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姓名:曹植
职称:临淄侯、鄄城王、东阿王、陈王
民族:汉
籍贯:沛国(安徽)
性格:重情重义,潇洒善良
特长:书法、文学、剑术
父亲:曹操
母亲:卞氏
配偶:崔氏、谢氏
子:曹苗、曹志
女:曹金瓠、曹行女
签名档:我不爱权力,但我爱我的国家和百姓
大众印象:文学上的高人,政治上的矮子
参演剧目:《三国演义》《三国》《新洛神》等
【剧情重现】
魏王四公子曹植因才学而天下闻名,所到之处,总能引起许多人注目。曹操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又才华横溢的儿子,几次都想要将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由于曹植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浪漫主义文人心性,让他为人处事总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没有一个作为政治家的稳重。久而久之,曹操就开始动摇起当初的那个想法了。
为了给他最后一次机会,曹操令曹植为征虏将军,远征蜀地,曹植却因宿醉而贻误了出战的时间。曹操知道后大怒,从此对曹植彻底地失望了。不久,曹操便立了在政治上更为成熟的次子曹丕为魏王世子。[1]
【真相揭秘·忧国忧民的豪门公子】
其实,所有影视剧中对于曹植的刻画并没有大错,只不过都太过片面化。因为咱们要深入地研究一个人,则需要了解他的全部。就像咱们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朋友之时,很有可能会小心翼翼,但并不能说你就是个内向的人,说不定在闺蜜面前,能一秒就能变成话痨呢?
曹植刚刚出生的时候,父亲曹操还远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势力,充其量也不过是非正规军的司令而已。当然,这样的出身比起在乱世中忍饥挨饿的老百姓还是要强出许多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童年经历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曹植的幼年与童年基本上都是在军队中度过的,看到的都是真刀真枪的打仗,而不是军事演习。所以他绝对不是什么不谙世事、只知风花雪月的风流公子。
十五岁那年,曹植跟随父亲北征乌桓。乌桓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在那个时代绝对属于蛮荒地区。征服此地绝对不是为了搞经济建设,而是为了免除后患。万一我在前头忙着争地盘,你在我背后插一刀,后果不堪设想。毕竟,游牧民族的彪悍战斗力可是举世皆知的。如此,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曹操决定尽早剪除后患。
虽然对当地艰苦条件早有预料,但真到了那里,曹植小小的心灵还是受到了极大的撞击。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当地人的皮肤大多红肿粗糙,连八九岁的小女孩也不能幸免。再看看他们的衣服,几乎连最基本的保暖功能也没有,只能瑟缩在茅草屋里互相围坐在一起取暖。曹植很难过,为这些在乱世中受苦受难的老百姓难过,也为自己无力解救他们于落后贫穷而难过。
这样的英雄主义心性与咱们现代青少年其实也有几分相像。咱们小的时候不也做过像化身奥特曼打倒所有破坏和平的小怪兽的梦吗?然而,咱们的梦想终究只是梦想,而曹植却仔仔细细地把他看到的记录了下来: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平心而论,与他后来创作的众多传世名作相比,这首《泰山梁甫行》不论遣词还是构思都算不得是上乘,不过只是类似日记的写实诗而已,可它的立意和影响却不可谓不深远。建安时期反映百姓离苦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但体现边地百姓生活的便只此一首。一个“官二代”小少年能够有这样敏锐的观察力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实在难能可贵。
历史教科书通常把曹植定位为文学家。什么是文学家?文学家手中有一支笔,可以任意变幻身份,记录下一切有趣的、难过的、不平的事。曹植的确是文学家。在他早期的很多五言诗中,咱们可以看到他常常会用一个女子的口吻来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比如说,我十五岁嫁给你,任劳任怨,从小甜心熬成了黄脸婆,如今你硬塞给我一个罪名,不就想休了我吗?[2]
比如说,我们刚结婚的时候,你的甜言蜜语说得我都脸红。咱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弹琴一起唱歌,说好的白头到老,你却又喜欢上了年轻小姑娘。[3]
又比如,你出去打工,一走就是十年,连个电话也不打给我,我想你想得茶饭不思,神思恍惚,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啊?[4]
咱们都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曹植的创作水平再高,没有深入民间看过听过类似的场景和故事,也是断然不能将人物的形象把握得如此精准生动的。就像现代有很多作家续写《红楼梦》,语言没问题,人物性格没问题,情节也差强人意,可和原著比,总觉得缺了点灵魂深处的东西。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精神内核,这可不是光凭学识就能够弥补得了的。
可曹植并不只是文学家,他要的生活并不只是当一个富贵闲人。他上过战场,也希望可以马革裹尸。有一次,曹植跟几个朋友在一起喝酒聊天。聊到兴头上的时候,他突然起身,拔出腰间的长剑。朋友们被唬了一跳,心想他醉酒伤了他们是小事,万一伤了自己,那可是丞相公子,他们有九条命也赔不了啊。
还没等他们整理好乱麻一样的头绪,曹植就在他们面前舞动长剑,边舞边赋诗一首,将他毕生的理想全都寄于其中。这首《白马篇》很长,简单说来就是一位少年游侠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故事。最后一句是这么写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很燃很励志!
【剧情重现】
建安九年,曹操率军破冀州城,俘虏了老弟兄袁绍的家眷。等到曹军攻入大殿的时候,一众女眷们抱在一起瑟瑟发抖。这个时候,一个满脸尘土的女子走上前慷慨陈词,流着眼泪说尽了自己的委屈。泪水洗尽了她的脸,很快就露出了她倾国倾城的容貌。原来她就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名满天下的美女甄氏。
曹家父子三人都喜欢甄氏,可甄氏却与才华横溢的曹植两情相悦。曹丕告诉甄氏,她若肯嫁他为妻,他便将世子之位让予曹植。为了能让曹植有个好前途,甄氏答应了曹丕的要求,可曹丕并没有兑现他的承诺。江山、美人尽失的曹植万念俱灰,在前往封地鄄城的途中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以纪念这段求而不得的感情。[5]
【真相揭秘·他的洛神并非甄氏】
曹操收拾完老对手袁绍的那一年,曹植只是个十三岁的小正太。虽然并没有像他父兄一样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但曹植看到他们老曹家从此就能坐稳中国北方第一把交椅,心中还是忍不住升腾起一阵阵的骄傲自豪来。
俗话说得好,好事要成双。这不,老曹家的又一桩大喜事顷刻就在眼前了——十八岁的曹家二公子曹丕就要成亲了,娶的还是闻名天下的大美女甄氏——袁绍的二儿媳妇。袁家倒了,这位袁夫人非但没被杀没被卖,还改嫁给了如今天下最炙手可热的曹家公子做正妻,可见有一张漂亮的脸在古代有多么重要。
小正太曹植见到这么好看的嫂嫂,出于爱美之心,或许会多看两眼。不过,最多也仅仅止于此而已。他们两个之间并没有像后世好事者以及现代编剧想象的发生过一见倾心般的感情,因为成就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性格。
性格太重要了。根据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可以了解并判断出很多事情。尽管曹植性格确实豪爽潇洒,但绝对不是那种离经叛道、将礼教抛之脑后的浪荡公子。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轻易看出他其实一直很主动地遵循那个时代关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相处规则,这个咱们后面可以再慢慢聊。所以,这位甄氏既已嫁给他的哥哥为妻,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些什么别的想法的。所以南宋诗人刘克庄就曾说,“《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实之。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意思是说,如果曹植真有此念头,那么早就该被杀了。可见这是个明白人。
再者是年龄。年龄也很重要啊。十三岁的小少年和二十三岁的已婚少妇一见倾心的可能性能有多大呢?当然,您也可以说是日久生情。不过这个也有问题,就算汉魏时候民风开放,但叔嫂之间究竟能有多少见面的机会继而生情呢?
最后就是《洛神赋》。《洛神赋》写得太好了,好到让人忍不住起了八卦之心。因《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所以唐朝的时候有人就编造出了这么一个叔嫂相恋的故事,洛神名宓妃,便贴心地为甄氏取了个“甄宓”的闺名。可唐朝和汉魏之间远隔四百余年。倘若他们之间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缘何要等到四百年以后才被人扒出来呢?原因可能是出于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因素。虽然你曹丕后来当上了皇帝,可曹植才是最初被曹操选定的接班人,就连他的皇后心中的挚爱也是曹植。您说,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呢?
其实,古时的“甄”与“鄄”通用。这感甄二字,大概是曹植对当时身为鄄城王的自己的顾影自怜,实在和那位甄姓嫂嫂没有任何关系。至于这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令曹植爱而不得的洛神究竟是谁?或许,她真的只是传说中的洛水女神。曹植那日突然有了灵感,想写一篇神话故事了,难道不可以吗?
不过如果真的对曹植的私生活感兴趣的话,我倒可以穿越成娱记,帮您去打探一下。曹植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迎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儿为正妻。在门阀观念极强的东汉末期,这崔家可是一等一的豪族世家,和曹氏绝对算得上是门当户对。想也知道,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多情公子,一个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感情自然相当要好。二人婚后共育有一子二女。可惜那个时候的医疗水平实在有限,这三个孩子都没能长大成人,两个女儿更是活了几个月便夭折了。哀恸不已的曹植为他们写下了《金瓠哀辞》和《行女哀辞》以作永久思念。
虽然孩子没能保住,可只要孩子他妈还在,只要他们的感情还是一如既往,还怕将来不能子孙满堂吗?可事与愿违,没过几年,崔姑娘就自杀身亡。为什么一个正沉浸于幸福之中的女子会做出这样的傻事呢?原因很简单——被迫。而且是被她的公公,曹植的父亲曹操逼令自杀的。理由是说崔姑娘穿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违反了中央厉行节俭的规定。[6]
当然这只是比较隐晦的说法,真相是当时曹操已经决定放弃性格欢脱的曹植而立曹丕为世子,为了让朝臣看清他的决心,曹操先后杀了崔琰(崔氏的叔父)以及杨修(曹植的哥们)等与曹植亲近的人,而崔氏显然也是受此所累。
曹植很难过,但也仅仅只是难过而已。他不能,也不敢去反抗他的父亲。因而尽管曹植家世好、性格好、人品好,可单从这一点上看,他仍不是一个从现代女性角度上看的好老公,虽然这并不是他的错。
之后的很多年,曹植都没有续弦,直到曹丕登基以后才又娶了一名谢氏女为妻,也算是全了旧时的一片情意了。
所以如果曹植的洛神真有所指的话,也应是他的这位原配崔姑娘。“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满满的深情与思念。
【剧情重现】
曹丕改朝换代以后,对兄弟们,尤其是对曹植采取了政治上打压、生活上监视的态度。为了给曹植罗织罪名,曹丕限曹植在七步之内成诗。才思敏捷的曹植却顺利地应对了这次刁难,并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句让曹丕在深感失望的同时又有了一点愧疚之意。
可死罪可免,活罪却难逃。在一群幕僚的精心指导(怂恿)之下,曹丕本想将曹植远远地打发去荒蛮之地。幸好有曹植母亲卞太后从旁劝解,曹植才得以顺利返回封地鄄城,只不过从此以后,他就彻底地消失在了政治舞台上。[7]
【真相揭秘·惊人的政治远见】
在小说和电视剧中,曹植的故事随着那首著名《七步诗》的出现而结束。可事实上,尽管曹植的后半生过得确实憋屈,但可聊的话题却很多,或许只要从他的后半生经历才能让我们看出,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黄初四年(223年)五月,回京述职的曹植胞兄曹彰突然就死了。直到现在,曹彰的死因仍旧没有一个定论。丧礼尚未完毕,曹丕便急令有司“护送”前来吊唁的曹植与其庶弟曹彪返回封地。二人本想顺道一起回去,不料却在半路受有司刁难,不得不中途分离。曹植很生气,就在《赠白马王彪》一诗中,言辞激烈地斥责了有司们狐假虎威的小人作风——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那时的曹植就算不得重用,也是天子之弟,堂堂王侯之尊,倘若没有经过曹丕某种暗示性的话语,那些有司是万不敢行如此之事。这一点,曹植不会不知道。但前头咱也说过,曹植的内心对于封建礼教其实是极其信奉的,所以他宁可相信他所受的种种委屈是小人的陷害,而不是君王的苛待。这是他的教养,也是他的悲剧。
两年后,曹丕在洛阳病逝。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对于在魏国朝廷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曹植而言,似乎是一个利好消息,不过那也仅仅只是“似乎”而已。就算曾经闹得不可开交,但终究是自己同父同母的兄长,曹植不免生出了许多发自肺腑的伤感来。他也渴望兄友弟恭,渴望做他的左膀右臂。可惜事与愿违,如今,一切的恩恩怨怨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曹植在魏明帝曹叡登基后不久,便向他上书请战,文中旁征博引了许多古代忠臣名将的故事,追忆他跟随曹操一起南征北战的峥嵘岁月。祈求曹叡能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可谓情真意切。然而曹叡对此不过只是盛赞几句叔父的文采斐然,至于藏于文采背后的政治主张以及政治愿望,则被曹叡选择性地忽视了。
那时的曹(睿又)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在很多事上,他都采取了与曹丕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比如他立马启用了大将军司马懿,给青黄不接的魏国朝廷带来了一份新的气象。但是在对待曹植的问题上,曹叡却忠实地秉承了曹丕的主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不理不睬,严加防范。
就在曹植上了这份表文后的第二年,曹叡便将曹植封地徙为雍丘,不久,又转而迁至东阿。这样频繁地迁徙给曹植平添了几分身体及精神上的负担。在东阿的那些日子里,陪在他身边的是妻子谢氏和幼子曹志,一家人相依相守,日子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过得太差。
但是这样平稳得有些窝囊的生活显然不是曹植所要的。他虽生于乱世,长于王侯之家,可心性到底过分单纯,所以他既无法去争,又不懂得自保,既想随遇而安,又心有不甘。
太和五年(231年),年届不惑之龄的曹植再度上表朝廷,向曹叡表达了自己对于政局的看法。他劝谏曹叡要放下过往的成见,允许诸侯王之间正常交往,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实职。以骨肉至亲权衡外姓朝臣,才可保得魏国江山无虞。
“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上疏陈审举之义》
曹植举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例子。说取代齐国的不是吕氏宗亲,而是田氏贵族,分裂晋国的不是姬氏子弟,而是赵魏诸侯。当时司马懿的势力如日中天,两个儿子军功卓著,在朝内可谓一手遮天。曹植认为,当国家发展到如此地步的时候,权臣的威胁要比宗亲大得多,亲异姓而远公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故而他才会请皇帝要加强对异姓之臣权力的约束。家和才能国安,能真正与皇帝同心,共担国家荣辱的,只有“公族之臣”。
这样的观点对于当时看似蒸蒸日上的魏国朝廷来说,可谓异端。然而在今人看来,不能不说是极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或许是长期的精神压抑导致的沉疴,或许是由于他已然认清了自己的处境,所以这一次,曹植并没有为自己求得什么。他所写的句句诤言,不过是出于心性日渐成熟后的政治敏锐性,为着这个他亲眼看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好。
可惜,这样微弱的声音轻而易举地就被司马氏父子连连奏响的胜利号角所淹没。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在陈郡病逝。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他一生所怀的执念,到底还是落了空。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驾崩,临终时将年幼的太子曹芳托付给武安侯曹爽与大将军司马懿。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起兵诱杀曹爽,独揽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14年后,其子司马炎逼魏帝曹奂退位,晋立,魏国亡。
曹植生前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成了真。
【相关史料】
《三国志》: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
其年冬,诏诸王朝六年正月。其二月,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三国志·魏书》
注释
[1]剧情来自93版电视剧《三国演义》。
[2]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曹植·浮萍篇。
[3]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曹植·种葛篇。
[4]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七哀。
[5]以上剧情来自电视剧《新洛神》。
[6]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令,还家赐死。(《魏晋世语》)
[7]剧情来自93版电视剧《三国演义》。