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7200000009

第9章 寺庙

风闻台湾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街头巷尾的书肆便争相摆出该书重印的版本一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知道北京有个法源寺的。法源寺每天的游客剧增,而且几乎人手一册《北京法源寺》,按图索骥,一路打听而来。我想,卖门票的管理员感触最深:法源寺的命运,怎么一夜之间就改变了?在此之前的许多年,它一直是寂寞的,门可罗雀。仅以本人为例,虽然长期寓居京城,却一直不知晓法源寺在地图上的哪个角落,更不曾有过振衣踏访的雅兴。看来真应该感谢海峡彼岸的李敖,使法源寺像一艘沉船被打捞出记忆的水面。当然,更应该感谢诺贝尔。

法源寺居然跟大名鼎鼎的诺贝尔产生了联系一而且很明显沾了他老人家的光。因为李敖的这本《北京法源寺》数年前就在大陆出版过,但读者寥寥。自从获“提名”的消息传出,顿时显得洛阳纸贵,不可同日而语。我想对那些排队购书(甚至持书慕名而来)的人们提一个问题:你们是真爱法源寺呢,还是更爱诺贝尔?但愿法源寺重新受到关注,并不是人们爱屋及乌的结果。

作为中国人,必须检讨自己:对法源寺的关心太少了。甚至可以说,它一直处于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尘埃满面,默默无闻。外地游客来北京,都是为了看天安门、逛故宫、爬长城的,没有谁想到去法源寺添一炷香火一它甚至算不上一个旅游景点。甚至许多本地人都不了解自己拥有法源寺这么个伟大的邻居。我为法源寺的沉寂感到悲哀。又为它的复出感到惊喜。我是急急忙忙打一辆出租车去寻找法源寺的一手捧李敖的书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客观地说:这堂课补得还是太迟了。

北京地区寺庙太多,曾供奉过各方神仙,但在无神论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对此已熟视无睹,很难对哪一座叹为观止。法源寺可不同寻常,它堪称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着名巨刹,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说起来也有1300多岁了一是老人中的老人。据传系唐太宗为悼念东征阵亡将士所建,故原名悯忠寺。历经辽、金、元、明、清各代,屡遭劫难一最严重的一次是辽代清宁三年的大地震,使这艘佛海中的巨轮樯倾橹毁,但它终于又从废墟中站立起来了。我们今天所见法源寺的规模,基本上是辽代道宗的重修的布局建筑,只不过周边范围有所收缩。悯忠寺是在清雍正年间正式改名为法源寺的。大雄宝殿内高悬有乾隆皇帝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净业堂里原供奉有唐僧玄奘法师头顶骨,可惜后来失窃了,不知沦落人何人之手。

法源寺是中国佛学院院址,“文革”后又增设了中国佛教图书馆。寺庙内佛像、文物颇多,很值得去烧烧香的。确切的地址是:宣武区教子胡同南头东侧。不知李敖写《北京法源寺》时,是否确实踏上过这方圣土一还是仅仅凭借史料与想像?他作为岛民,是如何理解遥远的法源寺的?不管怎么说,他写这部书,就等于遥遥地给法源寺点了一炷香。他心理上与法源寺的距离,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近。

今法源寺方丈院辟为“房山石刻展室”,藏有房山云居寺石经全部拓片。由法源寺我又想到了云居寺,按道理云居寺比法源寺还要古老,始建于隋朝(时曰智泉寺),只不过隋时房山属涿县,离北京(时称幽州城》约七十多公里一今天已划人北京西南郊,叫房山区。云居寺因藏有成千上万块佛教石刻经板而令世人瞩目。1956年,国家开始进行发掘,历时三年就从压经塔下地穴和石经山九洞中清理出自隋至明朝的刻经石板14000多块。而其中的第五藏经洞(称雷音洞)四根石柱雕有小佛像1056尊,四壁还嵌有云居寺创始人静琬法师早期所刻经板146块一这一项自隋至明历经千载、被称为我国继万里长城、大运河之后的又一浩大工程,便由此发端了。这奇特的工程不仅需要锤、凿、膂力与血汗,更需要世代相传的诚心与恒心。浏览着深刻进石头里的那恒河沙数般的细密字迹,才知道什么叫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云居寺在辽金时代因刻石经闻名,就有石经寺之称。如今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囱书馆。又有人誉之为“北京敦煌”。

除了法源寺、云居寺之外,北京着名的古刹还有天宁寺、潭柘寺、崇效寺、报国寺、碧云寺、隆福寺、万寿寺、黄寺、大钟寺、雍和宫,等等。我们应该重新将其一一认识。它们对于我们今日的生活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隆福寺早已名存实亡。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其遗址寻访,绝对找不到史书里记载的藏经殿、钟鼓楼、藻井、御碑,甚至连解放初期尚存的山门赫无影无踪了。旧有的建筑全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颇具现代化商场规模的隆福大度。来往的顾客口口声声念叨着隆福大厦(带电梯,有空调,专卖名牌),几乎忘掉此地曾经有寺了。或许对于当代老百姓而言,最值得朝拜的是百货商场,商场才是都市里香火最旺、人气最旺的寺庙,物质才是最权威的神明。于是就像患了集体失忆症一样,把隆福寺的影子弃置脑后。隆福寺啊隆福寺,一针一线、一草一木都未留下。只留下了传说。可惜这传说也少有听众了。

然而隆福寺,在明清时极有名的,甚至书面记载时都要加上一个“大”字。酱如明代刘侗等着的《帝京景物略》,对其大加赞美:“大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立也。三世佛、三大士,处殿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乃大法堂。白石台栏,周围殿堂,上下阶陛,旋绕窗栊,践不藉地,曙不因天,盖取用南内翔凤等殿石栏干也……”尤其提及了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雍荣华贵,可见一斑了。至清代,隆福寺彻底变成了黄教的庙宇,由喇嘛们主持,而且藏经的数量不比作为皇家私庙的雍和宫逊色。吴长元所辑《宸垣识略》也描述了其来历与现状:“大隆福寺在仁寿坊东四牌楼大市街之西,马市北,其街以寺得名。明景泰三年建,役夫万人,撤英宗南内木石助之。其白石台栏,乃南内翔凤等殿石阑干也。本朝雍正九年重修,每月之九、十两日,有庙市,百货骈阗,为诸市冠。所居皆喇嘛。有世宗御制碑……”从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隆福寺的庙会在全城号称第一,拜佛经商两不误。此地的商业意识看来是先天性遗传。

民国时期,庙会照办不误,依然风风火火,是老北京市民生活的一大景。解放后名义上虽取消了庙会,却将“东大地”的临时性商场迁来,空地上搭建了许多带铁皮顶棚的露天摊档,断了香火的殿堂改用作仓储一倒也能“扩大再生产”,隆福寺整个变成了熙熙攘攘的集贸市场。延续至六十年代,几经翻修,并被正式命名为“东四人民市场”。应该承认:这仍是庙会的一种新形式,或者叫新时代的庙会吧?至于完全推倒旧墙的制约,扩大面积,让一座现代化设施的隆福大厦拔地而起,则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是时代使然,还是百姓逐步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使然?庙太小了,养不下来自各方的神仙?总之隆福寺面目全非了。惟一对它表现出怀念之处,就是在新建的商厦顶层,加了个庙宇飞檐造型的琉璃瓦屋顶。但这甚至还不能算“旧瓶装新酒”一顶多算安了个老式的瓶盖。能剩下个瓶盖也算不错的了。不管怎么说,从隆福寺的兴衰史能够看出,它确实跟百货生意有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既是大雅之堂,又一直充满着人间烟火味。所谓大雅大俗,就是这个意思吧!即使现在,隆福大厦门前,仍保留了一条卖水货服装与风味小吃的老街,其热闹与嘈杂烙得人心里熨贴得很,仿佛回到了老北京。从过往游客眉开眼笑的模样,你能约略辨认出当年市民们逛庙会时的神情……

隆福寺的故事,有些我是听本地作家刘心武叙述的。解放初期他在隆福寺小学读书,每天要四次穿过整个隆福寺。他说庙会里卖各种吃的玩的,糖瓜、面茶、切糕、豆汁、褡裢火烧、灌肠、豆腐脑、焦圈和芝麻酱烧饼,使人至今回忆仍想咽口水;玩的就更多了,除了风筝、风车、蜡塑的小动物、泥人模子等土玩具,还有梳篦、猪胰子球、假发等旧货,最让人过眼瘾的是耍大刀卖药的,变戏法的以及看“西洋镜”(小电影)的……当然,他忙里偷闲还隔着紧锁的门扇窥视了殿堂里的佛像和穹隆上的藻井一仿佛探测到另一个世界的奇迹,虽然这奇迹蒙蔽在阴暗的光线里,并且落满了尘埃。多少年后,当那残存的神迹也烟消云散,他痛心疾首:“我重访了隆福寺,也就是去了东四人民市场。我发现所有的殿堂及其他能让人想起隆福寺那座寺庙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甚至连一根汉白玉栏杆、一副窗棂也找不见了。我便问他们:是什么时候拆光的?为什么要将它拆光?”没有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因为历史一向是沉默的,是个麻木的哑巴。书生也只能以一声长叹来悼念了:“呜呼,世界上最壮美的藻井,那连故宫三大殿、养心殿、雍和宫都远远不及的隆福寺藻井,那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珍奇的孤例,我们是再也看不到了。隆福寺,如今巳经成了一个纯粹的书籍上的影子寺院。”再后来,他目睹灯火通明的隆福大厦,还有什么新的感触吗?或许,变得更加无奈吧!隆福大厦里,供奉的是财神爷。

隆福寺的钟鼓楼、塔院和韦陀殿,清代曾遭火焚,留下了一小片废墟。据说是值勤的喇嘛打瞌睡碰倒了油灯,扑救不及。这仿佛也是有遗传的。1993年前后,日进斗金的隆福大厦也发生了火灾。当时我住在离隆福大厦不远的沙滩,夜里被消防车的警笛惊醒,走到街上一看,半片夜空都被映红了,空气里都带着焦糊味。许多市民心疼坏了:隆福大厦失火了一一那烧的可都是钱啊。玉碎宫倾,富贵繁华全被付之一炬。后来从根纸看到调查结果,才知是值夜班不够仔细,电线短路造成的。这也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插曲。今天我们看到的隆福大厦,是在火灾的废墟上重建的一而且规模更为宏大了。

刘心武把隆福寺形容为“影子寺院”,这说法挺耐人寻味。隆福大厦,能算是隆福寺在新时代的化身吗?或者说,仅仅是遗址上的新建筑?逛隆福大厦,虽然大理石地面光亮可鉴,却照不见隆福寺古老的影子;我仍然放轻步履,生怕踩痛了一座名刹残留的神经一一那看不见的神经末梢,构成地下的根系。

路过雍和宫,我会联想到西藏一一尤其是下雪天,我会联想到藏北的雪,还有热腾腾的奶茶,在屋脊上飘拂的经幡……雍和宫究竟跟西藏有什么关系?我的联想究竟是荒诞的,还是应验了某种冥冥之中的安排?

1723年雍正当了皇帝,把自己做世子时的私宅,一半作为行宫,一半则捐赐给章嘉呼图克图,成了黄教的上院一故名雍和宫。这座君权与神权达成统一的寺庙里,住的都是喇嘛。喇嘛们大都是从西藏来的。雍和宫也就成了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一大根据地,同时又是皇帝的家庙。在清朝时,它应该算最正宗的酉藏会馆吧或者叫西藏驻京办事处。西藏的喇嘛得到皇帝的关照,在北京城里有了落脚点,迎候着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其中有一座白檀木整雕弥勒佛(属国内最大的木雕佛像),是西藏七世达赖喇嘛于1750年进献给乾隆皇帝的―以感激乾隆出兵协助他平息了一次叛乱。这棵白植巨木本是尼泊尔从印度采集的,达赖又以重金换取,转赠大清皇帝。据说由尼泊尔经四川运抵雍和宫,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如今又有几百年过去,来自异域的白檀,不会忘却那三年的风雨兼程吧?

雍和宫的红墙,既有佛光四射,又有皇气逼人。雍和宫的雪是京城一景。雪是冷的。血是热的。红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是一座属于佛的壁炉。穿黄袍的喇嘛,日积月累地在给炉火添加劈柴吧?他们想念故乡西藏了吗?那儿有一座布达拉宫,与雍和宫遥遥相望。雍和宫与布达拉宫。北京与拉萨。很远又很近。

还有我,雍和宫的一位多情的香客。身体伫立在雍和宫门前,思想却回到拉萨,回到遥远的年代。如今有一首全国人民都爱听的流行歌曲,就叫《回到拉萨》,郑钧唱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吧。寺庙是神的会客室。又是人类的精神别墅。

雍和宫又是北京环城地铁的一站。我每天上班,都要在雍和宫换乘地铁。在红墙下停驻片刻,就坐带扶手的电梯到地下去了。地下也有佛吧。我一边频频回首一边想:下次,该去雍和宫烧一炷香了。或者想得更远点:明年暑假,争取去拉萨看一看。

同类推荐
  • 随喜菩提

    随喜菩提

    “菩提十书”之《随喜菩提》:由生命的苦恼走入佛门是很好的,但闻法欢喜走入佛门,不是更好吗?在痛苦中求悟是很好的,但以喜悦的心求悟不是更好吗?以厌离世间的心走向净土是很好的,但以欢喜净土的心走向极乐世界不是更好吗?本书是“菩提系列”第九部,让我们体验生命的滋润,从“相逢一笑”走向“喜无量心”的世界,欢喜无量地活在人间,走向净土。
  • 此生寄如客:奢华酒店

    此生寄如客:奢华酒店

    《此生寄如客:奢华酒店》是一本旅游类图书,别处系列之一。它是以酒店为主题介绍异域文化的,共介绍包括巴黎雅典娜广场酒店、伦敦伯克利酒店、东京椿山庄酒店在内的八个著名酒店。这些酒店几乎无一例外地由名设计师担纲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使每家酒店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建筑文化。有奢华的、简约的、充满和式风格的……这本书不是介绍酒店的小册子,不同的视角和对酒店建筑文化、民族风情、特色服务的浓彩重墨的描写使它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 跟小王子去旅行

    跟小王子去旅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王子;每个人心中都向往一场旅行。小王子驾着飞船重新回到了地球,带着他的灵魂、理想和爱,与作者开始一场奇妙的旋风环球之旅。这不只是一本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游记,更是一次心灵行走的记录。地理与幸福,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却因为小王子的出现,像一道金色的阳光,穿过层层迷雾,直达真理的彼岸。本书选取了所到过的世间最美的地方,有新奇的旅行体验,有无限的冥想遐思。假使合上这本书,你有打起背包去行走的冲动,就带上生命中的小王子,展开一次奇妙独特,又只属于你的旅行吧!
  • 有个半岛叫欧州

    有个半岛叫欧州

    《有个半岛叫欧洲》是作者的一本散文集。美国比欧洲“后现代”,中国很多方面不如欧洲“现代”,另一些方面却比美国更“后现代”。《有个半岛叫欧洲》收录了“欧洲:破碎之美”、“橄榄肚人士DIY”、“书店书城书册水”、“婚礼是问号?葬礼是惊叹号!”等,供读者阅读学习。
  • 下一站拉萨

    下一站拉萨

    本书是一个80后背包客探访以拉萨为中心的环游西藏的旅行笔记。从昆仑山口到可可西里,从格尔木到拉萨,从拉萨到日喀则,从日喀则到墨脱……作者以富有诗意的笔触,配以旅行中的感触、心得以及旅行花絮等,从各个角度记录了一行人的见闻游记、幽默轶事,为读者倾情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西藏风情文化。通过这次的旅行,作者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思想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升华,找回了真实的自己。读后将带给你身临其境的感受,有了旅行的冲动。现在,就启程,向着梦想之地出发!
热门推荐
  • 恋爱习题与假面舞会

    恋爱习题与假面舞会

    本书主要分为恋爱习题与假面舞会两大部分,故事跨度为十年之久,主要讲述了莫小薇、芭儿、聂天逸、夏汐四个彼此互相关联的人物间复杂而细腻的经历。出身良好家庭环境的少女和死党间的依靠与矛盾,单亲少年的生活与情感的成长与波澜,吸引,相守,背叛,矛盾,陷害,事故……各种纠葛的萌生与迸发,牵引了每个人物的命运。相识十年的青梅竹马间懵懂青涩的恋爱感觉,被一个突然闯入的少年轻而易举地搅乱;而时隔四年的一场邂逅,昔日牵手的少年再次以陌生的形象打破了生活的宁静。这一切是巧合还是精心安排?这是一场情感阴谋还是命运注定的残酷安排?你究竟是想活在过去,还是现在?种种疑惑和迷雾,在时间的打磨中,渐渐显露出真相的颜色……
  • 武圣门

    武圣门

    大唐开国,以武立宗,武风盛行,太宗赐姓,各大世家在数百年间争雄江湖。直至唐宋,开国四大武者绝学现世,以致天下群雄纷争,酿就乱世……一位自幼身中剧毒的少年,在求助各派宗主无望之下,终以生命为赌注,跃下华山之顶。然而上天却没有遗弃这位无助的少年,机缘巧合,万毒自解,红颜相助,智武并存,阴阳互调,共悟魔经,由魔入道,终至大成。而就在他闯荡江湖,诛魔灭邪,功成名就,身拥数美之时,却发现人力无能抗天,“九五之命”原本天定,他竟会是……然而乱世有佳人,才能出英雄。一卷在手,自可笑看风起云涌,风花雪月。在宁静中天马行空,逍遥苍穹。
  • 无敌从当皇帝开始

    无敌从当皇帝开始

    朕,无敌。尔等,随意。终一日,凌霄傲立仙宫之巅,对着身旁孙悟空,吕布,项羽,独孤求败等人说道:”星空之下,唯朕独尊。谁敢造次,盘他。”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夏都周宁

    夏都周宁

    《夏都周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客观地反映了周宁渊源久远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淳厚朴实的民风民俗、独特神奇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其所造就和哺育的一代代聪明能干的周宁优秀儿女。
  • 三国:飘絮

    三国:飘絮

    柳絮是个爱好汉服者有一天穿越了,无意中开始了攻略男神(编故事)之路。甄宓:重情重义之人!曹植:我的《洛神赋》!曹丕:甄宓的丫鬟?那么娶了甄宓便可以了!郭嘉:穿越同泽,主公就托付给你了,一定要助他一统天下。ps:1.本人曹魏党,此文可能会黑刘备,孙权。2.考据党慎入!!!
  • 鸿蒙命运至尊

    鸿蒙命运至尊

    主角诡异消失,穿越到鸿蒙时期。莫名其妙成了命运,可是大劫之下,悉数在劫难逃。鸿蒙的残酷经历,被仇恨驱使的主角亲手造成了鸿蒙破灭。鸿蒙由此形成了四块混沌。被无形父神罚!主角,创世,秩序各主宰一块混沌。一块无主,三方争夺。鸿蒙重组之时,谁主宰的混沌最大。历劫元神回归附体后,谁的实力最强。主角为了后续的利益,改变了混沌、洪荒。无量量劫洪荒毁灭后,主角率领洪荒得力大军,征战混沌,征战鸿蒙。
  • 绝色倾城:公主太撩人

    绝色倾城:公主太撩人

    21世纪军医叶倾城一朝穿越成为和亲公主,被迫嫁给传闻中残暴的北虢太子重耳。谁想到和亲途中被西凉大将军赫连苍擎所掳,被他欺凌,巧取豪夺,且看倾城公主一步一步俘获众男神。战僵尸,解蛊毒,破命案,唯我公主倾城;斗妃嫔,查奇案,练等级,唯我公主倾城;涅槃生,凤凰诀,霸天下,且将倾尽天下。★看文不收的都长十斤肉★抵制不良作品★拒绝浏览盗文★注意自我判断★请勿模仿主角★适度阅读益脑★沉迷网络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阅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当召唤兽的那些事儿

    我当召唤兽的那些事儿

    脑残粉多了便能形成邪教,这个邪教打算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