味。正如仿膳本身就别有一番滋味一样。现代的北京,虽然餐馆林立,但要想吃正崇的满汉全席,恐怕也独此一家了。这个金字招牌是打不破的。

同类推荐
  • 大洋洲:澳大利亚(世界我知道)

    大洋洲:澳大利亚(世界我知道)

    本书内容丰富、文笔活泼、信息完整。它全面地反映了澳大利亚的风光与民俗。
  • 凤眼菩提

    凤眼菩提

    “菩提十书”之《凤眼菩提》:有一种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每一粒上面都有美丽优雅的眼睛。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启示我们应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观照无常的人间。《凤眼菩提》是林清玄继《紫色菩提》后更深入探寻般若智慧的作品,让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遗憾。
  • 非亚之旅

    非亚之旅

    本书收录余秋雨先生“千禧之旅”日记的精华部分,在展示古老文明发源地累累伤痕的同时,揭示人类今天所遭遇的困境。本系列在呈献上述作品的同时,配插了一千多幅精美图片,目的是为使读者在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时,能有身临其境、风华尽览之感。
  • 拈花菩提

    拈花菩提

    “菩提十书”之《拈花菩提》:生命之河漂浮着许多花瓣,有的美如桃花,有的凄艳如樱,有的轻淡若菊,还有的如历经冰寒的梅花,也有开在山溪间无名的小野花,无论是什么花,都展现了菩提心海妙有世界。本书是菩提系列第五部,林清玄以微观与巨视探触现实人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真谛,让我们能以菩提心来看待因缘,包容人间,注视世界。
  • 天上之山(王铁男登山探险笔记)

    天上之山(王铁男登山探险笔记)

    他被称为“天山派野蛮登山家”、迷恋探险的疯子,他曾经7次登上博格达峰、10余次进入昆仑山和藏北地区探险,他就是中国登上博格达峰的第一人王铁男。本书是王铁男对自己组织并参加的一系列新疆探险、登山活动的梳理和提炼——抬着行军锅挑战博格达峰、拴着绳子夜宿“魔鬼5080”、慕士塔格冰缝中的漫漫长夜、露营天格尔峰之巅、木扎尔特河畔恐怖夜……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新疆探险登山过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尽、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
热门推荐
  • 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一条更大的鱼

    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一条更大的鱼

    麦场主系列《曹文轩小说阅读与鉴赏》丛书共计十本,收录于其中的小说都可谓是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加之安武林老师独到精辟的点评,使麦场主系列成为不可多得的儿童阅读与写作精选丛书。本书为该丛书之一。
  • 念念不忘,灼灼余威

    念念不忘,灼灼余威

    她回来的时候以为自己在这里已无所牵挂。他回来的时候以为世界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相遇是命定,相爱是缘份。而一份感情如何相守靠的是不离不弃,倾心经营。“徐铭威,你老实说,你是不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暗恋我,始终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古人诚不余欺。”有多少人在27岁的时候还能记得再无联系的幼儿园同学叫什么长什么样?陶灼灼不记得了,但是徐铭威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对着他脖子咬过一口的小公主。被你咬过的我要十倍要回来!
  • 小可爱有点拽

    小可爱有点拽

    帝少萧凌然心里住着魔鬼,人人怕他,避他如蛇蝎。只有她慕星辰,第一次见到就吻了他,向他展示亲密。萧凌然觉得这就是爱了!病入膏肓的他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威逼利诱她搬到他家。为了刷存在感他疯狂在作死边缘试探。终于成功将慕星辰逼得暴走:“我今天就算死,也要爬出你家!”萧凌然怒:“你走,你能走出大门一步,我打断我自己的腿!”“……”后来,萧凌然可怜兮兮跪在键盘上:“星星~已经十五个了,膝盖疼!”慕星辰冷艳一笑:“跪着,跪不断你的腿算我输。”【1v1双洁,治愈系小言情,新文《农门小恶女》欢迎跳坑】
  • 汗的羔羊

    汗的羔羊

    若干年后,汗的故事果然发生了。那时,汗是我老板,马族人,D国归来的畜牧博士,属海归。他应该有外国名字,叫个啥,我不知。马族名字叫乌力汗,我就叫他汗。汗是儒雅的人,笑容宽厚,有亲和力。圣诞平安夜,我们是在幽州城一个朋友家的别墅里认识的。那个朋友江湖尊称黄爷,搞花样投资,总有花不完的钱,嗜好玩烟斗,喜欢在家摆流水席,黄爷是湖南土家族,餐桌上湘西的烟熏腊肉口感惑人,餐餐都上,好像总也吃不完。在黄爷宽阔的斗室里,摆放有上千个烟斗,看得我眼花缭乱,腿软胸闷,羡慕嫉妒恨,心里颇不平静。
  • 裨海记游

    裨海记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富县军事志(公元前330—公元2005年)

    富县军事志(公元前330—公元2005年)

    本志主要记述富县军事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记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富县的军事活动。
  • 有个天使陪着你

    有个天使陪着你

    林语风女友安蕊两年意外身亡后,化作天使陪着林语风。每当林语风遇到难题,安蕊总会从身上拿下一片羽毛帮助林语风渡过难关。
  • 酷妃掠夫

    酷妃掠夫

    新文《错爱残婚》月夜,断崖边——亲人的鲜血染红她的衣衫,她绽开一个凄美绝伦的笑容,挥剑斩情丝,三千青丝零落成风中飘絮。她道:“发断,情断!我夜曼殊今日以此断发起誓,再见之日,必取你心头之血。”她转身,跳下山崖。“不!”他飞扑过去,却只抓住了零落在风中的缕缕断发……这一转身,便是天涯!这一转身,便成陌路!夜曼殊——镇东将军之女,年方十八,尚无一人上门提亲。传言她相貌丑陋,面如夜叉;传言她疯野成性,刁蛮无理;传言她目无尊长,枉顾礼教;传言将军为了嫁女,不惜倒贴千金!然而,一切皆只是传言……凌御寒——曼殊,告诉我,错过了一时,便真要错过你一世吗?是不是这一生,我都失去了牵住你手的机会?凤千烨——我憎恶这森然的命运!为何要在我放弃所有,失去挚爱之后,才告诉我,这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而我的人生,亦不过是一场可悲的笑话……风逸轩——你若前行,我为你劈开道路上的荆棘,填平道路中的泥泞;你若后退,我的怀抱永远在你的后方为你敞开;你若想飞,我为你插上自由翱翔于天空中的翅膀;若有一日,你倦了,我陪你泛舟江湖,看天边云卷云舒……萧陌狄——我可以给你万千宠爱,给你一生荣耀,却惟独给不了你要的自由。但我还是想自私的把你禁锢在我的身边,直至生命的终极。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注定要在这泱泱乱世上演。待到最后,谁是谁的劫,谁是谁的殇,谁又是最终和谁相伴一生之人?
  • 犯罪判断学

    犯罪判断学

    本书稿是对作者上一部著作《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的通俗简易表达。《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提出并详细论证了“四标准六步骤”的犯罪论体系,重在哲学和逻辑上的论证,对于犯罪论体系中的一些专门性知识没有进行阐释和论述。本书在坚持“四标准六步骤”的犯罪论体系的基础上,从“犯罪概述”、“刑事违法判断的标准”、“主观恶判断的标准”、“刑事违法判断的步骤”、“主观恶判断的步骤”、“司法评价犯罪的方法”等方面重点对专门性知识进行阐述和说明。尤其是对于司法评价犯罪的步骤作了如下改正:第一步,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第二步骤,犯罪客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第三步,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前三者是刑事违法性判断步骤。第四步,犯罪主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第五步,犯罪主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第六步,犯罪主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后三者是主观恶性的判断步骤。
  • 古道

    古道

    湘黔古道上,客栈招待三教九流客人,挑夫跋山涉水贩运货物,土匪出没无常杀人掠货,彼此恩怨纠结。日寇铁蹄踏进家园,家仇国恨不共戴天,他们毅然捐弃恩怨,不惜舍弃生命血染古道,奏响了共御外侮的号角……古道歇脚思义亭上抒豪情崇山峻岭间,一条青石板路蜿蜒盘旋,走着一溜二十四条担子。挑夫个个赤膊,身上的疙瘩肉显出紫铜一般的颜色。翻过滚马坡,脚上的草鞋差不多已经磨穿了底,好在是下坡路,青石板早就被磨得光溜溜的,踏在上面说不出的凉爽舒适,肩膀上的桑木扁担随着脚步的节奏不住颤悠,发出“吱呀吱呀”的吟唱,给幽静的古道增添了生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